关于教育问题的漫谈 - 范文中心

关于教育问题的漫谈

08/18

关于教育问题的漫谈

——没有传统文化内涵和没有信仰的教育是很难成功的

记得前些年河南某个地方发生过一个事件,几名十五六岁的小青年,闲来无聊,开玩笑似的抢劫了一个路边的老乞丐,乞丐使劲拽着刚讨来的钱,小青年们拳脚相加,围而攻之,拿到了钱却发现只有几元钱,继续搜身也无收获,小子们恼羞成怒,施加毒打,还用上了重兵器——砖头,打得老乞丐毫无知觉后,他们才骂骂咧咧的揣着钱上街买冰棍去了。

当晚,几个小青年被捕了,因为老乞丐死了。警察几乎没有费什么力就找到了凶手,几个只能称得上孩子的凶手在派出所里,轻描淡写的交代了伤人的过程,然后问:我们讲完了,可以回家了吧?

办案人员看着这些孩子,哭笑不得,人命关天的案子呀,再法盲也不能盲成这样吧? 随后,这些孩子的家长也到了派出所,但他们说出的话更是有水平:“打死一个不创造任何社会价值的乞丐,犯什么法?我的孩子是为社会除害,节约了粮食...”

据说几个小青年后来被提起公诉,法院分别给予11年以下不等的有期徒刑,犯人的家长和亲戚朋友们极不服气,认为判得太重,纷纷表示要上述。

事件被媒体公开后,引发了一些讨论,网络上也有对凶手和关于青少年教育的种种讨伐之声,不过印象中仅仅过了两天之后就基本没人关注了。

现今每天的报刊、杂志、网络和电视上也满眼都是各种关于教育问题的研究、讨论,仁人志士更是对现行主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其批评的主要依据就是现代教育进行了这么多年,而社会的道德沦丧却愈演愈烈。

本文开篇的例子是真实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事件,那几个小孩对待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所表现出来的是让人触目惊心的漠视和践踏,说他们未成年,还不懂事,但家长的表现同样令人震惊——他们的价值观完全扭曲了!社会主流媒体也很让人失望,它们更愿意去报道明星的八卦和中国的富豪排名,也不能怪他们,为了生存,媒体只能以观众和读者的爱好为风向标。

我们试着对这个事件的主人公之所以有如此的作为来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并且完全以旁观者的态度来进行。凶手及其家长并非成长在毫无教化的野蛮时代,也都不是傻子,他们上过学,读了书,至少接受过“五讲四美”、“四有新人”、“要做好人好事”等教育,不过可惜的是,等他们到了社会,接受的却是“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熏陶,并非有人专门去洗脑和灌输,而是在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中国,“猫”理论已经根深蒂固,以捕获“老鼠”(拥有金钱)的多少来判断一个人的价值,从鼓励“万元户”开始就深入人心了。

那么,请问,老乞丐创造了社会价值了么?不要说是在“唯物论”“进化论”占主流的中

国,就是在标榜“博爱”的西方,这也是一个很难让人回答的话题,因为看上去乞丐这个群体确实不创造什么价值,反而是社会的蛀虫和不安定因素之一。用纯粹实用主义的理性来思维,即使推演一千遍,也还是这个结论。

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乞丐们的生命,当然也就不值得尊重了。由此引申出来的是,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老人和垂死的病人也是社会的累赘,不过幸好人们还有点亲情和血缘脉络观念,不然真的就不知道后果了,也许就像古代的巴格达和现在非洲的某些原始部落,有病和有缺陷的小孩、老人一律处死。但大多数人听到这个论调,都会说,太残忍了,太没有人性了!这就有意思了,“无神论”、“实用主义”盛行的国度,大家用理性思考出来的结论,居然并不被大多数人所承认,为什么?人除了理性,还有感性,更重要的是人还有良心呀!

所以,我们责备“杀丐”事件的主人公,除了法律不能容忍之外,在道德法庭,我们还会说一句,这些人的良心都被狗吃了!这其实不关狗什么事,但是人们印象中的狗除了忠心外,还有势利眼和弱肉强食的毛病,人们不自觉的把这些特质归于了畜生,但常常不去反思自己身上好像也有这个毛病。

我经常问一些有所修养的老师和学生家长,你教育孩子要做好人,诸如乐于助人、尊老爱幼、勤劳节俭、孝敬父母,但是孩子们在社会上看到和接触到的却是,老实人吃亏,投机钻营者大行其道,有钱人糜烂的奢侈,有钱就有一切等等。他们真正走入社会后,会自觉不自觉的就融入了“唯用主义”“拜金主义”的圈子,小孩会问你们,我为什么要按你们说的那些道德框框去做事,这样做了对我又有什么好处?你该如何回答?继续长篇大论的说教还是迎头一顿痛打?或者无奈的宣称,现在的小孩子都很叛逆呀!

从老师和家长的眼神里,我常常读到的是困惑,也许只是一丝,却已足以说明问题。还有的家长痛心疾首的责备媒体,责备网络,责备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说就是它们把小孩子带坏了。但现实已经如此,除了当当愤青,似乎别无作为。

我还曾经遇到一些外国人,他们说,在中国,最反感的是多数中国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念,比如在他们的国度,街上如果发生了车祸,周围人第一时间赶过去是为了帮助伤者。而在中国,身边发生了车祸,人们首先是庆幸自己不在其中,然后再去看看有没有自己的亲人或者熟人朋友在里面,最后才是救死扶伤的冲动。

我请他们谈谈原因,他们说,在他们国家,宗教信仰程度几乎是全民的。孩子从小就接受宗教教育,虽然在学校里没有专门开设道德教育课程,但宗教团体关于爱人爱己、敬畏无所不在的神灵和终极审判的教育,已经渗透到小孩成长的每个阶段。这种教育下形成的全民道德规范是才社会正常运作的基础,而法律只是最后一块遮羞布。

我们绝非宣扬外国的模式有多么的好,但至少这些外国友人的论述能给予我们些许提示。

想想他们的国度曾经费尽心思到我中华大地来学习礼义廉耻和文化教育,也曾用船坚炮利打开我们紧锁的国门,肆意践踏我们的国土,现在居然堂而皇之的向我们谈道德教育,可耻乎?可笑乎?可悲呀!

记得一位信佛的台湾人士说过,他不确定是否有前世后世,是否死后有天堂地狱,但从实用角度来看,这种对因果报应的畏惧,至少能克制住他恣意妄为的冲动,放之于社会,也能让人群不敢恶行太过,这种结果,与人于己都没有害处,何乐而不为呢?

一位俄国文豪曾说过:假如没有上帝,我就什么都敢做,只想想这个结果,就觉得很可怕!大哲学家康德说:我在任何时候都没有疑惑,唯独有两样东西除外,一个是当我抬头仰望星空的时候,一个是当我低头发现自己还有个良心的时候。

星空是什么,是代表着连爱因斯坦都仰慕不已的宇宙的法则,没有这个法则,就没有这个充满秩序的宇宙,也就没有地球;良心是什么,是人类还能和谐相处的基石。这两个东西都是人类之所以存在的根本理由,否则,即便是地球上存有的核弹头,就足够毁灭人类几十次了。

宇宙的法则肯定有,但人类是否能认识和敬畏就是另一回事了;良心也人人都有,但能否最大化的表现出来以维持这个世界的和谐又是另一个概念了。

儒家圣人孔子,提倡敬天事人,他效仿天地的法则和周礼,提出了孝悌廉耻、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等人间规则,以此来在人世间诠释天道的规律和规范人们进入良心的修持。后世的理学家统以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存天理灭人欲而述之。不过,道家鼻祖老子和庄子的著作里,先见的指出,这种编制完美的人间系统,会被某些人利用来做为奴役人民的工具,“大孝出,有大伪”,所谓伪善也。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内容,且提而不论。

中国的古人,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丰盛,人们有很多种做人做事方式可以选择,至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就是规定老百姓只能有一种活法,其它活法和学说都是非法的,当然就有人不服气了。但是皇帝的旨意不能讨价还价,为了保住脑袋,聪明的古人有了一项极其深远的影响到了后世文明进程的发明,就是:心里不信,但假装相信,这就是虚伪,既可以保命,还不耽误自得其乐。

这个发明发展至明清时,演变成了“满肚子男盗女娼,满嘴仁义道德”的经典形象,《儒林外史》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都有传神的描述。本世纪初最著名的国学大师章太炎,痛定思痛,竭力提倡以美学代替宗教和传统道德教育,毕竟这还是无奈之举,国人想法太多,哪能一概囊之入教。

至毛泽东时代,深悉其利弊,用各种运动和文革,来了一次格式化的大手笔,扫除一切封建迷信,用毛泽东思想取而代之。但伟人毕竟要老而逝去,人也不可能总是靠思想和运动

来活着,随后,失去了旧道德和新思想支撑的国人,还是与古人的发明再一次的冥合。看看现今的假冒伪劣之严重,套话空话之流行,就可见一斑。

曾有一个孩子告诉家长,他的老师在课堂上大讲佛教是封建迷信,是精神鸦片。但有一天孩子在寺庙游玩,却明明看见那位老师在虔诚的磕头烧香,还问卦。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电视台的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老百姓,只要是公益宣传节目,被采访者在摄像机面前往往都说得大义凛然,头头是道,为什么?因为他们都知道社会宣扬的价值观所界定的一个优秀的人应该怎么去说话,但至于他们自己心里怎么想,自己的价值观如何,除了他自己,也许只有鬼才知道了。

曾有一个瑞士人到中国来旅游,回国后写了一篇文章,标题大得惊人——《中国现在是无政府状态》,仔细阅读,他的论据居然是中国人乱闯红灯,这多大个事情,值得扣这么大个帽子么?但是瑞士人不这么看,红绿灯不是道德约束,是交通法规的硬性规定,属于法律范畴,而中国大街上这么多人不遵守这个游戏规则,不就是藐视法律吗?法律的解释权属于政府,政府却似乎并不加以管教,那当然就是无政府主义了。呵呵,东西方的思维常常就有这么多的误区,也难怪很多外国人"误读"中国人了。

胡锦涛主席大手笔的提倡“和谐社会”,也提出了“八荣八耻”,虽然往刻薄上说,这是中国国人已经到了不知廉耻的地步了,所以才不得不把做人的本份事拿来宣传,以期国人自律。但我们更应该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和谐社会”就是古人的追求呀,儒家就提倡“君子和而不同”而臻大同,佛教更是直接把修行者称为和尚(古时是“和上”),以和为上。作为国家而言,上有所好,下必兴焉,所以现在国内,国学、道家、儒家、佛教等文化、宗教教育逐渐兴盛,这毕竟是好事情,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看到了希望和方向。

佛教大德行者,净空老法师,利用其在中国及世界上的影响力,在安徽庐江汤池小镇,率先建立起了中华传统文化示范基地,试图用三年时间,用儒家启蒙经典《弟子规》,进行了一场浩大的“新国民教育”的实验与实践,将汤池变为“礼仪之邦”,打造和谐社会的样板。三年时间转眼即逝,而原来偏僻的汤池小镇也早已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现在每天慕名而去的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亲身体验了现代版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文明成果之后,都深感震撼。

净空老法师清醒的告诉大家,汤池只是一颗种子,它重塑了人们的信心,也是今后道德文化教育传播的样板和基石。老法师抛开门户之见,准备在汤池花十年时间训练出包括道家、道教、佛教、儒家甚至基督教在内的各宗派传法老师,以此给中国道德和文化的重建培养力量。

中国还有文化吗?还能重建吗?重建后的中国文化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对于未来,我

们往往只能是猜想和预测,不过借古可以喻今。中华文化在历史上的什么时代最恢弘?看看国外的华人居住区,常被称为唐人街;吸收了中国文化而逐渐壮大的日本,重要的建筑和传统服饰处处可见唐朝气象。所以重建中国文化架构,不得不提大唐王朝。

说起唐朝,大家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唐诗、陶瓷、建筑和艺术,有李白、杜甫、李商隐,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魄,然后有人会说到唐朝疆域版图和经济的强盛,但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政治版图最大的朝代是元朝,经济规模最大的是明清两朝,所以唐朝的伟大绝不止这些原因,那么唐朝有什么资本可以值得后人将它评价为大唐盛世呢?——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唐朝初期所展现出来的“文化的巨大包容性和开放性”。

在这个朝代里,从印度来的佛教在中国迅速发展,完成了本土化过程,中国佛教的所有宗派几乎都是在唐朝形成并成熟起来的,而在这期间,道教其实才是唐朝的国教!如果佛道两家并存共盛还可以用“佛道同源”来解释,那么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和袄教(拜火教)在唐朝的迅速传播,就能看出唐朝统治者的胸襟和中国文化的包容了。

与之对应的,唐朝首都长安,有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留学生群体,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学习的主题自然是中国的文化,同时,他们也把自己国家的优秀文化和艺术展现给中华民族,大唐成了一个东西方各种文化展示、交流、融合的大舞台,之所以有这个舞台,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本质的体现——天道思想。

在这个天道思想里面,诠释的是“天”本身的运行法则,它对我们的世界所展现的是一种无私的给予和绝大的包容,不会刻意栽培谁,也不会刻意毁灭谁,自然孕化,看似杂乱,实则蕴含了精妙的规律,所以就有繁复多样的物种和各式各样的人生,而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界的和谐都被放在平等且同样重要的地位。这种思想孕育出来的文化是没有侵略性的,有的一定是包容、吸纳或者同化。

佛教、道教、道家、基督教、儒家等宗教和学派都是从各个层面和多个层次阐释这种天道或者大道思想,所以佛教是悟道而成佛,道教是修道成仙,道家提倡道法自然,基督教的主耶稣是道成肉身,儒家是天人合一。

唐朝所构建的这个大舞台与其说是各种文化交流的平台,不如说是中国文化特质的一次本质显现——并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宗教和哲学,也绝不排斥并能自然的吸收和消化任何一种天道传承下的文化与宗教派别。有如此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没有理由不对中国文化的复兴信心百倍。

有人说,中国文化传统已经丧失殆尽,其实只要中国的文字和绘画没有消失,中国文化的根本就不可能丧失,而且实际上中国文化“灭无可灭”。现在的中国文化传承在表面上虽然已经满目疮痍,但既然中国文化从“天道”而来,就一定符合天道运行的规律,生死死生,

生生不息,置之死地而后生!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正是在这个转折的关键时期,社会所发生各种事件都不正常也都很正常。但想要解决根本问题,就必须沿着中国文化的脉络前行,不能想当然的去处理一些关于教育和社会方面的问题,否则只能得出“中国的教育和社会问题都是死结,永远没有解决的办法”这样的结论来。

比如家庭里对子女的教育和学校里对学生的教育,只能依据古人所提倡的师道,也就是古人对教育的理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这其实就是立德的过程,道德是一家,不可分的,这个道,可以用各种宗教、宗派、文化思想来诠释和建立,用佛教的理论,就是因果报应的道德教育,或者“缘起性空”的智慧解读;用理学家的思想,就是王阳明的“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和朱熹的“遏人欲而存天理”;用基督教的思想,就是“爱人如己”;用儒家思想,就是“诚意正心修身立德齐家治国平天下”“百善孝为先”。总之,各取所需,因材施教,以“明明德”(了悟真正的道德)为最终目标,然后才能“授业”。否则,教得越多,小孩的怪相就出得越多,到最后基本都无药可救。

这种“传道”的教育,绝不能是魏晋时期某些学人空谈老庄哲学的玄思和近代很多学人的口头禅,也不能是曲解古书而乱发的谬论,比如把老子的“无为”简单的理解为无所作为,而应该是引导受教者逐渐走向“做人做事合乎天理公道”的正路。

毛主席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空谈道德和法制,没有一个能以理服人的体系架构和言传身教的师者,很多努力也都将是劳而无获的。

古德有云:天命谓之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我们修的就是能“率性而为”却又能“不违天命”这门道,孔子曰,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则从心所欲,不逾矩。活到老,学到老,教育从来都不是只针对娃娃们的。

古人的教育理念常常都是从形而上的道德开始的,多年来,只注重技术层面的创新和改革的现行教育体系,让国人看到的结果几乎是惨不忍睹的,相信会有更多的人能逐步理解到古人的苦衷和深意。

教育工作者常说,育人就像栽培一颗小树苗,要浇水、要施肥、要扶正甚至还要搭建雨篷,但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环境,在干旱缺水的沙漠想要种出成型的松树林,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还好,社会已经在大声呼唤秩序、规则和道德,我们的良心也在不停的挣扎,黎明前的黑暗从来都是能过得去的。


相关内容

  • 丹下健三建筑思想漫谈
    ・''・ 第..卷第!*期 年'"")(月 山西建筑 /0-123-4503+65+,46 789:..18:!* ; 文章编号:()!""#$%&'('"")!*$&qu ...
  • [小说结构学]中
    间接叙述法 --"情节结构"漫谈之十六 文中人物通过回忆或对话代作者发言,成为小说的第二叙述人,是除作者或"我"之外的人物的间接叙述. 截时法 --"情节结构"漫谈之十七 有些作品 ...
  • 关于申报全省诗词进校园先进单位的请示
    (本稿经冯磐石先生修改) 湖南省诗词协会: 株洲市四中是一所具有50多年校龄的省示范性高级中学.学校坐落在湘江之滨,校园里绿树掩映,鸟语花香,环境幽清,是文人学士谈天说地.怡情玄览.舞文弄墨的较好去处.学校有近50个建制班级,360多名教职 ...
  • 寺院建设漫谈
    寺院建设漫谈 文/佛日 寺院的来由和沿革 佛教创立之后,随僧团之扩大,信众之供养,佛陀及其出家弟子们起先那种以夭地为庐舍,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的简朴生活条件有了改变,建起了名为"僧伽蓝"(Sangharama)的固定居止处 ...
  • 光阴的故事---时间周期漫谈_念缠恩
    时间是什么?1915年以前,人们认为空间与时间仅仅是个固定的舞台,事件在其上发生,但舞台不受发生事件影响,甚至在狭义相对论中也是如此.物体运动.力的吸引与排斥,但是时间与空间简单地永远地延伸下去.然而在广义相对论中情况完全不同.现在空间和时 ...
  • 漫谈气功养生(上)
    海牙按:近日整理故纸堆,翻出一篇愚1986年初在航天部礼堂讲课时,刘承远君根据愚讲课内容所做的笔记及提出的有关问题.观其中内容及所问诸节,对今日喜好修养之士亦颇为重要,故将此稿部分原文间以愚当时未能尽言者,重新整理一过,公开发表,供读者参考 ...
  • 听罗曼·罗兰漫谈[名人传].doc
    听罗曼·罗兰漫谈<名人传> 作者:邹 琼 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6年第09期 x年x月x日,我乘第五号"太空飞船"进入时空隧道. 几小时后,我来到了令我钦佩不已的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 ...
  • 给孩子怎样的童年
    --漫谈现代家庭教育 陆梅 陆梅 一直以来,我很喜欢"童年"这个词.我在不同的书里找寻不同的童年.国内的,国外的,小说或随笔,艺术或传记,大部头或小童书--我在书里相逢了一个又一个童年,童年里温暖会心的细节.我也曾以童年 ...
  • 运筹帷幄的"羽毛扇"
    班级管理一直是班主任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尽管有些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方法上有所改进,但仍旧摆脱不了"以我为中心"思想的束缚.他们忙于班务,管理纪律,不得不整天"泡"在教室里,结果不但弄得头晕脑涨,而且既压 ...
  • 红楼梦漫谈(一)--所谓文人君子[散文欣赏]
    作者自开始写书就交代了文字的来源,从头便以"荒唐"言之.女娲炼石补天之时遗了一块顽石"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想是作者自比,不是无才而是时运不济,王勃所谓&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