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影响的实证调研报告 - 范文中心

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影响的实证调研报告

02/22

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影响的实证调研报告

发现一:学生使用网络具有普遍性、学习性、娱乐性、交互性及创作性等基本特征。

发现二:学生广泛使用网络,且使用网络的目的各异。

发现三: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积极的影响,体现在: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彰显个性、释放压力;增强独立、平等、民主意识;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

发现四: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消极影响,体现在:沉迷网络、学业荒废;行为失范、人格扭曲;人际冷漠、亲情疏离;角色虚拟、诚信渐失;色情引诱、暴力犯罪。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缘起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4.85亿,其中中学生网民群体占比最高,达到29.9%。网络的使用虽然拓展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但学生沉溺其中,不仅荒废学业,而且身心也会遭到极大伤害,甚至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给学校、家庭、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探究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引导学生科学、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成为当前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研究方法

为准确把握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本研究对贵阳市六所大、中、小学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95份,有效回收率为99.2%。1. 样本结构

本次调研样本中,男生338人,占总样本数的56.3%;女生262人,占总样本数的43.7%。在年龄上涵盖了10-21岁的各年龄层次的学生。在入学来源上农村占11%,城镇占28.1%,城市占60.9%;在教育层次上,小

学占1.2%、初中占15.4%、高中占12.7%、职院占21.4%、大专20.1%、本科占29.2%。

2. 调查过程与统计方法

本次调研首先由课题组人员到样本学校集中发放问卷,当场收回并核查。调研结果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根据研究需要进行描述统计等系列分析,从而揭示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二、结果与讨论

(一)学生使用网络的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被调研样本中表示非常喜欢上网和比较喜欢上网的学生数占绝对优势,体现出当今学生对网络的极大兴趣。

学生每周上网的天数状况如下图所示。

据统计,学生每次上网的时长在“0.5小时以下”的占样本总数的10.2%;“0.5-1小时”的占样本总数的23.4%;“1-2小时”的占样本总数的34.9%;“2-3小时”的占样本总数20%,“3小时以上”的占样本总数的11.5%。 可见,被调研学生每周上网2天的居多;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长大多集中在1-2小时以上。也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每周上网在4天以上,每次上网高达3小时以上。

(二)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特征

据调研统计结果,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特征可概括如下。

其一,学生使用网络具有普遍性特征。从学生上网的兴趣来看,感兴

趣的人数远远高于不感兴趣的人数。从平均每次上网的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学生比例来看,学生对网络的使用具有普遍性。

其二,学生使用网络具有学习性特征。由图表3可见,学生选择“利用网络浏览新闻”的高达97.2%,有98.3%的学生表示利用网络来了解信息,有83.7%表示利用网络来进行学习,这表明学生使用网络具有明显的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倾向。

其三,学生使用网络具有娱乐性特征。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参与过“网络游戏”,高达98.1%比例的学生表示参与过“网络聊天”,这表明学生使用网络具有明显的娱乐取向。

其四,学生使用网络具有交互性特征。大多数学生参与过“网络聊天”,接近半数的学生参与过“交友或网恋”。由于网络聊天具有交流的间接性、平等性、隐秘性、广泛性以及时空上的自由性等特点而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学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向他人吐露心声,还可找到适合自己的朋友,以满足自己的交往需求。

其五,学生使用网络具有创作性特征。从超半数的学生表示参与过“网络博客、创作”的数据看出,学生上网不只是为了娱乐,也是为了利用网络的优势,将自己成功的体验、失败的教训以及自己创作的精美网页与他人分享,从而体现自身的价值。

(三)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正在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当今的青少年学生,网络对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其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1. 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积极影响

基于上述调研结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如下积极影响。

第一,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用来查找信息、学习和浏览新闻的均在80%以上。由于网络本身具有知识容量大、信息全等特点,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有利于学生避免纸质文献的有限性、滞后性。通过网络,学生能及时地了解国际国内的大事,能随时随地阅读不同类别的书籍,从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彰显个性、释放压力。在调研中,当问及“你结交网友的主要目的是……?”这一问题时,有近半数学生选择“为排除寂寞无聊”,有学生选择“倾述内心苦闷烦恼”,两者比例高达58.6%。由于学生处于成长阶段,心智发展不成熟,对生活、学习难免会有很多困惑,性格内向的学生又不好意思向长辈、老师请教,这些困惑一时得不到解决,自然就会转化成心理疾病。而上述问题通过网络得以缓解,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三,增强独立、平等、民主意识。调研结果表明,上网学生的独立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明显高于不上网学生。网络是一个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虚拟世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和内容,自主决定所要访问的网站,自主决定所要结交的网友,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平等地共享网络信息资源,这种生存方式自然会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

第四,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多数学生不仅对“浏览新闻”感兴趣,而且喜欢“查找和利用信息”,“参与网络学习”,这无疑能够促使他们通过网络,方便地获取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言论、讨论资料等。同

时,网络还能对其他媒体的信息进行整合,实现德育与传统媒介的优势互补,提高学生对各种信息的辨析能力,增强红色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2. 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消极影响

第一,沉迷网络,学业荒废。从54.3%的学生参与过“网络游戏”,98.1%的学生参与过“网络聊天”这组数据来看,有相当比例学生沉浸在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之中,而多数学生聊天没有固定的话题和明确的目的,这种散漫的聊天方式,极容易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注意力。另一方面,游戏和聊天挤占了学生大部分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效率。现实中不少学生由于沉湎于“网聊”、“网游”,使得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遭受破坏,学习时间无精打采,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厌学、逃学、辍学,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二,行为失范、人格扭曲。调查显示,有39.5%的学生从事“黑客型行为”、“暴力型行为”、“淫秽型行为”、“身份伪装型行为”,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在网络游戏中经常或偶尔“侮辱他人”、“攻击他人”。由于网络交往通常采用非实体的代表符号和非真实的身份进行,现实社会的法律和道德无法对网上行为进行有效控制,这样就会造成网民的道德感降低、行为失范等现象,这对学生的健康人格形成极为不利。

第三,人际冷漠、亲情疏离。调查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学生选择“不愿与现实中人进行人际交往”,在问及“因为上网而减少日常的社交活动,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少吗?”时,做出肯定回答的竟高达42.9%。由于网络使人际交往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成了“人机交往”。这种交往

容易造成学生远离“面对面”沟通交流,疏离近在咫尺的亲情和友情,导致他们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冷淡。

第四,角色虚拟,诚信渐失。调研表明,有80.5%的学生在网络注册时使用过虚假信息;有学生使用“个性化的名字”、“伪造身份、地位、经济状况”;有学生在“成员自我表白中作虚假陈述”、“上传虚假相片”。由于网络交往具有匿名性、虚拟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在网络交往中通过发布虚假信息来博取别人的好感,进而形成虚拟的成功体验。久而久之,学生会不自觉地将这种体验带到现实社会中来,最终导致他们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渐渐失去诚信。

第五,色情引诱、暴力犯罪。调查结果引人深思:有48.2%比例的学生接触过黄色网站,34.4%的学生承认有过入侵机密网页的想法,43.9%的学生想过下载非法的黑客软件盗取别人的账号,有同学主动或被动地在网络聊天室里骂过别人和在网上进行过赌博。网络虚拟性、隐蔽性、匿名性的特点,促使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将网络作为逃避现实、解脱烦恼的场所,在虚拟世界中为所欲为。久之,他们往往把网络中的行为方式带入现实社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欺诈、色情、对他人施暴,甚至团伙斗殴,不知不觉中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对如何避免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消极影响,如何提升学生网络道德观念,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增强学生以自律和责任意识为核心的网络道德、法纪意识

学校德育工作中,要特别注重强化学生的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让他们在自律的基础上遵守和践行网络道德规范。国家立法部门应该尽快制定出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网络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增强学生的网络法纪观念,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

(二)学校德育要有力度地向网络延伸

充分挖掘网络资源,加大德育在网上的信息流量和信息质量,形成网上强有力的正确舆论态势。学校有必要开设网络道德、法纪课,对上网学生的思想行为给予及时的科学引领。学校要创造条件开设网上咨询服务,设立“班主任信箱”、“辅导员信箱”,聘请心理学专家进行网上心理咨询及指导,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全社会要加强网络监管,形成一个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

在社会特别是网吧管理方面,有关部门应建立“信息海关”,强化对上网信息的监控,过滤虚假、有害、错误、反动的信息。同时,对网吧等网络经营场所实行严格监督,要求入网者进行实名登记,采用密码登录并保证网络行为有相应的网络主体负责。

在学校教育方面,应该以校园网为载体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加强对宿舍、电脑房的网络管理,统一采用IP 地址上网,杜绝黄毒、色情等不良网站的侵入。同时,学校也可通过开设“校园警务亭”、开通举报电话等,有效治理学校的周边环境,加强学校周边地区文化环境的稽查工作。 在家庭教育方面,学生家长也需要更新观念,变传统的“单向性正面说教”为主动通过网络与子女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争取做孩子最好的“网友”。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子女的网络法纪知识教育,将网络的一些基本常识及注意事项向子女讲解清楚。

总之,惟有全社会都行动起来,积极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形成有规范约束的网络道德氛围,才能提升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引导他们科学、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


相关内容

  • 大学生自律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自律的实证研究 摘要:自律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是一个关于大学生自律的实证研究.本研究采取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进行信息搜集,运用多元统计方法SPSS 进行数据分析,分析了预测80人和正式调查137人的调查结果,经过信度效 ...
  • 会计专业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表
    1. 基于公允价值会计的企业价值报告研究 2. 公允价值会计与企业财务报告改进 3. 企业财务报告相关问题及其改进(改进相关性.及时性等问题)研究 4. 企业财富变动及其信息披露研究 5. 企业价值报告框架研究 6. 企业价值信息披露体系( ...
  • 乡村旅游现在开题报告
    乡村旅游现在正处于发展阶段,存在着问题是必然的,但我国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加之政府和农民对发展乡村旅游业的重视,乡村旅游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蓬勃发展起来.本文选择长岛乡村旅游作为研究对象,对乡村旅游,体验营销作了合理的界定,并且为体验经济下 ...
  • 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南昌航空大学 题 目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 称 暑假社会调研报告 关于"十二五"规划IT 行业发展趋势及未来软件行业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 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 102011 许可 胡媛媛 软件学院团 ...
  • 十年课改基本失败
    十年课改基本失败 来源:<校长>杂志 新课程改革理念,已历经10年了.现在,进行改革或宣布基本失败已经是时候了."自主.合作.探究"不可能是中小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但教师培训却需要"自主.合作.探究 ...
  • [20XX年中农大]农林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
    论文方向:财政金融 对市场经济下财政的认识 市场经济体制中财政存在的理论基础 我国的国债规模与财政风险防范 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抉择 中国财政和税收体制的改革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统计工作 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对优 ...
  • [组织社会学十讲]读书笔记
    <组织社会学十讲> 周雪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 第一讲导论:组织现象和组织社会学 一.引子:介绍全书的写作目的.方法.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和局限. 目的:介绍西方(美)组织社会学的研究现状.使用的逻辑.概念.分析 ...
  • 伦理学第三章 道德概念
    第四章 道德概念 教学目标和要求: 了解道德的本性及其构成因素,掌握优良道德规范的制定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认清伦理相对主义与伦理绝对主义的片面性,识别道德实在论.道德主观主义和道德怀疑论的谬误. 教学重点.难点: 道德的本性,道德的类型. ...
  • 西南交通大学公管学院师资力量介绍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是百年交大一所年轻的学院,是培养和造就从事行政管理.社会事业管理(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经济与政策.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公共工程组织与管理.国际经济.教育经济与科技管理等领域专 ...
  • 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5年10月第37卷第10期 当代经济管理 CONTEMPORARYECONOMICMANAGEMENT Oct.2015Vol.37No.10 DOI:10.13253/j.cnki.ddjjgl.2015.10.009 我国地方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