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汇编答案解析 - 范文中心

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汇编答案解析

10/01

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汇编

(新课标Ⅰ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

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作答断句题目,首先要大体了解文段语意,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句

中共有三个人物(“曾公亮”“盗贼”“使客”),两个地名(“他境”“吾境”);句中

动词有“有、窜、闭、亡、移、诘、报、藏、廋、索”等。然后以动词为中心,弄清人物

间的关系,了解事件的经过,断好“盗悉窜他境”“尝有使客亡橐中物”这两句,其它的

就好断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 .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 .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到古代官职设置(“首相”“有司”)皇位继承制(“建

储”)少数民族(“契丹”)的历史知识,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

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C 项“有司”只是“官

吏的通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召

有司案图”句,古代设官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

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 .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

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 .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

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 .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

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答案】 C

[:]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根据文本“公

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的叙述,可知“调解”之说不当,应是“谕以旨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

而止息了边害。因此,C 项“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与原文不符。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5分)

译文: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5分)

译文:

【答案】(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计分点:锡,赐给;虔,恭敬;而,却;之,这样的事;句式,安乎,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计分点:责,责备;救正,纠正弊病;世,当时的人;持禄固宠,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臵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臵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

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新课标Ⅱ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出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接辽东,疏陈安攘十册,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

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

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除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

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

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

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

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 .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

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 .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

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 .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

着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 .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

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承宪怀祸藏奸,窥觊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这句话的大意是: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人名及动词进行断句,比如“承宪”“术士之流”“陛下”“科场”“承宪妻”“勋贵”“朝绅”;动词“怀”“藏”“窥觊”“结”“惩”“扬言”“恐吓”“簧鼓”。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5.【答案】

D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D 项,“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错误,选项对应的文字在文中是说“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 赍是拿东西给人。帑币是国库里的钱,因此不是“筹措钱款”。

7.【答案】(1)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单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

(2)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比如“刚直之人”“副使崔应麟”“泽中”“ 登云”。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第一句中。“胜”,禁受得住;“龃龉”,抵触排挤;“安”,使动用法,使身安。第二句中,“啖”,吃;“囊”,名词作动词,装进去;“示”,给„„看。翻译时,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职鄢陵知县。政绩最好,升为御史。出按辽东,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后改为山西巡抚。

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惠政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干扰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如果不振奋朝纲,以大义决断,否则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乐,穿白衣,停止刑罚,恐怕皇天也不答应,天变是不可抗拒的。‛疏上,贵妃、郑承宪都发了脾气,同仁也以为陈登云危险,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

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因而上疏说:‚近来御史官,壬午以前害怕淫威,刚正的变温柔了;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变为谄媚。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但不胜被攻击倾轧,没有安身的地方。二十年来,以正直提升为京官的只有一、二个人。背着皇上,培植党羽,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御史占了一半。台谏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践踏到这种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

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人选。‛因而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

出任河南巡按。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钟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死了。

(新课标Ⅲ卷)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

于诸阉间,冀去珪。流寇扰河南,太监陆訚谋督师,下廷议,莫敢先发。珪厉声曰:‚师老民疲,贼日炽,以冒功者多,偾事者漏罚,失将士心。先所遣已无功,可复遣耶?今贼横行郊圻肘腋间,民嚣然思乱,祸旦夕及宗社。吾侪死不偿责,诸公安得首鼠两端。‛由是议罢。疏上,竟遣訚,而中官皆憾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

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遣命毋请恤典。抚、按以为言,诏廕其子中书舍人。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

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

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

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挤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 .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 .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

A .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

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 .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

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 .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

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 .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

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答案】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断句能力。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划线句子的大概意思,再根据职位的变迁进行断句即可。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 。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C 项“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有误。

7.【答案】(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译出大意给3分,“权幸”“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译出大意给3分,“忠谠”“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翻译时,要注重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参考译文】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任庶吉士。弘治年中,授予编修一职,不久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完成,迁任左中允。武宗即位,因为东宫恩赐,升任左谕德,充当为皇帝经筵进讲的官员,编修《孝宗实录》。当时文学侍从不攀附刘瑾,刘瑾很憎恨他们。说《大明会典》在刘健等人手中完成,耗费很多,削减参与编修者的官职,降傅珪为修撰,不久因为《孝宗实录》编成,升任左中允,再升翰林学士,历任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替费宏担任礼部尚书。礼部的事务与其它各部比较相对简单,但从傅珪开始多次直言规劝,章奏就多了起来。皇帝喜好佛,自称大庆法王。西域僧人求百顷田地作法王下院,皇帝的亲笔命令下到部里,说大庆法王的命令与圣旨等同。傅珪假装不知道,执意上奏说:“谁是大庆法王,敢与皇帝并列,是对皇帝大不敬。”皇帝下诏不过问,求田之事也最终停止。傅珪闲居时类似木讷不会说话的人,到担当大事时,毅然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他人不能改变,最终因为这忤逆权贵佞臣而离职。教坊司乐官臧贤请求换牙牌,式样要做得像朝廷官员的一样,又请求重新铸造他自己的方印,傅珪阻止没有做成。臧贤经常在阉党面前指责傅珪,盼望着除去傅珪。御史张羽奏报云南灾情,傅珪趁此竭力陈说四方灾害可怕。正德八年五月,再次奏报四月灾情,傅珪于是进言说:“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害六十九次。现今从去年秋天以来,地震雷鸣,天降冰雹,辰星坠落,龙虎出现,地裂山崩,总共四十二次,加之水涝旱灾不断,灾害没有像这样严重的。”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恰逢户部尚书孙交也因为恪守正道被欺凌,阉党就假托帝王诏命令二人退休。长安和洛阳监官和谏官交互向皇帝上书请求二人留任,皇帝不听。傅珪归家三年,御史卢雍称赞傅珪在位有古大臣风范,家里没有积蓄,每天为吃饭发愁,乞求发放每月的禄米和仆人每年的食米,以表示朝廷对官员的优待。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傅珪去世,终年五十七岁。嘉靖元年录入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毅。(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首服足以修敬,而不重也,身服足以行洁,而不害于动作。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

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②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 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情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查,盘问。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说:同“悦”,高兴 .

B .土事不文,木事不镂 文:花纹 .

C .下之疾其上甚矣 疾:痛恨 .

D .宗君而处身 宗:尊崇 .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本题B 项可采用课内推断法和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法;A 项、D 项可采用语境推断法,将词义代入选文可知解释正确;C 项可采用课本推断法,《屈原列传》中有“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句子。B 项中,“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的结构相同,“文”与“镂”相对,词性应该一样,课文中“金石可镂”的“镂”是动词,B 项中的“文”也应该是动词,译为“以花纹装饰”合适。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如此,则诸侯其至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B .服之轻重便于身 青,取之于蓝 ..

C .然则曷以禄夫子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

D .关市讥而不征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D 项的两个“而”都是表转折,译为“但”“却”。A 项的第一个“其”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或许”③

“大概”,第二个“其”是代词,译为“他们”。B 项是第一个“于”是介词,译为“对于”,第二个也是介词,译为“从”。C 项第一个“以”是介词,拿,用;第二个是表目的,译为“来”。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B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C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D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画线句子中“冠足以修敬”“衣足以掩形御寒”结构相似,“不务其饰”“不务其美”结构相同,“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结构相同,据此即可正确断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

都感念其德义而归附他们。

B .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

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 .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

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 .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

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四个选项覆盖全文,A 项和B 项信息在选文第一段,C 项信息在选文第二段,D 项是对全文的概括。B 项的设误点“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在于曲解文意。从选文内容来看,晏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古代圣王的穿着和居室这些形式上的内容,而是应该效法他们节俭的风尚,学习他们施行仁政的做法。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4分)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3分)

(3)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3分)

【答案】(1)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穴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

避潮湿。

(2)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3)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答时要注意落实重点实词、

虚词和特殊句式。(1)句中“其”,他们;“为”,动词,可译为“搭建”;“以”,介词,为了。(2)句中“致”,使动用法,使„„来归附;“过”,名词,错误。(3)句中,“是”,代词,这样;“虽”,虽然;“独”,难道。

【参考译文】

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圣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都会来吗?‛

晏子回答说:‚效法古圣王的节俭那么就可以,效法穿衣服,居其室,没有益处。夏商周三王穿不同的衣服而统一天下,不是因为衣服使诸侯归服的,诚心于爱护人民,果断地推行善政,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恩德,而归服于他们的道义,这就是他们的衣服节俭而人民大众高兴的原因。那帽子足够用来表示恭敬就行了,不要致力于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就行了,不要致力于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戴的帽子不要镂刻花纹。古人曾有用木柴搭巢和挖洞穴居而不厌恶的人,给予宫室而不要,天下人不是朝拜宫室,而是共同归向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敬肃之意,头上戴的帽子足以表示敬肃,而不求贵重;身上穿的衣服足以使行动干净利落,而不有害于活动。衣服的轻重方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后来不居住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的人,是因为要避风雨;不挖洞穴居的人,是因为要避开潮湿。因此修建明堂的原则是,地下的潮湿,不能浸出;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筑物不能装饰花纹,木建筑物不能镂刻,给民众看,让他们知道节制。等到这种风气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过于足以敬肃的程度,宫室的壮美已过于避开潮湿的程度,使用人力很多,使用钱财很浪费,这是与民为仇敌。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圣王的衣服,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还没有成就治理,希望还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穷尽楼台亭榭的高耸,竭尽蓄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巧妙,花纹彰显的观看而不厌倦,那么就是与民为仇敌了。就像我的忧虑,恐怕国家的危险,而主公您也不平安呀。主公希望招徕诸侯,不是很难吗?您的话过分了。‛

景公赐给晏子平阴和槀邑。晏子辞谢说:‚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室,百姓的力量十分疲困了;又喜欢游乐与珍宝,用来装饰女子,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又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离死亡很近了。使其力疲困,使其财用竭,使其身临死境,下面的人非常痛恨上面的人!这就是我不敢接受的原因。‛

景公说:‚这样就算了,即然这样,君子难道就不奢求富贵吗?‛

晏子说:‚我听说做人的臣子的人,先国君而后自身;安定国家后才考虑自己的家,尊重国君才能安身,怎能说唯独不想富贵呢!‛景公说:‚那么我用什么封赏你呢?‛

晏子回答说:‚君王放宽对渔盐的征税,对关市只盘查而不征税;对耕地的人收取十分之一的租税;减轻刑罚,如果是犯死罪的人就判刑,如果是该判刑的就罚款,如果是该罚款

的就免了。这三条,就是对我的赏赐、君王的利益。‛

景公说:‚这三条,我没有什么说的,就听从先生的吧。‛

景公按照这三条去做了。派人去问大国,大国之君说:‚齐国安定了。‛派人问小国,小国之君说:‚齐不会侵凌我们了。‛

(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赛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辕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浩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條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浩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浩中忌者言,言大父逆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觐歇预。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墨,特耕而不获耳,蔗襄尚不敢不勤。‛文浩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姑‚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戎,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料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书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闲,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臵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臵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案】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绔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不事文墨久已 事:从事 .

B .病目眚 病:疲惫 .

C .詈不佳 詈:责骂 .

D .令五县会鞠之 鞠:审讯 .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 .邓文浩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 .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亏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 .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8分)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

9.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分)

【答案】

6.B

7.D

8.(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住先人的事业。

(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9.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8.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文本中该句子的上下文认真揣摩句子大意,然后找准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翻译。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

(1)句中的“已”是“结束、完结”之意,这里可译为“完了、算了”;“还”是回家之意;“以”作连词,表目的;“期”是希望之意;“坠”是“损害、毁掉、堕落”之意;“先业”即祖先的业绩。第(2)句中的“经书题”即谈论经书的文章的题目;“相商”即商量;“文立就”即文章立马就写好了;“言及者”指谈到此事的人。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

9.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和归纳句意的能力。答题时,应抓住题干中“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这个要求和题干中“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的范围限制,在文本中认真筛选相关信息。比如,根据“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一语,可知“书写要端正美观”这个特点;根据“六十而耳顺”这个题目,可知“命题取材于四书五经”这个特点;根据“日未午,即完牍”一语,可知“考试时间长”这个特点;根据文本中关于“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等叙述,可知“交卷后先由一人预选,最后交大主考审定”这个特点。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

(浙江卷)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6--20题

琅嬛福地记

(明)张岱

晋太康中,张茂先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①

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

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欲富。又问‚何书? ‛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暑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全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先入,见.

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桍.

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

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然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鹞前视伏羲,已是其叔李。海外多名郭,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市。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门肃茂先入 肃:恭敬的样子。 .

B .茂先为停信宿而出 信宿:两三天。 ..

C .异日裹粮再访 裹粮:携带粮食。 ..

D .读书三十乘 乘:车。 .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茂先坐与论说 B .若二十年外书 ..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若望仆不相师 ..

C .多所未闻 .望石再拜而去 ..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毕礼而归之 ..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

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

B .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

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C .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

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D .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

“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3分)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4分)

2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石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选自贾谊《治安策》)

【答案】

16.A

17.B

18.C

19.(1)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2)(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

20.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16.【解析】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A 项的错误在于,这里的“肃”虽然的确有“恭敬”的意思,但不能译为“的样子”,而只能是表示一种态度,应译为“恭敬地(请别人)”。

17.【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题中,B 项的“若”,第一句作连词,相当于“至于、如果是”;第二句作动词,“好像”之意。A 项的“与”都作介词,相当于“同”。C 项的“所”都作助词,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所”字短语。D 项的“而”都作连词,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18.【解析】C 项的错误在于,根据文本内容,文章之所以议及秦始皇焚书之事,是为了说明洞中所藏之书保存得完整,没有只字遗漏,并没有批评秦王的意思。

19.【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句中“爽然”有“茫然、怅惘”之意;“饷之”即“给他吃”的意思。(2)句中的“方”即“才”;“见小”即“见识浅陋”。

20.【解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题中文段,“曰”“矣”“也”“者”都是断句的标志性词语;动词“寝”的处所是“其上”,其后应断句;动词“燃”和“安”之后都既无宾语也无补语,后面应断句;“方今之势”是“何以异此”的主语,主谓之间应断句。

【参考译文】

晋朝太康中年,张华担任建安从事,在洞山游览。顺着小溪进入深山,有一个老人枕着书躺在石板上,张华同他谈轮。张华看他头枕着的书,上面写的都是蝌蚪文,不能辨识,张华感到很诧异。老人问张华说:‚您读了多少书?‛张华说:‚我没有读过的书都是近二十年内的新书,如果是二十年以前的书,我早就全部读完了。‛老人微笑着,拉着张华的手臂走到石壁下,忽然出现一道门可以走进石壁,路径比较宽,到了一个精雅的屋舍,里边装了一万卷书。张华问老人说:‚这是些什么书?‛老人说:‚这是世上的历史书。‛又到了一个房间,里面收藏的书籍更加丰富。张华又问:‚这里藏的什么书?‛老人回答:‚这是万国的历史书。‛后又到了一个密封的房间,用坚固的锁锁着,有两只狗守在门前,门上印有大印,写着‚琅嬛福地‛四个字。张华问老人道:‚这是什么地方?‛老人说:‚这里藏有玉京、全真、七瑛、丹书、秘籍。‛老人指着两只狗说:‚这就是痴龙,在这里守了两千年了。‛老人开门躬身揖请张华进屋,张华看见这里收藏的书,全都是秦汉以前以及海外诸国的事,很多都闻所未闻。比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桍杌》《春秋》等书籍,也全都在这里。张华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张华因此在这里停留了两三天才出来,对老人说:‚以后我带着粮食再来拜访,观看全部书籍。‛老人笑而不答,送张华出来。刚走出来,石门忽然自己关闭了。张华回头一看,只见杂草藤萝,缠绕着生长在石头上,石板上苔藓也是一整块,一点缝隙都没有。张华呆呆地注视着,朝着石板拜了两拜才离开。

秦始皇烧掉了诸子百家的书籍,咸阳城中烈火正熊熊燃烧。这里却有保持完整的书籍,连一个字都没遗漏。上溯到书契之前,连结绳记事之时也有记载。(唐太宗)怀揣一只鹞子,连看伏羲都变成了叔李。海外有很多有名的城郭,它们多如牛毛就像九州里的一颗黑痣。读书即使读了三十车,也只能是千万分之一二。(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石彭和凫毛,它们所见的就如同小孩一样。想进去问问老人,可是却迷了路不能到达。回头看悬崖绝壁之间,只有疯长的滕蔓和薜荔。我懊悔遗憾,刚一出门就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即了。我坐着躺在这里十多年,也许这中间会开门。

(北京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

兵弊于楚,功不成于周,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与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楚生鹿当一而八万。管子即令桓公与民通轻重,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

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田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修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而卖之。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什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买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漕粟千赵。赵籴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

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粜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赵即引其使而归。.

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将:率领 .

B .什至而金千斤也 什:十倍 .

C .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赋:给予 .

D .衡山之民释其本 本:农耕 .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 .使人之楚买生鹿 .

载粟而之齐 .

B .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

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

.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 .

生鹿藏钱五倍 .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 .天且以齐私楚也

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 .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 .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13.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

(4分)

①桓公 ②管子 ③衡山之君

14.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

(5分)

【答案】

9.C

10.B

11.D

12.①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②(衡山之君)心理估量没有武器来应付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

13.【答案示例】桓公:从善如流(虚心纳谏、择善而从、从谏如流);管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神机妙算);衡山之君: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愚不可及目光短浅)

14.答题角度参考:①用经济、金融手段战胜敌国②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是极为重要的③上下一心是成功实施谋略的保证

9.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C 项,联系上句“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干斤也。”判断此处的“赋”应为“征税”。

10.【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可根据文言虚词的具体语境分析判断。A 项,之,均为“到”;B 项,其,前者,代词,他们的;后者,语气助词,加强语气;C 项,果,均为“果然”;D 项,以,二者均为介词,用。所以选B 。

11.【解析】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例如本题选项D “其使”根据上下文具体语境可知,此处应为“燕、代、秦的使者”。所以

选D 。

12.【解析】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释、畋、二敌等。

13.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从齐桓公与管子的对话内容来看,齐桓公的言行举止表现出了他善于采纳和吸取别人的意见,由此可联想到从谏如流或虚心纳谏。管子在文中的分析独具眼光,具有远见的卓识,故可联想到“审时度势,知己知彼”;衡山之君为了眼前的小利而最终丢失了整个国家,由此可联想到“鼠目寸光”或“目光短浅”。

14.【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既然回答故事对考生的人生启示,显然要先理解故事内容,并领悟故事蕴含的人生道理,然后从管子制定策略的角度和楚王与衡山君的角度,联系现实生活来组织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桓公向管仲问道:‚楚国,是崤山以东的强国,它的人民娴熟于战斗的方法。(如果)派军队攻伐它,只怕(我们的)实力不能胜过它,会兵败于楚国,这应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就用战斗的方法来对付它。‛桓公说:‚这怎么讲?‛管仲回答说:‚您可用高价收购楚国的鹿。‛

桓公便派人到楚国购买活鹿。管仲就让桓公向民众求购,贮藏了国内粮食十分之六。派左司马伯公率领壮丁到庄山铸币。然后派中大夫王邑带上二千万钱到楚国收购活鹿。楚王得知后,向丞相说:‚钱币是人们看重的东西,国家靠它维持,英明的君主用它赏赐功臣。禽兽,是一些有害的东西,是英明的君主应当抛弃驱逐的东西。现在齐国用珍贵的宝物高价收买我们的害兽,这样是楚国的福分,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您通告百姓赶快去寻找活鹿,来把齐国的财宝全部换来。‛楚国百姓就放弃耕种来猎捕活鹿。管仲还对楚国商人说:‚您给我贩来活鹿,二十头就给您黄金百斤;十倍(二百头)就给您黄金千斤。这样楚国不向百姓征税,财富也充足了。‛

楚国人民都在外面找鹿。隰朋让齐国百姓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粮食,楚国凭借(出卖)活鹿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钱币。管仲说:‚楚国可以攻克了。‛桓公说:‚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楚国贮藏的钱币增加了五倍,楚王将会很得意,之后求购粮食。‛桓公说:‚好。‛于是派人封闭关隘,不和楚国互通使节。楚王果然非常得意,然后求购粮食。但是几个月都买不到粮食,楚国买一石粮食要四百钱。齐国派人运粮到芊地的南部出卖,楚人十分之四都投降齐国。几年(三年)之后,楚国就服从(于齐国)了。

桓公向管仲问道;‚我想要找到控制衡山国的办法,这应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您可以派人出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进行转卖。这样,燕国和代国一定跟着您去买,秦国和赵

国听说后,一定和您争着买。衡山兵器必然会价格翻倍。(如果天下争相购买),衡山国兵器必然涨价十倍以上。‛桓公说:‚好。‛于是派人到衡山寻找、收购兵器,不敢同他们付价还价。齐国实行购买衡山过兵器的策略十个月以后,燕、代两国听说,果然派人去衡山过买兵器。

燕、代两国实行这一策略三个月以后,秦国听说了这一消息,果然也派人去衡山国购买兵器。衡山国君告诉宰相说:‚天下各国争相购买我国兵器,让兵器价钱提高二十倍以上。‛衡山国的百姓都放弃农业,发展制造兵器的工艺。齐国则派隰朋到赵国购买粮食,赵国卖粮食每石十五钱,隰朋按每石五十钱收购。天下各国听说这一消息,都运粮到齐国来卖。齐国使用了十七个月的购买兵器的策略,使用收购粮食的策略五个月,然后就封闭了关隘,不和衡山国互通使节(与衡山国断绝了关系)。燕、代、秦、赵四国也把自己的使者从衡山带领回国了。衡山国的兵器已经卖光,鲁国侵占了它的南部,齐国侵占了它的北部。(衡山国或衡山国王)内心自己估量没有兵器来招架两个敌国,便奉送国土,归降齐国了。 (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李台州传 [宋]杨万里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

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 ?‛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警之, 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竞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怒火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

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

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涕下。

宗质负其母 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规姻家也,规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 ,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

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 罹:遭遇 .

B .愿霁怒 霁:停止 .

C .除知台州 除:罢免 .

D .终身饮恨 饮:含着 .

9.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前当的一项是

① 东南无之,必也蜀

②必宽譬之, 饮泣强食

③宗质负其母 归

④予一见不敢再

A .焉 乃 于 者 B .乎 其 以 者

C .乎 乃 以 也 D .焉 其 于 也

10.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B .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 .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 .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出李台州“至孝”的一组是

①既长,仕所至必求母

②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

③某倒囊钱为阿婆寿

④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

⑤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

⑥规无子,子台州之子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①⑤⑥ D .②④⑥

12.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达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

黯然神伤。

B .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C .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

D .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季思轶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2分)

(2)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3分)

(3)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部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3分)

【答案】

8.C

9.C

10.B

11.A

12.B

13.(1)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2)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待她。(3)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明想通吗?

【解析】

8.【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除:授予官职。

9.【解析】此题中③前面是“负”,后面是“归”,两个动词应该是表承接的词语;“焉”做语气词,一般放在句首,由此排除AD ,② 中前后句应该是条件关系,用“其”无法衔接前后文,由此排除B 。

10.【解析】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重点注意“失母”“求母”和“母存“的三个层次,同时注意“而”“或”的并列结构。

11.【解析】此题是人物是“李台州”,品质是“至孝”, 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③不能反应“至孝”, ⑥与“李台州”无关。排除这两项,自然得到答案。

12.【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素来”错误。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文中有“亦未知其孝”。

13.【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此题中的“轶”“竟”“揖”“以”“若”“兹”“谓”等实词要落实出来,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

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上海卷)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6—21题。(18分)

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

兄霸之子妻之。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

②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不过十数人,而颇以渔畋废政。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綮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③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涡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翁然悦服。称为‚羊岱‛,不之名也。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常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

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臵,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遂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

【注】①诡计:奇计。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博学能属文 . (2)枯独安其室 .①

17.为下列居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皆计所侵,送绢尝之() .

A .侵占 B .侵犯 C .侵害 D .侵袭

(2)枯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 ..

A .结交 B .连接 C .往来 D .沟通

1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今君乃亡赵走燕 ..

B .称为“羊公”,不之名也名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C .枯女夫尝劝枯有所营置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

D .人臣树私则背公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

19.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20.第④段中“此意”指的是:做大臣应当□ □ □ □。(2分)

21.依据②③两段相关事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4分)

16.(1)连缀,写作(2)安抚

17.(1)A (2)C

18.C

19.每次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出战,不用偷袭的方法。将帅中有想进献诡诈计谋的人,

(羊祜)就拿出美酒让他喝,使他说不出口。

20.不谋权私

21.(1)足智多谋(2)闻过能改(3)宽厚待人(4)坦荡磊落

16.【解析】(1)里根据前面“博学”和后面“文”可知,译为动词词性,和文章搭配,故译为“连缀、写作”;(2)根据“其室”可知译为动词,结合后面内容“恩礼有加焉”可知,译为“安抚”。

17.【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句根据文意“割谷为军粮,都按照所割的数量”译为侵占;(2)句结合语境“羊祜和(吴国)陆抗两军对峙,互通使者往来”可知,选项C 正确。

18.【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A 项译为才;“乃”字是语气助词,可以起到承接的作用。B 项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不译。C 项“所”,译为代词,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D 项译为就;已经。

19.【解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克”译为约定,“为”译为动词,做,“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定语后置句,“辄”译为就,需要补充主语“羊祜”。

20.【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第④段中“此意”指的是内容,结合题干提示,把“此意”放回原文,结合“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可知,应该指不树私背公,自守卫疆界,不要贪求小利。“此意”为不谋权私。

21.【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本题考查羊祜的主要品质,根据文本内容“安边垦田”“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

可见他足智多谋;“徐胤当门”根据徐胤说的那番话,可知他闻过能改;“邓香归降”根据他从不偷袭,“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可知,他做人宽厚待人;“陆抗服药”根据文意“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可知,他做人能够坦荡磊落。

【参考译文】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博学多才、善于写文,须眉秀美,善于论辩,同郡的夏侯威认为他很不一般,将兄弟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他做妻子。羊祜被荐举为上计吏,州官四次征辟他为从事,但羊祜都拒绝就职。夏侯霸投降了蜀汉。其亲属怕受牵连,大都与其家断绝了关系,只有羊祜,安慰其家属,体恤其亲人,亲近恩礼,超过常日。

司马炎称帝后,有吞灭吴国的志向,任命羊祜为荆州诸军的都督,镇守南夏,(羊祜的政绩)深得江汉地区百姓的欢心。吴国石城驻军离襄阳七百多里,常常侵扰边境。羊祜在军中,常穿着轻暖的皮裘,系着宽缓的衣带,不穿铠甲。铃阁之下,应命侍卫的士卒也不过十几个人。并且,喜欢打猎钓鱼,常常因此荒废公务。有一天夜晚,他想出营,军司马徐胤手持柴戟挡住营门说:“将军都督万里疆域,哪能这样轻心放纵,将军的安危也就是国家的安危。除非我死了,今夜此门才得开。”羊祜正色改容,连连道歉,从此很少外出。

每当和吴军交战,约定好日期后才出兵,不采用偷袭的办法。将帅中如有想献狡诈计谋的人,羊祜就拿醇酒让他们喝,使他们醉而不能言计。吴将邓香到夏口抢掠,羊祜悬赏活捉邓香,邓香押来以后,羊祜宽容他,放他回去。邓香感激羊祜不杀之恩,便率亲兵来降。羊祜率军走到吴国境内,割田里的谷子作军粮,每次都计算所割谷物的数量,然后送去丝绢作赔偿。每次会集众人在长江沔水一带打猎,都不越过晋的边界。如果猎物先被吴人射中却被晋兵获得,都原封不动交还吴国人。于是吴国人心悦诚服,称羊祜为“羊公”,而不称他的名字。羊祜与陆抗两军对垒,双方使者来往沟通。陆抗称赞羊祜德高望重,即使乐毅、诸葛亮也不能超过。陆抗曾经患病,羊祜送了一副药给他,陆抗毫无疑心地服用了。许多人劝陆抗不要服这服药,陆抗说:“羊祜怎么会用毒药害人呢?”

羊祜的女婿劝羊祜说:“购置些田产家业,也好卸官后有所归宿,后事有所依托,这样不是很好吗?”羊祜当时没有答话,事后告诉子女们说:“作为人臣,经营私业就违背公事,这是很糊涂的做法,你们应记住我这些话。”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勿斋记(明)朱舜水

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

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22.概括第①段的意思。(2分)

23.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

B .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

C .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

D .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

24.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2分)

25.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狂夫”借指藤君,表达谦逊之意。

B .“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

C .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

D .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

26.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4分)

【答案】

22.答案示例:世人学习圣人不得要领。

23.D

24.答案示例:藤君勿斋的名称来源于“四勿”,这与作者的修身理念十分契合,所以作者

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

25.A

26.答案示例: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

【解析】

22.【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题干要求“概括第①段的意思”,这是考查学生概括文意的能力。第一段的意思是“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依据意思可以概括为“世人学习圣人不得要领”。

23.【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题干要求

选出“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材料的能力。D 项,“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有误,文章第二段说“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可见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

24.【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答本题,首先应审题,从题干审出答题的方向和筛选信息的区域。本题“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先找到“作者初见藤君”这一内容,文章第三段“初见于太史所”,可见答题的内容主要在这一段。在这一段,作者说“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从这些内容可以判断答案就在左右。

25.【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题干问的是“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首先找到第三段的划线句,先理解该句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具体锁着。A 项,“‘狂夫’借指藤君”错,“狂夫”应指自己;B 项“表达感激之情”有误;D 项,“感到庆幸”有误。

26.【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题干问的是“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要求“用自己的话作答”。首先应找出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然后再进行概括。第二段借用孔子和颜渊的例子来说明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由此说明自己的修身之道,即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

第三段借对腾君追求“四勿”的分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参考译文】

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

古今能称得上圣人的没有比孔子伟大的,聪明睿智没有超过颜渊的。等到颜渊向孔子询问仁的时候,孔夫子用精微妙理给他解答,这正是圣贤之人传授道统的秘诀,为什么独独说‚非礼勿视,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些看、听、说、动的事,是耳目口体的功能,是否符合礼教,需要内心的智慧去衡量,‚勿‛是学习人情事理基本常识的最基本要求,难道夫子不能说玄妙高远的话?还是颜渊的才能不能追求玄妙高远的志向?他们用来传授的东西,只不过是日常之所擅长之事,人情事理最基本的常识,他们很少有比不上颜渊的,由此可以知道了。所以那些懂得道义精妙的人,是在这些方面而不是在那些方面。

腾君向来喜好学习,有志于追求‚四勿‛之境界,用它给自己的书斋命名。因此称为‚勿斋‛。初次在太史所见面。士大夫初遇的时候,都自有礼节,不会轻易有所请求之事,为什么拿‚勿斋‛来请我给它做记呢?我不了解这个人,又为什么轻易为他执笔为文,就好比商人炫耀他的玉想求得出售呢?或者是他内心久已厌恶那些高远玄虚的旧习,茫茫然就好比捉风一样,一旦醒悟,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之志,中庸的品德吗?‚古代圣贤有句名言,要虚心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勿斋有啊!‚(即使是)狂妄之人的言语,圣人也会

选择性的听取‛,我也被听取了啊!


相关内容

  • 20**年高考语文专题训练与答案 (21)
    2016年高考语文专题训练与答案(21) 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文言文阅读(五)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最令人诟病的无疑是斯科拉里在选择前锋时的________,不论专家如何反对,他却 ...
  • 20**年高考语文病句题汇编详细解析
    2013年高考语文病句题汇编详细解析 新课标卷1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对于传说中这类拥有异常可怕力量的动物,尚武的古代欧洲人的真实心态恐怕还是敬畏多于憎恶的. B.杜绝过度治疗,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外,还要靠制度保障 ...
  • 安徽09年高考语文卷答案
    2009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题(9分)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通俗历史以十分平静的讲说形式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历史已相当久远了.(A项说的是 ...
  • 20**年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通关高效演练 2.4.4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的四类提分策略
    卜 算 子 张元幹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拓展训练)(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qu ...
  • 四川省20**年高考语文试卷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单项选择题)和第II卷(非单项选择题).第I卷1至3页,第II卷4至6页,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 ...
  • 20XX年高考语文总结
    2012高考语文备考总结 淮 阳 中 学 语文组:陈胜利 高三语文上期教学总结 高三C 部 陈胜利 回顾几个月,回顾过去的点点滴滴,收获颇多.有人说高三教学是一个教师成长的关键时期,我觉得这话说得很对.高三是对所有的语文知识进行系统复习的过 ...
  • 0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系列之划分类别
    诗歌鉴赏系列之划分类别(二)--托物言志诗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掌握托物言志诗的鉴赏步骤. 2.熟练运用托物言志诗的解题步骤. 重点:掌握托物言志诗的鉴赏步骤. 难点: 熟练运用托物言志诗的解题步骤. 一.托物言志诗的鉴赏步骤 第一步: ...
  • 福建20**年高考语文及其答案
    2010福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6分)(1)既见复关 (<诗经?氓>) (2)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
  • 20XX年高考语文答案(全国卷)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 ...
  • 20XX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特色新颖题( 一 )
    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特色新颖题( 一 ) Llt32100 贵阳市201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题卷 综合性学习水平考查(12分) 根据材料,完成24-26题. "百姓富•生态美"是贵州省关于多彩贵州新未来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