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十世纪初诗歌翻译理论的发展 - 范文中心

中国二十世纪初诗歌翻译理论的发展

02/19

第 23 卷 第 5期2 0 0 6 年 9 月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 y of Technology ( Social Sciences)Vol . 2 3 , N o . 5September , 2006中国二十世纪初诗歌翻译理论 的发展刘晓云(南华大学 外国语学院, 衡阳 421001) 湖南摘 要:诗歌翻译被认为是难度最大的翻译。我国诗歌翻译理论的研究始于晚清时期, 20 世纪初, 到 达到兴盛。 胡适、 徐志摩、 朱自清、 王佐良、 许渊冲等人的诗歌翻译理论的论述, 见证了中国 20 世纪初诗歌翻译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诗歌;翻译理论;发展 中图分类号:H315.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9247(2006)05-081-03On the Development of Poe仰 Translation Theory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20th CenturyLIU Xiawyan(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Nanhua University, Hengyang 421001, Hunan, China) Abstract :Poetr translation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the most difficult translation. The source of poetry translation they ories in our country can be dated back to the late of Qing Dynasty and they were flourishing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20th century. This paper aims at making readers get a general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the ,e arly 20th century 切 conducting the research of poetry translation theories respectively raised by Hu Shi, Xu Zhimo, Zhu Ziqmg, Wang Zuoliang and Xu Yuanchong.Key words :poetr ; translation theory; development y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 而诗歌翻译, 是难度最 高的翻译, 翻译文学的极致。有关诗歌翻译的理论探 讨, 在当代中外译学论坛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我国古代的诗歌翻译作品十分少见, 但诗歌翻译 却很早就开始了。梁启超曾指出, 保存在古书中的最 早的纯文学翻译, 说苑 . 善说》 是《 中记载的春秋时代 的《 越人歌》 。此外, 我们还可以看到保存在《 史记索 引》 乐府诗集》 括地志》 、 《 、 《 等书中的 译词不尽相同的汉 代的《 匈奴歌》 等。这些便是我国最早的难得流传下来 的译诗了。而我国的译诗理论应是在晚清时的苏曼 殊、 马君武等人发表译诗集后开始出现的。问题。文中关于翻译外国诗歌有益于扩大国人思想意 境的论述, 也很生动, 在当时尤为难得。总之, 胡氏在 诗歌创作艺术上虽无显赫成绩, 但他却在诗话著作中 最早论述了译诗问题, 见解较深刻, 是不可忽视的。二、 新诗倡导者胡适论译诗 胡适( 1891- 1962) , 原名胡骆, 字适之, 安徽绩溪人。1910 年留学美国, 人康乃尔大学, 后转人哥伦比亚大学, 从学于杜威, 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同年回国, 任北京大学教授。1962年在台北病逝。胡适是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思想 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五四” 在“ 新文化运动中因提出 一、 译诗理论开创者胡怀深论译诗 文学改良的纲领而“ 暴得大名” 在其后 40 多年的学术 。 胡适在文学、 哲学、 史学、 道德、 教育、 文化等诸 1908 年苏曼殊出版了我国第一本译诗集《 文学因 生涯中, 是一 缘》 在 1914 年4 月出版的胡怀深的《 。 海天诗话》 便 多思想和学术领域进行了令人瞩目的开拓工作, 中, 有了 译诗的 关于 精彩论述。 胡怀深(1886一1938)字寄 位卓有建树的启蒙者。 在胡适本人的学术活动中, 影响最大者莫过于白 尘, 安徽径县人。在此书的短序中, 胡氏说道: 清称胡适的长篇论文《 谈新诗》 为 欧西之诗, 设思措词, 别是一境。 译而求之, 失其神 话诗歌的创作。朱自 差不多成为新诗的金科玉律” 。其《 尝试集) 与人以放 u } 矣。然能文者, 撷取其意, 徽炼而出 使合于吾诗范围, “ 之, 亦 吟坛之创格, 而诗学之别裁也。如苏曼殊之《 文学因 胆创造的勇气”并号召刘半农、 , 沈尹默等尝试创建新 缘》 潮音》 、 《 , 马君武之《 新文学》皆为世所称道。 , 诗, 开始了 新诗创作的新纪元。 胡适虽然不专事文学, 但对文学异常关注, 且具有 这里胡氏实际上已指出译诗对于原诗必有所失, 然而对于诗艺高超的译者则有用武之地, 且为中国读 深厚的中外文学根底, 特别喜欢诗歌。到 19 岁时(1910 他自 胡适的文学 者所欢迎。 胡氏在书中不仅对苏、 马两位的译诗佳作 年) , 称已创作过 200 多首诗歌。不过, 作了论述, 而且还有一节专门的关于译诗的理论论述。 理念(其中包括诗歌翻译,却存在一个渐进和深化的 , 执谓西诗无益于我乎? 大抵多读西诗以扩我之思 过程。胡适诗歌翻译的旺盛期正好处于中国文化的转 因而他的诗歌翻译必然 想, 或取一句一节之意, 而删节其他, 又别以已意补之, 型期和白话新诗的滥筋时期, 使合于吾诗声调格律者, 上也;译其全诗, 而能颠倒变 参与译人语文化“ 文化身份的塑造”促进新文学的建 , 化其字句者, 次也;按文而译, 斯不足道矣。 设。 就胡适的诗歌翻译而言, 抛弃传统诗体和文言文, 胡氏这段议论, 意蕴丰富, 涉及不少重大译学理论 创造性地尝试新的诗体和白话, 是胡适进行理论思考收稿日 期:2006-05-22作者 简介:刘晓 云(1975- ) , 湖 衡阳 南华 学 语 讲师, 研 女, 南 人, 大 外国 学院 硕士 究生。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 5 期之所以如此, 除了汲取别人实践中的教训外, 他也从 自 在胡适看来, 诗歌翻译本身不是 目的;诗歌翻译是 己早年的试笔中深刻地体会到了文言译诗的弊端。比 为了取例, 为了借鉴和自 身文学的创新。他本人文学 如他曾用旧体将济慈的一首十四行诗译成了二十二 观念的演进同样包括了向西方借鉴和取例。梁实秋认 行, 而其中还出现了一些不伦不类的句式。总之, 同创 为, 胡适提出的“ 八不主义” 就直接受了意像派诗的六 作中的主张一样, 他在诗歌翻译中也是理直气壮地走 原则的影响与启发。除了文字以外, 胡适在诗体形式 白话道路的。 上的探索也在同步进行。他认为: “ 只有诗体的解放, 其次, 关于翻译中的表达问题, 与理解不同的是, 丰富的材料, 精密的观察, 高深的理想, 复杂的感情, 方 表达的复杂性在于它体现了一种创造性劳动。按照徐 才能跑到诗里去” 。 志摩的观点, 这一创造性劳动就是以完美的形式完美 地再现原诗内容和意境的过程, 即既要把神韵化进形 三、 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论译诗 又要用形式表现神韵, 直至臻于理想的境界。 1897 年, 徐志摩生于浙江海宁一开明富商之家。 式, 四、 诗人、 散文家朱 自清论译诗 他聪慧早熟, 家乡旖旎的 自然风光使他 自幼就陶冶出 飘逸的性情, 规范的私塾教育又为他 日后的文学活动 朱自 清(1898- 1948) , 原名自 字佩弦, 毕, 号秋实, 打下了严实的语言功底。1918 年夏, 徐志摩与当时许 江苏东海人, 中国现代散文家、 诗人。1947 年, 自清 朱 多热血青年一样买舟东渡美国, 始于克拉克大学攻读 写出《 译诗》 一文, 颇是与众不同。一开头, 他便谈到: 社会学, 翌年又转人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系并获硕士 “ 诗是不是可以译呢?” 他先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 而是 学位。两年后, 他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 辗转来 指出:一方面, 诗的翻译的事实一直在同系与异系的语 说明这是人们所需要的; 另一方面, 一切 到英国, 追随罗素的哲学思想。 在剑桥大学学习期间, 言中进行着, 译诗的损失也许更 他终于见到了慕名己久的哲人, 其后还结识了威尔斯、 翻译较之原作都不免要有所损失, 但除去损失的部分, 那保留的部分是否还有存在的 哈代、 曼斯菲尔德等许多英国著名作家和诗人。提起 多, 诗可不可以译或值不值得译, 关键在 徐志摩, 人们多会想到一位超凡卓著的诗人。的确, 作 理由呢? 他认为, 即“ 为诗人, 他曾以飘然独特的诗风为 自己赢得了我国现 这里, 要看那保存的部分是否能够增富用来翻译的 。他进一步论述了译诗的“ 创造的本领” 译诗对 :“ 代文学史上的不朽盛名。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言: “ 现代 语言” 但对于译成的语言, 它既然可以增富意 中国诗人, 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著名左翼诗人蒲 于原作是翻译, ” 就算是一种创作。况且不论意境, 它还可以给我们 风也声称:“ 堪与郭沫若伯仲的, 算起来要推徐志摩了。 境, ” 新的语感, 新的诗体, 新的句式, 新的隐喻。 ” 此文另一个 足见其在“ 五四” 新文学运动中举足轻重的显赫地位。 是简要而全面地总结了我国译诗的历史。 在诗歌翻译理论上, 徐志摩也有其独到建树。1925 重要贡献, 年 8 月, 经过四年的反复实践, 徐志摩在《 现代评论》 上 五、 英国文学研究专家王佐良论译诗 发表《 一个译诗的问题》 一文, 表达了他对诗歌翻译的 王佐 良, 英国文学研究专家 , 1916 年生于浙江上 主要观点:“ 翻译难不过译诗, 因为诗的难处不单是它 虞;1929 年至 1934 年在武易文华中学读书, 后进清华 的形式, 也不单是它的神韵, 你得把神韵化进形式, 像 大学;抗战后考取公费留英, 1947 年秋赴牛津大学研 于 颜色化人水, 又得把形式化进神韵, 像玲珑的香水瓶盛 究英国文学;1949 年 9 月建国前夕回国, 应聘到北京外 香水。 ” 徐氏对“ “ 关系的论述的妙喻却极富于独 国语学院任教授至今。就成就大小而言, 良先生 形”神” 王佐 造之处。 无疑首先是一位英语教育家和英国文学专家。但在诗 在徐氏看来, 与“ 的高度完美的统一方不失 歌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 “ 形” 神” 他也取得了突出成就。他一 诗歌翻译的真谛。“ 形神兼备” 原则历来可谓是一切文 生钟爱文学, 也热爱翻译。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 王佐 学翻译的最上乘境界, 但在当时它还只能作为一种理 良出版过《 翻译:思考与试笔》《 、论新开端 :文学与翻译 想的追求, 尤其在诗歌翻译过程中, 实践起来更是难以 研究集》 等著作。他最早从文体学和文化比较的角度和实践探索之后作出的大胆抉择。两全。 尽管如此, 徐志摩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始终 不曾放弃过对这一目 标的追求, 依然坚持认为: “ 与 形” “ 的完美结合是诗歌翻译的生命。 神” 他还认为, 直译充其量只能表现原诗的语言形式, 却无法真正体现原诗语言所蕴涵的精细微妙处。作为 诗人, 他又深知译诗的语言形式之于内容亦非是无足 轻重的摆设。正因为如此, 他认为“ 一首诗的字句是身论述翻译问题给 70 年代末和80 年代初还不十分活跃 的翻译理论研究带来了新气象。当然王佐 良 最为倾心 的还是英国诗歌, 所以英诗翻译最多, 先后出版过《 彭 斯诗选》《 、苏格兰诗选》 英国诗文选译集》 、 《 等。现从诗 歌翻译理论的角度论述王佐良的突出成就。王佐良认为要译好一首诗有几点至关重要 :一首 诗的意义;诗艺的情况;语言的情况。王佐良 所说的诗体的 外形, 音节是血脉”“ , 完美的形体是美的精神的唯 一表现”同时又着重强调:“ , 诗意是心脏的跳动, 有它才艺情况是指一个时代诗歌创作的特点。他认为由于中 国“ 五四” 时期白话诗歌的兴盛, 传统诗艺得以变革, 所 有血脉的流转” 。 以外国诗歌的翻译才繁荣起来。在美国自20 世纪 50 在译诗语言上, 徐志摩主张用“ 五四” 以来的白话 年代以来, 诗歌翻译成就卓著, 正是由于惠特曼、 庞德 文认真翻译外国诗歌。他认为当时尚处于草创时期的 和威廉斯三人倡导用口 语节奏创作从而导致一场诗歌 新体即使不能令人满意, 至少也可以进行约略的传达。 革命。译者只有对所处时代和社会的诗艺情况能较好82刘晓云: 中国二十世纪初诗歌翻译理论的发展地了解和把握, 才能译好诗。关于语言情况, 王佐良说, 一个时代的语言状况处于停滞时, 不利于翻译, 而一个开放时代的语言比较活 跃, 有利于翻译。英国 16 世纪伊丽莎白一世时期, 英语 大量吸收外来成分, 比较活跃, 结果带来翻译兴盛。同 样, 中国“ 五四” 时期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文学语言出现 大变革, 因而翻译成就辉煌。 王佐良 关于译诗的观点可以概括为: 以诗译诗, 诗 人译诗。对原诗意义的理解, 对一个时代的诗艺情况 和语言情况的认识 , 只有诗人才能较好地把握, 所以他 主张诗人译诗。 另外, 良还认为一个译者只应该译与 自己风 王佐 格相近的作品, 无所不译必然导致劣译。他说, 翻译是 一个让译者适应他人风格的过程, 也是一个往译作中 施加自己个性的过程。这样, 凡是一个译者所译的作 品, 译文多少总会有相似之处。没有人能掌握所有风 格, 所以没有人能翻译各种体裁的作品。 王佐良 对诗歌翻译的论述都体现了他在翻译上追 求的最高目 标。即:“ 一切照原作, 雅俗如之, 深浅如之, 口 气如之, 文体如之。翻译中当细节问题有碍于总体 ” 效果的统一时, 应该进行变通调整句子顺序、 更换用词学, 郭沫若的创作论, 朱光潜的艺术论, 傅雷的神似, 钱 钟书的化境等翻译理论均有独到的见解。既有继承又 有发展, 扬长避短, 发挥译文语言优势。因此有关学者将许渊冲与已提到的几位翻译权威并称为“ 近代中国八大翻译家”客观地肯定了他在中国翻译界的辉煌成 , 就。许老认为搞翻译不能“ 一个萝 卜 一个坑” 地照字翻 译, 应该把翻译提高到创作的地位上。诗要求美, 有些 译文说美而不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彩云”有的 如“ 的“ , 人直接翻译成“ coloured cloud达、 , 信、 雅”鲁迅的直译, 林语堂的美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陈福康 . 中国 译学理论史稿[ 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 2005. 〔 幻河洛易 , 中国现代诗歌翻译概述【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 J] 报, , (9). 2000 [ 3」 刘全福. 徐志摩与诗歌翻译[J]. 中国翻译, (6). 1999, [ 4] 杨匡汉, 刘福春 . 中国现代诗论[ C] . 广州: 花城出版社,1985. 141 一 144.[ 5〕 叶维廉 . 中国诗学〔 . 北京:生活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M]19 96 .[ 6〕 易立新 . 以诗译诗诗人译诗一王佐 良诗歌翻译述评〔 . 哈 J] 尔滨学院学报, 2001, 0 ).[7〕 展望之等. 徐志摩传:飞去的诗人【 北京:汉语大词典出 M]. 版社, 2000. [8〕 朱曼华, 许渊冲 . 诗歌翻译史上一颗璀璨的星〔 . 大学英 J]语, 2001, ( 7) .(责任编辑 毛国红)


相关内容

  • 广告语中的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 世纪以来英汉委婉语的语义变迁 2 英语委婉语:礼貌视角下的有意不合作 3 奴隶制下的压迫与爱--浅析托尼•莫里森的<宠儿> 4 试究中国古诗词英 ...
  • 中外著名文学奖项
    中外著名文学奖项 诺贝尔文学奖 根据阿尔费雷德.诺贝尔遗嘱所设,"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颁奖单位是瑞典文学院,首届文学奖于1901年颁发.公布日期通常是在每年10月的某个星期四. 都柏林文学奖 ...
  • 英语专业考研方向及就业形势分析
    英语专业研究生11大热门研究方向,就业形势分析 考研热门专业一样,英语专业研究生招生的研究方向设置非常细,不同学校的方向设置类别不一,名称也各异. 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下设有语言方向.文学方向.教学法方向.翻译学方向.口译学方 ...
  • 英汉恭维语对比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英语广告语言 2 社交活动中肢体语言的研究 3 英语学习中语法的功能 4 商务合同的语篇特征及其汉英翻译策略 5 论<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6 浅析好莱坞英雄主 ...
  • 英语专业研究生11大研究方向及就业解析
    1. 英语专业研究生11大研究方向及就业解析(转) 与其他不少考研热门专业一样,英语专业研究生招生的研究方向设置非常细,不同学校的方向设置类别不一,名称也各异. 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下设有语言方向.文学方向.教学法方向.翻译学 ...
  • 高中语文必修1断章教案
    断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2.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2. 理解并分析短诗的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
  • 渊源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
    渊源学 渊源学研究文学作品中主题.题材.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因素的来源,换句话说,即考察作家作品所吸收和改造的外来因素.这种研究是以影响的接受者为基点探讨放送者的溯源研究,其目的是揭示出一定的因果关系.用基亚的话说,这里触及作家的创作秘 ...
  • 抑扬五音步
    一 节奏 诗歌是具有音乐性的语言.音乐作品的最大特点之一是音符的流动是有节奏的.所谓节奏就是强拍和弱拍按一定的形式配合起来,有规律地反复出现.懂点音乐的人都知道,音乐中基本的节奏有两种,即强--弱(2/4拍)和强--弱--弱(3/4拍).举 ...
  • [春怨]三种英译本对比赏析
    [摘要]唐朝诗人金昌绪的<春怨>小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其英译本也不下数十种.本文选取了弗莱彻.宾纳和许渊冲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译文,根据汪蓉培教授的"传神达意"的理论,分别从达意.传神两方面来评析. [关键词]& ...
  •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公示语的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