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笔记整理 - 范文中心

历史笔记整理

02/25

第一分册

第一单元、古代东方

第2课、古代埃及

一、野蛮与文明

二、文明的产生

1、大河——灌溉——农业——文明

2、大河——灌溉——治水——中央集权专制国家(法老集权专制统治)

三、了解古代埃及文明的窗口

1、金字塔

1)象征法老的专制权力

2)体现古埃及人的来世信仰

3)医疗手段、建筑技术、科技水平等

2、古埃及象形文字与纸草文书

第3课、古代印度

一、种姓制度

1、种姓制度的产生

婆罗门(祭司)

征服者内部分化 刹地利(武士)

雅利安人入侵 吠舍(平民)

被征服原住民:首陀罗(平民、奴隶)

*治水协调推动国家产生

2、种姓制度的特征

1)隔离封闭:四大种姓职业世袭、内部通婚、排斥外人

2)不平等: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宗教生活都不相同

二、佛教

1、创立背景:

1)种姓制度的不平等VS佛教“众生平等”

2)刹地利、吠舍不满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2、创立概况:

1)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

2)创立地区:古印度北部

3)创立者:悉达多(释迦牟尼)

4)经典:《大藏经》(《三藏经》)

经:佛祖的教诲

律:律法,行为规范

论:后世对经、律的阐释

3、传播

{ {

1)北线:东亚

印度——中亚——西域——中原——日韩

2)南线:东南亚

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二、楔形文字

三、《汉穆拉比法典》中的古代社会

1、《法典》概况

1)时间:前18世纪(前1792年)

2)颁布:汉穆拉比(古巴比伦王国国王)

3)地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2、《法典》中的古代社会

1)君权神授

2)私有财产出现、私有财产保护

3)奴隶主、自由民、奴隶出现,奴隶主利益保护,各阶级法律地位的不平等

4)刑罚残酷(同态复仇)

3、《法典》的史料价值

1)反应社会状况

2)第一手文献

第二单元、古代美洲与黑非洲

第三单元、古代希腊罗马

第6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一、古代希腊地域范围

希腊半岛,爱琴海、爱奥尼亚海岛屿,小亚细亚西部沿海

二、《荷马史诗》与希腊早期历史

1、史诗:文字诞生前人类口耳相传的历史记忆(英雄史诗)

2、《荷马史诗》所记述的大约是由氏族社会向国家过渡的时代

三、希腊地理环境与城邦国家

1、城邦产生:前8世纪——前6世纪(《荷马史诗》时代)

氏族解体——国家(城邦国家,总数在200以上)

2、城邦特征:1)城市+周边农村,小国寡民

2)独立国家

3、城邦分布:希腊城邦+海外城邦(主要在黑海&地中海沿岸)

4、城邦制度的鼎盛时代——“古典时代”

时间:前5世纪——前4世纪上,希波战争

5、城邦的衰亡:公元前3世纪马其顿帝国崛起,征服希腊各城邦

四、雅典的民主政治

1、民主政治内涵:1)城邦权力属于全体公民

2)全体公民直接参与城邦管理

2、民主政治形成:前594,梭伦改革:公民不得卖身为奴

前508,克里斯蒂尼改革:陶片放逐法(得票过6000,放逐10年) 前443—前429,伯里克利改革:全民当官、抽签当官、参政发钱

3、民主政治全盛:伯里克利时代(前443—前429)

4、民主政治的评价:

1)进步性: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积极性、创造性

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文化进步

2)局限性:①城邦内部民主(成年男性公民)

②民主政治可能产生多数人的暴政

第7课、希腊古典文化

一、史诗与喜剧

1、《荷马史诗》

2、古希腊戏剧 *悲剧

二、建筑艺术

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柱式建筑)

三、哲学与史学

1、三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历史:经过调查研究的事

第8课、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罗马政治制度变迁概览:王政

1、所谓“王”的概念:部落联盟军事首领

2、起讫:前8世纪——前6世纪

二、共和

1、“共和”概念:希腊式城邦(寡头)共和

2、起讫:前509—前27

3、共和——帝国 原因

1)罗马的扩张: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叙利亚战争

2)扩张——城邦共和体制无法容纳广大疆域众多人口

时代呼唤高度集权化的军事强人(凯撒、屋大维)

三、帝国(帝:军事强人)

1、建立: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帝国开始

2、鼎盛:帝国建立—公元2世纪,200年“罗马和平”

公元2世纪初,罗马帝国疆域达到最大

(西:不列颠;东:幼发拉底河;北:多瑙河;南:北非)

3、中衰分裂:

公元395,帝国分裂: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西罗马帝国(罗马)

4、灭亡:公元476年,蛮族(日耳曼人、高卢人)入侵——西罗马帝国亡——欧洲古代史终

结、中世纪开始

四、基督教的兴起

1、时间:公元1世纪

2、地区:巴勒斯坦犹太地区

3、经典:《旧约圣经》、《新约圣经》

4、发展: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

第9课、罗马法体系

一、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1、习惯法——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2、铜表法——公民法

3、公民法——万民法

二、罗马法的评价

1、进步性:1)法制精神

2)明文公示、按律量刑

3)关注人权、无权,民事和商务纠纷

4)关注诉讼程序

2、局限性:奴隶被排斥在法律之外

3、影响:罗马法系(格式、内容)——大陆法系

第四单元、古代伊斯兰世界

第10课、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一、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

1、内忧:阿拉伯各部落四分五裂,互相攻打

外患:外族觊觎半岛商路控制,不断入侵

2、阿拉伯各部落希望民族统一,消除内忧外患

3、欲国家统一,先信仰统一

二、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时间:7世纪初

2、地区:阿拉伯半岛

3、穆罕默德生平

三、《古兰经》

1、伊斯兰教最基本经典(教义、教规、礼仪)

2、记录了早期阿拉伯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方面内容

3、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第五单元、中世纪西欧

第12课、封建制度

一、西欧封建制度(政治)——从层层分封到诸侯林立

1、6世纪,蛮族入侵,西欧封建制度产生

2、8世纪,采邑改革,西欧封建制度成熟

1)推动: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

2)意图:明确领主封臣双向责任义务关系

分封土地人民&纳贡赋、服兵役

3、从层层分封到诸侯林立

11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基本确立

二、西欧封建制度(社会经济)——中世纪封建庄园

1、农奴劳动,人身依附

2、劳役地租,实物地租

3、自给自足,经济实体

4、行政司法,社会管理

第13课、城市的复兴

一、中世纪后期经济的变化——城市的复兴

1、中世纪城市复兴的背景:

1)蛮族入侵,罗马时代城市的衰败

2)11世纪,西欧生产力发达——产品剩余、商贸发展、城市市镇兴起

2、中世纪城市复兴的概况

1)时间:11世纪

2)地区:意大利北部、法国南部、北海南部沿岸

3、中世纪城市的特点

1)规模小

2)环境脏乱差

3)城市自治:①司法、行政、自治

②以金钱赎买,武装斗争,争取自治

二、中世纪后期经济变化导致政治变化——等级君主制

1、定义: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

贵族、市民共同参政,分享权力

2、结果:1)国王加强了中央集权(司法、军事)

2)市民获得了一些权力(赋税批准、分摊)

3)改善了中世纪前期的混乱割据状态,有利于市场统一、经济发展

3、英法等级君主制初步形成

1265年,英国议会;1302年,法国三级会议

第二分册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农业革命

1、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2、标志:采集&渔猎——栽种谷物&驯养牲畜

二、中国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2、地位:世界农业的最早起源地之一

3、特色:南(河姆渡)稻北(半坡)粟,黍、稷、大豆

4、农业产生后,人类的社会生活

1)定居

2)集体生产、平均分配

三、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社会末期的社会变化(约5000年前)

家庭产生,贫富分化,贵贱有差,部落联盟首领、宗教首领、国家雏形初现

2、中华文明起源的地区

1)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2)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核心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文献和传说中的证据

1、“原始推举制”被“世袭制”替代证据

1)文献:《礼记·礼运》:“大同之世”、“天下为公”、“小康之世”、“天下为家”

2)传说:禹晚年培植启;禹死,启杀伯益,即位

2、文献中其他关于国家雏形出现的证据

二、考古发掘出来的证据

1、遗址名称: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

2、遗址位置: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时间:距今约3900年—3500年

3、遗址发现:

1)宏伟宫殿式建筑——社会分化明显;政治权力出现

2)青铜器&玉器 多 礼器&祭器——与《礼记·礼运》“礼仪以为纪”记载相符

三、我们只能得出有限的结论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一、中国国家形态的转变

1、方国联盟:夏商

2、封邦建国:西周

3、中央集权大一统:秦以后

二、商史之所以成为信史之一,商史研究的材料

1、青铜器

1)铭文上的历史记录

2)纹饰的文化内涵

3)作为礼器的社会文化内涵

4)侧面了解商代工艺技术等

2、甲骨文

1)释义: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的古文字

2)价值:真实记载商朝社会各领域历史状况,商史研究一手史料

三、商史之所以成为信史之二,材料间的多重印证

1、发端:王国维——二重证据法

2、殷墟遗址;青铜器、甲骨文;传说;史记多重印证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第4课、封邦建国于礼乐文化

一、前1046,武王伐纣,灭商,都镐(西周)

二、西周体制

(一)政治:封邦建国

1、分封对象:

1)被征服的殷人后裔(如宋)

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如楚)

2)同姓(姬姓)诸侯,(异姓)功臣

2、分封结果:

1)实现对新征服区有效控制

2)提高王权地位,使周王成天下共主

3)促进中原以外地区开发(如吴)

3、封建配套:宗法制度(家国同构)

(二)文化:周公“制礼作乐”

礼:礼仪——社会规范

乐:音乐——情感认同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一、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时代

1、宗法的崩坏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前770,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春秋战国

2、封建的崩坏

3、礼乐的崩坏

4、军事变革:贵族战争——残酷的兼并战争

5、各国顺应经济变革的政治改革

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

二、知识分子对重建社会秩序思考

1、儒:克己复礼,曰“仁”

2、法:严刑峻法,把人民训练成工蚁、兵蚁

3、道: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一、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

1、背景:1)七国争雄——区域性统一

2)战国时代:列国法家取向的改革

政治、经济制度趋同

3)秦国商鞅变法较为彻底

秦国由弱而最强

2、前221,秦统一六国

二、皇帝与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

1)皇帝制度(一切军国大事由皇帝独裁)

2)三公九卿制度

3)(废封建)郡县制度(郡守、县令)

4)乡里组织(三老、啬夫)

5)评价:秦中央集权制度

*战国各国变法的延续,后来历朝政治制度蓝本

2、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1)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2)统一思想:焚书、坑儒

3)对外捍卫统一: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开边移民,充实边地实力

4)对内加强统一:修筑直道、驰道,加强各地与中央联系

第7课、秦末农民起义

一、秦二世而亡的原因

1、打天下的(法家)经验不能用来治天下

统一后,人心思定,但秦的统治者:

1)滥用民力,赋役沉重

2)严刑酷法,动辄连坐

2、统治集团内斗

二、秦汉易代

1、胜广揭竿,群雄并起,刘项脱颖

前206,子婴降,秦亡

2、楚汉相争(前206—前202)

3、前202,刘邦建西汉,都长安

第三单元、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一、贵族政治的终结——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1、西周——世卿世禄(世袭制)

2、春秋战国渐废世卿世禄——军功授爵,养客选贤

3、秦末——王侯将相不必贵胄观念深入人心

4、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二、汉承秦制,有所更易

1、汉代承袭了秦代什么?

——整套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郡县制

2、汉代改变了秦代什么?

——1)秦:郡县——汉:郡国

2)统治思想改变:秦:法家(急切苛刻)——汉:黄老道(宽简疏缓)

三、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1、汉初奉行黄老思想的背景:

1)连年战乱,天下残破

2)劫后余生,民心思安

3)布衣将相,敦厚朴实

2、黄老思想的实行

1)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倡导农本

2)轻徭薄赋

3)省刑约法——废除连诛,连坐,肉刑等

3、黄老政治推行的结果

1)社会生产恢复发展——文景之治

2)无为而治,放任土地兼并,贫富分化,豪族势力壮大;诸侯王势力膨胀

第9课、汉武帝时代

一、无为——有为

二、汉武帝加强皇帝集权

1、中央——内外朝:裁抑相权,启用亲信近臣决策朝政,“内朝”逐渐压倒“外朝” 中国宰相制度就是不断以内朝代替外朝

2、地方——刺史:创设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控制

3、诸侯——推恩令:颁布“推恩令”,削弱分解诸侯王

4、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汉初无为,以黄老道为指导思想

汉武帝要加强中央集权,各方面进取有为寻找新的理论支持——儒学

2)措施:①定儒学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一概罢黜在官学之外

②长安设太学,郡县设学校;教授五经,培养官吏

3)影响:儒学成为官吏选拔,学校教育主要内容

成为历代王朝统治思想,社会意识形态主流

5、对外——开拓西域

西域都护府,河西四郡

第10课、东汉的兴衰

一、王莽篡汉建新,托古改制

1、新莽为什么能代汉

1)西汉帝王的淫靡与王莽的道德形象

2)西汉贫富分化与王莽的儒家社会主义

3)王莽的外戚身份和权力基础

2、王莽为什么要托古改制

3、王莽的改制为什么会失败

1)均平=均贫

2)改制失败发动对匈奴战争转移视线,引发更大的社会动荡

二、光武中兴与柔道治国

25年,刘秀建东汉

1、何为柔道治国?

省刑约法、轻徭薄赋、崇文兴教

2、光武帝为什么选择柔道治国?

王莽的教训——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

3、柔道治国的结果

1)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光武中兴

2)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三、东汉的衰亡

1、中央:外戚、宦官的轮流执政

2、地方: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割据之源)

1)有田地

2)有手工业(从盐铁到自制兵器)

3)有依附农民,还有“家兵”、“部曲”之类的私人武装

4)有文化(垄断选官,家学渊源)

第11课、割据与分立

一、从群雄割据到三国鼎立(区域统一)

1、黄巾乱起,各地豪强由镇压而形成割据

常年分裂混战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破坏

2、官渡之战,曹操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

1)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以令不臣

2)经济:屯田

3、赤壁之战,三分之势初成

4、三国鼎立

220,曹丕废汉建魏,都洛阳,曹魏

221,刘备成都称帝,蜀汉

229,孙权建业称帝,孙吴

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一、魏晋南北朝

二、南朝——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开发

1、原因

·南朝政局相对稳定

·北民南迁,推动江南经济的开发

·少数民族出山,共同开发江南

2、表现

·农业经济区——巴蜀、江浙、湘赣

·水利兴修、犁耕推广、北方作物的引入

·手工业发展——丝织、造船、冶铸、制盐、制瓷等

·南方城市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三、民族融合

1、原因——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频繁接触与交流

2、表现——北魏孝文帝改革

3、意义

1)为全国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四单元、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

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一、隋朝兴亡

1、581年,杨坚篡周建隋

2、589年,隋南下灭陈,天下再归一统

3、隋的滥用民力,暴政而亡(秦隋&汉唐)

二、唐承隋制,有所更易

(一)三省六部制

1、三省六部——创于隋,完善于唐

1)三省:中书:草拟诏令(决策)

门下:审议封驳(参与决策,杜拾遗)

尚书:遵照执行

2)六部:尚书省下设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分掌政务

2、三省六部→政事堂

1)政事堂产生

2)政事堂成员:·三省长官

·其他官员,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三品者

3)政事堂结果:宰相成为一个集体

3、三省六部制的评价

1)皇权增强产物

宰相集体议事,三省互相制约,不可能产生权相

2)真按制度程序,规范执行,对皇权也有一定影响

(二)科举制

1、科举——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2、科目:常设明经、进士

进士科最受重视,也最难考

3、意义:扩大统治基础

加强中央集权

第14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贞观之治中的太宗——人治时代君主的理想模型【627—649】

1、民本

1)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省刑约法

2、用贤——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3、纳谏

4、开明的民族政策

1)化干戈为玉帛

2)相对平等真诚的态度

3)汉蕃关系:松赞干布,文成公主

二、高宗、武后(武周)时代

贞观政策延续,唐朝发展继续

三、开元盛世——唐朝的鼎盛【713—741】

四、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755—763】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

一、丝绸之路

1、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路通道

2、汉代开辟,唐代臻于全盛

3、丝路上的经济、文化交流

4、丝路上的粟特人

二、东亚文化圈

1、唐文化对朝鲜、日本的辐射

2、在此基础上东亚文化圈(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3、19世纪之后分崩离析

第三分册

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一、陈桥兵变,宋朝(北宋)建立

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得政权,建立宋朝,定都东京

二、集权中央,重文轻武

1、政策背景:

唐末五代,藩镇拥兵、武将篡权教训

2、政策措施(集权中央&中央分权)

1)禁军

2)更戍法

3)枢密主军、三衙统兵、皇帝总揽

3、政策措施(重文轻武&防范文官)

1)以文驭武,文官政府

2)完善科举,优礼文人

3)社会风气的转变

4)官职、差遣的分离

4、政策结果

1)终结藩镇割据、军人乱政——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2)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

三、科举的完善

1、增加录取

2、增加殿试(唐代省试)

3、弥封誊录(唐代行卷)

4、增加策论(废帖经、轻诗赋)

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一、辽宋对峙——辽、宋、西夏鼎立

(一)辽宋对峙

1、辽的建国:916,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947,改辽

疆域:北尽大漠,南括幽云十六州

2、辽宋和战:1)太宗北伐大败

2)辽南征受阻

3)澶渊之盟,宋辽百年和平

(二)西夏崛起

1、1038,党项元昊建西夏

2、1044,宋夏合议(岁赐);辽夏合议

3、辽、宋、西夏鼎立局面形成

二、金崛起灭辽、北宋——金、南宋对峙

1、金的崛起

1)11世纪,完颜部统一女真各部

2)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金

2、金灭辽、北宋(靖康之变)

3、绍兴和议,宋金对峙

三、蒙元崛起,灭西夏、金、南宋——大一统

1、蒙古各部统一——大蒙古国,成吉思汗

2、蒙古灭西夏、金——西征,直抵多瑙河

3、1271,忽必烈(仿汉制)建“元”,都大都

4、元灭南宋,天下再次一统

第22课、元朝的统一

元朝对空前辽阔疆域的有效统治

1、行中书省(行省、省)

2、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兼管吐蕃

3、巡检司:设置于沿边、关隘

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琉球

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国内经济

1、商品经济的发展

1)城镇格局的变化:坊市分离→坊市合一

2)纸币的出现

北宋:交子——南宋:会子——元明:宝钞

2、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完成

农业、手工业重心南移

二、对外贸易

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1、背景:1)西夏崛起,陆上受阻

2)经济重心南移

3)两宋统治者支持

2、概况:泉州、广州、明州【市舶司、番坊、番市】

日韩;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

3、输出:丝绸、茶叶、瓷器

输入:香料、珍宝、药材

第21课、辉煌的科学技术

一、活字印刷

1、发明:北宋毕昇

2、传播:13世纪(蒙元)

东传韩日;西传中亚、西亚、欧洲

3、影响:打破教会文化垄断

二、火药武器

1、唐末火药用于战争

2、南宋“突火枪”,宋元“火铳”——管状火器

3、影响:

1)冷兵器——冷热兵器并用

2)13世纪,蒙古西征,火药西传,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三、《梦溪笔谈》

1、北宋沈括,笔记体裁科技著作

2、内容:保存大量科技史料

记载了许多平民百姓的科技创造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第23课、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一、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在应天(南京)建明朝

二、皇权的登峰造极

1、内阁制度

1)朱元璋废中书省和丞相

2)皇帝总揽一切,力不从心

朱元璋开内阁,协助朝政

3)明成祖朱棣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理论上内阁职责是(备皇帝)顾问、(在皇帝授意下)票拟批答

实际上由于明朝皇帝低龄、荒怠,内阁(司礼监)常常权重一时

2、厂卫制度

1)东厂(东辑事厂)、锦衣卫

2)特务制度的背后是:不受制约的皇权

不经司法程序,不用证人证词,不经审判的虐杀

第24课、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一、内忧外患

1、内忧

1)皇帝怠政,宦官专权,朝臣党争

2)明末陕西,干旱、饥荒——农民起义愈演愈烈

李自成,大顺(西安);张献忠,大西(成都)

2、外患

1)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建“金”(后金)

2)1636年,皇太极:女真——满洲

汗——帝

金——清

(更加汉化的政权)占据关外,虎视中原

二、明亡清兴

1、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亡

2、1644年,吴三桂,清军入关,占据北京

3、之后十余年清军逐次消灭农民军余部和南明政权,建立起对全国统治

第25、26课、康乾盛世

一、专制皇权的正常运作(成年、成熟的君主)

1、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淡出

2、从“南书房”到“军机处”

1)康熙设“南书房”

雍正初设“军机处”,后成朝政中枢

2)职责:草拟诏令,批答奏折,咨询顾问

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东北

康熙:沙俄扩张,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界

2、西北

康雍乾:平定准部(蒙古准噶尔部,天山北麓)

乾隆:平定回部(维吾尔人,天山南麓)

乾隆:设伊犁将军

3、西南:平定三藩

雍正:驻藏大臣

乾隆:达赖班禅经中央册封&金瓶掣签

4、东南:郑成功驱逐荷兰,收复台湾

康熙:设置府县(台湾府)

三、社会经济的繁荣

人口激增

新品种引入,粮食大增产 粮食商品化,经济作物增长 城镇商业兴起 { }

四、文化典籍的整理编纂

1、《四库全书》

1)四库:经、史、子、集

2)乾隆时编撰

3)文化盛典与禁书毁书

2、文字狱与思想禁锢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一、明代的对外关系

1、农民皇帝的社会理想&明初的严厉海禁

2、明初荒谬的对外关系

1)郑和七下西洋

2)朝贡&朝贡贸易(明清两代)

来华贡使除贡品外,也可携带商品

在朝廷指定的时间、地点出卖

这是明初唯一合法外贸

3、禁不了的海,防不住的“寇”

1)猖獗的武装走私&倭寇

2)葡占澳门

3)明中后期海禁的松弛(世界视野下的明清外贸)

二、清代的对外关系

1、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清初“迁海令”(更严厉的海禁)

2、台湾收复,郑氏平定——康熙取消海禁,重开外贸

3、乾隆重归“闭关”

严格限制下的广州一口通商

原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天朝上国虚骄心态

结果:固步自封,与世界文明主流渐行渐远

第28课、早期的西学东渐

一、耶稣会传教士来华

1、广东

1)改名:马提欧·利奇→利玛窦

2)易服:僧服→儒袍

3)援引儒家经典解释圣经,遵从中国传统礼仪风俗

2、南昌——南京

《交友论》、《西国记法》、《几何原本》以西学吸引士大夫

4、北京

二、西学的传入

异质文明(未必是先进文明)与中华文明相遇

2、其他西方文明

三、早期西学东渐的意义

1、看到差异

2、看到差距

3、反思传统

第四分册

第一单元、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欧洲商品经济发展与“黄金热”

1)与东方贸易巨额利润

2)据说东方遍地黄金

2、旧航路的阻塞

3、强大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的支持

4、科技的进步

1)造船技术

2)地圆说

二、新航路开辟

1、1487年,迪亚士绕过好望角

2、1497年,达伽马到达印度

3、1492年,哥伦布首航美洲

4、1519年—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2、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1)原始积累(海外贸易利润&直接掠夺)

2)商业革命

3)价格革命

3、给亚非拉带来空前浩劫

第4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

1、文艺复兴的概念

以复古解放(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人文主义

2、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

1)但丁《神曲》

2)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3)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二、宗教改革

1、欧洲宗教改革

德国路德宗“信仰得救”

瑞士加尔文宗“上帝选民”

英国安立甘总(英国国教):教会归国王管,不归教皇管

2、宗教改革的性质

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改革

第二单元、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第5课、英国革命

君主专制——君主立宪

一、背景

1、历史传统

1)西欧:君主专制15世纪才出现

之前的中世纪国王并无绝对的权力,反而受教会、贵族、市民多重牵制

2)英国:限制王权的传统

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违背传统

2、现实冲突

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阻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损害资产阶级新贵族

1)政治:君权神授,朕即国家、朕即法律

2)经济:垄断专卖、横征暴敛

3)宗教:迫害清教(加尔文宗)

二、进程

1、革命开始的标志:“长期议会”的召开

2、革命的大致进程

1)40年代,国王议会、内战

2)50年代,克伦威尔、独裁、英吉利共和国

3)60年代,查理二世、复辟、斯图亚特王朝

4)1688年,光荣革命、君主立宪

三、结果:不受约束的王权——法律约束的王权(君主立宪)

1、1689年《权利法案》

1)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征兵、立法……

2)社会活动不受任何干预

2、1701年《王位继承法》

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不与天主教徒结婚

3、君主立宪制的巩固

威廉、玛丽、安妮无嗣——汉诺威王朝

第6课、启蒙运动

一、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新的社会法则【商品经济】

2、科技的突飞猛进

三、影响(破旧立新)

1、破旧:动摇封建统治思想基础

2、立新:为美法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为未来资本主义国家提供设计蓝图

第7课、美国独立战争

一、独立战争

(一)背景

1、没有封建传统的新大陆——清教徒《五月花号公约》

2、启蒙思想审视下的英国殖民统治

(二)进程

1、爆发:1775年,列克星敦的枪声(北美民兵VS英军)

2、独立:1776年,《独立宣言》

1)概况:杰弗逊起草

大陆会议颁布

2)内容:原则、罪状、做什么

3)充分体现启蒙思想,“第一个人权宣言”

3、胜利:1783年英美《巴黎和约》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三)评价

1、民族解放战争:推翻英国殖民统治

2、资产阶级革命: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3、世界影响:为拉美独立运动做了示范

二、联邦共和、三权分立

(一)邦联的困窘

邦联只有一个邦联国会

邦联没有中央政府,没有国家元首

邦联没有中央财政,不能发行货币

(二)联邦的建立——1787《联邦宪法》

1、联邦共和(中央政府的产生)

1)中央地方分权

2)地方将征税、征兵、货币发行、对外贸易权力让与联邦

3)各州法律不得违背联邦宪法、法律

2、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1)立法:国会——参、众两院

2)行政:总统——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三军司令

3)司法:最高法院——解释宪法

(三)对联邦共和、三权分立评价

1、解决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联邦)

2、解决了联邦政府内部的权力分配(三权分立)

3、使美国政局长期保持稳定,有利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第8课、法国大革命

一、法国大革命第一季(1789—1793)

(一)背景:启蒙思想审视下波旁王朝专制统治的荒谬

(二)进程

1、导火索:三级会议的召开

2、爆发: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义攻占巴士底狱

3、胜利:制宪会议执政,颁《人权宣言》

4、激荡:外:反法同盟干涉 革命不断激进、癫狂 内:革命保皇殊死搏斗

1789.制宪会议,君主立宪

1792.吉伦特派,处死国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3.雅各宾派

二、法国大革命第二季(1799—1815)

(一)拿破仑脱颖而出的背景

革命后的法国:国内政局动荡、国外列强干涉——时代呼唤军事铁腕

(二)拿破仑简史

1、1799,执政

2、1804,称帝

3、1812,一败俄罗斯

4、1815,再败滑铁卢

}

(三)拿破仑的历史功绩

1、捍卫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1)击退反法同盟

2)颁布《法国民法典》

从法律上确立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秩序

2、扩大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拿破仑军队所及,法国革命思想和《民法典》所及

拿破仑对外战争也有侵略扩张和欧洲争霸的一面

第三单元、工业社会的来临

第9课、英国工业革命

一、定义:手工工场——大机器工厂

二、时间: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

三、背景:

1、政治前提:早期资产阶级政权(君宪)

推行有利资本主义发展政策

2、市场:新航路开辟——广阔世界市场

手工生产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圈地运动——国内市场

自给自足——一切向市场购买

3、劳力:圈地运动——失地农民,自由劳力

4、资本:1)圈地运动——土地即资本

2)殖民掠夺,奴隶贸易——原始积累

5、技术:发达工场手工业

四、进程

1、纺织业的扩张

1771,阿克莱特,水力纺纱厂,现代工厂诞生

2、蒸汽机的改良

瓦特,万能蒸汽机

3、煤炭、冶铁工业的兴起

4、铁路、火车、轮船出现

5、完整工业体系建立

五、影响

(一)生产力大爆炸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生活水平提高

(二)社会大变革: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1、工业代替农业(工业化)

2、城市代替农村(城市化)

3、严整的工厂代替松散的作坊和田间劳动(现代工厂制度)

4、阶级关系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工业无产阶级成熟

5、社会生活的变化

1)教育的普及

2)家庭规模的缩小

(三)资本主义浪潮席卷全球

1、在英法美巩固

2、向德日俄扩张

3、把亚非拉卷入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第14课、美国南北战争

一、背景

1、19世纪中叶,随工业革命开展,南北经济模式差距不断扩大

2、北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与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矛盾日趋尖锐

3、双方在市场、关税、西部领土、奴隶制存废等一系列问题上产生无法调和的矛盾

二、进程

1、1860,著名的废奴主义者林肯当选总统

2、1861,南方遂退出联邦,内战爆发

北方对南方占据压倒性优势,但战争初期对北方不利

3、1862,林肯颁布《宅地法》、《解放黑奴宣言》扭转战局

4、1863,南方经济崩溃,胜利无望

5、1863,葛底斯堡大捷,南北战争转折点

6、1865,南军投降,北方胜利

三、影响

1、联邦政治统一,国内市场统一

2、土地问题解决

3、黑奴制度废除,自由劳力获得

4、美国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

第15课、德国的统一和崛起

一、背景

1、德意志地区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

分裂割据的状态成为进一步发展障碍

2、普鲁士 PK. 奥地利

3、和平渐进or战争铁血

二、进程:三次王朝战争

1、1864,普奥 PK. 丹麦

2、1866,普鲁士 PK. 奥地利

3、1870,普鲁士 PK. 法国

三、结果:德国崛起

1、统一结果——崛起背景

1)统一的国内市场

2)法国的巨额赔款(50亿法郎)

3)法国割让煤铁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

4)抓住二次科技革命机遇

2、德国崛起:20世纪初,德国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四、隐忧

依靠王朝战争,保留封建残余,强化军国主义对后来历史的消极影响

第16课、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一、彼得一世改革

(一)背景:17世纪末,相比英法为代表的西欧,俄罗斯触目惊心的落后

(二)内容:以野蛮专制的手段强推西方文明

(三)评价:是俄国摆脱落后、走向现代的第一步,未触及沙皇专制、农奴制度

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背景

1、直接原因:1856,克里米亚战争惨败

农奴制落后暴露无遗

2、根本原因:农奴制阻碍俄国现代化发展

(二)内容:1861,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法令

1、农奴获得自由民的权利和地位

1)可以自由择业,拥有财产,签订契约

2)可以自由处理个人&家庭事务

3)地主不得任意买卖和处罚农民

2、农奴需缴纳赎金,获得自由和份地

(三)结果

1、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国内市场、资金、劳动力)

2、政治、司法也进行了一些改革

3、改革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第17课、日本明治维新

一、从锁国到开关

(一)幕末锁国

(二)培理叩关

二、从倒幕到维新

(一)武装倒幕,大政奉还

(二)明治维新

1、政治

1)废藩置县

封建割据——近代中央集权统一国家

2)君主立宪(1889)

封建政治——半议会民主政治

2、军事(装备的现代化,军制的现代化)

1)幕藩领主私人军队——皇军(国家军队)

2)仅限武士从军——义务兵役制

3)西式装备,西式操练,西式兵制

3、社会经济

1)四民平等(废除封建身份等级制度)

2)土地私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3)鼓励工商,撤除关卡、废除行会

4)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引进西方产业制度

4、近代教育制度建立

中小学义务教育——近代大学

5、移风易俗,全盘西化

第1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时间&地区

1、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2、地区:欧美各主要国家&日本

*很多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合并进行

二、背景

1、政治:欧美主要国家资本主义革命改革基本完成

2、经济:美德俄日——市场、资金、劳动力获得

3、科技:科学理论——技术创新

三、内容(电气时代)

1、新动力:电力

2、新交通:内燃机、柴油机——汽车、飞机、拖拉机

3、新能源:石油

4、新材料:钢

5、新工业:电气、钢铁、石油、化工

四、影响

1、生产力的再次迅猛发展

2、生产关系:垄断

1)新兴产业推动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2)企业唯有变大,才能变强

3)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垄断)——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调整

3、世界体系

1)世界被瓜分殆尽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不稳定

新兴强国挑战原有格局(来自欧洲内部挑战和欧洲外部挑战)

第五分册

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

1、通商战争 VS 鸦片战争

2、如日初升的大英帝国 VS 日薄西山的大清“盛世”

二、鸦片战争的过程

三、鸦片战争的结果《南京条约》

1、割地:港岛

2、赔款:2100万元(西班牙银元)

3、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4、协定关税

5、领事裁判权《附约》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背景

1、西方列强要求修约(1854)

目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中国全境开放),强迫中国接受西方的国际准则(公使驻京),

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

2、英法美的修约要求得不到回应

二、进程

1、1856年,英法发动战争

2、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3、1858年,英法联军侵入天津

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美)签订《天津条约》

1)增开口岸:东南沿海——深入北方,深入长江

2)中国全境开放:外国舰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外国人可在中国内地自由游历、通商、传教

3)公使常驻北京,通商口岸设领事馆

4)赔款:英400万两,法200万两

4、1859年,英法换约遭炮击,战端再开

5、1860年,英法联军陷北京,火烧圆明园

清政府与英法签《北京条约》

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

2)割地:九龙司地方一区

3)赔款:英法各增至800万两

4)口岸:增开天津

第4课、洋务运动

一、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二、内容

1、体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61)

*始因天朝体制——近代外交转型需要而设

*后来成为筹办洋务的总机关

2、自强——练兵制器

1)1860年代以后,清军大规模换装洋枪洋炮

2)1888年,北洋舰队成军(李鸿章)

3)军工企业的代表: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

3、求富——民用企业:厂矿、铁路、航运、电报

1873,上海的轮船招商局;1877,滦州的开平矿务局

4、人才——1861,奕奏立京师同文馆

1872,曾国藩派遣幼童留美

三、评价

1、中国各项现代化的起步

2、中体西用,历史的局限

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第6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一、背景

1、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海外原料和市场

东亚大陆是方向;朝鲜半岛是跳板

2、朝鲜是中国的藩属

二、过程

1、日本突袭中国运兵船,中日互相宣战,战争爆发

2、黄海大东沟海战(北洋舰队 VS 日本联合舰队)

陆路的溃败(到了戊戌变法,立宪还在其次,建立现代政府架构才是第一要务) 旅顺、威海沦陷,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三、结果——《马关条约》

1、朝鲜独立自主,实际承认日本控制朝鲜

2、割地:辽东半岛(后赎回)、台湾、澎湖

3、赔款:2亿两(+3000万两赎辽费)

4、通商口岸:新口岸深入长江上游:沙市、重庆

既不沿江也不沿海:苏州、杭州

5、其他

1)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体现列强资本输出要求)

2)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第7课、戊戌变法

一、背景——甲午战败的结果

1、甲午战败,洋务破产

2、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

1)《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

2)暴露中国虚弱,激起列强瓜分狂潮

势力范围&租借地

3)美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中国的“幸免于难”

3、知识分子群体的凝聚&舆论宣传

1)公车上书

2)《时务报》&《天演论》

社会进化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二、高潮:百日维新(1898.6—1898.9)

1、开始: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1898.6.11)

2、内容

1)政治:开言路、改律法、裁冗官

2)经济:开路矿、改财政

3)军事:练新军、改洋操

4)文化:废八股、兴西学

3、失败:变法者的毛躁,触犯顽固派利益

戊戌政变

三、影响

1、思想启蒙

1)社会进化论摧毁三纲五常说

2)民权、立宪思想广泛传播

2、改良——革命

第8课、义和团兴起——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一、义和团运动的背景

1、根本原因:甲午战争、瓜分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外国势力渗入乡村

民间的反洋教斗争

1)洋教对乡村传统秩序冲击,乡村士绅的反弹

2)民众的误解,文化的隔阂

2、其他原因

1)原有各种社会矛盾(贫富、宗族)借“爱国”名义迸发

2)朝廷顽固派有意放纵,借义和团敲打洋人

二、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1、神功附体,扶清灭洋,盲目排外的义和团

2、清政府向列强宣战,义和团围攻使馆

3、八国联军侵华,北京再次沦陷

4、东南互保

三、结果:《辛丑条约》

1、赔款4.5亿两

2、划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常驻(北京东交民巷)

3、大沽—北京沿线炮台拆除,列强可在北京周边战略要地驻兵

4、惩办“首祸诸臣”,严禁国人反帝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清政府完全很大程度上已为列强控制,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第9课、清末新政

1、背景

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尝试失败——进行现代化改革以自拔,成为唯一出路

2、第一阶段:1901—1905

重启戊戌变法未竟的事业

改官制、奖实业、练新军、废科举、修刑律

3、第二阶段:1905—清亡

预备仿行宪政

令人大失所望的结果:《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阁

4、结果:推进现代化,培养掘墓人

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背景

1、甲午战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不断深化

2、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清末新政的失望——资产阶级革命成为当然选择

二、辛亥革命

1、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1)1894年,兴中会(檀香山)

2)1905年,同盟会(东京)

提出“三民主义”的纲领

3)同盟会不断发动反清起义

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各省独立(脱离清朝)

南北议和,清帝退位

三、评价——成功&尚未成功

(一)成功

1、推翻满清,创建民国,终结2000年封建专制

2、颁布《临时约法》,阐明自由平等价值

3、移风易俗,社会面貌为止一新

(二)尚未成功:未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1、民族主义反满不反帝

新民国继承所有不平等的旧条约

2、新民国与旧势力妥协

袁世凯代替孙中山成为临时大总统

3、没有触动封建土地制度

平均地权也成空话

第六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一、二次革命

1、背景:辛亥革命,南北议和,袁世凯接替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同盟会(国民党)花招:美式总统制——法式总理制

国民党赢得(1912—1913)中国第一次国会大选

国民党总理宋教仁将成为实权总理;1913年3月,袁世凯刺杀宋教仁

国民党内“武力讨袁”与“法律讨袁”的争论

2、爆发:1913.7,孙中山号召“二次革命”,兴师讨袁

3、结果:很快失败,孙中山亡命日本

二、洪宪帝制——护国运动

1、1916年,袁世凯称帝,改元洪宪

2、护国运动(护中华民国)

蔡锷起兵反袁,全国响应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护国运动胜利

三、袁世凯死后,中国军阀割据(1916—1927)

第20课、新文化运动

一、背景

1、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2、制度与文化的反思

二、内容

1、思想革命:旧文化——新文化(民主科学)

2、文学革命:旧语体、旧文学(文言文)——新语体、新文学(白话文)

3、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三、新文化的人物和阵地

1、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2、《青年杂志》;《新青年》

3、(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

第五分册、第六分册(世界史)

第11课、20世纪国际冲击;第12课、大战的爆发与过程

一、一战的背景

1、20世纪初矛盾重重的世界体系

1)矛盾重重(德国对英法的挑战、美日对欧洲的挑战、亚非拉殖民地对欧洲宗主国的挑战)

2)世界体系——世界大战

2、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与对峙

3、萨拉热窝事件——欧洲火药桶的引爆

二、大战的进程

1、1914年

西线:史里芬计划与马恩河战役

东线:俄国溃败但没有垮掉

2、1916年——打破僵持的努力——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3、漫长的僵持和堑壕战

4、1917年,俄国发生革命,推出战争

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德国无限制潜艇战)

1918年,同盟国战败

第1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

1、巴黎和会的三巨头

2、理想主义&现实政治

1)美国总统威尔逊——“十四点原则”

2

31)国际联盟盟约

*丛林社会——国际道义、国际组织

*有组织无纪律:事事要求全体一致,制止侵略成为空谈

2)严厉的对德合约:瓜分领土&殖民地、限制军备、巨额赔款

4、对德奥匈土保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

二、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

1、目的:重组亚太秩序,打压日本势力

2、内容:

1)美英日法《四国条约》,英日同盟终止

2)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军备条约》,打压日本

3)《九国公约》

日本独霸中国——列强共同支配

三、战后世界

1、欧洲中心——欧洲衰弱

1)欧洲各国伤亡惨重,满目疮痍

2)英法两国元气大伤,四大帝国分崩离析

3)战后欧洲人精神世界一片灰暗绝望,对西方文化、对未来的前途都丧失信心

2、美日的崛起

3、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

第27课、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一、什么是经济危机?

生产的相对过剩VS有效需求不足

二、为什么美国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危机

1、世界经济已经联为一体

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

2、有经济全球化而无经济全球化的组织

三、经济危机的表现

1、泡沫消退——经济被打回原形

2、大规模的失业

四、经济危机的影响

1、传统资本主义受到质疑

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异军突起

2、传统资本主义发展模式需要调整(罗斯福新政)

第28课、罗斯福新政

一、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

1、整顿金融,恢复信用,《存款保险法》

罗斯福上任以来,增发新钞60亿,美元贬值40%,所以有存款的富人们是讨厌罗斯福的

2、“以工代赈”,拉动内需

3、《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经济调整法》

政府制定计划,指导工农业生产

二、调节贫富,社会保障

1、《社会保险法》

养老金、失业保险、对残疾和无力谋生者救济制度

2、累进所得税、遗产税、财产所得税

3、《全国劳动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

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禁用童工

三、性质

确保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干预经济)

四、影响

1、当时:使美国走出危机

2、后来:国家干预经济,承担社会责任,20世纪各国政府普遍的政策取向

第29、30课、纳粹的崛起与英法的绥靖

一、纳粹的崛起

1、希特勒和他的时代

2、大国地位的重振&希特勒“民族主义”

1)重整军备

2)夺回失地(*进占莱茵兰、合并奥地利)

3)拒付赔款

4)排犹——屠犹

3、经济危机的挽救&希特勒“社会主义”

二、英法的绥靖

1、面对咄咄逼人的纳粹德国,英法退避三舍、避战求和——绥靖政策

2、绥靖政策产生的历史逻辑

3、绥靖政策的顶峰——《慕尼黑协定》

英法纵容乃至帮助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第31、32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大战的爆发

1、希特勒欲壑难填:奥地利——捷克——波兰

2、英法:默许——绥靖——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8

二、大战初的欧洲战事

1、闪击波兰,英法“静坐战争”

2、丹麦挪威,北欧沦陷

3、法国崩溃与敦刻尔克大撤退

4、不列颠之战,英国保全

三、大战的扩大

1、1941.6,苏德战争爆发

2、1941.12,珍珠港事件,美国参战

四、大战的扩大——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1、法国败降,美英联盟、《租借法案》、《大西洋宪章》

2、苏德战争,美英苏联盟

3、太平洋战争,世界联盟,《联合国家宣言》

五、主要战场的转折

1、太平洋:中途岛

2、北非:阿拉曼

3、苏德:斯大林格勒

六、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诺曼底登陆,第二战场开辟

2、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

3、美苏中全面出击,日本投降,二战结束

第7课、雅尔塔体制&布雷顿森林体系——战后世界的重构

一、欧亚领土的重划

1、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

2、波兰、苏联边界的西移

3、满足苏联对远东领土的要求

二、国际组织的重建——联合国

美苏在联合国的博弈

三、世界经济秩序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1、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黄金——美元——各国货币)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战后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

第8、10、11课、冷战始末

一、美苏冷战的开始

(一)冷战的开始

1、冷战开始的背景

1)战后欧洲残破,美苏走向巅峰

2)共同敌人消失,原有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对立凸显

2、冷战的序幕:1946.3,丘吉尔“富尔敦演说”

3、冷战的开始:1947.3,希土危机、杜鲁门主义(遏制苏联)提出

(二)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

1、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1947——莫洛托夫计划,经互会,

2、《北大西洋公约》,1949——《华沙条约》,1955

(三)第一次柏林危机——两个德国

朝鲜战争——两个朝鲜

二、美苏冷战的展开

(一)50—60年代,美攻苏守(肯尼迪 VS 赫鲁晓夫)

1、第二次柏林危机——柏林墙

2、古巴导弹危机

(二)70年代(尼克松 VS 勃列日涅夫),苏联穷兵黩武,向美挑战

美国陷入越战,战略收缩

(三)80年代(里根 VS 戈尔巴乔夫),军备竞赛升级,星球大战

苏联难以为继,日暮途穷

三、冷战的结束

(一)东欧剧变&两德统一

1、1989,东欧各国政权更迭

2、1990,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雅尔塔体制终结)

3、1991,经互会、华约解散

(二)1991,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四、冷战中美苏之外的其他国家

(一)美国阵营

1、西欧一体化

2、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60年代)

(二)苏联阵营

中苏分裂

(三)其他国家

1、战后民族独立浪潮——不结盟运动

2、总趋势:两极——多极

1947

第13课、西欧一体化进程

序:欧洲历史上的分与合

1、希腊罗马的政治文化统合

2、中世纪统一的基督教世界

3、近代民族国家形成后的纷争与厮杀

4、欧洲人始终不绝如缕的统一梦

一、背景:两极格局下的联合自强

二、进程:

前提:法德和解(联合的关键)

1、欧洲煤钢共同体(1950)

1957,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经济共同体

2、1967,欧洲共同体

3、1991,欧共体——欧盟

2002,欧元正式启用

三、意义

1、对欧洲而言

1)促进整个欧洲经济、政治的稳定发展

2)增强欧洲人的“欧洲公民”意识

3)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

2、对世界而言

1)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

2)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

附:其他区域一体化组织

1、东盟

2、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

第五分册、第六分册(中国史)

第21课、马克思主义传播、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背景:

1)巴黎和会中国交涉失败 VS 新苏俄对华友好

2)十月革命——社会主义——一种新的现代化道路

2、代表人物: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二、五四运动

1、概念:狭义——1919.5.4

广义——1919年5月、6月间

2、原因: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权益转让日本

3、过程:1)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集会示威

2)1919年6月,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声援北京

4、结果:初步胜利

1)北洋政府罢免亲日派官员

2)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5、历史地位: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时间: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开

2、地点:上海法租界——浙江嘉兴南湖

3、内容:大会确定

1)名称——中国共产党

2)纲领:推翻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专政

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3)领导: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开始

1、背景:

1)苏俄道路、苏俄政党模式、苏俄援助对孙中山的吸引

2)中共为实现反帝反封建目标,需寻求同盟

3)苏俄的推动

2、标志:

1)中共三大,1923.6,广州

2)国民党一大,1924.1,广州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高潮:北伐战争

1、开始:1926.7

2、成果:1926—1927

国民政府:珠江——长江,广州——武汉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终结

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第24课、红色政权的建立

一、人民军队的创建——南昌起义

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1、背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旨在夺取中心城市起义挫败

2、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壮大:朱毛会师

4、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

三、反围剿胜利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第26课、红军长征

一、开始: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

二、转折:遵义会议(1935.1)

1、内容:军事指挥权、中央领导机构

2、地位:挽救党、红军和革命的转折

三、胜利:1936.10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会宁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统一

1、北伐胜利,国民政府由广州迁武汉

2、蒋介石“四一二”政变“清共”

同时另立南京国民政府(宁汉对峙)

3、宁汉合流(1927.7.15)

东北易帜(1928.6)

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1、内政:废两改元,货币统一(银两——银元——法币)

2、外交:改订新约运动

1)关税自主权

2)领事裁判权

从“九一八”到“七七”

一、九一八事变

1、1931.9.18,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诬指东北军、袭击北大营

2、“不抵抗”政策与东北全境沦陷

3、1932,日本扶植溥仪建伪满洲国

二、日本的步步进逼&抗日救亡运动高潮掀起、一二九运动

三、西安事变:张杨兵谏,逼蒋抗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四、七七事变(1937.7.7),平津陷落

全民族抗战开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1937.8)

抗日战争(1937.7—1945.8)

一、战略防御阶段(1937.7—1938年终)

1、八一三淞沪抗战

1)抗战初期中日间第一次大会战

2)打破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3)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时间

附:1937.12,南京沦陷,南京大屠杀

2、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八路军115师

1)抗战以来中国军队首胜(1937.9),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

2)提高了中共和八路军的威望

3、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

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战果最大的胜利

4、武汉会战:使抗战提前进入相持阶段

二、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终—1945年)

1、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2、百团大战(1940,中共领导),彭德怀领导

三、战略反攻阶段(1945.5后)

1、45年5月,欧战结束,盟国加强对日进攻

2、8月6日、9日,美国核爆日本

3、8月8日,苏联对日作战,出兵东北

4、8月9日,毛泽东《对日寇最后一战》,八路军、新四军对日进攻

四、抗战胜利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五、抗战胜利的意义

2、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

3、增强近代国家、民族意识

4、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

5、为中共日后的胜利奠定基础

1)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力量壮大

2)中共七大——思想统一、组织团结

第6课、解放战争

一、三大战役

1、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

2、淮海战役:解放长江以北、中原,兵锋直指南京、上海

3、平津战役:解放华北全境,和平解放北平

二、渡江战役:南京、上海解放

三、国民党统治在大陆结束

第16、17课、新中国的建立和巩固

一、新中国的建立

1、人民政协(临时人大,统一战线)

2、共同纲领(临时宪法,建国纲领)

3、开国大典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

1)反帝:结束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奴役中国

2)反封:结束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中国

3)统一:结束军阀割据、内外战乱频繁、四分五裂

4)国际共运:壮大世界和平、民主、社会主义力量

二、新政权的巩固——土改

1、时间:1950.6—1952.9

2、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结果:1)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

2)赢得农民对新政权的拥护

第18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政治制度:

1、一届人大&人大制度(1954)

2、一届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1954)

二、社会经济:一化三改造

1、一化:1)概念:社会主义工业化

2)内容:一五计划:重工、军工、能源

3)结果:工业化基础,工业布局:沿海——均衡

2、三改造:

1)概念: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公有化、集体化改造)

2)结果:1956年完成,从此国家掌握所有经济资源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第19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共八大: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1956)

二、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1、总路线: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2、大跃进:1)工业——全民大炼钢铁

2)农业——放高产卫星

3、人民公社

第21课、文化大革命(1966—1976:粉碎四人帮)

第22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转折序幕——真理标准讨论

1、背景:两个凡是,依旧左倾路线

2、过程:1978.5,《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意义:打破个人崇拜,打破教条主义

思想解放,拨乱反正

二、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1、思想路线:两个凡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政治路线:阶级斗争为纲——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

3、组织路线:形成以邓为核心的二代领导集体

第23、24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1、1982,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上提出

2、核心:不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别国模式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1、改革:人民公社——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

1978年底79年初安徽四川农民自发

1983,中央决定废除人民公社

1993,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入宪

2、开放:50年代以来封闭半封闭——愚昧落后

1980年,经济特区,试水开放,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

3、一国两制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最初对台

2)概念:一国是前提,一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主体社会主义,港澳台可两制

3)实践:港澳回归

新中国外交——外交舞台的不断拓展

一、建国初,一边倒:苏东社会主义国家

二、50年代,确立自己外交政策基点,广交第三世界朋友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1953—1954,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提出

2)内容: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在赢得非社会主义新独立民族国家支持

2、万隆亚非会议,1955印尼

1)第一次没有西方大国参加的会议

2)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三、70年代,进入世界主流

1、背景:1)世界格局的分化重组

第三世界兴起,中苏反目,欧日崛起

2)美国全球战略调整(联中制苏)

2、内容:1)1971.10,26届联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一切权利

2)1972,尼克松访华,发表上海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9元旦,中美建交

3)1972,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3、意义: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创造条件

四、改革开放后,参与经济全球化

1、1991,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


相关内容

  •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复习详解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复习详解 今天凯程老师详细的详细给广大考生讲解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复习内容,同时文章也介绍了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就业,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辅导,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参考书,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专业课.凯程就是 ...
  • 史学概论笔记
    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 编辑:李逸凡 原文提供:李晓婷 考试内容题型:名词解释(5个20分):简答(4个40分):论述(2个40分) 重点在第二.三.五章 史学概论的特定任务: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概括地论述史学在发展中为自己提出的重要 ...
  • [中华上下五千年]阅读课教学设计
    <中华上下五千年>阅读课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 阅读交流有关<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知识,体会悠久的中华文明. 二 .选材背景 为了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视野,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以便学生在学习历史课 ...
  • 提要钩玄留指爪--读[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有感
    提要钩玄留指爪 --读<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有感 作者:郭宏安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14日 10版) 钱锺书.杨绛夫妇在牛津大学(1936年冬) 钱锺书手稿 钱锺书手稿笔记本 [今日书评] 2014年 ...
  • 学习历史的好方法
    学习历史的好方法 由于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让很多没能掌握历史学学习方法的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只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甚至"谈史色变".其实是没有理解历习方法.爱因斯坦说过:成功就是艰苦的劳动加+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
  • 关于[四世同堂]读书笔记
    磕磕绊绊读完了<四世同堂>,如果我说自己被激起了什么爱国主义热情那是假的.我看了太多东西,我没办法恨,我只觉得他们可怜,只觉得悲伤.最让我难过的是书以外的东西--老舍本人.他有多么爱他的北平,仿佛那里每一条河都是他的血脉,每一掊 ...
  • 医学综述书写
    医学综述的写作方法: 1 医学综述的定义和特点 医学综述是查阅了医学某一专题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选取有关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作出综合性描述的文章. 医学综述的特点:①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quo ...
  • 现代谈判学笔记
    第七章谈判决策与方案制定 本章重点: 1.决策过程所面临的问题的种类 2.问题的基本特点和形成原因 3.谈判信息的种类 4.谈判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 5.谈判目标的种类和原则 6.谈判决策的类型和评估 7.谈判计划的制定 第一节 谈判决策 ...
  • 如何整理好执业药师复习笔记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如何整理好执业药师复习笔记 执业药师考试复习过程当中,笔记的整理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课本疑点重点知识点的整理对于执业药师的考试同样是非常关键的. 复习笔记的整理是有规律的,我们当人要顺其规律,下面来看一下, ...
  • 华中师范大学翻译硕士
    1.7上午政治不多说 1.7下午的翻硕英语 第一题20个单选30分 难度还行 主要是单词要背好了 第二部分是阅读5篇40分 前三篇是15个选择 很简单~~第四篇根据阅读给了两句话要让判断正误 True ,False or Not giv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