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答李翊书] - 范文中心

韩愈[答李翊书]

01/17

韩愈《答李翊书》(片段)

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真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译文1:

我所写的文章,自己也不知道它达到没有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即使这样,我学习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开始的时候,不是夏商周三代西东两汉的书就不敢看,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静处的时候像忘掉了什么,行走时好像遗失了什么,矜持的样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着了迷。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的时候,一定把那些陈旧的言词去掉,这是很艰难的呀!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像这种情况也有不少年,我还是不改(自己的主张)。这样之后才能识别古书(中道理)的真与假,以及那些虽然正确但还不够完善的内容,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务必去除那些不正确和不完善的,这才慢慢有了心得。

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来的时候,文思就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了。再拿这些文章给别人看时,非笑它我就高兴,称赞它我就担忧,因为文章里还存有时人的意思和看法。象这样又有些年,然后才真是象大水浩荡一样(文思奔涌)了。我又担心文章中还有杂而不纯的地方,于是从相反方向对文章提出诘难、挑剔,平心静气地考察它,直到辞义都纯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写。即使这样,还是不能不加深自己的修养。在仁义的道路上行进,在《诗》《书》的源泉里游弋,不要迷失道路,不要断绝源头,终我一生都这样做而已。

译文2:

我所写的文章,自己也不知道它达到没有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虽然如此,学习“古之立言者”已经二十多年了。起初,不是夏、商、周三代和两汉的书我不敢看,不是圣人的思想我不敢铭记于心。坐着时仿佛忘记了什么,行走时仿佛丢失了什么,有时样子庄重若有所思,有时模糊不清迷迷惑惑。当自己把心中的思想表达出来的时候,力求革除陈词滥调,戛戛然困难极了!文章被人看,我不在乎别人的非难讥笑。象这样过了不少年头,还是不改变自己的治学方法和处世态度。然后才能识别古书中是否与“圣人之志’相合,以及虽然正确但尚未达到最高境界之处,直至清清楚楚地白黑分明了,并力求扬弃那些错误的和虽正确但不完善的东西,才慢慢地有所收获。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来的时候,文思就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了。再拿这些文章给别人看时,非笑它我就高兴,称赞它我就担忧,因为文章里还存有时人的意思和看法。象这样又有些年,然后才真是象大水浩荡一样(文思奔涌)了。我又担心文章中还有杂而不纯的地方,于是从相反方向对文章提出诘难、挑剔,平心静气地考察它,直到辞义都纯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写。即使这样,还是不能不加深自己的修养。在仁义的道路上行进,在《诗》《书》的源泉里游弋,不要迷失道路,不要断绝源头,终我一生都这样做而已。


相关内容

  • 关于韩愈生平故事的资料介绍
    韩愈三岁丧父,其兄韩会及嫂抚养之.韩会能文章,对韩愈有影响.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贞元二年(786年),19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第,直到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 ...
  • 韩愈的[师说]---读后感
    标题 韩愈的<师说>读后感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这是开篇的话.<古文观止>在这句后面批云,"一篇大纲领,具在于此."好象这话就是本文的文眼.但在文末的总案里,吴家的这哥俩 ...
  • 师说读后感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这是文章开篇的话.<古文观止>在这句后面批云,"一篇大纲领,具在于此."好象这话就是本文的文眼.但在文末的总案里,吴家的这哥俩又说,"通篇只是吾师道也一 ...
  • 论韩愈和孟郊的组诗
    摘要:困穷.穷老多病.孤独无子是孟郊组诗苦吟的几个主要方面.组诗成为孟郊表现苦吟.情感及景物等多种情态的极好形式,顶针是孟郊对组诗结构及手法的创新与发展.韩愈组诗继承了魏晋及盛唐组诗的成就与经验,他在组诗的声律方面有所发展. 关键词:韩愈; ...
  • [推敲]教学设计()
    9 推 敲 教材简析: 故事讲的是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一个词,不知不觉地撞进韩愈的依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敲定,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故事情节动人,再现了贾岛苦苦吟咏.颇费推敲的诗人形象 ...
  • 师说 (教师中心稿)
    邱龙涛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韩愈阐明全新师道观念的斗争精神和"尊师重教"的观点: 2.学习借鉴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方法: 3.积累掌握"传""师""道 ...
  • 5.2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学习指导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十二郎名老成,本是韩愈的兄长韩介的次子,在族中排行第十二.韩愈从小和其侄十二郎生活在一起,经历患难,因年龄相差无几,虽为叔侄,实同兄弟,彼此感情十分亲密.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 ...
  • 游韩文公祠
    1月26日,我.妈妈和我的几个朋友还有他们的父母一起来到位于潮州市笔架山的韩文公祠. 韩文公祠在潮州城区东面的韩江的东边.是我国现存最早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庙.这个公祠所在的笔架山又称为东山,又因为韩愈而称为韩山.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
  • 对比映照剥茧抽丝--韩愈[原毁]赏析
    愈说理的深刻性 由此可见一斑 . 在 写法上 , 韩愈很讲求技巧 .他起笔先谈他 物 , 似乎与正题毫无关涉 , 文章过半 , 才显 出明朗 气息 .从古今对 比和对 己对人 的态度人手 , 解决 了为什 么古圣人事修德高 , 今君子则相较 ...
  • 第八讲 中唐诗歌
    第八讲 中唐诗歌 一.中唐诗歌的新变 动荡的中唐 ✧ 安史之乱 ✧ 甘露之变 李肇<唐国史补>:"大历之风尚浮,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尚怪." 李肇<唐国史补>:"自贞元侈于游宴.&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