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范文中心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02/0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感受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有关文言知识,除第6、10、11、12则选文以外,其它选文都应精讲。

【教学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方法】吟咏、诵读法;导读法 ;启发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具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盔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可是,你是否知道这些成语就出自孔子之口呢?你是否意识到仅仅是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就足以说明孔子的智慧之光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闪耀呢?

二、检查预习:1 、为下列词语注音

莒父jǔ fǔ 輗ní 軏yuè_ 凋diāo

2 、为下列加线词语释义

(1)诲女知之乎:教导。 (2)是知也:这。(3)更也:改正,改变。

(4)小人之过也必文: 掩饰 。 (5)人能弘道:扩大、光大。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自身、自己, 远离。

(7)子在川上曰: 河 。 (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放弃 。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诲女知之乎 (2)如日月之食焉

(3)无欲速 (4)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判断)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判断) (3)其何以行之哉?(疑问句宾前)

三、疏通、翻译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重点字词:①诲:教导; ②女通汝(rǔ)你; ③为:表判断,相当于“是” ④知1,明白;知2,知道;知3,通“智”,智慧,明智。 ⑤是:指示代词,这。

启示:如何面对自己的无知──人的聪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聪明的人正视自己的无知。

(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无末如之何也已矣!”

翻译重点:①如之何:古汉语固定形式, “怎么办”或“怎么”。 ②末如之何:也作无如之何;末:指没有办法;(总)拿他没有办法。

③已矣:常放句末,表限止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启示:正视自己的无知,不是说安于自己的无知。面对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

(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启示:知错就要改,明知自身有错却不改正的人,才是真正的错误。所谓亡羊补牢尚不晚矣,即教育我们要知错就改

(4)、自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重点字词:①之1:结构助词,译为“的”;

②之2:表修饰,无义不译;③食通“蚀”;

④之3:代词,他。⑤更:改正(变)

(5)、子夏曰:”

启示: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

──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君子不犯错误,而在于他犯了错误从不掩饰,而是勇敢地面对。人只要有文过饰非的念头,就是小人了。总之,正视错误重要,而改正错误更重要。即“过而不

改,是谓过矣!”

──错误不在犯错误,而在犯了错误而不改正,如《左传·宣公二年》所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感悟:弘者,弘扬之意。人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从而由浅入深地认识“道”提高自己,必须经历一个苦闷、挣扎、思考,并不断欣喜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如噩梦惊醒,有苦,云开雾散,阳光普照,内心升腾出无以言表的畅然之气,有甜,继而倍增前进的动力,直至达到觉醒的地步,获得永无穷尽的人生快乐,进而胸装天地众生,仁者爱人,大济苍生,此所谓“人能弘道”者也。如果仅仅将“道”作为装点门面、哗众取宠的工具,并非真的去顿悟天地,领悟人生之真谛,并非真心诚意地做仁者之事,那么这就是名副其实的道貌岸然,非但无法畅然人生之正气,获得人生的快乐与真谛,而且必将在浑沌的人生困境中,在“人生是苦难”的低级层次中,苦苦挣扎,必将与生命、人性的美好、伟大无缘。

(7)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重点翻译:①厚,薄:多,少;②而:连词,表并列,不译;③远:形容词作动词,避免. 启示:在自处和处世方面,应严于责求自己而少责求别人。

(8)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处理政事方面:

第一、做事不能贪图快。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

第二、不能急功近利,要照顾到百年大计。“焚林而田,竭泽而渔”,都是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

(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

重点翻译:①其:副词,怎么;②何以行:宾语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

强调诚信的重要性——通过比喻,说明“人不讲诚信就丧失了立身处世的根本”。

对个人来说,诚信是处世之本。

对社会来说,诚信是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根本。

(10)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重点翻译:①必不得已:隐含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②于斯:于,介词,在,对;斯:指代词,这.③何先:宾语前置,先何,去掉那一项.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看道理如此透彻!

【11】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2】.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评析】 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他认为是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他所培养的就是具有前两种品德的“士” 。

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翻译:途经蒲邑,遇到卫国大夫公孙氏占据蒲邑反叛,蒲邑人扣留孔子。有个叫公良孺的弟

子,带着五辆私车随从孔子。他为人长大贤能,又有勇气力量,对孔子说:“我昔日跟着您在匡遭遇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遭遇危难,这是命啊。我与您再次蒙难,宁可搏斗而死。”搏斗非常激烈。蒲邑人恐惧,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去卫都,我们放了你,”孔子和他们立了盟誓,蒲邑人将孔子放出东门。孔子接着前往卫都。子贡说:“盟誓难道可以背弃吗?”孔子说:“这是要挟订立的盟誓,神是不会理睬的。”

布置作业:1、熟读并 翻译全文

2、 思考:课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几方面反映孔子为人处世之道?这对我们将有怎样的深远启发?

第二课时

一、探讨:文中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那几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检索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将本文中的句子进行筛选。

1、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角度:求知方面-------实事求是

启发: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①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无末如之何也已矣。”;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启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知错能改”这一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3、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矣!”

角度:与人相处方面---------责己严,待人 宽

启发: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世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所以,“严于律己,宽恕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则。

4、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角度:从政方面 --------欲速则不达

启发:“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对立着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文中孔子强烈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干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

5、子曰: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角度:为人治国---------讲究诚信

启发:孔子认为,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也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所以无论在工作、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讲诚信,人无信而不立。在《论语》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

6、①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 也。”;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角度:为人处事-------要有骨气、远大志向及惜时奋干

启发:文中孔子认为:人应松柏一样,要有骨气、有远大志向且要经受得起各种严峻的考验,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同时,孔子还认为时间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借此劝戒后人要珍惜时间,用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小结:本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求知、为人、从政、治国、处世”等方面给予我们后人深远的启示:

1、 求知-----实事求是、知错能改

2、 处世-------责人严,待人宽

3、从政-----切记“欲速则不达”

4、 治国处事-----“民(人)无信而不立”

5、 为人处事-------要有骨气和远大志向且要惜时奋干

作业:1、翻译课文中的名句。

2、布置学生课后归纳整理以前曾学 过的虚词“则”的有关句子。

3、完成课后练习三


相关内容

  •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语十则 (393人评价) 8.0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
  • 古人论学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感谢张卓,带我们温习了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27课,齐读,你对题目怎么理解?是的,这 ...
  •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积累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积累 1.之:故时有物外之趣: 昂首观之: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 人皆吊之: 其邻人之父亦云: 下车引之: 2.以:徐喷以烟: 以丛草为林: 可以为师矣: 以数万计: 此独以跛之故: 仁以为己任: 3.而:忽有庞 ...
  • 七上古诗默写 含答案
    <十则>理解性默写(答案) 1.<十则>中,阐述了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十则>中,阐述了"吾日三省吾身"内容的句子是:为人谋而不忠乎 ...
  • 人教版七上[论语]十二章达标训练及答案
    第三单元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一.双基积累 1. 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有朋自远方来 . ( ) ( ) ( ) (2)吾日三省吾身 .(3)学而不思则罔 .(5)四十而不惑 .(7)人不堪其忧 .(8)传不习乎 ...
  • 新课程标准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解
    新课程标准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解 (一)<童趣>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余]我.[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秋毫]秋天鸟类新生出的纤细羽毛.比喻最细微的事物.毫,细毛.[故]所以.[物外]超出事物本身.[ ...
  • 人教版高中语文1-5册(必修)名句积累
    人教版高中语文1-5册(必修) 第一册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第二册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桑之未落,其 ...
  • 知与行:从知而行之到行而知之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知而行之,义也.安而行之,义也.知而行之则善,知而不行则耻,不知而不行则庸,不知而行则可 ...
  • 孔子,怪子也
    孔子这个圣人,是情圣,是仁人,是个好先生,还是个怪人呢! 有人说孔子是思想家,在我看来,他就是个老人家,非常怪的老头,所以他很不讲道理.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续问曰:" ...
  • 学习的句子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