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 - 范文中心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

06/15

1.什么是表象?它在思维中有什么作用?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1)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表象既有直观性,又有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离开了具体事物,摆脱了感知觉的局限性,有了表象作支持,更容易形成抽象的概念。

2)促进问题的解决。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很大程度上依赖表象的支持,即使利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时,也需要具体形象的帮助与支持。

2.问题解决过程中可采用哪些策略?

一)算法,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二)启发法,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1)手段—目的分析,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2)逆向搜索,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3)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3.

1)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专家和新手在知识的数量和组织方式上存在差异。

2)无关信息的影响,人们容易受到无关信息的影响从而妨碍问题的解决。

3)问题的表征方式。(被问题所局限)

4)定势,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思维惯性)

5)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类似刻板印象)

6)动机和情绪,在一定限度内,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果。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解决,反之,妨碍问题的解决。

7)人际关系,团体内的相互协作和相互帮助,是使问题得以迅速解决的积极因素,反之则妨碍问题的解决。

1.试述语言的含义及其特征。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一种行为。

语言的特征:

1)创造性,人们使用有限数量的词语和组合这些词语的规则,便能产生和理解无限数量的语句。

2)结构性,任何语言符号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存在的。

3)意义性,语言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都是有一定的含义。

4)指代性,语言的各种成分都只带一定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

5)社会性与个体性,语言是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的交际活动,具有社会性;同时又是一种个体的行为,和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具体条件分不开,具有个体的特点。

2.试述图式在话语理解中的作用。

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

当语言材料的结构与故事图式一致时,故事图式能提高理解语言的速度与质量;

相反,当语言材料的结构与故事图式不一致时,人们对故事图式的预期会使理解的速度缓慢下来。

第九章、动机

1.动机具有哪些功能?

1)激活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2)指向功能,动机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

3)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具有维持功能,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

2.

一)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以下五个等级构成的:

1)生理需要,人对食物、水分的需要等,它们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也是最有力量的。

2)安全需要,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保护、有秩序、能免除焦虑和恐惧等。

3)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

4)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使人在生活中变得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相反,缺乏自尊会使人感到自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

5)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

这五种需要是人最基本的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或部分满足低级需要。

二)优点:

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分成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并把它们纳入到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中,克服了原先理论的笼统性、模糊性,使人对需要的认识清晰化、具体化,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三)缺点:

1)需要层次理论在许多方面尚有假设性质,缺乏实验依据和客观指标。

2)马斯洛离开了人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抽象地谈人的需要和人的自我实现,是不可取的。

3)马斯洛认为从低级到高级需要的基本需要都是天生的,混淆了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的界限,忽视了人类基本需要的社会性。

4)下一层需要的满足是上一层需要产生的条件,低一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才会想高一层次的需要发展的说法不够确切。

5)对需要在高低层次间的转化研究较多,但对需要在同一层间的转化则研究不够。

6)比较关注低层次对高层次需要的基础作用,但对高层需要对低层次需要的影响则探讨不够。

3.简述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韦纳系统地提出了动机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因素。

三维归因模式: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归因。能力为内控的、稳定的归因;任务难度为外控的、稳定的归因;努力为内控的、不稳定的归因;运气为外控的不稳定的归因。

如果一个新的结果和过去的结果不同,人们一般会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如果新结果与过去的结果一致,人们一般归因于稳定的因素。这种归因会使人们对下一次的行为结果产生预期。具体来说,如果将成就行为归因为不稳定因素,人们会预期结果与上一次不一致;如果归因为稳定因素,人们就会预期结果可能与上一次一致。

归因会使人们出现情绪反应。如果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在成功时会感到满意自豪,在失败时会感到内疚羞愧;如果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外部原因,不论成功失败都不会产生太突然的情绪反应。

4.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上。

1)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倒U形曲线关系。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动机强度过高或过低,工作效率都会降低。

2)耶克斯—道德森定律指出,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即,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第十章、情绪

1.情绪具有哪些功能?

1)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人们通过各种情绪、情感,了解自身或他人的处境与状况,适应社会的需要,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2)动机功能,情绪、情感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

3)组织功能,情绪作为脑内的一个检测系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

4)社会功能,情绪和情感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的。

2.(小题)詹姆斯-兰格理论对于情绪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有什么意义?

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这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詹姆斯—兰格理论提醒我们要看到情绪变化与生理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我们深入了解情绪心理的本质,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与实践指导意义。

3.什么是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该理论的实质是什么?

1)沙赫特—辛格的两因素情绪理论认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第一,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第二,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皮层输入外界信息;生理因素通过内部器官、骨骼肌的活动,向大脑输入生理状态变化的信息;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对当前情景的评估,来自这三个方面的信息经过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某种情绪体验。

2)这个理论的实质是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这个工作系统包括三个亚系统。 第一个亚系统对来自环境的输入信息的知觉分析;

第二个亚系统指在长期生活经验中建立起来的对外部影响的内部模式,包括过去、现在和对将来的期望;

第三个亚系统是现实情景的知觉分析与基于过去经验的认知加工间的比较系统,称为认知比较器,它带有庞大的生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激活机构,并与效应器官相联系。

情绪唤醒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认知,通过认知比较器把当前的现实刺激与存储在记忆中的过去经验进行比较,当知觉分析与认知加工间出现不匹配时,认知比较器就产生信息,动员一系列的生化和神经机制,释放化学物质,改变脑的神经激活状态,使身体适应当前情境的要求,从而唤醒情绪。

第十一章、能力

1.什么是能力?能力与知识、技能有什么关系?

能力的概念很复杂。一般认为,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我们平时所说的能力,既包含对某项任务或活动的现有成就水平,又包含个体具有的潜力和可能性。能力表现在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关系:

1)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为能力。能力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现在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一个人具有的潜力。

2)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3)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技能,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的知识和技能。

2.怎么理解一般智力和特殊智力?两者有何关系?

1)一般智力和特殊智力是由英国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斯皮尔曼提出的二因素论中的概念。他认为,能力由两因素组成:一种是一般能力或一般因素,简称G因素,它是人的基本心理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正是由于这种因素,人们在完成不同智力作业时,成绩才会出现某种正相关。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它是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须的。

2)由许多特殊因素与某种普遍因素结合在一起,就组成人的智力。人们在完成任何一种作业时,都有G和S两种因素参加。活动中包含G因素越多,各种作业成绩的正相关就越高;相反,包含S因素越多,成绩的负相关就越低。

3.有关能力或智力的主要理论有哪些?其主要观点和理论价值是什么?

1)二因素论。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认为能力是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构成的。许多特殊因素与某种普遍因素结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人的智力。这种理论对人们认识能力结构有重要启发,为研究两种能力和编制能力测验奠定了理论和实验的基础。但是把能力的两个因素对立起来则是不可取的。

2)群因素论。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认为个体的能力应该包括多种平等的基本能力因素,这些基本能力因素的不同组合便构成每个人独特的能力整体,并提出七种基本心理能力:语词理解、语词流畅、数字运算、空间关系、联想记忆、知觉速度、一般推理。在提出二阶因素的概念后与二因素论趋于融合。

3)三维结构模型。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物。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和行为五类;智力操作指智力活动的过程,有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五种;智力活动的产物是运用智力操作得到的结果。这个模型同时考虑到智力活动的内容、过程和产物,这对推动智力测验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4)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和自然智力共同组成了智力。这几种智力成分相互独立,每种智力都有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种理论在世界引起广泛关注,也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启示。

5)智力的三元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应该包括三个方面: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景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过程,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智力情景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景拟合的心理活动。智力经验亚理论提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这种理论对深入了解能力的实质,促进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都有重要意义。

6)智力的PASS模型。PASS是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它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其中注意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统称为信息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三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这些理论推动了对能力内在结构的分析。

4.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有什么关系?

流体智力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它较少依赖文化和知识的内容,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禀赋。流体智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关系,一般人20岁以后流体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将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晶体智力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取决于后天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但25岁以后发展速度渐趋平缓。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是能力分类的一种,两者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能力发展的多维性。

第十二章、人格

1.人格结构包含了哪些成分?各个成分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什么?

1)人格结构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

2)气质、性格和自我调控并非完全独立,会有相互重合,这使各成分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3)最重要的成分是性格。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人格的核心成分是性格,它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性格是后天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

2.人格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国外的研究,人格差异表现在特质差异和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1)人格特质差异论的代表人物奥尔波特强调个体的各种人格特质在质的方面的不同,强调特质之间的独特性。人格特质使一个人只有在特殊的场合或人群中才表现出来。

卡特尔重视个体间人格特质在量的方面的差异,强调特质与特质只见的相互依存性。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具备16种个人特质,只是不同的人表现的程度不同。

2)人格类型差异论认为,个人的人格虽有差异,但也有其共同点。在千差万别中找到某些共同点,把属于这一共同点的归为一类,属于另一共同点的归为另一类,从而分析出不同的人格类型。然而,确定人格类型划分的统一标准十分困难,因此造成人格类型的研究各不相同。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以本能冲动力比多趋向于内或外为标准,将人格分为内倾与外倾两种类型。美国谢尔登以体型为标准,分为内脏优势型、躯体优势型和大脑优势型。德国斯普兰格以精神活动为标注你,分为理论型、经济型、艺术型、社会型、权力型和宗教型。

3.人格测验方法有哪几种?

1)自陈量表。自陈量表是让被试按自己的意见,对自己的人格特质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例,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2)投射测验。投射测验一般由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推论出若干人格特性。(如,罗夏克墨渍测验、主题统觉测验)

3)情境测验。情境测验是主试在某种情境下观察被试的行为反应,进而了解其人格特点。(例,性格教育测验、情境压力测验)

4)自我概念测验。测量自我概念时,不仅要了解个人对自己的看法,还要了解个人的“自我接受”和“自尊”的程度,比较“现实我”“社会我”及“理想我”的关系。目前,最常用的的是形容词列表法和Q分类法。

4.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他们对人格的作用是什么?

1)生物遗传因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伊苏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人格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地“嵌入”在整个文化形态里。

3)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对孩子人格有着重要的塑造作用,在权威型、放纵型和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下,孩子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

4)早期童年经验。人格发展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

6)学校教育因素。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着巨大影响,在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管理风格下,学生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教师的公正性也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7)自然物理因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另外,气温也会提高人的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现频率。

8)自我调控因素。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

第十三章、学习

1.举例说明什么是学习,学习行为具有什么特征?

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一概念有三个含义。

1)首先,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学习是有机体获得新的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例如,小学生学习四则运算之后就可以解答复杂的算术题。

2)其次,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无论是外显的行为变化还是行为潜能的变化,只有行为改变的持续时间较长,才可以称之为学习。例如,由于疲劳或疾病引起的行为的改变是短暂的,就不是学习。

3)最后,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例如,从黑暗的电影院出来,在阳光下产生的明适应就不是学习。

2.简述苛勒的顿悟研究与学说。

1)苛勒研究了猩猩解决问题的行为,其中“取香蕉”的实验是最有名的。猩猩可以看到房顶上悬挂着一串香蕉,但是它够不到。房内的地上有几只箱子。苛勒的研究发现:面对这样的情景,猩猩一开始试图跳起来抓取香蕉,但是没有达到目的。以后,它不再跳了,而是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仿佛在观察房间里的东西 。经过一段时间,猩猩突然走到箱子前面站着不动,过一会儿,它把箱子挪到香蕉下面,跳到箱子上,取到了香蕉。如果一只箱子不够高,猩猩还能把两只或更多的箱子叠起来以拿到香蕉。

2)通过这些研究,苛勒发现猩猩不是通过尝试—错误的方法来学习如何拿到香蕉的,而是突然学会如何解决问题的。苛勒认为,用“知觉重组”可以解释这种学习:猩猩突然发现了箱子与香蕉之间关系,它在认知结构中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重新组合,因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苛勒把这种学习叫做顿悟学习。苛勒认为,顿悟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建一种心理完形。学习是个体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

3.什么是认知地图?它在动物的位置学习中有什么意义?

1)托尔曼认为,认知地图是关于某一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它不仅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而且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等。

2)托尔曼认为,“认知地图”是动物在迷津实验中所学到的东西,即关于迷津的位置信息,例如,哪条路是死路,哪条路通向事物等。一旦白鼠将这些信息同化到自己的某种认知地图中,它就会明白目标在哪里以及应该如何走,而不是依靠某些固定的运动系统来达到目的。

4.什么叫高原现象?形成高原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1)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式地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叫“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练习成绩一时性的停顿现象,它和生理的极限和工作效率的绝对顶点是不同的。

2)高原现象存在的原因:

在长时间而集中的技能训练中,学习的热情下降,身体过分疲劳,旧的技能结构的限制等。其中旧的技能结构的限制可能是引起高原现象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由于技能的内部结构已经稳定下来,改组内部结构比较困难,因而它会限制人们按照新的方式去组织动作成分,建立新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旧的技能结构规定了工作效率所能达到的一定水平,因而导致了高原现象。在这个意义上,通过改组旧的技能结构,并根据新的技能结构因素进行认真的训练,就能排除高原现象,使技能取得新的进步。

5.儿童教育应不应该使用惩罚?为什么?如果应该使用惩罚,该如何用?

一)惩罚是指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销一个愉快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其目的是降低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运用惩罚可以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但是最好少用惩罚,能不用就尽量不用。因为惩罚可以导致很多消极影响:

1)惩罚只能使学生排除某种不良反应,而不能保证其学会正确反应,它不如奖励那样有明确的指向。

2)已有的不当行为,即使暂时因逃避惩罚而被抑制,个体也可能改而以其他不当行为来达到目的。

3)惩罚不利于人际关系,容易使孩子疏离父母,怨恨老师。

4)过多惩罚会形成条件性恐惧,例如学校恐怖症。

5)惩罚会引起关注,因此变成对错误行为的正强化。

6)惩罚由权威实施,可能对学生产生观察学习。

7)过多的惩罚损害了学习者的自尊心,使其降低自尊,以致自暴自弃。

二)如果运用惩罚,一定要注意几点:

1)惩罚要及时,要在不良行为发生时立即给予惩罚;

2)惩罚要明确,要让儿童知道惩罚的是什么具体行为,他为什么会受罚;

3)惩罚要对事不对人,惩罚的是不良行为,不要对儿童的身体或心理造成伤害。

4)惩罚要适度。不轻易使用刺激强度较大的方式,尤其是不用体罚,不轻易使用惩罚,最好引而不发,让孩子在被实施惩罚前,自己中止不良行为。

6.技能形成一般分几个阶段?

1)认知—定向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习者需要熟悉动作要领,了解动作特点,把新学习的动作与已有的、习惯了的动作进行比较,克服习惯动作干扰。

2)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开始把个别动作结合起来,以形成比较连贯的动作。

3)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这是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学习的各种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协调起来构成一个连贯的稳定的动作系统。在完成动作时的紧张状态和多余动作都已经完全消失,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整个系统自始至终几乎是一气呵成。

7.布鲁纳的学习发现观是怎样的?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由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的主要成分是类别编码系统。

认知结构既是在先前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又是理解和学习新知识的重要的内部因素和基础。

布鲁纳认为,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类别化的过程。经验就是在类别化的形成中获得的。

第十四章、人生全程发展

1.婴儿动作发展的主要规律是什么?

一般来说,婴幼儿动作的发展顺序主要遵循三个原则:

1)由上到下的原则。婴儿首先发展与头部有关的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才是脚的动作;

2)有中心到四周的原则。婴儿首先发展头部和躯干的动作,然后是双臂和腿部的动作,最后才是手的精细动作;

3)由简单的、无意识动作到复杂的、有意识的动作的原则。婴儿开始的动作主要是简单的大动作,意识参与的成分少,尔后逐渐发展起有意识参与的精细和复杂动作。

2.试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发生认识论。

一)发生认识论的主要观点:

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皮亚杰的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人通过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

而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结底都是适应,适应分为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将新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而顺应是指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环境和信息。

二)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是婴儿的认知能力初步发展的时期,婴儿靠感觉与动作认识周围的世界,并认知到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物体的不同。具有“客体永存性”概念,即知道某人或某物虽然看不见但仍然是存在的。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儿童的语言得到了飞速发展。他们开始学习并渐渐能够熟悉地运用符号表征事物,并用符号从事简单的思考活动。在这一阶段中,儿童思维发展的两个典型局限性特点是思维的片面性和我向思维。皮亚杰著名的“守恒”实验揭示了思维的片面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儿童大约在5~7岁之间进入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发展最典型的标志是儿童能够运用符号进行有逻辑的思考活动。儿童“自我中心”的程度下降,他们开始克服“片面性”而注意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发展了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从而增进了自己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是抽象思维的发展和完善。这时青少年不再将思维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上,他们开始运用抽象的概念,能提出合理可行的假设并进行验证,知道事物的发生有多好总可能性,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具有更大的弹性和复杂性。


相关内容

  • 说一说专插本的那些事
    一.广东专插本考试性质与法律效力 专插本,又叫统招专升本,是指普通高等院校的专科学生结束专科阶段的课程学习之后,根据当年国家教育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改委)编报的<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和<全国普通高校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 ...
  • [游记分享] 遗憾的武夷山之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分享] 遗憾的武夷山之旅 [attach_img] [agree] [复制链接] ☆◎Helenr△ ☆◎Helenr△ 当前离线 UID 5128592 在线时间 8 小时 主题 1 精华 0 ...
  • 推普周资料
    推普周知识 1.推普周简介 为了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普及,经国务院批准,从1998年起,每年9月份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通过开展推普周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及<国家通用语 ...
  • 普通话手抄报资料:推广普通话
    众所周知,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是我国各族之间交流的工具.我国<宪法>总纲第十九条已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普通话即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作为语法规范 ...
  • 金税评估多选题库
    考试多选题题库 EASY SKILL 在一机多票开票子系统中,如果在征期恰巧遇到税控IC卡损坏,用户该如何抄报税?______. 如果税控IC卡抄税后损坏,应先更换IC卡,然后重新进入系统利用抄本期资料功能再次抄税,之后报税即可 如果税控I ...
  • 重庆市地方税务局关于享受契税优惠政策应提供资料的公告
    乐税智库文档 财税法规 策划  乐税网 重庆市地方税务局关于享受契税优惠政策应提供资料的公告 [标    签]享受契税优惠政策,应提供资料,契税优惠政策 [颁布单位]重庆市地方税务局 [文    号]重庆市地方税务局公告2012年第3号 [ ...
  • 在汉就业创业普通高校毕业生落户申请资料
    武汉毕业生落户新政实施时间: 2014年7月1日 武汉毕业生落户条件: 一.35岁以下的本科生,或者40岁以下的硕士生; 二.在武汉有合法固定住所; 三.签有劳动合同并交了一年社保的企事业员工,或者自主创业的企业法人. 武汉毕业生落户申请 ...
  • 转科交接登记制度及流程
    转科交接登记制度及流程 建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关键科室之间转科(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科之间转科)时必须有医师.护士陪送,同时必须有完善的病情与资料交接及登记,转出科医护人员必须向转入科负责床位医师或值班医师交待病员情况及 ...
  • 湖南农业大学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附件1 湖南农业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规范化要求 为进一步规范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特制定本要求. 一.毕业论文(设计)结构与内容要 1. 毕业论文(设计)封面 2. 毕业论文(设计) ...
  • [精品]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篇一: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陕西省从20XX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和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