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实证研究 - 范文中心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实证研究

02/17

人们在界定“认同”时虽然各不相同,但在一个中心主题上却是彼此吻合的:我或我们有什么特别的素质而使得我不同于你,或者我们不同于他们[1]。国家认同的建构是通过两条主线来建构的:一是国家内部的建设;二是来自外部力量的影响[2]。个人国家认同的形成,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学校外的教育场域,表现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场,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亲身体验而自然获得的国家认同;二是作为专门教育机构的学校教育场域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影响而完成的[3]。

教育制造身份认同,教育面对“价值观、象征符号、记忆以及诸如在此类的东西”进行“证实、培育、选择、确定、保存和灌输”教育,是形成民族国家认同的关键[4]。少数民族政策发挥着促进多民族国家整合的作用,一定时期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发挥的功能具有相对稳定性。如果说少数民族教育政策规定了国家认同的核心要素,那么具体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就会围绕着国家认同这一条主题来展开。

关于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研究,常常关注的是宗教、文化基因、公民教育、制度选择等,而忽视了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塑造。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有哪些更好地促进了国家认同,制定、调整、完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应如何考虑国家认同这个因素?对这些问题的科学回答,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新疆南疆三地州是我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汉族人口比例小。本研究从和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喀什师范学院、塔里木大学等三所高校发放问卷2176份,实际回收2073份,回收率95.3%;剔除无效问卷47份,有效问卷2026份,有效问卷率97.7%。具体样本分布情况,详见表1。

表1 样本基本情况一览表(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编制了“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塑造新疆南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问卷”。问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由7道题组成。第二部分分为国家认同和少数民族教育政策部分,其中国家认同部分按照自我归类和自我概念重要性的认知成分、国家和民族自尊的评价成分、国家和民族依恋的情感成分来设计,共涉及13道题。对其进行信度检验,测得内部一致性系数α=0.910,Barlett球形检验的x2值为10417.41(自由度为110)达到显著(sig.=0.000),采用最大方差旋转后三个因素可以解释国家认同得分总方差的81.4%。少数民族教育政策部分,本研究把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分为优惠政策和特殊政策,共设计14道题。对其进行信度检验,测得内部一致性系数α=0.921,Barlett球形检验的x2值为10741.34(自由度为105),达到显著水平(sig.=0.000),采用最大方差旋转后三个因素可以解释国家认同得分总方差的84.7%。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相关分析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既包括完善少数民族阶段性的规划,也包括实施少数民族教育重大项目,如“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还有高考加分录取、双语教育、民族文化课程等等。我们对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进行了相关分析,详见表2。

表2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各维度相关分析

从表2我们可以得知,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得到的实惠越多,少数民族大学对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理解的越全面,对国家认同就越高。因此,宣传好、执行好国家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是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度的重要措施之一,要向他们讲深讲透。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可分为优惠政策和特殊政策。按照学校发展为划分标准的话,优惠政策关注的是学校之外的因素,目的在于破解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隐性障碍,推动国家主流价值的普及,凝聚国家认同;特殊政策关注的是学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特殊性,着重解决民族教育发展中的语言与文化方面的问题,目的在于将民族教育根植于历史文化的根基中。我们把优惠性政策和特殊性政策和国家认同之间纬度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到表3。

表3可以说明,特殊性政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塑造高于优惠性政策。各地教育部门要善于抓住优惠性政策释放出来的政策利益,不能只重视优惠性政策的制定,而忽视了特殊性政策的有效推进。

表3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各纬度之间的相关分析

(二)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对不同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国家认同的塑造

对样本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对不同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国认同的塑造,因性别、学生干部经历、政治面貌、家庭居住地、专业性质等而有差异。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对女性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国家认同的塑造高于男性。这可能是因为样本学校以师范类为主,女性在校期间对各种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理解更为全面,更为透彻。另外,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他们经过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班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训,部分学生还经受过组织锻炼,因而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对这个群体的国家认同塑造高于非学生干部身份的群体。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国家认同塑造上,按照政治面貌划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共党员、共青团员、群众;按照家庭居住地划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地级市、县城、农村;按照专业性质划分,社会科学高于体育、艺术类,理工科也高于体育、艺术类群体,而社会科学和理工科群体学生相比,没有显著差异。

(三)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回归分析

我们分别依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国家认同得分作为因变量,对双语教育、民族文化课程、高考加分录取、普通高校预科政策、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高校对口支援、“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义务教育工程、“两免一补”等得分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显著水平α=0.10。

表4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回归分析

按照α=0.10对上述的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剔除影响不显著的因素,进入到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有5个,R相关系数为0.601,联合解释变异量为36.1%,这表明6个变量能够解释国家认同总方差的36.1%。在这些变量中,“双语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总分中的独立解释量最高,达到18.6%,说明双语教育政策的推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余依次为高考加分录取、普通高校预科政策、民族文化课程、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高校对口支援等几个政策的影响,其解释量分别为8.9%,4.7%,4.5%,1.2%,0.5%。

三、政策建议

(一)把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作为塑造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手段

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把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作为塑造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手段。例如,印度政府实施“部落辅助计划”,其旨则在于推动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巴特勒法案”、《卜劳顿报告书》中“教育优先区”方案,则在英国种族之间建立了良性关系;德国在“异文化间教育理论”指导下,启动了关注移民第二代教育的教育政策,确保了本国社会与移民社会之间的相互适应。研究表明,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无论是优惠政策,还是特殊政策,都有助于塑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因此,应该把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作为塑造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重要手段。

(二)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应由优惠政策向特殊性政策转变

在通过优惠政策解决好制约民族教育发展的外部因素以后,应该把民族教育政策转变到民族教育发展的内部,提高民族教育发展的造血功能。这不仅因为优惠政策塑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能力强于特殊性政策,更重要的是以双语教育和民族文化课程解释量较高,分别为18.6%,4.5%。这两个变量联合预测力达23.1%。双语教育与族群认同、语言认同、民族认同以及多元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要进行“顶层设计”,找到突破双语教育困境,切实推进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从优惠性政策到特殊性政策的转变。

(三)利用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政策,促进其国家认同

大学的公共生活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塑造有重要影响,包括各种学生干部的培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团活动、升旗仪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等,通过这些含有国家符号融入到平时的集体活动中,有利于塑造他们的国家认同。因此,要制定完备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政策体系,积极寻找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点,把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与个体的实际利益和内心体验结合起来。无论是双语教育政策,还是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这些都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形成对国家的归属感,进而培养对国家的忠诚度。这种做法改变了以往空洞说教的做法,体现了国家认同教育生活化特征,应当得到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21—11.

[2]杨亮军.危机中的变革:清末塑造国家认同的制度性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06.

[3]孙杰远.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的文化基因与教育场域[J].教育研究,2013,(12):94.

[4]拉雷恩,戴从容译.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07.人们在界定“认同”时虽然各不相同,但在一个中心主题上却是彼此吻合的:我或我们有什么特别的素质而使得我不同于你,或者我们不同于他们[1]。国家认同的建构是通过两条主线来建构的:一是国家内部的建设;二是来自外部力量的影响[2]。个人国家认同的形成,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学校外的教育场域,表现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场,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亲身体验而自然获得的国家认同;二是作为专门教育机构的学校教育场域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影响而完成的[3]。

教育制造身份认同,教育面对“价值观、象征符号、记忆以及诸如在此类的东西”进行“证实、培育、选择、确定、保存和灌输”教育,是形成民族国家认同的关键[4]。少数民族政策发挥着促进多民族国家整合的作用,一定时期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发挥的功能具有相对稳定性。如果说少数民族教育政策规定了国家认同的核心要素,那么具体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就会围绕着国家认同这一条主题来展开。

关于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研究,常常关注的是宗教、文化基因、公民教育、制度选择等,而忽视了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塑造。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有哪些更好地促进了国家认同,制定、调整、完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应如何考虑国家认同这个因素?对这些问题的科学回答,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新疆南疆三地州是我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汉族人口比例小。本研究从和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喀什师范学院、塔里木大学等三所高校发放问卷2176份,实际回收2073份,回收率95.3%;剔除无效问卷47份,有效问卷2026份,有效问卷率97.7%。具体样本分布情况,详见表1。

表1 样本基本情况一览表(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编制了“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塑造新疆南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问卷”。问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由7道题组成。第二部分分为国家认同和少数民族教育政策部分,其中国家认同部分按照自我归类和自我概念重要性的认知成分、国家和民族自尊的评价成分、国家和民族依恋的情感成分来设计,共涉及13道题。对其进行信度检验,测得内部一致性系数α=0.910,Barlett球形检验的x2值为10417.41(自由度为110)达到显著(sig.=0.000),采用最大方差旋转后三个因素可以解释国家认同得分总方差的81.4%。少数民族教育政策部分,本研究把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分为优惠政策和特殊政策,共设计14道题。对其进行信度检验,测得内部一致性系数α=0.921,Barlett球形检验的x2值为10741.34(自由度为105),达到显著水平(sig.=0.000),采用最大方差旋转后三个因素可以解释国家认同得分总方差的84.7%。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相关分析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既包括完善少数民族阶段性的规划,也包括实施少数民族教育重大项目,如“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还有高考加分录取、双语教育、民族文化课程等等。我们对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进行了相关分析,详见表2。

表2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各维度相关分析

从表2我们可以得知,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得到的实惠越多,少数民族大学对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理解的越全面,对国家认同就越高。因此,宣传好、执行好国家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是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度的重要措施之一,要向他们讲深讲透。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可分为优惠政策和特殊政策。按照学校发展为划分标准的话,优惠政策关注的是学校之外的因素,目的在于破解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隐性障碍,推动国家主流价值的普及,凝聚国家认同;特殊政策关注的是学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特殊性,着重解决民族教育发展中的语言与文化方面的问题,目的在于将民族教育根植于历史文化的根基中。我们把优惠性政策和特殊性政策和国家认同之间纬度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到表3。

表3可以说明,特殊性政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塑造高于优惠性政策。各地教育部门要善于抓住优惠性政策释放出来的政策利益,不能只重视优惠性政策的制定,而忽视了特殊性政策的有效推进。

表3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各纬度之间的相关分析

(二)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对不同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国家认同的塑造

对样本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对不同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国认同的塑造,因性别、学生干部经历、政治面貌、家庭居住地、专业性质等而有差异。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对女性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国家认同的塑造高于男性。这可能是因为样本学校以师范类为主,女性在校期间对各种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理解更为全面,更为透彻。另外,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他们经过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班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训,部分学生还经受过组织锻炼,因而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对这个群体的国家认同塑造高于非学生干部身份的群体。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国家认同塑造上,按照政治面貌划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共党员、共青团员、群众;按照家庭居住地划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地级市、县城、农村;按照专业性质划分,社会科学高于体育、艺术类,理工科也高于体育、艺术类群体,而社会科学和理工科群体学生相比,没有显著差异。

(三)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回归分析

我们分别依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国家认同得分作为因变量,对双语教育、民族文化课程、高考加分录取、普通高校预科政策、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高校对口支援、“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义务教育工程、“两免一补”等得分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显著水平α=0.10。

表4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回归分析

按照α=0.10对上述的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剔除影响不显著的因素,进入到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有5个,R相关系数为0.601,联合解释变异量为36.1%,这表明6个变量能够解释国家认同总方差的36.1%。在这些变量中,“双语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总分中的独立解释量最高,达到18.6%,说明双语教育政策的推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余依次为高考加分录取、普通高校预科政策、民族文化课程、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高校对口支援等几个政策的影响,其解释量分别为8.9%,4.7%,4.5%,1.2%,0.5%。

三、政策建议

(一)把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作为塑造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手段

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把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作为塑造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手段。例如,印度政府实施“部落辅助计划”,其旨则在于推动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巴特勒法案”、《卜劳顿报告书》中“教育优先区”方案,则在英国种族之间建立了良性关系;德国在“异文化间教育理论”指导下,启动了关注移民第二代教育的教育政策,确保了本国社会与移民社会之间的相互适应。研究表明,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无论是优惠政策,还是特殊政策,都有助于塑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因此,应该把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作为塑造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重要手段。

(二)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应由优惠政策向特殊性政策转变

在通过优惠政策解决好制约民族教育发展的外部因素以后,应该把民族教育政策转变到民族教育发展的内部,提高民族教育发展的造血功能。这不仅因为优惠政策塑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能力强于特殊性政策,更重要的是以双语教育和民族文化课程解释量较高,分别为18.6%,4.5%。这两个变量联合预测力达23.1%。双语教育与族群认同、语言认同、民族认同以及多元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要进行“顶层设计”,找到突破双语教育困境,切实推进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从优惠性政策到特殊性政策的转变。

(三)利用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政策,促进其国家认同

大学的公共生活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塑造有重要影响,包括各种学生干部的培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团活动、升旗仪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等,通过这些含有国家符号融入到平时的集体活动中,有利于塑造他们的国家认同。因此,要制定完备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政策体系,积极寻找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点,把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与个体的实际利益和内心体验结合起来。无论是双语教育政策,还是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这些都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形成对国家的归属感,进而培养对国家的忠诚度。这种做法改变了以往空洞说教的做法,体现了国家认同教育生活化特征,应当得到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21—11.

[2]杨亮军.危机中的变革:清末塑造国家认同的制度性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06.

[3]孙杰远.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的文化基因与教育场域[J].教育研究,2013,(12):94.

[4]拉雷恩,戴从容译.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07.


相关内容

  • 3法的价值论
    第三讲 法律价值理论 •一.纵观法律价值理论研究的历史,我们基本可以把人们对法律价值问题的认识划分为三个时期或者说三大阵营: •第一个时期(第一阵营) ,是从古希腊开始到19世纪,这一时期法律思想家基本上都持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法律价值绝对主义 ...
  • 学术道德与规范心得
    近年越来越多的学术抄袭.造假.腐败等问题被报道出来,学术道德俨然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同时,很多科研从业者只关注眼前的课题,忽视人文素养的发展,最后导致学术道德的缺失,限制了思维,并在往后的工作或学习中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 ...
  • 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确定
    作者:王云生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07期 "素养"指一个人的修养,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素养是人在接受教育.训练和实践中获得的.公民的"素养"高低是影响个人生活质量 ...
  • 西南交通大学公管学院师资力量介绍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是百年交大一所年轻的学院,是培养和造就从事行政管理.社会事业管理(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经济与政策.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公共工程组织与管理.国际经济.教育经济与科技管理等领域专 ...
  • 中国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1
    一.引言 按照哈佛大学Kaplan 教授的说法, 自1985年开始, 美国管理会计又进入了创新时期(1998),1995年以后美国出版的管理会计教科书和专着正在动态地反映出这些创新的累累硕果.实际上, 管理会计在我国比在美国还要" ...
  • 十年课改基本失败
    十年课改基本失败 来源:<校长>杂志 新课程改革理念,已历经10年了.现在,进行改革或宣布基本失败已经是时候了."自主.合作.探究"不可能是中小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但教师培训却需要"自主.合作.探究 ...
  • 伦理学第三章 道德概念
    第四章 道德概念 教学目标和要求: 了解道德的本性及其构成因素,掌握优良道德规范的制定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认清伦理相对主义与伦理绝对主义的片面性,识别道德实在论.道德主观主义和道德怀疑论的谬误. 教学重点.难点: 道德的本性,道德的类型. ...
  • 哈特[法律的概念]之读后感
    摘 要:哈特<法律的概念>以批评奥斯丁的早期分析法学之法律定义为突破口,进而对法律的概念及权利.义务.规则等其他概念进行全新的解释与评析,同时还对自然法学.现实主义法学等近代有代表性的法学思潮进行适当的评价.该书系统表达了作者于 ...
  • 论促进我国新闻出版上市企业发展的三大政策
    作者:曾少雄 中国编辑 2013年03期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加强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自2003年起,全国启动了文化体制改革试 ...
  • 企业文化与知识管理绩效相关性的案例研究
    企业力 ENTERPRISEVITALITY 企业文化 61 企业文化与知识管理绩效相关性的案例研究 □林慧丽 成功的知识管理需要企业塑造一个知识导向型的文化基础,企业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组织对待知识的态度和对知识利用的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