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 范文中心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11/09

山东财政学院东方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系 部 财政金融系

专 业 财政学

班 级 07级财政一班

学 号 070112119

姓 名 王泳淇

指导教师 谷福云

山东财政学院东方学院教务处制

二OO 年 月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王泳淇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的土地被征用, 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于是, 农民成为失地农民,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土地对农民来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在农民生活中一直扮演着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的双重角色, 农民一旦失去了土地, 便失去了相应的权益, 从而面临着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若处理不当, 很容易引起社会矛盾, 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城市化的顺利进行。因此, 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 将失地农民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 不仅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理论课题, 也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将通过介绍失地农民现状,失地农民保障制度的存在问题、强化失地农民保障政策,建立完善的失地农民保障制度这几个方面来阐述了失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和对其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失地农民 农村城市化 社会保障

一、失地农民现状

本论文失地农民是指在城镇化过程中失去全部或大部分土地的农民。农民失地的问题早就存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都征用了大量的农地。但是,由于当时实行的是集体经营土地方式,没有产生大量的失地农民。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曾发生过两次“圈地热”,失地农民问题就已经产生,但在政府计划安置下,农民失地的问题和矛盾没有激化。直到2000年以后发生了第三次大规模“圈地热”,城镇扩张、工业区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膨胀,加之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多的土地以种种合法的或非法的、公开或隐蔽的形式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导致了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并形成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由于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使他们成为一个弱势群体和被边缘化的群体,同时,也成为产生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农民失地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后,便成为各界关注的社会问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2010年发布关于制定《失地农民社会保险条例》的提案,其中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作为农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数量迅速扩大。据预测2020年我国失地农民总数将达1亿人以上。 农民失地的情况有很多种,其中主要是农村城镇化。农村城镇化引发不同情况的农民失

地。城镇扩张使得城镇近郊大量土地被征用。而且随着城镇化的趋势,很多土地被各种形式的收购和租用。还有隐形市场化带来的土地流失。主要是指由于法律上某种“漏洞”的存在,在许多城镇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出现了集体农用地自发或隐蔽地转变为非农建设用地,并进入市场流通的现象。表面上表现为集体土地所有权名义上仍然属于农村集体,但实际上这些土地在功能上与城市用地一样,农民对土地的权益实际上已经失去。农民失地意味着失权。

据统计,每征1亩地,造成1.4个失地农民。根据这个比例,全国失地农民达4000万人左右。随着今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失地农民的数量将会不断增多。世界历史证明,农民不断地从土地上剥离出来,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市民,是一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特别是我国人多地少,农村人口多,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所以,失地农民的数量不断扩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证明,农民不断从土地上剥离出来是中国现代化的唯一出路。

二、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失地农民获得的补偿标准较低,一些地方补偿款被层层截留,失地农民实际得到的很少

对于征地补偿标准,《土地管理法》中有着明确的规定,征地补偿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土地补偿费,按每亩土地前三年平均产值的6-10倍(最高不超过15倍)补偿;二是青苗及其地上附着物补偿费,按成本或市场价格补偿;三是对劳动力安置补偿费,按每亩土地前三年平均产值的4-6倍补偿,而且土地补偿和劳动安置补偿费之和最高不得超过前三年平均产值的30倍。但由于这个补偿标准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是一种与市场无关的政策性价格,在实践中,暴露出这个标准是偏低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征地补偿费用远低于土地的出让收益。一些地方征地时并没完全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补偿规定来执行,有的地方降低补偿标准,有的地方提高补偿标准,但就是做提高的处理后,征地价格与土地出让价格之间的悬殊也仍然较大,被征地农民并没有分享土地出让后的增值。二是补偿费用远低于土地的真实市场价值。我国对征地实行的是部分补偿原则,国家只是针对具体的直接的损害给予象征性补偿,而没有考虑间接损失。这种补偿方式显著特征是,补偿金低于土地市场价格,不能反映土地的位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均耕地面积等影响土地价值的经济因素。三是征地补偿费远低于作为一个城市居民的生活保障。

而且在征地过程中,往往是各级政府和开发商主导,由于农民往往没有参与权和决策权,甚至没有知情权,从而导致土地补偿款的分配混乱,弄虚作假,暗箱操作和寻租形象普遍,补偿款被层层盘剥,层层截留,到农民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按照法律规定,土地补偿费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农民个人得到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安置补偿费用

于失地农民的安置,扣除征地中政府部门以及村集体征收的各种费用及留取部分,余下分给失地农民,扣来扣去,农民实际得到的补偿费所占的比例很小。据国家有关资料统计,被征土地征用费的收益分配比例为:地方政府占20%-30%,企业占40%-50%,村级组织占25%-30%,农民仅占5%-10%。土地的收益大部分被开发商和地方政府获取。这样的分配格局也是土地浪费严重、土地违法屡禁不止、土地要素价格扭曲乃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缓慢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村集体和农民之间,我国法律规定集体土地所有者主体包括集体和农民,他们都可以得到补偿,但是没有明确两者之间如何分配。尽管我国法律规定,农村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村集体,但农村集体是一个抽象的群体。这样,实践中村干部作为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代表,在土地出让及土地补偿款分配中有很大权力,这就为很多问题的产生埋下了伏笔。例如,土地很有可能会在农民完全不知情时被村干部出卖,甚至发生贪污、挤占、挪用补偿款的现象。

2. 安置方式单一且不考虑长远,失地农民就业难

《土地法实施条例》把被征地农民安置补偿费按三种途径支付: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的支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二是用地单位安置的支付给安置单位;三是不须单位安置的发给被安置人员个人。从实际来看,这三种安置方式都存在一些问题。货币安置成本低、易操作,在实践中成为主要的安置方式,但这种安置方式却给被征地农民今后的生活与就业埋下了诸多隐患。所以,这种货币安置方式,被一些农民称之为“一脚踢”,给点钱完事,导致很多地方的农民失地后无事可做,闲赋在家待业的比例很大。招工安置是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延续下来的一种老办法,在实际操作中难以真正实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征地补偿费,开办一些经营实体,让失地农民在其中做一份工作,但这些企业往往产权不明晰,主营业务不明确,管理能力有限,抵御不了市场的风险,一旦企业亏损倒闭,资金将血本无归,造成了农民既失地又丢钱,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

正是由于安置方式单一, 单纯的物质赔偿使得很多失地农民没有专业技术,很难找到工作机会,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失地的同时也失业了。据调查,失地农民在土地被征用的同时能获得就业安置的比重最多不超过10%,有80%的失地农民没有稳定的工作。即使有些自谋职业的农民,也多以开出租车、打短工、开小店为主,这些职业的收入不稳定,并且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管理的加强,随时存在着被淘汰的可能。

3. 部分失地农民丧失了基本的“国民”待遇

由于大量的农民失地、失业,他们成了一个典型的弱势群体,生活在被社会遗忘的角落,丧失了基本的“国民”待遇。一方面,他们失去了土地,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民了,没有了土地这个基本的生活保障;另一方面,失地的农民并未真正成为的城镇居民,因为他们失地后没有稳定的工作,也没有被纳入城镇社会保障范畴,尤其是我国二元体制

的存在,他们在城市仍然受到种种不平等待遇甚至歧视,不能与城镇居民一视同仁,没有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各种社会保障,就业受到排斥,就是子女入学接受教育也常常困难重重。所以,他们就成了“种田无地、就业无门、保障无份”的三无农民,既不是农民,也不是一般市民,更不同于失业工人。丧失了基本的国民待遇,成了一个特殊的边缘群体,生活在城市边缘,成为新的弱势和贫困群体。

三、强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政策措施

从一定意义上说,农民失去土地,从农村走向城市,是历史的进步。但在这个过程中,决不能以牺牲农民的利益来降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成本,必须给予他们基本的保障,使他们也能够享受到发展和改革的成果。重点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环节。

1. 严格征地政策制度

征地制度改革的关键,是必须明确界定公共征地的内容和范围。要站在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上,严格界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征地范围,控制征地规模,尽量不多占用农民的土地,尤其是要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把国家征地严格限定在“公共利益”之内。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国家征地的范围应限定在国防军事、国家政府机关及公益性事业研究单位用地,能源、交通、公共设施用地,重点工程、公益及福利事业用地,水利、环保及其它公认或法院裁定的公共利益用地等。在公共利益之外的用地,不能动用国家的征地权力。特别是要将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以及工业用地和各类开发区、园区等用地退出国家征地范围,使它们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地转用年度计划的控制下,逐步通过公开的市场交易取得土地使用权。

同时,在征地过程中要严格征地程序,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权利和民主权利。一是地方政府应改革行政思维方式,转变政府职能。必须高度重视在城镇化的同时给农民带来的负面影响,改变把土地作为财政“提款机”、低征高卖的做法。土地征用不仅要考虑降低征地成本、扩大招商引资、增加财政收入,更要考虑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把主要工作放到土地监督管理和失地农民利益保障上,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城镇化带来的好处。二是在征地过程中,要严格征地程序。必须让农民有参与权、知情权、谈判权和监督权,保证征地的透明度。在提出用地申请时,先要进行公告,让农民和农民集体组织对其合理性和合法性提出质疑;在批准用地后,要再次公告,并就赔偿等问题与土地权利人进行协商,若有争议可以申诉和申请仲裁。为此,可以探索建立专门的土地法庭或土地法院,公正仲裁征地纠纷。

2. 建立合理对失地农民补偿制度

为了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征地补偿必须在确认农民集体土地财产权利的基础上,制

定合理科学的补偿标准,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补偿。从单一的补偿转变为全面综合性的“大统一”补偿制度。要充分考虑到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从制度上做长远安排。一般应当包括对生产资料的补偿和对生活保障的补偿。除了要考虑土地被征用前的价值之外,还应考虑土地的区位、市场供求、经济发展及政府宏观政策等因素,体现被征土地的生产资料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不仅补偿被征土地现有价值和损失,而且还考虑农民再就业成本、物价上涨引起的风险成本以及土地可预见的未来价值和潜在收益。当然,由于各地发展不平衡,征地补偿标准可以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确保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和有较稳定的生活来源,使农民得到公正、公平、合理的补偿。

除了制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外,还必须改革不合理的征用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目前一些地方土地补偿款的分配混乱,弄虚作假,暗箱操作和寻租现象普遍,土地的巨额增值收益,大部分被开发商和地方政府获取,到农民手中往往只有很少一部分。这样的分配格局,是土地违法屡禁不止、土地要素价格扭曲乃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缓慢的重要原因。应坚持征地收益分配向失地农民倾斜的原则,让失地农民拿大头、政府得中头、集体拿小头,即失地农民占70%左右,地方政府占25%左右,村级组织占5%左右。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征地产生的种种矛盾,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而且是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经济权益的尊重和保护,也能够有效地减少中间交易成本,遏制“寻租”现象,和谐干群关系。同时,要加强对农村集体内部征地补偿费使用的监管,制订土地补偿费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分配办法,集体经济组织要公开补偿费的收支和分配情况,接受群众监督。要加快清理征地补偿安置费工作,凡补偿费用不到位、安置不落实的,没有解决好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不能征地。

3. 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

从理论上说,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一个包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以及最低生活、住房、就业保障等在内的完整的保障体系,否则就不能实现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接轨。但以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一下子建立起非常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不现实的,只能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一般应从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险入手,实现最基本的保障。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保障方式,确保失地农民生活水平随着经济发展而提高。今后一个时期,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范围。失地农民的大部分要居住在城镇,应该把他们纳入城镇社保范围之中,使他们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2)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要分清对象,对于已经就业的,归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对尚未就业的应建立有别于城镇的统账结合养老保险模式。由于单靠国家财政拨款或农民自行负担的办法行不通,必须通过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方式来解决问题。资金的来源:政府承担部分可在每年年度财政或从土地出让

金中按比例列支;村集体承担部分可从土地补偿费中开支;个人承担部分可从安置补助费中列支。此外,还应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建立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风险准备金。

(3)建立多元化的医疗保障制度。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并建立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投入、风险共担的机制。一是为失地农民建立相应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有效办法是政府与民间结合,强化多元投入机制,引导社区经济、企业、慈善机构及个人等方面的捐助,来充实失地农民医疗救助基金。二是把商业保险作为一条重要的选择途径或补充模式,为失地农民投保团体大病保险等。三是积极建立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制度。

(4)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机制。一是适当实施保护性就业措施。如企业招用失地农民,并签订一定期限劳动力合同的可以享受一定补贴;政府要积极创造就业岗位,优先安排失地农民;在征地时,可同征地单位协商,在同等条件下尽可能优先考虑被征地农民;对吸纳失地农民达到一定数量的二、三产业应给予必要的政策优惠等。鼓励失地农民自谋职业,并在工商城建、土地、场所等方面给他们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二是制定城乡统一、平等的劳动力就业政策。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平等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建立城乡互通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为失地农民提供迅速、准确、完整的信息,使失地农民能尽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三是设立失业农民就业保障金。可以由以下几块组成:每年财政拔款为专项基金;从经营性建设项目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社会各界的捐助。

4. 对失地农民培训,提高其生存竞争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由于缺少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很低。农民失去土地后,面临着极大的生活和就业压力。对失地农民的保障,从一定意义上说,不是简单地给一定的经济补偿,让农民搬进新楼就可以了。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长期生活问题,一个重要的关键是强化就业培训,做好农民离土后转向非农产业的准备。要通过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教会农民如何在城市中生活,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平稳过渡,使他们能够在城市找到生活门路。特别是要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难题,除尽量实现就业安置外,其根本在于帮助他们建立全新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就业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努力通过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⑴郑晓俐乐晶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效率与公平框架下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对策分析2010年3期

⑵杨团. 对中国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的框架性思考. [J] 社会政策网. 2008.4

⑶陈英武 试谈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两个问题《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3期下

⑷胡瑢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失地农民受损权益保障体制建构 2010年6期

⑸郑晓俐 乐晶 池州学院学报 效率与公平框架下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状况分析2010年1期

⑹张晓阳 构建失地农民利益协调机制 2010(1)

⑺丁杨 农村土地征用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机制研究 2010(10)

⑻戚小村 缺陷与重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法律思考 2009(1)

Social Security of Farmers

Abstract Wang Yong Qi

As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rural land has been taken, leading to more and more the survival of farmers lost their land, so, in reality, created a new social groups, namely, landless peasants . Farmers in terms of l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t has played in the life of the peasants in the production and living a dual role, the farmers lose their land, they lost the rights corresponding to face life, employment and social security range of issues. Should these issues not handled properly, can easily lead to social conflicts and affect social stability and the smooth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Therefore, the proper settlement of landless peasants, the landless farmers into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o not only be in front of us the theoretical issues, but also the reality of our current problems solved. This article will present situation by introducing the landless peasants, landless peasants security system problems, and strengthen security policies landless farmers, landless peasants to establish a sound security system to illustrate these aspects.

Keywords : rural-urban landless peasants Social Security


相关内容

  •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 农民失去土地后,多会出现收入来源不稳定的情况,而现行的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无力考虑和承担失土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为了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我国各地相继出台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各地政策实施有所不同,一 ...
  • 加快建立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利益分配机制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材料.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储量十分丰富,查明资源储量约占全国的61%,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快建立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利益分配机制,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东部与西部.资源开发输出地与资源输入加工地 ...
  • 历届"挑战杯"国赛特等奖作品名称一览
    附件4 历届"挑战杯"国赛特等奖作品名称一览 第十届 多通道超声波无损检测系统 超高速开关磁阻电机 通用型分体式耐高温微型压力传感器研制及产业化 沟槽式微热管毛细芯高速旋压犁削复合成形技术 便携式宽带综合业务数字卫星通信 ...
  • 劳动人事局工作计划范文
    劳动人事局工作计划范文 劳动人事局XX年工作设想 在全国上下贯彻落实党的xx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构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又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年新目标,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有超前的战略眼光.跨越式发展,需要我们把握机遇.提高核心竞争力. ...
  • 充分就业工作总结
    一.坚持抓好四个结合,促进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 根据我镇各村(社区)劳动力分布情况,尤其是针对失地农民在年初制定培训计划,注重在培训过程中坚持把培训工作同群众的就业愿望相结合.同岗位储备及岗位推荐相结合.同农民增收相结合,同法律法规及政策相 ...
  • 西南交通大学公管学院师资力量介绍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是百年交大一所年轻的学院,是培养和造就从事行政管理.社会事业管理(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经济与政策.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公共工程组织与管理.国际经济.教育经济与科技管理等领域专 ...
  • 20**年申论热点 城镇化建设
    2013申论热点 城镇化建设 官方管点 1.李克强在<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说,推进城镇化,要努力在改革攻坚中破解深层次矛盾," 围绕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户籍和社会管理.资源支撑和 ...
  • 安置补助费的发放对象应如何确定
    安置补助费的发放对象应如何确定 法理提示: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 ...
  • 论文城中村改造探讨
    城中村改造探讨 --以汉阳区城中村改造中的问题与对策为例 摘 要 城中村问题是在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特殊国情下,由于快速城市化而出现的一种现象,目前在各大.中城市中普遍存在.近年来,城中村在建筑.规划.管理.治安.消防等方面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
  • 党的群总路线
    为了百姓如花笑容 --定南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注重立行立改 □特约记者郭华平 记者吴迪 几处早春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三月的定南,处处春意盎然. 定南县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结合工作实际,注重立改立行,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全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