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 范文中心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08/27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 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 “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讨论回答问题: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不是)为什么?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

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

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德国著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鸦片战争”。) 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南京条约》。) 3、根据课本第5页“练一练”: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

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 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5、小表演活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仪式上双方代表的对话(可自由发挥)。 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 “练一练”。

2、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

教学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新学案的“知识网络”,讨论回答问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 2.2.列强是否满足已经得到的利益?(不满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火烧圆明园

教师介绍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和精美,组织学生看、说、议。

学生阅读本目课文、插图、资料 “自由阅读卡”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同学请举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揭发列强的罪行?(掠夺珍宝,焚烧罪证) 2、哪那两位同学愿意扮演当年的英国兵和法国兵?(背景是火烧圆明园后,他们在伦敦重逢的某一天)请他们通过对话,表示一种忏悔的心情。 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1、在4人小组内“动脑筋”:沙俄通过哪些不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哪些领土?(说出大致位置和面积) 2、学生完成课本 “练一练”。(答案应选C )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太平军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怎样对待国内的腐败政府和外国的侵略势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要想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就必须推翻国内的腐败政府,坚决抗击外来的野蛮侵略。)

第3课 收复新疆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左宗棠收复新疆

教学难点 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以及为此付出代价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以及最终的结果和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阿古柏侵占新疆

学生阅读 “导入框”和本目课文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根据地图,标明阿古柏入侵新疆的路线 2、有人说阿古柏“一仆二主”。请问他的“二主”是哪两个?(英、俄)其中哪个国家直接出兵占领伊犁?(俄)

左宗棠收复新疆

学生阅读课文、“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请学生扮演“李鸿章派”和“左宗棠派”,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主张及其理由。 2、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将怎样打败阿古柏?怎样收复新疆?(允许自由发挥)

3、左宗棠打败阿古柏后,怎样处理伊犁问题?(没有直接与俄国交战,而是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在哈密设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纪泽的外交斗争。)

3、根据 “动脑筋”: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两汉设置西域都护、隋唐对突厥实行有效管辖、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少数民族反动首领的叛乱、清政府在1884年设置新疆行省等。)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 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列举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并对他作出评价。

2.2.起初在收复新疆问题上,同左宗棠意见对立的代表人物是谁?(李鸿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黄海大战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实现征服朝鲜、入侵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2、请2——3位学生同时扮演邓世昌的英雄形象,由大家评判优劣。(教师作“画外音旁白”,学生配合表演适当的动作或对话)

师:1894年9月,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日本舰袭击,邓世昌动员致远舰官兵保卫旗舰。 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冲锋情景)„„

师:致远舰中弹过多,舰身严重倾斜,弹药也用光了,邓世昌动员将士决死一战。 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撞向“吉野”的情景)„„

师:致远舰被敌人用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决心与军舰同沉大海。随从递给他救生圈„„ 生:(表演不接的动作,也可自拟语言表白殉国决心)„„ 师:邓世昌的爱犬死死衔住了他的衣服不放,邓世昌怎么做? 生:(狠了狠心,表演用手将义犬按入水中的样子,接着沉入碧波„„)

《马关条约》

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

5、台湾人民怎样谴责卖国的清政府?(有人写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揭露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卖国嘴脸。)

6、台湾人民又是怎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徐骧领导台湾义军同刘永福的黑旗军在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后因奸细出卖,台湾终于全部沦陷。但是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学期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目的内容,并在《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用笔描出八国联军的进攻路线。(可在原线旁另画一条平行线条)

指导学生联系地7页图文,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班级内交流: 1、

2、根据课本 (可自由发挥和互相补正,但应控制在3人次以内) 二、《辛丑条约》

学生阅读课文(包括小字)、插图、“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分别指出《辛丑条约》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各有什么规定? 2、22页“活动与探究1 ·议一议”:《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有道理吗?(有)为什么?(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掠夺更加疯狂,清政府几乎成为列强向中国人民征收“战争赔款”的代理机构;帝国主义列强武装控制了清朝都城北京,清政府必须为帝国主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他们完全成了列强的忠实走狗。)

3、22页“活动与探究2·谈一谈”:《辛丑条约》中的“使馆界”同今天的使馆区有什么不同?(“使馆界”形同“国中之国”,界内外国人犹如“太上皇”,中国政府无全无权过问其事务;“使馆区”虽然仍是外国使节居住的专门地区,但它完全处于中国政府的管辖之下。) 4、根据第21页“动脑筋”:《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它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要求学生正确指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2、当堂完成 “练一练”:下列各条款不属于《辛丑条约》的是A 。(赔款2亿两白银是《马关条约》规定的数额) 3、学生集体 “自由阅读卡”内容后,教师联系课本相关部分,指出义和团的正面作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第6课 洋务运动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2、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同?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自强”与“求富”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第一个学生由教师指定,其余由答对的学生选择自己准备考察的对手,答错者不得分,答对者得分并有权提问一个同学。出题者可看教材,“接龙”者不能看书,其他人不许插嘴提示。)

1、列举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中央代表是恭亲王奕訢,地方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2、洋务派先后提出什么口号?(先“自强”——军事上,后“求富”——经济上)

3、洋务运动主要内容是什么?(前期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还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兴办新式学堂等)

4、据图填表,认识洋务运动兴办的近代工业(分为军事和民用两种,要求工业名称与人名、地名“对号入座”)

二、洋务运动的评价

学生阅读课文(包括小字)、插图、“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刺激并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最近有的影视剧对李鸿章进行了莫名其妙的美化,把他塑造成“爱国者”了!但是,把课本 “文献资

料·李鸿章的自白”与民间“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相对照,能说李鸿章是爱国的吗?(允许学生争论,发表各自观点,只要“自圆其说”就给分)

第7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公车上书

1、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提示学生从条约危害性和“公车”爱国情感方面分析)

2、为什么人们还同时要求变法?(提示学生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内部矛盾、人民起义、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等方面进行思考)

小结、过渡: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急关头,民族的精英分子总会登高一呼,力图扭转颓势。所以,洋务运动刚刚失败,“公车上书”就接踵而至,它冲破了长期以来的沉闷局面,造就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

百日维新

1、公车上书后百日维新前,康有为和梁启超有哪些主要的维新活动 2、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所颁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内容?

A. 怎样改革政府机构?为什么没有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等措施? B. 在开办企业和新式学校方面有什么措施?能起多大的作用? C. 在思想文化和国防军事方面有什么措施?引起哪些变化?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这些法令对顽固派作了重大让步,说明维新派没有实权,显得十分软弱。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顽固派虽然掌握实权,势力强大,但他们毕竟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趋势,不得不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管理,不得不同意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不得不放松舆论控制,准许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等等。)

3、想一想,当时社会上哪些人赞成维新变法?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造成什么后果?

4、根据32页“活动与探究”:维新派要杀的“贼”指哪些人?他们为什么觉得“无力回天”?(实权掌握在顽固派手里)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他愿意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品格高尚)

5、根据 “动脑筋”:你同意谁说的意见?为什么?(赋于学生人格多元化的选择权,允许他们自圆其说。但是教师也可以进一步设问:他的献身精神对后人有什么激励作用吗?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领袖脱逃后,有没有继续斗争?由此对学生进行正面导向) 6、有人说:“袁世凯出卖维新派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如果袁世凯站到光绪帝一边,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亮出你的理由。(让学生讨论,不必统一答案。如果得不出结论也无妨,可以介绍123页的《附录》给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第8课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维新变法时期,社会上有哪些人赞成?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

2、造成什么后果?(由于力量对比悬殊,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青少年时期的主张是什么?(学习洪秀全,当反清英雄;决心寻求救国道路) 2、请几位学生根据33页插图,表演当年兴中会会员宣誓的情景。(教师提示学生抓住“反清志士”的特点构思对白,即兴创作)

3、10多年后,中国同盟会怎样建立起来?(可按下列要点启发学生回答——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选孙中山为总理;革命纲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机关刊物:《民报》)

4、“三民主义”是从同盟会纲领阐发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有哪些变化?(可参

5

这样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已经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成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后来,就是在三民主义的鼓舞下发生了武昌起义,并取得初步的胜利。

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爆发情况怎样?

2、中华民国成立时,已经具备哪些历史条件?

A. 政治基础——武昌起义胜利,全国10多省独立,清政府统治已经崩溃。

B. 思想基础——三民主义给了革命党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进行斗争的巨大精神力量。 C. 组织基础——独立各省的代表聚会南京,孙中山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

最后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中华民国是一个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它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达到了高潮,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3、如何评价辛亥革命?(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 “自由阅读卡”内容,从革命的目标和直接结果进行分析——

A .革命目标: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 .直接结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却让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

因此,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

2、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人民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之下。)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布置学生阅读38——41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新青年》的创办

1、根据 “动脑筋”: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

A. 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所产生的震撼力特别巨大。

B.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动的文化逆流,新思潮的斗争锋芒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孔教。

C. 进步知识分子奋起抗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朝着“独裁专制、迷信盲从、旧道德、旧文学”发起勇猛冲击,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什么?(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对”;引用语文科关于“反义词”的概念,练习“对号入座”。)

“新世纪的曙光”

1、你知道当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

2、你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提醒学生要坚持运用“两分法”:

A. 意义: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B. 缺陷:运动中对于中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了后来。)

巩固小结

1、按照“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选择题:应选A (陈独秀)。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难点 对于五四精神和中国共产党诞生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新文化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五四爱国运动

1、“导言”和小字部分的内容与五四爱国运动有什么联系?

2、根据 “动脑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国家主权为什么仍然遭侵犯?

3、五四爱国运动中的青年学生提出了哪些主张?

4、46页插图《还我青岛》反映学生什么样的心态和要求?(愿为收回国家领土,不怕牺牲、斗争到底) 5、46页插图《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到学校时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顶端题字中的“中华民国八年”是公元哪一年?(1919年)你从这幅图片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它证明了北洋军阀政府曾经镇压学生运动;但是,北洋军阀政府迫于人民的压力,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被捕学生返校受到热烈欢迎,说明五四爱国运动得到广大学生的支持和拥护;被捕学生敢于斗争的爱国行为值得炎黄子孙为之自豪和骄傲。)

6、46页资料·‘五四’传单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这些又被称作“五四精神”。)

7、五四爱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有什么意义?(它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共一大”基本知识

2、根据《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说明:中共一大的代表来自哪些地方?(北京、上海、济南、武昌、长沙、广州、日本东京、法国巴黎等地。)

3、根据三位人物头像指出他们的姓名。(从左到右依次是毛泽东、董必武、李达)

4、根据插图《“一大”会址嘉兴南湖游船》说明:“一大”原来在什么地方召开?(上海)

5、这三则材料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事实?

6、根据 “动脑筋”:陈独秀没有参加“一大”,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他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贡献巨大,声望很高;他还是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起人之一。)

7、“活动与探究·议一议”: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要建立中国共产党?

巩固小结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选择题:应选A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21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

第11课 北伐战争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没有获得成功?

2、五四运动有什么历史作用?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什么意义?(中共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孙中山为了挽救革命,同共产党合作,继续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后来终于形成国民国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布置学生阅读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黄埔军校的建立

1、根据 “动脑筋”: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

2、革命军与北洋军有哪些区别?

教师小结、过渡:袁世凯等人利用北洋军队作为自己独裁专制的工具,继续祸国殃民。所以,要想挽救国家危亡,就必须针锋相对,动用枪杆子来解决问题。

北伐胜利进军

1、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2、北伐战争的对象有哪些人?

3、北伐军进攻路线上有哪些重要地名?

A .广州→长沙→岳阳→汀泗桥→武昌→贺胜桥→九江、南昌→南京

B .广州→南昌→南京

C .广州→上海

4、北伐战争为什么能够在不到半年内,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5、国民革命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A .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革命;

B .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造成严重危害。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南京国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质?

2、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后,中国大地上同时并存着哪三个对抗的政权?

巩固小结

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选择题:应选D (张作霖、孙传芳、吴佩孚)。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的原因(理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领导的国民革命为什么会遭到失败?

2、南京国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质?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后来,武汉和上海的反动势力汇合起来,对幼年时期的共产党继续进行疯狂镇压。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积极分子惨遭屠杀。但是,英勇的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而是从地下爬起来,檫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重新投入战斗。(布置学生阅读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的概况怎样?

A. 时间:1927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就定在8月1日。

B. 地点:江西南昌。[要求学生在56页地图上标明位置]

C. 领导人:朱德、周恩来、贺龙、陈毅等

D. 结果:一度占领南昌,撤出南下途中受挫。)

2、《南昌起义》图中的演讲者是谁?

3、“动脑筋”: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为什么要撤出南下广东?

4、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

教师小结、过渡:当时,毛泽东也接受党中央的指派,回到家乡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1、毛泽东怎样发动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

A .工农革命军三路进攻的出发地:修水、铜鼓、安源。

B .受挫后会合的地点:文家市。

C .改编部队的地点:三湾。

D .最后落脚的地点:井冈山。

2、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

A. 敌强:武器装备齐全,掌握着城市的控制权,但在农村的力量却比较薄弱。

B. 我弱:在国民革命和秋收起义中连续受挫,损失很重,但能艰苦奋斗,可以适应农村的生活。) 巩固小结

按照纲要信号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南昌起义→ 南下受挫 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井冈山会师 →星火燎原 秋收起义→ 敌强我弱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 分析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在原因上的反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为了反抗国民党的屠杀,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

2、这些起义的目的有没有完全达到?(没能直接占领大城市,还遭到严重挫折。但是,起义的部队转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后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远征二万五千多里到达陕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征。(布置学生集体朗读“导入框·长征” 一诗,带着问题进入情境,阅读60——6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1、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

2、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可按下列提示,分层启发:

A. 遵义会议在哪一年召开?

B. 比较这前14年与后14年党的历史,有什么重要变化?

C. 由此可见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

长征的胜利

1、指导学生完成 “练一练”

A. 红军经过哪些省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

B. 请对号入座地说出黑板上这三点的地名。(瑞金、遵义、吴起镇)

2、“活动与探究1·想一想”,(提醒同桌学生要互相配合,一个找课文,一个找图例,共同完成任务,然后在教师主持下进行“接龙”游戏:

A. 湘江 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硬仗,损失惨重。

B. 乌江 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C. 赤水河 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D. 金沙江 红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E. 大渡河 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3、“动脑筋”: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 困难和问题?(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还缺少粮食给养等。)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 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了解一组新闻:

1、近年来,每当9月18日事变爆发之时,沈阳都要鸣响警报,以提醒市民国耻不能忘。

承上启下,设问过渡:“九一八事变”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这个国耻纪念日?相信同学们学了这一课就会得出正确的答案。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九一八事变

1、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直接目的是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的驻地北大营,炮轰沈

阳。最终目的是侵占整个东北,进而独占中国。)

2、 “文献资料”说明蒋介石对日寇的进攻实行什么政策?(不抵抗政策。)

3、不抵抗政策造成什么后果?(只有四个多月时间,东北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山河沦陷。)

4、东北沦陷后,中国人民怎样展开局部抗战?(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成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中共派杨靖宇等建立东北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教师小结、过渡: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英勇抗敌,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激发了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的抗日决心。

西安事变

1、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共提出什么主张和要求?(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启发学生从课文中归纳:

A 、根本原因:日军进一步侵犯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中日民族矛盾激化。这就使得具有爱国传统的炎黄子孙同仇敌忾,站到一起。中共的抗日主张对于爱国的张学良和杨虎城起到了感召的作用。

B 、直接原因:蒋介石顽固反共、一意孤行,激起爱国学生和官兵的强烈不满。)

3、怎样评价西安事变?(这场“兵谏”目的在于逼蒋联共抗日,属于爱国和正义的事件。)

4、教师介绍西安事变爆发后的复杂形势:

A .日本:暗中支持国民党中的亲日派向西安发动进攻,以便它扩大侵略中国。

B .英美:担心亲日派乘机掌权,日本扩大侵华,排挤英美在华势力,希望和平解决,保住蒋介石的统治地位。

C .国民党内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准备乘乱夺权。

D .国民党内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宋子文、宋美龄等人亲自到西安与张、杨谈判。)

5、“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小组讨论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以及和平解决所起的历史作用。

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不安。处死蒋介石,可能导致亲日派掌权,国家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如此一来,日本便有机可乘、进而独霸中国。如果给蒋介石留一条活路,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就有可能答应停止内战,尽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民族的利益,中共决定不计前嫌,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人到西安去调停,终于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巩固小结

1、按照下面的纲要信号梳理本课知识:

国民党 屠杀剿灭 → 攘外必先安内 ┓(破产)

1927年 1931年 合作国共矛盾为主 → 中日矛盾上升 西安事变 → 抗日

土地革命 建立抗日民族共产党 → ┛(实现) 武装反抗 统一战线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填表题:

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通过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险恶用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直接目的是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的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最终目的是侵占整个东北,进而独占中国。)

2、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以及和平解决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不安。处死蒋介石,可能导致亲日派掌权,国家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如此一来,日本便有机可乘、进而独霸中国。如果给蒋介石留一条活路,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就有可能答应停止内战,尽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民族的利益,中共决定不计前嫌,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人到西安去调停,终于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东北三省沦陷后,日本帝国主义就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地区,对北平(即今天的北京)实施包围。中国军队为了保卫北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同敌人在那里展开血战,谱写了一段“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英雄史诗。(布置学生阅读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血染卢沟桥

1、根据74页“动脑筋”:你能指出卢沟桥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吗?(1937年7时,北平的东面、北面和西北面已被日军或汉奸军队占领,只有西南面还控制在中国驻军国民党29路军手里。卢沟桥位于北平西南15公里的平汉铁路上,成为北平通往内地的唯一门户,是中日双方必争的军事要地。)

2、比较69页和74页文献资料,说说七七事变和九一八事变相比,它们发生时的时局有什么变化?(A 、日军:已由进攻东北发展为准备进攻华北乃至整个中国。B 、中国:国共内战停止,共产党的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 、国民党军队:由“不抵抗”转为“坚决抵抗”。D 、结论: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是局部的,七七事变后的抗战是全国性的。)

3、“活动与探究1·议一议”:佟麟阁的话体现怎样的民族精神?(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不怕死是军人应有的基本素质。军人只有将自己的勇敢同人民、民族、国家的利益联系起来,符合人民的愿望、符合和平的需要,军人的不怕死才是崇高的。否则,军人的不怕死就会造成严重的灾难。)

教师小结、过渡:例如,日军推崇的就是所谓“武士道”精神,日本兵打仗很不怕死。但是这种“不怕死”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带来的却是巨大灾难。

南京大屠杀

1、日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说:“因为是在战争期间,即是发生某种屠杀,也并非‘大屠杀’一类的行动。”你认为这种说法站得住脚吗?(我们不否认打仗总要死人的,那是在战场上你死我活作战的必然结果。但是日军是在占领南京之后,对那些已经放下武器的军人、警察和无辜平民实行屠杀的,并且违背国际公法进入“安全区”残杀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所以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它歪曲了历史真相,其目的是美化侵略战争,企图逃避罪责,蒙混视听。)

2、作为中国人应当如何对待南京大屠杀事件?(A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无穷的灾难,绝对不能忘记我们的同胞用生命和鲜血写就的祈愿:反对战争、争取和平!B 、炎黄子孙绝对不能忘记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深仇大恨,要高度警惕日本右翼势力的卑劣行径,坚决防止法西斯势力的复活。C 、我们是头脑清醒的中国学生,我们还要注意将日本人民同军国主义分子、右翼分子、新法西斯分子区分开来,尽量帮助那些暂时受到蒙蔽的日本中学生明白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3、根据活动课,准备《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组织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当堂拟出信件内容提纲,计划好准备使用的资料。) 巩固小结

1、梳理、巩固本课知识要点。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 “练一练”:应选C (七七事变)。

3、按组完成《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

4、提醒学生预习第16课《血肉筑长城》。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 中共七大的召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七七事变发生时和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的时局有什么变化?(A 、日军:已由进攻东北发展为准备进攻华北乃至整个中国。B 、中国:国共内战停止,共产党的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 、国民党军队:由“不抵抗”转为“坚决抵抗”。D 、结论: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是局部的,七七事变后的抗战是全国性的。)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一边板书示意草图,一边介绍战争态势)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了北平、天

津,向西进攻山西,共产党的八路军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取得平型关大捷。不久,另一路日军从山东南下,在台儿庄北国民党的军队歼灭了。后来八路军在华北2000多公里战线上,发动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这三次战役的具体情况,请大家进一步学习教材有关内容。(布置学生阅读全课内容,对重要的时间、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

1

2

3、组织学生讲故事,再现当年中国军队英勇作战的历史情景,感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师小结、过渡:这两次战役都是在正面战场上阻击日军的进攻,平型关大捷由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由第五战区的国民党军队取得。后来,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日军以主要兵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共产党为了坚持抗战,组织了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

1、1938年底以后,日军怎样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提示学生阅读80页第二段小字,答出:“囚笼政策”和“三光政策”)

2

3、“动脑筋”,回答:你能从目标、规模和战绩方面评价百团大战吗?(A 、目标:破袭敌人的交通线,

摧毁日伪军的据点。B 、规模:兵力共计100多个团,20多万人;战线长达2000多公里。C 、战绩:战斗达1800多次,打死打伤日伪军4万多人,破坏敌人交通线2000多公里,拔掉敌据点近3000个)

中共七大

组织学生通过列表,回答七大的知识点:

抗日战争的胜利

1、完成 “练一练”:选A (8月15日)。

2、组织学生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引导:

A 、平型关大捷、敌后游击战、百团大战等是共产党和人民的抗战;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的抗战;还有爱国华侨对抗战的贡献等,说明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团结抗战得来的,它改变了百年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历史。

B 、美国在太平洋打击日军、苏联红军进攻东北的日军、加拿大白求恩大夫志愿援华等,说明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得到了国际间的有力配合和援助。

C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这是取胜的最根本原因。)

第17课 内战烽火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挺进大别山的正确性——战局发生变化、由守转攻时机成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中共七大的召开,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2、中共七大认为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哪两种前途?(答:黑暗的前途——老状态,光明的前途——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蒋介石依靠美国的支持,想要维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美国则希望通过支持蒋介石的统治来维护它在中国的利益。他们勾结起来,阴谋发动内战。中共中央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局面,为了争取光明前途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在历史上留下了值得细细品味的片段。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重庆谈判

1、学生观察插图《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思考回答:

A 、这幅图反映的历史事实是什么?(抗战胜利后,在蒋介石的要求下,美国帮助蒋介石运兵,准备进攻解放区。)

B 、美国的目的是什么?(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

2、但是,蒋介石一边运兵,一边又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这是为了什么?(进一步赢得内战的准备时间,也为了制造舆论来欺骗人民。)

3、毛泽东去重庆谈判,能改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吗?(不能。因为蒋介石的既定方针是要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中共的目的是要推翻这种反动统治。)

4、“活动于探究”: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作为中共中央领导核心的毛泽东该不该亲自到重庆去谈判?(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不管说该或不该,都应给予鼓励。因为说不该的同学,至少还保持着对蒋介石的警惕,对毛泽东安全的顾虑。这种朴素的情感应该得到呵护。)

5、事实是——毛泽东冒险去了,结果怎样?(揭露了蒋介石假和谈的阴谋,同反动派在政治上进行了较量,最终达成了有利于人民的《双十协定》,使自己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

教师小结、过渡:后来蒋介石很快就撕毁协定、发动进攻,但也很快地走向失败。

转战陕北

1、完成91页“练一练”:应选B (中原解放区)。

2、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够粉碎敌人的进攻?(主动撤离——保存实力;“蘑菇”战术——拖垮敌人;引进“口袋”——全歼敌军。)

3、这个历史事实说明什么道理?(中共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方法,才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粉碎敌人的进攻。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关键。)

教师小结、过渡:当时蒋介石的主要兵力同时也在山东进行“重点进攻”,毛泽东说他这种兵力部署“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只要攻其薄弱,从中间突破,就可以直接威胁敌人的心脏地区。承担这项战略任务的是刘邓大军,他们进攻的方向是大别山。

挺进大别山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

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粉碎了敌军的进攻。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

3、“动脑筋”: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当时战局已经发生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我军具备了反攻条件。刘邓大军这个军事行动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

巩固小结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并用动态板书演绎解放战争发展形势: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

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粉碎了敌军的进攻。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

3、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当时战局已经发生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我军具备了反攻条件。刘邓大军这个军事行动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随着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国民党军队被消灭的数字达到200多万。他们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他们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布置学生阅读93——98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三大战役

1、学生根据《三大战役示意图》与教师在黑板上手书的草图比对,通过认识地理范围加深理解各个战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书上做标记:

A 、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

B 、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猛虎掏心”——奠定解放江南的基础

C 、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平津战役——“分而取之”——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

2、组织小组探讨: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 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B 、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 、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 、战局延伸:胜利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3、“动脑筋”,让学生讨论回答: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人民群众的支持[直接参军、组织民兵、踊跃支前等]是解放战争胜利原因之一。)

4、继续探讨: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继续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 、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 、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C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5、完成

教师补充、过渡: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打到长江边,国民党妄想依靠天险“划江而治”,要求和平谈判,当时国际上也都认为中国将重现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格局。党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为重,同国民党谈判,拟出了“惩办战犯”等和平协议。但是,在蒋介石的“遥控”下,国民党代表拒绝签字。于是,党中央决定发动渡江战役。

百万雄师过大江

1、学生阅读97页“文献资料”,即时回答: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彻底消灭敌军,解放全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2、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提醒学生联系98页“自由阅读卡·邓小平走进原总统府”回答:A 、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B 、革命力量方面: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

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3、“活动与探究”,小组讨论: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从五个层面进行启发: 第一层面:力量对比[如表格所列数字,这是可以随着战争进程发生剧烈变化的];

第二层面:军队士气、人心向背[如书上原因A 和D];

第三层面:政权性质、国家职能[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压迫和镇压人民,对外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旧社会三座大山的总代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第四层面:战争指挥者的素质[如书上原因B 和C];

第五层面:历史发展趋势[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

上述第二、五层面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萌芽→“黄金时代”→凋谢萎缩)

教学难点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形成的内外因和过程短暂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用课本目录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鸦片战争后,为了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进行了哪些探索?结果如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这些探索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它们归于失败后,中人民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场革命的开端是什么事件?胜利于什么事件?(开端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胜利于1949年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百余年的近代史中写满了屈辱、抗争和探索的事例。在我们已经学过的内容中,多数属于政治的、战争的历史事实。今天,我们要从经济方面回顾这段历程。(布置学生阅读99——103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相关事件、人名、企业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状元事业家张謇

1、你从张謇“实业救国”中,想到了什么?( [启发学生从张謇办企业的目的、情怀、结局等方面思考回答]:

A 、目的:抵制列强对中国人民的剥削,发展本国工商业,挽回中国的利益

B 、情怀:国家民族利益重于个人利益,主动放弃高官厚禄,迎着风险兴办实业。

C 、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列强的“倾销”挤垮破产。

张謇等人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是值得我们钦佩的,但是历史也证明了中国民族工业“先天不足”,很难战胜内外反动势力的压制和阻挠。)

2、当时的内外反动势力是什么?(内有封建势力,外有帝国主义。)

教师小结、过渡:我们在前面还学过张骞这个人物。“骞”与“謇”怎么区分?张骞是西汉出使西域的人物,他骑着马儿出塞西行,所以“塞”下以“马”换“土”[此处应板书讲解]。张謇考中过清朝的状元。状元者,必然擅长言语,所以“塞”下是“言”不是“马”

张謇把国家民族利益看得比个人利益为重,义无返顾地放弃了高官厚禄,迎着风险兴办实业。他所创办的大生纱厂等企业是炎黄子孙自己开办的民族工业,这些企业的兴起、短暂发展和迅速破产的过程,就是整个旧中国民族工业历史的缩影。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板书《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简表》,组织学生根据表格的提示,在书上找到答案加以标注,然后通过“接龙”式练习,理解之:

A. 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 B.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D. 萌芽 E. 短暂的“黄金时代” F. 再度受挫,凋谢萎缩

G . 在历史趋势的作用下,官民“自强、求富”(此点由老师讲解即可)

H. 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I.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2、简述101页“阅读文字”关于“荣氏企业”兴衰历程。(提醒学生运用“提炼法”:

A 、初创发展:“黄金时代”加上艰苦奋斗

B 、屡遭挫折:“九一八”事变后,陷入困境;“七七”事变后,毁于一旦。

C 、抗战胜利后:有所恢复,但远未达到战前水平。)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征是什么?(发展进程艰难曲折,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地点集中于沿海沿江工业城市,类型集中于轻工业],发展水平整体落后,带有显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巩固小结

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102页选择题:应选D (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提醒学生预习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怎样的趋势?(A 、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在曲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势;B 、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势;C 、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民主科学的趋势。)

设问导入: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布置学生阅读全课内容,对外国传入的重要交通通讯工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事实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A 、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B 、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C 、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 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

教师小结、过渡: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

文化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

2、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

3、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 、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B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C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渔光曲》。)

4、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哪一家?(《申报》)

5、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商务印书馆)

6、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 、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B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C 、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

[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教师过渡:随着文化生活的变迁,人们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1、辛亥革命后,有哪些落后愚昧的习俗得到改变?(留辫、缠足、翎顶补服、跪拜礼、称呼等)

2、这说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平等博爱、互尊自重)

巩固小结

1、梳捋本课知识线索和知识要素。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择题:应选B (淞沪铁路)。

3、提醒学生预习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概括主题思想兼而习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 年代]以后,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什么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西方传入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等,新闻报纸、出版事业也在中国出现)

2、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 、洋务运动时期:《申报》;B 、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C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南风报》(中国同盟会广西支部编辑);D 、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E 、五四运动期间:《京报》、《晨报》等)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报刊都是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的产物,对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其实,比这些报刊更早研究西方文化的思想家魏源早在鸦片战争期间就已经出现了。近代史上,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失败,积极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科技上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勇敢地进行赶超和创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布置学生阅读112——116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早,而且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所以调到前面作为范例进行探究)

1、怎样学习有关魏源的历史知识?(通过设问,启发学生从生活时代、代表作[或创造发明]、主要内容、成功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解:A 、生活时代:鸦片战争期间;B 、代表作:《海国图志》; C 、主要内容:“师夷长技以制夷”;D 、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反抗外侵];良好的道德品质[讲诚信,不负林则徐重托]; 强烈的创新意识[批判闭关锁国政策,破除轻视科技的愚昧观点]。)

2、有关严复的重要内容是什么?(启发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A 、生活时代: 戊戌变法时期;B 、代表作:译著《天演论》;C 、主要内容:“物进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D 、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反抗外侵,主张救亡图存];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既学军事,也广泛涉猎西方政治学说];强烈的创新意识[为译著加按语,叙述己见,警醒世人,宣传变法]。)

教师小结、过渡:向西方学习,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基本走向;爱国主义则是激励人们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以这些思想为支撑,科学家们在各自领域内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你知道当年建立这项伟业的人物事迹吗?(组织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人物姓名:詹天佑;重要贡献:自行设计和建成京张铁路[干线];年代:1905——1909年;

突出成就:居庸关、八达岭隧道;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本领,报效祖国];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克服困难,全力以赴];强烈的创新意识[设计“人”字形路轨]。)

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

侯德榜的贡献是什么?(启发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A 、成功时间: 20世纪20年代

B 、代表作:《制碱》

C 、主要成就:比欧洲制碱成本低40%

D 、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归来,投身实践,报效祖国];

良好的道德品质[刻苦钻研,意志坚强];强烈的创新意识[挑战外国垄断,探索新工艺,敢于超越西方]。)

巩固小结

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选择题:应选A (《海国图志》)。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新式教育的开端和近代文艺巨匠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易于混淆的知识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上述思想家科学家中,除了魏源以外,其余四位都是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且都是留学成材后,归来报效祖国的知识界精英人物。这新式教育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了哪些人物?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新式教育的开端

1、新式学堂在中国出现的情况怎样?(A 、出现时期:洋务运动开始时[1862年]。B 、中国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27页]。C 、中国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今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在地]。)

2、怎样评价《奏定学堂章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它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废除了不合时宜的科举考试制度,具有进步性。但仍然局限在“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框架内,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经学”课时最多,学生仍立足于做官等。)

教师小结、过渡:《奏定学堂章程》拟订后,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1906年后的考试就都属于近代教育的形式了。在这样的制度下,不但培养出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还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巨匠。

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1、你知道五四运动到1949年间中国文学艺术的神圣使命吗?(宏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

2

A. 鲁迅 B. 郭沫若 C. 赵树理 G. 冼星海

a. 《狂人日记》、《孔乙己》b. 《屈原》c.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d.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e. 《愚公移山》 f. 《义勇军进行曲》 g. 《黄河大合唱》

教师总结:近代中国的文学巨匠、美术大师、人民音乐家、解放区文艺工作者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锻造出来的。这说明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五四以来,宣传科学进步,反对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击独裁专制;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成了中国近代文艺的主旋律,仍然值得今天的青年学生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起来。


相关内容

  •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上古亚非文明教案川教版
    第 2 课 上古亚非文明 记住古埃及胡夫金字塔.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及四个 种姓等级:了解金字塔建筑的科学性,<汉谟拉比法典>的进步性和种姓制度的落后 性:理解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课教案
    (一)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 七 年级上册 第 四 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 18.19.20 课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二)课型:复习课 (三)教学模式: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四)教具:多媒体.小黑板.历史挂图 ...
  • 九年级历史上册 4.1 近代社会的曙光教案 中图版
    第1课 近代社会的曙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进而使学生理解文艺复兴的本质.掌握开辟新航路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2.情感态度与 ...
  •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5中古欧洲社会
    基础教案 个性化设计 教学方法:自学诱导法 第5课 中古欧洲社会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西欧封 知识目标:法兰克王国, :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基督教的 建等级制度示意图> 圣索 . < 产生.传播.分 ...
  •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 本册综合 · 单元综合 · 月考复习 · 期末复习 · 期中复习 · 七律·长征 · 长征组歌两首 · 老山界 · <草> · <长征>节选 · 枣核 · 最后一课 · 始终眷恋着祖国 ...
  • [菜园里]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习题.flash朗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备课资料 <菜园里>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习题.flash朗读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菜园里>练习题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菜园里>教学设计16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菜园 ...
  • 全面内战的爆发教案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川教版) 第17课 <全面内战的爆发>教学设计 学校:易门县方屯中学 教师:施文芝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学习主题& ...
  • 劳技课教案(五年级上册)
    花边书签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花边书签的制作,培养学生圆形图片的设计装饰能力 和图文的巧妙配置能力: 2. 让学生在动手制作过程中收到一束熏陶,享受创造的愉悦. 二. 教学过程 1. 看一看 出示花边书签,正面是一幅图画,背面是一段激 ...
  •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 2.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难点:语言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总十 ...
  • 小学美术冀美版 三年级上册 第13课[刮出来的画]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美术冀美版 三年级上册 第13课<刮出来的画>优质 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自然界审美的多样性, 感受审美情趣.了解刮画作品的特点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学习运用不同的工具进行刮画.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