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下中国的文化认同危机与重建 - 范文中心

全球化时代下中国的文化认同危机与重建

11/07

传播与版权

CHUANBOYUBANQUAN

全球化时代下中国的文化认同危机与重建

□徐蕉

它打破了国人在自我和集体文化认同方面的稳定感和连续感。国民看似走上了“世界文明”的主流,实际上相比过去,那时的我们还有西方的压力、传统的压力,还有革命理想主义的强制的整体性和方向感,现在却无压力、无动力、无方向。因此,超越现代化意识形态与西方中心主义,消解全球化语境中日益加深的文化认同危机,继而理性选择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道路也被迫提上了议程设置。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认同;认同危机;重建作者:徐蕉,浙江工业大学。

一、全球化时代下中国文化认同的深度迷茫

我们认为,文化在人类时间交流过程中实际上是一种包容的异质性。这种包容的异质性包括“尊重不同文

化、强调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对话以及强调世界的多元

性”。而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民一时间从以往的单一文化认同之路走向了多元文化之路,在不断的追求包容中逐渐陷入了深度的迷茫。

从文化交融来看,西方始终以优越的姿态、话语的执著和霸权来强调文化关照。西方话语体系的形成本身就是西方社会市民阶段构建起的生活结构、行为方式、经济组织的直接回应。所以,西方的话语体系无时无刻都要对“非西方”体系形成一种强压和制约,把自己的特殊性“文化认同机制”强加给其他国家。这种文化霸权体现了西方市民阶级对自身价值的一种认同和认可。我们在许多方面吸收借鉴了西方思想界的成果,也更多地成为西方话语的“传声筒”。我们始终不停地追求被认可,却丧失了自省与辨识,丢失了自己的文化价值。

其次,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经济化严重影响着我国国民的文化生产与消费。随着后工业文明的到来,现代科技迅猛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的精神生产,文化产业应运而生。而新媒体时代,多元文化载体的出现也让我国的文化认同遭到威胁。网络文化、女性文化、后人类文化、亚文化、都市文化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在这样的俱乐部里,人们固有的文化秩序被打破,传统文化因为其自身传播途径的限制,受众的接受壁垒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而文化的消费心理、娱乐至上心理的蔓延更是威胁到我国的文化传播与文化认同。

总的来说,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所处的文化认同下的深度迷茫包含着文化的压迫与妥协、文化的丧失、文化的破坏以及文化的断裂。

学习的过程伴随着否定。他们认为自己对文化的自信不过是被洋枪利炮这样的物质所威胁,文化的维护只不过需要一些技术处理。随着开放程度的加大,中国陷入了十分自卑的境地。这个阶段有人提出了中国三代之政不如西方民主、外洋繁华已极的论调,国人开始正视差距,由此陷入全盘西化的误区。

事实上从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到打开国门师夷长技以制夷再到盲目崇拜,在不信与迷信之间,在恐惧与向往之间,中国人从来都没有找到那个最佳的平衡点。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过去了30年,对于实现现代化的梦想,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我们时刻耿耿于怀,时刻不忘记我们自身的责任和任务。但是,回过头来,我们发现改革开放的成就虽然是伟大的,但是这个伟大也使我们付出了一些代价,即文化的自我定位、自我承传、自我更生、自我强大的问题。我们虽然生活好了,在经济上迈出了非常可喜的一大步,但本质上的自我价值问题却悬置起来,我们无法对我们自己的身份和幸福感进行确定和认同。

三、在诱惑与恐惧中寻求自处之道

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并不意味着自我意识、本土意识的泯灭。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认为,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并非是一种终极状态,而是一种暂时的发展中的过渡状态。因此危机过后,人生会确立一种更为积极的全新的文化价值。而这种全新的价值就是我们目前已知在努力寻找、探求的。

我们应该跳出“特殊性”,回归“普遍性”。放弃自身主体的总体性就是放弃自身价值体系的正当性,就是放弃整个生活世界的价值依据和历史远景。因此中国文化的自我认同不在于如何勘定同现代化和“西方文化”的边界,而在于如何为界定普遍性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斗争注入新的因素。我们不能成为一个西方话语中的“他者”,或者不自觉地自甘为“他者”,我们不能将历史作为负担,而要在历史中寻求中国特色。

我们应该理清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乃至文化认同,加强文化归属感。作为泱泱大国,我国拥有着56个民族,拥有着儒、释、道以及多样的民间传统,应该说文化中国的资源是多元、多样的。因此重视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价值尤其是其中精髓与优秀部分的体认,对于文化认同意识

的觉醒至关重要。

二、中国的文化之旅

鲁迅曾说:“中国人或把外国人当鬼,或把外国人当神,很少有视之为同类者。”一句话,说透了一个对自己地位没有清楚认识的民族,一个对文化没有认同归属感的民族的纠葛情绪。在晚清民国,人们对于外国人的描述更接近于“妖怪”或者“非人类说”,这个时代的自我认同充满了孤芳自赏的意味。随着国门打开,对外国的成见依然根深蒂固。这个时期失去自信的国人开始学习西方,但

―114―


相关内容

  •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第10卷第4期 2007年12月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Jime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Vol.10,No.4Dec.,2007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 ...
  • 文艺理论研究综述-文学文化-论文中心
    2001年度的中国文艺理论虽然依旧保持着世纪之交特有的活跃状态,但就其关注的问题而言,理论的创新意识正在相对减弱,长期困扰理论界的当代文论的体系建构等问题始终得不到令人满足的解决,传统的理论范式和话语系统正在逐渐失去往日的效力,而新的理论格 ...
  • 马云经典演讲稿
    马云经典演讲稿    介绍我的时候感觉我像个政府官员,其实我还是一个创业者.其实去年这个时候还有周其仁教授,很多的学者.专家.教授已经感觉到,只不过是我胆子比较大,把话说出来,而且说得难听一点. 我走了一大圈,分析一下我自己对于目前经济形势 ...
  •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摘 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十八大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之一.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形成的思想理论基础,论述了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并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进行了粗略探析.对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积 ...
  • 法国社会党如何联系民众
    2012年,奥朗德率领法国社会党赢得总统大选,在不久之后的国民议会选举中,社会党再次赢得超过半数议席,这标志着法国左翼历史性地全面执掌第五共和政权.社会党近年来在联系民众上做出了一些努力是其重夺执政地位的重要因素.社会党如何赢取民众支持,如 ...
  • 新文化运动百年 | 两种启蒙:文明自觉,还是文化自觉?
    [编者按] 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为标志,新文化运动至今百年了.这场运动,也被称为中国的启蒙运动,然而,百年之后,何为启蒙,何为文化自觉,依然悬而未决,争议颇多.新文化运动,究竟是何种意义上的启蒙,它与欧洲的启蒙运动有何异同 ...
  • 世界母语日
    世界母语日 开放分类: 节日 世界母语日定为2月21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提出倡议,从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为"世界母语日".目标是向全球宣传保护语言的重要,促进母语传播的运动.避免地球上大部分的语言 ...
  • 日本民主党兴起的政治社会基础
    作者:李素华 当代亚太 2008年02期 日本民主党成立于1996年9月,其政治纲领是建立以市民为中心的社会,通过实现民众为主导的政治变革.创建以自立的个人为基础的富裕市民社会.民主党提倡"友爱精神"和"市民自 ...
  • 当今世界的主要发展模式概览
    作者: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1期 一.关于发展模式的基本含义和分类方法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调整和变革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社会制 ...
  • 国家理论的复兴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作者:郁建兴 东南学术 2002年01期 新世纪.新千年伊始,正是必须认真对待国家的时候."国家权力在20世纪具有空前的破坏力",弗雷德里克·C·特内(Frederick C.Turner)在以"变化着的国家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