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为政思想 - 范文中心

孔子的为政思想

08/07

孔子的为政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从事文献整理、著述立说和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孔子又不是一个把自己关在书屋里的人,他非常关心时政,曾试图通过从政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后来因仕途不顺,才转向教育实践。但这些并未使他远离政治,孔子在充分借鉴西周初期“明德慎罚”思想的基础上,主张以德治国。用道德手段来达到治国安民的目的,对后世封建统治阶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把实行德治放到了治国的核心地位,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种思想在当时虽未被认同,但却为西汉以后的历代统治者提供了一条治国良策。

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的。春秋后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和各诸侯国之间连绵不断的战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为争夺权力,各诸侯国内经常发生流血政变,子弑父、臣弑君如同儿戏;一些诸侯王上台为了满足自己荒淫腐朽的生活,变本加厉地剥削百姓,结果搞得民怨沸腾。为了维护自己的残暴统治,许多诸侯国的国君更是依靠暴力手段“折民惟刑”,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孔子从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治国策略。

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是对西周初年“明德慎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所说的德治,大体上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求统治者推行德政,宽惠使民,轻徭薄赋。在孔子的著述和言论中,我们多处见到其要求统治阶级“使民以时”、“敛从其薄”、对民众必须“宽”“惠”等词语。孔子认为,实行宽惠政策的最大好处就是“宽则得众”“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其二,强调对民众的教化,反对统治者“不教而杀”。孔子认为道德教化的力量大于刑杀,在《论语· 为政》篇中,孔子提倡“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把“不教而杀谓 之虐”(《论语·尧曰》)。其三,提倡宽猛相济,以刑辅德。

孔子重教化、轻刑罚,但并不否认刑罚的作用,在《论语·里仁》中,孔子讲道:“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对于君子和小人必须用德和刑两种不同的手段进行统治。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郑国子产死后,“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符之泽。”大叔兴兵讨伐“萑符之盗”,尽杀之。孔子听后,连加称赞:“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孔子的这种

宽猛相济的思想被后世儒学家总结为“德主刑辅”的思想。

孔子并未把自己“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停留在理论上,他还从实践的角度积极地摸索实现德治的途径。首先,孔子站在“仁者爱人”的高度,提出要想实现德治,先要“为政得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其政息”,政事的兴废与最高统治者是否贤明息息相关。孔子提倡“举贤才”(《礼记·子路》),主张贤人治国。孔子尤其看重统治者的表率作用,他多次重申“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其次,孔子在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的同时,并未忽视对广大庶民百姓的道德教育。他希望通过学习和教育,使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孝悌、忠信、恭敬、智勇,成为真正的君子。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孔子想通过学习教育来提高全社会民众道德素质,进而实现国家的大治,这种思想在今天看来是难能可贵的。


相关内容

  • 第一章孔子的伦理学说第一节
    第一节 孔子的伦理道德观 一.孔子的品格及其学说的重大影响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邹)陬邑(今山东曲阜) 人,享年73岁.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做过"委吏&quo ...
  •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和艺术等方面提出的主张,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从现代的角度看,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不仅超越了时代,而且还超越了 ...
  • 先秦诸子伦理思想与现代干部道德素质教育_孔振斌[1]
    宝鸡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37 先秦诸子伦理思想与现代干部道德素质教育 孔振斌 道德素质, 就是人在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表现出来的基本品行和素养.它是一定社会道德的个体化, 其行为主体是个人, 它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辩证统 ...
  • 论语学而为政练习
    南僑中學高二語文·<論語>第01-02篇練習(學而第一 為政第二 ) 1.閱讀下麵<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謂好學也已." (&l ...
  • 中华文化的勃兴
    知识目标 1.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 2.掌握老子的哲学思想. 3.掌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各家思想及代表人物. 能力目标 1.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启发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 ...
  • 人教版七上[论语]十二章达标训练及答案
    第三单元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一.双基积累 1. 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有朋自远方来 . ( ) ( ) ( ) (2)吾日三省吾身 .(3)学而不思则罔 .(5)四十而不惑 .(7)人不堪其忧 .(8)传不习乎 ...
  • 问世间孝为何物
    第二节 问世间"孝"为何物? --谈孔子的孝道 同学们,2005年高考有一篇满分作文,是我校高三194班李军同学写的,题目是<奶奶坟上的哭丧棒没有发芽>.文章讲述了一个儿女们不孝顺母亲的故事.我给大家读一读这 ...
  • 论语读书笔记读后感
    论语读书笔记4篇 <论语·学而第一>第一章 原文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今解: 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 ...
  •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
    一.儒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以后,"儒"又成了以孔子学说为宗旨而形成的学派时称谓."儒者"即专指孔子及其门弟子."儒学"即专指孔子思想及其门弟子发展的学说.孔于 ...
  •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
    <论语>①十二章 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 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 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