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应该背会的论语 - 范文中心

中小学生应该背会的论语

03/11

论语

学而篇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â) 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â) 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君子乎?”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tì) ,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 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hào) 学也已。”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chǎn) ,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lâ) ,富而好礼者也。”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篇第二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pì) 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gǒng) 之。”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先生馔(zhuàn) ,曾是以为孝乎?”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2 子曰:“君子不器。”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17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 ,小车无軏(yuâ) ,其何以行之哉?”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篇第三

3.1孔子谓季氏:“八佾(yì) 舞于庭,是可忍也,孰(shú) 不可忍也?”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â) 何?”

3.4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3.19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3.20 子曰:“《关雎(jū)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21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jiàn) ,既往不咎(jiù) 。”

3.25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里仁篇第四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zhì) ?”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zhì) 者利仁。”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hào) 人,能恶(wù) 人。”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â) 也。”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wù) 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â) 衣恶(â) 食者,未足与议也。”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 也。”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dài) 也。”

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4.24 子曰:“君子欲讷(nâ) 于言而敏于行。”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公冶长篇第五

5.3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5.10 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5.14 子路有(yǒu) 闻,未之能行,唯恐有 (yîu) (又) 闻。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5.17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5.2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5.24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xī) 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nì) 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sîng) 者也。”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hào) 学也。”

雍也篇第六

6.3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âr) 过。不幸短命死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 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12 冉求曰:“非不说(yuâ) 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6.13 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 之者,好(hào) 之者不如乐(lâ) 之者。”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6.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6.23 子曰:“知(zhì) 者乐(yào) 水,仁者乐(yào) 山。

知(zhì) 者动,仁者静。

知(zhì) 者乐(lâ) ,仁者寿。”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6.30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pì) ,可谓仁之方也已。”

述而篇第七

7.2 子曰:“默而识(zhì) 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xǐ) ,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7 子曰:“自行束脩(xǔ) 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11子曰:“暴虎冯(píng) 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7.12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hào) 。”

7.13 子之所慎:齐(zāi) 、战、疾。

7.14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yuâ) 之至于斯也。”

7.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 而枕之,乐(lâ)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8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7.19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hào) 古,敏以求之者也。”

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zhì) 之,知之次也。”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7.36 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

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7.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篇第八

8.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 ,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jiǎo)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8.4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jiào) 。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8.6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xiàn) ,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8.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8.16 子曰:“狂而不直,侗(tïng) 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罕篇第九

9.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9.4 子绝四:毋(wú) 意,毋必,毋固,毋我。

9.6子曰:“也。”

9.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9.16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19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 ,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9.20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9.21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9.22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9.23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9.26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29 子曰:“知(zhì) 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乡党篇第十

10.8 食不厌精,脍(kuài) 不厌细。

肉虽多,不使胜食饩(xì) 。

惟酒无量,不及乱。

10.10 食不语,寝不言。

10.12 席不正,不坐。

10.15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10.17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0.22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10.23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10.24 寝不尸,居不客。

10.26 升车,必正立,执绥(suí)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先进篇第十一

11.1 子曰:“先进于礼乐(yuâ) ,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11.12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

11.16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

11.20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11.21 子曰:“论笃(dǔ) 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颜渊篇第十二

12.1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2.2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2.4 司马牛问君子。

子问:“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wú) 。”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12.7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14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12.15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2.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â) 。小人反是。”

12.1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2.19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yǎn) 。” 12.20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

必闻。”

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路篇第十三

13.3子曰:“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yuâ) 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13.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13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3.16 叶公问政。

子曰:“近者说(yuâ) ,远者来。”

13.17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3.20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悌) 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kēng) 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25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yuâ) 也。说(yuâ) 之不以道,不说(yuâ) 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说(yuâ) 也。说(yuâ) 之虽不以道,说(yuâ) 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13.26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3.27 子曰:“刚、毅、木、讷(nâ) 近仁。”

宪问篇第十四

14.2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14.3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

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14.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14.7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14.10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4.20 子曰:“其言之不怍(zuî) ,则为之也难。”

14.23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14.27 子曰:“君子耻其言之过其行。”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14.33 子曰:“骥(jì) 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14.34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4.35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14.38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卫灵公篇第十五

15.2 “君子亦有穷乎?”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15.8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zhì) 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5.12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5.16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15.17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15.2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5.22 子曰:“君子矜(jīn) 而不争,群而不党。”

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5.27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15.28 子曰:“众恶(wù) 之,必察焉;众好(hào) 之,必察焉。” 15.29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5.30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15.38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15.39 子曰:“有教无类。”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季氏篇第十六

16.1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nìng) ,损矣。”

16.5 孔子曰:“益者三乐(lâ) ,损者三乐(lâ) 。

乐(lâ) 节礼乐(yuâ) ,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lâ) ,乐佚游,乐宴乐(lâ) ,损矣。”

1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 :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

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ǔ) 。”

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xiá) 大人,侮(wú) 圣人之言。”

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6.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6.11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阳货篇第十七

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7.3 子曰:“唯上知(zhì) 与下愚不移。”

17.4 子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17.6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7.8 子曰:“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未也。”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好知(zhì) 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jiǎo) ;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7.12 子曰:“色厉而内荏(rěn) ,譬诸小人,其犹穿窬(yú) 之盗也与?” 17.14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17.15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17.22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17.23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17.25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18.5

18.7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子张篇第十九

19.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19.2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wú) ?” 19.4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nì) ,是以君子不为也。”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wú) ,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19.8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yǎn ) 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19.11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19.13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9.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抑之。”

20.2子张曰:“何谓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20.3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相关内容

  • 论语读书笔记读后感
    论语读书笔记4篇 <论语·学而第一>第一章 原文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今解: 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 ...
  • [论语]教育思想的启示
    摘 要:<论语>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对后世影响颇大,本文从"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欲罢不能"的乐业情操."不令而行"的从业言行."有教无类"的职业 ...
  • [论语的生活智慧]知书讲堂
    <论语的生活智慧>读后感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今年暑假,我阅读了曾仕强.曾仕良所著的<论语的生活智慧>,初读颇觉枯燥.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慢慢的悟道.读了这部书,我认识了一个多才多 ...
  • 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
    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论语>所记载的则是孔子师生课余的对话,这些对话的现实性.针对性更明显,所以能直接反映孔子的思想和品德.在此后的学术传统中,<论 ...
  • [论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论语>是中华文明的圣经,它维系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繁衍生息,历经磨难而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要学习<论语>中的君子观.立志观.教育方法论等,从而使当代思 ...
  • 论语十二章教案2(七年级语文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 2.积累文言词汇. 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独立自主.合作交流,以诵读为主中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哲理深刻的名言警 ...
  • 浅谈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摘要]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对教育公平的最早探索.其思想内涵之深刻,从理论到实践层面都对当今的教育有重大意义.而当代农民工子女在入学机会.教育费用负担.教育过程.学业成就上面临着不公平的待遇,违背了教育公平的 ...
  • 好读书与读好书
    我读过的书确实太少了,倘若真的有人觉得我博览群书的话,那只能说明我欺世有术.所以,我只能借着读过的这一点点书,谈谈我的看法.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上把书籍分为经典和流行.这个错误的观点显然误导了不少读书人.文学并无经典与流行之分.如果真要将它 ...
  • 女四书之[女论语]
    何谓<女论语> <女论语>又名<宋若昭女论语>,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女子教育课本.据<旧唐书.女学士尚宫宋氏传>载,唐代贝州(今河北省清河县)人宋若莘仿<论语>作<女论语> ...
  • 论语中的仁
    论语中的"仁" 孔子的‚仁‛中心思想,应从圣人.仁人.君子三者的等级秩序看,‚圣‛包含仁而成为比‚仁‛高的境界,不仅因为‚圣‛方才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修已以安百姓‛ ,而且,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