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修养2 - 范文中心

思想道德与修养2

06/27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理想和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1、理想和信念的含义

理想: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价值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

2、理想和信念的特征

理想的特征

现实可能性:理想立足于现实的土壤之中,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经过奋斗能够实现的人生目标

超前性:理想是人们在对现实的认识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它高于现实,超于现实。

具体历史性(差异性):在不同的社会生活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会产生不同的理想,人的理想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理想,或者对自己 理想进行各种调整.

实践性:真正的理想不只是对未来目标的主观想象,它要变为现实还要人们在实践中付出自己的主观努力.

信念的特征

稳定性:高于一般的认识

发展性:不断充实、完善、调整

现实性

多样性、层次性:高层次的信念决定着低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于高层次的信念; 由于最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大的统摄力,因而它就代表了一个人的基本社会信仰。

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真正的信仰是与崇高和神圣连在一起的,是对于

崇高和神圣价值的信念

信仰的形成过程 外界信息信念行为

信仰

3、理想与信仰的类型

理想的类型

时间:人生理想可分为近期理想与长远理想

主体:人生理想可分为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

(个人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

信仰的类型

对虚幻的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废的理论的盲目相信、狂热崇拜。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以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思想见解或理论主张的坚信不疑、身体力行。

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

辩证关系

4、理想信念的作用

理想信念指引人生奋斗目标(伟大的人生源于伟大的目标,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动力。) 理想信念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克服逆境、走出低潮)

崇高的人生理想为实现人生价值注入了巨大动力(张海迪和海伦凯勒的比较)

理想信念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请学生举例子)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1、优秀的青年学生必然有信仰

人的种类:有体无魂——有精神残缺的人;失落了精神追求;无感觉——没有痛苦;有感觉——曾经痛苦地挣扎过;坚持精神追求——从痛苦的挣扎中走过来,保持了信仰;爱国者——有精神追求——有政治信仰(结盟);普通人——一般大学生——优秀大学生

2、坚定信仰建立在理性思考、理性选择的基础上

对该话题的思考起源于参观“渣滓洞”(《红岩》)

对理想和信仰的执著守卫必须建立在理性思考和理性选择的基础之上——真正经过了自己的独立思考,经过了科学比较,才可能用生命去捍卫她。

能进行理性思考和理性选择的前提就是需要广泛阅读,认真学习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要想代表先进文化就必须要做到的)

信仰如果建立在感性和功利之上,就不会是值得固守的信仰。(感性认识指导实践带来

的严重失误是深刻的教训)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3.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让你的追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西方:市场经济----贸易自由化(WTO);法治社会----保护私权、制约公权

中国:市场经济----与世界并轨;小康社会----让社会成员富起来;和谐社会----保证可持续性发展;法治社会----治理贪污腐败

总结: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小康和谐),建设法治社会是我们的追求

二、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一种科学的信念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组成;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发展的影响;正确完整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动态理解马克思主义确定的社会发展目标;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第三节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须躬行。

二、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理想的实现需要有献身精神。

处理好逆境和顺境的辩证关系

逆境和顺境: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相互依存

例子: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培根:一切幸运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并非没有希望;张海迪:有100次的失败和挫折,就要有101次的奋斗和追求。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几种错误倾向:

1、用理想来否定现实。2、用现实来否定理想。

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意志条件。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艰苦奋斗,其主旨在于奋斗,其价值在于事业和奉献。对艰苦奋斗精神要不断赋予新的意义和时代内容。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1、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

确立正确的理想,要克服两种倾向:理想脱离现实;用现实否认理想。

2.理想与现实又是一对矛盾

人生理想与现实人生的矛盾:社会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德理想与现实道德水平的矛盾; 职业理想与社会需要的矛盾;生活理想与现实经济条件的矛盾

3、在实践中把理想变为现实

(1)、实践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从理想到实在的过渡,只有在实践哲学中才有它的地位(费尔巴哈)。

(2)把理想变为现实必须从今天做起。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延续,以成其永远(鲁迅)。青年人应当有远大的理想,又要十分重视任何细小的工作。……达到理想的道路是要由无数细小的日常工作积累起来的(邓小平)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高尔基)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166年来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1840-1842 鸦片战争1851-1864 太平天国革命1898 戊戌变法1900-1901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义和团运动1911-1912 辛亥革命1919 五四运动1921 中国共产党成立1945 抗日战争胜利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至今 社会主义中国在发展

历史给我们的启示:1.爱国主义是凝聚中华民族、推动中国历史的一面伟大旗帜。2.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3.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走向胜利。4.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祖国是一个民族学、地理学和文化学的概念;国家是一个政治学范畴,是祖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重要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爱祖国的文化 爱自己的

国家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爱国主义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钱学森归国)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着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着鲜活的时

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庆国庆)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

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社会主义在中国,集中地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爱国主义首先就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爱社会主义,与爱中国共产党以及爱人民政府,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邓小平指出:“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

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是对全体中华儿女的基本要求。在这个问题上,爱国与否是最大的政治分野。只要站在拥护祖国统一的原则立场上,深明中华民族的大义,就能够在政治上求同存异,就能够团结起来,共同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奋斗。

(二)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理解:爱国主义与狭隘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与大国沙文主义。

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差别,但报效祖国不受限制 (不管身在何处,心中有个祖国----海外华人华侨);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经济全球化不等于全球的政治、文化一体化 (民族性的生命力) 形式)时代精神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团结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要求);爱好和平 (民族的性格特征);勤劳勇敢 (世界公认的勤奋)自强不息 (顽强的生存能力)。

(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最新表现形式,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生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

(1)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得、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的核心就是改革创新: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创;型国家的根本保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2)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大力推进理论创新 大力推进制度创新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3)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是大学生成才的巨大力量。发展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后备军。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为当代大学生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大学生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要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

(一)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邓小平告诫我们: “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

(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三) 增强国防观念(四)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四、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爱是一种美好的感情,但是,由爱发生的悲剧也屡见不鲜。是人们不该爱么?不,问题是很多人不懂得怎样去爱,于是,爱反而造成了伤害。如果说,爱本身是一种非理性的情感的话,那么,爱的行为则应该是理性的。爱国也是如此。希特勒难道不爱国么?但他却给德国以及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可见,仅仅有一颗爱国之心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懂得爱国之理。

1、爱国就是喊口号?真正的爱国,首先应该不是语言,而是行动。从小事做起,这是爱国的第一要义。当然,喊口号具有鼓动人心的宣传作用,但爱国不能只靠宣传。而且,盲目地喊一些过激的口号虽然痛快,但它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使问题复杂化,从而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所以,爱国需要热情,更需要冷静。盲目的爱国可能恰恰是误国。

2、爱国不一定要爱民?国家不是超越于人民之上的抽象物,国家本身没有利益可言,它是属于人民的,它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因此,爱国就必须爱人民,为人民服务就是爱国。要注意的是,为人民服务也不能抽象化。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是国家和人民的一部分,爱国就应从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爱起。

3、爱国就要护短?爱国当然意味着为本国而自豪,但这绝不意味着以为本国一切都好。 个人应该从善如流,国家也应该有容忍批评的宽宏气度。只有这样,个人才能不断进步,国家才能不断强大。真正的爱国者由于希望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所以对本国政府和民族的要求也就特别严格,所以批评自己国家的不一定不爱国,而一味护短的人虽然初衷也许是好的,但效果往往恰恰相反。

4、爱国就要仇外?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摩擦是在所难免的,正如人与人之间经常会发生矛盾一样。对此,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虽然不应该忘记历史,但牢记屈辱历史的目的是为了奋发图强、使历史不再重演,而不应该是为了复仇。既然痛恨侵略,又怎能自己去做侵略者呢?爱国不仅不应该排外,相反还应勇于并善于学习别国的长处。这才是真正自信的表现。应该反对崇洋媚外,但绝不能反对向外国学习。

五、爱国主义主题讨论

什么是恐怖主义?目前似乎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恐怖主义有几个共同特征是得到全世界认可的:有预谋的和恶意的;为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经济目的或其他目标;手段是十分恶劣的、残忍的和耸人听闻的,通常采用纵火、投毒、自杀式爆炸、绑架人质、劫机撞楼等极端手段来危害社会;对象是平民,残害和滥杀众多无辜平民是恐怖主义最为突出的特征。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一、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1、人生目的的内涵

为了理解人生目的,有必要对目的作一番考察。

从字源看,甲骨文、小篆中,目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其本义是眼睛,作动词是“看”;的:箭靶的中心。目的二字合起来,其意思便是:瞄准靶子的中心,有的放矢。后来才被人们引申为行为主体预计达到的行为结果。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2、人生目的是人生观核心

人生观要回答有关人生不同层次的问题,它是由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主要方面构成的思想体系。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其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

样的人生态度、就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

具体说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决定采取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 (先了解他人的选择)

3、人生目的的实质

(1 )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是人生目的实质。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其它许多问题也就不易解决”。(《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34-535页) 毛泽东还指出了完全地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把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变成实际生活里的马克思主义。

(2)、以为人民服务为目的的根据。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的理论。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就是为人民谋利益。毛泽东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把人生目的精辟地概括为“为人民服务”。1942年他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概念,毛泽东说:“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1944毛泽东发表了著名文章《为人民服务》,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了集中深刻地阐述。

人的社会属性、人民创造世界历史的决定性作用要求以为人民服务为人生目的。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只有在互相依存、配合、服务过程中,才能以自己的实践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相对独立地存在和发展。印度”狼孩”的故事是说明人的社会性的典型案例之一。鲁滨逊是另一个关于人的社会性的典型案例:鲁滨逊是英国作家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一书中虚构的主人公,他的人生经历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正确性。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倡、实践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的实践表明,以为人民服务为人生目的,代表了一种高尚的人生目的,应该成为我们时代最先进最崇高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本质是对社会作贡献,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人生观的体现。只有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才能辨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人生观的实质,自觉抵制它们的侵蚀。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人生态度的内涵。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看法。

2、人生态度的特点。从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看,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一个部分,人生观决定人生态度,人生态度也对世界观、人生观有重要影响;

从人生态度与人生目的、理想的关系看,人生目的、理想标志了人的一生应追求什么,指出人生的道路,表现为要做什么;人生态度则显示了以怎样的方式对待人生,表现为具体怎样去做;从人生态度与人的行为关系看,态度决定行为,行为是态度的外在表现;

人生态度又是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它既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又处在变动中,其形成或改变受社会环境和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3、人生态度的划分。为消极无为、无益于社会及自身的人生态度,表现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讲求实惠,及时行乐;看破红尘,悲观厌世。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表现为:热爱生活,满怀信心;责任感强烈,意志坚韧;积极向上,勇于开拓。

4、端正人生态度的重要性。人生态度对人生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遇到后各种各样的人生矛盾和困难。端正人生态度需要做到的几个方面:严肃认真,实事求是 ;人生当务实 ;热爱生命,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 。

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概念阐释

价值:是一个涵义广泛的范畴,一般来说,主要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有划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生价值三大价值之说。

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人生意义的看法和评价标准,也就是关于什么样的人生目的最值得去追求、人怎样生活才最有意义的观点。

“狼桃”(西红柿)启发:价值与人的需要有关;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人对某种有用的东西的主观评价。

2、人的价值与人生价值的联系与区别:联系——都是从人与社会的特定关系中引伸出来的。 区别:人的价值——静态,更强调个人是主体,社会是客体(社会满足个体人的需要的现实程度;人的权利\尊严和人格等);人生价值——动态,更强调个人是客体,社会是主体(个人满足社会需要的客观事实)

3、人是唯一可以互换主客体的生物。人为主体时——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为有价值;人为客体时——能够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为有价值。

个人的满足和需要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相辅相成;强调一方而忽略另一方都不能保证可持续性发展。

三、正确对待人生环境。

1、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身和心的涵义及相互关系:身指人体的生理组织以及身体的机能;心指人的心理或称精神活动,通常用知、情、意来概括。一般说来,身(生理)是心(心理)的物质基础,心(心理)为身(生理)的精神机能,二者相互作用,作为有机统一体对人的生活实践产生影响。

正确认识大学生中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内因即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心理期;外因即社会环境的影响。

保持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认识自我;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合理地调控情绪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自信\乐观\宽容\善良)

不合理信念:1、绝对化:就要这样!没有通融余地。2、至善主义:要完美无缺,无可挑剔; 要得到所有人的好评。3、以偏概全:1)一点不行,全面完了。2)一步不行,全局完了。3)一时不行,永远完了。

合理的信念:人非圣贤,不可强求绝对。法国作家雨果说:“不犯错,那时天使的梦想;少犯错,这是人间的法则”。英谚说:To err is human, to forgive, divine.。尽力而为,做到问心无愧即可,不跟自己过不去。清代金缨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己心。《红楼梦》评妙玉“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鉴。全面、长远地看问题。有时,如英谚说:Time is a great healer, it heals all sorrows. 很多问题的积压,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它的解决,也是“化冰三尺非一时之热”。

多面的“我”:1、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将来的我2、自我、镜中我3、我有=我是?4、小我、大我5、有我、无我6、本我、自我、超我

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心境:是一种微弱又持久的情绪状态,往往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影响着一个人的言行,使它们蒙上某些色彩。大体上可归为消极心境和积极心境两大类。激情:指一种迅速爆发、激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狂喜、发怒、恐惧、绝望、过分激动等,都是激情的不同表现。激情分为消极激情和积极激情。大学生的激情以消极激情为多见。

大学生的情绪活动的特点:冲动性:由敏感性、精力充沛、富于激情等使情绪失控而造成。想象性:这是大学生情绪中常有的一种不现实的表现。或陶醉于以前某种愉快的肯定的

情绪状态,或由于各种挫折沉湎于某种负面的情绪状态,陷入某种想象性的忧虑中,难于被另一种愉快情绪所取代。

情绪成熟的人具有以下特征:能够控制情绪的外在表达,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在适当的地方,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达或疏泻情绪。知道如何控制情绪,知道控制的程度是否适当,使情绪的控制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符合自己的需要。能够先对引起情绪的因素或情景进行客观的认识和评价,然后作出合理的反应。

2、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协调好个人与他人关系的重要性——良好的人际环境的作用;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关键——处理好利益关系;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处理(强调共同利益;坚守做人做事原则;明确是非标准);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原则——平等、诚信、宽容、互助;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要端正态度和认识;正确认识敢于竞争又要善于合作 ——两性之间)

3、协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协调好个人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意义:协调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为每个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协调好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关键:关键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个体性与社会性关系中的个人定位;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关系中的个人定位;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中的个人定位;个人权利、自由与社会责任、义务关系中的个人定位。

35岁前必须做好的10件事情:第一,学会本行业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并有所发展。第二,养成个人风格。第三,在感情生活方面平和安定。第四,明白自己的短处。第五,知道自己的长处。第六,储备辞职另谋生路的钱。第七,建立人际关系网。第八,学会授权他人。第九,学会在什么时候三缄其口。第十,对人要忠诚。

4、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1、协调好个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与日俱增彰显协调的紧迫。

2、努力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一、一定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第二、增强责任意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人有责;第三、通过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一、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1、道德的语义学解析。“德”即“得”,是指人们将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道”即道路,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矩、规范。

2、道德的含义。本质规定:经济基础决定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作用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良心);作用方式:善恶评价;存在形式: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

3、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1)道德的起源: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观: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起源的客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起源的主观条件;人的劳动是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非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观:道德起源于:神的意旨或上帝的启示;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动物的本能;人类的欲望;不可知。

劳动之于道德起源的意义: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劳动创造道德需要;劳动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经济决定道德: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社会经济利益决定着

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在阶级社会中,各种道德体系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结论:经济决定道德是从终极意义而言。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具有不同步性。

(2)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自身的活动。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们正是通过对道德的把握,来感受社会关系的脉动,识别社会发展的方向,确定自身生存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并形成自己关于责任和义务的观念,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自觉地扬善抑恶,明辨荣辱,选择高尚,弃绝卑下,保持社会和个人的健康发展。

4、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道德的认识功能: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的调节功能: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道德作用的表现: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5、道德的历史发展

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

原始社会的道德:道德原则: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道德规范:热爱劳动、团结互助、平等民主 ,勇敢刚毅。道德缺陷:氏族复仇、血缘群婚和食人之风。

奴隶社会的道德: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从和人生依附;鄙视劳动和劳动者;强调对奴隶主国家的绝对忠诚;信奉男尊女卑、男主女从。

封建社会的道德: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是封建社会道德最突出的特征。三纲五常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规范。道德的政治化、宗教化、规范化、理论化是封建地主阶级道德的重要特征。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道德原则。自由、平等、博爱是基本的道德规范。唯利是图是占主导地位的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人类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

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个人完善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二、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

2、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强调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推崇“仁爱”原则和人际和谐;追求精神境界,推崇高尚人格;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身养性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正确方法:分析鉴别取舍改造

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特点: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形成的优良道德传统。它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程中的道德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和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

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追求真理、热爱人民、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勇往直前、忠于职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精神

3、吸收人类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

优秀的民族道德具有普世价值。异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冲突和融合,是道德保持其生命力,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的重要机制。值得借鉴的西方道德传统;日常生活中的交往礼仪;经济伦理中的合理成分;人道主义思想的合理内核。

古希腊“四主德”: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美国流行的“五条基本道德原则”:生命价值原则;善良原则;公正原则;诚实原则;个人自由原则

中西方传统道德比较:中国人重整体;中国人重义;中国人重协调;中国人重内省。西方人重个体;西方人重利;西方人重进取;西方人重外律

三、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1、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道德意蕴:生产中的人本与非人本直接体现着人的价值与尊严;商品交换体现着交往主体的道德自觉;经济分配直接检验着社会公平;消费态度最直接地展示着消费主体的人格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的促进: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增强人们的竞争意识;增强人们的效率意识;培养人们的开拓创新意识。

市场经济的道德弱点:市场行为的趋利性容易引发拜金主义。市场行为的自发性容易引发人格缺陷。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焦点: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3)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

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经济前提;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共产党为执政党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体、政体,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政治前提;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文化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论集体主义:一个人只有在真实的集体中才能获得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真实集体的建立有赖于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真实的集体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

集体主义原则的内涵: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兼顾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

集体主义的完善:从名义集体向真实集体的转化;认同特殊境遇下的个人利益优先权;集体利益指向与个人心理趋向的协调;落实集体利益向个人利益的反馈。

集体主义道德的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无私奉献;中间层次:先公后私;基本层次:公私兼顾

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不仅是人类的道德理想,而且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的历史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共产主义道德表现为大公无私、公而忘私,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四、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1、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建设的意义

体现了对道德建设规律的自觉反映和深刻把握。体现了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道德要求和法律要求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内容的丰富和拓展。

2、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和护法;“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善;“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为公、服务社会。

3、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诚信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基本道理;也是一个社会维持正常秩序和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

4、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5、努力提高道德修养自觉性:道德修养: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

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学思并重的方法;省察克治的方法;慎独自律的方法;积善成德的方法;知行统一的方法。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一节 公共生活以及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公共生活的领域更为广阔,公共生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活动范围的广泛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通常是指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秩序,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秩序之于社会,就像规矩之于方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秩序社会便无法正常运行。秩序是由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保障的。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序的重要标志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一方面,一些在长期公共生活中形成的、得到社会成员广泛认可的规范以民间风俗、礼仪和宗教教规、戒律形式继续发挥着作用;另一方面,一些公共生活中的基本秩序及其规范开始以成文法的形式出现,以强制的方式对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行为作出限制和规定,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

道德和法律逐渐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力量

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二者又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法律中包含有道德,道德规范中也具有法律内容。

当社会基本道德规范被普遍遵守的时候,社会将以最小的司法成本运行,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率,也将实现国家最大利益和个人最大福利。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1、文明礼貌: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

2、助人为乐: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

3、爱护公物: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4、保护环境:保护环境主要是指保护自然环境,也包括保护人文环境。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是当今时代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

5、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在社会生活中,每个社会成员既要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也要遵守特定公共场所和单位的有关纪律规定。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全社会的公德建设,我国社会公德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当前,我国遵守社会公德的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甚至令人忧虑的现象。当代大学生已成为我国传播社会公德意识和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的重要力量。从总体上看,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但是,少数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表现出的某些陋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大学生的评价。

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探析:学校教育的缺陷造成了学生社会公德观念的缺失;家庭教育功利化思想制约了学生良好社会公德行为的形成;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学生社会公德认知出现偏差;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想行为弱点是其社会公德失范的内在原因。

(二)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社会公德所规范的行为包括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为细节, 这些细节极容易被人们忽略, 而它一旦被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所忽视, 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社会公德的境界,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间慢慢升华的。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可以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在公共生活中,由于个人的行为会影响他人的生活,因此约束个人行为的公共生活规则很多。其中,法律是最权威的规则,它既有国家强制性,又有普遍约束力。根据法律的规范作用的指向和侧重,可以将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分为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和教育作用。

1、指引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既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作用。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法的指引作用主要是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三种规范形式实现的。

2、预测作用:法律的预测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行为的趋向与后果。

3、评价作用: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法律的评价客体是人们的行为。

4、强制作用: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实施的作用。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障。

5、教育作用:法律的教育作用的实现主要有三种方式:法律作出规定,通过人们对法律的了解和学习,发挥教育作用;法律通过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使违法犯罪者和一般社会成员受到教育;法律通过对各种先进人物、模范行为的嘉奖与鼓励,为人们树立良好的法律上的行为楷模。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治安管理处罚法》《集会游行示威法》《环境保护法》《道路安全交通法》《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第六章 培养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第一节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职业与道德和法律

职业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活中的法律,就是为了调节和约束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而形成和制定的行为规范。

职业的通俗表述就是人们所从事的工作。社会分工造成了职业的划分,职业也因此具有了特定的业务要求和职责规定。

每一种职业都要形成相应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包括职业内部从业人员之间的联系,不同职业从业人员之间的联系以及职业从业人员与广大职业服务对象之间的联系。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职业生活中的法律,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履行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法律规范。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有许多共同的特征:鲜明的职业性;明确的规范性;调节的有限性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也有区别。职业道德——自律意识,职业生活中的法律——他律要求。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职业道德具有时代性和历史继承性。

1、爱岗敬业,反映的是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勤奋努力,尽职尽责的道德操守。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三个属性:利益属性;理想属性;公益属性

2、诚实守信,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即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信守承诺,讲求信誉。

诚实守信本质要求:职业活动中个人所享受的职业权利和所尽的职业义务的价值量关系应该是合理的,即个人所付出的职业劳动和他的职业所得之比较,应该是社会公认的公平;个人获得职业利益的手段应该公正,合乎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约束,而不能以欺诈和其他不正当手段从事职业活动;个人对于他人和社会的职业承诺应该兑现,即使与个人或部门利益无关。

3、办事公道,办事公道一般要求: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做到公平、公正,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不以权损公,不以私害民,不假公济私。

办事公道四个体现:服务团体,不损害自己所属的团体利益;服务社会,不损害社会、公众和国家、民族利益;不以职业之便利牟取不正当个人利益;在处理各种利害关系时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人。

4、服务群众:服务群众,就是在职业活动中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服务群众行业要求:商业领域:以良好的服务群众意识获得合法收益是应当的;为群各种服务可以成为利益交换的手段,获得双赢;公务领域:尤其是公务员,为人民服务是必须要求。因为政府部门不能通过为群众服务谋单位利益,国家和政府也没有独立于群众之外的利益,因此,公务领域不能通过为群众服务而交换得利。事业单位:即介于政府部门和商业领域之间的职业,如医生、教师等,必须以为群众服务作为价值导引,不能使职业活动沉沦与价值交换和单纯的牟利。

5、奉献社会:奉献社会,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并通过兢兢业业的工作,自觉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提高廉政素质是我国当前职业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在职业活动中,不同的价值追求所体现的人生境界是不同的,所产生的价值和意义也是不同的。大学生学习职业道德知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对于今后从事职业活动具有重大意义。

三、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

与职业生活相关的法律很多。从适用对象来说,既有适用于所有劳动者的《劳动法》,又有适用于公务员的《公务员法》,还有适用于某一特定职业的《教师法》、《律师法》、《法官法》、《检察官法》、《人民警察法》等。职业生活中最主要的法律有《劳动法》和《公务员法》等。

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

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储备,专业技能的锻炼和提高,有意识地、认真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培养,需要着重抓好如下环节:努力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活中的法律知识。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努力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能力。

第二节 大学生择业与创业

一、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应当适应时代的需要,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是同学们理性择业、奋发创业的重要条件。造成我国就业压力大的原因:其一,我国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的人员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其二,就业机制有待完善。其三,就业观念有待更新。

国家采取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即确立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

业”的就业方针,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扩大就业规模,努力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限度内。

所谓结构性失业,是指需要就业的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素质、择业观念与经济结构调整或生产技术转变带来的就业岗位要求难以适应,导致有工作不能干。

所谓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由于工作不如意,或者为了寻求更高的待遇和更好的发展机会而造成的暂时性失业。

发展性失业是指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一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不景气所造成的对劳动力需求的萎缩,其对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大,也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力图降低的指标。

当前大学生择业观不合理的心理状态:求闲心理;求便心理;从众心理;依赖心理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择业和创业是每一个大学生都要面对的问题。“择”意味着选择、寻找、决定;“创”意味开辟、创新、拓展。所谓择业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社会的需要,主动选择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过程。所谓创业则是通过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辟新的工作岗位、拓展职业活动范围、创造新的业绩的实践过程。

对于大学生来说,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做到以下几点是十分必要的: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大学生除了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外,还应当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一是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二是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三是要提高创业的能力。创业需要勇气,但需要的是智勇,而不是蛮干。打破“学历本位”的观念,树立“能力本位”的意识。

三、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一)在艰苦中锻炼是成才的必要条件;从个人生存发展的小环境来说,同学们也许会遇到许多“艰苦”的考验。“在艰苦中锻炼”的本质,是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也是对人生历程的自觉准备。

(二)社会实践是锻造人才的“熔炉”:新的人才观,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成才,人才就在群众中”,衡量人才应“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而应主要看实际能力和贡献。

第三节 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一、爱情与人生

1、爱情是什么?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 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

2、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性爱—区别于亲情和友情的特殊的“情爱”.理想—人格上的认同,赋予爱情心心相印的基础.责任—为对方负责增加了爱情的严肃性.

爱的核心因素是责任。为对方负责增加了爱情的严肃性,是爱情中的道德因素,是对性爱和理想的升华。爱的本质是给予。爱情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奉献,不是索取和占有。正是这种无私的奉献和给予,才使爱情高尚和纯洁。

3、解读爱情的意义:爱需要彼此的理解、关心、宽容、拥有共同的志趣;爱情是催人上进的;爱情是需要不断追求和培养的,不是一旦拥有就永远拥有。

恋爱中的道德

1.尊重人格平等:恋爱双方在人格上是独立的,在双方关系上是平等的,都有给予爱、接受爱和拒绝爱的自由。

2.自觉承担负责:爱一个人, 就应该对他(她)负责。人生顺逆难测, 责任支撑的爱情可

以帮助我们走出困境和低潮. 爱情是人生顺利时的一个微笑; 爱情是人生低潮时的一个鼓励; 爱情是人生失误时的一声安慰.

3、文明相亲相爱

大学生的恋爱

1、摆正学业与爱情的位置。对爱情的追求必须与对事业的追求有机结合起来,爱情之树才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大学的美好时光是有限的,如将全部精力付诸爱情,必然会以学业上的牺牲为代价。爱情与学业并不完全矛盾。学业的成功会提高爱情的质量,而高尚的爱情又是学业发展的动力。

2、避免混淆爱情与友谊的界限。友谊和爱情是有区别的:首先,性质不同。友谊是朋友之间一种平等的、诚挚的、亲密的,相互信赖的关系,感情上表现为平和、沉静、坦诚。爱情则是一对男女相互吸引及相爱,感情上表现为热烈、奔放、激情难抑。一段友谊会让人心情愉快,但显得平静;而一份爱情则往往让人激动,甚至无法入眠。 其次,状态不同。友谊是“开放”的,友谊可以通四海,朋友遍天下。而爱情却是“封闭”的,它是一对男女之间的隐秘之情,不容许任何第三者涉足。再次,深度不同。爱情成为人类感情中最复杂、最微妙的综合体,是两性之间心理空间最为接近的一种情感活动,贴心而又炽烈。而友谊只是相互敬慕之情,不管有多么深厚,都不存有半点性欲的念头。第四,道德要求不同。友谊主要承担的是道德义务。朋友之间要做到忠诚、友爱、互助,要讲原则、明是非。而爱情在缔结婚姻关系后,就不仅要承担道德义务,而且要承担法律责任。婚姻家庭是受法律保护的。

3、学会走出失恋伤心地。失恋而不失志。不要因为失恋而模糊自己的人生目标,或者结束自己的生命。失恋而不失德。不要一时冲动,做出害人害己的事。有的人失恋后散布对方的谣言,进行造谣中伤,只会让人觉得你没有度量,降低自己的人格。痛苦转化为动力。善于以失恋的挫折作为人生奋发向上的动力的人,就是生活的强者。

大学生对待爱情的态度。不要误把友情当爱情;不要爱情至不要片面地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不要只重过程不顾后果

二、婚姻与家庭

1、婚姻与家庭的概念

婚姻:指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而 产生的夫妻关系.

家庭:指在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由一定范围内的亲属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

2 、婚姻与家庭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 性爱对婚姻的重要;尊重在性爱中的重要.

社会属性: 婚姻的合法性; 不同时期择偶标准的变化.

三、家庭美德

1、尊老爱幼2、男女平等3、夫妻和睦4、勤俭持家5、邻里和睦

四、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1、婚姻法的基本原则

婚姻自由(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弱势群体(妇、幼、老);计划生育

2、婚姻法的主要内容:结婚;家庭关系;离婚

1无效婚姻:重婚;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 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

可撤消婚姻:包办婚姻; 买卖婚姻; 强迫婚姻。可撤消婚姻实行“不告不理制”:要求婚姻登记之日起(或自恢复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2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和其他家庭成员关系

夫妻关系包括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

夫妻间的人身关系是指夫妻双方与其人身不可分离而没有直接经济内容的在人格、身份地位以及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夫妻间的财产关系是指夫妻双方在财产、抚养和继承等方面权利和义务关系

3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

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父母有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

父母和子女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4离婚

离婚的条件:夫妻感情确已破裂(表现形式因人而异。)(以保护无过错方为原则) 离婚的程序:(调解为必经程序)

协议离婚:夫妻双方自愿离婚,对子女和财产已经达成协议。(申请——审查——解除) 诉讼离婚:夫妻双方自愿离婚,对子女和财产达不成协议。夫妻一方要求离婚,另一方不同意的。

离婚的特别规定:军人配偶要求离婚,须得军人同意。军人一方提出离婚或双方者是现役军人的,按一般婚姻案件处理。女方在怀孕期间和分娩后一年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女方提出离婚的,或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不在此限。

第七第八章略


相关内容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我们在大学阶段要良好的发展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我们也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 ...
  • 思想道德修养论文
    通过聆听了学校组织的几场素质教育讲座,及自己参加了几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对于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认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充分的意识到了思想道德修养的巨大含义以及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我不敢说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
  • 浅谈如何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浅谈如何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李磊 [摘要]提高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既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增强学校软实力的重要保障.更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讲了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一些问 ...
  • 讲道德.有品行党课
    "讲道德.有品行"党课 湖南省工业通信业节能监察中心 刘永忠 今天的主题是"讲道德.有品行",这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第三阶段的一项主要内容. 下面,我从三个部分探讨一下共产党员 ...
  • [党性党风党纪教育读本]读后感
    <党性党风党纪教育读本>读后感 近几天读完了<党性党风党纪教育读本>一书,此书是为了配合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而特地编写的,此书理论联系实际, ...
  • 加强党性修养争做合格马克思主义者
    加强党性修养 争做合格马克思主义者 党性是党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所固有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体现.加强党性修养是争做合格马克思主义者的必经之路.作为我们学院的第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习者,我倍感自豪.院领导赵书记给我们上的关于党 ...
  • 加强党性修养养锤炼思想作风_心得体会
    加强党性修养,锤炼思想作风心得体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 ...
  • 朱熹对儒家修身思想的继承及其现代意义
    第26卷第3期2008年5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ofQuanzhou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Vol.26 No.3May.2008 朱熹对儒家修身思想的继承及其现代意义 张 品 ...
  • 道德讲堂讲稿6:教师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
    道德讲堂讲稿6 教师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 教师,是指通过教育活动为社会或一定阶级培养合格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而为社会服务的人. 教师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是践行教师道德规范,提高教师道德的两种紧密相连的道德活动形式,它们分别从他律灌输和 ...
  • 谈修养的内涵
    本文由kubit110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谈修养的内涵 (2010-02-22 10:20:20) 标签: 修养 层面 内涵 成功 杂谈 修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全方位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