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文气"说述评 - 范文中心

曹丕"文气"说述评

04/16

曹丕“文气”说述评

[摘要]: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曹丕的《典论·论文》提供了许多的内容材料。其中“文以气为主”更是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无论是在文论理论方面,还是美学意义都有值得研究的地方。

[关键字]:《典论·论文》;潜气内转;气

(一):曹丕“文气”说所涉及方面

曹丕在其《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夫兄,不能以移子弟。”①中的气具有难免的历史因素,这点笔者在本文的,中会具体说。因为这些因素, 这个气就具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气”具有自然季节方面的含义。“一指天地之元气、自然之节气,此

②③「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文中的气是受文外之气的影响的,“徐干时有齐气”

这虽然是说作为创作主体的徐干的个人气质,但是这个“齐气”却是一种地方人的“四平八稳”④的共同的气质,这样就充分的说明了气具有自然环境影响的一面。

第二,曹丕的“气”很显然的含有文学创作主体个人气质禀赋的内涵。文学所表现的风格,是在创作主体的人格和气质的影响下而成的。“二指作家的气质才性:「刘越石仗清刚之气」(《诗品序》)、「仗气爱奇」(刘桢诗评)是其例”⑤这正是跟本论文所谈的气相符的。曹丕在此说气是自身固有的气质,并且“虽在夫兄,不能以移子弟”,这一点清代的郎延槐也有相同的认识,他说“严苍狼有云:‘诗有别才,非关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此得于先天者,才性也。”⑥。但这又与他一贯的作风想矛盾,笔者在他的《答繁钦书》中提到“吾练色知音”⑦,就可知他并不是一个只通一类之人,还是个广泛学习的人。文气不仅是作家先天的气质,还有后天学习得到的。

第三,曹丕的气当然还更是作品的风格与气质。“气之清浊有体”则是明确是说明,文章风格的优劣与不同。钟嵘对这也有相关的论述,他说“三指作品之精神气质,风格骨气。「骨气奇高」(曹植诗品)、「气过其文」(刘祯诗品)„„”⑧,这正是在论述各家作品的区别于高低。

说到这里,分别对三个方面做了论述。可能看出,曹丕所说的“文气”并不是简单的说文章或是文学,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这里的“气”是包含了三个角度的内涵的一个概念,那么相应的“文”也就有三个向度的发散。

(二) :曹丕“文气”说形成因素 ① 曹丕《典论·论文》,萧统编《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四册,第四十卷,1821页

② 《诗品集注》,钟嵘著,曹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正文3页 ③ 《诗品集注》,钟嵘著,曹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正文3页 ④ 《中国古代文论》,李壮鹰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4页 ⑤ 《诗品集注》,钟嵘著,曹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正文3页 ⑥ 王夫之等《清诗话》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25页 ⑦ 曹丕《答繁钦书》,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二册,全三国文卷,1088页

⑧ 《诗品集注》,钟嵘著,曹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正文3页

如前面一节所说,曹丕“文气”说有三个向度的思维,那么就应该把这个概念的形成因素分成三个方面来说。而这些因素都是在这以前的一些哲学论说。现在,笔者就这展开讨论。

第一,“气”的自然方面的论说。首先是老子关于气的论述,在“《老子》第四十二章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和。”⑨《周易·系辞上》也说“夫太极生元气„„元气以敛而形。”⑩这里说的气就是天地自然万物的本源构成的基本元素。一,则是天地生出的混沌,氤氲而不成其形。“元气”跟《老子》中说的一有很大的相似性。元气是世界的一种本质性的生成物,是宇宙万物的一个雏形。太极相互交融运动变化,从而生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合则称为元气。古就有“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11那么可以认为元气或是气,就是世界万物生长变化的原因与动力。其实气和元气可以说本身就是一个概念,古时就有元气、精气甚至直接就说是气。其实在曹丕这里,这个气本身就有这样的基本面。

第二,,“气”也是人本身的存在基础,是自身就有的。《管子·心术下》:“气者,身之充也。”12《管子·枢言篇》亦有云:“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13汉代王充的《论衡·无形篇》也谈到“人禀元气于天,各受寿夭之命,以

14立长短之形。”从才料上,可以看出这所说的气都是一种生命的体现。气决定着

一个人的生命长短,和生命形态。这气本身就是生命内在存在的,并且每个人的气都是不一样的。从这点又可以看出,这个气是每一个人的外在生命形态(这包括人的长相美丑和高矮胖瘦。)和内在的气质禀赋跟精神性格。曹丕当然也是看到了这点的。他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就充分看到了气的个人先天性,这是和人区分的特点,也看到这是不能遗传也不能从外部获得的。曹丕也深刻的看到也与身体素质的关系,他说“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因为每个人的气的不同并且有“清浊”之分,即使面对同样的音乐或者文章也会有“引气不齐”的时候。这是说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文章。文体多样,因此人是“鲜能备焉”15的。对此就可以得出“一个人的文学天赋是有限,那么无论他多么费尽力气,强迫自己去从事创作,都是不会取得成就的”16,如果勉强费力就会“最终由于这种摧残伤害而导致严重的疾病”17。

第三,气也是文学风格的表现。曹丕认为,“气之清浊有体”。“清浊”本是用来描述音乐的。音、律作为一个音乐方面的术语,通常是和清浊相联系的,清浊便成为描述音乐形态的的语言,在《氾喻训》中就有相关的论述“耳不知清浊之分者,不可令调音。心不知治乱之源者,不可令制法。„„譬犹不知音者之歌⑨ 任继愈译著:《老子新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52页 ⑩ 王夫之著:《周易外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58页

11 荀况著,安小兰译注《荀子·礼论篇》(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2 管仲《管子》(卷十六)《四部丛书》初编(六十一)(上海:上海书店,1998年)4页

13 赵守正《管子译著》上,(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105页 14 王充《论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21页

15 《中国古代文论》李壮鹰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1页 16 吴建强《曹丕“文气”说探究》,青海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7 吴建强《曹丕“文气”说探究》,青海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也,浊之则郁而无转,清之则燋而不讴。”18。曹丕则是借用了这样的一个音乐语言来用在文学之上。由此这句话,可以看到“清浊”本无所谓好与不好,但是曹丕把这用于说明文学风格的好坏。风格本无所谓好坏,曹丕用这来说好与不好,是出于他的取向,这一点笔者将在,这一节做出阐述。

现在简单谈谈曹丕“文气”说的直接来源。繁钦在曹丕之前用“气”来描述音乐,古代的中国诗歌文学都是可以用来唱的,那么久可以说繁钦是中国文气说实际上的第一人。繁钦在《与魏太子书》中说道“喉转引声”19、“潜气内转”20这其实就是在说一种演唱的技术和风格气质。这里的魏太子其实就是曹丕,他是在收到这一封信后,受到“潜气内转”的影响后发展而成的。当然二人的气的不同,曹丕是把重点放到了技术之上的,而繁钦的气则内容更加的丰富。这点因篇幅限制不予论述。

(三):曹丕“文气”说的目的与取向

第一,笔者要把眼光放到《典论·论文》的文本之上,来看“文气”的目的所在。在谈论气的那一段里边,可以明显的看到“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气”在第一节中已有论述,在此不再重复。鉴于

21有如此多的不同,而人呢,则“能之者偏也”,即使是“力强而致”也不可能

出现好的作品,甚至会伤害身体。而“能备其体”22的“通才”23则是少之又少。然而现实“文人相轻”24的现象和“不自见之患”25则比比皆是。通过这一点,就可以明显的知道,作者是想要用“气”的多样和不可“力强而致”来减少“相轻”的现象。

第二,在看曹丕的取向,从上面看,气有几个向度的思考,,就必然不会有相同的样式呈现。曹丕喜欢的气,是“清”的,也就是那种:刚劲的、沉郁的、有“风骨”的。如其父曹操的《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

26思难忘。”其中就包含慷慨忧思之感。当然曹丕自己也写这样的诗歌如他的《黎阳行》中显现出来的就不是别人说的“公子气”、“文士气”。说到这里笔者也就不在赘述,这一点也是明显的了。

(四):总结

从上三点所述,可以知道曹丕“文气”说来自中国传统的哲学,其直接来源是繁钦的“潜气内转”。这个“文气”包含多向度的发展与思考,为后世提供了许多的借鉴与思考。当然从其论说与其他作品中,也可以明白其倾向。“文气”说的开创意义,是明显的。这是第一个关于文学的纯粹的论述,也是第一的用气18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昆明:云南大学,1998年)438——442页

19 萧统编《文选》第四册,卷四十,1821——1822页

20 萧统编《文选》第四册,卷四十,1821——1822页

21 《中国古代文论》,李壮鹰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2页 22 《中国古代文论》,李壮鹰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2页 23 《中国古代文论》,李壮鹰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2页 24 《中国古代文论》,李壮鹰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1页 25 《中国古代文论》,李壮鹰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1页 26 《曹操集》,曹操著,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5页

来论文学的,由此开创了文学的独立于觉醒的时代。

参考文献:

论文类:

[1] 《曹丕“文气”说研究》[D]吴建强 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年

[2]《繁钦与曹丕文气说论疏》[J]欧阳艳华 汉魏文论辩要

[3]《从“气”到“文气”——曹丕“文气”说探源与发微》[D]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年

论著类:

[1]《中国古代文论》 [M ] 李壮鹰主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2 ]《诗品集注》 [M] 钟嵘著 曹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3]《曹操集》 [M] 曹操著 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5页

[4] 《文学理论基础》[M] 阎嘉主编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

[5] 《中国古代文学》(上) [M] 周裕锴、谢谦、刘黎明主编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

[6] 《中国文学史新著》(上卷)[M]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7] 《文选》(第四册,四十卷) [M] 萧统编

[8] 《淮南鸿烈集解》[M] 刘文典(合肥:安徽大学,昆明:云南大学,1998年)

[9] 《论衡》 [M] 王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10] 《管子译著》(上)[M] 赵守正上,(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11] 《管子》(卷十六)[M] 管仲《四部丛书》初编(六十一)(上海:上海书店,1998年)

[12] 《周易外传》[M] 王夫之著:(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13] 《老子新译》 [M] 任继愈译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4] 曹丕《答繁钦书》 [M]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二册,全三国文卷

[15] 《清诗话》上册 [M] 王夫之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6] 曹丕《典论·论文》 [M] 萧统编《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四册,第四十卷,

[17]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卷) [M] 刘黎明主编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


相关内容

  • 论[诗经]中反兴运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摘 要: 关于<诗经>中的兴,历来解说分歧众多.兴表现形式多样,除了明兴.暗兴.正兴外,还存在较多的反兴.后人在诗歌创作中继承并发扬了这一艺术传统,体现出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是<诗经>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种艺术 ...
  • 曹丕代言体诗歌浅析
    第32卷第3期2011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Vol. 32No.3 M ar.2011 曹丕代言体诗歌浅析 叶静 (漳州师范学院 摘 中文系 ...
  • 曹丕和刘禅的才能.性格与命运--读[三国]
    作为两大枭雄曹操与刘备的后代和继承者,曹丕与刘禅在<三国演义>中都是被作者基本贬抑.否定的角色:前者与兄弟争位,又逼汉献帝"禅让":后者昏庸愚昧,最后降魏,葬送了父亲奋斗大半生创下的基业.与曹操.司马昭一样, ...
  • 述评与综述的区别
    ・科技写作・ 述评与综述的区别 李强 关键词 述评 文献类型 医学写作 综述 文献研究摘要 系统地研究述评类论文的写法及其与综述文献的区别.从述评与综述报道内容的侧重点.作者群.情报学价值.对参考文献的要求.写作格式.审稿要求及刊出周期等方 ...
  • 高调理事低调做人_低姿态行事不等于做低级人
    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涓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众成王. 世间万事万物皆起之于低,成之于低,低是高的发端与缘起,高是低的嬗变与演绎.低调做人正是一种终成其高.必成其大的哲学.谙通此一哲学的人方为大智之人.方成大价之身. 做个不争者 中国的大智者 ...
  • FDA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关于临床试验主方案的述评
    美国 FDA 继续推动临床试验设计方面的创新,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发表关于主方案(master protocols)的述评<研究多种治疗药物.多种疾病或两者皆有的主方案(Master Protocols to Study ...
  • 中国文学史-文学常识习题3
    <中国文学史>文学常识习题(三)-魏晋南北朝 1.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异常繁荣,中国文论史上,魏曹丕的< 典论 · 论文 >是第一篇文学批评的专门论文:西晋陆机的< 文赋 >是第一篇完整而系统 ...
  • MOOC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意义和价值
    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1)MOOC 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MOOC 课程模式起源于网络开放课程,最早可追述至2007年.随着参与 MOOC课程中学习者人数急剧扩张,MOOC 这种课程模式,引起了远程教育.开放教育乃至整个教育行业的注意 ...
  • 表现主义文学研究述评
    第2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