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1 - 范文中心

高一历史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1

03/09

第一章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三节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的建立;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一二八事变;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史实、文献资料,探讨东北三省迅速沦陷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2.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蒋介石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比较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的原因,培养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知识点拨】

(一)知识引导

1.九一八事变

(1)发生原因:

既定国策: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确立先占东北进而侵占全中国的政策。

内部原因:摆脱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及由此引起的政治危机。

外部条件:国际上欧美各国无暇东顾。国内蒋介石“围剿”红军,无暇北顾。

(2)爆发:1931年9月18日夜,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路轨,反诬陷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

(3)各方态度:

①蒋介石:绝对不抵抗。主要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

②英美:忙于应付国内严重的危机,对日本采取姑息政策。

③国联:

a.对日本:不承认日本维护伪满,独霸东北的要求;

b.对中国:不同意中国恢复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原状的意见。

实质:把东北变成帝国主义共管殖民地。

(4)影响:

①东北三省沦陷,沦为日本殖民地,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

②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局部抗战拉开了序幕。

③开始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均势”,加深了英美等国同日本的矛盾。

2.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提出发动群众斗争,打击帝国主义。派大批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组成东北抗日联军。

(2)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成抗日义勇军。

(3)爱国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爱国力量,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二)重点、难点

1.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的异同点分析

相同点:

①背景都基本相同:日本因遭受世界经济危机打击而转嫁矛盾;蒋介石政府全力围剿红军。

②方式基本相同:日本蓄谋已久,制造了发动军事进攻的借口。

③结果相似:中国最终战败,丧失主权。

不同点:

①国民政府尽管都采取不抵抗政策,但一·二八事变中,十九路军进行了抵抗,沉重打击了日军。

②九一八事变后,日占东三省,建立伪满洲国。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与日本谈判,签订《湘沪停战协定》。

2.日军发动一·二八事变的原因

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日本为什么在还没有完全稳定北方的情况下, 又在上海挑起事端呢?

首先,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其气焰更加嚣张,因而敢于把上海作为其进一步侵略的对象。

其次,上海是中国沿海的最大城市,是国民党统治下的经济中心,如果占据了上海,不仅可以迫使国民政府承认东北的既成事实,并且可以为它深入长江流域和中国内地建立 新的基地。

再次,上海是一个国际帝国主义争夺的中心,特别是美英的利益所在,日本估计美英 这时不会对其进行干涉,而国民政府也仍然不会抵抗,因而可以迅速夺取上海。如果万一遭遇干涉或抵抗,它也可以借此来转移中国和国际社会对东北的视线,从而以便它在东北的行动。

3.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分析

(1)蒋介石虽为国家领袖,但代表的却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决定他不可能也绝不会发动全国人民去实行抗战。

(2)蒋介石既投靠英美,又与日本有秘密协定。幻想通过公开的外交活动阻止日本的侵略,牺牲局部保全大局。九一八事变后,不愿抵抗,而幻想利用英美日之间的矛盾,让英美逼迫日本归还东北三省,而没有估计到英美也迫于经济危机,自顾不暇。

(3)蒋介石只看到日本经济、军事的强大,中国的落后,担心抵抗会导致亡国,危及自己的统治,所以他采取了这一祸国殃民的反动政策,并镇压一切反对日本侵略的爱国行动。

(4)不抵抗政策的卖国反共,其结果不仅破坏了广大人民的抗日斗争,也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气焰,酿成了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

【能力素质】

例:以下是有关九一八事变的几则材料:

材料一 1931年9月24日,《日本政府关于满洲事变的第一次声明》说:“九月十八日夜半,在奉天附近的一部分中国军队,破坏了南满铁路的路轨,袭击了我们的守备队,以致发生冲突。”

材料二 以下是柳条湖事件的参加者花谷正写的回忆录中的一段话:“18日夜,弯月挂起,高粱地黑沉沉一片,疏星点点,长空欲坠。岛本大队川岛中队的河本末守中尉,以巡视铁路为名,率领部下数名向柳条沟(湖)方向走去。一边从侧面观察北大营的兵营,一边选了离兵营800米往南去的地点。在这里,河本亲自把骑兵用的小型炸药安放在铁轨下,并点了火,时间是10多点钟。爆炸时‘轰’的一声,炸断的铁轨和枕木向四处飞散。”

——引自[日]《文献昭和史》

材料三 以下是张学良部将何柱国根据“事变前后所了解到的情况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的回忆录《九一八沈阳事变前后》中的一段话:

“1931年9月17日拂晓,日军在沈阳北郊八公里左右的柳条沟(湖),由日本关东军派出一个工兵中队,开入该地区进行警戒,隔断了交通,中午时分,抓住了在该地区横跨铁路的农民八人,强迫他们穿上东北军的旧军衣,对他们说:‘你们违犯了铁路的戒严令,罚你们修铁路半天。’这时日本的工兵队拍了好多照片,注明:‘东北军破坏铁路,被日军发现后的战斗情况。’最后把被抓走的农民也枪杀了。照片注明:‘东北军破坏南满铁路的应有下场’。”

材料四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河本末守以巡视铁路为名,在距北大营八百米的柳条湖铁路路轨上点燃了炸药包,炸断了铁轨,以爆炸声为信号,今田太郎挥舞军刀,率领川岛中队抢先杀进了北大营。”

——引自胡德坤著《中日战争史》

请回答:

(1)你认为材料一所反映的内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为什么?

(2)材料四所述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它是否具有作为历史证据的史料价值?

(3)根据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你认为九一八事变的历史真相是什么?

分析:此题选取了九一八事变这一历史事变的四则材料。材料一是日本政府关于九一八事变的声明;材料二是九一八事变的参加者花谷正写的回忆录;材料三是原东北军将领何柱国根据事变前后的经历与调查写的回忆录;材料四是历史学家胡德坤在《中日战争史》中对各种历史材料分析后叙述的九一八事变的经过。此题的主要测试意图是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自身价值的认识,是否理解什么是史料,什么不是史料,什么是可信的史料,什么是不可信的史料。材料一是不可信的歪曲事实真相的伪史料;材料二是最为可信的史料;材料三是较为可信的史料;材料四不是史料,而是历史研究的成果。只要把握住这一关键,就会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

(1)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日本政府站在侵略者立场上歪曲事实。

(2)符合历史事实,但不具有作为历史证据的史料价值,它是历史研究的成果。

(3)日本关东军自己炸毁南满铁路,诬为中国军队破坏,借口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点击思维】

例: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对日本采取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在于( )

①幻想国际干预,和平解决 ②存在战必败的失败主义情绪 ③认为中国共产党为心腹之患 ④内部派系林立,亲日派占上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分析:该题为一道因果关系选择题。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能力。对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采取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教材习题中有四段史料作介绍。一是寄希望于国联;“以待公理之解决”;二是认为武装等各方面都不如人,抵抗必亡国;三是亡于帝国主义和亡于共

产党的不同点。亲日派占上风不符合史实。由此可以判断该题答案为B。

【学科渗透】

例:对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是20世纪30年代在南方建立

C.都推动了抗日反蒋斗争的高涨 B.都曾遭到蒋介石军队的“围剿” D.都是工农民主政权

分析:该题为一道学科内综合题,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的能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是1933年11月在福建成立的,主要是由于蒋介石对日妥协退让而引起的反蒋抗日行 动。这个政权的主体是国民党内的爱国力量,应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政权,而非工农民主政权,故答案为D。

【高考巡礼】

例:1932年10月,国际联盟调查团在所谓“中日冲突”的报告中提出( )

A.维持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占领 B.由“满洲国”统治东北

C.恢复中国对东北的管辖和治理 D.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

分析:该题为2001年春季招生试题。本题考查了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内容,概括1932年国际联盟、国民政府、日本三者的关系。可看到:在报告书里,国联既不同意恢复九一八事变之前东北原状,即可排除了C项,又不承认日本维持伪满洲国,独霸东北的要求。即可排除A、B项。国际联盟企图把东北三省变为帝国主义列强共同管理的殖民地的野心就 昭然若揭了。本题考查了教材中的小字,高考题中每年都有这类试题,应引起注意。


相关内容

  • 潍坊一中学案高一历史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
    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导学案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 设计:靖云华 审核:张伟 自主预习案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 基础知识: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失败原因.历史意义及 ...
  •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好用)
    2012届高三历史第二轮总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各阶段特征 一.19世纪中后期(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① 政治: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 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洋务运动标志中国 ...
  • 国歌80年:筑起血肉长城的义勇军们
    导语: 今天(2月2日)是<义勇军进行曲>诞生80周年.1935年2月2日,在上海徐家汇的百代小红楼内,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故事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创作完成.1949年,政协一届会议通过 ...
  •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讲解
    重庆市永川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3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 ...
  • 中国近代史知识要点(三条主线)
    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结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任务:反帝反封建 分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
  • 高中历史高考重要时间与重大事件对应(历史)
    高二小高考重要时间与重大事件对应 中国史部分 1.春秋末期:铁犁牛耕的出现 2.战国:商鞅变法中首次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3.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4.西汉:西汉中期董仲舒 ...
  • 初二历史上册重点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内容:①割香港岛:②赔2100万银元:③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④允许在通商口 ...
  • 八上历史学案
    案八 年级上册历史导学 第1课 鸦片战争 老师寄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知识网络] 预习第一课完成下列作业: 1.十九世纪上半期, 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2.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的原因是 . 3.主张严禁鸦片的清朝大臣是 . ...
  • 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
    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总结 一. 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三次转移的会议 1.1927年的八七会议:标志着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2.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标志着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3.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 ...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选择题带解析(1)
    3."l903-1908年全国注册的新工业公司有265家,平均每年约44家.l912-1921年注册的公司有794家,平均每年约80家.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商业公司,l914年有l69家,l915年增至206家."该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