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龙骐第三版金融学课后习题答案 - 范文中心

曹龙骐第三版金融学课后习题答案

07/08

金融学课后习题答案

原网址:

什么是价值尺度?它与价格标准的关系如何?

答:(1)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这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作为价值尺度,货币把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它们在质上相同,在量上可以比较。货币之所以能执行这种职能,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

价格标准是指包含一定重量的贵金属的货币单位。

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是两个既有严格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

(2)两者的区别是:①价值尺度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地形成的;而价格标准则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②金充当价值尺度职能,是为了衡量商品价值的;规定一定量的金作为价格标准,是为了比较各个商品价值的不同金量,并以此来衡量不同商品的不同价值量。③作为价值尺度,货币商品的价值量将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作为价格标准,是货币单位本身的重量,与劳动生产率无关。

(3)二者的联系表现在,价格标准是为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而作出的技术规定。有了它,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作用才得以发挥。因此,价格标准是为价值尺度职能服务的。

什么是货币量层次划分?我国划分的标准和内容如何? 答:(1)货币量层次划分,即是把流通中的货币量,主要按照其流动性的大小进行相应排列,分成若干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方法。

货币量层次划分的目的是把握流通中各类货币的特定性质、运动规律以及它们在整个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进而探索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在结构上的依存关系和适应程度,以便中央银行拟订有效的货币政策。

(2)我国货币量层次指标的划分标准主要为货币的流动性。所谓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具有可以及时变为现实的购买力的性质。流动性程度不同,所形成的购买力也不一样,因而对社会商品流通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

(3)我国货币量层次划分的内容为:

为什么说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答:金银复本位制,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同为无限法偿的货币制度。金银复本位制又分为平行本位制和双本位制。 (1)平行本位制是金币和银币按其实际价值流通,其兑换比率完全由市场比价决定,国家不规定金币和银币之间的法定比价。由于金币和银币的市场比价经常变动,这就使得用不同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也随之经常发生变化。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要求本身价值稳定,本身价值不稳定的货币商品充当价值尺度,会造成交易紊乱。为了克服这一缺点,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金银的比价,即实行双本位制。

(2)双本位制是金银复本位制的主要形式,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金银的比价,这与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相矛盾,于是就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称“格雷欣法则”。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

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3)因此,在金银复本位下,虽然法律上规定金银两种金属的铸币可以同时流通,但实际上,在某一时期内的市场上主要只有一种金属的铸币流通。银贱则银币充斥市场,金贱则金币充斥市场,很难保持两种铸币同时并行流通。所以说,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信用货币制度具有哪些特点?

答: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以纸币为本位币,且纸币不能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其基本特点是:

(1)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一般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并由国家法律赋予无限法偿的能力。( 2)货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也不能兑换黄金,货币发行一般不以金银为保证,也不受金银数量的限制。

(3)货币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领域,货币流通是通过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调节。 (4)这种货币制度是一种管理货币制度。一国中央银行或货币管理当局通过公开市场政策、存款准备金率、贴现政策等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以保持货币稳定;通过公开买卖黄金、外汇,设置外汇平准基金,管理外汇市场等手段,保持汇率的稳定。

(5)货币流通的调节构成了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货膨胀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流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

(6)流通中的货币不仅指现钞,银行存款也是通货。随着银行转账结算制度的发展,存款通货的数量越来越大,现钞流通的数量越来越小。

比较分析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的异同。

答:(1)依据基金运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基金分为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 封闭式基金是指基金份额在基金合同期限内固定不变,基金份额可以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所交易,但基金份额持有人不得申请赎回的一种基金运作方式。

开放式基金是指基金份额不固定,基金份额可以在基金合同约定的时间和场所进行申购或者赎回的一种基金运作方式。这里所指的开放式基金特指传统的开放式基金,不包括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和上市开放式基金等新型开放式基金。

(2)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主要有以下区别:

第一,期限不同。封闭式基金一般有一个固定的存续期;而开放式基金一般是无期限的。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法》规定,封闭式基金的存续期应在5年以上,封闭式基金期满后可以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延期。目前,我国封闭式基金的存续期大多在15年左右。

第二,份额限制不同。封闭式基金的基金份额是固定的,在封闭期限内未经法定程序认可不能增减;开放式基金规模不固定,投资者可随时提出申购或赎回申请,基金份额会随之增加或减少。

第三,交易场所不同。封闭式基金份额固定,在完成募集后,基金份额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投资者买卖封闭式基金份额,只能委托证券公司在证券交易所按市价买卖,交易在投资者之间完成。开放式基金份额不固定,投资者可以按照基金管理人确定的时间和地点向基金管理人或其销售代理人提出申购、赎回申请,交易在投资者与基金管理人之间完成。 第四,价格形成方式不同。封闭式基金的交易价格主要受二级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当需求旺盛时,封闭式基金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会超过基金份额净值而出现溢价交易现象;反之,当需求低迷时,交易价格会低于基金份额净值而出现折价交易现象。开放式基金的买卖价格以基金份额净值为基础,不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第五,激励约束机制与投资策略不同。封闭式基金份额固定,即使基金表现好其扩展能力也受到较大的限制。如果表现不尽如人意,由于投资者无法赎回投资,基金经理也不会在经营上面临直接的压力。与此不同,如果开放式基金的业绩表现好,就会吸引到新的投资,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费收入也会随之增加;如果基金表现差,开放式基金则会面临来自投资者要求赎回投资的压力。因此,与封闭式基金相比,开放式基金向基金管理人提供了更好的激励约束机制。

但从另一方面看,由于开放式基金的份额不固定,投资操作常常会受到不可预测的资金流人、流出的影响与干扰,特别是为满足基金赎回的要求,开放式基金必须保留一定的现金资产,并高度重视基金资产的流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基金的长期经营业绩带来不利影响。相对而言,由于封闭式基金份额固定,没有赎回压力,基金经理人完全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投资计划进行长期投资和全额投资,并将基金资产投资于流动性较差的证券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基金长期业绩的提高。

试述现代金融市场理论的四大理论体系。

答:(1)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理论)

①资本资产定价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的是风险资产的均衡市场价格问题。该理论认为,投资者只能通过改变风险偏好来影响风险溢价,即“只能通过承担更大的风险来谋求更高收益”。

②CAPM理论为消极投资战略--指数化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也为评价基金经理的业绩提供了参照系。

③CAPM理论在假设前提上的局限性导致了实证的失效,其在假设上的非现实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市场投资组合的不完全性,各个投资者不可能达到一致的市场组合;第二是市场不完全导致的交易成本;第三是该理论仅从静态的角度研究资产定价问题,且决定资产价格的因素也过于简单。

(2)有效市场理论

①有效市场理论主要研究信息对证券价格的影响,其影响路径包括信息量大小和信息传播速度两方面的内容。就资本市场而言,如果资产价格反映了所能获得的全部信息,那么,该资本市场就是有效率的。如果信息相当缓慢地散播到整个市场,而且投资者要花费一定时间分析该信息,然后作出反应,说明存在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资产价格可能偏离所有能得到的相关信息所反映的价值。

②弱式有效市场假说:当前价格完全反映了过去的信息,价格的任何变动都是对新信息的反应,而不是对过去已有信息的反应。因此,掌握了过去的信息(如过去的价格和交易量信息)并不能预测未来的价格变动。

③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当前的证券价格不仅反映了历史价格包含的所有信息,而且反应了所有有关证券的能公开获得的信息。投资者无法凭借可公开获得的信息获取超额收益。 ④强式有效市场假说:投资者能得到的所有信息均反应在证券价格上,任何信息,包括私人或内幕信息,都无助于投资者获得超额收益。

(3)资本结构理论

①所有权资本和债权资本的构成比例称为资本结构。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是企业最优负债比率问题,即企业所有权资本和债权资本的最优比例,以使公司价值最大化。它包括从交易成本、企业契约关系和信息经济学三个不同视角进行研究的理论体系。

②资本结构的交易成本理论: MM模型证明,在没有税收、交易成本和代理成本以及其他市场不完善之处,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有同样的信息和同等机会的情况下,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市场价值无关。 在利息避税收益和破产关联成本条件下,随着企业负债比率的提高,利

息避税利益会逐渐被破产关联成本的增加所抵消。因此,企业存在一个最优负债比率。 ③资本结构的契约理论: 根据对股权融资代理成本和债权融资代理成本的分析,股权(外部)融资和债权融资的比例应确定在两种融资方式的总代理成本最低之点,也就是两种融资方式的边际代理成本相等之点。此时达到最优资本结构。

④资本结构的信息经济学理论: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的市场价值与企业的资本结构相关,越是质量高的企业,负债率就越高,越是质量低的企业,负债率就越低。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投资者无法准确了解有关企业的内部信息,但可以通过负债率所传递的信号正确评估企业的市场价值。

(4)行为金融理论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和人类行为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它的意义在于确立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决策、行为以及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理性投资者的简单假设,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它的产生使传统金融市场理论面临巨大挑战。

简述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答:商业银行具有一般企业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一个特殊的金融企业。尽管各国商业银行在制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业务经营上,各国商业银行通常都遵循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原则。

(1)盈利性原则

盈利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作为一个企业,其经营追求最大限度的盈利。盈利性既是评价商业银行经营水平的核心指标,也是商业银行最终效益的体现。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性指标的因素主要有存贷款规模、资产结构、自有资金比例和资金自给率水平,以及资金管理体制和经营效率等。

(2)流动性原则 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随时应付客户提现和满足客户告贷的能力。流动性在这里有两层含意,即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受损失的前提下随时变现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经常以合理的成本吸收各种存款和其他所需资金。一般情况下,所说的流动性是指前者,即资产的变现能力。为满足客户提取存款等方面的要求,银行在安排资金运用时,一方面要使资产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必须力求负债业务结构合理,并保持较强的融资能力。

(3)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指银行的资产、收益、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生存发展的条件免遭损失的可靠程度。安全性的反面就是风险性,商业银行的经营安全性原则就是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风险。 (4)商业银行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原则,既有相互统一的一面,又有相互矛盾的一面,作为经营管理者,协调商业银行的三原则关系,既达到利润最大化,又照顾到银行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是极为重要的。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安全性与流动性呈正相关关系。流动性较大的资产,风险较小,安全性也就高。而盈利性较高的资产,由于时间一般较长,风险相对较高,因此流动性和安全性就比较差。因此,盈利性与安全性和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往往呈反方向变动。

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原则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前提条件,是商业银行资产安全性的重要保证。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原则,离开安全性,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也就无从谈起。盈利性原则是商业银行的最终目标,保持盈利是维持商业银行流动性和保证银行安全的重要基础。作为商业银行的经营者,要依据商业银行自身条件,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通过多种金融资产的组合,寻求“三性”的最优化

简述《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

答:1988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的12个成员国正式签署了《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建议》,简称《巴塞尔协议》。该协议主要针对信用风险,对银行的资本比率、资本结构、各类资产的风险权数等方面作了统一规定。

该协议的主要内容为:

(1)资本的组成。协议将银行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规定核心资本应占整个资本的50%以上,附属资本不应超过资本总额的50%。

(2)风险加权制。协议对不同资产分别给予0、20%、50%、100%的风险权数。 (3)设计目标标准比率。协议确立了到1992年底,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必须达到8%(其中核心资本不低于4%)的目标。

(4)过渡期及实施安排。委员会作出一些过渡安排,以保证个别银行在过渡期内提高资本充足率,并按期达到最终目标标准。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各商业银行缴纳保费,一旦某商业银行面临危机或破产,就由保险机构为存款人支付一定限度的赔偿,从而使存款人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存款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存款保险机构、存款保险基金、存款保险费率、保险基金投资、承保方式、保险范围、保险数额、对问题银行的处置等内容。

(1)存款保险机构。目前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存款保险机构是公有的,因为在银行业发生危机时,能通过国家财力向银行提供资金,对维护公众信心无疑极为有利。

(2)存款保险基金即保费的筹集。这是存款保险制度的核心,同时在操作上又是很难完美的。一般来说,保费由银行承担和缴纳,但是不同银行从存款保险中获得的收益与其承担的成本差异很大,因此现行大多数存款保险制度对风险不同的银行按不同的保险费率征收保费,不过,银行风险虽然存在差异,却很难准确计量,因而难以确定不同银行的的保险费率。另外,如何确定存款保险基金的总规模也不易。

(3)承保限额。承保限额在各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而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总的看法是承保限额不宜太高,否则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更严重。将承保限额定得低些,有助于发挥存款人的监督作用,但是如果太低,则难以达到防范银行挤兑之目的。多数国家的承保限额一旦制定,在较长时期内将维持不变。但承保限额应该随经济增长率、物价指数变动而不定期进行调整,世界银行建议把存款保险承保限额定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1~2倍。

(4)问题银行的处置。当投保银行陷入困境时,存款保险机构可根据问题严重程度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处置方法。①资金援助。如果投保银行出现的只是暂时性的清偿能力不足问题,存款保险机构可通过贷款提供资金援助,使问题银行渡过难关;②兼并转移。当投保银行出现严重问题时,存款保险机构可以组织健康银行投标对其加以兼并。存款保险机构一般都需给予中标银行一定的财力支持,否则很难有银行具有足够的财力完成兼并,即使有财力,也可能不愿意兼并。③清盘赔偿。如果危机银行无其他健康银行愿意接受时,该投保银行将被依法宣布破产,并对其进行清盘。对危机银行的处置,既要考虑避免中断银行业务,减少存款人的损失,又要考虑各种方法的成本与利弊,权衡诸多因素,选择适当方式,以维护银行业的经济功能与利益,保障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关键是其处置必须快捷,尽量避免因拖延处置而使银行损失加大的危险。

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

①保护存款人。存款保险制度承诺在银行倒闭时,由存款保险机构对存款人进行赔付,就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增强了存款人的信心,与不存在存款保险制度相比,改变了居民的储蓄行为,增加了存款量,进而提高了经济增长水平。

②监管银行。存款保险公司的监管机制与其他监管机构迥然不同,是一种利益机制,存款保

险公司为了减少救助和补偿的负担,必定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关切银行的运营和风险状况,监管有主动性和自觉性。存款保险公司对银行的监管主要以差别费率为手段,重点监测银行的资产风险,流动性风险和财务风险等。

③稳定金融体系。存款保险制度通过为存款人提供保护,增强了存款人的安全感,使存款人对银行破产的预期概率大为降低;存款保险机构部分代替了存款人对银行的约束,对银进行监管,一方面使银行经营更加谨慎,另一方面使银行对存款人的挤兑的不确定预期也下降了,可将精力更多地集中到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上来,因此,存款保险制度维护了金融体系的稳定。

试述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答:(1)中央银行的性质

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监督的特殊的金融机构。从这一定义中可以看出,中央银行的性质集中体现在它是一个“特殊的金融机构”上面,具体来说,包括其地位的特殊性、业务的特殊性和管理的特殊性。

①地位的特殊性

中央银行都处于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中心环节。它是统领全国货币金融的最高权力机构,也是全国信用制度的枢纽和金融管理最高当局。中央银行的地位非同一般,它是国家货币政策的体现者,是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重要工具,是政府在金融领域的代理,也是在国家控制下的一个职能机构。它的宗旨是维持一国的货币和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保障充分就业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②业务的特殊性

中央银行原则上不经营具体的货币信用业务,不以盈利为目标,而是国家用来干预经济生活,为实现国家的经济政策目标服务的。中央银行享有发行货币的特权。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发行的货币,同时也接受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所以它不可能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处于平等的地位,因此也不可能开展平等的竞争。

③管理的特殊性 无论是对各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贷业务、发行业务,还是对政府办理国库券业务、对市场发行和买卖有价证券业务等,中央银行都是以“银行”的身份出现的,而不仅仅是一个行政管理机构。另一方面,中央银行不是仅凭行政权力去行使其职能,而是通过行政的、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如计划、信贷、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等去实现。中央银行本身不参与业务,而是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引导和管理,以达到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节和控制。此外,中央银行在行使管理职能时,它处于超然地位,不偏向任何一家银行,而是作为货币流通和信用管理者的身份出现,执行其控制货币和调节信用的职能,从而达到稳定金融的目的。

(2)从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特征分析,中央银行有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银行四大职能。

①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所谓发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是国家货币的发行机构。它集中货币发行权,统一全国的货币发行。

②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政府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都是管理全国金融的国家机构,是制定和贯彻国家货币政策的综合部门,是国家信用的提供者,并代理国家执行国库出纳职能。 ③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银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的地位处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上,即中央银行代表政府管理和监督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货币信用业务。具体表现为:a. 保管和调度一般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b. 作为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c. 作为清算系统的最后清算人。 ④中央银行是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的银行

这主要表现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给量和监督和管理金融业。

试述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内涵。

答:(1)中央银行独立性,首先是指中央银行在履行通货管理职能,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时的自主性。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必然要涉及货币政策目标与货币政策手段两个方面的问题,因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包括了确定目标的独立性和运用工具的独立性。现代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虽然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但稳定物价即币值是中央银行的中心目标。货币政策目标不明确或者币值不稳定的国家,或者事实上不能坚持以稳定币值为中心目标的国家,大多是由于中央银行缺乏独立性所致。即使在确定了以稳定币值为中心目标的国家,中央银行在选择货币政策工具时也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果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强,其所选择的货币政策工具也很可能受到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而不是最佳的工具,从而不能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

(2)金融监管上的独立性,也成为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新内容。1997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银行业有效监管的核心原则》,明确提出:“在一个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下,参与银行组织监管的每个机构要有明确的责任和目标,并应享有工作上的自主权和充分的资源。”,“为有效执行其任务,监管者必须具备操作上的独立性、现场和非现场收集信息的手段和权力以及贯彻其决定的能力。”

试述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

答:(1)交易方程式

①古典货币数量论的观点,货币只是交易的媒介。因此,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货币支出量与商品、劳务的交易量的货币总值一定相等。据此,费雪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MV=PT(M表示货币的数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物价水平,T表示交易总量)。

②交易方程式虽然说明主要是M决定P,但当把P视为给定的价格水平时,这个交易方程式就成为货币需求的函数:M=1/V·PT。

(2)剑桥方程式

①剑桥方程式也称为现金余额方程式,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方程是:

式中,Md表示货币需求量;P表示物价水平;Y表示总收入;PY表示名义总收入;K表示PY与Md的比,也就是一年中人们愿意以现金余额方式持有的货币量占商品交易量的比率。 ②剑桥方程式的着眼点是个人对货币持有的需求,重视微观主体的行为。

(3)剑桥方程式是交易方程式的变形与发展,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 ①交易说重视货币作为媒介的功能,认为人们需要货币是为了便于交换;而剑桥说强调货币的价值贮藏手段功能,认为货币是具有充分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工具,不仅交换需要货币,而且持有货币也是持有资产的一种形态。

②与交易说不同,剑桥说以收入Y,代替了交易量T,以个人持有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比率K代替了货币流通速度。因为剑桥说是以个人货币需求作为考虑的出发点,其自变量当然是收入而不是社会的交易量,相应地也就必然有一个新的系数K来代替V。

③交易说重视影响交易的金融及经济制度等因素;而剑桥说则重视持有货币的成本与持有货币的满足程度的比较,重视预期和收益等不确定性因素。

④交易说没有明确地区分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所以,交易次数、交易量以及价格水平都影响到货币的需求;而剑桥说的货币需求是实际的货币需求,它不受物价水平的影响,

因为物价变动只能影响名义货币需求。

(1)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以微观主体行为作为始点对货币需求进行分析。 (2)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个人)货币需求函数:

式中,M为个人财富持有者持有的

货币量,即名义货币需求量;P为一般物价水平;M/P为个人财富持有者持有的货币所能支配的实物量,即实际的货币需要量;Y为按不变价

格计算的实际收入,也可理解为预期的平均长期收入,是相对稳定的恒久性收入;W代表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率,它与货币需求负相关。这是货币主义所列出的独特变量;rm表示货币名义收益率。将rm变量纳入其函数式,说明货币主义考察货币的口径已大于过去各学派对货币考察的口径。rb和re分别为固定收益的债券收益率和非固定收益的证券(股票)的收益率。弗里德曼认为,一个人可以持有几种形式的财富,不仅是货币,还有债券、股票和实物等;1/P·dp/dt为预期的物价变动率,即实物资产的名义报酬率,它属于机会成本变量,与货币需求负相关。将它明确列入函数式,强调了通货膨胀;U为收入以外的影响货币效用的其他因素。

(3)上述个人货币需求函数中,只须排除W即成为企业的货币需求函数。

(4)如果忽略Y、W在分配上的影响,则上式就能应用于全社会,即M代表社会货币需求总量,Y代表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W则为以财产形式所表示的那一部分总财富。若将上式中括号内的决定因素用符号K表示,则有M/P=KY或M=KPY或MV=PY,其中V=1/K,意即货币需求函数是货币流通函数的倒数

试述影响基础货币变动的因素。

答:基础货币主要由存款准备金和流通在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金两部分组成,影响基础货币变动的因素,具体来说就是影响基础货币两个组成部分变动的因素: (1)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变动的因素

①存款准备金比率。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商业银行上交存款准备金则多,基础货币量增加;反之反是。

②流通中的现金量。流通中的现金流入(流出)银行系统的数量增加,能使商业银行上缴存款准备金随之增加(减少)。

③中央银行买卖信用证券的数量。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有价证券,就能使商业银行的上缴存款准备金增加;反之反是。

④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放款、贴现的松紧。中央银行作为最后的贷款者,如果它扩大或放松对商业银行的放款、贴现,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也能够增加;反之,会使商业银行的上缴存款准备金减少。

(2)影响流通在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金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①公众收入增加和消费倾向。一般来说,公众货币总收入会逐年增加,手持现金量也会有所增加

②物价变动状况。一般来说,在币值和物价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公众手持的现金除了随着季节性的变化有所变动外,基本上是比较稳定的。

③经济发展和体制变动情况。如商品交易发展、就业人数增加、集贸市场扩大、价格调整等因素,往往会促使流通中现金量增加。

④存款和现金比例的变化。如收购农副产品付现比重提高,农业贷款、个人贷款中相当部分

的付现等,也会促使现金流通量增加。

⑤信用开展程度。如银行存款利率的提高、储蓄网点的增多、非现金结算的广泛开展等,这些因素往往会影响流通中的现金量。

试述影响货币乘数的若干因素。

答:货币乘数是指每一个单位基础货币的增减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减的倍数。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主要包括:

(1)法定存款准备率(r)

货币乘数受法定存款准备率的限制,货币乘数同存款准备率呈现一种倒数关系。 法定存款准备率主要受三类因素影响: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向(p)。当放p松,则r低;当p紧缩,则r高;当p平衡,则r不变;②商业银行存款负债的结构(s)。当定期存款比例高,则r低;当活期存款比例高,则r高;③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和处所。中央银行根据不同商业银行在这些方面的差别,实行差别的r政策。 (2)现金比率(h)

现金比率是指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现金(C)与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存款D之间的比例关系。 在经济运行中,h的高低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①非银行部门的可支配收入(Y),应该说h是Y的递增函数;②非银行部门持有的机会成本(Pn),应该说h是Pn的递减函数;③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Fm),应该说h是Fm的递减函数;④其他非经济因素(u)。在一般情况下,社会不稳定,h上升;社会稳定,h平稳。

(3)定期存款比率(t)

定期存款比率是指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负债与活期存款负债的比例关系。

在经济运行中,t的高低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①非银行部门的可支配收入(Y),应该说t是Y的递增函数;②持有定期存款的机会成本(tp),应该说t是tp的递减函数;③定期存款的利率(i),应该说t是i的递增函数。

(4)超额准备比率(e)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超额准备比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实际持有的r超过直当保留的r部分)与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

②在经济运行中,e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①商业银行持有e的机会成本(ep),应该说p是e的递减函数;②商业银行借人准备金的代价(ei),应该说ei是e的递减函数;③非银

行部门对现金的偏好(ec),应该说ec是e的递增函数;④非银行部门对定期存款的偏好(eT),应该说eT是e的递减函数;⑤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向(P),即央行采取紧缩政策,e上升,相反,采取放松政策,e下降;⑥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传统(t),应该说i注重安全,则e较多;t敢于冒险,e较少。

如何运用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变更政策的配合实现内外均衡?

答:(1)支出转换政策,是指能够影响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变支出结构的政策如汇率调整和各种直接与间接管制措施等。这类政策可转换支出在外国产品与本国产品之间的对比,使本国收入相对于支出增加,从而调节国际收支。

(2)支出调整政策,是指影响支出水平和需求总量的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类政策可相对于收入改变支出水平,从而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

下表列出了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调整政策配合的四种主要情形:

如何运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解决“米德冲突”?

答:(1)所谓“米德冲突”,是指在固定汇率制下,由于一国政府不能运用调整汇率的支出转换政策,只能采用支出调整政策,因此,内外均衡目标在对支出调整政策的要求上就可能存在矛盾,这种矛盾即为“米德冲突”。 (2)“米德冲突”最有可能发生在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通货膨胀并存,或经常项目逆差与国内失业并存的情况下。

(3)运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可解决“米德冲突”。财政政策通常对国内经济的作用较大,而货币政策则对国际收支的作用较大,因此,应该分配给财政政策以稳定国内经济的任务,分配给货币政策以稳定国际收支的任务,或者根据国内经济与国际收支的不同情况,将二者适当地搭配,以同时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收支的均衡(见下表)

试述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对通货膨胀效应的不同评价。

答:(1)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一般认为,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增长,即使对经济发展有某些刺激作用,也是短时期的,并以积累更大矛盾为代价。

①对生产的影响。表面上看,通货膨胀可以刺激生产的暂时扩大,带来虚假的繁荣,但从根本上说,通货膨胀对生产起破坏性作用。

②对流通的影响。第一,通货膨胀会使正常的商品流通渠道遭到破坏;第二,通货膨胀会使需求发生变态。

③对信用制度的影响。第一,它会使商业信用缩减;第二,它会使银行不能发挥正常职能;同时,由于投机盈利比放款利息要大得多,会使银行把大量资金用于投机,此时,银行不仅不能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力量,反而会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

④对货币制度的影响。第一,严重的通货膨胀会使纸币难以履行定价工具的职责;第二,当通货膨胀极度恶化时,纸币甚至不能执行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职能。

⑤对财政收支的影响。一方面,政府可采取通货膨胀政策,发行纸币,带来追加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当通货膨胀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不仅会给国民经济带来破坏性后果,引起生产萎缩,导致财政实际收入减少,而且由于货币贬值,会引起财政支出的增加。

(2)对通货膨胀效应的不同评价

①经济增长效应

有益论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有害论认为,虽然通货膨胀初始阶段对经济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长期的通货膨胀会对经济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降低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阻碍经济的正常成长。

少数经济学家采取通货膨胀中性论的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对实际产出和经济增长既无正效应又无负效应。

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的观点是有害论,即认为通货膨胀是阻碍经济增长的原因。通货膨胀中性论的观点难以自圆其说。

②强制储蓄效应 所谓强制储蓄是指政府财政出现赤字时向中央银行借债透支,直接或间接增大货币发行,从而引起通货膨胀。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强制性地增加全社会的储蓄总量以满足政府的支出,因此又被称之为通货膨胀税。

③收入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效应

收入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效应是指通货膨胀发生时人们的实际收入和实际占有财富的价值会发生不同变化,有些人的收入与财富会提高和增加,有些人则会下降和减少。

在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工薪阶层和依赖退休金生活的退休人员等有固定收入者的收入调整滞后于通货膨胀,因而会使其实际收入减少;而一些负债经营的企业和非固定收入者能够及时调整其收入,因而可从通货膨胀中获利;通货膨胀的最大受惠者是政府

④资源配置扭曲效应

通货膨胀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效应通常是负面的,其主要原因是:

a. 在通货膨胀中,各种生产要素、商品和劳务的相对价格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和扭曲,引起资源配置的低效和浪费。

b. 通货膨胀会助长投机并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c. 在通货膨胀期间,为避免金融资产价值的损失,人们会尽量降低持有货币和各种金融资产的比例,并购入各种实物资产。由于实物资产在交易、维护、处置和管理上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因而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d. 通货膨胀会造成市场供不应求的环境,使购买者盲目抢购,不计质量,使经济结构失衡更为严重。

e. 通货膨胀会使实际利率下降,打击公众的储蓄意愿,

f. 在通货膨胀期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调整往往滞后,使金融机构的正常融资渠道受阻,而民间高利贷则得以盛行,因而会改变正常的利率结构,阻碍长期金融工具的发行,影响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及其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

⑤经济秩序与社会秩序紊乱效应

通货膨胀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时,还会破坏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甚至会引发社会经济危机。这方面的效应主要表现为

a. 加剧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在通货膨胀持续发生的情况下,个人和企业的通货膨胀预期将变得难以捉摸,市场行情动荡不定。

b. 导致商品流通秩序的混乱。在通货膨胀期间,由于流通领域容易获取暴利,大量资金被吸引到流通中从事投机交易,使商品流通秩序极为混乱,产销脱节、商品倒流、囤积居奇、商

品抢购等不正常的交易活动加剧了经济的不平衡。

c. 败坏社会风气,激化社会矛盾。在通货膨胀期间,劳动者的工资所得赶不上投机活动的利润所得,会挫伤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助长投机钻营、不劳而获的恶习,而通货膨胀导致不公平的收入和财富再分配,更有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引起社会各阶层的经济对立。

d.助长贪污腐败,损害政府信誉。通货膨胀时期,国家公务人员工资奖金增长通常滞后,实际收入水平下降,因而可能导致一些国家公务员以权谋私、贪污受贿。

什么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其效果和局限性如何?

答:(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由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规定的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比率达到收缩或扩张信用的目标。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控制银行体系总体信用创造能力和调整货币供给量的工具。

(2)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表现在它对所有存款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通常称它是一帖“烈药”。

(3)因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力度大、反应快,所以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①对经济的震动太大,不宜轻易采用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的工具; ②存款准备金对各类银行和不同种类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如提高法定准备金,可能使超额准备率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从而迫使中央银行往往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或贴现窗口向其提供流动性支持

什么是再贴现政策?它有哪些优缺点?

答:(1)再贴现政策,是指央行通过正确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市场利率和投资成本,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2)再贴现政策的最大优点是中央银行可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通过再贴现率的变动影响货币供给量、短期利率以及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金,达到中央银行既调节货币总量又调节信贷结构的政策意向。

(3)再贴现政策的缺点在于:

①中央银行固然能够调整再贴现率,但借款与否和借款多少的决定权在商业银行,所以这一政策难以真正反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向。

②当中央银行把再贴现率定在一个特定水平上时,市场利率与再贴现率中间的利差将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波动,它可能导致再贴现贷款规模甚至货币供给量发生非政策意图的波动。

③相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来说,贴现率虽然比较易于调整,但调整频繁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预期。

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它有哪些优缺点?

答:(1)公开市场业务则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备金,用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

(2)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明显的优越性:①运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动权在中央银行,可以经常性、连续性地操作,并具有较强的弹性;②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可灵活安排可以用较小规模进行微调,不至于对经济产生过于猛烈的冲击;③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促使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效结合和配合使用。

(3)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也有其局限性:①需要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作背景,如果市场发育程度不够,交易工具太少,则会制约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效果;②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存款准备金制度,这一工具是无法发挥作用的。

什么是货币政策时滞?它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1)货币政策时滞,亦称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或称货币政策时差。它是指货币政策从研究、制定到实施后发挥实际效果的全部时间过程。

(2)货币政策的时滞按发生源和性质分类,可以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大类。 ①内部时滞

它是指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内部时滞又可以细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个阶段。认识时滞是指从确实有实行某种政策的需要,到货币当局认识到存在这种需要所耗费的时间距离。决策时滞是指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提出一种新的政策所需耗费的时间。

②外部时滞

它是指中央银行从采取行动到这一政策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需要的时间距离。外部时滞可细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个阶段。操作时滞是指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其对中介指标发生作用所需要的时间距离。市场时滞是指从中介指标发生反映到其对最终目标产生作用所需要的时间距离。


相关内容

  • [金融风险管理]课后习题答案
    <金融风险管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课后习题答案 一.重要名词 答案略 二.单项选择 1-5 C B D A A 6-10 C A C C C 11-15 D A B D A 16-20 B C D D D 21-25 B B ...
  • 世界经济概论课后习题及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课后习题90%完成版和部分重点强调 [更新记录] Jan.5th 00:57 更新国际直接投资五个动因理论的详细定义(是重点,但建议选择性记忆„) Jan.4th 22:00 更新经济全球化定义 22:22 国际货币定义调整为书 ...
  • 20XX年厦门大学806宏微观经济学考研真题详解
    2009年厦门大学806宏微观经济学考研真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资料,经济学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 ...
  • 大学课后题答案
    不用买参考书了!大学课本答案大全!--爱死你了!( 为什么大四才发现啊) 2008-12-18 16:50 | (分类:) 注册可用 公共课程 http://www.10xiao.com/forum-6-1.html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 ...
  • 从问题到程序--裘宗燕--课后习题部分答案(第九章)
    第9章习题参考答案 1. 新建图形窗口,设置其标题为"对数函数的图像",在该窗口中绘制对数函数 flnx在0x10的图像 参考答案: >> figure,title('对数函数的图像'),plot(0: ...
  • [现代控制理论]课后习题答案1
    <现代控制理论>第一章习题解答 1.1 线性定常系统和线性时变系统的区别何在? 答: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为:
  •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12-23章(高鸿业版)1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12-23章 (高鸿业版)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1.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 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解答: 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 ...
  • 五年级语文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 小 麻 雀 1. 普季克:对外界好奇, 求知欲强.同时, 又是一个自以为是, 自作聪明的孩子.麻雀妈妈:对孩子十分关心体贴, 总是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生活常识, 生怕孩子有危险. 2. 前一句表现了麻雀妈妈不 ...
  • 二本屌丝逆袭郑州大学法学院,郑州大学法学考研,你也可以!
    二本屌丝逆袭郑州大学法学院,郑州大学法学考研,你也可 以! 大家很想知道二本生是怎麽考上郑州大学法学院的吧!我就把我的一点经历告诉大家吧.本人由于高考发挥的不好来到了一所很不入流的二本学校.所以我决定利用考研的机会进入理想大学:郑州大学法学 ...
  •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答案
    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