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反思 - 范文中心

[邹忌讽齐王纳谏]反思

11/09

《邹忌讽齐王纳谏》反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适合初中文言文教学。

回想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发现了自己很多的缺点和不足,而这些不足将成为我教学的动力,从而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现将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首先,新课标指出7——9年级关于文言文阅读的阶段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于阅读教学也有这样的建议:“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根据以上标准,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1)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3)通过学习,将劝谏艺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培养,因为“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能够有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文意,所以我将“读”这一实践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之中。学生通过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声情并茂的琅琅诵读,不仅“品”出了语“味”,而且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能力的迁

移。把握了课文中传达出的信息,进一步体会到文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

学生在这堂课中的分析能力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的。(例如,老师示例分析邹忌“三问”时的心理,学生通过示例分析“三答”时妻、妾、客的心理特征。)有了老师的范例和学生的自主探究,总结邹忌的人物形象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了。

而关于结尾部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处理,我灵活的将问题具体化,以课堂实况为例,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获得启发,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且,堂课上灵机一动的切实实践,为我今后的文言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

虽然自我感觉这节公开课与以往相比有一些进步,但仔细回忆,不足之处尚且存在:

1、在分析邹忌的进谏方法时,问题设置的层次性不强,梯度不够明显,没有做到由浅入深,如果老师减少铺设只做适当引导,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效果会更好些。

2、问题提问的层次性不强,例如,反复问了好几遍“邹忌以家事喻国事,用意何在?”

3、教师没有把握好课堂时间,前面对邹忌的分析很细致,但对齐王的形象的讲解还有待于雕琢,讲解时过于简单,没有结合文本进行深挖掘。原本课前设定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分析邹忌形象及进谏方法上,没想到时间有所剩余,就顺势讲到了齐王的性格特点,但由于时间有限,分析不透彻,给人蜻蜓点水、头重脚轻的感觉。由此也看出

了自己备课的片面性,不够灵活。

4、教师语言不够精炼,很多时候提问冗长,过于罗嗦。

5、在提问时,教师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少,学生还没有思考完毕,教师就急于揭示答案,这样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依赖性而不去独立思考问题。

总之,一堂好课是师生共同创造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应变,发挥教学机智,及时分析学情,进行教学反馈,才能在教学对话中激发出生命智慧和创造潜能的火花。我相信,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我会有更多的收获,更大的进步。


相关内容

  •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海口实验中学初中部 李永建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德育目标: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 ...
  •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19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的 一.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中某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三.领会课文设喻说理的写法. 四.了解<战国策> ...
  • 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2
    1 2.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2分) 3.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 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 ...
  •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文言文阅读精选(附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题 (一)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 ...
  • 初中古文1 (1)
    <论语十则> 1.孔子求学能获得乐趣的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表明巩固知识和创新知识的句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讲述学友之间相互学习探讨,激励,才能增长才干,得到快乐的句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讲述 ...
  •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 ...
  •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正式答案
    (一)<童趣> 1.①通"僵",僵硬:②慢慢:③鸟鸣:④用鞭子打. 2. ①我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②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3. 因为它破坏了作者 ...
  • 古文的人物形象和给我们的启示
    古文中的人物形象和给我们的启示 人物形象 1滕子京--旷达.胸襟开阔.能正确看待人生的挫折.不以己悲,积极从政. 2曹刿--从容.镇定.爱国.有勇有谋.深谋远虑.善于抓住战机.有政治远见,有卓越军事才能的政治家.军事家. 3鲁庄公--不懂军 ...
  • 古文古今异义_汇总
    初中古今异义汇总(呕心沥血之作) 七年级上古今异义 唯危楼一座 危 古义 高 今义 危险: 必将有盗 盗 古义 盗贼 今义 强盗 与友期行 期 古义 约定 今义 日期: 居十日 居 古义 经过 今义 居住 相委而去 委 古义 舍弃 今义 委 ...
  • 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5题,21分)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