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原理与方法何斌张立厚主编习题答案 - 范文中心

信息管理原理与方法何斌张立厚主编习题答案

12/06

第一章 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信息 信息资源 信息化 信息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 数据 知识 CIO

信息的生命周期 企业信息管理师 信息管理学

(1)信息

信息分为“本体论层次信息”和“认识论层次信息”。本体论层次信息定义为事物运动的表征(即表现出来的特征),它包括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及方式;认识论层次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运动的表征。认识论层次信息包括事物运动表征的形式、含义和效用,借用语言学中的相应概念,分别称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

(2)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Information Resources)是经过人类开发与组织的信息、信息技术、信息人员要素的有机集合。信息资源既包括信息,又包括信息人员、信息技术及设施;而信息仅指信息内容及其载体。

(3)信息化

国内关于信息化的定义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①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加强,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信息化主要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及其产业化;二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产业(包括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传输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三是信息技术手段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这种观点是由科技界的专家提出来的,其意义在于把信息化按“技术-产业-应用”的逻辑表述出来,体现了通过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和高新技术的应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路。

②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发掘社会智能潜力,推动经济和社会的优质发展。这种观点最初是由信息内容提供者提出的,其意义在于特别强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认为信息化的本质是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充分发掘社会智能潜力。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应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再通过“智能潜力”的提高,达到“优质发展”的要求。

③信息化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加快农业的工业化和工业的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支柱,而且是一个“发动机”,可以推动其他产业部门的更新换代和现代化。

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国民经济活动中信息采集、传输和利用的能力,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系统运行的生产率和效率,加强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能力。

这种观点的意义在于强调了信息手段的应用效用和价值。

(4)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Information Management)是一个很宽、正在发展的概念,它一般存在两种基本理解。 ① 狭义的信息管理

狭义的信息管理认为信息管理就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即以信息科学理论为基础,以信息生命周期为主线,研究信息的“采集、整理、存储、加工(变换)、检索、传输和利用”的过程。其目标就是要掌握信息的运动规律,并充分利用信息进行管理决策。

② 广义的信息管理

广义的信息管理认为信息管理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还包括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如信息、技术、人员、组织进行合理组织和有效控制。在广义的信息管理概念中,信息被当作一种资源,信息管理则包括信息资源的管理和信息活动的管理。在比较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活动管理之前,有必要先明确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概念。

(5)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确保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等作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一种人类管理活动。

(6)数据 知识

数据(Data)是载荷或记录信息并使之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声音、视频数据,也可以是计算机代码。

知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认识,是人类通过信息对事物运动规律的把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

(7)CIO

CIO是一个组织(企业或政府部门)中负责信息管理(包括信息技术系统,如计算机系统和通讯系统等)的战略策划、规划、协调和实施的高级官员,通过谋划和指导信息资源的最佳利用来支持组织的目标。

(8)信息的生命周期

信息的生命周期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组织、存储、检索、传输、加工(变换)和利用七个阶段。

(9)企业信息管理师

企业信息管理师是指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承担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以及信息资源开发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员。该职业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助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10)信息管理学

信息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管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的学科。它研究如何科学地组织、管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信息管理学既是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又是信息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填空

1 。

2.信息管理学实用体系框架包括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应用 、 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经济研究 。

3.信息管理的发展时期包括传统管理、技术管理、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

4.信息管理学的源科学主要有图书情报学(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文献学等)、管理学(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和信息科学(包括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

三.论述题

1.分析信息管理的含义。

答:信息管理(Information Management)是一个很宽、正在发展的概念,它一般存在两种基本理解。 ① 狭义的信息管理

狭义的信息管理认为信息管理就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即以信息科学理论为基础,以信息生命周期为主线,研究信息的“采集、整理、存储、加工(变换)、检索、传输和利用”的过程。其目标就是要掌握信息的运动规律,并充分利用信息进行管理决策。

② 广义的信息管理

广义的信息管理认为信息管理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还包括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如信息、技术、人员、组织进行合理组织和有效控制。在广义的信息管理概念中,信息被当作一种资源,信息管理则包括信息资源的管理和信息活动的管理。在比较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活动管理之前,有必要先明确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概念。

与管理的一般职能相同,信息管理也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个主要职能。

2.论述信息资源管理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模式。

答:该时期的主要特征是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都被作为信息资源的要素纳入管理的范畴,是一种综合性、全方位的集成管理,是信息管理的高级形式。在这个时期,“信息是个人、组织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资源”的认识正在成为共识,并指导人们的信息活动。

信息是一种资源。这不仅是由信息本身的重要作用,而且是由信息量的快速增长所决定的。信息资源这个概念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即狭义的信息资源和广义的信息资源。前者是指信息本身,即经过加工处理的,有序的、有用的数据的集合。后者是指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包括信息、技术、设备、资金和信息生产者等要素)。本书采用综合的观点,认为信息资源是经过加工处理的、有序的、有用的数据以及各种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

信息资源管理(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IRM)的概念最早是由霍顿(Horton)1979年提出

的。信息资源管理作为管理科学中一种新的管理观念和模式,是随着人们对信息作为一种资源来管理的需求日益加强而产生的。

3.分析信息和信息资源的差别。

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的,有序的、有用的数据的集合。信息资源是指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包括信息、技术、设备、资金和信息生产者等要素),它是经过加工处理的、有序的、有用的数据以及各种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

4.论述信息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信息管理的发展趋势。

组织机构反映了组织中不同成员、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信息管理的组织机构是实施信息收集、加工、存储、传递等有关信息管理活动的组织形式,包括情报所、统计局、图书馆及其他政府信息服务机构等非营利性信息机构和以咨询公司为代表的营利性信息机构,主要分为基于CIO的企业信息管理组织模式和基于CIO的政府信息管理组织模式。

对信息管理的重视是从最近半个世纪开始的。回溯信息管理的历史发展,可以粗略地将其划分为传统管理、技术管理和资源管理三个典型的发展时期。现在,又提出了信息管理发展阶段的新假说,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时期,认为信息资源管理经历了传统管理阶段、技术管理阶段和资源管理阶段,目前信息管理正步入知识管理阶段。知识管理(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在克服信息资源管理目前固有的局限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5.分析信息化的内涵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状况。

国内关于信息化的定义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1)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加强,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信息化主要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及其产业化;二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产业(包括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传输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三是信息技术手段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这种观点是由科技界的专家提出来的,其意义在于把信息化按“技术-产业-应用”的逻辑表述出来,体现了通过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和高新技术的应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路。

(2)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发掘社会智能潜力,推动经济和社会的优质发展。这种观点最初是由信息内容提供者提出的,其意义在于特别强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认为信息化的本质是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充分发掘社会智能潜力。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应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再通过“智能潜力”的提高,达到“优质发展”的要求。

(3)信息化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加快农业的工业化和工业的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支柱,而且是一个“发动机”,可以推动其他产业部门的更新换代和现代化。

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国民经济活动中信息采集、传输和利用的能力,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系统运行的

生产率和效率,加强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能力。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在许多方面还有不少差距。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信息业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的建设。1993年12月,由中央24个部委参加的国家经济信息联席会议提出了“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卡”工程和“金关”工程),后来发展为“金”字系列工程,从而拉开了我国经济信息化建设的序幕。“金”字系列工程主要的工程名称及简称如表1.1所示。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多数“金”字工程已经开通并投入使用。“三金”工程和“金”字系列工程,加上各种专用网和公用网,构成了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推动着我国全面信息化的进程。

6.分析基于CIO的企业信息管理组织模式。

在国外,大部分企业都设有信息主管部门(Information Department,ID)。在国内,企业目前多数把ID这一职能挂在某一部门,比如厂办、企管办、信息中心、科研和技术部门、财务部门等。这种模式不利于充分发挥信息管理部门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的职能。信息管理部门不应该是组织内部的技术、生产、销售、财务或人事等部门的附属机构,而应该是与它们并列的集技术与管理于一体的管理机构。既要把信息管理部门视为独立的管理机构,又不能把信息管理部门看作是计算中心、网络中心的名词更换,而应该赋予它信息管理的职能。规模比较大的企业都应设臵独立的ID,设臵专职工作人员来做这方面的工作。这个部门过去类似于一个管理部门,但现在是组织高层机构的直属部门,它由一个负责信息系统建设的信息化委员会来领导。

企业信息管理的组织机构主要承担四个功能:①信息汇总与收集;② 信息管理与检索;③信息分析与处理;④信息协调与沟通。

信息管理部门的领导人被称为信息主管(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CIO),也称首席信息主管或首席信息官。CIO是一个组织(企业或政府部门)中负责信息管理(包括信息技术系统,如计算机系统和通讯系统等)的战略策划、规划、协调和实施的高级官员,通过谋划和指导信息资源的最佳利用来支持组织的目标。

第二章 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信息收集:信息收集就是信息的接收或汇集。它是指根据特定的目标和要求,将分散蕴涵在不同时空域的相关信息,通过特定的手段和措施,采掘和汇聚的过程。信息收集是信息处理过程的起点,并贯穿于信息处理过程的始终。

(2)信息感知:信息感知,就其本身而言,它只是感受到了事物运动状态及状态变化方式的形式化方面,并不理解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逻辑含义和它的效用价值。因此,信息感知的输出结果只是语法信息,而不是语义信息或语用信息。

(3)数据采集:信息传感一般是指通过物理手段收集信息,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数据采集。

(4)模式识别:基于语法信息的信息识别模型正是人工智能中模式识别理论所研究的基本问题。这里,所谓模式,就是某种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形式,即语法信息。因此,模式识别就是语法信息的识别。

二.论述题

1. 信息收集的原则是什么?有哪些常用方法?

答:

(1)信息收集的原则主要有可靠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实时性原则、准确性原则和易用性原则。

(2)信息收集的常用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方法,文献检索和网络信息收集。信息收集的方法还有查阅法、视听阅读法、集采法、联系法等

2. 调查法有哪些方式?实验法有哪些形式?根据加工深度,文献是如何分类的?

答:

(1)调查方法一般分为普查和抽样调查两大类。普查是调查有限总体中每个个体的有关指标值。抽样调查是按照一定的科学原理和方法,从事物的总体中抽取部分称之为样本(Sample)的个体进行调查,用所得到的调查数据推断总体。抽样调查是较常用的调查方法,也是统计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抽样调查的关键是样本抽样方法、样本量大小的确定等。样本抽样方法,又称抽样组织的方式,决定样本集合的选择方式,直接影响信息收集的质量。抽样方法一般分为非随机抽样、随机抽样和综合抽样。

对于个体的调查,若是涉及到人,则主要采用两种调查方式:访问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

(2)实验方法也有多种形式,如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计算机模拟实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人机结合实验等等。现代管理科学中新兴的管理实验,现代经济学中正在形成的实验经济学中的经济实验,实质上就是通过实验获取与管理或经济相关的信息。

(3)文献根据加工深度的不同可分为四个级别: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所获取的相应信息分别是零次信息、一次信息、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

①零次文献是指未经出版社发行的或未进入社会交流的最原始的文献,如私人笔记、考察笔记等,内容新颖,但不成熟,不公开交流,难以获得。

②一次文献是以作者本人取得的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论文、报告等经公开发表或出版的各种文献,如期刊论文、科技报告等。其特点是内容新颖丰富、叙述详尽以及参考价值大,但数量庞大而且分散。

③二次文献是指报道和查找一次文献的检索工具书刊,如各种目录、题录、文摘和索引等。二次文献是按照特定目的对一定范围和学科领域内的一次文献进行鉴别、筛选、分析、归纳和加工整理等,使之有序化后出版的。其主要功能是检索、控制一次文献,帮助人们较快地获取所需的信息,具有汇集性、工具性、综合性和交流性等特点。

④三次文献是根据二次文献提供的线索,选用大量的一次文献的内容,经过筛选、分析、综合和浓缩而再度出版的文献,包括专题评述、年鉴、百科全书、词典、导读与文献服务目录、工具书目录等。

3. 简述网络信息的收集系统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主要作用。

答:组成见图2.2。

各部分主要作用:网络信息搜索是基于网络信息收集系统自动完成的。网络信息搜索系统首先按照用户指定的信息需求或主题,调用各种搜索引擎进行网页搜索和数据挖掘,将搜索的信息经过滤等处理过程剔除无关信息,从而完成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然后通过计算机自动搜索、重排等处理过程,剔除重复信息,再根据不同类别或主题自动进行信息的分类,从而完成网络信息的“整合”;分类整合后的网络信息采用元数据方案进行索引编目,并采用数据压缩及数据传输技术实现本地化的海量数据存储,从而完成网络信息的“保存”,当然要通过网络及时更新;经过索引编目组织的网络信息正式发布后,即可通过检索为读者提供网络信息资源的“服务”。网络信息收集系统是一个汇集了各种网络信息收集技术的计算机程序集成系统,其中主要采用了网页收集、网络信息挖掘和网络信息过滤等技术。

4. 对信息源进行评价的方法有哪些?简述间接评价法的具体程序。

答:

(1)对信息源进行评价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信息工作者根据对信息源的一般要求对信息源进行评分,这种方法称为直接评价法:另一种是调查信息利用者对各种信息源的利用情况或由信息利用者根据自己的实践需要来评价信息源,该方法称为间接评价法。

(2)间接评价法的具体程序参见书本2.4.1章节。

5. 对信息收集的效率如何评价?信息准确度的比较评价怎么进行?信息的经济性评价从哪些方面进行?

答:

(1)对于信息收集的过程,可以用收全率、收准率、及时率、费用率和劳动耗费等五个指标来衡量和评价其效率,这些指标一般通过信息内容与信息需求的相关程度(切题性或相关性的概念)来确定。

(2)信息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比较评价信息的准确度,可以从两种角度来进行。

第一种角度包括下面三种方法:①从不同的信息源获得同一性质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比较;②定期地、系统地收集信息,调查过去同种信息是否出现并和新获取的信息进行比较评价;③从多种信息源搜集、分析同种信息和相关信息,与切题的信息进行比较评价。

第二种角度是从信息所含的六个要素出发评价信息的准确度。

任何信息都包含六个要素:内容(What)、原因(Why)、时间(When)、地点(Where)、人(Who)、状况(How),即“5W1H”。对信息进行比较评价时,要把信息分解成上述六个方面,其步骤大致如下:①把信息分成六个要素,按要素分成不同的组;②分析各组中有无共同点,把具有共同点的信息抽出来;③将抽出来的具有共同点的信息要素构成信息形态;④把组成信息形态的要素分别同原信息进行比较;⑤根据比较结果,对被认为最有共同点的原信息做进一步调查检验,分析它与其他信息的相关程度、相关的交接点等。

(3)为了经济而有效地搜集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进行信息评价:

①对所需信息存在率的评价:这一步要调查有关的信息源、载体、实物(产品等)是否存在,如果存在,

要用什么方法从何种途径获得,评价获取的难易程度。

②对所需信息适合率的评价:评价获取的信息与所需信息的内容吻合程度。例如,解决问题的有效程度,为利用该信息而需要加工处理的必要程度等都是评价的尺度。

③对所需信息可靠性的评价:对于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应评价其性质、加工深度、是否能获得证明来确认其可靠性。此外,由于信息既可以传递某一事物或课题的全部内容,也可以传递部分内容,因此,根据其所处的位臵便可评价信息的可靠性。

6. 简述数据采集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基本组成部分。

答:数据采集系统的软件功能十分丰富,主要功能有

(1)系统总貌。提供所有输入点信号的位号、名称、单位、当前指示值、上下限及有关说明;

(2)流程图画面。显示过程对象带检测点的整个工艺流程图、动态显示各测点位臵及当前值、各设备运行状态(如开停、超限等);

(3)历史数据。存储并显示有关测量点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一定时间间隔的实时数据值;

(4)历史趋势。存储并显示有关测量点在一定时间范围的变化曲线。相关参数曲线可同时在一幅画面上用不同颜色显示,即趋势分组;

(5)量程分段及线性化处理。为提高显示精度,可将某些参数的量程分成数段,每屏一段,并可用软件方式对被测量过程进行线性化处理;

(6)打印或通信。可实现定时或即时打印或通信。此外,根据用户要求,可编制其它管理和服务程序,如操作指导、统计分析等。

数据采集系统的结构参见图2.6。

7. 阐述模式识别的处理过程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答:参见图2.8给出了模式识别的基本过程。

对于非电量输入模式,首先必须先把它们转换成电信号,然后通过模/数转换,使之成为计算机能接受的数字量。为了使输入模式满足识别的要求,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对模式进行预处理,如滤波、坐标变换、图象增强、边界检测等,以便滤除样品收集过程中掺入的干扰和噪声,并人为的突出有用信号,使模糊的模式变得清晰,以得到良好的识别效果。

经过预处理后 ,要根据识别方法的要求对满足识别要求的模式进行抽取、选择特征和基元,作为识别的依据。这是模式识别的关键,对识别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好的模式特征能使不同类别的模式表现出很大的差别,有利于设计出性能较高的分类方法。

8. 模式识别有哪些主要方法?简述它们的主要特点。

答:

模式分类的方法大致可分为统计识别方法、句法结构方法、模糊判决方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四大类。

统计识别方法是从被识别的模式中选择能足够代表它的若干特征,每个模式的特征都组成一个特征向量,于是每一个模式就在特征空间中占有一个位臵。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分割特征空间,使得同一类模式大体上都在特征空间的同一区域中。这样,对于待分类的模式,就可根据它的特征向量位于特征空间中哪一个区域而判断它属于哪一类模式。

句法结构方法立足于分析模式的结构信息,可以把模式类比于语言中句子的构造。句子由单词按文法规则构成,同样,模式由一些模式基元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分析模式如何由基元构成的规则,就是结构分析的内容,这相当于对一个句子作句法分析。句法结构模式识别就是检查代表这个模式的句子,是否符合事先规定的某一类文法规则。如果符合,那么这个模式就属于该文法所代表的那个模式类。

模糊判决方法以模糊数学为基础,是一种集合运算。对某模糊集合设计隶属度函数,作为样品与模板间相似程度的度量,从而将模糊集合划分为若干子集,然后根据就近原则分类。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以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心理学为基础,是一个模拟神经机理的非线性动态系统。它通过对样本的学习建立起记忆,然后将未知模式按其最接近的模式进行判别。

这四类方法各有优缺点,但在图象识别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前两类方法发展得比较成熟,是研究模式分类的基础方法。模糊数学和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图象识别领域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拓宽了研究者的思路。

三.讨论题

信息收集还有哪些新技术(除了书本所介绍的技术外)?

如何评价网络信息的价值?请举出实际例子。

[说明]讨论题要求学生从其他途径,如查阅资料,上网等方式,结合实际具体例子解答。

第三章 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信息组织:信息组织即信息的序化,是按照一定的科学规则和方法,通过对信息的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描述和序化,实现无序信息向有序信息的转化。

(2)主题法:在信息组织中,“主题” 是指信息所论述的主要对象,包括事物、问题、对象等。而经过选择,用来表述信息主题的词语,则称之为主题词。主题法是直接以表达主题内容的词语作检索标识、以字顺为主要检索途径,并通过详尽的参照系统等方法揭示词间关系的标引和检索信息方法。

(3)叙词:叙词是信息组织的主题法中出现的一个词语,是指从自然语言中精选出来的、经过严格处理、作为文献主题标识的语词。

(4)HTML: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是一种用来制作超文本文档的简单标记语言。HTML语言通过使用各种标记(tags)来标识文档的结构以及超链(Hyperlink)的信息。用HTML编写的超文本文档称为HTML文档,它能独立于各种操作系统平台(如UNIX,WINDOWS等)。

(5)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是一种“语义标记语言”,它具有通过标记清晰地表达语义的能力。XML将信息的内容、结构和表示分开定义。XML文档存储数据本身,通过标记来组织数据内容。在网络环境下,XML的用途主要有两个:一是作为元标记语言,定义各种实例标记语言标准;二是作为标准交换语言,担负起描述交换数据的作用。

(6)元数据:元数据(metadata)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是对数据进行组织和处理的基础,是用来描述数字化信息资源并确保这些数字化信息资源能够被计算机自动辨析、分解、提取和分析归纳的一种框架或一套编码体系。美国图书馆学会和存取委员会给元数据作出如下定义:元数据是结构化的编码数据,用于描述载有信息的实体特征,以便标识、发现、评价和管理被理解的这些实体。

二、思考题

1. 简述信息组织的含义和要求。

答:信息组织即信息的序化,是按照一定的科学规则和方法,通过对信息的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描述和序化,实现无序信息向有序信息的转化。信息组织可以帮助用户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以及实现信息的有效流通和组合。信息组织的要求如下:

(1) 信息特征有序化。一是要将内容或外在特征相同或者相关的信息集中在一起,把无关的信息区别开来;二是集中在一起的信息要有系统、有条理,按一定标识呈现出某种秩序,并能表达某种意义;三是相关信息单元之间的关系要明确化,并能产生出某种关联性,或者能给人某种新的启示。

(2) 信息流向明确化。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表明,信息作用力的大小取决于信息流动的方向。信息整序要做到信息流向明确化。首先,要认真研究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按照不同用户的信息活动特征确定信息的传递方向;其次,要注意根据信息环境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信息流动的方向,尽量形成信息合力。

(3) 信息流速适度化。信息流速的不断加快使人们感受到巨大的信息压力,眼花缭乱的信息流可能会降低决策的效率。同时,人们面对的决策问题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信息需要也在不断地更新。为此必须适当控制信息流动速度,把握信息传递时机,提高信息的效用。

2. 主题法的分类有哪些?

答:在信息组织中,“主题” 是指信息所论述的主要对象,包括事物、问题、对象等。而经过选择,用来表述信息主题的词语,则称之为主题词。主题法是直接以表达主题内容的词语作检索标识、以字顺为主要检索途径,并通过详尽的参照系统等方法揭示词间关系的标引和检索信息方法。主题法的分类:

(1)标题法:是一种以标题词作为主题标识,以词表预先确定的组配方式标引和检索的主题法。

(2)元词法:是一种以元词作为主题标识,通过字面组配的方式表达文献主题的主题法。

(3)叙词法:是以从自然语言中精选出来的、经过严格处理的语词作为文献主题标识,通过概念组配方式表达文献主题的主题法类型。

(4)关键词法:是一种以关键词作为主题标识,通过字面组配或者概念组配的方式表达文献主题的主题法。

3. 比较等级列举式分类法的类目划分与分面组配分类法的分面分析。

答:等级列举式分类法主要是将所有的类目组成一个等级系统。从理论上说,这种分类体系可以不断递分下去直至不必再分的基本类。分面组配式分类法是在类目之间完全采用分面结构、将文献的内容分为若干个因素,从分面寻找相应的类号,并按照一定的次序将其排列组配成一个完整的分类号。如文献内容的分面可以从A主体因素、B通用因素、C空间因素、D时间因素、E文献类型因素来进行。

4. 分析HTML和XML的关系。

答:HTML是SGML的一个实例,它的DTD作为标准被固定下来,因此,HTML不能作为定义其它标记语言的元语言。XML是SGML的一个子集,严格地讲,XML也还是SGML。与HTML不同的是,XML有DTD,因而也可以象SGML那样,作为元语言,来定义其它文件系统。所以,XML的用途比HTML的用途更加广泛。如果把标记语言分为元标记语言和实例标记语言的话,XML是元标记语言,而HTML是实例标记语言。

5. 简述HTML的基本结构。

答:除了一些个别的标记外,HTML文档的标记都可嵌套使用。通常由三对标记来构成一个HTML文档的基本结构,它们是:

文档主体,正文部分 头部信息

其中在最外层,表示这对标记间的内容是HTML文档。之间包括文档的头部信息,如文档总标题等,若不需头部信息则可省略此标记。标记一般不省略,表示正文内容的开始。

6. 什么是XML?它有什么特点?

答: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是一种“语义标记语言”,它具有通过标记清晰地表达语义的能力。XML将信息的内容、结构和表示分开定义。XML文档存储数据本身,通过标记来组织数据内容。XML有如下特点:(1)简洁性;(2)创建标记的能力;(3)数据内容与数据显示相分离;(4)开放性;(5)

高效性、可扩充性;(6)国际性。

7. 举例分析XML文件的逻辑结构。

答:逻辑上而言,XML文件由声明,元素,注释,字符引用和处理指令组成,所有这些都在文档中用显式标记指明。

8. 举例分析元数据的格式。

答:元数据的格式通过三层结构来定义:内容结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

内容结构(Content Structure),即对该元数据的构成元素及其定义标准进行描述。元数据一般有以下构成元素:①描述性元素;②技术性元素;③管理性元素;④复用元素。

句法结构(Syntax Structure),即定义元数据结构以及如何描述这种结构,它包括①元素的分区、分层、分段组织结构;②元素结构描述方法,一般用XML DTD来定义;③DTD描述语言;④元数据复用方式。

语义结构(Semantic Structure),即定义元数据元素的具体描述方法,包括三个层次:① 元素定义;② 元素内容编码规则定义;③ 元素语义概念关系。

9. DC的元素有哪些?

答:都柏林核心集包括15个元素,这15个元素可分为三个种类:内容、知识产权和实例化。有七个元素用于描述内容:Coverage、Description、Type、Relation、Source、Subject和Title。描述知识产权的元素共四个:Contributor、Creator、Publisher和Rights,开发者利用这些元素声明是谁创建并拥有资源,人们可以对这些资源做什么。实例化元素共四个:Date、Format、Identifier和Language。

10. RDF的含义是什么?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RDF: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资源描述框架,是W3C组织于1999年颁布的。它的功能是利用当前存在着的多种元数据标准来描述各种网络资源,形成人机可读的、可以由计算机自动处理的文件。RDF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供多种元数据标准共存的框架。RDF框架由三个部分组成:RDF Data Model、RDF Schema和RDF Syntax。Data Model形成对资源的形式描述;Schema定义描述资源时需要的属性类及其意义、特性;Syntax则把形式描述通过其宿主语言XML转换成机器可以理解和处理的文件。

第四章 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信息存储:是指通过多种形式记录和排序信息的过程。它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将所采集的信息按照一定规则记录在相应的信息载体上;二是将这些载体按照一定的特征和内容性质组织成系统有序的、可供自己或者他人检索的集合体;三是应用计算机等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提高信息存储的效率和信息利用水平。

(2)信息检索:是指从以任何方式组成的信息集合中,查找特定用户在特定时间和条件下所需信息的方法与过程。

(3)数据仓库: Data Warehouse,是一个面向主题的(Subject Oriented)、集成的(Integrate)、相对稳定的(Non-Volatile)、反映历史变化(Time Variant)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管理决策。

(4)语义编码:语义编码就是用一组数字或字符描述客观实体或实体的属性。

(5)语义网:是互联网研究者对下一代互联网的称谓,通过扩展现有互联网,在信息中加入表示其含义的内容,使计算机可以自动与人协同工作。也就是说,语义网中的各种资源不再只是各种相连的信息,还包括其信息的真正含义,从而提高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6)Ontology: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形式化规范说明。本体的概念包括四个主要方面:概念化:客观世界的抽象模型;明确: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都被精确定义;形式化:精确的数学描述;共享:本体中反映的知识是其使用者共同认可的。

二、简答题

1. 简述信息组织、存储与检索的关系。

答:信息组织、存储与检索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信息检索是通过信息存取系统(即检索工具)来实现的,任何一种信息存取系统都包括信息存储子系统和信息检索子系统,它们是同一事物中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互为依存的两个方面,而信息存取系统的建设,需要信息组织。信息组织在信息资源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信息管理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建立信息系统的重要条件,是信息存储与检索的基础。所以,三者是不可分割的。

2. 简述信息存储的含义及作用。

答:信息存储是指通过多种形式记录和排序信息的过程。它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将所采集的信息按照一定规则记录在相应的信息载体上;二是将这些载体按照一定的特征和内容性质组织成系统有序的、可供自己或者他人检索的集合体;三是应用计算机等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提高信息存储的效率和信息利用水平。

存储子系统的建设,要求根据一定的原则记录和描述信息或知识载体的内容与形式特征,然后按特征序化成各类信息集合并组织成系统。信息存储部分是揭示信息特征、整序信息、建设系统的过程。只有经过记录、描述与组织序化的知识集合,才能提供有效的信息检索。因此,信息存储是基础,信息检索是目的。

3. 信息存储体系的内容是什么?

答:本书描述的信息存储体系是指计算机信息存储体系。计算机信息存储体系是利用计算机对一定范围内的信息集合进行选择、记录、存储,以便用户采用科学手段和技术获取必要和充分信息资源的计算机

信息系统。从整体上看,计算机信息存储系统包括硬件、软件和数据库。

4. 简述数据仓库的特点及数据库与数据仓库的区别。

答: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相对稳定的、反映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管理决策。

数据仓库的特点及数据库与数据仓库的区别如下:

① 面向主题,数据库的数据组织面向事务处理任务,各个业务系统之间各自分离,而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是按照一定的主题域进行组织;

② 集成的,数据库通常与某些特定的应用相关,数据库之间相互独立,并且往往是异构的。而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是在对原有分散的数据库数据抽取、清理的基础上经过系统加工、汇总和整理得到的,必须消除源数据中的不一致性,以保证数据仓库内的信息是关于整个企业的一致的全局信息;

③ 相对稳定,数据库中的数据通常实时更新,数据根据需要及时发生变化。数据仓库的数据主要供企业决策分析之用,所涉及的数据操作主要是数据查询,一旦某个数据进入数据仓库以后,一般情况下将被长期保留,也就是数据仓库中一般有大量的查询操作,但修改和删除操作很少,通常只需要定期的加载、刷新;

④ 反映历史变化,数据库主要关心当前某一个时间段内的数据,而数据仓库中的数据通常包含历史信息,系统记录了企业从过去某一时点(如开始应用数据仓库的时点)到目前的各个阶段的信息。

5. 语义网由哪几层构成?每一层的含义是什么? 答:理论界一致认同的语义网模型由以下几层构成:

第一层:Unicode与URI,是整个体系结构的基础。其中Unicode负责处理资源的编码, URI负责资源的标识;第二层:XML+NS(Namespace)+ XML Schema。负责从语法上表示数据的内容和结构,通过使用标准的格式语言将网络信息的表现形式、数据结构和内容分离。第三层:RDF+ RDF Schema,它提供的语义模型用于描述网上的信息和类型。第四层:本体词汇层(Ontology Vocabulary)。负责定义共享的知识,描述各种信息之间的语义关系,揭示信息本身和信息之间的语义。第五层:逻辑层(Logic)。负责提供公理和推理原则,为智能服务提供基础。第六层证据层(Proof)和第七层的信任层(Trust)负责提供认证和信任机制。

6. 简述Ontology与传统数据库的区别。

答:本体可以用于描述比普通数据库更复杂的对象的语义结构,因此它很适合于描述异种的、分布的、半结构的信息资源,如网上的信息。本体模型与传统数据库的不同之处在于:

(1)定义本体模型的语言比通常数据库所使用的语言在语义、语法上更加丰富; (2)本体模型所描述的信息是半结构化的自然语言文本而非列表式的信息; (3)一个本体模型必须使用用于信息共享和交换的公用的术语;

(4)一个本体模型提供的是一个特定领域的知识模型而非数据容器的结构。

7. 分析信息检索的分类以及信息检索系统的分类。

答:信息检索根据检索的目的和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书目信息检索、全文信息检索、数据信息检索和事实信息检索。

信息检索系统是拥有一定的存储、检索技术装备,存储经过加工的各类信息,并能为信息用户检索所需信息的服务系统。信息检索系统按使用的技术手段可分为手工检索系统、机械检索系统和计算机检索系统。

8. 分析搜索引擎的原理及相关技术。

答: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s)是指对WWW站点资源和其它网络资源进行标引和检索的一类检索系统机制。

从广义上讲,搜索引擎应包括两部分:一是对信息的采集、存储和组织。二是信息检索。从狭义上讲,搜索引擎是针对用户而言的,即进行信息检索。其基本检索构成主要是从这一层面来进行描述的。主要由关键词检索和分类浏览两部分构成。

一个搜索引擎由搜索器、索引器、检索器和用户接口四个部分组成。(1)搜索器,搜索器的功能是在互联网中漫游、发现和收集信息。(2)索引器,索引器的功能是理解搜索器所搜索的信息,从中抽取出索引项,用于表示文档以及生成文档库的索引表。(3)检索器,检索器的功能是根据用户的查询在索引库中快速检出文档,进行文档与查询的相关度评价,对将要输出的结果进行排序,并实现某种用户相关性反馈机制。⑷ 用户接口,用户接口的作用是输入用户查询、显示查询结果、提供用户相关性反馈机制。

第五章 习题参考答案

1.答:语义和语用信息是建立在语法信息的基础之上,有了语法信息,用户就可以从中获得相应的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因此,信息传输所关心的是语法信息,而与信息的内容和价值无关。信息传输系统是为大量用户服务的,而用户的访问情况是随机的,各个用户所要传递的信息也是系统设计者事先无法预料的,再加上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随机干扰情况等等。因此,信息传输需要考虑的,也不是一般的语法信息问题,而主要是概率性的语法信息问题。

2.答:信息传输的一般模型对基本模型中的变换和还原变换进行了扩展,另外考虑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安全因素,加入了加密与解密环节。

3.答:变换过程变换是指把要传输的信息从信源映射到某种物理载体上,在源事物的运动表征与载体的某种物理量之间建立恰当的映射关系的过程。这种映射关系必须能够还原,比如一一对应关系。这个变换的过程实际就是编码的过程,通过编码把消息变换成适合信道传输的信号。还原变换就是变换的逆过

程。实际上就是译码,把信道输出的编码信号(已迭加了干扰)反变换为信息。一般认为这种变换是可逆的。

4.答:(1)H(S)=0.469比特/符号 信源剩余度为53.1%

(2)S的紧致码为:S10 S21 平均码长为1码符号/信源符号

(3)N1 编码效率:0.469 码剩余度:53.1% N2 编码效率:0.727 码剩余度:27.3% N3 编码效率:0.880 码剩余度:12% N4 编码效率:0.951 码剩余度:4.9%

5.答:设信源符号的概率分布为,并设p1p2p3p4及pi1。 (p1,p2,p3,p4)

i14

则,二元霍夫曼码为(00,01,10,11)的信源的所有概率分布必满足 p1,p3p4

二元霍夫曼码为(0,10,110,111)的信源的所有概率分布必满足 p1,p3p4

6.答:(1)采用等长编码

编码设计为:00,01,10,11 H(X) H(Y)

13

(比特/符号) 8

13

1 3

13

13

13

(比特/码元) 16

2码元/符号 p(y11)0.5 p(y00)0.5

(2)采用不等长编码(霍夫曼编码) 编码设计为:0,10,110,111 H(X)

13

(比特/符号) 8

H(Y)1.04(比特/码元) 1.56码元/符号

p(y11)0.44 p(y00)0.56

7.答:申农第一定理

离散无记忆信源S的N次扩展信源SN={a1,a2,…, aq},其熵为H(SN),并有码符号集X={x1,…,

N

N

xr}。对信源S进行编码,总可以找到一种编码方法,构成唯一可译码,使信源S中每个信源符号所需的

平均码长满足

H(S)1NH(S)

 logrNNlogr

或者 Hr(S)

1N

Hr(S) NN

它说明离散无记忆无噪声平稳信源存在有效的编码方法,人们可以通过这种编码来提高信息传输效率,而不会引起失真。

8.答:二进制霍夫曼编码为(0,11,000,001,010,0110,0111) 平均码长为2.72二元符号/信源符号 编码效率为95.9%

第六章 习题参考答案

1.答:

此码能检测出所有发生小于等于4位码元的随机错误,可以纠正所有发生小于等于2位码元的随机错误。采用择多译码的译码规则来计算,若p0.01,则译码错误的概率为1.0105。

2.答:

(1)最小距离为3 (2)码率为比特/码符号 (3)10000 译成 10010 01100 译成 11100

00100 译成 11100或者00111 (4)能纠正所有发生一位码元的随机错误

25

1

3.答:(1)信息传输率为比特/码符号;(2)证明略

2

4. 求S生成的线性码C的生成矩阵与校验矩阵,并求参数n,k,d。

; 1000,0110,0010,0001,1001(1) S

。 10101010,11001100,11110000,01100110,00111100(2) S

[解]

(1)记S的码字构成的矩阵为Ms, 1000,0110,0010,0001,1001

1

0Ms0

010001



11000100



0010



0010000

110010

001

000

Rank(Ms)=4,所以k=4,由于n=4,故C=F24。显然,d=1,即n,k,d分别为4,4,1。

10

由Ms的行初等变换形式知,G

00

01000110

00

为线性码C的生成矩阵。 01

的码字构成的矩阵为Ms, 10101010,11001100,11110000,01100110,00111100(2)记S

1

1Ms1

00

01010101



1001100011100000



11001100



01111000

0101010

10110100111100

0000000

0000000

Rank(Ms)=3,所以k=3。显然n=8。 由Ms的行初等变换形式知,

10101010G11001100

11110000

为线性码C的生成矩阵。

设:F23C,则是从F23到C的满射, 即C的所有码字为: (000)G=00000000, (001)G=11110000, (010)G=11001100

(011)G=00111100, (100)G=10101010, (101)G=01011010 (110)G=01100110, (111)G=10010110 易知,d=4。因此,n,k,d分别为8,3,4。 设XC,则GX=0,即

GX

10101010x1110011000 11110000x8

x1x3x5x70x1x4x6x70



x1x2x5x60x2x4x5x70 xxxx0xxxx0

23445613

取 x4,x5,x6, x7,x8分别为(10000),(01000),(00100),(00010),(00011),得 h1=(11110000),h2=(01101000),h3=(10100100),h4=(11000010),h5=(11000011), 易知h1,h2,…,h5线性无关,故

10H1

111110000

11010000100100

1000010

1000011

为校验矩阵。

[注] 生成矩阵和校验矩阵的形式不是唯一的。

5. 求以下列矩阵为校验矩阵的二元线性码C的汉明距离。 01

(1)H

11

[***********]10

0101 (2)H0011

1

[***********]000 01

[解]

(1)易知rank(H)=4,n=7,故k=n- rank(H)=3。即二元线性码C为[7,3]码。 设XC,则

0

1HX

11

[***********]10

01x10000x7

01

[***********]1

1

x10

0 0x71

x1x5x6x70

即x2x4x5x60 x3x5x60

x4x6x70

取 x1,x2,x3分别为(100),(010)和(001),得 h1=(1000111),h2=(0101110),h3=(0011101), 易知h1,h2和h3线性无关,故

1000111

G0101110

0011101

为二元线性码的生成矩阵。

设:F23C,则是从F23到C的满射, 即C的所有码字为: (000)G=0000000, (001)G=0011101, (010)G=0101110

(011)G=0110011, (100)G=1000111, (101)G=1011010 (110)G=1101001, (111)G=1110100 易知,d=4,因此海明距离为4。

(2)同理可得,二元线性码的海明距离为3 6.设二元线性码C的校验矩阵为

110100



H101010

011001

试写出其生成矩阵及所有码字,并译下列码字:(1)110110; (2)011011; (3)101010。 [解]

(一)求生成矩阵及所有码字

①由于rank(H)=3,所以C为[6,3]码。设XC,则

x1

x2

110100x3

HX1010100 

011001x4x

5x6

x1x2x40

x1x3x50 xxx0

362x4x1x2

x5x1x3 xxx

236

取 x1,x2,x3分别为(100),(010)和(001),得 h1=(100110),h2=(010101),h3=(001011), 易知h1,h2和h3线性无关,故

100110G010101

001011

为生成矩阵。

② 设:F23C,则是从F23到C的满射, 即C的所有码字为: (000)G= 000000, (001)G=001011, (010)G=010101

(011)G=011110, (100)G=100110, (101)G=101101 (110)G=110011, (111)G=111000 (二)译码字 ① 列译码表

C的校验子空间为F23={000,001,010,011,100,101,110,111} 取x1=(000001),则x1所对应的校验子

x111

x21011010001x3TS (x1) = x1H=10101000000110x4011001x

501

00x

6

T

0

11

=(001) 001

同理,取x2=(000010),x3=(000100),x4=(001000),x5=(010000),x6=(100000),其所对应的校验子分别为010,100,011,101,110。它们所对应的陪集见下表:

显然,最后一个陪集有三个陪集头,其他陪集只有一个陪集头。所以最后一个陪集的上方有一条虚线。 ② 译码

1

10

T

S(110110) =(110110)H=110110

10010

0111

=(101) 00

1001

在校验字所在的列找到101,由于101在虚线上方,因此在101所在的行找到字110110。在表中110110所在列对应的第一行的码字为100110。由于译码原理知,应将110110译为

100110。

同理,将011011(对应的校验字也是101)译为001011。 而101010所对应的校验字为111,在虚线下方,故无法译出。

7.设gx1x1xx2是二元7,3循环码C的生成多项式,写出C的一个生成矩阵及校验矩阵。 [解]

(1)gx1x1xx21x3,k=3,故





g(x)1001000



Gxg(x)0100100

x2g(x)0010010

设XC,则GX=0,即

GX

1001000x1x1x40



01001000,即x2x50 0010011xxx0

673

取 x4,x5,x6,x7分别为(1000),(0100),(0010),(0011)得 h1=(1001000),h2=(0100100),h3=(0010010),h4=(0010011) 易知h1,h2,…,h4线性无关,故

10H

00

[***********]11

00 01

为校验矩阵。

[注] 校验矩阵的形式不是唯一的。

8.答:(1)译为1111011 (2)译为1101111 (3)译为0100011 9.答:校验矩阵为:

1

0000

00000

[***********][***********][***********][***********][***********][***********][***********]111001001 10111

([**************])译为([**************]) ([**************]0)译为([**************])

10.答:(1)C的除法电路

前11个周期,门2断,门1通;后4个周期,门2通,门1断。

(2)代入编码。详略。

第七章 习题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

密码:用一定的数学计算操作来改变原始信息所得出的信息

加密:用某种方法伪装消息并隐藏它的内容称作加密(Encryption) 解密:把密文转变成明文的过程称为解密(Decryption) 明文:待加密的消息称作明文(Plaintext) 密文:被加密以后的消息称为密文(Ciphertext) 攻击:对计算机信息的人为故意威胁称为攻击

破译:未授权者通过各种可能的手段获取密文,并通过各种分析手段推断出明文的过程,称之为破译 私钥,公钥:密码机制分为:公钥密码体制也称为双密钥密码体制或非对称密码体制,与此相对应,将序列密码和分组密码等称为单密钥密码体制或对称密钥密码体制。为了区分开这两个体制,一般将单钥加密中使用的密钥称为秘密密钥(Secret Key),公开密钥加密中使用的两个密钥则称为公开密钥(Public Key)和私有密钥(Private Key)。

数字签名:对文件进行加密只解决了传送信息的保密问题,而防止他人对传输的文件进行破坏以及如何确定发信人的身份还需要采取其他的手段,这一手段就是数字签名

识别:通过设计方案或协议使用户A既能进入计算机系统又不泄露用户A的任何识别信息(即身份零知识证明)。

二. 论述题和计算题

什么是单钥密码体制?什么是双钥密码体制?二者有何特点?

答:根据密钥的特点,密码体制分为对称密钥密码体制与公钥密码体制。对称密钥密码体制也称为私钥密码体制或单密钥密码体制,公钥密码体制也称为非对称密钥密码体制或双密钥密码体制。在对称密钥密码体制中,加密密钥与解密密钥是相同的或从一个容易推出另一个;在公钥密码体制中,加密密钥与解密密钥是不同的或从一个很难推出另一个。

2. 在一个使用RSA的公开密钥系统中,你截获了发给一个其公开密钥是e=5,n=35的用户的密文C=10。明文M是什么?

答:私钥a=5 明文M=5

3. 在RSA系统中,一个给定用户的公开密钥是e=31,n=3599,这个用户的私有密钥是什么? 答:n=59*61,e=31,私钥a=3031

4. 试述数字签名的原理及其必要性。

答:安全的数字签名使接收方可以确认文件确实来自声称的发送方。鉴于签名私钥只有发送方自己保存,他人无法做一样的数字签名,因此他不能否认参与了信息交互业务。通常还要求能确认传输的信息没有被篡改。

数字签名的加密解密过程和公钥密码体制的加密解密过程正好相反,使用的密钥对也不同。数字签名使用的是发送方的密钥对,发送方用自己的私有密钥进行加密,接收方用发送方的公开密钥进行解密。这

是一个一对多的关系:任何拥有发送方公开密钥的人都可以验证数字签名的正确性。而公钥密码体制的加密解密使用的则是接收方的密钥对,这是多对一的关系:任何知道接收方公开密钥的人都可以向接收方发送加密信息,只有唯一拥有接收方私有密钥的人才能对信息解密。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常一个用户拥有两个密钥对,一个密钥对用于对数字签名,另一个密钥对用于加密。这种方式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在实际运用中,由于公钥体制加密解密速度慢,通常引入可公开的散列函数 (Hash function,也叫摘要函数、哈希函数)。该函数能保证对原文作任何一点点修改,再产生的数字摘要就会不同。它发生在签名后、加密前,对邮件传输或存储都有节省空间的好处。

5. 密钥管理的任务是什么?什么是密钥托管?密钥共享有何用途?

答:密码体制、数字签名以及识别协议的安全性算法的安全性的前提是秘密密钥是安全的,其他人是不知道的。一旦秘密密钥丢失或出错,密码体制、数字签名和识别协议就不安全了。因此密钥的保密和安全管理在数据系统安全中是极为重要。

一个密码系统是否安全,最终可能取决于主机主密码密钥是否安全。主机主密钥的丢失、毁坏或泄漏将导致整个系统不安全。解决主机密钥丢失、毁坏危险很容易,只要将主机主密钥备份,将主机主密钥的备份放在密钥托管中心等信得过的用户处保存即可。但要防止主机主密钥的泄漏或人为的背叛就要困难得多,目前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设计秘密共享方案。

6. 请上网www.pgp.com下载PGP软件,自行安装使用。

三. 讨论题

1. 应用RSA算法对下列情况实现加密和解密:

(1) p=3;q=11,b=7;m=5 (2) p=5;q=11,b=3;m=9 (3) p=11;q=13,b=11;m=7 (4) p=17;q=31,a=7;m=2 答:

(1)私钥a=3,解密后明文 c=26 (2)公钥b=27,加密后密文是c=4 (3) 私钥a=11,加密后密文c=2 (4) 公钥b=343,加密后密文c=349

2. 如果选举单位要采用电子投票的方式进行投票,应该采用什么技术来保证投票的公正性、匿名性? 讨论题要求学生从多种途径,如查阅资料,上网等方式,结合运用书本的知识和自己的理解解答。

八、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信息加工

信息加工是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过程。它是在原始信息的基础上,生产出价值含量高、方便用户利用的二次信息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将使信息增值。只有

在对信息进行适当处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新的、用以指导决策的有效信息或知识。

(2)预处理

预处理的任务是根据样本数据集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处理方法对样本数据集的要求,完成以下三项任务:(1)数据校验;(2)离散化与泛化;(3)数据转换

(3)离散化

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受信息加工方法的限制,对于值域是连续的或很大的属性,需做相应的处理。如数值型属性,其取值常连续变化或太密集(个数太多),需要进行离散化分析。研究人员从不同的领域提出了多种离散化方法,典型的有等区间方法、等信息量方法等。

(4)泛化分析

泛化是用来扩展概念的外延,使其能够包含更多的正例,应用于更多的对象。泛化分析可以用来扩展一个概念的语义信息,从而合并具有相同属性的对象,减少要处理对象的个数,约简信息的处理空间。例如,可将麻雀、燕子、老鹰等概念泛化为“飞禽”,而把老虎、豹子、狮子等概念泛化为“走兽”。

泛化分析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用来扩展概念的语义信息,二是约简信息的处理空间。

(5)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把研究对象按照一定的规则分成若干类别,并使类之间的差别尽可能地大,类内的差别尽可能地小。换句话说,聚类使类间的相似性最小,而类内的相似性最大,从而实现样本数据的类内相似性和类间分离性。相似性是聚类的依据。

当研究的对象缺乏描述信息或无法组织成任何分类模式时,聚类分析可根据样本数据发现规律,从而找出全体数据的描述。在聚类分析前,一般并不知道要将总体划分成几个类和什么样的类,这些类别是隐蔽的,也不知道根据哪些数据来定义类。在具体应用中,专业经验丰富的用户应该可以理解这些类的含义。如果产生的聚类结果无法理解或没法用,则该聚类可能是无意义的,需要回到原始阶段重新组织数据。

要注意分类和聚类的差别。尽管从结果来看,分类和聚类的结果都是得出若干个类别,但前者是“分”而成类,由有形的整体对象分解为若干部分或分支;后者则是“聚”而生类,从大量联系不明显甚至表面无联系的文献或数据中产生相关的群或集。

聚类分析的应用遍及科学研究、工程实践以及商业活动的各个领域。例如,聚类可帮助商业领域的市场管理者发现客户数据库中的不同人群,并基于购买模式刻画这些人群分组;可导出生物学中动植物的分类,得到具有相似功能的基因类别,洞察种群中固有的结构;可帮助识别地球观测站数据库中相似陆地区域的使用情况。

(6)空值

在样本数据集中,空值(Null)也称缺失值。空值被看做与其他任何值包括其他空值都不相同的符号。空值不仅意味着该属性值未知,而且意味着该值不可用。导致空值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①在信息收集时,忽略了一些被认为是不重要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对以后的信息处理可能是有用的。 ②某些属性未知。

③数据模型的限制:在信息收集时,最常用的是关系数据模型,由于关系模型要求同一关系中的每个对象必须有相同数目的属性,因此即使某些属性对某一对象不适用,但该对象必须有此属性。如在描述计算机配臵表中,属性“声卡类型”对于没有配臵声卡的计算机而言是不可用的,故此时“声卡类型”的属性值必为空值。

④在跨平台数据迁移过程中,比如MIS系统迁移到ERP系统,有些数据也不可避免地残缺不全、不存在或未使用,从而产生信息空缺。

空值处理是预处理任务之一。 二、填空

1. 信息加工的内容包括信息的筛选和判别、信息的分类和排序、信息的分析和研究。 2. 信息加工的步骤包括信息选择、预处理、数据约简与变换、信息分析与处理、评估与维护。 3. 。

4. 泛化分析主要有 扩展概念的语义信息 和约简信息的处理空间两个作用。

三、论述题

1. 连续属性离散化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受信息加工方法的限制,对于值域是连续的或很大的属性,需做相应的处理。如数值型属性,其取值常连续变化或太密集(个数太多),需要进行离散化分析。

离散化问题实质上可归结为利用选取的分割点对属性的值域空间进行划分的问题,选取分割点的过程也是合并属性值的过程。通过合并属性值,减少属性值的个数,减少问题的复杂度,有利于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和处理效果的适应度。

2. 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聚类分析是把研究对象按照一定的规则分成若干类别,并使类之间的差别尽可能地大,类内的差别尽可能地小。换句话说,聚类使类间的相似性最小,而类内的相似性最大,从而实现样本数据的类内相似性和类间分离性。相似性是聚类的依据。

当研究的对象缺乏描述信息或无法组织成任何分类模式时,聚类分析可根据样本数据发现规律,从而找出全体数据的描述。在聚类分析前,一般并不知道要将总体划分成几个类和什么样的类,这些类别是隐蔽的,也不知道根据哪些数据来定义类。在具体应用中,专业经验丰富的用户应该可以理解这些类的含义。如果产生的聚类结果无法理解或没法用,则该聚类可能是无意义的,需要回到原始阶段重新组织数据。

要注意分类和聚类的差别。尽管从结果来看,分类和聚类的结果都是得出若干个类别,但前者是“分”而成类,由有形的整体对象分解为若干部分或分支;后者则是“聚”而生类,从大量联系不明显甚至表面无联系的文献或数据中产生相关的群或集。

3. 决策树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决策树具有类似流程图的树结构。它是用样本的属性作为节点,用属性的取值作为分支的树结构。它是利用信息论原理对大量样本的属性进行分析和归纳而产生的。决策树的根节点是所有样本中信息量最大的属性。树的中间节点为根的子树所包含的样本子集中信息量最大的属性。决策树的叶节点是样本的类别值。如果每个内节点都恰好有两个分枝,则称为二叉树。如果内节点有多于两个的分枝,则称为多叉树。从根节点到每个叶节点都有一条路径,这条路径就是一条决策“规则”。

决策树可用于对新样本的分类,即通过决策树对新样本属性值进行测试,从树的根节点开始,按照样本属性的取值,逐渐沿着决策树向下,直到树的叶节点,该叶节点表示的类别就是新样本的类别,也能有效地识别新样本的类别。

4. 阐述空值处理的方法。

已经存在一些处理空值问题的方法:

(1)最简单的方法是从训练集中移去含未知值的实例,或用某个最可能的值进行替换。

(2)基于样本中其他属性的取值和分类信息,构造规则来预测丢失的数据,并用预测结果“填补”丢失值。

(3)应用概率论的贝叶斯公式确定未知值的概率分布,选择一个最可能的值填补空值或根据概率分布用不同值填补空值形成多个对象。

(4)将含有未知值的一个给定样本数据集转换成一个新的、可能不相容的,但每个属性值均已知的数据集,方法是将某个属性的未知值用该属性的所有可能值替换形成多个数据集,然后归纳出确定的或可能的规则。

(5)基于对象相似的空值估算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为:具有相似特征a的两个相容对象可以互相补偿缺失值。若对象x的a属性值是空的,则可用与x相容的对象的非空a属性值来替换,

a(x){a(y):ySB(y)}

其中SB(.)是对象集上关于a属性的相似关系。

这样,就可获得数据集的一个完全集且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对象的相容性。若某个空值a(x)有多个值可供选择(这时相容的对象常常不只一个),算法采用投票策略,即取某个出现次数最多的值。

5. 以举例分析各条泛化分析规则。 答:略。参考8.4.2。

6. 说明ID3建树算法的具体步骤。 答:ID3建树算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从训练集中随机选择一个既含正例又含反例的子集(称为“窗口”); (2)用“建树算法”对当前窗口形成一棵决策树;

(3)对训练集(窗口除外)中的例子用所得决策树进行类别判定,找出错判的例子; (4)若存在错判的例子,把它们插入窗口,重复步骤(2),否则结束。

7. 编制ID3算法的计算机程序,并用表8.2的天气训练集作为例子进行测试。 答:略。

第九章 习题参考答案

1. 什么是决策?什么是科学决策?科学决策的特点是什么?决策有哪些常见类型?

从宏观讲,决策就是制定政策;从微观讲,决策就是作出决定。

决策就是要对未来的方向、目标以及实现途径作出决定,它是指个人或集体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借助一定的科学手段和方法,从若干备选方案中选择或综合成一个满意合理的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科学决策是决策者在准确全面掌握相关信息的基础上,依据科学方法、科学程序、科学手段所进行的决策工作。决策者进行科学决策必须依靠决策体系开展工作,基于准而全的相关信息,严格遵循一定的决策程序,正确的决策原则,依靠专家和智囊团组织,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采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和手段,进行符合客观实际的决策。

科学决策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 有科学的决策体系和运作机制 2) 遵循科学的决策过程

3) 重视“智囊团”在决策中的参谋咨询作用 4)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

按重要性分,可将决策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执行决策三个层次。 按性质分,可将决策分为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和非结构化决策。

按人们对自然状态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分,可将决策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统计决策)以及不确定型决策。

按决策的目标数量分,可将决策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2. 决策过程的四个阶段及九个步骤的内容是什么?

著名学者H.A.西蒙认为决策过程主要由4个阶段组成:①情报活动:确定决策目标,获取相关信息;②设计活动:拟订各种备选方案;③选择活动:从各种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④评价活动:执行所选方案,对整个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检查、评价,将所得信息备做下次决策的参考,或者提出新问题,启动新一轮决策过程。

这4个阶段可以分成更详细的9个步骤,即提出问题、在调查研究获取信息的基础上确定目标、提出价值准则、拟订方案、分析评估、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普遍实施以及反馈检验

3. 决策信息有哪些类型?决策对信息质量有哪些要求?

按信息来源分,决策信息有两类信息: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

按信息对决策功能的适用程度划分,有两类信息:描述性信息和控制性信息。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信息的质量决定决策的质量。科学的决策活动对信息的质量有三方面的要求,分别是:可信度要求、完整度要求、精确度要求。

4. 试用基于泛信息思想的一般决策模型解释某一实际经济管理决策的信息流动及信息决策过程。

答:略

5. 某厂有一种新产品,其推销策略有三种可供选择,但各方案所需的资金、时间等不同,加上市场情况

的差别,因而获利和亏损情况不同。而市场情况也有三种:S1(需要量大)、S2(需要量一般)、S3(需要量低)。市场情况的概率并不知道,其决策矩阵如下表,试分别用悲观法、乐观法、折衷法(α=0.6)进行决策,并对各种准则的决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答:解题过程如下表所示。其中可知,用悲观法得到的决策是A3,用乐观法得到的决策是A1,用折衷法得到的决策是A1。

悲观法是一种保守主义决策准则,当决策者面临着各事件的发生概率不清时,决策者谨慎考虑可能由于决策错误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他分析各种最坏的可能结果,然后从中选择最好者,以它对应的策略为决策策略。

乐观法对待风险的态度与悲观主义者不同,当他面临情况不明的策略问题时,他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可获得最好结果的机会。决策者先考虑每个策略所引起的可能后果中的最大效益,然后再在这些效益中取一个最大值,与之相应的策略正是最后所取的决策。

折衷法则是同时考虑各种方案的最大和最小收益,包括了对风险的估计,更为合理。

6. 某零售商准备外出组织货源,有关资料经预测列于下表:

通过对零售商的提问得到:u(3250) = 1,u(2050) = 0,u(2200) = 0.5,并基本确定其效用函数为:u(x) =  + ln(x+),要求:

1)用期望收益值准则进行决策;

2)用期望效用值准则进行决策;

3)对两种准则的决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答:用期望收益值准则进行决策的计算过程如下表所示。

用期望效用值准则进行决策的计算过程如下。

首先求效用曲线。由题意可知,u(3250) = 1,u(2050) = 0,u(2200) = 0.5,且其效用函数为:u(x) =  + ln(x+)。代入这三点进行计算,得到大致的效用函数为:

u(x) = -0.84 + 0.26*ln(x-2025)

计算出所有方案所有可能情况下的效用值,列表如下:

然后进行决策。由题意可知,c1=0.2,c2=0.4,c3=0.3,c4=0.1;n=1,2,3,4;k=1,2,3,4。一般情况下不考虑语义因素,所以取tkl=1。

按照式m(v(Bk))c(b

nkn)t(bkn)u(bkn)计算得:

m(v(B1) ) = c1u11+ c2u12+ c3u13 + c4u14= 0.76

m(v(B2) ) = c1u21+ c2u22+ c3u23 + c4u23= 0.83

m(v (B3) ) = c1u31+ c2u32+ c3u33 + c4u34= 0.81

m(v (B4) ) = c1u41+ c2u42+ c3u43 + c4u44= 0.67

由最大综合效用度决策规则,m(v (B2) ) > m(v (Bi) ),所以选取A2为最佳行动策略。

可以看出,根据期望收益和期望效用两种决策原则所得到的结果不同。期望收益值准则没有考虑决策者的主观因素,而期望效用值准则以决策者的精神感受值为基础,在存在风险的情况下这一决策结果更为合理。

第十章 习题参考答案

1.分析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如何处理信息、信息技术与组织管理的关系。

答:

通用技术集团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为有效地利用信息,积极结合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建设,同时进行业务的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结合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重组。提出信息化的目标:①信息化平台建立后,要做到从源头开始的基础资料数据能够及时、准确、完整地进入系统,不能出现信息孤岛的现象;②信息化平台必须能够实时、动态地反映出管理和经营的行为状况;③信息化平台应该在任何意义、任何层面上实现真正的信息资源共享,这种资源的共享体现在各个方面,在不同的业务部门之间、不同的公司之间、不同的业务层面和管理层面、不同的管理部门之间、上级和下级之间,纵横交错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是内容,信息技术是工具,组织管理是形式。

2.分析海尔市场链和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答: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蕴育于企业文化,深深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替代的一种基础性的能力,是一个坚实的平台,是企业其它资源的统领。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特性:

(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它能为顾客带来长期性的关键性利益,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企业的价值性不在于创造最大的利润,而是合理的最佳的利润。凡是有暴利的企业都不是长久的,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存,是在生存的基础上发展,具有这种能力的企业就具备了核心竞争力。

(2)独特性。本企业独自拥有,这种独特性它不是指某一种技术或者是某一种能力,这种单一的技术和能力很容易被取代,它的独特性在于它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自己的气质和风格,它是一种综合能力,是所有因素组合后的相对固化的品行。

(3)拓展性。它有力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拓展。这种能力是一种应变能力,是一种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能力,它掌握了做事的规律,它有一群这样的人这样的资源这样的机制。

(4)模仿的高成本。这实际上对外是一种进入的壁垒,难于模仿的性质也是它是强大的组合能力。对内是一种长期受用并要培育的资源。这通常是由独特的历史,因果关系模糊,社会的复杂性的形成的。

(5)长期性。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建设取决于企业长期积累的经验、教训、知识、理念,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核心竞争力不像实物资产那样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丧失价值。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和壮大却需要机制和经营者的爱护培育。

(6)融合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公司对不同生产技能和技术整合的一种综合能力。

(7)创新性。核心竞争力在于不断的创新。

[http://www.crcmagazine.com/scripts/contents/li/55.asp]

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并把它转换成竞争优势的机制,一般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流程制度,而管理风格、企业文化和资源状况则构成了转换环境。成功的企业往往能够完善这种转换机制和环境条件,从

而实现以核心竞争力制胜。以高屋建瓴之势首先打开欧美家电市场的海尔公司就是这样的一个企业。创新能力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以及显示出来的竞争优势,得益于海尔文化的完善。在海尔,创新能力同企业文化水乳交融,总裁张瑞敏对此的解释是: “ 创新是海尔文化的价值观。 ”

[http://www.stcsm.gov.cn/learning/lesson/guanli/20041223/lesson-3.asp]

海尔的市场链改造如下:把原来各事业部的财务、采购、销售业务全部分离出来,同时建立海外推进本部、商流推进本部、物流推进本部、资金流推进本部,实行全集团统一营销、采购和结算。商流、物流和资金流“三流”是海尔的核心流程,原来的职能部门都变成了支持流程。

商流搭建全球的营销网络,从全球的客户资源中获取订单;物流本部利用全球的供应链资源搭建全球采购及配送网络;资金流搭建全球预算系统。这样就形成了横向网络化的同步的业务流程。流程的一头连着全球供应链网络,另一头连着全球的客户(销售商)网络。商流获得的定单信息是全部流程运行的中心,订单信息流带动着物流、资金流以及支持流程同步运动,最终实现零库存和与客户的零距离的目标。

海尔市场链的改造有效地提升了其核心竞争力。

3.什么是信息流重组?海尔信息流重组涉及哪些主要方面?

答:

信息流重组就是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顾客需求对业务流程内的信息流进行优化组合的过程,IPR也可以看作是BPR的前期规划阶段。

信息流重组的基本思路可概括为:首先对照企业的战略目标与顾客需求识别企业的核心信息流程;然后依据企业生产经营规律和信息流自身的规律,借助信息技术重新设计信息流的结构,形成企业的信息流程图;最后通过信息流程与业务流程的对应关系来指导实体流程重组过程,尽可能降低实体流程重组的风险和成本。

海尔信息流重组涉及到的主要方面有:

海尔的信息流重组主要集中在借助MC-IPR追求差异化战略,提升企业的品牌和获取高额利润,并适时实施基于虚拟企业的IPR。

以组织结构变革的基础,海尔通过对现有信息和流程的分析,确定市场链如下:把原来各事业部的财务、采购、销售业务全部分离出来,同时建立海外推进本部、商流推进本部、物流推进本部、资金流推进本部,实行全集团统一营销、采购和结算。商流、物流和资金流“三流”是海尔的核心流程,原来的职能部门都变成了支持流程。

商流搭建全球的营销网络,从全球的客户资源中获取订单;物流本部利用全球的供应链资源搭建全球采购及配送网络;资金流搭建全球预算系统。这样就形成了横向网络化的同步的业务流程。流程的一头连着全球供应链网络,另一头连着全球的客户(销售商)网络。商流获得的定单信息是全部流程运行的中心,订单信息流带动着物流、资金流以及支持流程同步运动,最终实现零库存和与客户的零距离的目标。

整合集团将原来的职能管理资源,形成创新订单支持流程3R(R&D研发、HR—人力资源开发、CR—客户管理)和保证订单实施完成的基础支持流程3T(TCM—全面预算、TPM—全面设备管理、TQM—全面质量管理)。这是海尔市场链主要的支撑流程。海尔的市场链还有另外两个非常重要的基础,那就是“海尔文化”和“OEC”的管理法。支撑流程必须要向核心流程提供信息、服务和有效的指导,核心流程

才能在外部市场获得良好的成绩。两类流程是相互制约、相互支持,互为“市场”的关系。

4.分析GM的信息组织结构。

答:

GM的信息组织结构图参见:图10.5

在CIO(Szygenda)之上,是GM的CEO——R Wagoner,CIO直接向CEO汇报工作;在CIO之下,有各区域事业部的信息官员(Regional Information Officer,RIO)领导的信息部门、各业务事业部的信息官员(PIO)领导的信息部门和直属Szygenda领导的IT部门(包括全球应用解决方案部门、全球技术服务部门和全球技术管理部门);Szygenda统率下的各类信息部门还与GM的其他信息部门诸如战略规划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合同管理部门、采购部门、法律部门和财务部门等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5.分析龙涤信息化建设的运作模式。

答:龙涤信息化建设采用了“六四三”的企业信息化运作模式,即“六个化”和“四个三”的管理构思。

(1)六个化

“六”是指一个扁平化加上五个集成化。

一是“扁平化”的结构。即由原来的“多层结构”变为“扁平”结构,由过去的5~7个管理层次减少到现在的2~3个层次,由过去的“领导和分管”角色变成“流程经理”的角色。管理人员兼职化,比如原副总经理兼主管部的部长,现在还要兼任主管部核心业务科的科长。通过兼职化实现了由“多层”向“扁平”的压缩,实现了决策层和执行层直线挂接。同时,按照“扁平化”的原则形成了适应“扁平化”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是集成化的采购。在计算机网络支持下,取消了集团公司十几个单位的采购权,成立国内采购部,实行集中采购管理。不仅降低了采购成本,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而且也有利于对采购价格、费用、抽样、检验、进出称重等进行集中监控。采购人员由最初的30多人优化到10人。

三是集成化的财务管理。取消了公司内所属单位的独立财务和各生产厂的二级财务,按Oracle软件的功能实行了多用户、多套账的财务管理。通过对集团财务进行集中整合,财务功能、效率明显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加快,监管力度明显增强,全公司财务队伍也由75人精简到43人。

四是集成化的仓储管理。取消各生产厂及相应公司的二级库和三级库,将采购与仓储管理分开,采购与仓储形成了制约关系,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解决了原材料部门与公司分割的状态,实现了资源共享和最佳分配,保管人员由35人减少到18人。

五是集成化的质量检验检测。公司组建了检测中心,将原属于各生产厂的产品及进货检测和检验的职能划归到检测中心,加强了产品质量与进货质量的检测和监控。检测和检验的结果通过计算机网络传到相应的单位和人员,并分头进行指标分析和质量控制,体现了集中管理和“专业化”分工的基本原则,人员又分流了近30%。

六是集成化的控制、制约与制衡。企管部的内设机构侧重于控制、制约和制衡。成本监控中心负责目标成本及费用预算、费用报销的审核与控制;稽查物价科重点监控采购价格及把控进出公司的各类物资,

保证其数量、质量的真实;全质科对生产管理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监督,并对ISO9002认证要素进行综合控制;审计科负责审计监督;财务投资部负责现金控制和全成本控制;计算机管理科负责全公司信息流的管理与控制,通过《企业信息化管理办法》实施严格管理。

(2)四个三

一是建立企业业务管理的“三大流程”,即战略流程、客户流程与保障流程。战略流程是“企业发展部”的流程,负责企业战略的制定、远景规划的安排和竞争战略的研究等。客户流程主要是“产品销售部”的营销流程,追求业务处理的效率对顾客和市场的反应速度。保障流程包括人力资源部、生产管理部、国内采购部、财务投资部和集团公司办公室,它的目标是协调运作和成本控制。

二是实现“三个中心”(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管理中心)核算的管理。生产部管理下的各生产厂或车间均属“成本中心”;各独立法人的“有限公司”是利润中心;在总经理领导下,各“部”、“科”管理部门是新模式中的管理中心。

三是完善管理的三个层次:产品销售部、生产管理部、国内采购部及企业发展部的技术中心、检验中心构成企业经营层;企业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财务投资部、集团公司办公室构成企业管理层;总经理及流程部长为企业决策层。

四是突出控制的三个阶段,即事先计划与制衡、事中监督与检查和事后研究与分析三个阶段。事先计划与制衡,突出企业发展部的“企划科”、生产管理部的“生产调度中心”及“总师办”的计划职能;事中监督与检查,强调各职能部门对流程的监控;事后研究与分析,强调企管部、财务投资部对结果的总结和分析。

6.分析龙涤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效果。

答:(1) 实现了集成化和精细化管理

龙涤集团信息化建设做到了跨公司、跨部门、跨业务的管理和应用,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实现了集中监控。一个信息一点录入,相关信息联动,实现了自动服务式的管理。企业原来的“慢、粗、散、重、低”的管理有了明显的改观,企业每天的经营情况迅速反映到决策层和每一个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桌面,真正做到了精细化管理。

(2) 实现了成本费用的适时和及时管理

企业管理的适时、及时是传统管理所追求的,企业规模越大就越难做到。但是,龙涤集团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做到了这一点。实现计算机管理后,无论是采购、领料、产成品等物流的每一个动作、资金的每一笔活动,均在ERP系统中运行,系统的现任中心是最小核算单位(机关部室到科、生产厂到生产线和产品),谁发生的领料和费用,自动进入谁的成本,成本计算精确,并按此制定成本、费用目标考核。生产部门将成本目标分解为产量、质量、单耗和可变费用四大指标,管理部门按现任中心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成本监控中心按目标进行适时和及时的对比分析,目标与经济责任制挂钩,使成本费用不断降低。2000年集团公司成本费用明显下降,其中生产成本同比下降570万元,采购成本同比下降2320万元,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同比下降390万元。

(3) 企业面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加快

计算机的客户信息、合同管理、订单管理及产成品库存和应收管理在同一系统内运行。对用户变动情况、市场需求情况及产品销售情况,公司领导和每一个销售人员及生产单位都了如指掌。企业营销形成了

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全员运作机制。产品的销售流程设计合理、市场反应速度加快。特别是优化后的客户提货流程,由原来的3~4小时,下降到现在的20~30分钟。

(4) 形成有效的控制与制约机制

稽查物价科,借助计算机对采购部门全方位监控,把好采购的渠道、价格、数据和质量关。信息系统自动进行“四单”匹配,规范了采购行为。采购行为一发生,采购订单、验收入库单、进货检验与化验单及报销时的发票,自动传到财务的相应模块,其数量、单价、金额、质量进行一致性匹配。如果匹配不成功,计算机就会挂起不做核销,由稽查物价科查明原因,提出处理意见。这样,仅此一项每年就减少流失和浪费近千万元。

(5) 实现集团内部的电子商务

龙涤集团公司是由合资公司、股份公司、全资子公司等独立实体组成,过去内部交易繁杂,浪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实行计算机管理后,公司的主客业务都在一个系统中运行,每一笔关联交易清楚,一目了然,每个月公司之间只进行一次性发票结账,效率明显提高。

(6) 管理得到持续化改善

管理的成功不在一时,而在于持续。信息化应用的成功,为管理的可持续化改善奠定了基础。

7.什么是区政府信息化?

答:区政府信息化是指区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如电话、网络等),对区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区政府信息及其他公共服务,从而构建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区政府。

区政府要很好地完成群众所赋予的国家管理的职能,必须具备极强的信息能力。区政府的信息能力至少由四个方面构成,即信息采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以及信息交流能力。

就现代区政府管理而言,区政府信息化最重要的内涵在于:运用信息通讯技术打破传统行政管理的物理组织界限,整合并贯通行政流程,完成基于电子化虚拟环境的区政府服务。目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层级化公共组织的架构,建立网络型组织;

(2)改变区政府运作流程,建立一个无缝隙的区政府,即在任何时间和地点,群众都能得到服务的区政府;

(3)改变区政府的职能,实现导航性区政府;

(4)改变区政府治理结构,从政府的单独治理转变为政府与社会的共同治理;

(5)实现区政府治理观念的变革,确立以公众为导向的区政府,改善区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区政府公共服务的公众信度。信息化区政府具有的高透明度和接入的简约化,将促进行政管理的高效化与社会生活的民主化。

8.分析所在区域的区政府信息化状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对策。

答:略。参考10.5.2。


相关内容

  • 大学课后题答案
    不用买参考书了!大学课本答案大全!--爱死你了!( 为什么大四才发现啊) 2008-12-18 16:50 | (分类:) 注册可用 公共课程 http://www.10xiao.com/forum-6-1.html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 ...
  • 天津大学土力学考研真题资料(含参考书信息)
    天津大学土力学考研真题资料(含参考书信息) 很多考生在备考时总是无法确定参考书目,天津考研网联合天津大学在读硕博团队为考生整理出详细的参考书信息,考生还可以根据往年的参考书目进行复习,往年的参考书目对考研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①杨进良主编&l ...
  • [弹性力学及有限元]教学大纲
    <弹性力学及有限元>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5125004 总学时:40学时(讲课32学时,上机8学时) 总学分:2.5学分 课程类别:必修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本科) 预修要求: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 课程的性 ...
  • 化学教学法课程指导书
    现代远程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法> 课 程 学 习 指 导 书 作者:韩春亮 2009年 3月 课程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的优劣.好的学习方法使你事半功倍,不良的学习方法使你事倍功半,因此学习<中学 ...
  • 工程材料徐自立主编课后习题答案
    工程材料徐自立主编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材料的性能 1-1什么是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包含哪些方面? 所谓力学性能,是指材料抵抗外力作用所显示的性能.力学性能包括强度刚度硬度塑性韧性和疲劳强度等 1-2什么是强度?在拉伸试验 ...
  • 注重知识迁移,提高学生能力
    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通过提供社会热点实情或模拟情景,注重考查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质是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所以,明确知识和能力的联系,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本人认为,只有注重知识的迁移,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
  • 统计学基础
    统计学基础编辑 统计学是收集.分析.表述和解释数据的科学.作为数据分析的一种有效工具,统计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是各学科领域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必备知识. 书    名 统计学基础 作    者 贾俊平 ISBN [ ...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西方经济学 课程英文名称:Western Economics 课程编号:XJ01505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质量管理工程专业 总学时数:68学时 总 学 分:4 开课学期:春季或秋季 参考教材:< ...
  • 考试科目-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部
    考试科目 211 翻译硕士英语 考试范围 211 张汉熙, <高级英语>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修订本 333<教育学原理>,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年 <中国教育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