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与鲁迅先生的交往细节 - 范文中心

萧红与鲁迅先生的交往细节

12/17

  女作家萧红是个写不尽的题材,人们喜读也爱读。兹邀请黑龙江两位萧红研究家,特为奉献此文。文章以前所未见的珍贵史料,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萧红

  1932年年初,二十一岁的萧红被困在哈尔滨市道外区北十二道街东兴顺旅馆内;因长期拖欠旅馆的食宿费而无力偿还,险被旅馆老板卖入娼门。无奈之下,萧红给《国际时报》写信求救。时为该报副刊编辑的裴馨园,为人正直,极富同情心。他不但发动文化界朋友为萧红募捐,还亲自带领萧军等人前去看望萧红,给了萧红许多安慰。之后萧军又多次去看望过萧红,从此萧红与萧军更加熟识。到了当年8月,哈尔滨遭受特大洪灾,于绝望之中,萧红逃出东兴顺旅馆,在难民群里,遇到前来寻找她的萧军。而后二人几经颠沛流离,感情进一步升温,他们同居了。他们婚后生活仍然很困难。1934年,他们共同出版了二人合作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一书,他们的名气更有所提升。与此同时,爱国人士冯咏秋、黄田,在哈尔滨道里区水道街自家成立了“牵牛房”文艺沙龙社,中共地下党人以及左翼文化人士,如罗峰、金剑啸、舒群、白朗等人,都常到这里集会。金剑啸并已将这里开辟成了中共北满省委的一个地下联络站。萧军带领萧红参加了这里的集会,从而认识了各位。接着中共又成立了秘密的“星星”剧团,萧军、萧红也参加了,一起排练了一些进步剧目。他们不断集会,引起了日伪特务的注意,很快剧团里的几个年轻人遭到逮捕。

  后来,萧红、萧军一起逃到青岛。到了青岛以后,他们的创作颇有激情,两个人都写出不少的作品。当时在《青岛晨报》里任编辑的梅林,见他俩的创作势头很好,就提议他们去找鲁迅先生给介绍出版作品,那样会发展得更快些。梅林的这一提议,无比关键。

  萧红、萧军听后都在想,如能与鲁迅先生联系上,得到鲁迅先生的帮助,那真是巴不得的好事。他俩接着连想都没细想,仅凭一时冲动,就按照梅林提供的地点,以萧军的口气给鲁迅先生写去一信,寄往上海内山书店。

  在等待鲁迅先生回信的日子里,萧红、萧军的心情是煎熬的。但大约在10月十几日,他们意外地收到鲁迅先生的回信,上边写着:

  萧军先生给我的信是收到的,徐玉诺的名字我很熟,但好像没有见过他,因为他是做诗的,我不留心诗,所以未必会见过面。现在久不见他的作品,不知道去哪里了?

  来信的两个问题的答复――

  一、不必问现在要什么,只要问自己能做什么。现在需要的是斗争文学,如果作者是一个斗争者,那么,无论他写什么,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斗争的。就是写咖啡馆跳舞场罢,少爷和革命者的作品,也决不会一样。

  二、我可以看一看的,但恐怕没工夫和本领来批评。稿可寄“上海,北四川路底,内山书店转,周豫才收”,最好挂号,以免遗失。

  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颓唐了,因那是我碰了很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我希望你脱离这种颓唐心情的影响。

  专此布复,即颂

  时绥

  迅上

  十月九夜

  鲁迅这位旷世大文豪,不仅向萧红、萧军指出写文章与做人的标准,还表示愿意帮助他俩走进诡秘莫测的上海文坛。鲁迅先生为什么特别关爱“二萧”,并为他们正式踏入文坛铺设了一条快捷的通道?这是一个谜,也许是命运决定的,也许就是缘分。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先生对这二位文学青年的呵护,带有明显的思想倾向。尽管鲁迅是中国文坛泰斗,很多人都用恭维的语气与他说话,但萧红是个例外。萧红性格直爽,快人快语,在与鲁迅通信不久,她就对鲁迅发出了“抗议书”,不许鲁迅在信里称呼她为女士。这种近乎孩子撒娇般的抗议,改变了两人之间拘谨的关系。鲁迅在回信里也开起了玩笑:“悄(当时萧红的笔名叫悄吟)女士在提出抗议,但叫我怎么写呢?悄婶子,悄姊姊,悄妹妹,悄侄女,都并不好,所以我想,还是夫人太太,或是女士先生吧。”能够结识鲁迅对萧红来说,是她一生中的幸事。有人把鲁迅比作她的父亲,萧红则称鲁迅是她的祖父,因为在她心里,只有祖父才会真正那样爱护她。由此可见二人情谊之深厚。

  1934年10月,青岛地下党组织遭受到严重破坏,舒群被捕出狱后,再次逃离了青岛。萧红、萧军也受到牵连,实在没办法,他们只好前去上海,找鲁迅先生了。到上海之后,又通过几次信,萧红的率真,让鲁迅感到很开心,他对萧红他们的处境十分关心,写信忠告他们,上海的政治环境险恶,各种派别势力明争暗斗,小心上当受骗,被坏人利用。萧军代表二人给鲁迅先生写信,诉说他们的苦闷,说他俩是东北人,到上海如同到了“异国”,一切都很生疏,又无亲无朋,仿佛行走在茫茫人海中的漂泊者。鲁迅先生回信,耐心地劝慰他们。萧红和萧军每当接到先生的一封复信,都会高兴一阵子。没事时,他们一个悄声读着先生的来信,另一个人则静静听着,感到莫大的享受。

  经过一段时间的通信,鲁迅先生对二萧更有所了解了,便决定接见他俩。那是1934年11月30日下午2点。二萧心情十分紧张,又格外兴奋,他们按时到达内山书店。鲁迅先生早已到了,坐在柜台里面的一间屋子里,跟内山先生闲谈。见萧红、萧军进书店,鲁迅一眼就认出来了,他走出来问:“您是刘先生?”萧军原名刘鸿霖。萧军面对鲁迅先生的问话,点点头答道:“是。”鲁迅把桌上的书与信件,包进一块日式包袱里,走在前边,二萧尾随其后。先生没戴帽子,也没围围巾,只穿一件黑色短长袍,藏青色西服裤子,窄裤管;一双黑色网球鞋,走起路来十分利落。过了一条马路,来到一家咖啡馆门前,鲁迅带着二萧,推门进来,拣了靠门边的一张桌子旁坐下来。

  萧红内心别提多么高兴,她和萧军坐在先生的对面。鲁迅表情冷峻,睿智的眼神中具有极强的穿透力,让萧红和萧军产生了抑制不住的兴奋。萧红想了想,问:“许先生不来吗?”鲁迅先生说:“他们早就来了。”先生的话音刚落,许广平带着儿子周海婴进了门。他们没有过多寒暄,便开始了谈话。二萧向鲁迅介绍了他们从东北到上海的经历,以及东北沦陷后的政治、社会和人民抗日反满斗争的情况。鲁迅先生一边吸着烟,一边认真地听他们讲述。鲁迅先生瘦矮的个头,森森直立的浓发,两条平直浓黑的宽眉,眼睑有些浮肿,但眼神明亮;他没有刮胡须,脸色显得苍青灰暗,分明憔悴。鲁迅也向二萧简单介绍了国民党当局对左翼作家的迫害,还有上海文艺界的矛盾斗争。萧红一面听着,眼里闪烁出欢愉的光泽,天真与单纯写在她的脸上。   鲁迅对两位来自东北的青年作家表现出的关爱,是出于他对东北人民遭受日本侵略的关注,也是他对志同道合者的一种疼爱。这次会面,彼此进一步加深了友谊与了解,奠定萧红及萧军和鲁迅先生之间的师生情谊,为他们日后在上海从事文学创作,并成为名噪一时的作家打下基础。

  鲁迅为推荐他俩的作品颇费心思,而萧红的直爽,更让先生在与“敌人”论战的疲惫之际,感受到浓浓的暖意。萧红、萧军给鲁迅先生的信,大多以萧军个人名义写去的,先生的回信也只写“刘先生”,信尾附上一句“吟女士均不另”,或“令夫人均此致候”。当他们通到第四封信时,萧红又提出了她的看法,她说称她为“夫人”“女士”均不妥。萧军也认为鲁迅先生年长,自己又太年轻,似乎不该称自己作“先生”。鲁迅在回信中解释说,首先是称呼问题,中国许多话,要推敲起来,不能用的多得很,不过因为用滥了,也就这么敷衍过去。不错,“先生”二字,照字面讲,是生在较先的人,但如这么认真,则即使同年的人,叫起来也得先问生日,非常不便了。现在有不用称呼的,因为这是无政府主义式的,所以我不用……

  鲁迅先生的幽默,让二萧感到很轻松;鲁迅还不断鼓励二萧认识上海,熟悉情况,写出更好的作品来。为此,萧红特别感动。为了让他俩能在上海生活下去,认识更多左翼作家朋友,给他们发表作品创造一定的方便,当年12月19日,鲁迅先生拿钱为胡风的儿子做满月。酒宴上他把萧红、萧军介绍给了茅盾、叶紫、聂绀弩等人,遗憾的是,大概是胡风没接到鲁迅的信,所以,萧红没有得见胡风。这次宴会改成的聚会,扩大了萧红他们的社会接触面。当天萧红穿了件红色旗袍,十分引人注目。鲁迅以后就常称她为“红姑娘”了,这源起,就在于萧红喜欢穿红色衣服。

  二萧有了鲁迅的指引,又接连发表了一篇篇文学作品。萧红的短篇小说《小六》《三个无聊人》,分别在《文学》《太白》杂志上刊出后,引起文学界的注意。萧红自费出版《生死场》后,鲁迅对二萧的了解更深了,他与二萧的情感也日益加深。鲁迅不仅在1935年11月6日邀请他们第一次来家做客,而且以后,他们就像早与鲁迅是老朋友一样,可以随便到先生家里去交谈,赶上饭时,就一块儿吃,他们还一起去看电影、散步、聊天等。

  鲁迅先生头一次邀请萧红和萧军来家做客,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俩在先生家吃了晚饭,然后就在客厅里与鲁迅和许广平喝茶闲聊,一直谈到晚间11点。鲁迅先生一直谛听着萧红讲述东北发生的各种大事情,忽而皱起眉头,忽而沉思,显然是在对被日军控制下的东北人民的命运担忧。萧红看出先生的身体不大好,又听许广平说,先生患伤风有一个月了,刚有点儿好转。于是,她就打算告辞。但她和萧军还是被鲁迅先生给留住了。萧红劝鲁迅先生在藤椅上休息一会儿,鲁迅先生挥挥手说,不要紧的!

  过了11点,外面雨淅淅沥沥地下起来,敲打在玻璃窗上。萧红起身告辞。她穿上雨衣,推开门,鲁迅先生执意要送他们走出大门。萧红说,外边下雨,先生小心受凉。鲁迅先生说,没关系的。送萧红他们到门口,先生又指着隔壁那家挂有“茶”字的招牌说,下次来,记住那个茶字,就找到我家了。接着先生再指着铁门旁“九号”的“九”字说,下次来一定要记住这个“九”字噢。萧红和萧军走出弄堂,又回过身子往院子里看了看,两个人心里都暖乎乎的,一种未曾有过的感动,让他俩说不出话来。

  从此,萧红、萧军一旦写作上出现疑惑,便去找鲁迅先生请教。特别是后来他俩搬到北四川路,每天晚上必到大陆新村来拜会鲁迅先生,风雨无阻。鲁迅先生的家里,自从这两个年轻人的常来常往,也跟着增加了欢快的气氛。萧红的坦率,让鲁迅先生领会到东北人开朗的一面,先生十分喜欢萧红的性格。萧红也把鲁迅当成自己的老师和长辈,原先她那对人世充满怀疑的眼睛,也一下子明亮许多,在她的眼前呈现出一条充满希望的大道。

  萧红进入这位文豪的生活圈子,她的直率与天真,无疑给鲁迅那一颗幽闭的心,打开一扇窗子,让他灵感顿生,心情愉悦。萧红年轻单纯,又已婚,鲁迅与其交往没有负担,也不用担心别人说闲话。萧红仰慕鲁迅,对鲁迅的感情,远远大于鲁迅对她的感情。萧红此后是鲁迅家的常客,她能深夜12点还在鲁迅家里聊天;能在鲁迅家与许广平一起包饺子烙面;她对鲁迅的私人生活极为熟悉。她依仗自己比鲁迅年纪小,在他面前,常会流露出小女人的娇纵。每次鲁迅见到萧红,都十分高兴,有时他会把她送到大门外。鲁迅对萧红感情深厚,这是纵容孩子般的感情,不掺杂任何私欲,是一种保持一定距离,心灵又相互默契的父女般的关系。

  鲁迅疼爱萧红,但在她的衣着打扮上,他又绝不允许她过于张扬。一次,鲁迅要带萧红去参加一场友人的集会,临行前,许广平特意为萧红找出一件粉上衣,又为萧红梳了头,还给萧红找出一条粉丝带,扎在头上。许广平自以为得意,萧红也跟着嬉笑着。许广平问鲁迅:“你看漂亮吗?”鲁迅抬头看了一眼,撂下脸说:“这样不妥,还是素雅一些为好。”许广平赶紧为萧红改换了装束,并取下头上的粉丝带。萧红想到,先生期望她成为真正的女作家,并非一个花瓶式的女人。

  萧红依然常上鲁迅家中去。不吸烟的萧红,最怕鲁迅先生吸烟,有时鲁迅先生吸烟,呛得她直咳嗽,她便说:“先生少抽点烟不好吗?你的肺本来就不太好。”鲁迅先生只有把烟掐灭了。许广平笑道:“除了红姑娘,谁也说不动他。”鲁迅先生说:“吸烟是不良习惯,可吸烟提神,帮助思考,利乎弊乎?暂且不去想它了。红姑娘此言甚是,少吸点儿烟也是为了肺健康嘛!”有了萧红,鲁迅先生家里始终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萧红自然亦为之欣喜。

  在鲁迅的扶持下,萧红和萧军更加努力地投身创作之中,他俩又相继写出一些好作品。但这里需要说一句,萧军在处理个人情感问题上,当时是值得考量的。早在哈尔滨时,他就认识了一位陈女士,很年轻,他背着萧红,多次与陈女士接触。萧红知道后,曾与萧军吵闹过,但萧军依然没有收敛,这伤害了他们二人间的感情。事情及至他们转到青岛、上海后,萧军与陈女士仍旧藕断丝连。萧红自然还要与萧军吵架,那期间,舒群夫妇和鲁迅许广平夫妇都曾劝解过二人,但均未奏效。   鲁迅知道了他们的事情后,心里也一直为他们担忧着。尤其有一次,萧红与萧军又吵了嘴之后,她就一个人来到鲁迅家里,脸上的气色不好看。鲁迅问她怎么了,她竟背过脸去落泪了。鲁迅心里很清楚,盯着她面颊上的泪痕,劝慰她说,泪乃是相思相怨之物,吟太太挂在腮边,一准有闹意气的事情发生。夫妻共同生活,难免有吵嘴生气的事情发生,吟太太况且又喜欢耍小脾气,大可不必如此。萧红无奈地笑了说,先生善于说教,只怕死人也能说动了心!末了,她才重又抱起海婴坐下来,探讨起写作上的事情。

  事后,鲁迅也曾言辞简约地劝导过萧军。

  鲁迅为他们的事情,心里一直纠结着。

  萧红决定暂时去日本。萧红想去日本,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处于病中的鲁迅先生。患有二十余年肺病的鲁迅先生,又得了肋膜炎,身体愈加衰弱,咳嗽,气喘吁吁,脸色也不好。萧红极力劝说鲁迅先生和许广平,一块儿到日本去治疗和休养,那样她可以帮助许广平照顾鲁迅先生,也便于摆脱外界对鲁迅先生的干扰。对萧红去日本,鲁迅先生还是支持的,觉得对她休养很有利,但鲁迅先生从诸多方面考虑,自己还是决定留在上海。

  鲁迅先生主持家宴为萧红饯行。鲁迅先生在待客规矩上破了例。他从不单独请某人小酌,尤其萧红还是个女性。只有三个人的晚宴上,鲁迅先生吃得很少,他用锐利的目光望着萧红,嘱咐她去日本应该注意的事项。许广平为萧红夹菜,并乐观地说,等她从日本回来,先生的病也就好了,他们一块儿再去绍兴走一走,看看先生的“鲁家镇”。萧红见鲁迅沉默不语,知道他身体很不适,勉强支撑着陪客,便劝他早点休息。鲁迅先生咳着说:“红姑娘如今去日本,真的不知道何日再见,真是天涯海角,难得见君面啊!”萧红故作轻松地说:“先生,我要天天为您祷告,企望先生早日恢复健康。”鲁迅先生淡淡笑道:“祷告无济于事,我还是靠医学吧。”

  萧红一个人去了日本。

  还是早在出版萧红的《生死场》时,出版遇到了难处。本来由于鲁迅的推荐,生活书店出于对鲁迅的尊重,已经答应出版此书。假如《生死场》出版了,萧红既可以得到版税,又可以扩大影响。但书稿送到国民党政府的书报检查机关审批后,被扣压半年之久,后以“不宜出版”为由退回来了,这对萧红打击很大。鲁迅先生觉得“斗争的文学”必须面向群众,唤醒大家的爱国意识,便决定自费“非法”印刷出版。那一次叶紫的短篇集《丰收》,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生死场》,都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刊印出来了,上边还都有鲁迅先生的序。出版前,萧红给鲁迅先生写信,不仅让先生给作序,而且还要有他的亲笔签名才好。先生一一照办,满足了她的愿望。鲁迅在附信中写道:“我不大稀罕亲笔签名制版之类,觉得这有些孩子气,不过吟太太既然热心于此,就写了附上,写得太大制版时可以缩小的。这位太太,到上海以后,好像体格高了一点,两条辫子也长了一点,然而孩子气不改,真是无可奈何。”《生死场》刊印出来后,对萧红的鼓励很大,她的创作热情更加高涨,她又写出许多作品。

  萧红在日本时,不幸的消息传来,鲁迅先生病逝了。鲁迅在病危弥留之际,已经神情恍惚,竟对前来探视他的茅盾说,红姑娘已然返沪,怎么还不来见我?其实他这只是迷离之言,是他的一种想象而已,当时萧红并未返回上海。

  鲁迅的逝世,对于萧红来说,如同天塌一样,直哭得她天昏地暗,山川变色。沉重的悲痛很难摆脱,她只有通过给萧军写信,来表达她的思念之情。她在东京期间,一共给萧军写了三十余封信,每封信都带着她对导师的无尽思念,诉说着别离的苦闷。她给萧军写去的第一封信上说:“关于周先生的死,21日的日本人的报上,我就渺茫知道一点了,我很希望我是看错了的,虽然也流着眼泪。昨夜我是不能不哭了,我看到一张中国报纸,清楚地登着他的照片。是那么痛苦的一刻,可惜我的哭声,不能和你的哭声混在一道。现在他已离开我们五天了,不知现在他睡到哪里去了。可怕的是许女士的悲痛,想个法子,好好安慰她,最好是使她不要静下来,多多和她聊天,过了最难以忍受的时期,以后总会比开头容易平静下来。还有那孩子,我真不能够想象了,我想一步踏回去,这想象的时间,在一个完全孤独了的人,是多么可怕!告诉许女士,看在孩子的面上,要节哀,不要太伤心了。最后,你替我去送一个花圈或是什么。”

  萧红匆匆回到上海以后,忙得如陀螺。她去鲁迅先生的墓前扫墓,自然又是哭了一场;接着她就参加编辑鲁迅先生文集的工作,还写出大量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其中她写道:“和珍宝一样结成的友情,一旦失掉了,那刺痛就更甚于失掉了珍宝。”这短短的二十余字,真切地道尽她痛失导师的哀思。

  萧红这次返回上海之后,与萧军间的情感问题,仍未得到修复。随后,她参加了一段对鲁迅遗作的整理出版活动。1937年9月,上海即将被日军攻陷,萧红、萧军和上海文化界的同人,不得不怀着沉重的心情,搭乘火车撤离上海,去大后方武汉。

  (责任编辑/穆安庆)


相关内容

  • 风飒飒兮木萧萧
    除了要承受战乱.饥饿,繁重的家务.感情的折磨,萧红还要承受妇科病.怀孕的复担.产后的虚弱.这一点,被人们忽略了.在大家眼中,萧红只是一位女作家,很少有人想到她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性.在一个男性中心的社会里,萧红的悲剧是宿命的.而对根深蒂固的 ...
  • [回忆鲁迅先生].
    执教:张沧梅 教学目标: 1. 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 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由<纪念刘和珍君&g ...
  • 黄金时代影评
    <黄金时代>影评 影片里有有一句台词,是借鲁迅夫人许广平之口传达,私以为是许鞍华导演对这部<黄金时代>的最好注解. 电影黄金时代演职信息 片名:黄金时代 (2014) 外文名:The Golden Era 片长:17 ...
  • 萧红的作品
    萧红的作品 长篇小说 <呼兰河传> 中篇小说 <生死场> <马伯乐> <小城三月> <牛车上> 短篇小说 <三个无聊人> <王阿嫂的死> <后花园.祖 ...
  • [影评][黄金时代]:相遇改变人,相遇改变时代
    编者按:许鞍华导演,汤唯.王志文.冯绍峰等主演的电影<黄金时代>正在热映.早前点映时,有说"无人离场",也有人说身边观众"陆续中途离场"的,对于褒贬不一的说法,四位文艺大咖愿意来说说他们眼 ...
  • 李琦我和祖父的花园
    <我和祖父的花园>教学设计 哈尔滨市红阳小学 李琦 教材分析: <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回忆性小说<呼兰河传>,课文主要叙写了童年的萧红在园子里快乐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 ...
  • 鲁迅晚年改变了对中医的看法吗
    鲁迅晚年改变了对中医的看法吗? 鲁迅<〈呐喊〉自序>一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使得其中对中医的论断--"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在中国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并经常被人提起.这使得一些中医支持者非 ...
  •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1936) 6 ,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说明"无常" 四. 他所做的一切都 ...
  • 八年级阅读指导 线索:写人叙事散文的串珠绳
    线索:写人叙事散文的串珠绳 泉州实验中学 李汇 什么是写人叙事散文的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 ...
  • 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
    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的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1912年,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覆灭,中华民国正式成立.紧随其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使民主和科学深入人心,根深蒂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