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 - 范文中心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

12/05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单元教学目标】

1. 阅读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2.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3.初步熟悉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的风格特征,以及代表诗人。

4.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解题思路,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能撰写四五百字的鉴赏文章。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中的珠穆朗玛峰,是一座流光溢彩的传统文化的美的殿堂。鉴赏唐诗宋词就是探寻美的历程。在高中必修阶段,学生零碎地接触过一些唐诗宋词,但是缺乏系统性,而且侧重于诗歌主题的人文性。和高考的要求存在一些差距,在解题的技巧上也显得很生疏。

最新的高考考纲考察要求是这样的: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纲强调了诗歌的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手法。所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给以学生一个系统的鉴赏诗歌的方法,同时还要“功利性”地教授一些解题的技巧和思路。

所以笔者在教学初唐诗和盛唐诗的时候,主要以方法为纲,以教材所选的诗歌为例子来实施教学。

【课时安排】

1、重点介绍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诗人

2、 “紧扣话题类”解题思路:1课时

涉及诗篇《望月怀远》《与诸子登岘山》《送魏万之京》

3、“炼字类”解题思路:1课时

涉及初唐、盛唐诗篇

4、比较阅读:1课时

涉及诗篇《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5、作文实践课:1课时

鉴赏《山居秋瞑》,撰写四五百字的文章。

【媒体准备】

《唐之韵》第1集——千古唐诗,第4集——边塞诗人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唐诗兴盛的背景以及盛唐的主要流派和代表诗人。做到“知人论世”,对唐诗的发展和主要诗人所处的背景有个初步的了解,便于把握盛唐诗歌的特征和诗人的不同风格。

一、专题导读

“盛唐诗”: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昂扬雄浑、阔大恢宏成为这一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人称“盛唐气象”。

“声律风骨兼备”是就盛唐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而言的。

“声律完备”: 律诗体裁已经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

当然,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达到高潮的标志。 “风骨”主要包括:

① 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

② 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

③ 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

想的光彩。

二、主要流派和代表诗人

1、两个主要的流派: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又叫“王孟诗派”。代表诗人:王维、孟浩然。发展历程:源于老庄哲学,成于陶潜,继之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孟。特点:描绘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或抒发对自然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或抒发对官场的厌恶之情,或表达对自由闲适的生活的渴望,或寄托怀才不遇的感慨,或者兼而有之。风格:清新秀丽。

边塞诗派:又叫“高岑诗派”。代表诗人:王昌龄、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以边塞风光、战争场面、战地生活为主要题材,或表现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或表现将士的思乡思亲之情或,表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或表现为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风格:雄浑悲壮,慷慨激昂,浪漫瑰丽„„体现了阳刚之美 ,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充分表现了盛唐精神,成为后世诗人可望不可即的高峰。

2、两座高峰:

浪漫主义高峰:诗仙李白(风格豪放飘逸)

现实主义高峰:诗圣杜甫(风格沉郁顿挫)

三、观看《唐之韵》第1集,了解唐诗发展的脉络和兴盛的原因,感受盛唐气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诗歌鉴赏中“紧扣话题类”题的解题技巧。

一、温故导新

1、在“初唐诗”单元中,我们重点就两种常见的题型训练了解题思路。

“意境类”解题步骤:(1)还原画面(2)总结氛围(3)揭示情感(或意图)

“还原画面”:①找全意象 ②找准特点 ③运用联想想象连贯成文

“表达技巧类”解题步骤:(1)找出手法(2)意象特点 (3)揭示情感意图

2、请用第一种方法来谈谈《望月怀远》的意境。(检查预习)

1、齐声朗读诗歌。

2、指名谈谈《望月怀远》的意境。

二、教授“紧扣话题类”题的解题技巧

今天我们来一起来接触一下高考中另外一种常见的考题类型,我姑且命名为“紧扣话题类”。

指导:

1、“紧扣话题类”解题方法:逐句解析,点透各句与提干关键词的关系。

2、审题抓关键词:“望月”“怀远”

3、解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出句写“望月”之所见,一轮皓月从东海边冉冉升起,意境雄浑阔大。

• 对句入情,由“望月”而“怀远”。“天涯” 照应“远”,暗示了“怀”。诗人怀想远在天涯

的“情人”也和自己一样,同时在望月,同时在怀远。

• 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深沉的相思之情。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 情人因“怀远”而彻夜难眠,因难眠而生怨,恼恨起这漫漫的长夜,于是通宵望月而怀远。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 诗中人因怀想远方的情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更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

步出室外,独自望月凝思,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 。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 面对如此美好的月华(呼应“望月”),诗人情不自禁地产生将月光赠送远人的想法,

然而天涯阻隔,终难如愿。还是做个好梦吧,或许能在梦中相见,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

小结:全诗句句扣住“望月”的景色,表达出“怀远”的情感。

三、我也来试试(小组讨论)

指导:

1、 关键词:吊古伤今

2、 注意题干中的特殊要求——“先通译后分析”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了古和今。

• 诗歌开篇感叹人事变迁,时光易逝。这是他“吊古”之所感。引出下篇的“伤

今”“伤己”。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 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

• “江山留胜迹”承“古”,“我辈复登临”承“今”。作者的伤感情绪,正是来

自今日的登临“吊古”。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 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云梦泽显得格外深远。

• 这是诗人登临“吊古”之所见:水落石出天寒泽深,一片凄凉萧条之景,烘托出

诗人的伤感情绪。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 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了衣襟。

• 凭吊羊祜的遗迹,诗人伤感于时光易逝,人事变迁。想到羊祜曾有所建树,受人

爱戴,而联想到自己如今仍一介布衣,壮志难酬,死后难免湮没无闻,不禁悲从中来。两相比较,令人伤感,故而“泪沾襟”。

小结: 此诗是通过凭吊羊公碑而伤自身的际遇,为吊古伤今之作。

[补充诗人简介]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派” 的代表人物。和王维并称“王孟”。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孟浩然的诗已经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的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其他诗人的羡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芳”,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

四、布置作业

[参考]

• 首联先说朋友要走(叙事),再写昨夜之景(写景),这是倒叙。用“微霜”代深秋,

“初渡河”运用拟人手法,渲染了萧瑟的气氛。叙中有景有情。

• 颔联是写景,运用倒装,加深描写。“鸿雁”是思乡的意象,“云山”象征和故乡亲

人的重重阻隔,抒发前途渺茫之情。“愁里听”“客中过”是叙事,交待了场合。

• 诗歌由事见景,见景生情。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推敲诗句中的传神的遣词造句。

一、导入

1、 考纲对“语言”鉴赏的要求:语言鉴赏包括对语言的技巧、风格、表达内容、表达作

用等的鉴赏,命题则常从字词、句子或者修辞手法的角度切入。

2、 常见的提问方式

• 你认为这一联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

•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 某字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炼字型)

•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一词领全诗型)

诗眼,是指整首诗或者一句诗中最精彩传神的字词,后来也指全诗中最精彩关键的句。也可以称作“关键词”、“关键句”。

二、“炼字类”答题步骤

提醒:答题时要把该字放在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如果含有修辞手法,一定要点透。

(1)解释该字的含义。

(2)点出该字的作用。

(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特点?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1)“生”是生长之意。(2)“生”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明月从海上生长出来的情态,赋予了明月和潮水以生命和情趣。让人自然而然的联想到望月之人的相思之情伴随着明月的升起而生长扩散,弥漫于整个环境。

二、我也来试试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卷”“拂”是诗中思妇的动作,写出了思妇想要赶走月光的情态,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迷惘和烦闷。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怜”是爱怜、怜惜的意思。熄灭蜡烛之后,月光洒满屋子,诗人(诗中主人公)产生怜惜之情。“怜”字写出了诗人的孤单和相思之情。因为诗人孤单,所以看到相伴左右的月光而产生怜惜之情;因为月自古都是寄寓相思之情的媒介,也因此诗人分外怜惜月光。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肥”“瘦”原指人体大小。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绿叶繁茂,红花稀少的景象,暗示了春天即将过去。抒发了女词人惜花伤春之情。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空”是“没有结果,白白的”意思。这里描写的是长江滚滚滔滔、永恒无尽地向前流淌的状态。诗人借自然的永恒反衬人生短暂,时光易逝,从而表达出时不我待、建功立业的渴望。

三、布置作业

1、请从其他诗歌中寻找“诗眼”,进行分析鉴赏。

2、运用本课所学方法完成《学习与评价》上第6第14题。

第四课时

训练目标:完成大纲要求,撰写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一、训练要求:请从“意境型”“炼字(句)型”“紧扣话题型”或者“表达技巧型”四种方法中,选择一种手法来鉴赏王维的《山居秋瞑》。字数300-500字。

二、写作角度提示:

1. 意境型:谈谈这首诗的意境美。

2. 炼字(句)型:分析诗中传神的字词句。(诗中有几个句子发生了倒装现象,可以

从韵律和情理的角度分析倒装的原因。)

3. 表达技巧型:结合诗句谈谈诗歌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各有何表达效果。

4. 紧扣话题型:可以课后“品读与探讨4”为话题,来分析鉴赏诗歌。

三、可用素材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王维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

(补充资料)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比较《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一、导入新课

1、边塞诗兴盛的原因

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

2、特点

以边塞风光、战争场面、战地生活为主要题材,或表现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或表现将士的思乡思亲之情或,表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或表现为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 。

雄浑悲壮,慷慨激昂,浪漫瑰丽„„体现了阳刚之美 ,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充分表现了盛唐精神,成为后世诗人可望不可即的高峰。

3、代表诗人

二、比较阅读:《燕歌行》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都是边塞诗,请从写景和主题上比较两首诗歌的不同。

方法:1+1=1 ,即分别对两首诗进行解读,然后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

三、分项解读

(一)《唐之韵》05集介绍高适岑参,对两者的风格和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二)《燕歌行》

1、齐声朗读

2、请学生用白话解读诗歌大意(可事先作预习准备)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 第二段八句写战败;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 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按照战役发展的顺序:出师——失利——被围——结局(心愿)

3、诗歌描写了哪些人的生活?请找出诗中原句。通过比较把握主题。

将帅:美人帐下犹歌舞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士兵:战士军前半死生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铁衣远戍辛勤久

征人蓟北空回首

思妇:

主旨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通过比较,谴责将帅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受到极大的痛苦甚至牺牲。

4、诗中描写了怎样的边塞风光?有何作用?

山川萧条极边土,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绝域苍茫无所有

提示:“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表明战役的地点,战役的惨烈,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揭露将帅的罪责。鉴赏诗词中,我们常把这种方法称作:借景烘托。

(三)《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诗歌比较简单,不作详细讲解,整体感知之后可以直接和《燕歌行》比较阅读)

1、朗读全诗

2、找出写景和写边塞生活的句子。

四、比较阅读(言之有理则可,开放型)

主题:《燕歌行》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谴责将帅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受到极大的痛苦甚至牺牲。《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则是表现唐军将士的英雄气概,保家卫国、不畏艰险的爱国精神。

写景:《燕歌行》中景物荒芜、衰败、冷落、凄凉,格调悲壮,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揭露将帅的罪责。《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景物奇特雄伟,格调激昂慷慨,勾勒了险恶的环境,反衬出唐军将士的英雄气概,保家卫国、不畏艰险的爱国精神。

五、小结

岑参诗中有一股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这也是其他边塞诗人所无法比拟的。他出塞时,才三十出头,正是充满锐气的年龄。王昌龄、高适等年辈稍长的诗人,随着开元盛世的逐渐萎缩,朝政的日益腐败,已经开始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非正义性的一面时,岑参却还在战阵上高呼驰骋显示英雄气概。这种心态和思想境界,就使他的诗和高适有比较明显的区别。高适观察比较深入,更多地看到战士的艰苦,因而诗的色彩要淡一些。岑参则用绮丽的笔调来凸显西北地区冰天、雪地、火山、热海的异域风光,歌颂保卫边疆的战争,歌颂将士们不屈不挠、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有一种感人的奇情异彩。

六、布置作业。

思考:1、《燕歌行》有哪些“沉痛语”?为什么“不堪多读”?

2、岑参的诗歌意奇语奇,从《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找出“奇语”,并简要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相关内容

  • 初唐四杰教案
    初唐四杰 制作人:张莉萍 [学习目标] 1.了解初唐四杰的有关文学常识. 2.初步把握四杰的创作概貌.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一千四百多年前,是让我们一直引以为骄傲的大唐盛世. ...
  • 中国古代文学2班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 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 初唐四杰 一.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二.初唐四杰能真正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简述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共同特点.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 ...
  • 初唐边塞田园山水诗教案
    高二语文 唐朝诗歌派别 使用时间2011年12月 日 教学目标 1 了解唐朝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及风格思想 2 把握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内容 第一章 唐代边塞诗派 所谓边塞诗,指的是那些以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为表现对象的诗. 边塞诗主要 ...
  • 鉴赏诗歌的形象之事物形象答案
    鉴赏诗歌的形象之事物形象答案 四.从课本中来 1.选修 卜算子 咏梅 思考:作者通过梅花这一意象寄托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在恶劣的环境中,梅花寂寞凄凉的.饱受摧残,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依旧保持着清香.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咏梅自 ...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清人 王夫之在<唐诗评选卷一>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时说:"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请结合王夫之的评论,从作品的内容和风格两个方面加以阐释.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争奇斗 ...
  • 古代家训中的作文教育现
    摘要:中国古代家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极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训诫形式出现.人们以各种形式和合乎家庭社会需要的内容训诫子弟,促其做人.读书和作文,从而道德文章兼长.写作训练是其中一项十分重妻的教育内容,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对今天的作文 ...
  • 002初唐诗歌的发展过程
    第九讲 初唐诗歌的发展历程 绪说 初唐诗坛从武德年间开始,直到玄宗开元初年,有九十多年的历程.华美风格的形成及臻于极致.律诗的成型.骨力的追求,是这一时期的主潮. 一.唐初诗风及其转变 唐初诗风,以王绩.魏徵.唐太宗等人为代表,个人特色鲜明 ...
  • 蜀道难教案4
    <蜀道难>教案4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掌握诗歌创作手法:背诵 理清层次:理解内容 理解重点语句:背诵 讲述为主.师生互动 讨论.记录 教具(资料) 多媒体电脑.展示台 板书设计 作 业 教学后记 教 ...
  •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本单元知识框架 本单元题为"经典驿站",共17课,包括古代一些经典的文集,有<声律启蒙><续小儿语><增广贤文><弟子规><幼学杂字>&l ...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诗经>和楚辞 A.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表现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