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演变 - 范文中心

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演变

11/20

第25卷 第1期 2010年2月 天 中 学 刊 Vol. 25 No.1 Journal of Tianzhong Feb. 2010

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演变

张元勋

(信阳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摘 要:和平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为之探索和努力追求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经历了由“和平解放”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发展演变过程,这种变化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真诚愿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台湾问题;“一国两制”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10)01-0005-05

和平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既符合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为之探索和努力追求的目标。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中,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极大地推进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为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早日实现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对台湾问题采取的是以武力解放为主的方式,并在1950年5月解放海南岛和舟山群岛后,做好了解放台湾的各项准备。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正当人民解放军准备大举解放台湾之际,朝鲜战争于6月25日突然爆发,美国从它的全球战略和在远东的利益考虑,立即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企图以武力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由于美国的入侵,使台海地区的军事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本属于中国内政的台湾问题变得复杂化和国际化,人民解放军武力解放台湾面临着巨大的障碍和困难,再加上正在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使中国共产党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来解决台湾问题,因而解放台湾不得不搁置下来。直到朝鲜停战后,中国共产党才腾出手来,再次提出解放台湾的问题。1954年7月,中共中央发

收稿日期:2009-10-05

作者简介:张元勋(1958—),男,河南信阳人,副教授。

出了“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号召,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宣传攻势。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在朝鲜战争结束后,也立即迅速向东南沿海集结,积极备战,决心坚决完成解放台湾、统一祖国的神圣使命。

但是,这时人民解放军要通过武力方式解放台湾,将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是美国。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出于对新中国的仇视和反共的需要,加紧与台湾国民党当局勾结,并于1954年12月与台湾签订了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共同防御条约》,从而使台湾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海峡两岸的对峙局面不仅没有因美国在朝鲜战争的失败而消减,反而更为严重,人民解放军如果武力解放台湾,势必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后果难以预料,对此,中国共产党不能不有所考虑。其次,台湾岛内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国民党鉴于在大陆的失败,于1955年前后在台湾完成了“党改”和“土改”运动,使岛内政局趋于稳定,人民解放军如果在这时武力解放台湾,有可能不得人心。再次,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值得注意的变化。1953年朝鲜实现停战,1954年日内瓦会议又达成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使一度紧张的远东局势趋于缓和。在这种情况下,尽管解放台湾纯属中国内政,但是,人民解放军如果大规模渡海作战,将会遭到世界舆论的非议,甚至还会使中国共产党背上“好战”等罪名。

上述情况表明,此时中国共产党如果武力解放台

·6· 张元勋: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演变

湾将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坚持武力统一的同时,还应积极争取更为理想的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如果台湾能够和平解放,那么,对于我们国家,对于我们全体中国人民,对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都将是最为有利的”[1]200。

实际上,争取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在当时既具有可能性,也有必要性。其可能性是,美蒋虽然基于相互利用的需要,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确立了“互助同盟”关系,但是,美国出于其他因素考虑,并不想过深地卷入与中国的对抗,更不想以武力助蒋反攻大陆,它的主要目的是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实现“台湾独立”,搞“两个中国”。但是,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不仅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也遭到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强烈反对,从而加剧了美蒋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说明了蒋介石在维护“一个中国”的立场上,与中国共产党存在着某种共同点。我们只要善于利用美蒋之间的矛盾,再加上适宜的政策,求同存异,国共两党最后通过谈判,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不是没有可能的。另外,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和解的愿望。鉴于这些情况,以及对未来形势的预测和把握,周恩来于1955年4月在万隆会议上代表中国政府主动提出: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缓和远东地区特别是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中国政府的这一建议得到美国的响应,两国随即达成举行大使级谈判的协议。虽然后来中美谈判因美国缺乏诚意而未能获得实质性进展,但是,中美两国毕竟开始了正式的外交接触,这说明在中美之间存在着和解的可能性。既然中美之间存在着和解的可能,而作为中国内政的台湾问题,当然更应该并且完全可以提倡和平解决。正如周恩来所说:“蒋介石和他的集团是中国人,作为中国人,我们不愿意看到中国人之间永久分离。这是因为我们认为他们应该而且最后会回到祖国来的原因,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尽一切力量来促成台湾的和平解放的原因。”[2]135

说争取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具有必要性,是因为从1953年起,我国已经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已经居于首要的地位,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不仅需要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而且更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不到迫不得已,任何性质和任何规模的战争都是中国应该力求避免的。因此,从这一点来说,用和平的、非武力的方式实现国家的统一,在当时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中国共产党应当积极努力去争取的。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中国共产党对建国以来的对

台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即在不放弃使用武力的同时,积极争取用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

1955年5月13日,周恩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第一次提出了关于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他说,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采取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2]112。和平解放台湾主张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从此开始了重大转变。

同年7月30日,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上重申了对台湾的立场。他说:“只要美国不干涉中国内政,和平解放台湾的可能性将继续增长。如果可能的话,中国政府愿意和台湾地方的负责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3]

随后,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又多次对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进行了阐述,并且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方针政策。1956年1月25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上指出:“凡是能够团结的人,愿意站在我们队伍里的人,都要团结起来,不管他过去是做什么的。比如台湾,那里还有一些人,他们如果是站在爱国主义立场,如果愿意来,不管个别的也好,部分的也好,集体的也好,我们都要欢迎他

[4]

1月30日,周恩来代表们为我们的共同目标奋斗。”

中共中央在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进一步指出:“凡是愿意走和平解放台湾道路的,不管任何人,也不管他们过去犯过多大罪过,中国人民都将宽大对待,不究既往。凡是在和平解放台湾这个行动中立了功的,中国人民都将按照立功大小给以应得的奖励。”他还号召:“为争取和平解放台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吧。”[2]124针对国民党军政人员的疑虑,同年4月,毛泽东还提出了“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的主张。

1956年6月,中国共产党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又有新的发展。6月28日,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上代表中国政府正式提出:“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且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祖国的大门对于所有的爱国分子都永远是敞开着的”[1]202。这是周恩来在公开场合第一次正式表达中国共产党愿意同国民党进行和谈的真诚愿望。后来,毛泽东在会见有关人士时还明确表示:如果台湾回归

张元勋: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演变 ·7·

祖国,“一切可以照旧”,台湾“现在可以实行三民主义,可以同大陆通商,但是不要派特务来破坏,我们也不派‘红色特务’去破坏他们”[4]。在毛泽东的谈话中,实际上已经有了后来的“一国两制”构想的某些萌芽。

为了推动和平统一进程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又进一步提出了“实行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的建议,并就和平实现两岸统一提出了具体的方案。1957年4月,毛泽东在会见苏联客人时公开宣布,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第一次明确提出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建议。

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和争取第三次国共合作的真诚呼吁,得到国内外广大爱国人士的拥护和赞同,台湾国民党当局对此也极为关注。为了探明中共的真实意图,蒋介石于1957年初特派其私人代表宋宜山秘密前往大陆。宋宜山于同年4月到达北京,中共方面经与其商谈后,就两岸统一问题提出了如下方案:(1) 国共两党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2) 台湾作为中国政府管辖下的自治区,实行高度自治;(3) 台湾地区的政务仍归蒋介石领导,中共不派人干预,而国民党可派人到北京参加对全国政务的领导;(4) 美国军事力量撤离台湾和台湾海峡。从上述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途径,两岸统一后台湾的社会地位以及台湾国民党的政治地位等问题都作了比较符合实际的设想和估价,只是因为台湾当局的拒绝,这一方案未能实现。但是,它无疑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同时也为后来“一国两制”政策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思路。

1958年10月,为阻止美国企图借海峡两岸金门炮战之机压制国民党搞“划峡而治”,中共中央发表了由毛泽东起草的以国防部长彭德怀名义发布的《告台湾同胞书》,重申了实现祖国统一的原则立场,指出:“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并再次建议同台湾当局“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

1960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又进一步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原则和具体建议,后经周恩来归纳概括为“一纲四目”。“一纲”就是台湾必须回归祖国。“四目”是指:(1) 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均由台湾当局自理;(2) 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均由中央拨付;(3) 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待条件成熟并尊重台湾当局的意见,协商解决;(4) 双方约定,不做破坏双方团结之事,以利两党重

新合作。可以看出,“一纲四目”是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政策的进一步具体化,与前相比,它的条件更加宽松,在政治上也更加灵活,充分考虑到台湾的历史和现实情况。

但是,由于受种种条件的制约,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提出的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统一的政策未能付诸实践。并且由于这些政策都是在“解放台湾”和“一国一制”为主的模式下提出的,因而中国共产党没有也不可能设想出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案和途径,更不可能提出像“一国两制”这样的科学构想。但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提出的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和争取第三次国共合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一方面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祖国统一所作的不懈努力和真诚愿望,同时也对后来“和平统一”对台政策的确立和“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政策遭受严重挫折。在极“左”路线的干扰下,“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又被“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所取代,两岸关系再度紧张起来。在此期间,在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核心的亲自关怀下,对台工作受极“左”路线的干扰被降低到最小程度,但在当时全国一片混乱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已根本无法致力于解决台湾问题,对台工作实质上已陷入停顿。而台湾则利用大陆搞“文化大革命”的失误,在大造反攻舆论、对中共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的同时,加快了经济建设,使其经济实力得到较快增长,两岸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在政治上也完成了从蒋介石到蒋经国统治的平稳过渡。因此,“文化大革命”不仅打断了中国共产党探索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也使祖国统一面临着诸多新的复杂的情况。

20世纪70年代末,国内外形势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从而为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从国际上看,继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驱逐台湾当局代表,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之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和国际活动空间的日趋广阔,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中美关系也进一步发展。美国在1978年12月承诺对台“断交、废约、撤军”的情况下,正式与中国建立外

·8· 张元勋: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演变

交关系后,使美国在法律上已不再视台湾为一个“国家”,而是承认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这为消除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障碍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从国内来看,继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之后,中国共产党又于1978年12月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新的形势,中国共产党适时地调整了对台政策,即在不放弃用非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下,正式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战略方针,从而为解决台湾问题、缓和两岸关系创造了有利条件。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提出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从此开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新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告台湾同胞书》中没有再使用“解放台湾”的提法,而是强调指出:“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5]33―34同年1月,邓小平访美期间,在向美国国会议员解释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政策时,又特别强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2]524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由“和平解放”到“和平统一”,绝不仅仅是提法上的改变,而是中国共产党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为出发点,在充分考虑到台湾现状和台湾人民切身利益的基础上所做出的重大战略调整。这一转变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台湾的社会制度及其在中华民族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有了新的认识和估计,并以此为基点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新对策。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关于“和平统一”大政方针的提出,是探索和平统一祖国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飞跃。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和平统一祖国大政方针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从而把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向前推进了一大步。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时,具体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各项方针政策,简称“叶九条”。其中谈到:“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

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6]905这个谈话,正如邓小平所说,虽然没有明确概括为“一国两制”,但实际上已经初步表达了这个意思。

1982年以后,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多次阐述了以“一国两制”方式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学者杨力宇时,在九条方针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和平统一的思想。他说:“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

[7]30―31

。1984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

年2月22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第一次完整地、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他说,大陆与台湾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

[7]49

。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后来邓小平又进一步对它进行了理论概括,并简称为“一国两制”。同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香港人士时,又对“一国两制”构想产生的背景、依据、内容、前景、意义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使其更加充实完善。

1984年,香港问题按照“一国两制”方案得以和平解决。1985年,全国人大六届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至此,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以法律的形式最终确定了下来。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还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如成立处理对台事务的专职机构,修改宪法,增设“特别行政区”条款,为实现“一国两制”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制定《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等一系列法规,保障台胞在大陆从事经贸活动的合法权益;允许台胞来大陆探亲、观光,落实对台胞、台属的政策。在军事上,从1979年起完全停止炮击金门、马祖,后又撤销了针对台湾的福州军区,主动后撤驻福建沿海的部队,放弃“福建前线”的提法等。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争取祖国统一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为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提出并确立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政策,既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探索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从战略高度对现实问题进行理性思维、灵活处理的结果,充分体现了它一贯坚持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台湾经

张元勋: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演变 ·9·

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国民党及其政权在台湾民众心目中的形象与前相比有所改善,台湾绝大多数同胞对台湾现行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等已产生了认同感,在这种情况下,再提“解放台湾”已不合时宜。因此,中国共产党把“一国两制”作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基本政策,是尊重历史、正视现实、考虑未来的明智之举。它超越了“解放台湾”的思维定式和传统政策,不再把“一国一制”作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先决条件,而是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两岸现状出发,通过互补互存,共同发展,创造两岸统一的条件,因而避免了由于两岸差异而导致统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动荡和损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宽广胸怀和光明磊落的政治态度。

总之,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经历了由“和平解放”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发展演变过程,而后一个政策既是对前一个政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又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

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真诚愿望。我们深信,在香港、澳门问题按照“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得以顺利解决,并且实践已经证明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之后,台湾问题也一定会按“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得以妥善解决,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一定会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 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 张山克.台湾问题大事记[M].北京:华文出版社,1988. [3] 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报

告[N].人民日报,1955-07-31.

[4] 毛泽东与对台工作[N].人民日报,1994-02-27. [5]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6]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7]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 郭超〕

Development of the CPC’s Policy on Taiwan Issue

ZHANG Yuan-xu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Henan 464000, China)

Abstract: To peacefully liberate Taiwan and achieve the reunification of China is the goal explored and pursu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for a long time.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Party has made long-term and unremitting efforts to achieve this goal. Since the 1950s, the Party’s policy to Taiwan issue undergoes from “peaceful liberation” to “peaceful reunification and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This change reflects the Party’s sincere aspirations of valuing national interests and striving for the peaceful reunification of China.

Key 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aiwan issue;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相关内容

  • 当代国际经济与政治1
    一..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进程大致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 (2)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趋 ...
  •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答案.重点.思考题.
    第一章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第二章 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的充当主角的国际政治行为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和态势. 2. 雅 ...
  • 高中历史教学案1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来源: 网络 发布时间: 2009-10-21 编辑: 小柔 [ 我来纠错 ] [ 我来说两句(1) ] [字号:大 中 小]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通史概要: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首先,教师引导 ...
  • 第11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改革,以及80年代末的东欧剧变.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经曲折,只有结合本国国情,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 ...
  • 浅谈影响改革开放成果的几个主要因素[散文欣赏]
    浅谈影响改革开放成果的几个主要因素 傅伯勇 当前,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关键阶段,能否保持改革开放成果或者能否将改革开放引向深入取得更大的成果,将取决于诸多因素,这些因素有哪些方面呢?在笔者看来,主要有这样两个方面的因素: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但主 ...
  • 解放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与中美关系
    作者:时殷弘 近代史研究 1995年12期 解放战争时期是我国现代史上一个最重要的政治转变时期,也是美国对华干预达到空前规模的时期.在中国社会革命处于决定阶段和超级大国对抗迅速形成的双重背景下,当时的中美关系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政治 ...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早期政治制度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夏商周时期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 ...
  •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 必修Ⅰ 政治专题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 ...
  • 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 含义:雅尔塔体制上指英/美/苏三国首脑在二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在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上所达成的协议总称. 基本内容是 (1)欧洲一分为二 (2)德国 ...
  • 概论论述题
    1.试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过程. 答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表现为内容的中国化和形式的中国化. (1)在内容上毛泽东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揭示中国革命的发展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