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 范文中心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03/16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秦唐明三朝中央机构的变迁

·秦:实行三公九卿制(独相)

·唐:实行三省六部,相权一分为三,众多宰相集体议事(众相)

·明: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废相)

·趋势:皇权逐渐强化,相权趋于消失的态势

政治:

明清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

明:内阁制度

1.目的:为稳固统治,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大力加强皇权

2.措施:

①废除中书省和宰相体制:元朝以来的中书省和丞相、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年的宰相制度由此终结,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皇帝大权独揽

②设立殿阁大学士和内阁制度:

a:原因:集皇帝、宰相于一身的朱元璋独揽决策、行政大权,难免力不从心

b:过程:使设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c:职责: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等

d:评价: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强化了皇权,不得妄提建议

e:实质:内阁实质上仍皇权的组成部分

3.影响:皇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体制趋于极端

清: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制约皇权:清初,中央政府仿效明朝制度,设置内阁,作为协助皇帝办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另有源于满足旧俗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成员大多为手握兵权的满足王公贵族。军国大事往往不经内阁而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商定。议政王大臣一旦作出决议,皇帝也无法轻易改变,皇权因此受到一定限制

2.过程:

①康熙朝:康熙帝在位时,为加强皇权,于宫中设立南书房,招亲信翰林学士入内值班,侍从左右,以备顾问,进而参与机务,草拟诏令谕旨。他希望通过这一内廷决策机制对权势过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加以钳制,并将内阁的部分职权归于内廷,但实际作用有限

②雍正朝:雍正帝即位后,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在宫内创设军机房,后将这一临时性机构固定为常设的军机处 ③乾隆朝:乾隆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

3.职能: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执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纸等。军机处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

4.实质: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5.影响:

①精简了行政办事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皇权得以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边疆的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东北: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给俄军以沉重打击,迫使沙俄同意和谈。随后,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此后,这一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意义:捍卫国家领土完整;为双方和平谈判及《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创造条件

2.西北:蒙古准部噶尔反复发动叛乱。康、雍、乾三朝多次遣军征讨,终于平定叛乱。新疆回部也起兵叛乱,乾隆帝出兵平定,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当地的军务与民政

·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新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促进了新疆地区和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

3.西南:清朝对西藏的治理也不断加强。雍正时,中央政府派出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乾隆时,进一步提高驻藏大臣的职权,全藏所有僧俗事务都由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互相商定,共同管理,并实行金瓶掣签制,由驻藏大臣监督达赖、班禅的转世程序

·意义: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推动西藏与内地经济文化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西藏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4.东南: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在台湾的郑氏政权成为割据势力。康熙中期,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

·意义:巩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边防;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管辖;有利于台湾地区的开发、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与内地的交流;维护国家的统一

经济:

康乾盛世社会经济的繁荣

1.原因:康、雍、乾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为清初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2.农业繁荣的表现:粮食生产,南方地区多种双季稻,单位面积产量大为提高。明代引入中国的高产作物番薯、玉米,此时迅速推广,对解决一些地区的缺粮问题意义重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显著增加,桑、茶、棉、甘蔗、蓝靛、烟草等都成为重要的商品化农产品

3.手工业繁荣的表现:纺织业发达:湖州丝、松江布,不仅输往各地,还行销国外。全国大小城市和市镇中,则普遍开设大小手工业作坊,所制作的各类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较前代更为丰富

4.商业繁荣的表现:商品生产的发展促使各地商业日臻繁荣。许多城市恢复了往日的繁盛,南京、广州、佛山、厦门等地更有新的发展。长江沿岸出现不少著名的商品集散地,如汉口为“船码头”,镇江为“银码头”,无锡为“布码头”。首都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文化:

清朝加强文化专制的措施

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

1.大型图书的修订编纂:乾隆时编成《四库全书》,全书分为经、史、子、集4部,收录历代图书3000多种 ·意义:保存了许多珍贵文献,为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2.推行文化专制政策:与此同时,清朝为巩固统治,竭力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对知识分子的思想钳制空前严厉,大兴文字狱

·影响:钳制了思想,阻碍了学术文化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

中西比较:

·康乾盛世时世界历史上的同一时刻(17世纪、18世纪)

英国:进行并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君主立宪政体逐步确立,议会制、两党制、内阁制等资产阶级政治制度逐渐形成。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展开,生产力迅速提高

法国:17世纪中期,路易十四进行改革,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18世纪后半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美国:1775年―1783年,独立战争爆发。1787年制订了宪法。1789年,组成第一届联邦政府

·对盛世的认识:

从盛世局面的实质看:所谓盛世,都是封建社会的盛世,不能改变封建统治的本质,不能消除封建剥削和奴役

从盛世局面的前景看:由于封建制度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盛世的背后潜伏着危机,盛极而衰是必然的

明清对外贸易:

趋势:从开放到闭关

一 朝贡贸易

1.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出于稳固王朝统治的考虑,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严禁民间从事海外贸易,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是“朝贡贸易”

2.特点:

①官方控制和垄断:明朝规定,外国贡使来华朝贡,除携带贡品外,准许附带商品货物进行贸易。附带的货物,则由贡使携至京师,在指定地点开市数日,国内居民可在官方监督下与之交易。至于海外贡舶来华的贡期、贡道、船舶数量和朝贡人数等,明朝政府都有具体规定

②厚往薄来:对于贡品,朝廷照例以数倍代价作为补偿

③重政治,轻经济:不以经济上的获利为目的,在政治上制造“称蕃入贡”的局面,致使国家财政无法长期维系。

3.目的:安抚四夷,彰显国威,联系友邦

4.影响:

①违背了的宋元以来海上贸易渐趋活跃的潮流,阻碍了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②受利益驱动,东南沿海形成一些规模不等的武装走私集团,一些走私者竟与日本海盗相勾结,终于在明朝中期酿成为害甚烈的“倭患”,使当地的民生和社会经济遭受严重摧残

③军队驻守看防也导致军费负担严重,国家财政大受影响

二 葡萄牙人占据澳门

自15世纪开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商船纷至沓来。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选择中国澳门作为贸易中转的据点。此后,澳门发展为沟通中西方经济的枢纽。以澳门为中心的转口贸易,将中国市场纳入世界性贸易的网络之中

三 清朝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从海禁到闭关

1.过程:

①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山东以南的沿海居民被迫内迁

②康熙帝在位的中期,因局势趋于稳定,特别是台湾郑氏政权的归附,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并指定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在今上海)设立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康熙晚期,对外贸易路线加以收缩 ③乾隆时,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实施闭关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而且须遵守种种限制。清朝中期,国门关闭的更加紧密

2.变化的原因:

政治:对西方势力的戒备和对君主专制加强皇权的需要,惧怕外国势力深入腹地,破坏统治秩序

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商业贸易的排斥(根本原因)

思想:盲目自大保守的天朝上国思想

3.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列强的侵略

②限制了明清时期商品贸易的发展,限制了手工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中国与世界隔绝,统治者和百姓闭目塞听

④近代中国在工业大潮到来之时远远地落后于西方国家,最终造成落后挨打的局面。

明末清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早期的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具有积极意义

1.表现:

①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成为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他与李之藻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系统介绍了西方算数的比算法,在中国影响深远。西方地理学的传入也使中国人耳目一新,利玛窦在华期间曾绘制多种世界地图,其中最著名的是《坤舆万国全图》

②徐光启、李之藻受命修改历法。他们以西方历法为基础,聘请多位传教士参与,引进西方天文仪器进行测量,历时五年,完成篇幅浩大的《崇祯历书》,其影响至于清代

2.实质:异质文化(资产阶级文化)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系统

3.影响:早期的“西学东渐”,尤其是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在中国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不少中国人藉此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相关内容

  •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及规律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及规律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既包括国家间的政治交往和人员往来,还包括文化.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的交流.由于国家经济.军事.文化及统治者施政方针的影响,历朝历代所奉行的对外政策都别具特色.借史以明鉴,探索中国古代对外交流 ...
  • 初中一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初中一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柳雪燕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教材分析] 本课以"繁 ...
  • 必修2第一章 测试题
    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观察下列图片,从图一到图三的变化主要说明了( C ). 图一 骨耜 图二 石犁 图三 铁制农具 A .铁农具的使用 ...
  • 辉煌灿烂的文学
    沂水四中高二年级历史组导学案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编写人: 审核:高二历史组 编写时间: 课程标准: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难点:不同时 ...
  •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 必修Ⅰ 政治专题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 ...
  •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四川教育出版社)
    (川教版) 第六学习主题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基础考点]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 3.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4.618年,李渊和儿子李世民 ...
  •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
    第 1 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选择题 1 .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末相,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 .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 .原始农业的出现 D ...
  • 辉煌灿烂的文学说课稿
    <辉煌灿烂的文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一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辉煌灿烂的文学>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 ...
  • 高中历史专题总结
    篇一:高三历史专题全面复习总结 专题 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纲解读] 本专题讲授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的演变过程,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主 ...
  •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二.三知识总结 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