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马车与东洋黄包车 - 范文中心

西洋马车与东洋黄包车

04/28

发布时间:2009-06-23

作者: 邢建榕

摘自:车影行踪

随着上海租界外侨的增多,式样洋派的西式马车应运而生,有双轮、四轮者,有一马、双马者,其式随意构造,宜晴宜雨,车上的装饰极为考究,如果是冬天的话,则绿呢窗帘,白铜的痰盂,铮亮的镜子,插绢花的花瓶,还铺上狐皮褥垫,白铜手炉脚炉,一应俱全。主人威风,车夫也不简单,一应行头俱全。服装是特制的,夏天穿葛纱,戴凉帽,冬日着皮衣,加披肩。

每当夕阳西下,沿俗称大马路的南京路一直到静安寺一带,一辆辆马车出游兜风,招摇过市,当时静安寺还是树林茂密、行人稀少的郊外。娱乐场所集中的福州路,自然也是马车集中的地方,有人就专门在福州路的沿街茶楼上泡上一壶清茶,临窗而坐,观赏过往马车以为消遣。其实马车没有什么好看的,好看的是马车上的俊男靓女,“飞车拥丽”成一景,稍后,上海一些有钱人不甘寂寞,也开始置备马车,其漂亮豪华,比之国外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租界当局有条规定:如西人马车在前,后面的华人马车不准超越,违者罚款。而华人马车在前,后面的西人马车超越不在此例。

当时,官绅富商、王子公孙、闺阁千金、青楼女子都喜欢以马车代步。晚清小说中经常提及的一种“亨士美”马车,车身轻巧,驾者可以自己扣缰,装饰也是最考究。一般平民百姓无力购置马车,可向马车行租用。跑马厅旁有一家龙飞马车行,有马车100多辆出租,可见当时马车的风头之劲。上海人称道路为马路,那“马”字的又来,就是因为当时马车显赫一时,通衢大道皆成马路,仿佛是为通行马车而铺设的,马车跑得最多的是南京路,自然是大马路,朝南数过去,还有二马路,三马路。到了福州路就是四马路。驾马车出游,是身价,也是一种时尚,尤以三月赴龙华赏花最为流行。龙华在租界西南约20里处,有龙华寺、龙华塔等名胜,附近农家多植桃花,风景绝佳。彼时,富家子弟衣着光鲜,驾着自家或租来的马车,边上坐着妖艳的女子,在春日和风中款款而行,然后徜徉在花丛中作竟日之游,好不逍遥,后来歌星周旋的一曲《龙华的桃花》唱道:“上海没有花,大家到龙华,龙华的桃花都回不了家!”一时风靡上海,“龙华看桃花”成为年俗。

说了西洋,再说东洋。1874年,一个叫米拉的法国人,从日本引进了人力车,又称东洋车。米拉从租界当局取得营业执照,雇日人拉车营业。后因日人路面不熟,言语不通,拉车人才为华人顶替。不久有英商南华、吉成五大人力车公司成立,为求醒目计,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开始的时候,黄包车车辆高达,座位宽敞轮为铁制,行驶时隆隆作响,震动得很厉害。后有人加以改进,由双座改为单座,轮子改成类似现在的橡胶胎,行驶时悄然无声,拉跑速度也明显加快。不过车子质量好坏,最讲究的还是车厢下钢簧的弹性。弹性好坐上去震动就小。与独轮车相比,人力车速度快,既平稳又气派,与马车相比。租用价格又要便宜很多,因而一经引进,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

在20世纪初年,公共租界每五人就有一部人力车。法租界每两人就有一部人力车,可见当时乘坐人力车是多么普遍。当年的许多商界和文化界人士,都喜欢乘坐人力车,常常包租一辆供其使用,或为家人使用,俗称“包车”。在20世纪20~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成为上海客运主要工具之一”,而且,也是养活不少新来乍到的移民的生存之道。

至于脚踏三轮车的流行,则是抗战爆发以后的事情了。日寇占领上海后,垄断汽油的配给,致使大量汽车不能行驶,加上大量难民的流入,为糊口计,不得不以车夫为业,才促成了三轮车的兴起。

这些非机动的交通工具,也须持有牌照,并向市政当局缴纳捐税。如1906年工部局收取的马车捐就达白银32.761两。人力车的牌照。由英法租界及华界分头发放,可在租界跑的称为“大照会”,只能在华界跑的称为“小照会”。客人上车前,往往会问:“赤佬,有大照会否?”“大照会”自然可进华界营业,“小照会”却不得进租界,只好在华界拉客。


相关内容

  • [雅昌讲堂2126期]王光尧:珐琅彩 洋彩和粉彩的关系
    [相关链接] [雅昌讲堂]王光尧:瓷器的中国属性和外来因素介入 [雅昌讲堂]王光尧:中近东传统的琉璃和低温彩釉生产技术传入中国 [雅昌讲堂]王光尧:北朝至唐具有胡文化因素的陶瓷器 [雅昌讲堂]王光尧:唐代青花陶瓷器 [雅昌讲堂]王光尧:宋代 ...
  • 伟大的郑和
    郑和下西洋 编辑词条 郑和下西洋是指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率众七次远航的历史.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 ...
  • 中山陵竣工之际发生的巫术摄魂恐怖事件
    文章摘自<看历史2010年8月刊> 作者:<看历史>杂志社   出版社:看历史杂志社 本书简介:1891年,一则谣言传遍了长江流域--西方洋教士在中国挖眼以炼取白银.在中西对峙,相互猜忌的心理环境下,这条看似荒诞不经 ...
  • "一带一路"是中国统筹发展的大棋局
    "一带一路"是中国统筹发展的大棋局 陈玉荣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英文缩写OBAOR(One Belt And On ...
  • 清末:留学风起青萍之末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清末:留学风起青萍之末 作者:陈健 来源:<教育>2013年第11期 1847年春由香港出发赴美学习的容闳等3人,成为中国近代最早的留学生.当时的留学生,大多是跟外国传 ...
  • 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有机更新
    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有机更新 建筑师 马少军\刘丰\郑慧娜\齐星\蔡晓南\王晓萍\崔秋荣\ 翁巧莉\王金献\周苏波\徐新阳\沈萱旖地点/ 浙江杭州 设计/ 2006-2008年 / 竣工/2009年业主 杭州市清河坊历史街区管理委会基 ...
  • 大清史:日本和中国的关系纠纷
    日本 日本久通中国.明季以寇边禁互市,清兴始复故.康熙十二年,平南王尚可喜致书于长崎奉行,请通商舶.闽.粤商人往者益众,杂居长崎市.初有船百八十艘,后由七十艘迭减至二十馀艘.货运中国岁限八千贯,置奉行三人讥察之,榷其税.然日本方严通海之禁, ...
  • 必修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农业 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 2.耕作方式的发展 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②春秋战国:精耕细作(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 ...
  •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教案
    复习提问: (1)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2)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 (3)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什么?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相 ...
  • 和鲁迅有关的人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 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作家,现代文学家.思 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 支持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