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学系教授:中国人对科学的误读 - 范文中心

北大哲学系教授:中国人对科学的误读

05/14

“给我一杯咖啡的时间, 我想用思维Dao图跟你聊聊这个世界。”

导读:中国人对科学的误读及其根源

为什么中国人很少出诺贝尔科学家?为什么中国人在近代科技落后,挨打受辱?为什么中国向西方学习了两百多年依然科学水平不如人?为什么中国现在还出现这么多反智主义?

1

中国人对科学的三个误读

1、错把科学和技术对等起来,看作是一回事。

2、实用主义的中国人,认为只有可以被利用的才是科学,在生活生产方面没有作用的就不算科学。

3、把科学误读为分科之学,认为科学是有分不同学科的,忽略了它衍生出来的知识论传统。

2中国人为什么对科学有这样的误解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对科学有这样的误解呢?

科学是一种有确定性的知识,是一种探究事物内在本质的精神。

中国的文化追求不确定性。

比如说儒家和道家,认为变化是绝对的,追求的是如何在变化中达到中庸,找到最恰当的应对方法,而没有把问题的本质弄清楚。

所以由此形成了中国人不重视对变化背后确定性追求的文化,比如说,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中国人只要测量一下得出结论就可以了,如果测量一个不行,就多测量几个。

而西方文化追求的是确定性。

希腊哲学认为: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然而通过别人对你的定位来认识自己是不可靠的,所以必须找到你自身不变的东西,这才能真正代表你。

因此,西方文化认为无论世间万物怎么变化,背后一定有一种不变的本质,这就是一种确定性,科学知识的存在必须依赖于这种确定性。

比如,对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结论,西方人会追问,为什么一定是180度呢?有什么保证这个规律对所有三角形都成立?于是就产生了演绎,产生了证明科学。

正是因为东西方对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的态度,决定了他们对科学的态度。而因为科学是一种确定性的知识,追求变化中的不变规律,以求探索探究事物的内在本质,因此西方人对科学理解更深刻。

3促成了东西方对待不确定性的态度

那么,是什么促成了东西方对待不确定性的态度的呢?

西方人由于地理环境特殊,人们需要经常迁移,因此不能靠血缘来维系社会秩序,于是发育出了契约文化。

而契约精神使得他们在面对紧急事件、需要作出决策时,就会组织投票,这就要求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些个体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自由。

这种对自由的追求才会让人们思考什么是自己这个问题,才会考虑追求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什么,也就是探求不确定性背后的确定性,进而孕育出追求确定性的科学。

而中国人的农耕社会中,人口流动性非常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基于血缘,因此亲情、宗族成了核心。

当面对紧急事件时,大家都希望出现德高望重的人来引导大家,而不是去看每个人的想法是什么。

这也就束缚了中国人对于自由、对于事物本质的追求,并且更加注重在不确定性中追求中庸,用恰当方法解决问题即可,进而形成了实用主义的精神。

科学、误解、确定性、不确定性、文化、规律

总而严之出品

总而严之将自己看到的、有趣的、总结的,都跟你唠唠。这是一颗成长的种子,需要更多的关爱,感谢您的陪伴。

精进自己 分享他人

感谢您的打赏小费激励更好的服务


相关内容

  • 北大夏令营自荐信
    个人自荐信 尊敬的老师: 我是中国矿业大学电力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10级学生黄刚雷,从大一至今我已 经系统地学习了热能专业的相关课程,从公共基础的高数.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到专业基础 课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再到专业课锅炉原理.汽 ...
  • 被误读的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是"民主"
    2012年03月21日 14:43 来源:青年参考 作者:崔斯特瑞姆·亨特 韦盖利 字号:T|T 9人参与2条评论打印转发 核心提示:所幸,平淡的文字中还隐藏着一些简洁有力的判断.伊格尔顿强调,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的核心是"民主&q ...
  • 中国政法大学考研之重点学科及研究机构汇总
    中国政法大学考研之重点学科及研究机 构汇总 截至2014年,中国政法大学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7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 师者汪丁丁
    传统经济学的好日子,开始有危机显露. 2011年11月2日,哈佛大学大约70名学生因对经济学"十讲"的内容不满而走出教室,并写信给他们的教授.<经济学原理>全球畅销书的作者乔治・曼昆(Gregory Mank ...
  • 西南联大承载的大学精神
    西南联大承载的"大学精神" 记者 孙强 自然自由自在,如云如海如山 学家问他:"抗战时条件那么苦,但为什么联大八年培养出的人才,却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人才的总和?"沈从文回答了两个字:&q ...
  • 光华管理学院-从历史看管理(7期)
    从历史看管理 HISTORICAL INSIGHTS FOR MANAGEMENT (7期) 目录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张维迎教授寄语 牛大勇教授寄语 学习时间 课程费用 核心价值 课程对象 课程体系 课程教授 报名信息 ...
  • 成都20**年届零诊语文word版及答案
    成都市2014级高中毕业班摸底诊断性检测 语 文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第II卷(表达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
  • 初入职场个人价值观如何调整和适应
    初入职场个人价值观的适应及调整 一. 不能"让鱼吃梨" 涉世不深时,我们常常渴望以真诚换取真诚.书本上告诉了我们太多太多的理想模型,我们脑海里常常会有诸多的假设,有太多太多应该的东西了,结果常常事与愿违,自己碰壁受到伤害 ...
  • 关于大学的思考(哈佛,剑桥学子必读文章)
    关于大学的思考!! 大学的目的不是培养有用的人,而是培养完整的人 一般人对于大学的指责是大学教育与现实脱钩,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似乎大学的成 功就在于培养适合社会各类岗位需要的人才.这种看法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实际上,新 中国成立几十年来, ...
  •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姜伯驹老师事迹
    事迹简介: 姜伯驹,男,汉族,73岁,北京大学数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在不动点领域的成就使他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执教50载,长期坚持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至今仍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工作再忙,从不耽误上课,深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