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君主政治理论中的_协同治理_思想探析 - 范文中心

黄宗羲君主政治理论中的_协同治理_思想探析

06/02

2010年第9期No.9,2010

浙 江 社 会 科 学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2010年9月Sep.

,2010

黄宗羲君主政治理论中的

协同治理 思想探析

! 刘华安

内容提要 在黄宗羲的时代虽还没有协同治理这个概念,但国家治理需要统治者分工协同的观念古已有之。黄宗羲继承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君臣协同治理的思想观念,并以此作为批判和否定 三代 以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不具备正当性的理论依据;同时,黄宗羲还从这个基本观念出发,构想了他认为合理的君主政治的社会治理模式,从而将原来只是着眼于巩固君主统治的传统民本思想,推进到 而在万民之忧乐 的新民本主义。黄宗羲的国家治理社会协同的思想对启蒙近代民主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本质上是出于维护和改良君主政治的需要,还不能说是近代民主意义上的国家政治思想。

关键词 黄宗羲 君主政治 协同治理

作者刘华安,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副研究员。(宁波 315012)

黄宗羲作为明清之际浙东学派的创始人,其在中国文化史上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除了杰出的学术成就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反思中国封建社会何以会 天崩地解 的原因时,他提出了一系列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政治见解和理论学说,特别是在君主治理理论上彻底否定了 君天下 的传统专制政治思想,提出了 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政治观念,并以这个思想为出发点,设计了一套君主政治的治理制度,将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推进到新民本主义的阶段。黄宗羲的政治思想能实现从传统民本主义向新民本主义转型升级,是以君臣协同治理观念作为批判和改革君主政治模式突破口的。他正是以其社会协同治理的政论新见,来深刻揭露 三代 以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正当性,并从朝政、取士、法律、教育、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构想其认为合理的社会治理模式,形成了新民本主义的理论学说。本文就君主制下黄宗羲的君主政治的社会协同治理思想作一探讨,以期对进一步研讨黄宗羲政治思想能有拾遗补缺的作用。

从当代社会政治学说的意义上说,所谓协同治理,首先是决策权不应为某个人或某个团体所霸占,而应当属于所有社会活动的参与者,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合作伙伴;其次是协同治理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矛盾的利益和由此产生的冲突得到调和,并产生合作,最终建构集体决策的合法性;再次是协同治理的实现,既要求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又要求治理主体权力边界的清晰。协同治理作为民主政治的一个基本概念,是当代社会民主政治的产物,社会协同治理是当代民主制度的基本诉求。

显然,在黄宗羲以前及其所处时代的人们政治观念中,是不可能产生上述意义上的 协同治理 思想的,在黄宗羲的政治学说中也没有提出

浙江社会科学

过具有上述涵义的 协同治理 概念。但人类社会思潮的发展趋势表明,当代被人们所普遍认同的思想观念,往往是通过借助前人相关思想成果才得以树立和推广开来的。例如在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主政治思想,正是通过汲取民本主义的思想资源而被人们所广泛认同的;当代社会的协同治理观念也同样如此,中国古代文化中 举贤任能 的思想观念,就是我们今天宣扬和推进协同治理的民主政治体制需要借助的思想资源。尤其是在黄宗羲 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新民本思想中,具有更多的接近现代 协同治理 理念的思想元素。

天下为公 是中国古代人们所想往的理想社会,而 举贤任能 则是实现这个理想社会的基本治理指标。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思想家都将任用贤才看做是治理国家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求。他们认识到,治国活动头绪繁多,这不是君主等个别人可以独力承担的,因此必须有大量的各级官吏来辅佐君主,贯彻管治的宗旨,推行管治的原则,实施管治的措施,落实管治的方法,贤臣能士是使安邦治国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如先秦时期的孟子说: 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 ,高度重视臣子辅佐君主进行国家管理的作用,主张应由贤能者来担任各级官吏: 不用贤则亡 。汉代的董仲舒强调 举贤任能 乃 天意 之所在: 天积众精以自刚,圣人积众贤以自强∃∃是以建治之术,贵得贤而同心。 。宋代理学代表人物朱熹、程颐、程颢等人也认为治国必须有大臣辅佐君主来具体运作,人才有无或优劣是治国成败得失的重要因素, 天下之治,由得贤也;天下不治,由失贤也 。 帝王之道也,以择

任贤俊为本,得人而后与之同治天下 。所以,他们强调 人君为政在于得人 。

上述先秦以来思想家关于 举贤任能 的论述,对于君主统治如何实现 君臣共治 的问题,确立了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实现君臣合作,强调了君主一个人治理不了天下,必须善于汲取群臣的不同意见才能治理天下;二是要以择贤为本,强调了君主需要择任贤俊,必须是能为君主提供合适的决策意见的臣子才是君主需要的辅助伙伴;三是做到君臣同心,强调了君臣需要 同心 ,就是说君与臣必须形成利益共同体才能有效治理天

(

&

%

#∀

2010年第9期

下。古人这种 举贤任能、君臣共治 天下的说法,似有与 协同治理 相似的思想因素,但 普天

)

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是封建专制的最高政治信条,因此这种 举贤任能、君臣共治 体制,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第一是君主专权的原则,虽然参与决策的不只是君主一人,但最终决策权只能是属于君主一人的;第二是天下为君的原则,虽然君臣们共同维系的利益不只为君主一人,但这种利益的真正主体只能是君主一人的;第三,正因为如此,在这种 君臣共治 的政治体制中,君臣之间必然恪守主仆关系的原则。黄宗羲对于这种 家天下 的君主制深恶痛绝,认为它是涂毒百姓的最大祸根:君主 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 。这样的君主理所当然地被人们 视之如冠仇,名

+

之为独夫 ,是 天下之大害者 。因此,他以推崇 三代之治 为说项,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自己的 天下为主君为客 君主政治论,或者说新民本主义的政治理论。

黄宗羲的新君主政治论同样以 举贤任能、君臣共治 为主旨,但他的君主政治观与其前人有了根本的变革:首先,对君主职责作出了新定位,认为君主应当 明乎为君之职分∃∃以天下万民为事 , 以千百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

.

利 ,君主要为天下之忧乐尽责,而并不是只为了一己之乐,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爱戴,天下才能治平。其次,对什么是天下利害之所系提出了新标准,认为君主不能 把天下之利尽归于自己 ,而应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 使 天下受其利 ,

贵不在朝廷也,贱不在草莽也 ,只有这样,官民矛盾才能得以缓和,帝皇 血肉之崩溃 、朝廷兴亡之变更才能避免。再次,对于君臣关系确定了新准则,认为君臣与父子不能相提并论,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 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

!

工 ,由于君与臣都为公利而设,因此为臣的职责 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他还强调君臣之间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十分形象比喻说 君与臣,共曳木之人 , 前者唱耶,后者唱许 。因此,君与臣在治理天下中的职责本质上

#

刘华安:黄宗羲君主政治理论中的 协同治理 思想探析

并无根本区别,君臣之间其实就是师友关系。由此可见,在 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政治原则之下,黄宗羲的 君臣共治 天下的论说,具有接近民主范畴的 协同治理 的思想内容,或者说具有更切实地启蒙民主政治的思想内容。正因为如此,梁启超说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是一部怪书, 从今日青年眼光看去,虽象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

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 梁启超认为,,明夷待访录−表达了黄宗羲的政治理想。十七世纪中叶的黄宗羲之所以能生产出这一 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 ,是以他紧紧立足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来改造传统的心性哲学为前提的。从万历到崇祯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显现出中国封建社会 波颓风靡 、 病革临绝 ,趋于没落的一派衰败景象。经济上,明初农、士、商、工 各安其生 和后来的 厚商而利农 的政策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经济关系中出现了新的因素。在经济富庶的江南地区出现了发达的商品流通,具有一定规模的手工业纷纷出现,商户也开始用其货币进行商业上的扩大再生产, 缙绅大夫多一货殖为急 现象普遍,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黄宗羲目睹这一社会变迁,并从人性角度反思了明末清初的政权问题。他敏锐意识到,在心性的自闭系统内讨论心性于国与天下无补。只有将宋明理学的道德形上转换为 百姓日用 之学,把道德价值论变为功利价值论,恢复到人性的 私 上来,将哲学还原到人的生存这一根本现实,才是这一大变动社会的理论构建的使命。在此基础上,黄宗羲提出了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的人性论。人类本性是自私自利的,这使得社会难以为续。因为没有人把各自分散的个体联合起来去应对群体共同的利益和弊害,这反过来对个体的自我管理自我满足造成侵害,从而使得联结个体以组成政治社会、并专门从事公共事务的君主的出现成为了一种必要。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公利 和 公害 就显示人结成社会的必要。必须有超越人类自私自利本性者,为天下兴利释害。这样的人就自然被人们拥戴被推为领袖,即 君 。君必须以大公无私的本心为体,以为万民兴利除%

害为用,体用一源,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君理想人格之要求。在此基础上,黄宗羲进一步超越

了 大公无私的本心 之体和 为万民兴利除害 之用,提出了 明乎为君之职分 ,提出君主职能的表现形式就是 三代之法 ,君主的职能在于放弃私人之业,专门从事公共事务,使得个体自足自立。 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 , 公利 是实现 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 的保障,这是黄宗羲君主制下的社会 协同治理 主张的思想基础所在。

为了兴 公利 释 公害 ,政治社会必须进行必要的分工,而社会分工要求着社会要协同治理。在君主制前提下,黄宗羲社会 协同治理 思想内涵丰富。

分治以达君臣协同治理。传统民本思想中,对于君臣关系,孔子重视对待,孟子强调须以义合,墨子、荀子、商君和韩非子都认为君臣是上下服从的关系。黄宗羲由新民本的原则看待二者关系。指出: 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 君不爱民不成其为君,臣不爱民不成其为臣,君和臣都是为 万民之忧乐 而设立,目的是 释害兴利 ,所以君臣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就平等来说,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 ,大家因民而设,所以 实同 ;君臣各有司职,所有 名异 。就合作来

)(

说,君臣如 共曳木之人 ,共同为民兴利释害。天下之大,亦决非君主一人能够治理,所以要实行治理分权,将君主手中之权分与臣工百职,是以治天下之责任任命之,借以协助军望管理天下以致天下治平。

臣是君的代理与分工,来协同治理天下(国家)的,君臣是同事而非主仆。因此,臣应追求天下普遍的利益和百姓的根本利益,而非人君一己、一姓的私利,这也决定了臣君关系,不是从属的人格依附关系,臣非君奴,这就 强调了以万民为基础的臣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臣的职责是协助君主治理国家,黄宗羲认为,若大臣一味顺应人君而忘记自己为天下的根本总之,就是助长人君的 私天下 。

黄宗羲指出,臣不是人君的 仆妾 和 宫奴 ,君臣之间应是 君之师友也。 。他触及了封建专制的根:忠孝混同,对将君臣关系等同于父

(

( ∋

&

浙江社会科学

子关系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认为君臣关系是一种基于国家公共事务而建立的后天的合作关系,君臣关系是暂时的,与父子关系 固不可变者 完全不同,臣如果不从事公共事务,那么与君就不存在这种关系。黄宗羲将君臣关系从家庭伦理所推崇的 父慈子孝 的传统观念中剥离了出来,有力驳斥了 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之陋见,打破了 君为臣纲 对君的无限崇仰和对臣单方面的约束。黄宗羲指出君臣关系应该是一种诚信、和谐共存的关系。他在解小畜卦九五爻辞 有孚挛如,富以其邻 时说: 小畜之君∃∃必有亲信之大臣与使相孚,彼此之诚意两像维系而不可解,有孚挛如大象也。君以臣为邻,,书−臣哉,邻哉,邻哉,臣哉是也。

置相以促参与协同治理。在上述君臣关系下,黄宗羲主张恢复宰相制度,希望以宰相之职辅助不贤的君或限制无限的君权,并提出君主政治的工夫效率。

明朝太祖朱元璋取消了相制,黄宗羲认为这是一大弊端: 有明之而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黄宗羲意识到在他所处的时代实现 禅让 的可能性极小,因此设计出了一套综 禅让 制和 世袭 制优越性于一体的宰相制。并规范了宰相之职权。 凡章奏进呈,六科给事中主之,给事中以白宰相,宰相以白天子,同议可否,天子

#(

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 黄宗羲设计的宰相制包括了 合议制 和 政事堂制 两项内容。 合议制 意味着以宰相为主的行政官员每天与君主在便殿共同议政,对政事作出最后决策,后由君主或宰相批红交付六部执行。 合议制 则是一种君主与官员之间有效联结的决策性机制。

宰相制的设立,让宰相参与国家治理,扩大了相权,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朝纲独揽的弊病。顾炎武在,日知录0守令−一文中说: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

∃(

治其事。 黄宗羲这样的制度设计或许与近世之虚君制、责任内阁制有所暗合。

设方镇以利 央 地 协同治理。在中央和地方协同治理的关系角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真知卓见。王夫之提出 分兵民而专其治,散列藩而制其用 的分治主张,顾炎武提

%(

∀(

!(

2010年第9期

出 寓封建于郡县中 和县令世袭的主张。黄宗羲主张参行郡县和方镇两种体制。他认为 自三

代以后,乱天下者无如夷狄矣 ,夷狄频繁入侵 则是废封建之罪也 。

黄宗羲驳斥了封建制使天子大权旁落的观点,主张恢复封建制来抗击。他进而解释三代能抗御夷狄的原由: 则封建不封建之故也。 进而分析了封建与郡县的利弊, 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巳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

之方镇乎?他主张在北方辽东、蓟州、宣府、榆林、宁夏、固原、延绥等地设立方镇。他设计的方,是在边境地区实行的一种混合 郡县 和 封建 因素的制度,具有财政、人事、税收等诸多方面的自主权, 一方之财自供一方 , 一方之兵自供一方 ,而中央则保留对负责人的任免权。这对于地方的治理,对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和减轻中央压力起到了一定作用,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可以形成一定限度的政治互动。这也是中央和地方协同治理国家的重要表征。

学校议政共筑协同治理。黄宗羲肯定并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积极参政议政的优秀传统,批评明朝的学校教育沦落为追权逐贵的工具,同时又突破了历史上士人阶层参政议政拘泥于 君臣之义 的局限,极力主张使学校议政制度化为决定国是、对皇权和行政权力具有监督制约作用的民意组织和权力机构。他指出: 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於学校,而後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也。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

非是,而公其非是於学校。 从而,黄宗羲进一步提出了他的系统改革设计:改地方学官由国家委派为公议推举、改寺庵堂为书院或小学、建立君臣定期亲临太学听谏制度、建立地方官员定期接受舆论监督制度、建立学校荐举人才制度。学校议政的设想,触及了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的又一根主线:公议与独裁、人才与官僚的矛盾。黄宗羲的学校不但能培育上至朝廷下达乡野的宽容精神,而且具有议事、监察和用人之权,成

)∗

∋(

&(

刘华安:黄宗羲君主政治理论中的 协同治理 思想探析

为一个可以抗君权、代表民意、协同治理的机构。有学者指出, 这样的1学校2已经不是一般的学

!∗

校了,而是具有近代代议制性质的议会雏形 。

取士育协同治理之基。人才是协同治理之源。黄宗羲批评科举取士制度有两大弊端:一是培养选拔了很多庸才, 徒使庸妄之辈充塞天下 。二是埋没了许多人才,劣币驱逐良币,庸才多了人才就少。因此他主张改革科举制度。提出科举考试 复墨义古法 ,使学子既记诵经说,又 申之以己意 ,通经致用,以扫空疏浮薄之学风。他批评明代 取士也严,用士也宽 的制度,主张恢复宽于取、严于用的政策,认为 宽于取则无枉才,严于用则少幸进 。 严于取,则豪杰之老死丘壑者多矣;宽于用,此在位者多不得其人也。 他对于取士改革的主张大致有三点:一是广开取士门路,扩大考试内容,以延揽天下人才,使科举之法与荐举之法、太学之法、任子之法、郡县佐之法、辟召之法、任用绝学者之法、上书之法等并行;二是实行分场筛选,革除八股取士只取头场时文为主的陋习,变革考试内容,注重策论以 观其通今致用 ;三是择名儒以塞请托之路,堵死科场徇私舞弊及科场内外贿赂请托的道路,以选拔德才兼备的实学人才。 宽于取 的思想降低了知识分子参与协调治理的门槛, 严于用 的思想使得士在其位更好地谋其政,提高协同治理水平。黄宗羲 罢科举 、 兴实学 的启蒙思想成为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来源和近代实学教育的先声。

∃∗

#∗

∀∗

的君民关系、君臣关系、学校议政等观念中,虽直接沿袭了传统民本思想,但在结构和内涵上实现

了升华和超越:结构上,传统民本思想一方面强调民为邦本,另一方面不断巩固君主权威,托民命与圣主,形成了 民本/尊君 模式,而黄宗羲建立在社会协同治理思想上的新民本思想则形成了 民本/限君 民本/罪君 模式。内涵上,黄宗羲将社会协同治理的判断标准落脚在 万民之忧乐 ,超越了传统民本思想所主张的君王一姓之兴亡。不仅表现在为万民谋福利是为君为臣的根本目标,更表现在万民之忧乐是治乱与否的唯一标准。

黄宗羲的社会协同治理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近代政治思潮中得以延续并在西方的影响下产生了变化。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仁人志士开始将目光投向了西方,开始关注西方的近代民主思想和制度。黄宗羲建立在社会协同治理思想上的新民本主义因 外形 颇似西方民主学说的部分内容,成为了理解西方民主的重要媒介,,明夷待访录−一度成为引入西学的桥梁。郑观应,盛世危言−中许多篇目都用了,明夷待访录−篇目的原题,并且在继承了黄宗羲关于君臣协治、君民协治的基础上,同时借鉴西方经验提出了恢复 古乡亭之职 、设 乡官 、设立议院等构想。戊戍变法期的维新派更是将新民本思想作为西方近代民主的同义词,成为了他们追求民主的思想源泉。梁启超将黄宗羲推崇为 中国之卢梭 (,扪虱谈虎录0黄梨洲−),说(,明夷待访录−) 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

%∗

剂 。谭嗣同和梁启超在黄宗羲关于 学校 的思想上进一步提出了 学会 思想。康有为更是慨叹 梨洲大发,明夷待访录−,本朝一人而已。

∋∗

梨洲为本朝之宗 ,并用黄宗羲的 君主职能说 和西方的选举观念对君民思想进行了重构,强调君主是由民众选聘而来、为民众公共事物服务。革命派也对建立在社会协同治理思想上的黄宗羲新民本主义保持了浓厚兴趣并将其视为民主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章太炎将君主立宪思想嫁接到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上,指出: 余姚者,立宪政体之师。观,明夷待访录−所持重人民、轻君主,

)+

固无可非议也。 而孙中山所创立的 三民主义 思想 有因袭吾国固有思想 ,这种思想就包括黄宗羲的新民本主义思想。

&∗

黄宗羲从 主人 和 客人 的关系上来论述君民关系,从而构成了他社会协同治理思想的基础,前所未有地凸显了民在传统治理结构中的重

要性,是对中国历史上儒家民本思想的超越与升华。

传统民本主义是以君主民从的既定关系作为出发点,来探究为君之道和治民之术的。君主是一切的中心所在,民只作为政治统治稳定的工具而存在,民只作为一种人君实现家天下统治的手段和工具而存在,民只相对于君才有意义,君是绝对的而民只有相对意义。传统民本主义的权力主体是君而不是民。而黄宗羲社会协同治理思想中

浙江社会科学

黄宗羲的社会协同治理思想具有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精神内涵,但受社会发展的局限,也由于黄宗羲启蒙思想从传统民本思想生发而来,与近代西方民主相比,不可避免地显示出它的限度。首先,黄宗羲的社会协同治理思想并不反对君主制本身,并不否定君王存在的合理性,是君主制下的社会协同思想。,原君−中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一句, 向使 二字说明 无君 是个假设而已,黄宗羲所要 无 的 君 是 后世之君 而非 古人之君 ,并非 君 本身。黄宗羲将政治理想寄托在具备特定属性的圣君身上,试图通过 原君 寻找一种理想的君主原型。即黄宗羲谴责背离了民本的自私的暴君专制,而又急切呼吁立足于民本的大公无私的圣人专制。其次,虽然黄宗羲关注民的主体地位,承认民众自私自利的合理性,但这些主张仅仅停留在 民利 上,而没有上升至 民权 之高度。新民本没有提出具体的方案来扩大民众的政治参与权利,只是把原来集中在皇帝手中的权力扩大到官/富民这一层面,而没有继续扩大到一般百姓。民依然是

+

只有义务没有权利的处于社会底层的 小人 。最为重要的是,黄宗羲社会协同治理思想是从如何建立一个 天下为公 的纯粹道德理想主义出发而推导出来的,而非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中穷究出的规律,更非建立一系列合乎民主要求国家制度之理论。

黄宗羲君主政治下的社会协同治理思想锋芒之所指,在君主集权制度,而非信仰体系,其所依凭仍在儒学原理之发明。事实上,明清之际黄宗羲君主政治下的社会协同治理思想的生发是当时中国思想家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下,不自觉地顺应这一潮流而产生的思想结晶,是在非预期中结束传统民本思想开辟新民本思想新时代的,启蒙意义上的民主并非他的本意。因此,黄宗羲君主政治下的社会协同治理思想只能在价值追求意义上给予肯定,而不能从本体意义上给予肯定。

注释:

∀,孟子0腾文公上−。#,孟子0告子下−。%,春秋繁露0立元神−。

2010年第9期

&,河南程氏文集−卷五,上仁宗皇帝书−。∋(,河南程氏经说−卷二,书解−。),诗经0小雅0北山−。

∗+. # %,明夷待访录0原君−。 ! ∀ & ∋ ) ( ,明夷待访录0原臣−。(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 年版,第52页。

,中国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与展开−,沟口雄三著:(

,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中华书局出版社1997年版,第238页。

!,周易象辞−卷五,,同人−。(

∀ ( #,明夷待访录0置相−。(∃,亭林文集−卷九,守令−。(

%王夫之:,黄书宰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1,鄂县论−。(

∋,明夷待访录0封建−。(

),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版,第419页。

,明夷待访录0方镇−。∗

,明夷待访录0学校−。∗

!朱晓鹏:,论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民主启蒙性质−,中∗

国实学研究会编,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宁波出版社2007年版,235页。

∀ ∗ #,明夷待访录0取士上−。∗∃,明夷待访录0取士下−。∗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 年版,第57页。

&,壮飞楼治事十篇通情−,,谭嗣同全集−,第438。∗

梁启超:,论湖南应办之事−(1898年),,梁启超全集−(第1册),第178~179页。

∋康有为:,万木草堂讲义−,,康有为全集−(第2∗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87页。

)章太炎:,王夫之从祀与杨度参机要−,,章太炎政+

论选集−上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26~428页。

夫安国家,全社稷,君子之事也;供指使,用力气,+

小人之事也 。见,兵制二−。

责任编辑 俞伯灵 徐东涛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No.9,September2010

copyrightexists.Butsuchdemonstrationignoresthecommoninternationalpractice.Today,withtheeconomicglobalization,onlythroughinternationalangle,withrationaluseandanalysiscanlegalityandvaliditybeac quiredTheThree-StepsofInspectioninthethirteentharticleofTRIPs,whichare restrictedtospecificcir cumstances , notclashedwithrationaluseofproduction , noirrationallyharmfultoproperinterestofRightHolder ,providesagoodthinkingwaytothisabovementionedandothersimilarsituationstoappearinthefuture.

Keywords:TRIPs,RationalUse,Three-StepsofInspectionTheAdventuresofMindofHuangZongxi2s(58)

FangZuyou(NingboUniversity,Ningbo315000)

Abstracts:HuangZongxifinishedwritinghisbooktitled MingyiDaifangLu (TheBrightnessyettoAc knowledge)in1663andproposedhisidealblueprintconcerningtheflourishingagewithin20years,socalled Dazhuang (greatprosperity).Lateron,hepersistedinstrugglingforthisidealtilltheendofhislife.Hisi deascanbeseeninhisanotherbooktitled MengziShishuo (Mengzi2sopinionsonteacher)finishedin1669,andbealsoeverexplainedwhenhegavealectureinHaichangin1676.Until1694,oneyearbeforehisdeath,hestillfeltregretfulthattheflourishingageof Dazhuang (greatprosperity)hadnotyetbeenreal ized.

Keywords:HuangZongx,iMingyiDaifangLu(TheBrightnessyettoAcknowledge),Dazhuang(GreatProsperity)

AResearchonthePredicamentoftheCurrencyInstitutionofMingDynastyand

HuangZongxi2sThoughtofCurrencyInstitution(64)

LiuHengwu,YangXinmin(LiberalArtsFacultyofNingboUniversity,Ningbo315211)Abstracts:DuringtheMingdynasty,thegovernmentofChinatriedtoachieveefficientcontroloverthenationaleconomicresourcesbyemployingsilverandpapermoney,withoutpayingenoughattentiontothecast ing,issuingandcirculatingofthetraditionalcoppercash.Thisledthecurrencyinstiitutiontobeboggeddowninquagmire.HuangZongxihadevermadeanalysisofthecauseofthisproblem,andexpoundedhisownprop ositiononthecurrencyinstitution,whichemphasizedthedominantroleofthecoppercashandalsoacknowl edgedthesupplementaryfunctionofthepapermoney.ThroughstudyingHuangZongxi2sthoughtonthecur rencyinstitution,wecangetafullunderstandingofthetransitionalprocessofthecurrencypolicyanditssocialeconomiccausesinMingdynasty.

Keywords:Mingdynasty,PredicamentofCurrencyInstitution,HuangZongxiHuangZongxiMonarchyTheoryof CooperativeGovernance (72)

LiuHuaan(PartySchoolofNingboCommitteeoftheCCP,Ningbo315012)

Abstract:ThoughtherewasnotsuchconceptofcoordinatedcooperativegovernanceintheeraofHuangZongx,itheideaofrulerstodividepowerandcooperatehadlongexistedinhistory.HuangZongxiinheritedChineseancientpoliticalthinkingofsynergygovernanceconcep,tandtookitashisbasisforhiscriticismandnegationof threegenerations feudalautocraticmonarchy.Atthesametime,basedonthebasicconcep,theanalyzedandbroughtuphismodeofsocialgovernancewithinareasonablesystemofmonarchy,whichshiftedtheoriginalfocusonconsolidatingoriginalmonarchyoftraditionalcivilian-orientedthoughtsto and inallofthesocialismnewcivilian.HuangZongxi2sstateadministrationofsocialcoordinationhasgreatlyenlight enedthethoughtsofmoderndemocracyandpolitics,butitsessenceisforthepurposeofthemaintenanceandmprovementofthemonarchyi.Therefore,histhoughtscannotbecalledmoderndemocraticsenseofpoliticalideology.

Keywords:HuangZongx,iMonarchy,CooperativeManagement

AStudyonHuangZongxi2sEssayCriticismofMingDynasty(78)

ZhangRuan(NingboUniversity,Ningbo315211)

Abstract:Withgrandmomentumandwiseinsights,HuangZongxiprofoundlysummarizedthelessonsof


相关内容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 • 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及 ...
  • 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 测试卷
    必修三 专题一 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一主张出自 A .道家学派 B .儒家学派 C .墨家学派 D .法家学派 2.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 ...
  • 简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简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摘 要: 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正确理解当前中国政治发展状况,明确我 ...
  • 探析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探析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摘 要:卢梭作为十八世纪法国启蒙主义运动时期卓越的平民思想家,他的政治哲学名著<社会契约论>从一面世就震惊了当时的欧洲社会,其理论主张成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此书沿传至今仍在全世界广泛 ...
  • 高中历史高考重要时间与重大事件对应(历史)
    高二小高考重要时间与重大事件对应 中国史部分 1.春秋末期:铁犁牛耕的出现 2.战国:商鞅变法中首次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3.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4.西汉:西汉中期董仲舒 ...
  • 高三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 (1)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孔子与儒家 (孔子儒家思想主要内容:仁:德政:礼.教育思想重点在有教无类和 ...
  • 从社会契约论比较洛克与霍布斯政治思想的异同
    20∞年7月 从社会契约论角度比较洛克与霍布斯政治思想的异同 田 旭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福建厦门36l000) [摘要]洛克和霍布斯自由观的理论基石都是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但是他们却对此做出了遇然不同的解释.主要表现在自然状态.自然法 ...
  • 黑龙江20**年
    第五部分 常识判断 (共25 题,参考时限10 分钟) 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请开始答题: 116.宋玉在形容他的邻人东家之子时说,这个女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
  • 崇祯朝阁臣群体的特点
    编号 毕 业 论 文 崇祯朝阁臣群体的特点探析 崇祯朝阁臣群体的特点探析 摘要:崇祯时期共有阁臣五十人,其中前朝旧臣四人,新入阁者四十六人.崇祯帝即位后,非常重视内阁政治中枢的作用,果敢地打破了明代延续了近二百年的入阁制度,不拘一格.选取阁 ...
  • 20**年申论范文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古语有云:"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足见社会公平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纵观古史,从"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法理名言,到刘邦入关中后"杀人者死"的约法三章,对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