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述评 - 范文中心

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述评

11/11

2008年12月

第6期总第141期

开放导报

Chifla

Opening

Herald

DecemberNo.6

Total

2008No.141

【国民收入与分配研究】

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述评

任重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收入分配问题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也引发了诸多争

论。本文回顾了在收入分配制度研究、“倒U”理论、收入差距测度、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研究等几个方面产生的理论争论,并做出了简单评述。

[关键词]收入分配制度

“倒u”理论

争论

[文章编号]1004—6623(2008)06-0030-05

[中图分类号]F124.7[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研究”(07&ZD04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万方数据

[作者简介]任重(1977一),湖南湘阴人,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引起政府、学者和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关注。由于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差异,我国学者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中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家可以所有者身份取得企业国有资本的收益,并用于社会公共产品的支出,这将有利于国民收入再分配和回收流动性的顺利实行。

在研究收入分配问题时产生了诸多争论。这些争论存在于收入分配理论研究的方方面面,比如收入分配制度研究、双重过渡经济中的收入分配“倒u”理论、收入差

[参考文献]

【I】武小欣.我国宏观收入分配结构变化对宏观经济均衡的影响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9).

【21z振中.劳动和资本要素在美英国民收八分配中的地位【J】.工会理论研究,2003.(2):P4I-44.

【3】杨宜勇,顾严.李宏梅.我国收入分配现状、问题及。十一五”期间的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5,(58):P3-10.

【41吴玉霞.宏观税负统计口径分析【J1.中国统计,2007。(5):

P57-58.

OntheImbalanceofNationalIncomeinChina

LIJunlin

(SchoolofBusiness

Abstract:Inrecentyearsthe

andthe

Administration,Zhejiang

the

of

NormalUniversity,Jinhua321004,China)

decreased

proportionof

residentsincomeinnationalincome

thedistributionofnational

gradually.and

imbalance

the

proportionofthecorporate

income

governmentincomeincreasedgradually.Theimbalanceinternationalbalanceof

paymentsnationaleconomic

income

incomeledtO

betweeninvestmentandimbalanceof

puts

hinderedthetransformationofthemodeofeconomicgrowth.Therefore,thispaper

structure

forward

thecountermeasuresof

adjustmentofna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forpromoting

thesustained

income

and

healthydevelopmentofnationaleconomic.

Keywords:national

distribution;residentsincome;corporateincome;government

(收稿日期:2008—10-16责任编辑:垠喜)

30

距测度、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研究等等。分析了经济体制改革中收入差别的趋势,将公有制经济条件下收入差别模型扩展为“混合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差别模型。他指出,在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作用下,收入差别的“倒U”形变动轨迹就会呈“阶梯型”,不断提高和变异。尹恒(2005)运用一个政治经济模型,研究在财政支出同时具有生产性和消费性,同时进入总生产函数和代表性个人的效用函数时,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他们认为在经济均衡时,增长率与税率呈“倒u”型关系。随着税率增加,经济增长率先升后降;在政治均衡时,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实际资本税率就越高,因此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库兹涅茨“倒U”型关系。曾国平(2006)基于城乡转换和经济开放的双重约束,构建了一个四部门的双二元递推理论模型,描述了中国收入差距变动的总体特征和基本趋势。他们发现,巨大的城乡差距决定了中国收入差距变动总体上的“倒L”趋势,但这一趋势呈现出动态特征,并要受经济开放的影响。

在实证研究方面,把体制改革作为影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基本因素,学者们对此基本达成了共识。但对于以二元结构转换为核心的经济发展对收入差别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否存在收入差别“倒U”曲线,如何看待库兹涅茨“倒U”曲线等问题仍存在较大的争论。李实等(1999、2008)认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主要是制度转型造成的,传统计划体制遗留下来的一些制度和政策,在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驱使下形成的有悖于市场体制规则的制度和政策,政府对市场缺失和市场扭曲采取的不作为态度,对资本节制和劳动保护的不足,成为了最重要的因素。而他们利用中国分省和分县的横截面数据对“倒U型”假说进行过验证,得到的结果没有对该假说给予统计上的支持,因而他们认为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动并没有推动居民收入差距“倒U”的变动,必须从其他方面来寻求解释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王小鲁(2005)发现收入差距还有继续上升的明显趋势,其下降阶段不能确证。黄泰岩(2002)认为库兹涅茨的“倒U”假设是经济增长型“倒U”假说,而我国是制度变迁型,库

一、关于收入分配制度研究的三次争论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理论界就收入分配制度产生了第一次激烈争论。焦点是要不要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不是物质刺激,物质刺激是不是修正主义(谷书堂,2003),这次争论带有拨乱反正的作用,在理论上明确了按劳分配的主导地位。随后的争论主要集中于按劳分配的体现形式上,即是按劳动时间分配还是按劳动贡献分配。‘

中共十三大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后,理论界的争论焦点转向如何看待其他要素参与分配,如何构建新的劳动价值论一元论(苏星,1992;谷书堂,1993;何炼成,1994;等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和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共十五大提出了“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经济学家在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点上,基本取

万方数据

得了共识,但究竟是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分配,还是按

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经济学界仍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并产生了第二次争论(蔡继明,2004)。

中共十六大提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的拉大,中共十七大提出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的基础上,放弃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此时,理论界关于收入分配制度的第三次争论主要集中于“公平与效率”的内涵及相互关系(刘国光,2005;谷书堂,2003;卫兴华,2007)。

二、关于双重过渡经济中的收入分配理论:

“倒U"曲线

在收入分配问题的理论研究领域,争论得最激烈的是是否存在收入差别的“倒U”曲线。最早从经济发展的历史视角进行系统性分析的是陈宗胜(1991),他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公有制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倒U”理论①。随后,陈宗胜(1996、2002、2008)进一步

氏假说只能部分解释我国个人收入差距的长期变动趋势,目前我国的制度变迁型假说在实证检验上只能检验“倒U”曲线的前半段。周文兴(2005)从动态以及一般均衡的角度研究,发现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有长期均衡关系。

对于能否直接将“库兹涅茨倒U曲线”应用于中国

①详情见陈宗胜:‘经井发展中的收八分配’,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阵宗胜:(经井友展中的两种收^差别理论之区别u”假说的新比较),‘学术月刊).2008(2)。

一关于套有制“倒u“理论-5库盏涅茨。倒

31

的1青况,陈宗胜(2002、2008)指出,库兹涅茨的经典研究所依据的是私有经济的条件,在公有制或者以公有经济为主体的混合经济的条件下,决定收入差别的基本因素及其决定机制与私有制经济截然不同。将中国经济中的收入差别“倒u”趋势也作为库兹涅茨“倒U”曲线,实在是一种缺乏分析的误解。对于能否用现阶段的横截面数据来检验“倒U”假说,陈宗胜认为“倒U”曲线是不同发展水平上关于收入差别的变动轨迹。如果只用某一发展阶段或大致相同收入水平的资料进行回归分析,其数据基础就是不恰当的。中国目前整体上仍处于中下收入水平阶段,并且各省市的收入分配基尼系数在近十几年中都几乎没有例外地呈上升趋势。

的一个分解公式,用“分组加权法”计算了中国1981~1995年的总体基尼系数。董静(2004)在“分组加权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正城乡加权法”,对我国1988~1999年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作出了实际推算。

基尼系数到底能否完全分解?学者们做了大量的探讨。金成武(2007)认为不可能一般性地实现并组或并类基尼系数按组或按类“完全分解”,且使分解后各项均有明确的经济意义。李虎(2005)认为由于交叉项的存在,基尼系数只能对不同收入群体进行有限的分解,对群体内基尼系数的进一步分解是极为勉强的。只有当各群体收入重叠程度较低时,方可对交叉项进行忽略,此时对群体内基尼系数的进一步分解才具有较清晰的经济含义。程永宏(2006)将总体基尼系数分解成组间差距和组内差距两个部分,并重新定义了一个城乡混合基尼系数指标。他认为该城乡差距指标将各组内部差距(即城镇和农村各自内部差距)纳入组间差距指标(即城乡差距指标),满足“除组间差距指标以外的其他大部

三、关于总体收入差距与测度方法

关于中国居民总体收入差别的研究,由于使用的数据不同,测度指标和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学术界对全国收入差别总体基尼系数的测算结果不一致。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总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总

表1

①陈宗胜

年份

(1991.

2002)

19791980198l

0.26350.25250.28650.27050.28750.28750.2924

0.34974

部分机构和学者对居民总体收入差别基尼系数的测算结果

②李实

(1999、2008)

④向书坚(1998)

④国务院研究宣(1997)

⑤世界银行(1995、

2006J0.33

⑥董静,车子奈(2004)

⑦南大课题组(1990)

⑧刘晓东,

卢青(1991)

⑦饯敏泽(2002)

万方数据体收入差别基尼系数持续上升,目

前至少超过了0.4。

一部分学者利用微观的调查数据对我国总体基尼系数进行了测算,李实等(1999、2008)利用1988、1995、2002年的全国调查数据测算了三年的全国基尼系数。但这些调查只是在个别年份进行的,无法获得连续的时间序列数据,忽略了中间年份的时序变动情况①。

大部分学者都利用统计数据来测算全国总体收入差距。由于目前统计部门调查的收入数据都是城乡分离的,必须采用分解方法测算全国总体基尼系数。因而,基尼系数的分解分析吸引了众多学者的注意,出现了不少分解方法,同时也产生了较大的争论。学者们对分解方法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如何理解和处理城乡居民收入交叉项上。陈宗胜(2002)利用“分层加权法”和“城乡加权法”计算了1988~1998

0.25

0.27800.24940.264

0.288

0.268

0.33060.33990.34530.35950.3568

0.33880.35430.34490.3667

0.376

0.375

0.37890.40690.42

0.415

0.39

0.40880.39150.38950.40080.4186

O.30

0.3624

0.2720.2840.289O.3180.3j3O.31l0.3360.3270.3350.3580.3830.3880.3760.354

0.352

198219831984198519861987

19881989

O.26840.26560.29680.3052

0.382

0.3133O.32140.30630.32400.33960.35920.362l

0.445

0.3515

O.369650.346880.36904

0.37719

1990199l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

0.401730.4356l0.419140.405820.402690.402600.41294

0.3600.3820.386

0.45

0.46

0.384

资料来源:⑤栏中1981、1992、1995年数据转引自赵人伟、李实(1999),2001年数据引用自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06:公平与发展),世界银行出版社和牛津大学出版社,此数据为消费基尼系数。

①陈宗胜:‘关于总体鲞尼最教估算方法的一个建设——时孛实研完五(蕃量)的再评

年全国总体基尼系数。向书坚(1998)引用Sundrum提到

论).‘经济研充),2002(5)。

32

分可分解性条件”,而且无需“城乡收入分布不重叠”的

假定。

也有一些学者对采用新古典和新增长理论框架分析我国的地区差距问题表示质疑,进而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分析了二元经济转换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

四、关于城乡差距和地区

差距研究

不少学者认为,尽管全国的收入差距已经非常大,但这主要是由巨大的地区间和城乡间收入差距造成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别对居民收入总差别的贡献率分别为60%左右和30%左右∞。李实等(2008)也有类似的测算,他们认为全国收入不平等的2/3是由城乡分割和地区因素造成的。

在城乡差距研究方面,理论争论比较少。虽然由于不同指标和方法使用的资料不同,有时结论也有所差别,但仍可以达成一个比较一致的结论,即1978~1984年城乡差别缩小,1985年以后城乡差别扩大且日趋严重(陈宗胜,2002;蔡日方,2003)。

在地区差别研究方面,我国学者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借助增长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的新进展,沿着绝对收敛到条件收敛再到俱乐部收敛的思路对地区间收入差距收敛性进行分析。而对于地区差别的判断,学者们有巨大的分歧,其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不存在绝对收敛,但存在条件收敛。而对于三大区域是否存在俱乐部收敛,理论界看法不一。一些学者(林毅夫,2003;蔡日方,2000;沈坤荣,2002)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省际之间不存在绝对收敛,但存在条件收敛,即形成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三个趋同俱乐部(其中西部地区的内部收敛趋势较弱),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而区域内部呈现出收敛的趋势。徐现祥(2004)认为我国省域经济出现了“双峰趋同”即“两俱乐部趋同”。也有学者发现,三大地区中只有东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中部和西部地区则随机发散(彭国华,2005;滕建州,2006)。而刘夏明(2004)认为地区经济的总体差距主要来自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差距,在各地区内部不存在所谓的俱乐部收敛。

第二,存在收敛。魏后凯(]997)的研究认为,1978年以来我国各地区人均GDP的增长趋于收敛,收敛速度为每年2%。林光平(2005)发现中国地区间经济存在收敛性,但是收敛速度却随时间推移而放慢。

第三,存在阶段性:先收敛,后发散。一些学者按照/3收敛系数的动态特征把1978~1989年和l2002;林毅夫,2003)。

990--一

的影响。刘强(2001)分析了劳动力迁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指出中国经济增长并不存在索洛收敛机制。沈坤荣(2006)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存在着一种制度上的、与素洛收敛机制具有相同效应的收敛机制,进而,他们提出一个大规模劳动力转移条件下的经济收敛性分析框架。他们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大规模劳动力转移,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发散趋势,而现阶段正处于发散与收敛的过渡阶段,但这种趋势的出现是以二元结构转换速度放慢为代价的。

国内学者关于地区差距研究的另外一个争论就是在测度地区差距时是否需要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影响地区间实际生活水平差异的因素包括居民名义收入和地区间价格水平差异两个方面,用价格水平对名义收入调整后才是地区间真实的收入差异(陆铭,2004;江小涓,2005)。而程永宏(2007)对此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贫穷地区的居民不可能永远只在贫穷地区消费,富裕地区的居民也不可能永远只在富裕地区消费;同一时点,同一国家,地区间价格指数之所以存在差异,恰恰是地区间收入差距造成的。基尼系数没有必要区分为“实际的”和“名义的”,也从来没有任何严肃的学术文献提出过这种区分。

万方数据

五、简要评论

第一,在收入分配制度的研究方面,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结合政治经济学、演化博弈、新制度经济学的最新方法和成果,特别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及解释除了劳动之外的要素参与分配的必然性、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公平效率关系,显然是理论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二,已有一部分成果,研究在假定体制不变条件下,更多地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角度分析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规律。也有一部分成果分析了体制改革对收入差别的影响,但忽视了二元结构转换对经济发展和收入差别的决定性作用。我国目前恰恰正经历着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双重过渡,对于这种条件下收入分配格局的动态演化,理论界应当突破新古典理论框架,充分利用制度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新发展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①城乡量驯和地区兰别是相互交叉相互包耆的,二者不能葡单相加.见陈言胜、周云波

(2002):‘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八分配).经济抖学出版枉。

1997年视为以收敛和发散为特征的两个时期(蔡日方,

33

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理论研究。

第三,已有的研究多从劳动力转移的角度来研究二元经济转换对收入差距特别是城乡差距的影响。此类研究无法解释一些重要的现实问题,即为什么当前中国会出现一方面是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另一方面劳动力转移速度放慢?我国是否进入劳动力转移的“刘易斯转折点”?目前的研究忽视了农业的发展转型和资本城乡流动等因素对二元经济转换的影响。实际上,二元经济转换包括两个阶段,即农业哺育工业阶段和工业反哺农业阶段。在农业哺育工业阶段,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农业人均产出低、投资收益率低且技术进步缓慢,小农缺乏扩大再生产的投资冲动,因此,传统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和资本必然向投资收益率更高的现代部门转移。但在农产品的供需平衡条件制约下,技术进步缓慢的传统农业部门无法为现代工业部门提供足够的劳动力,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成本出现大幅上升。与此同时,工业部门由于自身的资本积累和外部资金的流入,可能出现资本深化现象。在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可能终止,并可能出现资本外逃的现象。此时,由于农业部门人均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出现持续扩大。只有当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传统农业资本投入增加,才能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并产生“干中学”式的技术进步,最终实现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的转型过程将再次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城乡的协调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概括来说,只有从城乡资本流动和农业转型的历史视角出发,才能真正解释我国的二元经济转换和城乡差距问题。

第四,在如何看待中国的收入差别方面,也有许多问题,如我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发展不平衡的大国是

何看待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对总体收入差距的影响?如何看待收入差别的“主观差距”和“客观差距”?①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l】蔡吩.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J】.中国社会科学,

2003,(5).

【2】蔡继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含叉【J】.学习论坛,2004。(7).

【3】谷书堂.对按要素贡献分配及其与收八差距扩大关系的思考【J】.南开经济研究,2003.(5).中国社会科学,1994。(4).出版社.2002.

[6】江小涓.李辉.我国地区之间实际收入差距小于名叉收入差距——加入地区间价格差异后的一项研究[J].经济研究,2005.(9).

【71李实.史秦丽.别雍・古斯塔夫森.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林毅夫,刘明兴.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八分配【J】.世界经济,2003.(8).

【9]刘夏明.境英琪,李国平.收敛还是发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争论的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2004,(7).

【101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

【1I】沈坤荣,唐文健.大规模劳动力转移条件下的经济收敛性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6,(5).

【12】苏星.劳动价值论一元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2.(6).【13】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异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

[14J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厦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7。(3).

【15】尹恒.龚六堂.邹恒甫.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回到库兹涅茨假说【JJ.经济研究,2005.(4).

【4】何炼成.也谈劳动价值一元论一简评苏,谷之争厦其他【J】.

【5】黄泰岩.在经济增长新框架中审视个人收入分配[M】.经济科学

万方数据

①。主观羔距’和“客观差距”这两个概念见程采宏:‘改革以来全固总体基尼_景敷的

否要简单地把基尼系数0.4作为收入差别的警戒线?如

演变厦其城,分拜).‘中田社会科学)。2007(4)。

ReviewofStudies

on

ChineseIncomeDistribution

RenZhong

(InstituteofEconomics,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the

300071,China)

on

Abstract:China’Sincomeinequalityhasbeenincreasingcontinuouslysincethey

ale

reform.Manyscholarsdebate

institution

China’Sincomedistributionwhich

measure

concerned

deeplywith.This

paperreviewsthe

debatesoftheincomedistribution

research,invert”U”theory,the

on

ofincome

inequality,thegap

betweenurbanandrural

areas,regionalinequality.Finally,this

papermakessomesimplecomments

thesedebates.

Keywords:incomedistributioninstitution;invert”U”theory;debates

(收稿日期:2008-10—29

责任编辑:垠喜)

34


相关内容

  • _供给侧改革与消费需求扩张
    <经济问题探索>2016年第4期 供给侧改革与消费需求扩张 汤向俊1,马光辉2 * (1. 江苏科技大学,江苏镇江212003:2. 西安交通大学,西安710049)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令人困惑的现象:一方面制造业 ...
  • 当代中国村民自治以来的乡村治理模式研究述评
    当代中国村民自治以来的乡村治理模式研究述评 [原文出处]中国农村观察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61 [原刊页号]74-79 [分 类 号]D4 [分 类 名]中国政治 [复印期号]200605 [作 者]蔺雪春 [作者简介]作者单 ...
  • 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述评
    ・700・ 主国垡鐾:叠墨堂鍪查!!!!生箜!!鲞箜!塑.£!i!!』!!!!!!!!蔓!!!!!呈!∑!!!!!业:!!!!∑堕!!!型!:! 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述评+ 王晓彦① 郑 涌③ [摘要]目的探索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 ...
  • 走向合作的社会管理--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管理思想趋向之述评
    走向合作的社会管理 走向合作的社会管理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管理思想趋向之述评-- 陈朋 内容提要社会转型使得社会管理改革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必须 思考的重大现实问题.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管理的部署经历了不断 ...
  • 述评与综述的区别
    ・科技写作・ 述评与综述的区别 李强 关键词 述评 文献类型 医学写作 综述 文献研究摘要 系统地研究述评类论文的写法及其与综述文献的区别.从述评与综述报道内容的侧重点.作者群.情报学价值.对参考文献的要求.写作格式.审稿要求及刊出周期等方 ...
  • FDA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关于临床试验主方案的述评
    美国 FDA 继续推动临床试验设计方面的创新,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发表关于主方案(master protocols)的述评<研究多种治疗药物.多种疾病或两者皆有的主方案(Master Protocols to Study ...
  • 广西桂林中学20**年届高三8月月考文综试题
    广西桂林中学2015届高三8月月考文综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 共1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读"经纬网图",回答1-2题. 1 ...
  • 失独家庭现状调查及分析
    摘 要: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自制定以来,对解决我国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起到了积极显著的作用.与此同时,独生子女在成长中死亡导致父母成为"失独老人"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失独家庭"成为社会上不容忽视 ...
  • 20XX年[红楼梦]图书出版述评
    红楼梦学刊 微信号:hlmxkzzs 新朋友们点击标题下蓝色字"红楼梦学刊"关注 小提示:点击右上角"..."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2015年是红学史上备受关注的一年,是新世纪以来继热热闹闹的2005&q ...
  • 西南交通大学公管学院师资力量介绍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是百年交大一所年轻的学院,是培养和造就从事行政管理.社会事业管理(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经济与政策.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公共工程组织与管理.国际经济.教育经济与科技管理等领域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