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佛陀教育-四无量心学习-慈.悲.喜.舍 - 范文中心

16佛陀教育-四无量心学习-慈.悲.喜.舍

07/27

四无量心学习(1)— 慈、悲、喜、舍

大乘菩萨行者要想圆满地成就四弘誓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须外行四摄法,同时内须以四无量心为根本,才能表里合一,利乐有情。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怎样叫做无量呢?无量是没有边际,也是没有人我的领域。当修习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时候,对每一个人,甚至整个国家,整个世界的众生,不管是人类或其他的有情众生,都希望他们能够得到离苦得乐、究竟解脱,同时得到无量的福报,所以名为无量。再分释于下:

一、四无量心的意义

四无量心是指菩萨普度众生所应具备的四种精神──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以无量的与乐心、拔苦心、欢喜心和包容心来广度一切有情。

“无量”两个字,涵盖了“四心”的因、缘、果、德种种相状,具有下列殊胜的意义:

● 因无量:也就是发心无量。发心是因,成佛是果,唯有发起无量的菩提心,才具有超凡的勇气,度生的弘愿,无穷的力量,进而消除多生业障,不惧怕任何挫折与考验,无畏向前、力行菩萨道。因

此,我们要行长远的菩萨道,就必须发起无限的菩提心。

● 缘无量:指无量的助缘。

● 众生无量:佛法在众生中求,众生就是菩提的根,若无众生可度,就没有菩提可修,也就完成不了菩萨道,成就不了佛果。我们要成就无上菩提,就要以无量的众生为助缘,做到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

● 时间无量:在世间上,我们想要成就一番非凡的事业,都需要长久的努力,何况是要成就无上的菩提,更需要将身心投入无限的时间里,勤行佛道。十方三世诸佛也都是在累劫精进中,累积自己的福德资粮,方得以成就正觉。所以,我们凡夫福薄德浅,更需要以无量的恒常心来修学佛的正法。 ● 空间无量:根据《本生经》的记载,佛陀在因地修行时,轮回苦趣,犹不忘以各种身份来度脱六道众生;不仅如此,在《法华经》中,佛陀曾自述:“我于尘点劫前,早已成佛,自是以来,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祗国导利众生。”

又如:观世音菩萨早在无量劫前成就正觉,但为度脱众生,因此倒驾慈航,游诸国土,常行佛道;普贤菩萨遍一切处实践十大愿,无怨无悔;地藏菩

萨发誓度尽地狱众生,方证菩提。这都说明了诸佛菩萨之所以会成为佛菩萨,就在于他们将慈心悲愿遍覆法界,而无有拣择憎爱之心。我们要实践菩萨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就应当效法诸佛菩萨的勇猛精进,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无论在何时、何处,都要以广度众生为己志。

●果报无量:“因”无量加上“缘”无量,我们与无量的人、地、时、空结下善缘,自然会产生重重无尽不可思议的无量依正“果报”。

● 福德无量:“四无量心”的福德无有穷尽,在诸经论中多有记载,今举《清净道论》说明如下: 安稳入眠,不作恶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由于日间心怀慈悲,常行喜舍,所以不但在夜晚能够安稳入眠,而且能见吉祥之梦。

常为一切众生所爱敬:常行“四无量心”的人,犹如戴上道德的宝冠,常为人、非人等一切众生所敬爱。

诸天守护,善神拥戴:常怀“四无量心”以度众利他的行者,便能得到诸天善神的守护爱戴。 逢凶化吉,消灾免难:常行“四无量心”,积集无量福德以为善缘,自然能减轻业障,逢凶化吉,消灾免难。

容光焕发,仪表堂堂:常怀四无量心的人,因为常行正念,相随心转,自然就会显得容光焕发,仪表堂堂。

临终不乱,趣向善道:以“四无量心”为行持的人,直至临终也能提起正念,即使终其一生不能证果,死后必能上升梵天享受诸乐。

二、“四无量心”的内容 菩萨怀抱慈无量心,慈爱众生,因此常求安稳乐事以饶益有情。以悲无量心,悲悯众生轮回六道,受种种身苦、心苦,所以发心为之拔除。以喜无量心,令众生得大欢喜。以舍无量心,舍弃、摈除一切可以导致苦因苦果的生起。

(一)慈无量心

慈,给他人带来安定、安逸、祥和、愉悦就是慈。 慈无量心:就是平等看待一切有情众生,视一切有情众生如自己的亲人。要象一位慈父那样无微不至,无有穷尽,平等地爱护一切众生。并尽自己所能,给予一切有情众生幸福、安乐、无有悲苦、忧恼。并伺机点化众生,示以修善解脱之法。使众生不再种下苦因,令众生福慧增长,直至解脱,这就是慈无量心。

《大智度论》卷二十将慈悲分为三种:

慈有三种:

● 众生缘慈:是想到众生有许多痛苦,和像自己的亲人受苦一样,发起慈愍心去救济他们;《大智度论》云:“以一慈心视之,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子姪、知识,常求好事,欲令得利益安隐。如是心遍满十方众生中,如是慈心,名「众生缘」;多在凡夫人行处,或有学人未漏尽者行。”

● 法缘慈:是想到众生因不知佛法的我空法空之理,错认诸法实有,生起贪嗔,造诸罪业,长沦六道,枉受众苦,因此兴起慈心,设法化度;《大智度论》云:“「法缘」者,漏尽阿罗汉、辟支佛、诸佛。是诸圣人破吾我相,灭一异相故,但观从因缘相续生诸欲。以慈念众生时,从和合因缘相续生,但空五众即是众生,念是五众。以慈念众生不知是法空,而常一心欲得乐。圣人愍之,令随意得乐;为世俗法故,名为「法缘」。”

● 无缘慈:是平等广大的慈悲心,悟证我与众生同体,苦乐与共,不起分别,任运度生,而不觉有生度,已泯除世间的功利观念了。《大智度论》云:“「无缘」者,是慈但诸佛有。何以故?诸佛心不住有为无为性中,不依止过去世,未来、现在世,知诸缘不实,颠倒虚诳故,心无所缘。佛以众生不

知是诸法实相,往来五道,心着诸法,分别取舍;以是诸法实相智慧,令众生得之,是名「无缘」。” 故涅《经梵行品》说:慈之所缘一切众生,如缘父母妻子亲属,以是义故名众生缘,法缘者,不见父母妻子亲属,见一切法皆从缘生,是名法缘。无缘者,不住法相及众生相,是名无缘大慈。

《大智度论》云:“譬如给赐贫人,或与财物,或与金银宝物,或与如意真珠;众生缘、法缘、无缘,亦复如是。”

世间一切怨恨,皆因人类失去慈心而生,若有慈心,互相爱护,即无怨恨。

(二)悲无量心

悲,视他人受烦恼与苦难的逼迫为己受,就是悲。 悲无量心:就是对世间众生恒做苦因,及正受苦果的颠倒行为,常生无量怜悯之心。并为众生尽量减灭苦因、苦果,而不畏艰难险阻。甚至在受到无明众生的侮辱、漫骂、毁打时,也丝毫不退减道心。 这种视一切有情众生烦恼与苦难为己受,并为众生尽其所能减灭苦因、苦果,而施以种种布施的无量怜悯之心,就是悲无量心。例如:佛陀因地割肉喂鹰、舍身饲虎;观世音菩萨倒驾慈航,寻声救苦;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等等,都说明了

菩萨之所以能普度众生,正是由于悲心愿力所产生的伟大力量。所以经上说:菩萨因众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长养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如果菩萨看到众生的忧苦,不能激发感同身受的悲心,进而上求下化,拔苦与乐,就无法成就菩提大道,因此悲无量心是菩萨成佛的必要条件。

(三)喜无量心

喜是欢喜,见到常行善法,意欲离苦得乐,增长福慧,了脱生死苦海的众生,心中不胜欣喜。并伺机施以善法援助,令其解脱增长。对有解脱成就超过自己的修行者,不起嫉妒,为其解脱成就满心欢喜高兴.快慰,这就是喜无量心。

如我们能够予众乐,“见人乐而己乐”,则能放下一切恩怨情仇,一身轻安。发“喜无量心”不仅能让我们自在怡然,还能让我们荡涤心灵,陶冶情操,寻得自性的常乐。

(四)舍无量心

舍,是舍弃、摈除一切可以导致苦因苦果的生起,与舍弃、摈除一切对解脱有窒碍作用的一切恶法。 一个修行解脱者,要时刻注意警醒自己:世间的一切诸法都是迁流不住,不永恒不常住,永无实体的。都是如露如幻,虚妄不实的。要彻底止息一切

贪、嗔、痴念,要使内心安详、平静、不起激动、不生苦乐的感受。不执着世间诸法,包括自己的色身也不执着,舍弃、摈除一切恶法永不生起,这就是舍无量心。

舍是舍掉一种分别执著的观念。为善虽可乐,但恐有人我冤亲的计别,故应舍弃。同样地,我们以慈心、悲心、喜心来弘法度众,更要舍除对三心的执着,才能有更大的成就。“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万法因缘和合而成,所以就胜义谛而言,无一众生可得,也无一心可得。若有得者,皆是有求;又无论做任何善事,也要把为善的怡然自得之心理舍掉。则心量广阔,慈悲济度无量众生,心不存著,正似一泽秋水如镜,月穿无痕,故称舍无量心。

三、慈悲喜舍,本为一体

昔佛在世时,曾授提婆达多盐汤,因提婆达多好酥腻食物,头痛腹满,受大苦恼,不堪忍受,呻吟称念:“南无佛,南无佛!”那时佛在其住处禅定中,听到此音声,即生慈心,以神通力至其住所,手摩提婆达多头腹,授与盐汤,令其服饮,得到病愈。而提婆达多叛佛害佛,佛不记冤而救之,以慈使其乐,以悲拔其苦,以其病痊而喜,不分冤亲而平等救治,即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四无量

心。佛所成就的四无量心,不与三乘人共成就,能大慈以众生之乐为乐,能大悲以众生之苦为苦,能大喜以众生离苦得乐而喜,能大舍心无住著,运心平等,普利众生。

四无量心学习(2)— 慈、悲、喜、舍

大乘菩萨行者要想圆满地成就四弘誓愿,须外行四摄法,内须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应「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倦。」才能表里合一,上求下化,利乐有情。时时安住正念,行一切善法,于一切因缘中心存慈悲,乐见他人得益,只问付出不求回报,这就是最实在的菩萨行。那么菩萨应如何行四无量心?今天我们从《维摩诘经》中学习四无量心的意涵。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维摩诘)答卅:「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观众生品第七〉

慈与悲两字,在佛教经典里是可合可分的,经常却是合起来用的。梵文的慈与悲是两个不同的字,但也可以结合在一起用的。例如《大智度论》卷二七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又在《大智度论》卷二及《佛持论》与《涅槃经》说,慈悲有三种:众生缘慈悲,以一慈悲心,等视十方一切众生,如父母兄弟等的亲人。法缘慈悲,此乃三乘圣人境界,既断烦恼,已无我相及一异相,故欲一心拔济众生随顺其意拔苦与乐。无缘慈悲,此唯佛的境界,诸佛不住有为,不住无为,不住过去现在未来,故无所缘境界,但以众生不知诸法实相,受烦恼苦,佛则不为什么而让众生自然获得拔苦与乐的利益。

初发心的菩萨,能做到第一阶段的众生缘慈悲,已经很好。若见有众生因饥饿苦,则给与食物,令其饱足解决饥饿之苦而生欢喜,其动机及发心既是慈亦是悲,但这布施的行为则是属于悲行。我们常听说,菩萨发大「悲」愿,就是因不忍心见众生受苦受难,而欲予救拔,令其离苦得乐。如仅系心中发了悲愿,却还没有行为表现出来,也有用。虽没有办法马上兑现,既然发了悲愿,终有一天能够做到。

《维摩经》所说的「真实慈」,是第三阶段的无缘慈悲。所以该经要说:「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行不热慈,无烦恼故。„„」一共举出了二十九个项目,来说明真实慈的内容。

如果不发悲愿,等于没有度众生的意愿,也就不太可能会尽自己的一切能力去学习、充实、成长,进而帮助他人,所以悲愿可说是对一切众生的承诺。 《维摩经》说的:「何谓为悲?」就是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布施给一切的众生。通常称为回向,可以解释为把自己的功德分享给众生。功德可分为两类:1.有漏功德,2.无漏功德。

做有漏功德,就像是投资,希望回收,做了好事想享福报,就像是一边赚钱,一边花钱;一边存钱,一边提钱,那么所能拥有的钱将是有限的,永远无法圆满。也像一只杯底、杯身、杯缘有裂缝、有洞孔、有缺口的茶杯,倒进去的水终究会流出,永远装不满。

无漏功德,则与有漏相反,例如持戒布施而离我执,不求回馈。无漏的意思就像一只完整的茶杯,杯底没有洞,杯身亦无裂缝,倒进去的水,有多少装多少,直至装满为止。

「何谓为喜?」答卅:「有所饶益,欢喜无悔。」〈观众生品第七〉

「喜」的意思在《维摩经》而言,是在利益了众生之后,不论对方的反应如何,只要对众生真有益处,定会喜悦,不会后悔。

当我们做了善行,对方有所回馈时,我们心里应作如是想:「这个人得到我的帮助能够感恩图报,真是有善根,懂得知恩报恩。」

如果碰到没有回报的情况,又如何呢?应想:「对方得到利益,可能现在没有能力回报,也许将来有一天,他会懂得把他自己的所能及所有,去协助他人。」播种的人,其目的不是为自己,收成之后,能供给其他众生,就值得欢喜了。

如果遇到恩将仇报的情况,又如何欢喜得起来呢?我们要想,这个人接受我的帮助反而来害我一下,这是要成就我的忍辱心、精进心、不动心,是要成就我的无我、无漏、无相的心,是要成就我的大慈悲心,怎么会不欢喜呢?

若能作如是观想,我们随时,都能心生欢喜而无后悔之心了。

「何谓为舍?」答卅:「所作福佑,无所希望。」〈观众生品第七〉

「福佑」是造福给他人,修「福」而不希望成果,即是「舍」。福有两种:一是有漏的福,二是无漏的福。所谓有漏的福德,是指「善有善报」、「种瓜得瓜」、「养儿防老」、「积谷防饥」,都是属于有所希望的,修了有漏的福,能够得到人间天上的福报。

一般人都是生活在希望之中,没有了希望,就活不下去,也不会有进步。「希望」是对的、是好的,有希望可能是有漏福,但也并非一定是有漏福,端视该希望是为了自私还是为了慈悲;自私为己是有漏,慈悲为众生是无漏。因此,「希望」与悲愿的意义是相同的,发愿、盼望、祈祷,都是一种希望,希望令一切众生得利益,就是悲愿。

从希望家人得利益,再渐次扩及团体、地域、社会、国家,乃至我们生存的世界及所有的人类,最终为十方一切众生,都得利益。地藏菩萨所说「众生有尽,我愿无穷」,就是一个大希望,也是一种大悲愿。

凡不是自私自利地为个人,而是为一切众生去追求、去努力者,在《维摩经》中不名为「希望」,而名为「舍」,故无所希望而广作福德,才是最大的功德,也才是无漏的福报。在经文中所记载的天女散花:

「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堕。„„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结习未尽,华着身耳;结习尽者,华不着也。」〈观众生品第七〉

《维摩经》的这段经文,描述在维摩诘菩萨的方丈室里,有一位菩萨化现的天女,已在那里有十二年了,此时无量菩萨及阿罗汉,听维摩诘菩萨说法,这位天女,拿着天花由空中撒下,当撒在菩萨们的身上时,花即掉落于地;但撒到释迦牟尼佛的阿罗汉诸大弟子们身上时,即粘在身上不掉落了。这些大阿罗汉们见状,觉得自己头上、身上都粘满了花,多难看啊!但是怎么抖也抖不掉。

因为大菩萨们,都已断除我执法执,生死涅槃,了无障碍;而罗汉怕生死,希望得涅槃,且不愿再到生死烦恼中来度生死烦恼的众生,这可说是因怕生死而离开生死的。罗汉虽已解脱生死,但对生死的畏惧心仍在,就好像人虽打了霍乱的预防针,而对霍乱的余悸犹在,避之唯恐不及。菩萨就不一样了,永远是不忧不惧,无罣无碍。因菩萨们「已断一切分别想故」,所以花不着身。

「分别想」即是执着想,断分别想,即是我法二执皆断,不将生死涅槃执为二,不将烦恼菩提执为

二。罗汉未断法执,故仍畏惧生死,譬如有人,心中怕鬼,「非人」就会趁虚而入。所谓「非人」是泛指人类以外的八部鬼神、夜叉、恶鬼、幽灵等冥界众生。《药师经》亦有「无有非人夺其精气」之说。《维摩经》此处是用譬喻,有人怕鬼,鬼便上身;罗汉厌花着身,花便着身不堕。

此处《维摩经》中的「弟子畏生死」,是指那些阿罗汉大弟子们,他们害怕生死,厌离生死,所以要住于涅槃。殊不知因为对色、声、香、味、触等五欲的畏惧,反使得他们易被五欲所困;如果离开对五欲的畏惧,五欲便奈何不了他们了,花既是「色」又是「香」,因为阿罗汉畏色畏香,反被天花粘住不放。

经文「结习未尽,华着身耳;结习尽者,华不着也」,其中的「结」是烦恼的异名,又称为「使」,为烦恼因而结集生死,故名烦恼为结。例如将我见、戒禁取见、疑,称为三结,又将贪、瞋、慢、嫉、悭,称为五结集,皆为烦恼之名,集有缚之意。 我们今日、明日、今年、明年不断地造业,一念一念地集聚起来,环环相扣,就变成了烦恼的丝,结成烦恼的网,我们就为烦恼所笼罩,不得解脱了。「习」是习气,诸阿罗汉,已断烦恼,唯尚未除烦恼的习气,例如孙陀罗难陀的贪欲习气、毕陵伽婆蹉的骄慢习气,最有名了。大乘佛法将妄惑烦恼分作三个层次:1.现行,2.种子,3.习气。既伏烦恼之现行,又断烦恼之种子,但尚有烦恼之余习者,称为「结习未尽」。

「慈悲喜舍」,有真慈悲,必能喜舍,始会以大菩提心,广度众生。若无「舍」心,慈悲便难着力,

阿罗汉厌生死故,未舍习气,故执涅槃而不住生死,也不能以大慈悲心,永住世间度脱众生了。

我们从《维摩经》看到菩萨心行,应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倦。」


相关内容

  • 入行论021
    第二十一节课 意幻供养前两天已经全部讲完了,中间开"金刚萨埵法会"时停了几天课.这期间,我要求大家念四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不管你是否参加了法会,最好能把心咒念完,如果念满四十万遍,我们相续中的罪业就会得以清净,这一点佛陀 ...
  • 分享:忏悔工作中利用职位便利贪污钱财等
    忏悔工作中利用职位便利贪污钱财等 来源:净土释疑网 录入时间:2015-06-29 21:45:45 关键字:分享,共修,共修分享,学佛分享,贪污,嫉妒,关键,改过,感恩与改过 [ 点击数:89 ] [字体: 大中小 ] [收藏 ][打印文 ...
  • 揭人隐私之过:所求不遂.前途横逆--
    --星云法师 过去中国人重视「隐恶扬善」,即使不能扬善,至少也不可以「扬人恶事,揭人隐私」,因为「事不关己」.尤其有的人无端造谣,蓄意陷害别人,看起来是害人,其实是对自己的阴德有亏. 老子曾对孔子说:一个生性聪明,而且懂得深思明察的人,为什 ...
  • 烧香拜佛礼佛的正确方法
    烧香拜佛礼佛的正确方法  发布时间:2014-08-20 信息来源: 点击次数:1598  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每年春节及农历初一.十五等日期,广大群众有到寺院香礼佛.祈福求安的习惯.为使十方善信种植福田.广获法益.正善正行,以满所愿, ...
  • 佛教是教育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净空)
    谈因果 净空法师讲述 前言 人天福报的基本要件 因果报应是宇宙人生的真谛绝非迷信 佛教是教育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 结语 附录:文昌帝君阴骘文略说 [前言] 今天张居士告诉我一桩事.他说,最近台北学校联考,许多考生到文昌帝君神像前祈福,供养具千 ...
  • 慧律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06
    <佛说十善业道经>06 慧律法师讲解 喝酒,戒酒的人就是这样子,他太太说:你有没有戒酒?有戒酒,真的戒酒了,全戒掉了.他太太再也不曾看过他喝酒了,不曾看过他喝酒了,不过,奇怪,只要是从厕所出来脸就红红的,结果他一瓶XO放在那里, ...
  • 常用成语中的佛教典故
    郑非凡  (2010-09-30) 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想入非非",大家都可意会,但是,"非非"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成语呢? 其实,"想入非非"这个成语出自<楞 ...
  • 弥勒佛对联专辑
    文:网络   编辑:夏光* 弥勒,意译作慈氏.依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所载,弥勒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为佛弟子,先佛入灭,以菩萨身为天人说法,住于兜率天.据传此菩萨欲成熟诸众生,由初发心即不食肉,以此因缘而名为慈氏.大日经疏卷一,谓慈氏菩萨系 ...
  • 十小咒注音版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n ām ï f ï tu ï y ě. n ā m ï d á m ï y ě,n ām ï s ēng qiã yě. 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 n ā mï guān zì zài pú sà mï ...
  • [彻悟禅师语录]之一 第1讲 大安法师
    <彻悟禅师语录> 时间:2007年3月24日-25日 地址:讲于温州太平寺般若讲堂 主讲:大安法师 第1集 尊敬的智明大和尚.尊敬的万唯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居士:今天很高兴来到温州太平寺,和大家一起讨论净宗祖师的语录.这次来到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