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1常用公式 - 范文中心

高中物理必修1常用公式

01/06

物理必修1 公式

1.平均速度:v =

x 总

t 总

2.匀变速直线运动: (1)基本公式(知三求二) V t = V0 + a t x = vo t +

几个重要推论:

(1)A B段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 t =

12 22a tv t -v 0=2ax 2

v 0+v t x

= 2t

(2)AB 段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v x 2v 0+v t 2

=

2

(3)匀速:v t/2 =v x/2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 t /2

① 在1s 、2s 、3s ……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 2

② 在第1s 内、第 2s 内、第3s 内……第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 ③ 在第1m 内、第2m 内、第3m 内……第n m内的时间之比为1:(2-1) :

(-2) ……(n -n -1)

(5) 初速无论是否为零,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 在连续相邻、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

为一常数:∆x = a T 2 (a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T :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6)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为:X N -X M =(N-M)aT2

(7) 逐差法:

a =

(x 6+x 5+x 4) -(x 3+x 2+x 1)

2

9

T

3. 自由落体运动 V 0=0, a=g ①v t =gt ②h =二、力学

1、重力:G=mg(g值随地理纬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离地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弹力:F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 ,产生弹力的2个条件:①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

3、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有弹力;②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③接触面粗糙 (1)滑动摩擦力:f=uFN ,F N 是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压力, (2)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 静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无关,但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

② 最大静摩擦力一般比滑动摩擦力略大一点,但有时认为二者是相等的。 ③ 平衡时静摩擦力的大小与产生静摩擦力的外力的合力等值反向。 ④ 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是

122

gt ③v t =2gh ④2

为滑动摩擦因数。

注意:两物体间有弹力,不一定产生摩擦力,但物体间有摩擦力时,必有弹力产生。 4、力的合成

同向:合力 反向:合力

F

方向与

的方向一致

这两个力中较大的那个力同向。

② 、 ,方 向与 、 F1 +F2

③两个力的合力范围:F 1-F2

④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5、力的分解

(1)己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有无数多组解(即可分解为无数对分力) (2)己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① 又知F 1、F2的方向——有一组解 ② 又知F 1、F2大小(F1

④ 又知F 1的方向及F2的大小: A. 当F>F2>Fsin 时——有两组解 B. 当F 2=Fsin 时——有一组解 C. 当F 2>F时——有一组解

F2) ——有一组

③ 又知F 1的大小和方向——有一组解

6.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F合=0(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①二力平衡: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②三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等值反向,用三角形法则 ③若物体在三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通常可采用正交分解 三、牛顿定律

1、牛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1)物体不受外力是该定律的条件.

(2)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是结果.

(3)直至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说明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4)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惯性大小的量度是物体的质量.

(5)注意:①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脸直接总结出来的.牛顿以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脸为基拙,加之高度的抽象思维,概括总结出来的.不可能由实际的实验来验证;

②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而是不受外力时的理想化状态.

③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牛顿第三定律: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F=-F /

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a 的方向与F 合的方向总是相同,F=ma

动力学的两大基本问题求解: 受力情况

运动情况,联系力和运动的桥梁是a

4、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物体的超重与失重问题

(1)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超重时物体的加速度向上。

(2)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失重时物体的加速度向下。

(3)如果物体正好以大小等于g 的加速度加速下落或减速上升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4)注意:超重和失重现象中,地球对物体的实际作用力(重力)并没有变化。 5、力学单位制:

在国际单位制(SI )中,力学的基本物理量有长度、质量和时间,对应的基本单位是m 、Kg 和s ,除力学中的三个外,还有电流、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发光强度这四个,对应的单位是A 、K 、mol 、cd 。

基本物理量根据物理公式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叫做导出单位。如力、速度、加速度等的单位。

附加

一、力学常用公式:

①重力:G =mg ②弹簧的弹力:F =kx ③滑动摩擦力:f =μN

④合力的范围:F 1-F 2≤F 合≤F 1+F 2 ⑤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

下滑分力:G 1=mgsinθ 垂直分力(压力) :G 2=mgcosθ ⑥牛顿第二定律:F =ma

二、常见非常有用的经验结论:

1、物体沿倾角为α的斜面匀速下滑------µ=tanα;

2、物体沿光滑斜面滑下a=gsinα,物体沿粗糙斜面滑下a=gsinα-gcos α 3、两物体沿同一直线运动,在速度相等时,距离有最大或最小; 4、物体沿直线运动,速度最大的条件是:a=0或合力为零。

5、两个共同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两物体间的弹力为=0,加速度相等。 6、两个物体相对静止,它们具有相同的速度;


相关内容

  • 高中物理目录与考点分布(沪科版)
    高中物理教科书目录与考点分布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本套教材咸阳市大部分学校使用,与人教版内容基本相同,知识的安排顺序有部分区别.本目录为必修一.必修二.选修3-1.选修3-2.选修3-4.选修3-5,其中必修1与必修2高一学习,选修3- ...
  • 高中物理知识点
    自己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2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2 时间和位移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 ...
  • 荷山中学高一暑假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指导(完整版)
    荷山中学高一暑假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指导 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高中生活的第一学年已经结束,即将进入的高二文理分科学习,将是整个高中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崭新的起点,也可能是很多同学学习成效的另一分水岭.因此即将来临的暑假自主学习时间对于每位同 ...
  •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科书目录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科书目录(全套) 必修1 走进物理课堂之前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1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10 2 时间和位移----------------------- ...
  • 江苏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江苏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说明 为贯彻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帮助广大高中物理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广度,我们组织编写了<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 ...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5)目录
    必修一(高一)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 总体设计 二 教科书分析 1.1 集合 1.2 函数及其表示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实习作业 三 自我检测题 四 拓展资源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一 总体设计 二 教科书分析 2.1 指数 ...
  • 山东高考6大科目解读
    山东高考说明出炉:取消基本能力测试英语听力 20日,山东省招考院正式对外发布<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夏季高考)山东卷考试说明>.据了解,今年,山东高考将采用"3+X"的模式,取消了基本能力测 ...
  • 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倪诗婷.高瑜婷.孙于惠.金梦蝶 导师:李金其 摘要:大学数学和高中数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脱节,会直接影响大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本文从浙江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角度研究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问 ...
  •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定理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定理(必修部分) 1.集合子集的个数:①n 个元素的子集有2个. ②n 个元素的真子集有2 -1个. ③n 个元素的非空真子集有2-2个. 2.集合运算:交.并.补. n n n ③指数函数y=ax (a>0且a ≠0 ...
  • 高中微积分教学探究
    高中微积分教学探究 张哓波(B00111623) 导师:林磊副教授 [摘要]在上海的高中阶段,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已经试点了好几年微积分的内容.但于全国而言,从2001年推广的试验本教材才第一次出现微积分,并将在2004年的高考试卷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