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 范文中心

高中历史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05/20

专题二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考纲要求】(1)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

【考情分析】中国近代历史,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抗争史,更是各阶级、阶层的人士寻求救国真理、改造中国、发展中国的探索史。本专题内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如:2007年山东文综卷选择题涉及抗日根据地等知识;广东历史卷选择题涉及实业救国、辛亥革命、抗日战争、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等知识;海南历史卷选择题涉及维新思潮、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报业的兴起、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四军、国民政府对日方针等知识。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与近代中国的抗争、探索与社会进步有关的知识点,仍然有可能是2008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对本专题内容的复习。 【复习指导】本专题应该抓住两条线索:一是列强侵华史实及罪行,二是中国军民反抗和探索的史实及结果,要结合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特点,深刻认识他们领导的运动及其结局,进而再分析败因或胜因,及其危害或影响、教训、启示等。从近几年高考看,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主要体现在对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考查,其中对中国人民反对列强侵略斗争的史实考查较多,从题型上看各种题型均涉及。 【专题网络】

1、列强侵华的阶段性及特征、影响:

2、主要侵华战争(表):

3、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

【考点分析】 考点一、列强侵华:

①鸦片战争前,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扭转贸易逆差,把鸦片走私到中国。 ②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A 、《南京条约》的内容:五口通商;割地;赔款;协定关锐。此外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租地等特权。

用心 爱心 专心

B 、危害: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2)第二次鸦片战争:

①战争实质: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②1856年英法军队进攻广州,战争开始; 1858年攻陷大沽,清政府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战争结束。

③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进一步遭到破坏;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主张学西方技术,掀起洋务运动。 (3)甲午中日战争:

①根本原因:日本为解决资本主义过程中的矛盾,对外侵略政策。直接原因:在朝鲜问题上制造事端。 ②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③影响:A 、列强侵略到内地,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政府被迫举借外债;B 、宣告洋务运动破产;C 、刺激了西方列强,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D 、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E 、中国的各阶层以不同的形式开展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4)八国联军侵华:

①1900年6月,帝国主义列强以救护驻华使馆,并助中国剿匪 为借口,组成八国联军,在西摩尔的领导下,开始了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为主要目标的侵略战争。攻陷北京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 ②《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5)日本全面侵华:1937年,芦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开始;战争期间,制造一系列惨案,如南京大屠杀;采取“以华制华”策略,建立伪政权,进行殖民统治;在占领区进行残暴统治;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同时制定了“以战养战”政策,进行经济掠夺;思想上实行奴化教育。

4、侵华影响:从世界范围看,体现了西方国家以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投资场所。对中国而言,它们把西方技术带入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是,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的完整、独立,是造成中国近代日益贫穷和落后的根源。

5、对列强侵华的认识:(1)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两次鸦片战争是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扩大资本输出和重新分割世界的要求。 (2)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3)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另一方面,冲击并瓦解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6、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华方式

(1)发动侵华战争:如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 (2)签订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3)侵犯中国主权:如开辟租界、控制关税、破坏司法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等。

(4)干涉中国内政、操纵中国政权:如控制清政府、操纵北洋军阀政府、扶植蒋介石等。 (5)割占中国领土:主要割占了中国的香港、东北、西北、台湾、山东等地区的大片领土。

(6)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如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义和团运动、破坏辛亥革命、阻挠北伐战争、支持反革命政变、帮助蒋介石进攻解放区等。

(7)经济侵略:如勒索赔款、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以及掠夺土地、劳动力、资源等。

(8)精神文化侵略:如传教、实行奴化教育等。 7、从地区看列强的侵华:

综观整个中国近代前期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山东、东北、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是列强重点争夺的地区。谨以山东、东北和长江流域为例。

山东地区:1858的烟台开放——1895年日军占领威海卫——瓜分狂潮中德国攫取山东一一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1914年日本独占——巴黎和会上《凡尔赛和约》转让给日本——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收回。

东北地区:沙俄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充分反映了日俄争夺东北的矛盾;在瓜分狂潮中,东北是俄国的势力范围;20世纪初日本逐渐排挤俄国,并通过“二十一条" 巩固既得利益,后又扶植张作霖;九一八事件后日本变东北为殖民地

长江领域: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兵临南京城下,《南京条约》中上海对外开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南京、镇汉、汉口和九江四处内陆口岸对外开放;19世纪末长江流域成为英国的势力范围;甲午战争后重庆、沙市、苏州、杭州对外开放;抗日战争期间汪精卫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等。

近代列强对山东、东北和长江流域等重点地区的争夺和角逐,反映了列强侵华的矛盾和利益冲突。 二、中华民族的抗争、探索:

(一)第一个时期:旧民主主义时期

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

①背景: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发动群众。

②天国兴衰:A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建号太平天国。 B 、太平军攻城掠地,1853年,占南京改名为天京,定都于此。

C 、为拱卫天京,进行北伐和西征。北伐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最后失败。西征的目的:为屏蔽天京,拱卫天国,为断绝清政府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而进行东征,1856年进入全盛时期。

D 、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1856年太平天国内部发生田径变乱,是其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E 、失败: 标志为天京陷落,时间为1864年7月19日。失败原因:主观: 客观: ③《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其纲领性文件。

④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A 、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B 、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⑤启示: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2)义和团运动

①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洋教势力的肆意横行。清政府的态度由剿灭 转向抚而用之。义和团提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

②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影响是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气焰。 ③启示: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3)《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的比较

用心 爱心 专心

(4)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①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②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二)第二个时期:新民主主义时期

4、无产阶级:——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背景:国际:有利—— 不利——

国内: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导火线—— 经济——

思想—— 阶级——

2、地主阶级:——禁烟运动、洋务运动。 思想领域的近代化。

①林则徐、魏源: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到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引发“西学东渐" 思潮,开始了 ②洋务派:为“自强" 、“求富" 而举办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③评价:地主阶级是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实现清王朝中兴为目的的。他们选择的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道路,虽有利于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但终因逆历史潮流而破产。 3、资产阶级:——维新变法(选修一)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必修三) (1)抗争与探索

①早期维新派: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

②维新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主张变法维新,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③革命派:以孙中山为代表,以“三民主义”为指导领导辛亥革命;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的三大政策,掀起国民大革命运动。

④激进派: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掀起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资产阶级学说,推动中国走资产阶级民主道路;后期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

(2)评价:资产阶级各派别在政治和思想层面上进行了救亡图存的有益探索,推动“西学东渐’

’思潮发展到制度和思想层面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但是,实践证明,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资产阶级选择的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⑶辛亥革命:①背景:A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走狗。使人们认识到应该推翻腐败的清政府的统治。B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C 、准备工作:a 组织准备:兴中会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它是第一个全国性的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b 思想准备:三民主义;与康、梁维新派的论战。c 军事准备:多次发动武装起义: 黄花岗起义最为著名。 B 、武昌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 C 、民国的建立与帝国的终结

a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的性质是 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b 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的原因有:①帝国主义的支持;②同盟会成分复杂,涣散无力;③立宪派、旧官僚的支持;④袁世凯的实力。

c1912年3月,袁民凯在北京就行临时大总统,标志辛亥革命结束。

(3)结果:

(4)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看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工人中办学校、建工会;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民主和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和团结斗争精神,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①条件:经济—— 阶级—— 思想—— 组织—— ②标志: ③影响: ④革命纲领的制定:一大、二大 (2)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国民革命运动: ①原因:第一次工运高潮失败的教训——

②标志: ③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

④成果: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⑤失败:

⑥教训: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武装斗争、必须建立人民军队 (3)武装起义与根据地建设: ①武装斗争: ②根据地建设:

③意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建立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向农村、建立农

村革命根据地拉开了序幕,标志着革命策略的转变。

红军长征:

①原因:“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②过程:1934年10月——1935年——1936年 ③影响: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4)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战争:

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935年8月1日——1936年12月12日——1937年9月

用心 爱心 专心

②国民党正面战场:初期积极抗战,组织了一系列会战;后期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③共产党敌后战场:抗战的相持阶段成为主战场,一方面积极抵抗日本侵略,另一方面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在斗争中求团结”、“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击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④抗战胜利意义:

(6)解放战争:

①两种前途的较量:中共七大—— 国民党六大——

②争取和平的努力:重庆谈判—— 旧政协—— ③解放战争:

战略防御(全面进攻、重点进攻)——战略反攻——战略决战——胜利(北平谈判、占领南京) (7)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

(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对国共关系演变的影响:

①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与北洋军阀的矛盾。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推翻北洋军阀,联合一切革命力量,与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②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了革命,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中国人民与国民党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中国共产党提出“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进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③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矛盾,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

④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合作再次走向对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⑤认识: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受到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属性的制约,1924—1949年两党的关系经历了“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①农民阶级

实践: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主张:《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扶清灭洋’’。

特点:具有革命性,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具有落后性,决定其革命斗争只能是“血溅轩辕" 。 ②民族资产阶级

实践:维新变法运动、实业救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 主张:君主立宪、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

特点:具有先进性,是民族革命的动力之一;但又具有软弱性与妥协性,决定其改革与革命只能是“屡战屡败”。 ③无产阶级

实践: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主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特点:集革命性、先进性于一身、决定其领导革命取得胜利。

(11)各派政治力量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地位和作用 ①农民阶级

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客观上起了阻止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历史作用。但农民阶级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所以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土地问题。 ②民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要求,也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历史证明民族资产阶级也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由于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不同,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形成资产阶级维新派,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形成资产阶级革命派,民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形成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③无产阶级

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重任,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了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成为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④民主革命两大任务(反帝、反封)关系:

民主革命的两大任务紧密联系的。这是因为,帝国主义是封建势力的靠山,而封建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

工具,二者紧密勾结,相互依存,任何把双重任务割裂开来的革命都必然以失败告终。

用心 爱心 专心

(10)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主张及实践

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经济近代化

(1)鸦片战争后,各通商口岸受外国商品的冲击,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中国经济呈现出半封建化趋势。 (2)从1 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中国出现采用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企业。 (3)1 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4)1 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5)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2.政治近代化

维新变法运动倡导君主立宪制,迈出了近代政治民主化的第一步;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中国近代的政治民主化历程艰难、曲折、复杂。 3.思想近代化

(1)“西学东渐" 贯穿始终,以救亡图存为主旋律。

(2)在发展阶段上,经历了由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 (3)在内容上,经历了由学习资产阶级学说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4)在对待方式和实践效果上,经历了由照抄照搬导致失败到与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相结合而取得胜利的转变。 4.社会生活近代化

在西方思想影响和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中国的社会生活由沿海到内地、由通商口岸到农村城镇逐渐发生变化。近代水陆交通从无到有;文化载体、通讯和信息传播手段不断丰富;风俗礼仪逐渐西化;缠足陋习逐渐革除。 【重难阐释】

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区别?

①产生的背景不同:前者颁布于太平天国强盛时期;后者提出于太平天国衰落时期。

②社会主张不同:前者企图在小生产者的自然经济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后者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即一个主张消灭私有制,一个主张发展私有制。

③群众基础不同:前者满足了农民的利益要求,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后者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不可能得到农民的拥护。

④作用不同:前者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后者没能付诸实施,对太平天国的斗争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 ⑤反映了同一时代的不同特点:后者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堪称第一个近代化纲领。 2、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新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

(1)组织形式:从旧式的宗教组织“拜上帝教”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2)领导阶级:从旧式的农民阶级发展到近代民 族资产阶级。(3)革命纲领:从农民阶级绝对平均主义的《天朝田亩制度》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4)斗争目标:从追求空想的“人间天国”发展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原因:(1)经济方面,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已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2)阶级力量方面,20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特别是中下层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3)民族危机方面,《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侵华进入新阶段,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4)思想方面,20世纪初,资产阶级启蒙思想、革命思想已在中国广为传播。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新在哪里?

(1)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并登上历史舞台。此后,无产阶级通过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来领导革命,这是以前中国革命中所没有的。

(2)指导思想: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与此前指导中国

革命的资产阶级思想理论相比,是最革命、最科学的。

(3)革命的前途:此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要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社会,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是要把中国建设成新民主主义国家,并实现社会主义社会。

(4)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于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有哪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中日民族及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但国内的阶级矛盾仍然存在的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它具有许多重要的特点。

(1)广泛的民族性和极大的复杂性。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有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还包括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政治力量。

(2)国共两党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突出的特点。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双方共同遵守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

(4)处于一个既有利又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5、抗日战争的特点

(1)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连成一体。

(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的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前期积极,后期消极是正面战场的特征,而敌后根据地则始终如一。两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国共两党阶级属性的不同决定了该特点的存在,也决定了统一战线内部存在尖锐斗争。

(4)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做出巨大让步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制定并贯彻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坚持敌后抗战始终不动摇、不退缩,决定性地消耗了日军的力量。以斗争求团结,始终高举抗日大旗,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存在。 (5)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6)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6、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规律与认识

(1)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2)两党关系决定了中国政局,合作与分裂都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和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我们从中得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3)中共调整与国民党的关系说明,中共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方针,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4)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或合作对抗,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这表现为: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工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就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7、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及失去机遇的原因

第一次机遇:①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

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并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这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初步尝试。②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窃取了胜利果实,并逐步恢复了封建帝制。他死后,北洋军阀继续实行封建专制独裁统治,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荡然无存。

第二次机遇:①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并促进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中国再次出现建立民主政治的良机。②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叛变革命,建立起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民主政治无从谈起。

第三次机遇:①抗日战争胜利后,各民主党派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联合斗争,通过了和平建国、改组国民政府等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决议。②但是,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坚持独裁内战方针,悍然撕毁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并压制或解散民主党派,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底破灭。 【典型例题】

1.鸦片战争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D

A .损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B .削弱清朝军队的战斗力 C .破坏清政府的禁烟法令 D .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2.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 B

A .打开了中国西南门户 B .由沿海深人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C .取得在华建立租界的权力 D .取得了领事裁判权 3 .观察右图,中国近代史上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属于同一条约的是D

A . ① ②B . ③ ⑥C . ① ④D . ④ ⑤

4.下列对于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D

A .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 B .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C .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D .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5.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D

A .中国军队开始抵抗 B .日本旨在侵占全中国 C .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D .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广泛抗战

6. (2006全国文综II )英国通过《虎门条约》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这意味着( ) A. 英国取得了在中国东南沿海通商口岸进行贸易的特权 B. 其他列强从中国掠取的各项特权,英国可以援例享有 C. 英国取得了独占中国内地市场的贸易特权 D. 英国取得了与中国共同商定中国关税税率的特权

[解析]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方面给予另一国享有现实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在中国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中,往往只规定外国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因而是片面的。《虎门条约》中规定只要任何国家在中国取得新的侵略特权,英国都可以享受。故正确答案为B 。 [答案]B

7. (2006广东单科)“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这首曾在安徽芜湖地区淬的歌谣反映的史实是( )

A. 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 B.鄂豫皖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C.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D.北伐战争时期安徽的农民斗争

8. (2006上海单科)叶圣陶在一则日记是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中的“万恶之政府”指( )

A. 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9. (2007全国文综I )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 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 ) A. 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C. 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

[解析]题中所给三个时间分别与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有关,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民教冲突”不断升级。[答案]D

10.(2007年广东单科)1919年孙中山在演讲中指出:“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位,实因单破坏地面,没有掘起地底陈土的缘故。”“地底陈土”指的是 A .清朝皇室 B .资产阶级保皇派 C .地痞、土匪、烟贩 D .军阀、官僚、政客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的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和理论分析能力,通过新材料,设计新情景,考查考生对本土广东人物、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的认识转变。1919年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对孙中山触动很大,他开始了一生中的伟大转变,决定不再依靠一派军阀打另一派军阀,以及反对旧官僚、旧政客,认识到国民党需要补充新鲜血液,需要改组,才能有新的出路。通过这些知识,从而推断他演讲中的“地底陈土”指的是D .军阀、官僚、政客。

11. (2007上海单科)美国历史学家写道:“想像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其允许可卡因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廖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是指

A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战争 C.中法战争 D.鸦片战争 12. (2007广东文科基础)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这场战争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联系中国近代史的历次被侵略的战争,可以知道是甲午中日战争。[答案]C

13. (2007广东理科基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未经国民许可,签字誓不承认”,“还我学生,还我自治”这些抗议口号同时出现在

A .五四运动时期 B。 国民革命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解析] 由材料中的口号可以知道。[答案]A

14. (2006年广东单科)清朝末年,面对清王朝的日益衰败,有人预测,他必将被一个新的王朝所取代。但历史的车轮未重蹈严正声明循环的覆辙. 请回答:

(1)哪些因素导致了取代清王朝的是一个民主共和国而非封建王朝?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取代清王朝的民主共和国和以往封建王朝的根本不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归纳、概括历史知识,阐释历史发展规律,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的能力。具体内容是测试考生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辛亥革命后所建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这一政权的资产阶级性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第一问要求归纳辛亥革命这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和中华民国这一资产阶级性质共和国建立的原因。这在教材中有相对集中且充分的表述,要求考生答题时应

用心 爱心 专心

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从而概括出“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清政府实施的各项改革”等因素。第二问要求根据所学,说明取代清王朝的民主共和国与以往的封建王朝的根本不同。这在教材上同样有集中的表述,但要求学生进行概括提炼,得出基本要点“制定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采用总统制和三权分立制度”。这样的提炼,其前提是要求学生对南京临时政府这一政权的资产阶级性质的理解。 [答案要点](1)因素: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发展壮大;清政府实施的各项改革。 (2)不同:制定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采用总统制和三权分立制度。 【能力训练】

1、李大钊在一首诗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两度劫”发生在:①鸦片战争期间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③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A 、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2、200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10周年纪念日,下列条约涉及香港问题的有:①南京条约 ②天津条约 ③北京条约 ④辛丑条约 A 、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3、从下列图片中可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A 、图一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英法侵略的同仇敌忾的精神

B 、图二反映的事件发生后清政府与列强议和签订了《北京条约》 C 、图三反映了台湾爱国军民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 D 、图二和图四两事件相隔50年

4、下列图片上的情景最早发生在哪个条约签订之后?

A 、《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5、“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以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形成了军事、经济上的绝对优势,用暴力手段将世界最终连成一个统一体。

在统一体中的中国试图赶上这种发展的机遇。”“中国试图赶上这种发展的机遇”的表现有:①维新变法 ②义和团运动 ③辛亥革命 ④北伐战争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6、太平天国是进入近代后中国人民的第一次大规模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下面能反映其斗争性质的典型文件是:

7、《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

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A 、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 、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历程 C 、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 、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8、1919年,上海各界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娱乐场中的跑马场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贴了副对联:“正应筹策补忘羊,哪有心思看跑马。”其中“忘羊”喻指:

A 、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B、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C 、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 D、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9、《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上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工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

A 、1915年 B、1917年 C、1920年 D、1924年

10、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实际逐渐放弃了俄国的革命模式,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它的起点是:

A 、中共一大 B、南昌起义C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D、遵义会议

11、(山东)下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据图中阴影部分判断,他的研究课题是 A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B 、七七事变前日本占领区域的变化 C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D 、三大战役后解放区的扩大

12、“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烟火飞扬。满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诗人罗家伦在《凯歌》中描绘了中国人民欢庆抗日战争胜利的狂欢景象。抗日战争的胜利:①使中国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 ②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广东)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 .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C .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B .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D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14、下面是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中农民积极支援前线的历史现象,其中不可信的是: A 、江西农民支援前线粮食的登记簿 B、东北万人农民组成的担架大队支援前线 C 、河北省群众踊跃支援前线 D、华北群众的小车运粮队支援前线

15、“这次战争的结果之一是通商口岸的开辟,由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由整个沿海深入内地。”这次战争是指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6、“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鬼子兵。先占火车站,后占北大营”这一歌谣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影响是 A、中国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 B、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 C、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D、华北日益殖民地化

17、鲁迅在小说《祝福》中写道:故乡的人没有太多的变化,单是老了些,见到四叔以后,他们先是寒喧,四叔说他“胖了”,然后就大骂维新党。这段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没有广泛发动群众 B、没有进行广泛的思想启蒙 C、没有属于革命派的武装 D、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18、某同学在网上查资料时发现如下一段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那么此民谣应出自

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B.义和团运动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 D.北伐战争期间

1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材料中提及的这场运动是

A武昌起义 B.五四运动 C.五卅运动 D.一二·九运动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

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

用心 爱心 专心

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一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濒临长江边狮子山脚下的静海寺,是一座饱经沧桑的纪念性建筑,见证了中国近代史耻辱的开端。静海寺内悬挂着一尊高1.842米的大铜钟,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

材料二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静海寺中的大铜钟与近代史上的什么事件有关?这一事件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涉及的城市“钟山”是指什么地方?这里被誉为“虎踞龙盘”之地,列出中

(4)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重要意义?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人根据当时的形势创作的宣传漫画 (1)选取一幅宣传画,说明其反映的历史信息。

专题二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参考答案

1、B 2、B 3、C 4、C 5、A 6、C 7、B 8、D 9、C 10、C 11 C 12、B 13、A 14、A 15、A 、16、A 17、A 18、B 19、B

20、(1)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运动

(2)政治: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和民主 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 局限: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

(3)影响: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基本完成,为现代化

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政治上,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经济上,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经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思想上,确立了马列毛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21、(1)事件:1842年8月29日,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2)南京

(3)项羽

寓意:不要学习项羽为了“义”放走刘邦,导致最终败亡的教训,人民解放军面对敌人不应当妥协,一定要鼓起勇气追歼杀敌,把革命斗争进行到底,不留后患 (4

)事件: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占领南京 意义: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22、(1)

(3)材料二中“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霸王“是指谁?诗句的寓意是什么?

(2)思想观念:国家主权在民

社会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积极斗争、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等

(2)“国”字的传统写法是 ,但在图三中却写为“(口内一个民字)”有人认为是当时民众的一个新创意。说明这个创意表达的思想观念,解释其社会原因。

用心 爱心 专心


相关内容

  • 20XX年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资料)
    [2011年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资料 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专题一列强侵华史(1840-1953) 一.列强侵华史实--列强侵华手段包括军事侵略.政治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 1.军事侵略---- ...
  • 20**年届高考历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一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单元特征] 鸦片战争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近一百一十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是列强通过一次次 ...
  • 历史第四次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讲义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一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单元特征] 鸦片战争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近一百一十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是列强通过一次次 ...
  •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次月考测试题
    2014-2015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 班级-----------------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A.这是外国侵略中国的开始 ...
  •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年的五四运动.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网络结构] : [背景知识与单元线索] 1."中国近代史":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划分标准:社会性质),开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于1949年中 ...
  • 中外历史基本线索框架
    中外历史基本线索框架 一.总体了解中国古代史进程: 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年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 2.奴隶社会: 夏朝(建立) 商朝(发展) 西周(强盛) 春秋(衰亡) 前2070年 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 ...
  • 川教版八上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知道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记住沙俄侵占我国领土的情况: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列举英法联军抢劫并烧毁圆明园的暴行:了解太平军抗击 ...
  • 高中通史复习单元四 革命新曙光和国民革命
    金星教学考试网 www.jxjxks.com 单元四 革命新曙光和国民革命 一.知识结构-必看清 ①以华制华,更换新的代理人,由北洋军阀到蒋介石. 列强 侵略 发展 反动 统治 表现 ②干涉破坏中国革命:破坏辛亥,五四,五卅,国民革命. ③ ...
  • 对于近现代的中国看法
    对于近现代的中国看法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个时代,外国列强不断瓜分中国,压榨中国,当时的中国人民处于了火热的环境中.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封建社会的统治者,还是思想先进的青年都为了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