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学生幸福观因素调查研究 - 范文中心

影响大学生幸福观因素调查研究

01/12

编号 1150802107

教育测量与评价作业论文

( 2015 届本科)

题 目:影响大学生幸福观因素调查研究

系(部)院: 专 业: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二○一 二年 十一月十五日

影响大学生幸福观因素调查研究

【摘要】当代大学生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幸福观危机:幸福理想缺位、失范,幸福情感困惑、麻木,幸福人格与生活方式分裂、扭曲等。这一危机既是社会转型时期多元、多变、多样的社会经济关系的表现,也与高校德育中幸福观培养边缘化密切相关。我们要以人性关怀为出发点加强大学生幸福观培养,构建有助于正确幸福观形成的教育机制与社会环境,从而使高校德育充满新的活力。关键词:幸福观;幸福观培养;影响因素

追求幸福似乎一直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幸福对很多人来说是那样的珍贵而又难得,而自古以来,人们对幸福的真正含义却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义。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幸福不在于拥有金钱,而在于获得成就时的喜悦以及产生创造力的激情。”著名哲学家周国平教授认为:“幸福主要是一种内心体验,是生灵对于生命意义的强烈感受,因而也是以心灵的感受力为前提的。一个真实的自我,一个充满的灵魂,决定了一个人争取成功和幸福的能力。”北师大教授于丹认为:“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富贵无关,同内心相连。”幸福作为人生追求的永恒主题和为之奋斗的强大动力,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意义也是非常巨大的。正确的幸福观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源泉。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培养其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有助于我们富而思进,励志勤学,为共同的幸福事业而奋斗,对提高中华民族创造和享受幸福生活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在校大学生的幸福观做了调查,分析了影响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主要因素。这有助于我们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更好的幸福观的培养!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仅应把今天的大学学习看成是实现将来幸福的需要,更应看到学习本身也是创造幸福的一种活动,摆正学习的目的,在学习中创造幸福、感受幸福。

一、文献综述 ··············································································································· 4

(一)、国外有关幸福观的理论 ························································································· 4

(二)、国内有关幸福观的理论 ························································································· 7

(三) 、我的幸福观 ················································································································ 9

二、问卷设计 ··············································································································· 9

(一)、调研方法 ··············································································································· 10

(二)、设计问卷 ············································································································· 10

三、调查结果分析 ····································································································· 10

(一)、人口学变量分析 ··································································································· 10

(二)、信度分析 ················································································································ 11

(三)、效度分析 ················································································································ 11

(四)、总体分析 ·············································································································· 11

(五)、开放式简答题分析 ······························································································· 18

四、调查结论 ············································································································· 18

(一) ································································································································· 19

(二) ································································································································· 19

(三) ································································································································· 19

五、提升策略 ············································································································· 19

(一) 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幸福观 ······································································ 19

(二) 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 20

(三) 培养大学生获得和感受幸福的能力 ·········································································· 21

(四)积极鼓励和支持与幸福观相关的调查和研究活动, 不断地完善科学的幸福观的理论体系 ····························································································································· 21

(五)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有关负责人应继续加强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工作的重视和指导, 尽快建立起系统的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的教育教学体系 ···································· 22

(六)全社会应增强参与意识, 营造良好的幸福观教育环境 ········································ 22

六、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意义 ····························································· 23

七、总结 ····················································································································· 24

八、参考文献: ········································································································· 25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有关幸福观的理论

1. 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理解

(1)幸福就是至善

为了解读幸福,亚里士多德首先解说了什么是“善”。《尼各马科伦理学》的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实践和选择都是以某种善为目标。因为人们都有美好的想法,即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他认为一切事物皆有其目的,各事物的目的也就是各事物的“善”。人们的一切活都是在其目的的指导下进行的。例如我们可以说教育的目的在于知识,医学的目的在于健康等等。知识、健康这些目的也就是教育、医学这些活动的“善”。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有目的的,目的多种多样,有的目的是因其自身而被追求,有的是因它物而被追求。在实践中某种以其自身而被追求的目的就是善自身、最高的善,只有最高的善才是某种最后的东西。”他说的最后的最高的善即“至善”,而至善就是幸福。

(2)幸福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

什么是德性?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德性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德性(道德品质)不同,其意义更加广泛。他通过人与动物、植物的比较研究发现:植物和动物的灵魂只是停留在感觉方面,而只有人的灵魂是人的理智能力方面。因此人的功能应体现为理性的现实活动而不是单纯的生命。以理性为基础,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是品质而且是优良的品质。“在灵魂中有三者生成,这也就是感受、潜能和品质,德性将为这三者之一——德性既不是感受、也不是潜能,么它只能是品质了。”“一切德性,只要某物以它为德性,就不但要使这种东西状况良好,并且要给予它优秀的功能。例如眼睛的德性,就不但使亮,还要使它的功能良好。 幸福是最快乐的活动。亚里士多德虽然认为快乐不等于幸福,但幸福并不排斥快乐,快乐伴随着幸福。因此幸福就是使人快乐的,使人觉得可爱,乐于去追求的。他认为如果有德性的活动伴随着痛苦,而最终导致不幸的结果,那就在某种意义上被称为悲惨,而不是幸福。他一方面强调德性就是幸福的本质,另一

方面指出快乐是幸福的外在条件,没有德性的快乐和没有快乐的幸福都不是幸福。

思辨的活动是人的最高幸福。亚里士多德把人的生活分为三种,即享乐生活、政治生活和思辨生活。多数人想过享乐的生活实际上是奴性的生活。至于那些看重名声的人,认为幸福就是荣誉,这就是政治生活的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两种生活都太肤浅,只有思辨生活才是最高贵的生活,才是最高的幸福。因为思辨是我们本性的最好部分的实现活动,它本身是目的,具有自足性、持久 性,能给人带来纯洁的快乐。因此凡是有思辨的地方就有幸福,思辨越多幸福便越大。亚里士多德的这种思辨幸福虽可实践,但只有少数人可以达到,而只有过这种思辨生活的、有智慧的人才是最幸福的。

(3)幸福的实现条件—中道原则

幸福须合于德性,而培养善德就必须运用理性。合乎理性也就是合乎中道,因此。幸福的获得就必须遵循中道原则。“中道”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又叫“中庸”,也就是“无过无不及”的中间境界。德性就是中道,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正确。但是,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则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因为实现绝对的适中是很难做到的。所以他说:“在一切可称赞的情感和行为中,都有着中道,不过有时很可能是偏于过度,有时又偏于不及,我们很难命中中间,行为优良”。我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中道”原则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因为这与我们的传统道德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如何实现“中道”呢?那就需要进行教育,通过外在规范的灌输使之内化为主体的道德自觉,这是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个事物的中心,只有那些经过教育,有知识的人才能找到。

(4)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幸福的叙述,只是探讨的第一步,这一步是他对幸福的沉思,思考什么是幸福以及幸福存在于何种活动之中,研究的是个人幸福(个人的善)问题。接下来第二步的论述才是他对幸福如何实现的完全理解,这第二步是其《政治学》的研究,研究如何实践沉思所获得的东西,研究何种政体能使人们亲近德性和获得属于人的善或幸福,这也就是城邦幸福(城邦的善)。可以说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是与其政治学有着密切关系的,政治

学服务于幸福论,而离开了政治学,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幸福也将无法实现。 总之,他强调一个人的幸福在于德性的完满实现,注重德性的实践性。亚里士多德这种主张实践的幸福观体现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当代意义。

2. 马克思对幸福理解

(1)以人为本——马克思幸福观的理论基点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马克思通过引入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在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哲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科学地阐述了关于人即人类幸福的思想。如幸福是人类的特有属性,幸福是以物质为基础的。马克思认为,幸福是人类的特权。只有人能进行生产活动并形成人类社会,只有人才能有意识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幸福是以物质为基础的,这就是马克思幸福观的基本立足点,正是在这种“以人为本”的基本立场上,马克思进一步发展了关于幸福的理论。

(2)实践活动——马克思幸福观的产生源泉

只有以物质条件为基础,才有可能谈幸福,这是马克思的创新。实践活动创造了幸福的条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本质,是人的本质核心,而且还是实现幸福的途径

(3)集体主义——马克思幸福观的终极归宿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这是马克思对集体主义的简洁阐释。马克思在回顾惊心动魄的人类发展历程时总结道:“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 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幸福的人。”为大多数着想,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这就是集体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集体主义不但是个人获得幸福的保障,还是全社会幸福的要件,而共产主义则是幸福的最高表现。

(4)统筹兼顾——马克思幸福观的实现路径

马克思幸福观充分地贯彻了其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马克思认为,幸福的内涵是多重的、系统化的,而实现幸福的路径也是多样化的。如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相结合,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享受活动与创造

劳动相统一。

(二)、国内有关幸福观的理论

1. 儒家幸福观的特征

传统儒家幸福观有两个本质的特征:一是主张德福一致。儒家强调美德对于幸福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美德,就不可能获得幸福,人生的幸福体现在个人的善行之中,人们不断提升个人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而为了修炼美德,就不能执着于物质生活的享乐之中,即便“一箪食,一瓢饮”,只要能够修得高尚的品德,这样的苦行精神也是值得赞颂的。在儒家那里,幸福只是道德的伴随物或附属物,并不具有完全独立的意义,一个人有了美德,幸福也就随之产生。二是主张仁爱幸福。这一观点与德福一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为美德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而应当将个人的幸福融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之中。仁爱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仁就是恩及四海,就是博爱,它要求人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要对他人施与善心,尽可能多地帮助他人。仁爱幸福体现的是“自我独乐不如与民同乐”的幸福境界,实行仁爱的方法是“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终实现普天下人的共同幸福。 中国古代民间的幸福观受儒家伦理文化的直接影响,在总体方向上与儒家的幸福观主张相一致,同时,又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表现之一是将追求幸福与生命价值联系在一起。“福、禄、寿、喜、财”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人生幸福的五要素,而在这五要素中,“寿”居于更重要的地位,民间有“五福之中寿为先”、“五福捧寿”等说法。从历史上看,无论是封建帝王还是芸芸众生,长寿都是中国人极端关心的永恒主题,显示了中国人对生命价值的重视。事实上,人生的幸福都必须建筑在生命的基础上,没有了生命,幸福便无从谈起。因此,在中国民间传统的幸福观中,长寿之福是最受重视和推崇的。表现之二是将追求个人幸福与家族发达联系在一起。“多子多福”是中国传统幸福观的一个显著标志,古代中国是以父系制血缘家族为本位的社会,个人的一切都与家庭、家族联系起来。虽然人人希望长寿,但个体的生命总是有限的,个人全部的人生期待和愿望并不能通过自己短暂的一生得到充分的实现,因此,家族的延续对实现自己的未竟幸福理想至关重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绝家族“香

火”是最不能原谅的罪孽,而人丁兴旺、子孙有为、光宗耀祖便成为个人幸福的体现。

2. 政治挂帅主导下的幸福

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的幸福观与当时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经济制度紧密相连,个人的幸福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那一时期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是以政治挂帅,“重政治、轻生产”,“重思想、轻利益”,“不算经济账、只算政治账”,“越穷越革命、越穷越光荣”,“不计劳动报酬、只讲政治觉悟”,“以阶级斗争为纲,反对生产力论”……这些口号主宰了那个年代的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使得个人的利益追求受到抑制,个人的自主性得不到发展,个人的日常生活几乎都由国家按计划统一安排,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也就变成了对这些口号的服从和响应,凡是与这些口号相抵触的个人幸福追求都被当作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行为。因此,在那个年代,人们似乎淡忘了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只能满足于国家给个人安排好的一切。因为如果有人试图在国家安排的基础上对个人的生活境遇做一点点改变,那么,就会面临“境界不高”、“争名争利”、“见利忘义”、“贪图享受”等指责和批判。不论个人真实的心里感受和愿望到底如何,个人幸福在政治挂帅的主导下,实际上变成了服从的代名词,服从组织安排就是幸福。在当时的普通人看来,政治上进步,比如入党、受党组织表彰等就是最大的幸福。

3. 改革以来中国人的幸福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幸福观发生了两个方面的重要转向:一是注重物质生活的幸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就为追求自身的幸福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过去“越穷越光荣”的价值观得到了纠正,人们追求物质生活幸福不再“犹抱琵琶半遮面”。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的这一转变,源于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重大变革,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和发展,给个人追求物质生活幸福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当个人通过合法的劳动能够得到相应的物质回报并不断改善自身的生活水平时,个人的幸福感就不仅仅是享受物质生活自身,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的幸福充满信心和期待。二是注重个人感受的幸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价值观上发生的最大变化之一是对个体权利的尊重,人们选择行为拥有了自主和自由。幸福的个体性很强,一个社会的

所有人不可能有统一的幸福观,幸福更多的是取决于个人的感受,取决于起对幸福价值的理解。在一个政治昌明、经济兴盛的社会环境中,不同的人对幸福的体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正体现了幸福之于不同主体所应该呈现的多方面内涵的本质。有人爱享受物质生活改善带来的快乐,有人爱享受精神境界提升带来的愉悦,有人爱享受家庭团聚带来的天伦之乐……不同的人拥有着不同的幸福感受,这便触及到了幸福的真谛,幸福是每个人通过自己选择的行为方式体验不同生活价值的快乐感受。 中国人的幸福观在日益走向现代和进步,但是,传统的幸福观不能全盘抛弃,相反,传统幸福观中一些合理的思想需要予以重视和传承。中国传统幸福观非常关注道德与幸福的关系,儒家对德福一致的讨论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现代社会人们的幸福感日益增强,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是,无论追求怎样的幸福,都必须认识到道德对于幸福的引导作用。一些人为了追求自己的个人幸福,忽视甚至侵害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这种建立在不道德基础上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个人道德品性的提高是对幸福观精神内涵的增进,而当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普遍得到提升时,就能塑造一个秩序优良、风气正派的和谐社会环境,而这样的和谐社会环境既是个人实现更大幸福的保障,也是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们能够感受、愿意感受的一种幸福体验。

(三) 、我的幸福观

我追求的最基本的幸福是成家立业,具体来说就是大学毕业之后能够在某个城市安顿下来,有一份满意的工作,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在成家立业的基础之上,回报父母,赡养父母,照顾父母,让父母幸福的安度晚年。回报社会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最终幸福追求。

二、问卷设计

为了培养我们大学生对幸福观的正确理解,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我们课题小组组成了“大学生幸福观调查研究小组”,我们以河西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按照小样本的满足条件随即于2012/10/25日中午时间段对大一、大二、

大三学生进行随机分发调查问卷。下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查报告,本次调查活动前后历时两个星期,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调查研究,在弄清楚河西学院大学生幸福观的基础上,就影响大学生的幸福观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这次结果的得出离不开我们的合作与协调,我们对调查问卷上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EXCEL 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与饼图与柱形图的制作等,从调查问卷的设计到后来数据的处理均由我们小组成员的协力得出,此次结果也便于指导我们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以便更好地组织大家进行幸福感的认知。

(一)、调研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调研方式,调查问卷法的使用,有利于得出更为详实的调查结论。问卷调查采用结构式调查方式,我们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50份,有效率为100%。课题组在进行调查问卷的同时,设计了开放式简答题,同时给被调查者留有较大的表达自己观点与意见的空间。

(二)、设计问卷

我们的问卷涉及情感、金钱和物质、就业与择业三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影响,采用主观判断题与开放式简答题相结合的形式,不涉及个人隐私,结构式的调查方式更利于同学们的接受。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人口学变量分析

性别

Count

男 20

女 30

年级 Count 一年级 11 二年级 30 三年级 9 专业 Count 小学教育15 应用心理学6 工商管理9 思想政治1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0 年龄 Count 19 13 20 13 21 10 22 11 23 2 24 1 家庭出身 Count 农村 47 民族 Count 城市 3 汉 50

(二)、信度分析

物质方面 情感方面

就业方面

Pearson Correlation Pearson Correlation Pearson Correlation

物质方面

1

.554(**) .508(**)

情感方面 .554(**)

1

.489(**)

就业方面

.508(**) .489(**)

1

(三)、效度分析

(四)、总体分析

此次问卷调查分3个维度,31个项目。三个维度分别为影响大学生的情感方面、物质、金钱方面和就业方面。从调查的总体结果来看,31个设臵的项目中,认为较不符合的人占36%,从问题设臵的角度来看,说明当前大学生幸福感较低,从影响幸福观的三个因素来看,影响幸福观的因素是情感因素,其次是物质、金钱因素的影响,最后则是就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加强幸福观的教育中,我们应该从这三个因素着手,而且应在情感因素方面加强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对幸福的认识以及对幸福的追求。

性别 Independent Samples Test

出身 Independent Samples Test

d

情感方面

Equal varianc es assume d

就业方面

Equal varianc es assume d

LSD

95% Confidence

Mean

Dependen t Variable 物质方面

(I) 年级 一年级

(J) 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情感方面 就业方面

一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Difference (I-J) -.9818 2.2626 -1.4818 4.0404 -2.8061(*)

.5051

Std. Error 1.29730 1.65425 1.69550

2.16203 1.23524 1.57512

Sig. .453 .178 .387 .068 .028 .750

Interval Lower Bound -3.591

6 -1.065

3 -4.892

7 -.3090 -5.291

0 -2.663

7

Upper Bound 1.6280 5.5906 1.9291 8.3898 -.3211 3.6738

年级 Multiple Comparisons

.078

.782

1.121

48

.268

2.4965

2.2269

7

-1.98117

6.97408

1.405

.242

1.409

48

.165

4.2766

3.0357

-1.82708

10.38027

* The mean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 at the .05 level.

专业 Multiple Comparisons LSD

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思想政治教育

情感方面

小学教育

应用心理学 工商管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思想政治教育

就业方面

小学教育

应用心理学 工商管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思想政治教育

-3.7333(

*) .8667 1.3000 .2444 -2.9333 4.3667(*

) 1.9667 -.8667 -2.7667 1.4333

1.4646

3 1.4646

3

2.3036

1 2.0107

6 1.9469

1 1.9469

1 1.7094

4 1.4921

2 1.4447

4 1.4447

4

.014 .557 .575 .904 .139 .030 .256 .564 .062 .326

78 -6.68

33 -2.08

33 -3.33

97 -3.80

54 -6.85

46 .4454 -1.47

63 -3.87

20 -5.67

65 -1.47

65

-.7834 3.8166 5.9397 4.2943 .9879 8.2879 5.4097 2.1386 .1432 4.3432

* The mean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 at the .05 level.

快速分析

您对目前专业很满意 您觉得自己目前很幸福

您对自己以后的事情没有过多的打算

您认为学习对自己目前和以后的幸福有很大的影响 生活方面的压力常让您感到烦恼,感到紧张、不幸福

1

3 3 3 3 3 2 Cluster

2

3 4 3 4 3 3

Final Cluster Centers Number of Cases in each Cluster

因为感情问题您经常心情不好,感到不幸福

爱情最能影响您平时的心情

您会经常为以后的就业感到压力大,感到紧张 父母、家人对您的幸福影响很大

朋友对您来说很重要,所以对您的幸福影响很大 恋人对您很重要,所以对您的幸福影响很大 老师对您的幸福也有很大的影响 您目前的身体状况很健康 您经常会为不高兴的事而烦恼 当身体状况不佳时,您的心态依然很好 您觉得应该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幸福

您觉得将来应该找个好老公(婆),帮助自己,才能追求幸福

3 3 4 3

3 3 3 3 3 4 3 3 3 3 3 3 2 3 2 2 3 3 3 2 3

3 3 4 4 3 4 4 4 3 4 4 3 4 3 3 4 3 4 3 3 3 4 3 3 4

您认为幸福的生活与金钱、物质有很大关系 看到国家的发展您觉得很幸福 您最伤心的是跟自己最好朋友闹别扭

跟男(女)朋友吵架后,您很主动的跟他(她)道歉

失恋对您的打击很大

您对自己家里的经济条件很不满意 您对自己的就业前景充满信心

您准备出来后先自己创业,万一失败,再选择就业 您进入大学后对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计划,并积极实行

您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处理很好,感到很满意 毕业后您倾向于就业的可能更大 您常感到一种失落、孤独、空虚感 您愿意接受毕业后“零薪酬”的工作 总体而言,您的幸福指数在90分以上

显著性检验

性别

Model Summary

a Predictors: (Constant), 就业方面, 情感方面, 物质方面

a Dependent Variable:性别 年级

Model Summary

Coefficients(a)

a Predictors: (Constant), 就业方面, 情感方面, 物质方面

a Dependent Variable: 年级 专业

Model Summary

Coefficients(a)

a Predictors: (Constant),就业方面, 情感方面, 物质方面

Coefficients(a)

a Dependent Variable: 专业

(五)、开放式简答题分

1. 如果说您对当前的大学生活感到不幸福,您认为主要原因是 ? 调查结果显示:22%的人认为缺乏生活目标是导致自己大学生活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23%的人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才导致感觉不幸福的,13%的人认为期望值过高是导致自己大学生活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18%的人认为精神空虚是导致自己大学生活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19%的人认为无成就感导致自己不幸福,5%的人认为就业压力大使得自己不幸福,针对这一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有明确目标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而且必须努力,否则就会感到很空虚,没有成就感,导致自己感觉自己不幸福。 2. 您觉得现在自己幸福吗?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我们可以看出12.5%认为自己很不幸福,12.5%的人认为自己不幸福,18.75%的人认为自己的幸福度一般,而只有21.25%的人认为自己比较幸福,35%的人认为自己很幸福,可见大学生的幸福观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幸福观的正确教育。 3. 您认为自己应该怎样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占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应该通过自己现在和以后的不断努力去争取幸福,也有少数同学认为应该在将来找一个好老公(婆)来一起去争取幸福,只有极少数的同学认为依靠父母就行,显然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培养同学们正确认识幸福观以及追求幸福观的途径。

四、调查结论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问题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对象。根据调查结果,我们

总结出当代大学生幸福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盲目的将事业与幸福等同。没有明确的实际目标,盲目的认为努力

不够而造成内疚,形成不幸福感。在整个大学期间,错误的自卑与缺乏正确自我认识而造成生活空虚。

(二)过度看重金钱,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过高,拜金主义严重,随着市场

经济的深入,我院大学生因家庭或自身的经济问题而形成一系列的不愉快感,使得他们的幸福感下降。

(三)就业问题与所读大学的硬件与软件条件亦影响我院大学生幸福观。

就业形势严峻与自身能力的实际是影响幸福的重要因素。

(四)情感问题对我们学院大学生的幸福观有很大的影响,很多人对自己

的情感看的很重,如果一旦自己失恋或与对象吵架,则很能影响大学生的幸福感,因此他们会觉得情感的因素对幸福观影响更大。

五、提升策略

(一) 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幸福观

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要科学理解把握物质与精神、过程与结果、个人与社会三大关系, 尤其要加强大学生精神幸福观、过程幸福观和社会幸福观教育。

第一, 加强精神幸福观教育。所谓精神幸福观就是指超越纯物质愉悦的层次, 站在精神愉悦的高度来体验幸福的幸福观念。马克思认为, 幸福本质上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人不但是生物性的存在、社会性的存在, 同时也是精神性的存在。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优裕, 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肉体和物质上的享乐视为人生主要内容, 也不会得到幸福。这一点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许多思想家也看得很清楚。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说过:“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感官, 那么应当说, 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就是幸福。”另一位著名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也说过:“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 也不在于占有黄金, 它的居住处是在我们的灵魂之中。”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说过:“一个人要是在他生命的盛年, 只知道吃吃睡睡, 他还算什么东西! 简直不过是一头畜生。”这就是说, 人不同于一般动物, 人是有理想、有思想、有情感、有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一个人如果忽视精神生活上的

满足, 只把物质享受当作幸福, 那么, 这种幸福仅仅是动物水平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要在物质追求的基础上注重精神, 注重文化修养, 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真正高尚的精神追求, 是对真、善、美的追求, 是对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 在这样的精神追求中才能感受到高层次的幸福感。

第二, 加强过程幸福观教育。所谓过程幸福观就是把幸福看作是一种永恒追求和不断实现的创造过程的幸福观念。幸福不仅是静态的享受, 更是一种动态的创造过程。享受并不是幸福的全部内容, 心理学家早就指出, 干不好工作的人, 休息也不会得到满足。生活幸福的人不是不用干活的人, 真正幸福的人, 是连续不断追求创造的人。只有在创造中, 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层次的需求才能得到满足, 才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才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最高享受。正是创造活动, 使劳动者在“活动中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 “感受到个人的乐趣”, 创造过程中的这种精神享受, 正是创造者莫大的幸福, 这种幸福比生活中其他幸福更深刻、更充分、更持久。创造者不仅体验到生命的充实感, 更能超越自我, 使生命得以连续和延伸。

第三, 加强社会幸福观教育。所谓社会幸福观就是超越个人幸福的局限, 把全人类幸福作为理解和实现幸福的出发点的幸福观念。马克思说:“人类只有为同时代的完美, 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 才能使自己达到完美。”正因为有人类的利益和道德, 因此个体为人类做出贡献甚至牺牲时, 才会产生一种极其崇高的幸福感, 这种幸福感将远远超过个人自私和可怜的乐趣。每个人的幸福依赖于自己所处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如果损害了社会利益, 我们每个人也得不到幸福。集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核心, 它要求人们在为社会贡献中塑造自己, 满足自己, 同时也要求社会积极关心每个人的发展, 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精神和物质需要。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真正的有机统一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只有个体与社会统一的幸福, 才是真实的幸福, 只有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 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幸福。

(二) 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从一定意义上说, 幸福就是拥有善的某种能力和保持善的某种品性。无论地位、财富, 还是名声、享乐都无助于实现幸福, 只有德性才能给人们带来幸福的感受。良好的道德修养能使人心胸开阔, 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能正确处理人生

面临的各种困难和矛盾, 摆脱精神上的苦恼, 达到内心的宁静和愉悦, 产生幸福

感。反之, 如果缺乏道德修养, 人的归属感常常难以得到满足, 就会产生孤独感、

压抑感和失落感, 行为上表现出心胸狭隘, 人际关系紧张, 缺乏前进动力, 最终陷

入迷茫痛苦之中, 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感的体验, 也就更谈不上形成正确的

幸福观了。因此, 为了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 必

须大力加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

(三) 培养大学生获得和感受幸福的能力 幸福是一种能力, 获得幸福与感受幸福都是一种需要磨砺和培养的能力, 这

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教育。人们虽然在追求幸福, 但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幸福。现实

生活中并不缺乏能导致人产生幸福感的物质、精神条件, 然而一些人缺乏幸福的

感受, 或者说因感知幸福能力的低下而丧失幸福感。就今天的多数大学生而言,

生活几乎能够提供他们所需的一切, 然而, 许多人不仅不能感知自己所处的幸福

情境, 反而产生沉重感、负担感, 主要原因就是感知幸福的能力低下。获得幸福除

了要具备感知幸福的能力外, 还应该包括创造幸福的能力。感知幸福的能力和创

造幸福的能力, 是构成人的幸福能力的两个重要方面。大学生只有在创造的过程

中, 才能感知到真正的幸福; 也只有在感知到真正的幸福时, 才能体会到创造幸福

的价值所在。

(四)积极鼓励和支持与幸福观相关的调查和研究活动, 不断

地完善科学的幸福观的理论体系

调查和研究活动是探求科学的必由之路。登陆2010年全国各大网站不难看

到, 幸福观的调查活动正在兴起。但是这些调查多数还处于单兵作战阶段, 既不够

系统, 又不具有绝对的代表性。同时, 中国有关幸福观的理论体系正处于初建阶

段。像前面提到的栾传大的《创新幸福》、刘次林的《幸福教育》等, 这些理论虽

然从一定层面上对幸福观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和阐述, 但是, 面对新形势、新现象、

新问题, 仍需要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活动, 并不断地对当代科学的幸福观理论

进行完善和补充。比如, 依据中国2000~2010《社会蓝皮书》中关于城乡居民生

活满意度调查的数据分析, 可以知道界定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表征幸福的生活

满意指标包括对于国家经济状况的评价、对政府管理信心度、城乡居民社会保障、

社会治安安全感、职业状况、休闲娱乐等方面。那么, 在今后的幸福观理论体系

建设过程中, 可以尝试着从这些维度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理论是科学实践的

先导。只有不断地完善科学的幸福观理论体系, 才能推动幸福观教育的普及和开

展。

(五)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有关负责人应继续加强对大学生

幸福观教育工作的重视和指导, 尽快建立起系统的当代大学

生的幸福观的教育教学体系 幸福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心理学、社

会学、哲学等学科体系日益发展的基础上,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把人的身心幸福作为专门的学科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这项工作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幸福观的教育教学体系可以采用第一、二、三课堂教育相结合

的方法。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建设第一课堂。将幸福观教育列为德育必修课

的一部分, 课时可参照公选课课时, 任课教师可以由两课教师或辅导员来担任; 二

是丰富第二、三课堂。通过形象、生动的第二、三课堂的认知实践, 包括学生的

实习、实验、实践以及创新、创业、创造等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

干、做贡献。98抗洪、03非典、08地震等大灾大难的考验中, 中国人民在悲痛

之余更有了强烈的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归属与爱的幸福感, 这种幸福感又自然

而然地上升为强烈的爱国热情。可见, 建立系统的幸福观教育教学体系将对大学

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也是当务之

急。

(六)全社会应增强参与意识, 营造良好的幸福观教育环境

幸福观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 在实施过程中必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需要良好的社会、校园和家庭的环境。社会环境建设主要包括大力发展生产力,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新旧观念更

叠和中西方意识形态碰撞中不断地浓厚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加强法制

建设, 用完善的法律法规的制约实现学生的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伦理幸福的高

度和谐统一等方面。校园环境建设主要包括规范学校秩序、美化校园的物化环境、

凝聚良好的校园风气和高尚的办学精神等方面。家庭环境建设主要包括加强父母

的幸福观教育、构建和谐家庭和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当然, 在当前的形

势下, 幸福观教育的外部环境很复杂, 与科学幸福观相适应的理想水平在相当长

的时间内仍将存在很大差距, 其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六、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意义

(一)、加强与改进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是新形式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文化冲突、价值取向冲突给他们带来了很

多的现实困惑, 也给现代德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

牢牢把握住时代的脉搏,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尽显人文关怀, 结合实际有针对

性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与他们上辈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择业方式, 困扰着他们这

一代的诸如就业竞争的残酷、同辈之间生活条件的攀比、社会信息的良莠不齐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 让他们面临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环境, 他们的认知模式和情绪

体验导致每一个体对幸福的理解出现不一致。近年来, 大学生自杀事件常有发生,

具体原因分析, 无非是学业的压力、情感的挫折、人际关系的僵化等。但概括起

来一句话, 皆因他们的抗环境能力差。换句话说, 就是他们对环境的认知和体验能

力不足, 不能感受到生命的宝贵、生活的快乐和幸福。一个感觉生活幸福的人是

不会走向极端的。从某种意义讲, 幸福观关系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是三观教

育的具体入口和突破口。所以, 幸福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枢纽、战略高地和

必经之路。

(二)、加强与改善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追求幸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是自然、社会与

人的和谐发展。2004年岁末,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 提出

了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是“扩大社会中间层, 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

理顺收入分配秩序, 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 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 拿扩大就

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 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 正确处理新形式下的各

种社会矛盾, 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

表面上这似乎只是社会发展目标, 但深入理解, 我们不难看到它的终极指向是人,

是人的“幸福”。可见, 马克思关于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内涵相呼应, 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幸福和全面

发展, 幸福是和谐社会的标尺, 是和谐社会的价值之维度。

七、总结

针对上面的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要珍惜大学时光,提高

个人素质,正确认识自我,驾驭自我,从而努力实现突破,设立清晰明确的目标。

其次学校应加强我院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注重学生的全

面发展,德育与智育相结合。最后要学会合理理财制定翔实的理财计划,理性选

择,尝试负担自己一部分的生活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并且要正确对待自己的

情感问题,不能太沉溺其中而不能自已。

幸福如芳香,散布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幸福观是茫茫人生路上的灯塔,只要

它朝着正确的方向我们就会嗅到芬芳幸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此刻做起!大

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支柱,只有通过正确的认识幸福观的内涵,正确认识社会

的现实,正确的认识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才能帮助大学生建立起有利于其人生

和生活的正确的幸福观,也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

而更好的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人生的价值,并最终将这种人生的

价值应用于我们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中,从而实现自己幸福感的最大化和人生意义

的最大化。在大学这段时间,我们完全能做到快乐的生活,快乐的学习。我们要

学会看书,看一些对于我们的发展有意义的书,真正的看书,是做着批注仔细的

思考着,理解着来阅读。最后把时间多用在自己会快乐的,会幸福的地方。最好

是现在快乐,未来也会因此快乐的事,不要现在快乐,未来后悔,甚至现在也不

快乐,未来还后悔的事。 幸福很简单,就是现在快乐,未来也快乐,那些琐事,

那些人际关系。不要看得太重,告诉自己,我在忙我感兴趣的东西,那些事,那

些人,一边去。

八、参考文献:

[1].高兆明. 论社会转型中的道德信仰危机[J].浙江社会科学,2001,(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7.

[3].苏霍姆林斯基. 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3. 前言: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8.

[5].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6.

[6].林剑. 幸福论七题[J].哲学研究,2002,(4).

[7].麦金泰尔. 追寻美德[M].宋继杰,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91.

[8].陈瑛. 人生幸福论[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第402页.

[9].狄慈根. 狄慈根哲学著作选集[M].三联书店.1978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1].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栾传大.多元幸福观教育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3(2):

29-30.

[14].佟多人,强丹竹.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嬗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2(9):48-49.

[15].高兆明.幸福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16].刘泾. 建国60年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与反思[J].理论与改革,2010,(01)

[17].郝明亮.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J].成都行政学

院学报,2010,(02)

[18].张道理, 华杰. 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J].湖北社会科学,2010,(05)

[19].乐均斌, 莫佩琪, 唐云峰. 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调查及分析[J].商场现代

化,2010,(05)

[20].赵慧敏, 袁媛. 当代大学生合理消费的唯物辩证法思考[J].经济研究导

刊,2010,(10)

[21].周继重. 某高职学院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J].消费导刊,2010,(07)

附表

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您好!欢迎参加关于大学生的幸福观的调查问卷。为了了解大学

生幸福感,以及影响幸福的因素,特意编制以下问卷,请真实表达个人情感,问

卷不记名。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性别: 年级: 专业: 年龄: 家庭出身: 民族:

请您根据个人真实感情对以下题目做出判断,在您认为符合您的选项后面打

“√”(“1”=“很不符合”;“2”=“较不符合”;“3”=“基本符合”;“4”=“比

较符合”;“5”=“非常符合”)。

开放式简答题:

(1). 您觉得自己目前幸福吗?如果不幸福,为什么?

(2). 您觉得幸福应该是怎样的?具体在生活中如何体现?

(3). 您认为自己应该怎样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再次感谢您的支持,谢谢!


相关内容

  • 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述评
    ・700・ 主国垡鐾:叠墨堂鍪查!!!!生箜!!鲞箜!塑.£!i!!』!!!!!!!!蔓!!!!!呈!∑!!!!!业:!!!!∑堕!!!型!:! 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述评+ 王晓彦① 郑 涌③ [摘要]目的探索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 ...
  • 小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
    续跳绳的动作,只要有新的动作要学习,我们就会让幼儿集中在一鼠送松果"的游戏,再次把运动量推向了高潮,使整个活动有张有起练习.这样不仅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练习,而且能使幼儿及弛,此时我们的指导有目的.有计划.恰到好处地调控了幼儿的 ...
  • 幸福在行动
    安徽大学商学院 幸福在行动 合肥幸福感指数调研 幸 福 在 行 动 --关于合肥地区幸福感指数上升及其原因调研 队长: 刘坦 09级人力资源管理 副队长:曹远丽 11级工商管理类1班 队员: 查洁 11级工商管理类3班 黄晴悦 11级工商管 ...
  • 生命质量与幸福感概念及内涵的比较
    2012亚洲华人生存质量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生存质量学术交流会 生存质量在临床各科中的研究 生命质量与幸福感概念及内涵的比较 禹玉兰1,王亚静1,万崇华1,谭健烽1,黄新萍2,李雪花2 1. 广东医学院生命质量与应用心理研究中心,广东 东 ...
  • [幸福心理学]读后感
    感悟幸福 --<幸福心理学>读后感 最近在读由复旦大学出版的<幸福心理学>这本书,该书分别从幸福是什么.实现幸福.拥抱幸福三个角度,就影响幸福感的各个因素,如人格.心态.情商.逆商.爱情.目标和时间管理等方面,进行了 ...
  • 浅析如何提高员工幸福感
    浅析如何提高员工幸福感 杭州**交通运输有限公司 摘要:浙江经济发达,企业众多,发展迅猛,然而随着近几年的"用工荒"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部分企业的发展,甚至影响到了某些行业的发展.究其原因,"用工荒&quo ...
  • 心情和压力会影响免疫系统吗?
    图片来源:hlj.sina.com.cn (文/J.Marchant)斯蒂夫·科尔在读博士后的时候,曾经有个不同寻常的爱好:他喜欢给艺术品买家和他们可能会喜欢的艺术家牵线搭桥.他本来就很喜欢观赏艺术品,而这项爱好更为这个过程锦上添花.&qu ...
  • 经济学发展的新方向
    经济学发展的新方向 --- 演讲全文 (根据录音整理并翻译,演讲者本人和CEIBS版权所有.如需转载,必须先与CEIBS市场及公共关系部取得联系.) 2002年12月26日 奚恺元 [简介]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行为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芝加哥大学 ...
  • 毕生观下的成功老龄化
    毕生发展观下的成功老龄化 麦尔比亚 摘 要 基于老龄化趋势的严峻性,对老年人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然而老年学研究从一开始就将焦点集中在与高龄相关的衰退和缺失上.我们承认,老年人群确实存在与年龄相关的衰退(包括身体.认知与社会领域方面的缺失) ...
  • 城市湖泊湿地对居民福利的影响研究
    城市湖泊湿地对居民福利的影响研究 作者:金雪婷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8期 [摘要] 选取南京玄武湖.苏州金鸡湖.徐州云龙湖为研究案例,探究了三处城市湖泊湿地对于周边土地的增值和对居民幸福感两大福利的影响,并进行了对比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