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食堂里的上海味道]之姆妈的手艺 - 范文中心

[老食堂里的上海味道]之姆妈的手艺

01/11

《老食堂里的上海味道》之姆妈的手艺

本期内容

《老食堂里的上海味道》之姆妈的手艺

【节目简介】

有人说,中国有八大菜系,而食堂里的菜就是第九大菜系。上海的老食堂里那些美味佳肴至今让人垂涎三尺、回味无穷。1958年,许多蜗居在家里的妇女走出家门,加入了里弄生产组的行列,为了解决大家吃饭的后顾之忧,居委会办起了居民食堂,今年已经81岁的夏文仙老人就是当年居民食堂的创办人之一,而年过八旬的刘椿华老人做梦还在回味着当年食堂里的小白蹄味。上个世纪50、60年代,上海华通开关厂食堂里的菜品丰富,质优价廉,食堂负责人郑阿华师傅还因此受到了毛主席的表彰。如今已经年过半百的老人咂咂嘴巴,满满的还是食堂里的那些味道。

【节目导视】

【解 说】上海人难忘老食堂里经典好味道

【同期声】沈美娟 78岁 上海市民

腌笃鲜。

【同期声】刘椿华 83岁 原黄浦区集体事业管理局副局长

小白蹄。

【同期声】沈美娟 78岁 上海市民

红烧蹄髈。

【同期声】巢雷川 63岁 上海市民

这个烂糊面是烧得相当好。

【解 说】当年做食堂的老师傅,有苦有累,也有无上荣光。

【同期声】马孟良 84岁 曾任华通开关厂工会主席

汽车门一开开出来,毛主席出来了。

【同期声】夏文仙 81岁 原上海福中食堂负责人

说我“小辫子”做到“头发白”,奖励一套房子。

【解 说】

1958年3月16号早上三点,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睡梦中的时候,家住上海市黄浦区云南路的夏文仙,就匆匆离开了家。那天,是27岁的她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

【解 说】

这些珍贵的食堂镜头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拍摄的,夏文仙后来成了福五食堂里的大师傅,并一直与食堂结缘。

【同期声】夏文仙 81岁 原上海福中食堂负责人

一辈子在食堂里面啊,我跟你讲早上三点钟去,到晚上八点钟(下班)。

【解 说】

这些镜头也许会勾起很多人对过去年代吃食堂的记忆。

【实 况】

孩子们在这里吃饭,爸爸妈妈可以完全放心,一份家庭盒饭只要二毛五,真是既经济又实惠。

【解 说】

对于大多数上海人来说,从小时候上幼儿园一直到退休,人生至少有一半的饭是在食堂里吃的。说到当年食堂里的味道,很多人还津津乐道。

【同期声】沈美娟 78岁 上海市民

我吃食堂呢,从1958年开始到1994年离开单位,一共吃了三十六年食堂,那么特别是有其中几个(印象特深),腌笃鲜、红烧蹄髈、荠菜豆腐羹,有几只菜呢是非常非常想念的。

【同期声】刘椿华 83岁 原黄浦区集体事业管理局副局长

12月26号是毛主席生日,我们吃一次面,那么这个面来讲呢,那个时候没有大排面的,叫“小肉面”,就是把这个肉切成一小块一小块,那么摆个两、三块(肉),“小肉面”。

【同期声】巢雷川 63岁 上海市民

有麻油浇的烂糊面又香又鲜,那个时候觉得吃口好得不得了。

【解 说】

上海人对过去吃食堂有那么深的记忆,和这座城市的特点是有关系的,解放以后,上海由一座消费型城市变为一座生产型城市,很多原先围着锅台转的家庭妇女走出家门,参加社会生产劳动。而解决吃饭问题自然就要依靠食堂了。

【同期声】夏文仙81岁 原上海福中食堂负责人

1958年的时候,我们敲锣鼓去动员(妇女)出来,为什么动员出来,解放妇女劳动力。呆在家里,这个时候这么说,抱抱儿子生生炉子,买买小菜这种,一定要把篮子放在家里,篮子要丢掉,一部分人搞食堂,食堂先要搞起来,那么一部分人搞生产组,生产组出来了,那么小孩要安排吧?安排在托儿所里了。

【实 况】

截止1959年底,上海里弄参加各项生产组的共有856000人,举办了34600多个加工组。1660多个食堂,2100多个托儿所和3270多个生活服务站。

【解 说】

1950年代末,家庭妇女参加工作成为最火热的社会现象,如今已81岁的夏文仙老太太,对于居民食堂刚刚创办时的那些艰辛,仍然记忆犹新。

【同期声】夏文仙 81岁 原上海福中食堂负责人

解决食堂的时候很困难的,碗没的什么都没的,到资产阶级家里,一家华阳旅馆,我记得挺清楚的,华阳旅馆里面,盆子、碗,甚至于是一个大炉子也拿出来。2间厢房1间厨房间,煤炉都是搭起来的,问人家台板有吗,凳子不用的有吗,一家家去动员,什么东西拿出来。这个时候思想都蛮好的,排着队送进来。

【解 说】

这是1950年代拍摄的新闻纪录影片,反映的是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办居民食堂的事情。

【实 况】

不久前她还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优秀的炊事员了,并且烧得一手好菜。

【解 说】

从老电影可以看到,那些居民吃起食堂的饭菜,津津有味,感觉和自己家里做的味道差不多。这就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因为很多家庭妇女成了食堂的大师傅,那年头她们没去大饭店里培训过,原先在自己家的灶台怎么烧,到了食堂的厨房里还怎么烧。

【同期声】夏文仙 81岁 原上海福中食堂负责人

我没文化的,没读过书,文盲,1958年的时候没培训过,到哪里培训啊,都自己生出花样出来的,一会做花卷,这个时候花卷还做不来的,做得喇叭腔一样的。

【解 说】

都说众口难调,而她们烧的土菜、家常菜,用如今时髦的话说是“私房菜”,还是很合多数吃客的口味的。

【实 况】

居民们反映说,在这里吃饭,真是吃得好,价钱巧。

【同期声】夏文仙 81岁 原上海福中食堂负责人

家常菜,买点鱼煎煎,买点茄子炒炒什么的,家里吃什么外面(食堂)也吃什么。

【解 说】

今年83岁的刘椿华老人,在上世纪五、六年代的时候,担任过黄浦区集体事业管理局副局长,对里弄里的居民食堂也很熟悉, 50多年过去了,他至今还记得居民食堂里一个家庭妇女出身的大师傅。

【同期声】刘椿华 83岁 原黄浦区集体事业管理局副局长

这个人叫董海凤,她也是一个里弄的家庭妇女,她蛮会烧小菜的,现在讲起来是烹饪了,她蛮有研究的。同样一个黄豆芽,她会烧很多,黄豆芽油豆腐啊,黄豆芽肉圆啊,黄豆芽细粉汤啊。所以她蛮会,把一个菜会烧出好几种味道。

【解 说】

刘椿华老人怀念的黄豆芽炒油豆腐,是一道最家常不过的上海菜,一块钱的黄豆芽,再加上一块钱的油豆腐,2、3块钱就能搞定一道营养美味的小菜。上海人过日子,讲究的是好吃不贵,经济实惠。

【同期声】刘椿华 83岁 原黄浦区集体事业管理局副局长

那么虽然是家常便饭,家常菜,但是她这个菜呢,烧得蛮入味的。

【解 说】

刘椿华老人还记得那位董阿姨会做各种美味可口的小砂锅,至今他舌尖上似乎还留存着董阿姨做的小白蹄砂锅的味道。

【同期声】刘椿华 83岁 原黄浦区集体事业管理局副局长

小砂锅里面放一个小白蹄,小白蹄不是一只蹄髈,一只蹄髈可能要切了近十块了。那么就是这么一小块,这个汤烧了以后呢,现在讲起来像牛奶一样的,雪白雪白的,这个皮又糯、又酥,油而不腻很好吃的。所以想到以前一块蹄髈我要咽口水了,朝外流嘛难看吧?

【解 说】

阿凤姐和夏文仙的手艺其实都是在家庭厨房里练就的,很多上海女人会过日子,会烧菜,她们总是能把一种原料翻出几种花样,花钱不多,味道不错,有点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在夏文仙和姐妹们的操持下,她们的食堂办得红红火火,小菜的品种也越来越多。

【同期声】夏文仙 81岁 原上海福中食堂负责人

厨房里面有十八道(菜)打底,样样有的,肉丝炒豆腐干,那么还有鸡丝啊,那么还有叫咖喱鸡,油炸排骨,红烧排骨,油炸排骨跟红烧排骨属于两样的。

【解 说】

很多人认为上海女人的地位比较高,是因为男人怕老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从上世纪开始,上海女人已经用自己的劳动证明:女人也是国家的建设者,她们自食其力,为自己赢得了较高的家庭地位。

【同期声】夏文仙 81岁 原上海福中食堂负责人

我们组织(食堂)的时候没工资的,做了大概半年没工资的,一分也没的,那么把这批人动员出来以后,3角一天,3角一天才多少钱,结果到后来食堂也很好的,办事处主任敲敲桌子,你们不要认为(工资)少,“7角8角要看到世界各国”。

【同期声】刘椿华 原黄浦区集体事业管理局副局长 83岁

因为里弄家庭妇女呢,本来是没有收入的,能够出来工作,那个时候叫“解放妇女劳动力”,那么妇女能够出来了以后,拿到7角8角(一天),那个时候相对来讲7角8角是蛮值钞票的。

【解 说】

夏文仙老人从1958年起办食堂,做到1993年退休,有苦劳,也有功劳,她曾经7次被评为三八红旗手,还受到过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的接见。

【同期声】夏文仙 81岁 原上海福中食堂负责人

说我从“小辫子”做到“头发白”,最后奖励我一套房子,就这里,这套房子是奖赏给我的。

【解 说】

今年78岁的沈美娟老人,从1958年参加工作一直到退休,她吃了36年的食堂。如今,她还保留着上班第一天领到的那套饭碗。

【实 况】沈美娟 78岁 上海市民

我们吃食堂要有一套东西的,厂里面发给我一套东西,这么多年了我还藏着呢,你们看看。这一套东西是老古董了。这两只碗呢,一只碗是盛饭的,一只碗盛菜的。还有一只杯子盛汤,上班第一天就发了这一套吃饭工具,这个吃饭工具实际上是给我饭碗了。我们上班了有饭碗了。那么这套饭碗从第一天开始用到我退休。

【解 说】

在沈美娟老人的记忆中,上海老食堂里有一个很好吃的汤菜,腌笃鲜,这个菜本来也是上海人家的传统菜肴。那个年代,家庭餐桌上哪怕只有两三个蔬菜,但只要这个腌笃鲜一端上桌,那就是一桌盛宴。

【同期声】沈美娟 78岁 上海市民

有腌笃鲜大家抢着吃的,家里烧烧钞票贵,像我们一个人,就是说腌笃鲜吃一份一角五分,那吃得蛮好了。

【解 说】

“腌”指的是咸猪肉,“鲜”指的是鲜猪肉,“笃”则是 “炖”的意思,顾名思义,这个菜要小火慢炖。做腌笃鲜最好是用鲜春笋,不用任何调料,鲜肉的香味、咸肉的腌味和笋的鲜味,互相交融,渗透到汤里。这锅汤,散发着清新的山野气息,承载着妈妈的味道,笃出浓香的春天。

【同期声】沈美娟 78岁 上海市民

为什么这腌笃鲜这么受欢迎呢?因为鲜肉、咸肉、笋这三样,买来的价格蛮贵的,蛮贵呢要自己烧烧,你总归一家人都要吃的,烧不起。人家讲起来烧不起,在这种情况下所以烧腌笃鲜,工人假使今天(食堂)有腌笃鲜呢,我家里不烧,我要去吃腌笃鲜要早点来排队。

【解 说】

1950年代是上海办食堂非常红火的年代,那时候上海的食堂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里弄里的居民食堂,还有一类就是企事业单位的职工食堂。那时候还拍了很多反映食堂新气象的电影。我们看到的这部影片说的就是上海华通开关厂的职工食堂。

【实 况】

别看我们不能生产机器,可是我们的产品,每个同志离开了它,就不能生活。

【解 说】

将近60年过去了,当年在华通开关厂吃食堂的老人们都还健在吗?《上海故事》栏目四处奔走,终于找到了几位老员工,这些老人最年轻的也已经年过八旬,最年长的已经90高龄。

马孟良老人现年84岁,他曾任华通开关厂工会主席,在他的记忆里,解放后办职工食堂也是工人当家作主,社会平等的象征。

【同期声】马孟良 84岁 曾任华通开关厂工会主席

解放前只有职员好(在食堂)吃饭,工人自己带饭吃的,没有食堂的,就是带了饭,有的人是饭也吃不起,弄两只馒头这样啃啃,那个时候工人(吃饭)确实蛮苦的。那么解放之后职工都好吃饭,那么就要办食堂了。

【解 说】

华通开关厂食堂刚创办的时候,由于各种菜肴的质量一般,工人群众并不满意。

【实 况】

为什么食堂里吃早饭的同志这么少呢?马路上的合作食堂却能吸引这么多的顾客?他们这热腾腾的生煎馒头,一咬一出油,这外焦里嫩的粢饭糕,谁能不爱吃呢?

【解 说】

今年已90高龄的刘锦祥老人,1958年任华通开关厂厂长,他回忆,当年他们厂食堂由落后到先进、工人由抱怨到满意的原因,一是厂领导的重视,在老电影中我们也能看到,工厂党委开会研究食堂问题的镜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工厂引进了一些大饭店的名厨师。

【同期声】刘锦祥 90岁 曾任华通开关厂厂长

确实原来华通(开关厂)里面,也有几个老师傅比较好的,厨师烧菜的技术是相当高的,包括像郑阿华之类的人。

【解 说】

饭店厨师来到工厂食堂后,他们不会去烧高档小菜,而是面向工人群众,做一些普通的家常菜。

【同期声】马孟良 84岁 曾任华通开关厂工会主席

在蛮短的时间里,品种就不断增加了,像什么素板鸭,素鸡啊,还有豆腐干,饺子,生煎馒头,各种花样的,那么炒啊,爆炒啊,这个蒸啊,溜啊,各种制作方法都用上去了。

【同期声】虞志勇 80岁 曾任华通开关厂技术部设计组组长

我记得老清爽的。我一顿小菜总归一角二、一角四,难得一角六。那么一角二吃什么呢?什么四喜肉,你刚才讲的狮子头。鸡翅膀了、鸡脚了、鸡头了,这种都蛮好的。

【同期声】丁杏清 82岁 原华通开关厂车床革新能手 全国劳模

我总归是有肉必吃,有肉必吃,总归不是排骨就是红烧肉。

【解 说】

老一辈人回忆起老食堂里的经典老味道,红烧肉和大排骨,一定是少不了的。当年上海人把吃大排和红烧肉说成是吃大荤,而把吃肉片、肉丝说成吃小荤。在那个计划供应的年代,这样的好滋味至今让人回味无穷。

【同期声】马孟良 84岁 曾任华通开关厂工会主席

这块红烧肉很酥的,味道很香的,菜底也蛮清爽的,两角钱,价钱又不贵。

【解 说】

上海菜的典型特色就是“浓油赤酱”,而红烧大排正是上海本帮菜的杰出代表。这个菜有一个烧制的诀窍,那就是先要给大排“敲背”。有经验的厨师会用刀背横向竖向将大排拍松,这样炸出的口感更松软,吃口更鲜嫩。裹面粉、鸡蛋后油炸两分钟,这道工序是为了给大排“定型”,之后用老抽、料酒、盐、糖、葱、姜调出浓稠的汤汁,滚开后放入大排煮3分钟,一道美味就出锅了。浓油赤酱甜咸兼具,浓稠的卤汁拌饭那叫一个香啊!

【同期声】丁杏清 82岁 原华通开关厂车床革新能手 全国劳模

工作拼命做了,拼命做嘛,评着先进了什么的,厂里面那么有优惠了,给你一个月不要钞票的,(食堂里)早上吃到晚上。

【同期声】虞志勇 80岁 曾任华通开关厂技术部设计组组长

四菜一汤、排骨、饭嘛随便吃,很开心的,家里面肉吃不到的。

【解 说】

那个年代有一句很响亮的口号,就是“工业战线要超英赶美,要把中国贫穷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当年产业工人的干劲很足,而食堂作为后勤部门,也加班加点,保障供应。

【实 况】

来吧,同志们,天儿怪冷的,吃碗热馄饨,挡挡寒。

【同期声】虞志勇 80岁 曾任华通开关厂技术部设计组组长

要超英国,那个时候毛主席提出来的。那么我们设计产品什么呢,找先进的,去找样机,那么怎么样赶,有的时候到很晚了,我们到食堂里去。有什么东西吃吗?你们讲吃什么?白斩鸡好吗?好,白斩鸡。一份白斩鸡大概二角钱。

【解 说】

食堂办好了,工人师傅满意了,他们干起活来也就更有劲了。工厂办好食堂,其实也是搞好企业文化。

【同期声】刘锦祥 90岁 曾任华通开关厂厂长

当时上海有一个口号嘛,叫“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食堂办好了以后,对生产促进非常有好处。因为“民以食为天”,吃好饭非常重要。

【解说】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华通开关厂出了多位全国劳模,技术革新能手丁杏清就是其中之一,食堂大师傅郑阿华也是其中的一位。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先进生产者表彰大会上,他们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工会主席马孟良回忆起50多年前的那一幕,仍然激动不已。

【同期声】马孟良 84岁 曾任华通开关厂工会主席

开出来一部老大的汽车,现在说像房车一样的这么大的汽车,那么汽车门一开开出来,毛主席出来了,大家都是兴奋得,真是不得了,那么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啊,通通都跑出来了。这个时候大家真的是,兴奋得不能再兴奋了。那么拍(合影照)呢,大家这样子很长,几千人,两三千人,在接见的这个架子上面,一点点高上去的架子上面,那么排好了之后呢,一只照相机朝这边扫过来,。拍了这么长一张照片。

【解 说】

华通开关厂的食堂成了先进食堂,成了上海食堂的一面旗帜,上了报纸,拍了电影。名气大了,前来学习取经的人多了起来,这对老厂长刘锦祥来说,是一种幸福的烦恼。

【同期声】刘锦祥 90岁 曾任华通开关厂厂长

我们有一个时期是忙得,简直应付不了,简直应付不了啊,他们要来学习,你不能因为你先进了,你就翘尾巴,你不接待不行的,但是接待呢,真的像说老实话,忙不过来啊。

【解 说】

在大搞技术革新的社会大背景之下,食堂也吹起了科技之风。当年有一部老电影,就记录了上海市人委的食堂是如何进行炊具改革的。

【实 况】

这是一台淘米机,它转动10分钟,就够500个人吃一顿了。自动加米加水机,不仅分量准确,而且工作效率比人工操作提高了28倍。洗菜、切菜也很轻松,(切馒头)这么一下,就足够你吃上一个星期,炊事员张海局和同志们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制成的饺子机,1秒钟就做好2只,1000多个人要吃顿饺子,对他们来说,这已经不是一个难题了。

【解 说】

上个世纪50年代,国民经济的形势还是比较好的,农副产品的市场供应也比较丰富,在人们对于那个年代食堂的记忆里,有腌笃鲜、有小白蹄,虽然那个年代,由家庭妇女转型而来的食堂大厨们,炖的汤、烧的菜,没有美轮美奂的外观,也没有出神入化的手段,然而,这并不妨碍人们对老食堂里“妈妈菜”的眷恋。

《六十岁时再出发

《致向往美丽的青

《家有独生子女》

《家有独生子女》

友情链接:

360docimg_20_

- 关于我们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说明 - 版权声明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10号 沪ICP备10207042号


相关内容

  • 搞笑大学校园
    搞笑大学校园.txt-//自私,让我们只看见自己却容不下别人.如果发短信给你喜欢的人,他不回,不要再发.看着你的相片,我就特冲动的想P成黑白挂墙上!有时,不是世界太虚伪,只是,我们太天真.安远脐橙---冷广告词 1.安远脐橙吃前揉一揉. 2 ...
  • 东华大学新生攻略
    目录 PART 1 吃在东华--------- 01 1-1第一食堂 1-2第二食堂 PART 2 玩在东华 --------- 05 2-1第一食堂三楼 2-2大学生活动中心 PART 3 学在东华----------07 3-1学习地点 ...
  • 朱雀桥边的野花--金大班形象的比较分析
    白先勇酮究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9.2 朱雀桥边的野花 --金大班形象的比较分析 柴高沽 摘要:白先勇这位小说奇才,为中国当代文坛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作品和人物形象.<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中的金大班就是其中一位.本文主要以分析金大 ...
  • 18国学校食堂伙食逐个看
    莘莘学子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同时也是世界的未来,按道理学校提供给他们的餐食应该非常注重卫生和健康,卖相欠奉可以理解,毕竟不是高级餐厅,但至少味道不能太差,而且需要做到营养均衡.只可惜丰满的理想在现实世界总是骨感的,对于不少人而言,学校饭堂根本 ...
  • 北京小攻略
    北京游记攻略 这是针对30岁以下的年轻人或情侣,讲究情调,荷包不鼓,体力一般,爱好购物,喜欢吃小吃.想了解真正北京土著生活的特点制定的. 第一天 早上: 从天安门进入故宫--带本介绍故宫的书,一步一景的慢慢参观.北京的人文景观比较多,如果没 ...
  •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淘便宜
    扬州不似苏杭,景色好,但不似苏杭那般人头攒动,着实影响体验.在暖冬重游江南,不用穿秋裤也可以肆意行走,游人较少,实在惬意.今日扬州,虽再无巅峰时期的繁侈,甚至在省内都稍显低调,不过一日半的走马观花,也在碧水与梅影间,略略体会了淮左名都的风华 ...
  • 新年旧味--舌尖上的冷暖
    新年旧味:--舌尖上的冷暖 曦:华灯初歇,夜色渐浓.红男绿女们结束了一天的奔波劳碌,迈着或踉跄或疲惫的步伐,或心情急切的想要赶回温暖的家,抱起孩子逗弄:或逡巡在醉意盎然的街头巷尾,寻找一个可供憩息畅谈,大吐胸臆的避风港. 一天又结束了,当人 ...
  • 绘出心中的童谣
    绘出心中的童谣 --全国少年儿童童谣绘画创作大赛 童谣列表 说明:此童谣列表仅供参考,参赛者可以不参考列表里的童谣,根据自己搜集到的童谣进行绘画创作亦可. 送雨帽 :(广西岑溪童谣) 落大水吹大风,快快送帽给阿公,不然阿公躲进山窟窿,里边黑 ...
  • 去大草原感受秋高气爽的秋日情怀
    爱上深秋!去大草原感受秋高气爽的秋日情怀 关键词:大草原 呼和浩特到呼伦贝尔的线路 秋天,最是旅游好时节.而在四季不算分明的南方,若想感受秋高气爽的秋日情怀,华北的各大草原就是最美的旅游胜地了.在中国,草原上尽洒游牧民族的豪爽之风,驰骋于辽 ...
  • 出身"碧螺世家"的全国女"状元"
    提起苏州东山的"碧螺姑娘",有个人是一定不能被忽略的,虽然她早已离我们远去,但当年她有幸亲手为朱德总司令炒茶的佳话却一直流传至今.她就是如今42岁的碧螺"茶王"施跃文的祖母周瑞娟,曾经的碧螺春全国大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