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的战争 - 范文中心

[左传]中的战争

09/05

第32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5月 Vol. 32 No. 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10

《左传》中的战争

柴俊丽

(北京化工大学 文法学院,北京 100029)

摘 要: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生存和发展,由此引发了大大小小的战争,并且战争规模不断扩大。战争的胜败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策略、将帅才德密切相关,德、义、礼、信成为评判战争正义与否的依据。《左传》重视战争的战略战术,讲究策略。《左传》既是丰富战争实例的荟萃,也对战争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总结。

关键词:战争;德行;礼义;春秋;《左传》 中图分类号: K22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0)03-0047-03

The Wars in Zuozhuan

CHAI Jun-Li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 and Law,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kingdoms accumulated power, extended their orbit actively. As the subsequence of those activities, wars broke out, and the scale of wars became wider.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the wars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countries’ policy, economics, martial strategy, the abilities and virtues of the leaders. To decide a war was justice or not mainly based on these criterion of De, Yi, Li and Xin. The book, named Zuozhuan, stresses much on strategy and tactic of war. It not only contains a lot of examples of war, but also studies and summarizes the theory on how to win the war.

Key words: war; virtue; Li and Yi;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Zuozhuan

春秋时期有数百次军事行动,《左传》详细地描述了其中13次比较重要的战争。《左传》作者调动各种表现手法记下了丰富的战争实例,力图从中探求得失成败的经验,对各次大战不同侧重面的描写,反映了他对每次战事成败原因的“左氏极工于看法[1]。冯李骅在《左绣·读左卮言》中说:序战,长短各极其妙……篇篇换局,各各争新。”

春秋早期使用车战。当时出现左、中、右三名甲士的配置,作战时相互配合,各有侧重。车上还配有鼓和旗,以备指挥和联络。早期车战战术简单,一般双方列阵,击鼓为号,发动攻击。步兵与车兵配合作战,车兵在前冲锋陷阵,将敌军击落车下,步兵随后刺杀或俘获未死之敌。军事战争在关中和中原地区,战场都是广阔的平原地带,适合战车驰骋。战争规模的扩大,车战方式受重视,战车渐成军队的主力,步兵成为辅助兵种。

春秋时由于战乱频仍,从君主到民间都崇尚习武。一般看来,君主是否上战场,往往和这个君主是否善于戎事有关。

春秋时代军事战争中的法度明确,赏罚分明,有利于形成约束。城濮之战,楚帅子玉战败自杀;鄢陵之战楚帅子反喝酒误事自杀;邲之战晋主帅荀林父战败回国,请求国君办他死罪,晋景公就想处死他,但被其他大臣劝阻;而秦晋殽之战中,秦帅孟明大败,秦穆公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2, p330]秦穆公以贪责己,没有降罪主帅孟明,后孟明奋发图强,终于帮助秦穆公称霸西戎。《左传》中战争表现出下列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国家政治清明,即为有德

这是发动战争或防守进攻的与取胜的依据。德包含内容很多,既指国君的德行,也指国家政治修明、讲信行义,为民施恩,还指为当时人们都遵从的道德、礼仪、法度、准则,如忠、孝、信、仁、礼等等,国家有德,国君有德,军队有德,将帅有德,这样的军队往往是不可战胜的。

(一)国家有德

表现为政治清明、政通人和,有德就会强大。邲之战中

────────── 收稿日期:2008-11-25

作者简介:柴俊丽(1971-),女,河北邯郸人,硕士,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47

第32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5月

晋上军将帅随武子的一番话,从国家的德行、刑罚、政务、典礼四个方面指出作战的依据。行德政、赏罚分明、百姓各守职分、乐于效命这些反映国家各方面治理情况的指标左右着战争的胜利。楚国的百姓和士兵忠于国君、上下一心;对外讨伐郑国有理有据、有威有德,处分恰当,楚国是有德的,这样的形势下,晋国攻打楚国就不会胜利。

(二)君王有德

身正则令行,身不正则令不行,上行下效,君主的行为、晋军果真这样做了。子犯说得好:“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2,p302]历史上有名的“退避三舍”,就是赞扬了知恩图报,言而有信的美德。楚国士兵欲停止不追,遭主帅子玉反对,子玉逆人心而为,结果楚兵大败。

(四)将帅有德

品德关系着政治、民风。国君讲信爱民,重仁义,公正明智就能治理好国家,百姓信任、爱戴,乐于效力,作战胜利就有保障,国君是军队的“头”,鸟无头不飞。鲁僖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33年,晋文公“蒐于被庐”,这是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检阅,晋国建立了三军,在用人上重用才德,群臣之间,互相荐贤,相让以礼,为了国家利益超越个人私利,在晋国形成了选贤任能、爱德重才的风气,使得人尽其材。其次是教化百姓。晋文公以义、信、礼教化百姓,使百姓能明辨是非,知礼义廉耻,知爱国、忠君、敬事、守纪律,成为一支有德行,能攻坚执锐,攻城略地的铁师,从而扬威定霸。同样,在城濮之战中,敌方楚成王了解晋文公的经历,亦欲避开文公的贤能,不与之战,“无从晋师。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志者,晋之谓矣。”[2, p301]楚成王肯定了兵书上的观点,见机行事,不与有德行的君主为敌。有德,天就会保佑他,百姓就会服从他,人不可与之战。鲁僖公十五年的之战,晋败秦胜的原因就在于晋惠公无德。他即位以后,“烝于贾君,又不纳群公子,是以穆姬怨之。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故秦伯伐晋。”[2, p235]晋惠公赖掉给秦的酬谢,多次做对不起秦的事,背信弃义,故秦伐晋。战争前两国之间的是非曲直,两国国君有无德行,是否讲信义,已判然分明,战争的结果不言而喻。

(三)军队有德

这是君主政治教化的体现,士兵是军队的组成,士兵的素质决定了战斗力的强弱。士气饱满、军纪严明、训练有方、重义轻生,这样一支军队往往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士兵受到教化,长幼有序,会有“士气”。城濮之战中,战前的战略谋划,晋将帅分析作战的理由均以德为凭。有德即为有理。在先轸看来,理直才能师出有名,理亏就会失去作战的意义,战争要看性质是否合“义”。掌握理,士兵就会有士气,作战就会与君王将帅一心,英勇杀敌,理直气壮,没有牢骚怨言,就有取胜的依据。城濮之战,晋师退避三舍,原因就在于晋曾受楚惠,晋文公允诺如在战场上遇见楚成王,当引师后避九十里来回避,以报楚恩。说话讲诚信,在城濮之战中,-48-

将帅是战略战术的谋划、布署、实施、指挥者,他的才德直接关系到战争的成败。将帅有德,士兵才会拥戴,将帅有能,才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将帅的素质包括才、德两方面,德要忠诚公正、法纪严明、知人善任、果决英明、身先士卒、讲信重礼。秦孟明有知耻而后勇的美德,两次失败,没有使他气馁,他“增修国政,重施于民”,“惧而增德,不可当也”,最终,孟明没有辜负秦伯对他的信任,大败晋师。楚国子玉刚愎无礼、心胸狭窄而失败;子反放纵自己,阵前喝酒误事等等,都显示了将帅德行的重要。

二、军事战争充分表现尊卑之礼

“礼”是规范各级等级秩序、关系的制度,从上至下均有礼仪规定。“礼”是《左传》中贯穿始终的一条思想线索,《左传》作者对很多人物、事件都以“礼”来考察、评判。《左传》推崇的“礼”是周礼,西周统治者用礼法维护统治秩序,《左传·隐公十一年》中认为,严格明晰的各项礼仪制度可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制关系到百姓的民心所向、国家的安危存亡,是统治的基础。比如地位低的对尊贵者要服从,要尊敬。两国之间,使者以私人身份面见君主和卿并赠币的礼仪叫“私觌”[3],礼是维持各级统治秩序的准则,是厘定各阶层人物身份、职责的准绳,礼贯穿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遵礼即为有德行,往往受到庇祐,违礼不祥。

(一)礼是作战的依据

城濮之战中“晋侯登有莘之墟以观师,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2,p303]战争取得了胜利。殽之战中,“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2,p328]王孙满认为秦国军队举动轻狂而骄横,轻狂无礼就缺少谋略,骄横就不注意礼节。不注意礼节就会随随便便,缺少谋略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进入险要之地还在漫不经心,必然失败。

(二)君子重礼

春秋时代作战往往是摆好阵势,由大将挑战,之后双方军队对战、混战。邲之战中,双方致师、出使的大将被敌人追赶,楚将乐伯、晋将魏錡各射死一头鹿献给敌方,敌方以不再追赶,准许其逃脱,显示了春秋作战时君子重礼的风气。

(三)对待俘虏,以礼区别

柴俊丽:《左传》中的战争

齐晋鞌之战,齐车右逢丑父代君主被擒,晋主帅卻克因他勇敢地代君主去死,没有杀他,逢丑父对自己的君主忠诚,忠于职责,重礼,德行高尚,赢得了敌方统帅的尊重;卻克也是君子,重礼,以礼相待俘虏。

(四)对敌国国君的尊重

送敌人一头鹿就可以免遭追捕,不只大夫们之间如此,君主与敌人的将领之间如果相遇,也会上演一出阵前“尚礼”、“礼尚往来”的喜剧。在鄢陵之战中,卻至尊重敌国国君,三遇“必下”、“免胄”、“趋风”;楚共王“问之以弓”,卻至有礼有答,战场上君和臣的身份、尊和卑的区别依然是行为的准则。鄢陵之战,晋韩厥、卻至阻止手下追赶郑伯,是出于对国君的尊重,哪怕是敌人,尊贵的身份就是要尊敬的。鞌之战,晋将韩厥追上齐侯的车子,他对齐侯行阵前礼并奉上玉和酒来礼见,表现的十分谦逊。两军对峙,礼也存在,这表现了春秋时代重礼的风气,外交、军事礼仪的盛行。

三、战争讲究兵法策略

战争决策者必须根据双方政治经济、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做细致的分析。春秋时代,人们作战时分析作战的依据,讲究兵法策略。

邲之战中,随武子指出出兵的依据,除了知已知彼,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外,还有一条就是“兼弱攻昧”,进攻弱小、昏昧的对手是稳操胜券的不败之道。随武子的分析可谓深谙作战的道理,了解对手的强大就避开它,去攻击有取胜把握的敌人。栾武子提醒晋要看到楚王教化百姓,国政清明;要重视敌人的战备;分析敌方的外交策略等等,栾武子对战事的分析全面而有远见[4]。

用兵之道还有设点打围、突然袭击、以逸待劳、“观衅而动”等等。

公元前655年,晋伐虞之战,晋假虞道灭虢,灭虢后回军驻虞,采用突然袭击的办法灭了虞国。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中,晋采取的战略是联络齐、秦,分裂楚曹卫联盟,对付楚,使楚陷入孤立。在战术上采取集中精锐击溃弱小,夹击敌军的办法取得胜利。晋军先击溃楚右师;狐毛率上军佯退,楚左师子西追赶,原轸、卻溱以中军横击子西,上军狐毛、狐偃夹攻子西,楚左师溃败,导致楚军大败。公元前627年,殽之战,秦战略失误,远攻伐郑未果,晋抓住作战先机在殽地埋伏,大败秦军。公元前615年,秦晋河曲之战,

晋上军佐臾骈订下良策:“秦不能久,请深垒固军以待之。”秦人欲战而不得,询问投奔秦的晋谋士士会,士会知道晋军弱点,于是就针对晋军弱点来设计策略,秦国利用赵穿的弱点轻狂无谋、计较个人恩怨、不顾大局,使得晋出兵交战,最后晋原可取胜却反败,反映了晋因赵氏掌权而衰败。公元前597年,邲之战中,楚胜晋败,霸主的地位落到了楚庄王手里,楚国之所以能战胜,因为国力强大,政治修明,战略战术好。伍参给楚王分析了晋国的军政情况,认为能够取胜。发现敌人的弊病,就是我方取胜的契机;针对敌方弱点来设计,就会带来先机。楚军的战车和步兵急风骤雨般扑向晋军,晋军的中军、下军由于没有准备而大溃退。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中,晋国分兵攻打楚军左右两翼,却集中三军猛扑楚王的亲兵,大败楚军。公元前555年,晋齐平阴之战中,晋人用广设疑兵的办法威吓齐军,结果齐灵公、齐军大败。其他作战方式还有诱敌深入、伪装(诈败、诈弱、诈强、诈逃)、埋伏、奇袭等手段都被使用。

《孙子兵法》是对春秋时作战经验的理论总结,把握了战争规律,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春秋时代,由于战争规模急剧扩大,尤其大国之间的战争从春秋时期的数千乘战车作战,发展到战国时期近百万车兵、步兵、骑兵混合参战,指挥复杂多变的战争成为专门的职能,各种兵法层出不穷。各国具备丰富的军事知识,高深的军事理论和实战才能的新一代高级将领在战火中诞生[5]。

《左传》的战争思想重德、礼、仁、信,以此臧否人物、事件,以是否符合道德衡量是非,写战争不单写军事行动,常常着眼政治问题,把军事和政治结合起来,表现出作者进步的战争思想和敏锐的观察力。

[参考文献]

[1] 褚斌杰,谭家健.先秦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2] 李梦生.左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 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 施瑛.左传故事选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 刘炜,何洪.中华文明传真3.春秋战国:争霸图强的时代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1.

(责任编辑、校对:王文才)

-49-


相关内容

  • 曹刿论战导学案2
    课题<曹刿论战>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认识作者,扎实记忆文 中生字词. 2.流畅诵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全文,理解文中 实词和虚词词意. 3.理解课文的主旨,认识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理 ...
  • 先秦君子风范20**年.6月22日期末考试答案
    先秦君子风范返回赵敏俐课程评价<先秦君子风范>期末考试(20)姓名:maker 班级:默认班级 成绩: 100.0 分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先秦时期的著作:()1.0 分A.<诗 ...
  •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左传>的知识. 2.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背诵课文, ...
  • 左传故事(中华经典故事)
    左传故事(中华经典故事) (0人评分) 分    类: 人文社科 作    者: 朱文叔 字    数:7.3万 点    击:660 授权方:咪咕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授权作品,不得转载 标    签: 左传故事 , 中华经典故事 , 朱文叔 ...
  • 先秦两汉文学
    先秦两汉文学 学习先秦文学(古代文学)的基本方法 •1,注意文学史和作品相结合,以史为线,而以阅读作品为主. •2,知人论世,做到明史.明人而后知文. •3,培养研究型学习的习惯,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先秦文学总论 •先秦" ...
  • 试论民间文学故事孟姜女的儒法文化意蕴
    摘要:孟姜女故事的主题经历了阶段性的变化,通过不断演进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动人,从宣传儒家忠节思想以对照法家的刻薄寡恩中,突出了暴政造成的社会悲剧,表达了广大人民向往和平.幸福的美好愿望. 关键词:孟姜女 儒家 法家 法治 孟姜女的 ...
  •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
    .文艺理论方向1.文学语言审美论(某作品语言的抒情.含蓄.象征.反讽等方面的专题)2.戏剧冲突(包括喜剧.悲剧.正剧)3.小说创造理论(包括小说的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专题)4.中国小说传统结构模式的文化探讨5.中国诗歌的意境分析(可对具体 ...
  • 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看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 班级:社工0832班 学号:0821013213 姓名:李子瑞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商周时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q ...
  • 曹刿论战 考点
    曹刿论战考点 一.作家作品: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史书,当中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的史料.这部书特别长于记述战争,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 ...
  • 杜甫诗的历史见证品格及其审美分析
    2007年第2期(第22卷)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22007(Vol.22) 文学研究 杜甫诗的历史见证品格 及其审美分析 杨 义 摘 要:杜甫是一位直面大时代沉落的大诗人.历代诗人的写作中跟自己的时代联系最紧密的一种诗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