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系10级语文教育专业 - 范文中心

汉语言文学系10级语文教育专业

04/03

汉语言文学系10级语文教育专业

毕 业 论 文

学生姓名: 张慧

学 号: 1100203090

班 级: 2010级语文教育(2)班

指导教师: 林海

浅谈陆游诗词的爱国主义精神

内容摘要

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也是诗歌作品存世量最多的诗人。由于陆游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时代,所以他常常为分裂的祖国而忧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陆游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陆游的爱国情怀终生不渝,收复失地是他一生的伟大志向,他的一生为国家统一而努力,谱写了一首首充满悲壮的爱国情怀的诗,不愧是南宋诗坛的领军人物。

关键词

陆游 爱国主义 忧国忧民 舍生报国 思想内容 影响

爱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亘古不变的旋律,向来备受人民关注。在文学领域,爱国主义也早已成为评判作家思想性的一个重要原则。陆游的诗歌无不渗透着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挚爱,因而享誉千古。

陆游的诗歌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有的感时伤怀抒发感情,有的描绘祖国壮丽山河,也有的反映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或凄美爱情等。这些作品或气势恢宏或感情炽烈,然而在这些内容丰富的作品中,始终有一种感情贯穿其间,那就是收复失地,御辱强国的强烈的爱国主义之情。陆游为被分裂的祖国而忧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这种永不衰竭的爱国主义之情是陆游诗词作品的主旋律。

死去无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这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示儿》。一个在生命弥留之际的老人,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国家的前途与命运。这样博大的胸襟,是何等难能可贵,怎能不令人拍案赞叹?陆游这位伟大的诗人堪称是我国古代爱国诗人的典范。

陆游一生著述丰富,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诗九千三百多首,词亦有一百三十多首。其中许多诗词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那么作为一个诗人,陆游为什么会具有如此强烈的恢复中原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使之成为自己作品的主旋律?这就与陆游所处的时代、社会、家庭环境及陆游自身的人生经历分不开了。

一 陆游诗词中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源泉

陆游的诗词创作之所以在思想上取得巨大的成就,并不是偶然的。陆游的一生都是在激烈的民族斗争中度过的,丰富的生活经历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他的创作获得了永不枯竭的源泉。

(一)内忧外患的时代造就了爱国作家

陆游生于宋徽宗宣和七年,正值金军灭辽后南下入侵北宋的动乱时期。陆游一家迫于战乱,“渡河、沿汴、涉滩、绝江”,到处逃难,直到他9岁时才到故乡山阴定居。正是这样颠沛流离的生活,幼小的陆游便已深切的感受到了国破家亡的奇耻大辱。南宋初期,金统治者继续挥兵南下,国家严重分裂,百姓过着流亡生活。广大人民从反抗民族压迫,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坚决要求抗金。而以宋高宗、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却只希望通过对女真贵族的屈膝求和来换取东南半壁的苟且偷安。这样,和战之争开始了,爱国主义风格成为了许多进步作家追求的共同倾向,张元干、张孝祥、辛弃疾的词,陆游、范成大的诗,陈亮、叶适的散文,共同把我国文学史上的爱国主义传统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而陆游则是这些文人中最杰出的代表。

人说“时势造英雄”,我说是时代造就了陆游这位伟大的受国诗人。陆游生活的时代,北主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宋帝国的半壁河山已经沦于异族的统治之下,而且金兵继续南侵的威胁也始终存在。而在这动乱的年代里,昏庸的南宋政府只是侥幸偏安一隅,不顾人民的悲惨生活,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主张议和的卖国投降派更是用残酷的手段迫害主战的爱国志士。而勇敢的人民仍然和少数的爱国人士进行着反抗。是发奋图强侍机北伐以恢复中原,还是屈膝投降以苟安于东南一隅?这直接关系到宋帝国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全民族的命运和尊严。陆游作为时代的歌手,理所当然要把抗敌复国作为最重要的主题。正是这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战争年代和为收复国土需用英勇战斗的人民,造就了陆游这样一位民族战士和爱国者。

(二)家庭的熏陶,培植起陆游忧国忧民的思想

陆游出生在一个富有学术和文学空气的仕宦之家,其曾祖父、祖父在文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父亲陆宰是位著名的藏书家,也是个有爱国思想的官员。他以国愁为念,常常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家谈论国事,斥责祸国殃民的昏君赃官。这对陆游的爱国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从小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誓愿。

如果说陆游所处的时代是造就其爱国主义情怀的大环境的话,那么,家庭的熏陶,父辈的影响,恩师的教诲就是培植起他忧国忧民思想的小环境。陆游出身于官宦。父亲陆宰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的官员。同他交往的也都是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这些人经常中陆家谈论国家兴衰,民族灭亡的大事。当他们谈到悲愤之处,有的拍案大骂,怒发冲冠,有的认愤填膺,怆然涕下。少年陆游看到这种情景,深深地被长辈们的爱国激情所感动。每当父亲同那些友人学者秉烛夜谈时,正是小陆游增长见识的好机会。他总是不声不响地坐在一旁,凝神倾听,铭记心坎。这种家庭亲友间的爱国思想和高尚情操,对他耳濡目染,熏陶默化。使陆游很早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陆游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陆游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陆游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三)仕途坎坷,报国无门激发了陆游的爱国情怀

正所谓“悲愤出诗人”,陆游一生命运多舛,仕途坎坷。抗金复国的主张多次遭到求和派的排挤和打击。但是,陆游反抗外侵,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信念却坚定不移。

为了效力国家,陆游和其他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一样,也走上了科举的道路。29岁时,他赴京(临安)考试,但因为他主张抗金,“喜论恢复”,名列奸相秦桧孙子秦埙之上,触怒了秦桧,遭到排挤,在第二年复试时被除名,直到1162年,抗战派稍有抬头时,才被赐以进士出身。

在任镇江府通判期间(即1164年)陆游积极支持张浚北伐,并且乘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建议。由于北伐失利,统治者伐金之心动摇,陆游被主和派罢官。

在1172年,主战将领四川宣府使王炎听到陆游的名声,把他请到汉中去做幕僚。陆游向王炎陈进取之策,提出一些经略中原,积粟练兵的战略。他充满胜利的信心。“千年史册耻无名,一寸丹心报天子”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可是“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洲的报国热忱并不能实现。不久,腐朽的朝迁将王炎召回,随即罢免,陆游也被改任他职。

陆游在1178年时受召离川东归,在江西任上(1180年),因为拨义仓粮食赈济灾民,被认为“擅权”而罢职回乡。1186年再次被起用,又由于坚持抗金复国,竟以“吟咏专嘲风月”的罪名,再次被罢官司。诗人有绝句记其事:“扁舟又向镜中行,小草清诗取次成,放逐尚非余子比,清风明月入台评。”

陆游在此后的二十年间,绝大部分都是在故乡山阴度过的。由于生活的转变,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但诗人仍然“寤寐不忘中原”,爱国思想日益深沉。八十一岁的老诗人为实现恢复中原的理想,曾经积极支持了权贵韩佗胃的北伐之战,但由于轻率,很快就失败了。由于陆游与刊曾有上述关系,在当时和后来都曾受到责难被认为是“晚节”不终。其实,陆游在韩当政时退而复出,主要是为抗敌复国的夙愿所驱使,并无趋炎附势之意。

喜定二年(1210年),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

离开人世。

陆游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在政治生活中,陆游虽然历经宦海沉浮,屡次遭到排挤和打击,多次罢官司闲居,平生志业,百无一酬,但他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恢复失地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相反,民族的苦难,自身遭遇的坎坷更激发了他内心的爱国激情,他挺身而出,站在民族的立场,不屈不挠地斥责侵略者的罪行,揭穿卖国者的面目,并呼吁人民奋起抗争。留下了传诵千古的动人诗篇。

二 陆游爱国主义思想在诗歌中的主要表现

(一)、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言征伐恢复事。”

陆游一生心系国家,忧国忧民。他在诗篇中突出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矛盾,洋溢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古诗《关山月》表达了诗人内心坚决抵抗金兵的强烈愿望。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这是一首七言乐府古诗,开头四句诗人说明金宋双方签定议和诏书已经十五年了,将军长期不战,徒然驻守边境,忘记抗击敌人的责任。贵族的深宅大院中按节歌舞,沉迷酒色之中,忘记了当时的局面。战马在马棚里养的肥死,弓长期不用都断了弦。这四句诗表现出战争停止后,将军、贵族、马匹、兵刃等保养的状况。将军的应战观念消失得无影无踪;贵族们整天不理政事,沉迷酒色;马匹兵刃损失严重。以上这几方面都对战备起了消极作用。全诗每句中都显示着南宋朝廷的这种安定和平景象是用沉重的代价换来的,而这种所谓的“安定和平景象”是不能长久的,在这之中暗存着杀机。在我们现代人眼里看待这个问题,陆游对当时各种腐败现象的存在是愤怒、痛心的心境。接下来诗人又写道戍边战士的苦闷心情,在戍楼上听着敲起刁斗的声音,一遍又一边地催着月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也有壮年逐渐地衰老,已是白发苍苍。谁能知道笛曲关山月所传达的心志呢?明月徒然照着留在沙场上的征人尸骨。难道把这些都忘记了吗?这四句诗写的情调比较苍凉、悲观,为死去的卫国战士哀悼,也为空守边塞的将士无奈,为国捐躯的尸骨白白的留在战场,活者的士兵空守边疆是仅是退还举棋不定,这些难道朝廷都忘了吗?此情此景令人悲观,让人叹息。陆游在最后写道:“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中原的动乱从古至今也曾有过,但是这些政权岂能长久?中原的人民忍受痛苦,盼望恢复中原,祖国统一,今夜不知多少地方的人民在落泪。这几句诗是诗人对金人入侵中原的蔑视。一句“岂有逆胡传子孙?”形象生动且深刻地揭露了外族的伎俩,同时表达了对沦陷区老百姓的深切同情与关注。

(二)、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还表现在抒发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慨

陆游以其卓越的文学才能很快地步入仕途,先后做过萌补登仕郎,宁德县主簿,检法官,各地通判,在做秋操检阅时,想到自己并不是不能打仗的文弱书生,只是苦于没有抗金立功的机会。《书愤》一诗抒发了陆游主张用军事力量收复失地的看法。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在首联写年轻时的雄心壮志,早年哪里懂得世界上的事情是多么艰

难,险恶。没有考虑有多少障碍,北望中原,气涌如山,豪气磅礴,信心十足。在这里诗人表面上看来好像自悔当年不知世事,实际是为世上有这么多邪恶的东西感到愤慨。接下来颔联是回顾自己在抗战中值得回忆的事迹。陆游任镇江通判时,曾经为加固防线,添置战舰尽力,后来陆游还因“力说张浚”被免职。陆游也曾戍守大散关,还曾提出“进取之策”。这些都是诗人心中永远不能忘记的。然而,又都是未能实现志愿的恨事,回忆起来愈加愤慨。诗人自己的志向未能实现,空有对国家长远的雄心,镜中照见自己的两鬓已经斑白。诗中的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中间”,诸葛亮的确足以名扬于世,虽然世事充满艰辛,他却毫不动摇,千年以来谁能与他相比呢?这既是呼唤像诸葛亮这样的英雄人物出师北伐,达到九州统一,又是鞭挞不思恢复,一味屈辱投降的南宋投降派。这首诗正如严修教授所说:“空怀‘忧国孤臣泪,平胡壮士心’的陆游,至死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愿望。‘至死恨不见中原’,成了他永远的遗恨。”这种理想破灭的凄凉,也是一种崇高的悲剧美,是陆游诗歌最感人的精神力量。”

(三)、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体现在关注百姓关心人民生活疾苦

陆游曾前后在农村度过了三十多年的时间,与人民朝夕相处,对人民的愁苦酸辛有深切了解,其诗作关注劳动人民生活疾苦,自然超越一般诗人的浮泛,表现了陆游悲天悯人的伟大爱国情怀。在与人民的对照中,他进一步深察自我,对百姓倾注了深切的同情。“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粳;牛领疮见骨,叱叱犹夜耕;竭力事本业,所愿乐太平。门前谁剥啄?县吏征租声。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榜,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还家欲具说,恐伤父母情。老人倘得食,妻子鸿毛轻。”(《农家叹》),全诗写出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善良性格,以及剥削阶级对他们的残酷掠夺,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同时他还融入人民生活中去,“我是识字耕田夫”,诗人虔诚地以能把自己摆进农夫的行列而感到光荣,以能够疏离原本所属的士大夫阶层为自豪。他在《晚秋农家》中云:“我年近七十,与世长相忘。筋力幸可勉,扶衰业耕桑。身杂老农间,何能避风霜。夜半起饭牛,北斗垂大荒。"诗人不仅"身杂老农间”,以一个纯粹的农民形象体验着农民的生活,而且“与世长相忘”,以远离尘世的淡泊情趣贴近人民的心理。《贫甚作短歌排闷》云:“年丰米贱身独饥,今朝得米无薪炊。地上去天八万里,空自呼天天岂知。”只有切身体味农民的困苦,才能对农民抱以深切的同情,才

能写出感人肺腑的诗句。对农民苦难的同情与关照,是陆游诗歌之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

(四)、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以幻象梦境来表

达报国理想,探寻自我的存在方式上

清代赵翼谈到陆游的纪梦诗时说:“即如记梦诗,核计全集共九十九首,人生安得有如许多,此必有诗无题,寄托于梦耳。”那么我们就领略一下陆游的纪梦诗《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见城邑人物繁丽,云西凉府也。喜甚,马上作长句(七言诗)未终篇而觉,乃足成之》天宝胡兵陷两京,北庭安西无汉营。五百年间置不问,圣主下诏出亲政。 熊罴百万从銮驾,故地不劳传檄下。筑城绝塞进新图,排仗行宫宣大赦。 冈峦极目汉山川,文书初用淳熙年。驾前六军错锦锈,秋风鼓角声满天。苜蓿峰前尽亭障,平安火在交河上。 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

诗中说,自从唐代天宝之乱后,直到南宋孝宗淳熙年间,五百年来北庭安西地区一直没有收复。而自己在梦中却看到了偷安的皇帝实现了收复失地的圣事,平定了辽远的北方,通用南宋王朝“淳熙”的年号。各地群众都为太平盛世而欢呼,边境的妇女梳头打扮也学京都的式样。俗话说:日有所思,也有所梦。诗人终日在思索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国家领土完整统一,人民安居乐业。于是,自然而然的在梦境中得到解脱,使精神得到升华。军队的强大,皇帝的圣明,诗人认为是收复失地的强有力的因素。一句“圣主下诏初亲征,熊罴百万从銮驾”是诗人心中盼望已久的圣事。可惜大诗人陆游竟生在那个苟且存生的时代,上不能言事,下不能拯救百姓,此时心如油煎。梦中寄托这种信念,陆游强烈愿望已达到了顶峰,恨不得把精神迅速转为物质力量。又如他在《异梦》一诗里叙述了自己见到奇异的梦境,梦到自己身穿铠甲去作战,收复中原。“山中有奇梦,重铠奋雕戈;敷水而通谓,潼关北挖河;凄凉鸣赵瑟,慷慨和燕歌。”表达了诗人收复失地的迫切愿望与为国奋战的决心。

(五)、陆游的爱国思想也渗透在他的全部生活中

一切事物,无不可以引起诗人的联想,或游胜地,或凭吊古人,或读古书,或看地图,或闻雁声,或赏雨雪,或睡梦,或醉酒,无不使他浮想联翩,感慨万千。正如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里所说:“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入诗。”诗人在六十七岁时广泛的深入群众调查疾苦,写下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人此时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三万里河”“五千仞岳”此乃祖国大好壮丽河山。“遗民泪尽”“南望王师”这种惨痛的状况都是外敌入侵造成的。为什么国家拥有这么壮观的河山的无比热爱的赞颂,也是对南宋朝廷如此腐败罪行的鞭挞。

三、陆游爱国诗的艺术特色

陆游的诗不仅有着丰富的内容,反映了南宋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从艺术成就讲,在同时代,也是首屈一指的。

陆游在诗歌创作上受过江西诗派的影响,而他摆脱了江西派某些瘦硬生涩的特点以平易流畅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抒写着爱国之情。陆游主要继承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许多诗也象杜诗一样,善于通过个人生活经历和见闻中的典型事例去反映时代的风貌,使人们能够从生动真实的形象描绘中认识当时重大的社会问题。

陆游生平诗作逾万首,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与尤(亵),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为南宋诗坛四大家。其诗表达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强烈愿望,并抒发自己立志报国但壮志未酬的悲愤。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中,对农民的痛苦寄予深深的同情,常与爱国精神联系,其诗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诗史”,当时人称其为“小太白”。

爱国诗,也可称政治抒情诗,诗人将自己一腔的爱国热血全部真实的寄予作品之中。陆游的爱国情怀,是十分值得一提的。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他对祖国的赤诚,至死不渝。他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如梦来。

这是首绝句,作诗时,陆游已六十岁,虽然年迈力衰,独居孤村,但心怀壮志,思报国,戍守边防。[9]虽不得志,但尚不自衰,以至积思成梦,在睡梦中实现救国杀敌之志,可见诗人的报国之情是何等强烈。(以梦来写真实的情感,表现出诗人激昂的浪漫主义激情)

首先,陆游的诗主要是现实主义的,但在现实主义的描绘中又往往浸透着诗人的浪漫主义激情,融合着一些浪漫主义的幻想。从这点上说,他的诗又显然受到李白的影响,并曾有“小李白”的称号。陆游诗歌的雄伟阔大的气象,同盛唐边塞诗人,特别是岑参也有相通之处。但陆游诗中的浪漫主义同李、岑的浪漫主义是不同的,他不象李白那样主要是追求摆脱庸俗世态的羁绊,也不象岑参那样歌颂雄伟壮丽的边塞河山,陆游诗的浪漫主义主要表现在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实现的英雄业绩在幻想世界中得到实现。现实生活给诗人渴望胜利的心情带来的只能是失望,而诗人却坚信北伐中原恢复国土的壮举是完全应该而且可能实现的,因此,诗人只能驰骋美丽的想象来满足自己同时也是人民的合理的愿望。听到夜晚的风雨声,诗人会想起“铁马冰河”的战斗生活,感到江南冬天的温暖,但也会忽然“坐想提兵西海头,万骑吹笳行雪野,玉花乱点黑貂裘”对着一张运粮图,

诗人眼前就浮现出“马声萧萧阵堂堂,直跨井径登太行,壶浆箪食满道旁”的动人景象,甚至于醉中写作草书他也想象“酒为旗鼓笔刀槊”,“如见万里烟尘清”。而更多的场合则是借助于梦境。如《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和《五月十一日夜旦半,梦从大驾亲至„„》二诗,诗中所写都是浪漫的幻想境界,然而从场面的描绘到细节的刻画用的都是写实的笔法。它们既不同于屈原、李白的迷离神异的幻境,也不同于岑参的实际战斗生活的夸张。[10]这种幻想境界和写实手法的结合,是陆游的带有浪漫主义倾向诗歌的显著特征,是古代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新的扩展。

其次,陆游的诗,律绝古体,均有佳作,尤擅长七古、七律和七绝,语言明丽自然,属对工整而又流利畅达。清沈德潜称赞陆游的七绝“对仗工整,使事熨贴,当时无与比埒”,这个评语是中肯的。陆游七律中的对仗,写战争是那样雄劲有力:“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抒发郁闷时那样沉重苍劲:“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写自然景物时,又是那样新巧细腻:“数蝶弄香寒菊晚,万鸦回阵夕枫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是一个渴望从事伟大事业的诗人,然而他的一生岁月又是闲置的多,这样的生活特点反映在他的诗歌里,就是许多日日常遇之事,处处常见之景,举凡饮酒高歌,登临眺望,山川花木,鸟兽虫鱼,都被他摄取到诗中,借以反映自己始终炽烈燃烧的战斗激情,使人们随处看到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激情的英雄形象。“山河兴废供骚首,身世安危入依楼”,这是登览:“志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这是赏花:“未死皆为闲日月,无求尽有醉工夫”,这是饮酒:“客心尚壮身先老,江水方东我独西”,这是行船;其他如“衰如蠹叶秋先觉,愁似鳏鱼夜不眠”等等,都是借助日常事物从而抒写出诗人内心要求与现实处境的尖锐对立,虽然意境略有雷同,但他们形象各别,在不同的诗里,都圆润妥帖,现实了作者的高度技巧。

上文讲过陆游晚年闲居故乡山阴,即使这时他仍念念不忘国家,这种爱国情怀难能可贵。在《游山西村》中: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1]

诗人从一个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典型的场景着手,写了诗人脱离黑暗官场,置

身于家乡的淳朴,清新的生活环境,倍感欣慰,虽是闲适的乡居生活,却流露出诗人未能忘情国家的胸怀。这又是一种很常见的表现手法。

陆游的《诉衷情》表现出诗人壮志未酬的无奈之感,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萤,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它们在处境遇上有共同性,都写到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情感,但骆宾王的重点在表现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压抑阻碍而陆游的《诉》则中重点在表现主观感情上的感慨,同样是壮志未酬,但他们的人生体验和感慨却各有不同的特点,这种特点既反映出他们处境遭遇的相同之处,也反映出他们不同的个性。

四、陆游诗词的深远影响

陆游是杰出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数量非常丰富。在他八十余年的生命历程中和九千首诗词中,始终贯穿着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我国诗坛上的崇高的地位。

陆游以卓越的成就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后期,不少诗人以陆游为学习典范,还继承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较为重要的如:戴复古和刘克庄。江湖派诗中戴复古和刘克庄的诗词创作中都继承了陆游的诗歌特色,他们在主题倾向和艺术风格中都受到陆游的深刻启迪。到了宋末,宋代遗民中许多爱国诗人都对陆游的爱国思想产生了共鸣。陆游的爱国诗歌在后代也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清末以来,每当国势危难时,陆游往往成为鼓舞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精神力量。陆游对祖国的统一而歌唱而呐喊的战斗精神,以及那种终生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对那个时代,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永远教育激励着后人。

总之,陆游诗词的成就在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是杰出的,特别是诗人那些热血沸腾的诗篇,抒发了个人的豪情壮志,抨击了统治者的昏庸,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感人肺腑。陆游为被分裂的祖国而忧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可以说这种爱国情怀是他的诗词作品的主旋律。梁启超就曾热烈的赞扬陆游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②陆游的爱国诗篇鼓舞着人民,在宋代文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是鲜亮的一笔。

注释:

① 选自《中国古代文学教程》下册,于非主编 1989年(第一版) 101页 ② 选自《饮冰室文集》;梁启超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8年(第一版) 340页

参考文本:

①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1999年11月出版

② 《宋诗三百首》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2年2月第1次出版

③ 《中国古典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 袁行霈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7月

文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贾振刚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2、《应用专科大学语文自学指南》 方智范主编,百家出版社,1994年

3、《中国文学史纲要》 李修生主编,人民出版社,第105-117页

4、《南京大学学报》 主编方之光、崔之清,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1984年

5、《陆游诗集导读》,严修,巴蜀书社,1996年

6、《谈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濯银波,濮阳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

7、《陆游诗选》,游国恩李易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8、《中国古代文学教程》下册,于非主编,1989年第一版

9、《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下),周建忠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10、《中国文学史纲要(三)》,李修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相关内容

  •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说明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说明 1. 语言学概论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语言学概论>是南京电大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语言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阐释,为学生学习其 ...
  • 广西民族大学留学生招生简章中文版
    广西民族大学留学生招生简章 广西民族大学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的南宁市,位于风景秀丽的相思湖畔.学校成立于1952年,是国家民委和广西区政府共建.广西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学校面积有1983亩.学 ...
  • 全国高校英语专业研究生考试科目
    学校 系(部所) 招生专业 拟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英美文学 ①政治②日/法/德/俄/西③基础英语④英美文学 语言学 ①政治②日/法/德/俄/西③基础英语 ④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翻译理论与实践 ①政治②日/法/德/俄/ ...
  • 考试科目-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部
    考试科目 211 翻译硕士英语 考试范围 211 张汉熙, <高级英语>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修订本 333<教育学原理>,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年 <中国教育史>, ...
  • 中国最牛十所大学盘点支招高考报考技巧
    中国最牛十所大学盘点 支招高考报考技巧 来源: 高分网 各个大学都有自己的杀手锏,但是如果你想进中国最牛的一些企业或者单位,就别老是盯着清华北大了,直接找这个行业最认可的大学更靠谱.高分网高考频道小编盘点中国最牛的十大行业最认可的大学,并为 ...
  • 对外汉语的认识
    今天我谈的题目是<对外汉语教学是什么样的学科--在新的形势下对学科性质.特点的再认识>. 随着世界一些地区出现了汉语学习的热潮,在国内也出现了汉语教学的热潮,不但是遍布全国的三四百个高等学校以及越来越多中小学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而 ...
  • 华中师范大学翻译硕士
    1.7上午政治不多说 1.7下午的翻硕英语 第一题20个单选30分 难度还行 主要是单词要背好了 第二部分是阅读5篇40分 前三篇是15个选择 很简单~~第四篇根据阅读给了两句话要让判断正误 True ,False or Not given ...
  • 大学语文.基础写作.写作. 应用写作.经济应用文写作.专题写作
    开放教育专.本科与成人专科 大学语文.基础写作.写作. 应用写作.经济应用文写作.专题写作 六门课程复习指导 一.大学语文复习指导 大学语文是各类型教育.各层次.各学科.各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今天我们复习的是开放教育专.本科开 ...
  • 中国文科大学排名及TOP10重点专业
    中国文科大学排名及TOP10重点专业 (2011-04-27 12:32:22) 名次 等级 单位 1A++北京大学 2A++北京师范大学 3A++南京大学 4A++复旦大学 5A++中国人民大学 6A++四川大学 7A+浙江大学 8A+清 ...
  • 1张杰简介
    1.张杰简介 张杰,男,1956年生,浙江人,199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 院研究生院俄语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外国 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联合国国际信息科学院院 士.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语言符号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