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抗战中的大理人民 - 范文中心

滇西抗战中的大理人民

06/26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军攻占中国东部沿海港口。1937年8月20日,日本海军宣布封锁中国海岸,阻止一切战略物资进入中国,企图使国民政府屈服。接着日寇又先后攻占上海、南京和武汉,截断了粤汉铁路,联通国际的海关将被日军全面封锁,国民政府迁都四川重庆。此时国际通道仅剩一条运量很小的滇越铁路,根本不能适应抗战的需要。为了打通外援抗战军需的通道,在8月召开的国防会议上,云南省主席龙云向蒋介石建议修筑滇缅公路,即着手同时修筑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并提议:“公路由地方负责,中央补助;铁路则由中央负责,云南地方协助。”当即得到蒋介石的赞许,决定筑路费由中央政府及云南地方政府各负担一半,施工力量由云南省地方政府组织。并让交通部、铁道部协同办理。龙云返滇后,立即动员各方,研究确定路线,派专员勘测。1937年11月,国民政府拨款200万元,限期一年修通滇缅公路。为此,省府在昆明设立了省公路总局,省主席龙云亲自兼任公路总局督办;禄国藩为代理督办,具体负责。相关各县相应成立公路分局,专管公路建设。  滇缅公路全长1146公里,其中在云南境内959.4公里,在已建成的昆明至下关东段(长411.6公里,1935年12月已通达下关)土路基础上改善;下关至畹町的西段全长547.8公里,全部为新建工程,是全线工程的重点。沿途翻山越岭,经滇西横断山系纵谷区的怒山、高黎贡山等山脉,跨越漾濞江、澜沧江、怒江等河流和无数的深谷,水流湍急,地形复杂,气候恶劣。云南省公路总局集中了省内技术人才,确定线路由昆明、下关、保山、龙陵、经畹町出界,接缅甸腊戍——曼德勒——仰光铁路。并在保山设置总工程处,就近直接指挥各段工程的推进。审核全线测设图及预算,做好后勤工作。总工程处下设6个分段,进行各段公路的测量设计工作,分工合作,抓紧测设。即(1)下关——漾濞;(2)漾濞——永平;(3)永平——保山;(4)保山——龙陵;(5)龙陵——潞西(芒市);(6)潞西——畹町。  在修筑公路过程中,云南省政府采取“非常时期”的办法,下令滇西各县政府,征集民工筑路。限令1937年12月动工,1938年3月完成全部路基工程。省府通令滇西公路沿线的大理、凤仪、蒙化(今巍山)、漾濞、顺宁(今凤庆)、昌宁、永平、云龙、保山、龙陵、腾冲、镇康12个县,以及潞西、陇川、梁河、瑞丽、莲山5个设治局每天应出工人数。凤仪4000人、大理5000人、蒙化8000人、漾濞6000人、顺宁5000人、昌宁7000人、永平8000人、云龙10000人、腾冲8000人、镇康5000人、潞西8000人、梁河3000人、陇川1000人、保山28000人、龙陵7000人、莲山1000人、瑞丽1000人,17个县及设治局共11.5万人,连同招商的石工、木工2.3万人,共约14万人。限12月到达指定地点,赶筑滇缅公路西段工程。由于担心完不成任务,实际到路上的民工还超出计划数字,而在东段沿线的昆明、安宁、禄丰、广通、楚雄、镇南(今南华)、姚安、祥云、弥渡等县改善工程的每天约有6万人。因此,滇缅全线每天出工人数,在紧张时期超过20万人。为了保证工程早日竣工,云南地方政府责令沿线各县(局)行政长官亲督施工。下关至畹町的西段,平均每公里就有民工255.56人,每3.9米就有1人,经过9个月的时间抢修,到1938年8月底滇缅公路中国段全程959.4公里全线通车。滇缅公路的建成,是云南各族人民历史性的伟大贡献。8月31日,云南省督办禄国藩宣告滇缅公路通车。西段完成土方1123万多立方米,石方110万多立方米,修建大、中、小桥梁243座,涵洞1789个,铺路面800公里。据有关方面估计,筑路民工和工程技术人员死亡人数约3000人,死亡率约为1.5%,平均每建成一公里就有3人以上以身殉职。他们大多死于爆破、坠崖、坠江、土石压埋等工程事故和恶性疟疾等疾病。伤残者多达1万多人。人们称滇缅公路是云南全省尤其是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抗日生命线,这是完全符合事实的评价。  滇缅公路经过大理地区的祥云、弥渡、大理、漾濞、永平、云龙6县,过境路长264公里。其中下关至云龙坡脚段全长176.9公里,分设下关、永平两个工程处。不久又增设功果桥工程处,专司澜沧江上大桥的施工。具体任务划分是:下关一号桥至三号桥,由凤仪县负责修筑;三号桥至大坡箐段,由大理县负责修筑;平坡至漾濞大桥段,由顺宁县负责修筑;漾濞大桥至太平铺段由漾濞县负责修筑;太平铺至黄连铺段由永平县负责修筑;黄连铺至大栗树段,由昌宁县负责修筑;大栗树至坡脚段,由云龙县负责修筑。在紧张赶筑阶段,下关至云龙坡脚的上马民工实际超过7万人。筑路民工都要自带行李和口粮,自带锄头、粪箕、扁担和刀斧等简陋工具,步行到工地,路程远的顺宁、昌宁两县民工要走五六天才能到达。筑路民工抵工地后,还要自搭草棚,有的则住洞穴,甚至栖息在岩石、树丛之中。参加筑路家人还要三天两头为工地上的亲人送粮、送衣物。全线工地都是锄挖、肩挑、人扛,身披蓑衣,昼夜赶修,十分艰苦。上马民工不但要义务修筑土路,所需之石灰也由民工义务烧制,仅石方和桥涵直接由省公路局发包。石方工程所需之炸药、炮杆、撬杠、十字镐、铁铲等物资和工具,统一由省公路局组织后派民工、骡马运至工地。在抢修下关至云龙坡脚全段工程的8县中,就有大理、凤仪、永平、云龙4县按期完成筑路任务,荣记大功。在其修筑过程中,大理地区各族人民不分男女老少,鳏寡孤独,有的是夫妻双双参加筑路。有的甚至祖孙三代都在施工工地。民工们自带口粮和工具,大理、永平等地的中小学生也组织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民工们克服千难万苦,昼夜苦战。没有水泥,他们自烧石灰、黏土作水泥;没有火药,就地土法制造火药;没有压路机,他们就造石滚压路;火药供应不上,就用两千年前修“焚道”的火烧法,用柴火烧岩石,激水崩裂。苦战8个月,投入1008万个工日,修通了过境大理地区的公路。滇缅公路漾濞段有70余公里,滇缅公路西段的起点由下关外经“三步两座城”至三号桥然后沿西洱河走平坡入漾濞,关漾段长74.2公里,修建这条公路,漾濞人民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和牺牲,仅在小尖山崖子不足百米的路段,就有近百人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相关内容

  • 云南导游复习基础知识
    云南导游复习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选择题) 第一章--云南历史概述 1.开远小龙潭是我国第一个腊玛古猿化石地点,开远腊玛古猿生活年代约为1500万年前. 2.禄丰县石灰坝被认定是世界上腊玛古猿化石最丰富的地方,禄丰腊玛古猿生活年代约为 80 ...
  • 滇缅会战,抗战反攻阶段的真正起点
    在军史专家余戈看来,国内对抗战的探讨往往局限在东线战场,而对西线的滇缅战场不够了解,他认为:滇缅会战应该被视为抗战反攻阶段的真正起点.余戈主张以"微观战史"的方式研究抗战,先后著有<1944:松山战役笔记>. ...
  • 少数民族建筑
    竹民俗:云南少数民族竹楼建筑 竹楼是最具代表性.最富有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竹制民居建筑,在云南省境内的傣族.佤族.布朗族.基诺族.德昂族.哈尼族.独龙族.怒族.傈僳族.白族.景颇族.拉祜族等聚居区,竹楼是主要的民居建筑形式. 竹楼是采用干 ...
  • 1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地跨东经98°52′-101°03′,北纬24°41′-26°42′之间,东巡洱海,西及点苍山脉,是中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地处低纬高原,四季温差不大,干湿季分明,以低纬高原季风气候为主,常年气候温 ...
  • 近代史实践报告
    孙立人-缅甸丛林里的东方之狐 孙立人简介: 孙立人(1900~1990),字抚民, 号仲能, 安徽庐江金 牛镇人.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 院.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军衔.参加战役有淞沪会 战,缅甸战役以及金门战役.抗日战争中军 ...
  • 明清时期云南纺织业发展的形式及特点
    明清时期云南纺织业发展的形式及特点 陈征平 (云南大学社会学系 650091) 摘要:对云南明清时期纺织业的发展问题史学界向无人涉足.本文初步研究了云南纺织业生产于当时的具体运作方式,内容包括:官府作用.纺织业织造类型.以及发展的基本特点等 ...
  • 大理州历史和现代名人
    大理州历史和现代名人 摘自:大理州政府网站 2011年6月2日 [历史名人] [历史人物] 大理是英雄们逐鹿中原,决一雌雄的舞台.他们在这里纵横驰骋,指点江山,演绎了一幕幕憾天动地的历史活剧. 大理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在漫长的历史中,这里走 ...
  • 中国远征军:抗日名将--阙汉骞
    抗日名将--阙汉骞 阙汉骞 ,国民革命军中将,1901年1月19日出生于湖南省宁远县北乡阙家庄(清水桥乡阙家村).幼年入家乡平田伦英初小,毕业后考入宁远县立高小.高小毕业后考入第13联合中学.中学毕业,考取湖南法政专门学校,后因逢母丧而辍学 ...
  • 普米族族源研究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JOURNALOFSICHUAN 第19卷第1期 2010年2月Vol119No11 Feb12010★民族研究★ 普米族族源研究段红云 冯丁丁 [摘 要]本文就20世纪50,分别列出了"牦牛种说".& ...
  • 腾冲的民俗资源
    腾冲的民俗资源与开发 一.腾冲民俗资源概况 腾冲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世代生息繁衍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在漫长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比如汉民间的腾越古乐.皮影戏.花灯.仙灯.鱼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