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 - 范文中心

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

01/25

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2、有关零的运算规律

一个数加上0,还得这个数。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都得0。

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还得0。(注意:0不能做除数)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a +b=b+a

2、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 (a+b) +c=a+(b+c)

3、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a ×b=b×a

4、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a×b) ×c=a×(b×c)

5、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a+b) ×c=a×c +b ×c 或者a ×(b+c)=a×b +a ×c (注意:除法没有分配律)

6、乘法分配律应用:(a—b) ×c=a×c —b ×c

7、减法性质:a -b -c=a-(b+c)

8、除法性质:a ÷b ÷c= a÷c ÷b= a÷(b×c)

9、牢记:25×4=100 125×8=1000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2、小数部分的数位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 ,小数部分有最高数位是十分位,没有最低数位;

整数部分有最低数位是个位,没有最高数位。

3、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4、10个十分之一是1,100个十分之一是10;10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100个百分之一是1;10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1里面有10个十分之一;1里面有100个百分之一;十分之一里面有10个百分之一。

5、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

6、小数的写法:整数部分按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0的,整数部分写0,小数部分依次写出每个数字。

7、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应用小数的性质,可以根据需要改写小数(化简和改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8、小数的大小比较: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从十分位起,一位一位依次比下去,直到分出大小。

9、小数点移动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 ; 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 ;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 „„ 一个小数乘以10、100、1000„„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10、复名数、单名数之间的转换

(1)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以它们之间的进率,也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

(2)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也就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

11、常用单位转换:

长度单位(进率是10):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面积单位(进率是100):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1000000平方毫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0000平方毫米;

重量单位(进率1000):

1吨=1000千克=1000000克; 1千克=1000克。

12、求小数的近似数也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保留两位小数,就要把第三位数省略。如果保留一位小数,就要把第二、三位数省略。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第五单元《三角形》

1、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特点: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3、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高。)

4、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 、B 、C 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面的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

5、三角形的特性:(1)三角形具有稳定性。(2)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6、三角形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7、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底;底边上的两个角叫做底角,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

8、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三个底角相等。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9、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10、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等腰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

用三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梯形。

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法》

1、小数加减法要注意:(1)小数点对齐,也是把数位对齐。(2)从最低位算起。(3)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2、小数加减法的的验算跟整数加减法一样。

3、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相关内容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单元计划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在前面经历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和单个立体图形以及几何组合体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根据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根据给出的从一 ...
  • 20**年哈尔滨中考大纲改革
    生活报11月22日讯 21日下午,哈尔滨市教育行政网公布了<2015年初中升学考试说明>(简称<考试说明>),<考试说明>中详述了5大学科的命题原则.考试范围和考试内容等,本报依据<考试说明> ...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是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学习本册教材要初步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感知平移.旋转和对称等图形的变换,理解乘法与面积的联系,体验统计平均数的必要性,以及能够列出简 ...
  • 冀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
    冀教版初中数学教材 总目录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 1.1 几何图形1.2 图形中的点.线.面1.3 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 1.4 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1.5 用平面截几何体 第二章 有理数 2.1 正数和负数2.2 数轴2.3 ...
  •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目录(详细)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实验与探究 填幻方 阅读与思考 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观察与猜想 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 1.5 有理数的乘方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 ...
  • 浅议数学课突破重难点的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议数学课突破重难点的策略 作者:程秀琴 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43期 达尔文说过:"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足见方法重要性.为提 ...
  •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六章实数知识点复习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知识点复习以及例题讲解 1.平方根 (1)定义:一般地,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平方根, 也叫做a 的二次方根. "根号a") 对于正数a 负的平方根用 "表示(读 ...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概念.公式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分式概念 1.乘法的两种意义:⑴.表示:几个几相加是多少.⑵.表示:几个几相加是多少. 2.除法的三种含义:⑴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平均除法的意义)⑵表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包含除法的意义)⑶表示 ...
  •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6章二次根式教案[1]
    课题:16.1二次根式1 课型:新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能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二次根式. 2.掌握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3.掌握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质:a0(a0)和(a)2a(a0)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二次 ...
  • 齐齐哈尔市20XX年数学学科考试说明(定稿)
    齐齐哈尔市2017年数学学科考试说明 一.指导思想 初中升学考试应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引导新课程的实施,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目标:有利于引导课程改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