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记]导学案 - 范文中心

[黄山记]导学案

08/16

《黄山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独特的结构。

2、理清描写的思路,体会描写的形象性及描写的细腻。 3、了解对比的手法及作用。 【学习重难点】

理清描写的思路,体会描写的形象性及描写的细腻。 【学法指导】 自主阅读、问题探讨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见课文注释①

2.精读全文一至二遍,注音、注释: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悭( )吝 菡( )萏( ) 氤( )氲( ) 苔藓( ) 天蝎( )星 瓘( ) 糗( ) 褶( )皱( ) (2)注释:

氤氲: 诡奇:

3.给全文的四个部分分别加上小标题(要求:准确、简洁)。

二、课堂学习与研讨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本部分第二自然段依次写到了哪些景物?

2.本部分的描述有何作用?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本部分写古人登山,依次写到哪些时代的哪些人物?

2.本部分主要突出黄山的什么特点?

3.本文是一篇游记,第二部分写古人登山的历史是否多余?为什么?

(三)学习第三部分:

1.本部分如何表现古人登黄山的惊险?

2.本部分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采用这一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3.找出本部分中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段落,并说说其作用。

(四)学习第四部分:

1.将本部分第一自然段划分为两个层次(在课文中进行)。 2.第一层写景主要突出什么特点?

3.从下面这个句子看,四座山峰在云雾中的情况各不相同,请指出它们的差异。句子:朱砂峰被吞没,桃花峰到了波涛底,耕云峰成了一座小岛,鳌鱼峰游泳在雪浪花间。

4.找出第一层中使用比喻、比拟修辞手法的句子各二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5.理清第二层中作者的行踪(依次列出经过的主要地点)。

6.理解下列句子;

①笙管齐鸣,山呼谷应。风急了。西海门前,雪浪滔滔。而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码头上装卸着一包包柔软的贷物。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准可以撞碎我的帆桅,打翻我的船。 A、“笙管齐鸣”指什么声音? B、“雪浪”指什么? C、“暗礁”指什么?

②下列三个句子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就其中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A、妙极!妙极了!

B、摄身光!摄身光!

C、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

(五)本文在结构和表达方面有何特色?

(六)描写一个景物片断。(要求:1、生动形象、细腻;2、300字左右;3、写在小作文本上。)

【达标检测】 一、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迸发(bâng) 不掘不挠(ráo) 怆然(chuàng) 婀娜多姿(ē) B、跻身(jī) 岿然不动(kuī) 女娲(wō) 谆谆教导(zhūn) C、恫吓(xià) 病入膏肓(huāng) 浣衣(huàn) 神情尴尬(gà) D、粗糙(cāo) 徘徊观望(huái)

糟粕(pò) 锲而不舍(qiâ)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k

前湖,是南昌钓鱼爱好者的乐园。她位于南昌市的西南面。湖面浩浩荡荡,湖岩逶迤。清晨薄雾冥冥,远景虚无缥缈,仙境一般;晚霞向湖面撒下闪闪的金泊,整个前湖就会被耀眼的金泊覆盖着,既美丽又壮观,真是巧夺天工。平时,线柳摇曳舞轻姿,微风拍岸鼓涛声;山峦注目、沙滩憨笑,鱼鹰欢歌、虫鸟争鸣,真是一个“宠辱皆忘”的好钓点,要是你有兴趣夜钓,那更是别具洞天、另番情趣,只要你忙得过来,十根、八根鱼竿任你施展。 A. 浩浩荡荡 B. 虚无缥缈 C. 巧夺天工 D. 别具洞天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B、该县认真实施“村村通”这一全省规划的八件实事之一,到10月底,在全地区率先解决了农村百姓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C、中俄两国元首在致辞中一致表示,要以举办“国家年”为契机,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深化两国各领域的交流合作。

D、听说博士村官潘汪聪要给大家讲农技课,大家兴致很高,还没到时间,村委会会议室就挤满了很多村民来听课,场面好不热闹。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铁路客车动车组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 ,

, , , 。列车防火系统也很先进,重要设施都附有防火装置。

①并与地面通讯,实现地面对列车的监控 ②能实现对动车组各个系统的控制 ③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动车组即可自动减速或停车 ④同时对系统进行监视和故障诊断 ⑤无需人为干预

A.②①⑤④③ B.②④①③⑤ C.⑤④③②① D.⑤④①③②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它选中皖南山区。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末多花冈岩的山峰。它巧妙地搭配了其中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霭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这样布置后,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云海五座,如五大洋,汹涌澎湃。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然后,大自然又毫不悭吝地赐予几千种植物。它处处散下了天女花和高山杜鹃。它还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播在险要处。黄山松铁骨冰肌;异萝松天下罕见。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缈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一道温泉,能治百病。各种走兽之外,又有各种飞禽。神奇的音乐鸟能唱出八个乐音。希世的灵芝草,有珊瑚似的肉芝。作为最高的效果,它格外赏赐了只属于幸福的少数人的,极罕见的摄身光。这种光最神奇不过。它有彩色光晕如镜框,中间一明镜可显见人形。三个人并立峰上,各自从峰前摄身光中看见自己的面容身影。

这样,大自然布置完毕,显然满意了,因此它在自己的这件艺术品上,最后三下两下,将那些可以让人从人间通入胜境去的通道全部切断,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它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它封山了。

5.这几段文字描写的是黄山胜景概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结合文意,概括出黄山自然景观的主要特点。

7.在作者看来自然是有生命力的,那么,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谈谈你的看法。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山阴路上

一条修长的石路,右面尽是田亩,左面是一条清澈的小河。隔河是个村庄,村庄的背后是一联青翠的山冈。这条石路,原来就是所谓“山阴路上,应接不暇”的山阴路。诚然,“青的山,绿的水,花花世界”。我们在路上行时,望了东又要望西,苦了一双眼睛。路上行人很少,有时除了农夫自城中归来,简直没有别的人影了。我们正爱那清冷,一月里总来这道上散步二三次。道上有个路亭,我们每次走到路亭里,必定坐下来休息一会。路亭的左右墙上,常有人写上许多粗俗不通的文句,令人看了发笑。我们穿过路亭,再往前走,来到一座石桥边,就坐在桥栏上望四周的野景。

桥下的河水,清洁可鉴。它那喃喃的流动声,似在低诉那宇宙的永久秘密。

下午,一片斜晖,映照河面,有如将河水镀了一层黄金。一群白鸭聚成三角形,最魁梧的一头做向导,最后的是一排瘦瘠的,在那镀金的水波上向前游去,向前游去。河水被鸭子分成二路,无数软弱的波纹向左右展开,展开,展开,展到河边的小草里,展到河边的石子上,展到河边的泥里„„

我们在桥栏上这样注视着河水的流动,心中便充满了一种喜悦。但是这种喜悦,只有唇上的微笑,轻匀的呼吸,与和善的目光,才能表现得出。我还记得那一天,我和他两人,当时看了这幅天然的妙画,默然相视了一会,似乎我们的心灵已在一起,已互相了解,彼此的友谊,已无须用言语解释,——更何必用言语来解释呢?

远地的山冈,不似早春时候尽被白漫漫的云雾罩着了,巍然站在四围,闪出一种很散漫的青的薄光来。山腰里寥落的松柏也似乎看得清楚了。桥左边山的形式,又自不同,独立在那边,黄色里泛出青绿来。不过山上没有一株树木,似乎太单调了;山麓下却有无数的竹林和丛薮。 离桥头右端三四丈处,也有一座小山,只有三四丈高,山巅纵横四五丈,方方的有如一个露天的戏台,上面铺着短短的碧草。我们每登上这山顶,便如到了自由国土一般,将整日幽闭在胸间的游玩兴致尽情发泄出来,我们丝毫没有一点害羞,丝毫没有一点畏惧,我们尽我们的力量,唱起歌来,做起戏来。我们大笑,我们高叫。啊!多么活泼,多么快乐!几日来胸中郁积的烦闷都消尽了。玩得疲乏了,我们便在地上坐下来,卧下来,观看那青空里的白云。白云确有使人欣赏的价值,一团一团的如棉花,一卷一卷的如波涛,连山一般地拥在那儿,野兽一般地站在这边:万千状态,无奇不有。这一幅最神秘,最美丽,最复杂的画片,只有睁开我们的心灵的眼睛来,才能看出其间的意义和幽妙。

太阳落山了,它的分外红的强光,从树梢头喷射出来,将白云染成血色,将青山也染成血色。在这血色中,它渐渐向山后落下,忽而变成一个红球,浮在山腰里。这时它的光已不耀眼了,山也暗澹了,云也暗淡了,树也暗淡了——这红球原来是太阳的影子。

苍茫暮色里,有几点星火在那边闪动,这是城中电灯放光了,我们不得不匆匆回去。 8.作者本次游览对于景物的实际观察和描写分为哪几个层次?请加以概括。

9.第三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0.本文作者在“山阴路上”情绪上有何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变化?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三、语言表达

11.以“溪”、“海”和“潭”为意象写段文字,要求表达某种感悟,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不超过60字。

12.在下面横线处,仿照前面画浪线的句子,各补写两个例子。

世界上,还有什么字眼比“青春”这两个字更动人,更富有魅力?青春是早

晨的太阳,她容光焕发,灿烂而耀眼,驱逐着沉沉的阴郁;青春是 ,

, , ;青春是一棵枝叶葳蕤的树,她用绿色光芒感染着所有生灵,使春天的景象常留在人间。 ,

, 。青春是蓬蓬勃勃的生机,是不会泯灭的希望,是一往无前的勇敢,是生命中最辉煌 的色彩。

《诗词九首》理解性默写

1.《饮酒》

(1)表现诗人投身到清新的大自然中的无限喜悦之情的句子 (2)把主观对客观的感受写得异常真切自然的句子(3)本诗的主旨句是

(4)写山间晚景,表明诗人归返田园的惬意情怀的句子 2.《过故人庄》

(1)写田家热情好客的句子 (2)写田家美丽风光的句子 3.《望岳》

(1)最能体现人生哲理的句子

(2)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意境相似的句子 (3)与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4)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句子 (5)体现诗人不畏困难,俯视一切的豪情壮志的句子 4《滁州西涧》

(1)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句子_______ (2)描摹空山无人的寂寞春景的句子——

(3)流露一种恬淡自适,悠然无所作为的思想感情的句子—— 5《江雪》

最能体现诗人情趣旨向的句子—— 6《西江月 遣兴》

与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句相对应的句子—— 7《题李凝幽居》

(1)推敲二字典故出自句子——

( 2 )以动衬静,衬托出四野的静谧荒寂的句子——


相关内容

  • 黄山市文化遗产名录
    黄山市列入国家级及省级有关名录 世界自然遗产1处:黄山风景区 世界文化遗产2处:黄山风景区.西递宏村 世界地质公园1处:黄山风景区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处: 黄山风景区(5A ). 黄山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5A ) 齐云山. 黄山市花山谜 ...
  • 黄山游记作文700字
    黄山游记作文700字一:黄山游记 黄山上的石头是千奇百怪,今天我不说大家耳闻能详的猴子观海.飞来石,就说一些不太出名的吧. "童子拜观音"--在一座大山上,有一副天然壁画.看,那分明就是一尊站立着的观音菩萨嘛.再看旁边, ...
  •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黄山奇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述了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不是神话,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读着课文我们仿佛被带到 ...
  • 黄山的动植物
    黄山自然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系统稳定平衡,植物垂直分带明显,群落完整,还保存有高山沼泽和高山草甸各一处,是绿色植物荟萃之地,森林覆盖率为56%,植被覆盖率达83%.黄山野生植物有1452种,黄山上属国家一类保护的有水杉,二类保护的有银杏等4种 ...
  • 导游词(黄山)
    大家好:"我是安徽的导游员,欢迎大家来安徽旅游,安徽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有黄山.天柱山.九华山啦" 一提到安徽,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的黄山了吧.下面我就给大家 ...
  • [作文]黄山,天下第一山
    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具有"天下第一山"的美称,的确如此.黄山位于安徽南部,有四绝闻名天下,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我站在黄山脚下,仰起头,仰望着直冲云霄的黄山,我不禁感叹 ...
  • 分类别销售分析
    (一)分类别销售 均较2013年同期上升,分别增长4.29%.7.27%.2.94%,二类烟销售比重上升最大:四.五类卷烟销售比重下降,其中四类烟下降3.08个百分占,五类烟下降11.41个百分点: 进入2014年2月份,卷烟销售结构呈现四 ...
  • 黄山山地自行车特点
    诺迪维公司与挪威毕克山地自行车赛组委会挪威大使馆与中国自行车协会黄山市政府联合建立"中国黄山国际山地车自行车节"品牌赛事.通过一年一度的黄山国际山地车节进一步促进黄山市与北欧各国的经济.贸易.体育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
  •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一.激趣破题,突出题眼 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我从"奇"这个点入手. 读课题后问学生:"课题中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石'是什么样的石头?"然后 引导学生结合课题&quo ...
  • 中国极美的十类自然风景
    专题简介 仙境瀑布.万里长城.万亩菜花.黄山云海--,此景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有几回闻? 一.瀑布类 特点:感受瀑布的不同风貌. 精彩景点: [贵州省]黄果树瀑布:是我国第一大瀑布也是亚洲最大的瀑布 [四川省]九寨沟诺日朗瀑布:位于九寨沟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