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苍凉_读张爱玲的散文 - 范文中心

美丽的苍凉_读张爱玲的散文

02/27

2001年8月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A ug . , 2001

    

第19卷 第4期Jou

rnal of A du lt Educati on Co llege of H ubei U n iversity V o l . 19 N o. 4

α

美丽的苍凉

(, 武汉, 430062)

【摘 要】 本文从具象——感性、抽象——理性、幻象——神性三个层面透视张爱玲的散文。【关键词】 张爱玲 散文 具象 抽象 幻象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9-0444(2001) 04-0070-03I 06 A    一、超凡的具象

在张爱玲的文字里行走, 你仿佛回到了有月的故乡, 眼前的景致, 具体可及, 一切都曾相识, 但一切又一时看不那么真切, 你不会迷失, 但时时有迷失的感觉。张爱玲最能在这样的一种平淡的生活场景中, 度测人生的格局; 看出一个人的进退升华, 或者那背后的悲喜哀乐。在马路上, 电车上, 旁人的闲谈碎语飘过耳畔, 她会心一笑, 便从中嚼出

(道路以目》) 。一点滋味来《、《有女同车》她姑姑的日常言谈, 也会使她怦然心动, 悟出那里边有一种

(姑姑语录》) 。天然的妙趣, 记下来果然皆成妙语《

……带着如此对待生活的热爱与真诚, 再加上一份敏感、细腻的感受力, 于是产生了亲切感, 便让人发见她的真实和平凡中有一种很特别的“俗”——一种并非造作、刻意为之的风格, 一种相当生活化的风格。她不但写通俗文字, 连看, 正如她美国丈夫赖雅所说, 她也专爱看“垃圾”, 她读都爱读通俗的作品。张爱玲的“俗”, 是骨子里的, 是从血里流出来的, 是一种返朴后的归真。

文学是语言的游戏, 散文更是。张爱玲的语

[收稿日期]2001-04-18

言, 新旧文字杂糅, 平缓中暗藏机锋, 阳刚与阴柔并工, 雅语与俗话交融, 张驰有度, 疏密有致, 仿佛篆刻之上选, 疏可走马, 密不透风, 起落裕如, 闪展腾挪, 有时如高人布道, 言近旨远; 有时又如疯人夜话, 茫茫渺渺, 语无论次——大家的散文往往类似胡说。一段文字, 仿佛什么都没说, 又仿佛什么都说了, 这肯定就是一段妙文, 张爱玲的散文, 往往就是这样的文字, 看上去瘦、质; 其实富且繁, 泰然于表, 郁然于内, 这般凝结在文字里的张力, 怎会是一个弱女子发出的呢? 张爱玲先天就有一种举重若轻的能力。平实而空灵, 婉约而淋漓, 叙述得不动声色, 但一切又有声有色。张爱玲的散文, 长则万言, 短就数语, 但都有一种流动性暗示性, 动与静, 一边如深山大涧, 活水霍霍; 一边又如深潭千尺, 相守相聚, 皆孤标灿灿, 奇光四射。这样的文字当然会像个情窦初开的处女, 动不得的, 有特点的文字都是不能翻译的, 张爱玲的散文就不能被翻译, 也经不起翻译。用英文写成的《牧羊者素描》、《心愿》, 一旦译成中文, 就再不姓张了, 不能说陈子善翻译水平不高, 而是翻译不出张爱玲的

α[作者简介]汤正启(1964- ) , 男, 湖北汉川人, 湖北省文学院合同制作家, 武汉市作协会员, 湖北省作协会员。

语言。好语言是不能翻译的, 过去的沈从文不能翻译, 现在的贾平凹也不能翻译, 张爱玲同样也是不能翻译。目前学张爱玲的人可不少, 比如同是上海的王安忆, 有人说她的《长恨歌》有张氏之遗风, 我看比张爱玲差得最远最明显的就是语言。

张爱玲不经意间嵌在语言中的那些妙喻, 出神入化, 更是令人叫绝。张爱玲的妙喻在她的作品中俯拾皆是, 像佛寺上的金珠, 触处生辉, 一方面是观察的力, 一方面是表现的力, 因之大大丰富了她艺术的内涵和外延。“有人虽遇见怎样的东西亦滴水不入, 有人却像丝棉蘸着了胭脂, 一塌糊涂。”“轰天震地一声响, 来, ”, 衣, 看上去不大。”“她觉得她这牺牲是一个美丽的, 苍凉的手势。”张爱玲的比喻在机智的方面有些近似或许不及钱钟书, 但内藏的“美丽的苍凉”的意味、情状和个性却更加突出。这种奇喻加描写浑然一体, 有时候真达到了如夏志清先生所形容的程度“诗与小说里最紧张最伟大的一刹那”, 夏先生说的“一刹那”, 正如张爱玲在《更衣记》的末尾描写的一个片断:“——秋凉的薄暮, 小菜场上收了摊子, 满地的鱼腥和青白色的芦粟的皮与渣。一个小孩骑了自行车冲过来, 卖弄本领, 大叫一声, 放松了扶手, 摇摆着, 轻倩地掠过。在这一刹那, 满街的人都充满了不可理喻的景仰之心。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 ”这种自在的, 得意的人生瞬间, 仿若张爱玲笔下的文字瞬间, 常常让她捕捉到且描写出来了。

二、深入的抽象

张爱玲的散文好像在有意回避一些所谓的大主题, 而乐意写身边的一些小事; 张爱玲也曾说过自己不再那么强调主题。但唯其从小事中能写出新的主题才算本事, 才给人新鲜; 而她所说的“虽不强调主题”, 其实是强调着一种多主题——多得难以综合的无主题。比如在《谈女人》一文中, 张爱玲把所谓的“妾妇之道”、“女子的劣根性”归咎于男人的霸道, 然而她并不只就现实的情形去指责男人, 也并非要为女子护短, 她实在是知道几千年的历史是怎样形成的。写衣服的那篇《更衣记》, 它不仅仅地在写我们熟视无睹的衣裳, 仿佛是在写

历史、政治、社会和人本身, 她说“政治混乱期间, 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 他们只能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他们的衣服。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 具有清教徒的风格。”她又说“男性如果对于衣着感到兴趣些, 也许他们会安分一点, 不至于千方百计争取社会的注意与赞美, 而不惜祸国殃民”。, 但笑过人, , 更不能改变社, 照。”这倒是说对了。没有一种超出常人的深刻和见地, 难在这种平常事中提炼出诸多不平常的思想。有的作家写俗事, 就写成了通俗作品; 有的作家主张写实, 却沦为了小市民文学, 比如被称为“小市民、名作家”的我省作家池莉, 到目前为止, 看不到她成为大作家的迹象, 并不是因为她乐意写小市民生活, 也不因为她写的都是我们身边熟习的鸡毛蒜皮, 而主要在于她主题提升不够, 文理蕴含不丰, 写得太平面, 写得太老实——作人要老实, 作文不能太老实——池莉老实得有点媚俗了。张爱玲可是一个会从小事中说出大道理的不老实的精灵。

什么是好作品? 用个简单的等式表达:文采+文理=美文。张爱玲的散文就是一流的文采和一流的文理的集合, 而且水乳交融, 就像大理石中的花纹, 手摸不着, 但看得到, 有的人知道好的文章要有文采文理, 但却结合不好, 像写文化散文的余秋雨, 文采和文理都是接贴在风景掌故传说上的、生疏、冷硬、牵强, 大打了文章的折扣。张爱玲的完美, 得益于张爱玲的高超技巧。一方面, 她相当讲究文章的世俗情趣, 另一方面, 她又喜欢把观照的距离拉开, “汉唐一路传下来的中国”如何如何(中国的日夜》) , 又是她文章里常有调子, 她似乎《

漫步在人生的边缘上, 一边是小菜场、杂货店、街头巷尾和留声机里放出的悲凉的剧曲, 一边是远处的万家灯火, 历史俯瞰之下的蜉蝣人生。她从来不就事论事, 乘兴而谈, 借题发挥, 她有一种点石成金的本领。那种格言式、警句式的妙语, 在张爱玲笔下, 不时蹦出, 如大珠小珠。她说世故练达的上海人“坏, 可坏得有分寸”, “短的是人生, 长的是磨难”,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 里面爬满了蚤子”,

她更有断语, “以美丽的身体取悦于人,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 为了谋生而结婚的女人全可以归于此; 这也毋庸讳言——有美的身体, 以身体取悦于人; 有美的思想, 以思想取悦于人, 其实也没有多大分别。”张爱玲总能直指事物的本质, 深刻得近乎刻薄。

三、飘乎的幻象

比较两个作家的优劣, 初级的是比较他们的阅历、技巧、语言, 亦或思想, 而最高境界的较量却是想象力。李贺有语“笔补造化天无功”; 钱钟书且谓之曰:“此不特长吉精神心眼所在, 之大原, 艺体之极本, 亦一言道着矣, 天工造化, , 法天, , , 因为所谓想象力, 决非形式之属, 。作家的想象力, 就是以人艺来弥补天工, 而且弥补到人艺高出天工的地步, 师心造境, 境外有境, 象外生象, 意外延意, 达到文学的极致, 而张爱玲的想象力仿佛与身俱来, 是天生的。学张爱玲, 连她的语言都可学到, 但她的想象力学不到。

先看一段她散文式的描写:“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年青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 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 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下一滴泪珠, 陈旧而迷惘。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 比眼前的月亮大, 圆, 白, 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回望看, 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些凄凉。”这哪里是在写人间风景, 分明写的是天上人间, 写出了作者心中的梦境幻境, 一股苍凉的气氛扑面而来, 罩住一个崭新的世界了——一个属于张爱玲的世界, 再读读《更衣记》里的开头; “你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 两边拦着绫罗绸缎的墙——那是埋在地底下的古代宫室里发掘出来的甬道。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太阳在这边的时候, 将金钱晒得滚烫, 然而现在已经

冷了。”这正是让人伤心的一刻, 也是人心中幽闭之处, 与其说是张爱玲的笔尖尖触到了, 还不如说是她的想象到了。在这种迷朦而又虚玄, 诡秘甚至有点阴森的文字里阅读, 人都有点飘飘乎乎, 仿佛羽化得仙。张爱玲本身就是仙的, 她看山早已不是山, 看水也早已不是水了, 最终她又能看出真山水。在她的眼里, 连电车回厂也是一幅富于诗意的画面, “一辆衔接一辆, , 杂, 叫嚣, 愉克林, 克赖, 克, 是

(公寓生, 。”《

这本来只是都市生活随便的一瞥, 让她这么一说, 平淡之中也便出现了跃动的意趣。张爱玲是一个极端通脱、性灵的人, 用句土话形容, 她是连头发都是空的。我私下总想, 像这种人, 再过一丝一毫, 就会成精神病, 疯了, 不是人了。

具象——抽象——幻象, 在三个层面:从现实的、物质的、具体的感性到觉悟的、哲学的、生活经验的理性再到超经验的、精神的、宗教似的神性, 透视了一番张爱玲。

张爱玲的散文, 分开来品, 是颗颗橄榄; 合起来读, 却是整个人生。看上去都是一些老话题, 而读下去却有不少新鲜的感受。真的, 你不必担心捂了半天的耳朵, 却没有听到一声蹦脆的爆竹——在很多缺乏才气而又喜欢卖弄噱头的作家那里,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形。张爱玲却总能给你平凡中的惊喜, 就像走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旧时的恋人。只可惜生活中的老话题无限, 而张爱玲的散文却有限, 与小说比较, 她的散文实在是写得太少; 也好, 她的败笔在散文里鲜有, 却留在小说里去了。

〔责任编辑:丁 鹏〕


相关内容

  •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张爱玲1949年崛起于上海,其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备受读者的青爱.这个有着超人才华的女作家,被英国人视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女作家".起作品<金锁记> ...
  •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毕业论文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摘 要:张爱玲的小说以悲剧性著称,本文以悲剧意识为切入口,探讨了作家悲剧意识产生的根源,从对人性的探索.对爱情和婚姻的探索.对人生的感悟等三方面探讨了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以及为表现悲剧意识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关键词:张 ...
  • 女作家迟子建书写好"文学边疆" 
    记者万建辉 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女作家迟子建在小说和散文创作两个方面都收获累累,其散文集<我的世界下雪了>出版后好评不断,最新发表的中篇小说<空色林澡屋>更是登上各种"当代文学作品排行榜".尤其后者 ...
  • 浅析张爱玲的爱情观
    浅析张爱玲的爱情观 刘 畅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0007) 摘要: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张爱玲笔下的爱情却没有常人想象得那么美好.她所描写的爱情是那样可望而不可及.她在爱情观上持悲观的态度.不论小说中人物对命运是积极抗争 ...
  • 隐忍的阙失与痛快的宣泄
    隐忍的阙失与痛快的宣泄 隐忍的阙失与痛快的宣泄 --<对照记>与<小团圆>的互文性 摘要:自传体小说与自传文本以及回忆录之间往往有一种显隐相间.虚实相生的互文关系.本文以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与自传 ...
  • 火热的高考,也许,我们只是冷漠的看客
    火热的高考,也许,我们只是冷漠的看客 那一段岁月是单纯的.我们有梦想,只要努力去追.看着自己一点点进步,看着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能作人生的第一次选择.高考能满足我们的虚荣心,能给年轻的我们带来功名.老师用史诗般的语言向我们描绘大学的样 ...
  • [茉莉香片]解读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母亲形象
    ... 论童年母爱缺失性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作者:Q_鱼吧 提交日期: 2006-3-8 23:21:00 /王亚平//咸宁学院学报... news.blcu.edu.cn/xbwx/admin/News_Show.asp ... ...
  • 香港中文大学推荐读书
    香港中文大学推荐比读书: 书目 著者/出版社 1 甲虫西西弗斯 文洁华/壹出版 2 生命果真如此轻易 王慧君/张老师文化 3 随想 三毛/皇冠出版社 4 闹学记 三毛/皇冠出版社 5 岑逸飞的文化探索 岑逸飞/次文化堂 6 傅雷艺术随笔 傅 ...
  • 是谁,拂动了春天那一缕情丝(抒情散文)
    是谁,拂动了春天那一缕情丝 作者:微微一笑   编辑:明月 桃花绯红,杏花洁白,杨柳依依随风飘.良辰美景又如何,谁知晓,心中千般惆怅.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也是一个无奈而又残酷的事实.虽然,此时正值万紫千红的春天.然而,季节不会逆转,时光 ...
  • 在艺术的边缘行走
    时间:2006年10月9日 地点:QQ 记者:林小青(以下为林) 作家:叶梦(以下为叶) 前年春天因为一个很偶然的采访机会,我和叶梦有了较多的来往.叶梦具有的一种特别善于直抵他人灵魂的沟通本领,带我轻轻地跨越这道篱笆,并激发我新的梦想.她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