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演进 - 范文中心

20世纪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演进

04/19

20世纪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演进

李德元 王鹏

提 要 本文力图通过对20世纪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演进的梳理,凸显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的知识谱系、理论架构和学术场景,以期帮助人们了解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 20世纪 西方现代国际关系 理论流派

西方现代国际关系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中成长起来的一门学科。随着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演进,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自我意识、学科流派、争论焦点和发展趋势等日趋明晰。笔者大致把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演进分为四个阶段①,借以凸显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的知识谱系、理论架构和学术场景,以期帮助人们了解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范式。

一、1919~1945年:

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发轫与自由主义流派的兴起

西方现代国际关系学科的创立以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为标志,反映了人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思及对结束战争的希冀。此后,来自法学、历史学等领域的学者循着各自的学科思路对国际关系理论展开了学术探讨,逐渐形成了自由主义、现实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几个主要理论流派。这些理论流派大都局限于各自的学科视野,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范式和理论架构;所侧重的多是国家与国家间关系的个案研究,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但是,它们毕竟开创了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研究的滥觞。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西方各种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中,自由主义理论占据着主导地位。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肇基于18世纪启蒙运动所形成的自由主义传统,重点探究国际关系中的民主、正义、和平、秩序等基本问题。它强调个体的自由在构建世界秩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个体自由的保障有助于和平的实现,一个尊重个体自由的政府会由于受到约束而在外交政策中具有和平的意图。作为分析国际关系的一种方法,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试图理解集体决定,从伦理角度促进人权,试图改善人类环境。”

这一时期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又发展出理想主义和功能主义两种理论。理想主义主张从政府、国际组织、国际舆论、道德、国际法等层面唤醒人们的民主意识,通过启蒙和教①②③ 关于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演进的几个阶段,本文主要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和国际关系学的标志性论著来进行划分。国内学者也有其他不同的划分方式,详见:秦亚青,2005;白云真、李开盛,2009。 ② 参见白云真,李开盛,2009,第38页。

育等克服人们的无知与偏见,以促进世界和平秩序的构建。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W.Wilson )提出了“十四点”原则,集中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思想。威尔逊强调建立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重要性,确信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确保国际和平,他并对强权政治和大国外交提出了批评。欧洲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国联的积极谋划者齐默恩(A.Zimmern )在《中立与集体安全》(1936)、《国联与法律的规则》(1936)等著作中,主张用教育和知识完善人性,唤醒民主良知,以确保国际的和平。他强调国联在构建国际法架构中的作用,及英联邦在确立文明的国际准则中的重要性。在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过程中,理想主义“占有一席之地,因为它们有助于确立质疑既定制度(国家主权、均势、旧式外交、武器的私人制造)的可能性;并且,即使现在它们给出的答案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它们也至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在与和平、国际秩序等客体的关系中,这些制度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但是,当时的国际形势发展表明,纯粹依赖国际法不可能构建出一个和平与正义的世界秩序,国际格局依然是由大国所主导和控制的。所以,正如有些国际关系学者所指出的,“理性主义可以虚构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国,但却不能成为实实在在的现实。”

功能主义侧重从国际经济和社会合作等层面阐释自由主义理论,认为解决冲突和消弭战争的先决条件是国际间的经济与社会合作,强调从各成员国的共同利益出发,通过不断加强相互间的合作,来实现避免战争、实现和平的目的。米特兰尼(D.Mitrany )是功能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他在《国际政府的进展》(1933)、《有效的和平体制》(1943)等著作中提出,国家之间应该建立多方面的功能性合作,这种合作既可以避免所建立的国际性机构过于松散,又可以在共同生活的某些领域建立广泛且稳定的权威。基于此,他主张建立一个独立的国际性功能机构,初期由少数国家组成,而后其它国家可自由加入,加入者也可退出。这种合作会自动进行扩张,最终形成一种功能性的互赖网,从而促进地区乃至国际一体化的进展。功能主义理论对莫内、舒曼等欧共体创始人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并在以后成为新功能主义和地区一体化理论发展的渊薮。

这一时期,一些奉行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学者也将国际关系纳入了自己的研究视域,但他们的探究对整个国际关系学的影响微乎其微。挪威国际关系研究专家克努成评价指出,“在两次战争之间至少同时存在四种世界政治观点:理想主义、权力政治、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后三者从未得到理想主义国际关系学科的承认,即使偶然提及也总①

②①②③④ 参见W .Wilson ,1999,pp.23~26. 国联(League of Nations)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宗旨是减少武器数目及平息国际纠纷。但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联被联合国所取代。

③ [英]詹姆斯·德·代元主编,2003,第202页。

是被认为如果不是破坏性的至少也是无益的。” ①

二、1945年~1979年:

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嬗变与现实主义理论流派的确立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东西方冷战开始,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理论流派循着自己的路径得以发展。自由主义演进为以哈斯(E .B .Haas )为代表的新功能主义等理论流派。哈斯力图克服米特兰尼所代表的功能主义的缺陷,将权力与公共利益两个概念联系起来,并结合运用一般系统论,从而建立起关于一体化和国际组织的新功能主义理论。第三世界的国际关系学者关注民族与殖民地解放战争,秉承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传统而在20世纪60、70年代提出了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形成了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流派。依附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研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有阿根廷的普雷维什(R .Prebisch )、巴西的多斯桑多斯(T .Dos —Santos )、埃及的阿明(S .Amin )等。他们认为,世界被分为中心国家(发达国家)和外围国家(发展中国家),前者在世界经济中居支配地位,后者受前者的剥削和控制,后者依附于前者。由于中心与外围之间国际地位的不平等,导致中心与外围之间的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世界体系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有广泛影响的理论,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沃勒斯坦(I .Wallerstein )和霍普金斯(T .Hopkins )等。他们试图运用中心边缘依附关系、世界劳动分工和阶级冲突等变量来分析世界体系的历史演变,从而解释16世纪以来的世界发展史。此外,一些欧洲国家的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继承格劳秀斯(H .Grotius )、洛克(J .Locke )等思想家的理论传统,形成了英国学派。英国学派基本上形成了以国家体系、国际社会等为研究主题的特质,形成了认同实证主义、诠释学和批判性的方法论上的多元主义方法,从而为西方国际关系学界提供了许多具有批判性与规范性的理论与经验上的研究议程。现实主义也循着自己的路径得到了更大发展,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主导范式。

16世纪的马基雅维利、17世纪的霍布斯、18世纪的卢梭等思想家奠定了现实主义理论流派的近代基础。直到二战前后,现实主义才成为国际关系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理论流派。现实主义侧重于国际安全、战争、冲突等理论问题研究。现实主义理论对人类的道德进步和发展前景抱有悲观主义态度,在阐释国际关系和国家行为时强调国家权力、国家利益、国际无政府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认为国际政治的本质就是冲突与战争。 ①

② [挪威] 托布约尔·克努成,2004,第219页。

现实主义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古典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为主的两种理论流派。古典现实主义者“将人性本恶作为最基本的理论前提,进一步系统地归纳出现实主义的各个基本信条。他们既强调均势对国际权力斗争的限制,又重视外交对彼此冲突的国家利益的协调,以便于保证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同时谋求国际体系的稳定。”早在20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占据主导地位时期,以尼布尔(R.Niebuhr )、卡尔(E. H. Carr )等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者承袭了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卢梭等思想家的“自然状态”的分析传统和研究范式,认为国际关系同样会受到“自然法则”和人性的制约。他们质疑理想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向理想主义发起了挑战。尼布尔在《道德的人与非道德的社会》(1932)中警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不应该被幼稚的理想主义所主导。1939年,卡尔的《二十年危机:1919—1939》一书出版,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影响巨大。该书矛头直击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掀起了国际关系学的第一次论战,即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之争,使理想主义的发展出现了裂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摩根索(HansJ .Morgenthau )的《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1948)一书的问世,构建了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阐释了现实主义的系统思想、基本原则、研究范式,成为现实主义理论流派确立的标志。他认为,国家的一切行为动机归于获得权力、增加权力和保持权力。权力不仅是国家生存的手段,而且是国际关系的目的和国家本身的目的。国际关系学科“必须寻求归纳,而不是仍旧关注独特事件;本质上而言,国家间关系展示了行为和重复性的模型;学科的核心是探索国家行为的根源以及关系类型。”他也因为对国际关系理论的贡献而被称为“战后现实主义之父”。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提出的现实主义理论使国际关系理论具备了自身的理论体系,但“摩根索没有前后连贯地界定‘权力’和‘均势’,因而未能创造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有说服力的理论。”④③②①虽然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但该书的理论化和体系化的程度并不高。之后,经过众多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学者的努力,逐渐使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在此期间,还出现了国际关系学的第二次论战,争论的焦点在于能否用“简约”、“计量”等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来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结果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取得了优势,国际关系学的研究范式得到了整合,与之关联的数据收集也得到了重视。但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取得了话语霸权,却导致了其他研究范式或多或少地被边缘化。

20世纪70年代初期,古典现实主义逐渐演进为新现实主义。1973年的世界石油斗争震①

②⑤ 白云真,李开盛,2009,第128页。 HansJ.Morgenthau ,1960,pp .37~40.

③ K.J .Holsti ,1983,p .9.

④ [美]罗伯特·基欧汉,2002,第12页。

撼了整个西方世界,引发的经济危机、能源短缺、人口爆炸等一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困扰着整个西方世界。战后一直在西方政治学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古典现实主义理论,已经无法充分诠释和阐明国际社会现实。此外,在国际关系研究范式上的古典现实主义与行为主义之间的论战也接近尾声,古典现实主义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新行为主义则过于复杂玄妙、晦涩难懂,也不能有效地解释现实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国际关系学者开始尝试对古典现实主义进行修正、改造和补救,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现实主义理论流派。新现实主义最先是由美国的批判理论家考克斯(R .W .Cox )提出来的,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尔兹(K .N .Waltz )。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1979)是国际关系理论与研究范式汇聚的一个顶峰。华尔兹以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为基本前提,将以主要国家实力分配为基本内容的体系结构视为国际政治的核心变量,形成了以国际体系结构诠释国家行为的严谨理论体系,简称“结构选择”。以方法论的标准衡量,“结构选择”具有高度的理论简约性和实践证伪性,比较容易演化出理论假设。通过理论、假设、数据、验证等步骤,得出分析结果。华尔兹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标准的国际关系研究范式,是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和学科趋于成熟的标志。克努成认为,“华尔兹的著作在方法论上是复杂的,在理论上是丰富的。它对社会科学经典著作、当代系统论、理性角色模式,以及他对于结构人类学和语言学的偏好,引发了直接的争论。这一紧随其出版之后的争论超越了对于国家和权力的狭隘强调。它直面理论建设的性质、方法与方法论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学研究的适当程序设计,以及其他抽象、与科学哲学有关的问题。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很快地成为主导20世纪80年代国际关系理论新视角的中心:‘新现实主义。’” ④③②①

三、1979年~1991年:

现实主义理论的式微与自由主义理论的重构

20世纪60年代末及70年代,现实主义因为恪守国家中心主义以及对跨国、国内的社会进程研究缺失而倍受争议。以跨国主义、相互依赖论等为代表的多元主义,以依附论、世界体系论等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向现实主义发起了挑战,掀起了国际关系学的第三次论战。现实主义和跨国主义的争论成为第三次论战的焦点,新马克思主义则在第三次论战中处于边缘地带。跨国主义者认为,随着世界经济政治的嬗变,国家边界正在日益弱化,现实主① 很多学者将该书的出版视为20世纪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划分的标志。如秦亚青,2005;白云真,李开盛,2009。笔者也认同这一划分方式。

② 参见K .N .Waltz ,1979.

③ 参见秦亚青,2005,第218~221页。

义关注的纯粹政府间交往的研究不利于国际关系的阐释,因而应该关注跨越国界的所有交往行为与活动方式。经过争论,到20世纪70年代末,现实主义者不再恪守国家中心主义,转而更加注重理论层面分析;自由主义者也开始接受现实主义的无政府假设;新马克思主义者则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者所蕴涵的激进和批判精髓并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现实主义理论流派逐渐式微,自由主义理论流派再现辉煌。

20世纪80年代以降,自由主义演进为新自由主义,其中以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化程度最高,影响最大。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流派侧重于把国内政治中处理自然状态的治理模式延伸到国际政治范畴,强调运用制度、规则、规范等形式来调节和管理国家关系。同时,国际制度的确立需要改变国家政府的自利观念,促进政府所共同努力的目标,进而拓宽国际合作的范围与领域。1977年,基欧汉(R .Koehane )和奈(J .Nye )在《权力与相互依赖》中提出了“复合相互依赖”概念,并运用它来讨论交易网络中系统层次不平衡或不对称问题。克努成认为,基欧汉和奈“通过关注经济合作问题,他们把理论与国际关系学理论的传统关注点如不安全、影响和结构上的实力等联系到了一起。这本书被西方国际关系学界认为是自由主义全面辉煌的序曲。1984年,基欧汉又在《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中提出了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强调具有理性的人所创造和建立的制度对于人们在相互依赖的社会中决策和行为的重大影响,强调政治进程及可变性与无政府状态下的秩序与合作,淡化冲突以及权力结构。该书构成了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理论基础,而后延伸到全球主义治理的理论框架之中。新自由制度主义者秉承了科学方法论,他们“从经济学著作中找到了有关理性决策,一体化体系的类比和敢做敢为的商人的坚定思维等引人入胜的讨论。”

以多伊尔(M .W .Doyle )为代表的民主和平论也是这一时期新自由主义的一支重要理论流派。民主和平论从国家政体类型层面阐释国家行为,侧重于民主如何促进国家之间的和平等问题的研究。多伊尔主要关注新自由主义的制度和原则是如何影响自由主义国家的外交事务的,认为自由权利和利益的政治联系奠定了自由主义国家之间互不侵犯的坚实基础;新现实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只能解释特定历史时期国际稳定的某些层面,对于自由主义的和平世界的诠释几乎没有任何指导意义。民主和平论为处理国家之间的外交事务确实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这一时期,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两条线索值得关注。一是国际关①

②①②③④⑤ 参见白云真,李开盛,2009,第407~408页。 参见白云真,李开盛,2009,第44页。

③ [挪威]托布约尔·克努成,2004,第250页。

④ 参见白云真,李开盛,2009,第86页。

系理论的三种基本研究范式(现实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分类在20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克努成认真研究了国际关系理论的三种基本研究范式后得出结论:“这一分类法把大量的国际关系学著作置于国际关系实践的三种传统的社会背景之中:国家间的体系、传统的互动系统和道德一致性。它抓住了影响当代政治学思想的三大意识形态传统: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左翼激进主义。”二是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争,掀起了国际关系学的第四次论战。它们之间的争论主导着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研究视域和主要议程。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无政府状态的性质和后果、国际合作的可行性、国家的收益分配以及一些具体问题等层面。新现实主义侧重于国家权力、安全、生存等问题的研究,强调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及对国家行为的影响和国际合作依赖于国家权力,以及相对收益的重要性。新自由主义侧重于经济政治、社会福利等问题的研究,承认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的同时还关注相互依赖的问题和国际合作的可能性,以及绝对收益的重要性。经过争论,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都经历了一个自我约束、再重新定义的过程,出现了新自由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融合,彰显了国际关系研究的理性主义的认识论。 ②①

四:1991年至今:

建构主义的勃兴与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的三足鼎立

1991年,随着前苏东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东西方冷战结束。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发展经历了分野——整合——三足鼎立的过程。这一时期,建构主义勃兴,并取得了与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平等对话的地位。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间的差异日益缩小,并产生了理论上的整合。他们“两者都探讨无政府问题,而且他们都以同样的功利主义的、理性主义的方式来从事这一探讨。”建构主义、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三足鼎立成为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研究的主流。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较晚的一支国际关系理论流派。它是在对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者主张运用社会学、哲学等研究范式审视世界政治,认为世界政治中的行为体是由社会建构而成的,强调规范、规则、认同在国家行为和利益形成过程中的作用。1989年,奥努弗(N .G .Onuf )在《我们造就的世界:论社会理论与国际关系中的规则与统治》中第一次把“建构主义”这一术语引进到国际关系学领域。他从社会学、哲学的角度,运用语言学、法学等学科理论,发展了①

②③ 同上,第257页,第260页。 参见白云真,李开盛,2009,第409~410页。

具有自身特质的社会建构理论,并确立了他在建构主义研究领域内的地位,使其成为建构主义理论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87年,温特(A .Wendt )在《国际关系理论的施动者——结构问题》中首次对施动者和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质性的探究。1992年,温特又在《国际组织》刊物上发表了《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权力政治的社会构建》一文,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该文被西方现代国际关系学界认为是建构主义勃兴的标志性宣言。温特在文章中质疑了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一致认可并作为研究起点的问题——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这种思想又集中表现在他于1999年撰写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一书中,该书被认为是建构主义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可以与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相媲美。此外,克拉托赫维尔(F .Kratochwil )、瑞斯(T .Risse )、泽富斯(M .Zehfuss )等建构主义者也分别从规范对行为的影响、国际人权规范被国际社会化和内化的过程、区别于结果逻辑和适当性逻辑的争论性逻辑等层面来探讨国际关系理论,试图破解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诱因。

20世纪90年代,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又掀起了第五次大论战,即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之争。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基本上是以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视域来诠释国际关系的,是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后实证主义,如建构主义、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历史社会学、规范理论、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非主流理论流派到90年代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二者的哲学基础(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与元理论等层面上。在哲学基础上,实证主义坚持认识论上的经验主义、方法论上的现代科学方法的一元论、本体论上的实在的存在论、价值论上的价值中立;后实证主义坚持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方法论上的多元论、本体论上的国际关系的社会建构、价值论上的批判性。元理论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的差异性问题,尤其是有关国际关系理论的性质与目的的争论。在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上,后实证主义比实证主义更关注社会、历史、文化等问题。在理论的客观性或相对性上,实证主义坚持理论与证据间的客观主义,后实证主义则坚持主体互动的意义与理解是相互建构的。在理论与权力的关系上,后实证主义坚持理论与社会权力的构成性关系。在理论的评价标准上,实证主义坚持理论的真理性标准,后实证主义则否认理论的真理性标准。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之争,诠释了社会世界的传统方式,标志着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的哲学转向,体现了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从方法论到知识论的转变,拓

展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视域与范畴。

从20世纪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自身历史发展的逻辑脉络可以看出,西方现代国际理论流派的演进具有以下特质。首先,研究范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第一阶段以自由主义的研究范式为主,第二阶段以现实主义和科学方法论为主,第三阶段又以自由主义研究范式为主,第四阶段则进入了以建构主义、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三种基本研究范式并立为主的时期。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是多种理论与方法同时并存,有时是同一种研究范式中多种方法并存。其次,研究的主旨从权力政治向人类的终极关怀——人演进。现实主义恪守国家中心主义,强调国家的权力政治,权力政治是一切国际关系的核心。自由主义则强调个体自由的保障有助于和平的实现,试图限制国家的权力政治。国际关系学的前四次大论战,实质上就是在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展开的,也即是围绕国家的权力政治展开的。第五次大论战,以建构主义为代表的后实证主义质疑以新自由主义、新现实主义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取得了与新自由主义、新现实主义平等对话的地位,表现出强烈的国际政治权利平等的要求。由此可见,20世纪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主旨越来越多地关注各个民族与国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向权力——权利——人的方向演进。

参考文献

1.白云真、李开盛著,2005,《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概论》,浙江人民出版社。

2.秦亚青,2005,“现代国际关系的沿革”,载《国际前沿问题研究》,当代世界出版社。

3.秦亚青,2004,“国际关系研究中科学与人文的契合”,载《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4.秦亚青,1998,“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反思——新自由制度主义”,载《外交学院学报》,第1期。

5.[挪威] 托布约尔〃克努成著,余万里、何宗强译,2004,《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天津人民出版社。

6.[美] 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2002,《权力与相互依赖》(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7.[美]康威〃汉德森著,金帆译,2004,《国际关系:世纪之交的冲突与合作》,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

8.[美] 罗伯特〃基欧汉编,郭树勇译,2002,《新现实主义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

9.[美]温都尔卡〃库巴科娃、尼古拉斯〃奥鲁夫、保罗〃科维特主编,肖锋译,2006,《建构世界中的国际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

10.[英]詹姆斯〃德〃代元主编,秦治来译,2003,《国际关系理论批判》,浙江人民出版社。

11.[英]爱德华〃卡尔著,秦亚青译,2005,《二十年危机:1919—1939》,世界知识出版社。

12.Hans J .Morgenthau ,1960,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3.K .J .Holsti ,1983,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N .J .:Prentice hall ,Inc .

14.K .N .Waltz ,1979,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New York:Mcgraw-Hill .

(本文作者:李德元,男,1967年生,博士,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361005;王鹏,男,1987年生,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361005) ①


相关内容

  •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说明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说明 1. 语言学概论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语言学概论>是南京电大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语言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阐释,为学生学习其 ...
  • 中级导游员考试试题
    考试方式与题型题量: 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包括单选(4项选1)50题(每题1分).多选(5项选2.3或4)20题(每题1分).判断15题(每题1分).简述3题(每题5分). 专题一:中国传统 ...
  • 书籍的历史演进
    中国书籍的历史演进 人类探索理想信息载体的脚步从未停止,文字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材料作为载体 ,承载文字的物质材料可称之为‚文字载体‛.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理想文字载体的探索 ,新文字载体的发明往往是适应社会控制和文化传播的需要而产生 ...
  • 建筑风格流派详说
    局部独立主义 Adhocism 局部独立主义是指一种设计方法,特別与后现代主义有关.1968年詹克斯於建筑评论上创用这个词,来描述一种〞设计物的局部单独抽离设计完成后,再与设计物其它部分结合〞的设计过程或方法.所以这一局部即不必创一〞新形〞 ...
  • 会计管理活动论的理论涵义
    作者:曾雪云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2012年04期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701(2011)06-0048-08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围绕会计的属性和职能问题竞相争鸣,会 ...
  • 工业设计史(重点整理)
    1.人类设计活动的历史发展概要 分为三个阶段,即设计的萌芽阶段.手工艺设计阶段和工业设计阶段. 萌芽阶段从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制作石器时已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一定程度的标准化,人类的设计概念便由此萌发了.到了新石器时期,陶器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开 ...
  • 建筑设计风格
    中西建筑风格的不同,从本质上看是因中西文化的不同.按一般的理解,中国文化重人,而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则较重视科学与宗教: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且讲究并存与一体性,西方则重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等等.文化传统的不同反 ...
  • 中南大学博士考纲
    2013年全国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外文学史>考试大纲 来源:中南大学文学院 发布时间:2012-10-12 本考试大纲由文学院教授委员会于2012年7月7日通过. I. 考试性质 中外文学史是中南大学文学院为招收美学和审美文化 ...
  • 翻译研究方法探究_王哲
    2006年9月第25卷第5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ep 2006Vol 25No 5 翻 译 研 究 方 法 探 究 王 哲 1, 2 (1 黑龙江省 ...
  • 经济学主要流派归纳
    现代经济学流派归纳 凯恩斯经济学 一.定义 指凯恩斯在<通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的理论.不包括凯恩斯追随者补充.修改和发展了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起始于凯恩斯经济学. 二.学术渊源 1. 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