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教学设计 - 范文中心

钱学森教学设计

10/01

19.钱学森

前置性作业: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部分重点词句含义。

2.收集有关钱学森的资料,加深理解人物形象。

3.概括课文内容,体会倒叙的写法及好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及钱学森的报国、爱国之情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语境理解“广阔无垠、魂牵梦绕、劈波斩浪、眺望、袒露心迹”等词语,并能正确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简要概括课文内容。通过详写与略写的对照,体会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择和组织写作材料的。(难点)△

3.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前后对比阅读,体会钱学森说的话中含着的思想感情,感受他深深的爱国之情,并了解他做出的卓越贡献,激起敬佩之情。(重点)☆

4.抓住表示时间的语句感知文章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表达的,能够按照时间顺序,把第一自然段调整到一个合适的位置,通过对比阅读,感知倒叙写法的表达效果。(难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揭示课题,感知人物主要成就

1.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本组课文里的第二位名人——钱学森(板书课题)。通过课前读书,你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大致了解了这个人物?浏览课文,标画出相关句子。

2.交流。

①读句子,简要理解。

②把这几句话连成一段话来读,你觉得该读出怎样的一种感情?(敬佩、尊敬)

齐读。

(二)初读感知

1.出示词语,读一读,积累。

2.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课文除了概括介绍钱学森的贡献,还记叙了那几件事?

3.默读课文,思考,分别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小组讨论交流)

4.在这几件事中,你觉得哪几件事写得相对详细一些?

引发思考:课文中为什么没有把能表现出他是如何研制火箭、导弹的事迹详细来写呢? △:默读详写内容,你从中感受到作者是在表现人物的哪一个方面?(对祖国的热爱) △:能不能说说作者把自己选择写作的材料,进行详略处理的想法吗?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围绕中心选择,详写,突出表现中心。)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欣赏画面,感受情感

1.课文开头细致描写了一个动人的情景,谁能读一读,展现出这个场景,让大家看到这一幕的钱学森。

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钱学森?找出描写的语言来。

从哪些句子中,你能看到人物此时的内心?说说你的理解。

再度,既要读出画面,又要读出人物情感,这样这个画面才会更美。

2.出示课后题2,读一读,想一想,联系第一自然段,能不能从文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填?(生自填) 理解,感悟。

(四)作业:书写并默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你觉得钱学森是个怎样的人?(爱国)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课题。

2.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看题目,我们就能知道这篇课文是写(人)的。回忆我们之前学过的写人的文章,想一想这些写人的文章,一般都要描写人物的哪些方面?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刻画使文章生动具体,使人物特点更加鲜明。】

这篇课文重点描写了人物的哪方面? 指生说 (语言)师相机板书

(二)品语言,悟情感

过渡:古语说得好,“识其人,听其言。”语言往往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钱学森说的话,抓住钱学森的语言,想想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抓住让你感触最深的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静思默想,做批注。

1.生默读课文,圈画,师巡视。(结合当时的情景,写写你的感受。)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分享你的读书收获。看看哪些词句给你的触动最深?从他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集体交流、汇报。

★(出示)“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情。”

预设:①“我是中国人。”(自豪、没忘记祖国。)

(没有被优越的条件打动,浓浓的爱国心。)

评:你已经走进了他的内心,为了祖国,他甘愿放弃一切。(带着体会,你来读一读。)

(声情并茂)

②想想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呢?指生读相关语句。

引导:钱学森是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你可以看出什么?(受重用) 冯·卡门是个怎样的人?你有哪些了解?指生说。

通过我们对冯·卡门教授的了解,想象一下,如果在冯·卡门身边,意味着钱学森将得到什么?(金钱、财富、地位、荣誉、优越的工作条件,更早地获得成功„„)这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可钱学森是怎么说的?谁来读?(指生读)

这又意味着什么?(他想放弃这一切)

是的,当时的中国连年的战争,落后、贫穷,中国人是被人看不起的,钱学森能成为如此杰出的科学家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你觉得他是通过什么做到的? 指生说 (不懈努力,付出了无数心血)

师:是啊,正是因为钱学森刻苦努力,所以得到冯·卡门教授的高度评价。他曾赞赏说,“36岁的钱学森是一位天才,他所做的工作对发展高速空气动力学和火箭推动技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假如你是钱学森,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指生说)

评:言为心声,不同思想,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人,其语言也是不同的。

③(指导朗读)尽管在美国有着恩师的器重,过着安逸的生活,虽然我们的祖国贫穷、落后,可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板书:我是中国人)虽然远隔千里,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时刻(板书:心系祖国)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心声。(齐读)

评:短短35个字,字字铿锵有力,句句质地有声。

过渡:还从他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他的爱国?

★(出示)“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预设:你觉得哪个词最有分量?

“日夜盼望”“终于”——心情怎样?(激动、兴奋)读出来。“共同”“应当”

读书是需要前后联系的,读读第一自然段,里面也有一个词也体现出了他的这种心理,你找到了吗?——魂牵梦绕。

评:看来学习课文,我们还应联系上下文来品读语言。

引读:对于钱学森来说,日夜盼望的就是——(生读)

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指生说)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中秋之夜,钱学森和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秋节时)

是的,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之夜,海外游子分外思念自己的祖国。更何况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中秋节,(新中国成立)这意味着什么?(中国人需要科技人才建设祖国,只有这样,祖国才能强大。)

此刻,钱学森埋藏在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那就是——(出示: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

可当时祖国刚解放,情况怎样?“穷”到什么程度?

(一穷二白,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搞科学研究困难大„„)

即便如此,可钱学森却诚恳地说,(出示:“我们日夜盼望的„„”)

a.钱学森说的“这一天”指的是什么时候?(新中国成立的这一天)

b.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说,“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指生说)

这里没有用“我”,却用“我们”来回答,再读读,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指生说) 所以,这个“我们”包括——钱学森,也包括——留学生,更是指——祖国儿女。

钱学森既答复了留学生们的劝说,又表明了自己的心迹。想一想,假如你是钱学森,说这番话时,应是怎样的心情?(激动、诚恳、坚决、果断)

评:体会得很好,那就带着你的激动,带着你的诚恳,带着你的坚决和果断再来读一读。 过渡:其实,这一自然段不仅写了钱学森的语言,还写了?(留学生和美国将领的语言)(指生分别读、谈。)为什么要写他们的语言呢?(对比描写,更能衬托出钱学森爱国。)

这种写法也叫侧面描写,我们在《姥姥的剪纸》中学过。(想象留学生们会怎么劝钱学森) 总结:我们刚刚通过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设身处地等多种形式品读了钱学森的语言,又从不同角度感受到了他那颗赤城的爱国之心。此时,假如你就是钱学森,我忍不住想问你——钱学森,在美国你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你怎么放弃这些回国了呢?——(指生答)钱学森,祖国刚解放,还很落后、贫穷,搞科学研究有困难,你还是不要回去了。——(指生答)

小结:(出示两段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就是他,一个炎黄子孙的真情流露。来,让我们再来读一读钱学森的肺腑之言。

(三)学习倒叙

1.内容我们已经读懂了,大家看一下,本文在形式上或表达顺序上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指生说并上台板书。(这是倒叙的写作方法)(板书:倒叙)按时间顺序。第一自然段应放在哪?(最后)对于倒叙,你有哪些了解?(可结合你之前学过的或了解到的内容说)

【根据表达需要,把某件事的结果或某个最主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前面,然后再从事情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顺序叙述,这种写法叫倒叙。】

2.把第一自然段放在开头,有什么好处? (指生说)

(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设置悬念,增强表达效果)

不妨再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一下倒叙的好处。(生自由读)

指生说说读完的感受。

“不是„„而是„„”“多么希望„„火箭的舱壁”

(由此可见,钱学森归心似箭)所以,当他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读);虽然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可是他说——(读);当他袒露心迹,有留学生劝他不要回国时,他诚恳而又坚决地说——(读);正因为如此,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出示最后一小节)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我们又了解到钱学森一心想着报效祖国(板书)

支持钱学森克服千难万险,回到祖国的信念就是:(齐读)——我是中国人!

有一首唱遍中国大江南北的歌曲,正唱出了钱学森的心声(出示歌词,播放歌曲)

小结:一行行歌词,说出了钱学森的心声;一句句歌声,唱出了钱学森的爱国之情;一个个音符,流淌出了钱学森的归国信念。经过五年漫长的等待,在党中央和周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感情升华

1.感动中国曾授予钱学森这么一段颁奖词(出示),生自读。 在颁奖词中,最能体现出课文主要内容的句子是?(在他心里„„名利最轻) 应该说这样的评价是很高的,而用在钱学森身上的确是名副其实的。让我们带着一份崇敬与怀念呼唤他的名字!(钱学森)让我们把这个名字铭记心间!(钱学森)

2.同学们,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希望大家以钱学森爷爷为榜样,发奋图强,杰出的人才就会出现在你们身上!

(五)作业设计(出示)

有关钱学森的感人的事迹还有很多,而课文只是选取了钱学森生活的两个片段,抓住钱学森的语言描写,运用侧面描写来衬托他的形象特点。课下,大家试着也采用这种方法来介绍一位你熟悉的人。

要求:抓住人物语言表达人物特点;适当运用侧面描写来衬托人物形象;根据表达需要,也可以采用倒叙的写作方法进行叙述。

(六)板书设计

钱学森

心系祖国 语言

倒叙

我是中国人 衬托

报效祖国


相关内容

  • 艺术论阅读答案
    科学大师钱学森 涂元季 我给科学大师钱学森当了2多年的秘书,可以说一句不夸张的话:恐怕很少有人比他买的书多.新华书店专门给他留一个格子,出了什么新书就给他留着,包括当时最尖端的外文科学书籍.杂志.新华书店的人都问,他一个人读得了这么多?是不 ...
  •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钱学森]评课1
    <钱学深>评课 <钱学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文,他是一首净化学生灵魂的赞美诗,是一曲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交响乐!周老师基本功扎实,注重引导学生对钱学森所说的两段话的反复朗读,感受他的爱国之心,抓住:& ...
  •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学懂课文,能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2. 初步学会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钱学森坚决回到祖国.报效祖国的爱国之 ...
  • 钱学森的梦想还有多远
    钱学森的梦想还有多远? 文.李开盛 钱学森先生走了,却留下一道发人如何落实高校的自主办学权,并没有保育主管机构与作为教学单位的高校之间的区别与界限,把校园变成官场,把从事自由创造.学习的教师与学生,视为 深省的"钱学森之问&quo ...
  • [深圳特区报]培养尖端人才不能急于求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
    [深圳特区报]培养尖端人才不能急于求成 2011-04-22 侯建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学之一,也是唯 ...
  • 英雄的乐章,民族的脊梁
    [摘 要] 电影作品<钱学森>,是我国难得的主流人物传记电影佳作,它突破长久以来中国主旋律人物传记片的窠臼,为观众塑造了一个蕴涵着独特个性.人格张力与中国民族信仰.民族生命价值追求的钱学森.钱学森用其一生对中国航天.航空等星际事 ...
  • 始终眷恋着祖国教案
    8. 始终眷恋着祖国 学习目标 1.了解钱学森简要的生平事迹,体会钱学森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2.学习本文选材精当.条理分明的写法. 3.理解课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钱学森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本文选材精当 ...
  • 用青春去奋斗读钱学森故事有感
    用青春去奋斗 -读<钱学森故事>有感 小时候钱学森对他爸爸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爸爸说:"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这 ...
  •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读后感400字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读后感400字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读后感400字(一) 我读了很多表达了炎黄子孙.海外赤子爱过激情的文章,而<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了这篇写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文章 ...
  • "钱学森之问"背后的思考
    "钱学森之问"背后的思考 钱老已逝,但由此引发的思考并没有停止,令人深思的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其实钱学森生前非常清楚这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