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 - 范文中心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

04/10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

总论

第一章:发展史

1、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适用夹板固定。2、 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3、 宋·宋慈《洗冤集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4、 元·李仲南《永类欽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5、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6、 清·吴谦《医宗金鉴》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第二章、损伤损伤,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因素作用所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所带来的局部和全身反应

肌力指肌肉主动运动时的力量、幅度和速度

临床意义: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可以分为完全瘫痪和不完全瘫痪(轻瘫)。

不同部位或不同组合的瘫痪可分别命名为:①单瘫:单一肢体瘫痪,多见于脊髓灰质炎;②偏瘫:为一侧肢体(上、下肢瘫痪)常伴有一侧颅神经损害,多见于颅内损害或脑卒中;③交叉性偏瘫:为一侧肢体瘫痪及对侧颅神经损害,多见于脑干病变;④截瘫:为双下肢瘫痪,是脊髓横贯性损伤的结果,多见于脊髓外伤,炎症。

级别 名称 标准 相当正常肌力的%

0 零 (Zero ,0) 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0

1 微缩 (Trace ,T ) 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运动 10

2 差 (Poor ,P ) 在减重状态下能作关节全范围运动 25

3 可 (Fair ,F ) 能杭重力作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力 50

4 良好 (Good ,G ) 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运动 75

5 正常 (Normal ,N ) 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运动 100

第四章、治疗方法

1、内治法分期:

1)初期:伤后1~2周内,多用“下法”和“消法”,治血和理气兼顾。常用攻下逐瘀法,行气活血法、清热活血法;2)中期:伤后3~6周,多用“和法”和“缓法”,和营生新、接骨续筋,常用和营止痛法、接骨续筋法、舒筋活络法;3)后期:伤后7周以上,多用“补法”和“温法”,调理脏腑,补益气血。常用补气养血法、补养脾胃法、补益肝肾法。

总之,初期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中期以接骨续筋为主,后期以补气益血、强壮筋骨为主。

2、夹板固定(重点)

一、夹板固定的作用机制:①扎带、夹板、压垫的外部作用力 ②肌肉收缩的内在动力

二、夹板固定的适应症与禁忌症:1)适应症:①四肢闭合性骨折(包括关节内及近关节内经手法整复成功者);股骨干骨折因肌肉发达收缩力大,须配合持续牵引。②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或经处理伤口闭合者;③陈旧性四肢骨折运用手法整复者。2)禁忌症:①较严重的开放性骨折;②难以整复的关节内骨折;

③难以固定的骨折,如髌骨、股骨颈、骨盆骨折等;④肿胀严重伴有水泡者;⑤伤肢远端脉搏微弱,末梢血循环较差,或伴有动脉、静脉损伤者。

三、扎带捆扎后要求能提起扎带在夹板上下移动1cm ,即扎带的拉力为800g 左右,此松紧度最适宜。

四、夹板固定后注意事项:

①抬高患肢,以利肿胀消退。②密切观察伤肢的血运情况,特别是固定后3-4天内更应注意观察肢端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肿胀程度。如发现肢端肿胀,疼痛,温度下降,颜色紫暗,麻木,屈伸活动障碍并伴剧痛者,应及时处理。

③注意询问骨骼突出处有无灼痛感,如患者持续疼痛,则应解除夹板进行检查,防止压迫性溃疡发生。

④注意经常调节扎带的松紧度,一般在4日内,因复位继发性损伤,局部损伤性炎症反应,夹板固定后静脉回流受阻,组织间隙内压有上升的趋势,可适当放松扎带。以后组织间隙内压下降,血循环改善,扎带松弛时应及时调整扎带的松紧带,保持1cm 的正常移动度。⑤定期进行X 线检查,了解骨折是否再发生移位,特别是在2周以内要经常检查,如有移位及时处理。⑥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练,并将固定后的注意事项及练功方法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清楚,取得患者的合作,方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⑦夹板固定时间的长短,应根据骨折临床愈合的具体情况而定。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标准,即可解除夹板固定。

五、骨牵引:骨牵引又称直接牵引,系利用骨圆针或牵引钳穿过骨质,使牵引力直接通过骨骼而抵达损伤

第五章、创伤急救

1、 现场急救五大技术:保持呼吸道通畅;止血、包扎、固定、搬运。2、 急救的原则: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3、 创伤救护的步骤: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并积极预防和治疗休克等并发症。4、 急救基本技术:心肺复苏术,止血方法(指压止血法、加压包扎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包扎,固定,搬运。1) 心肺复苏术:心搏骤停的判断:意识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骤停往往与心脏骤停相继或同时发生2) 心搏骤停急救:心前区拳击,心脏按压。3) 呼吸骤停急救:口对口呼吸,加压人工呼吸

4) 止血方法:① 指压止血法:在伤口的上方,即近心端找到搏动的血管,用手指或手掌把血管压在局部的骨骼上,紧急时可隔着衣服压迫。此法适用于四肢及头面部的大出血急救。

② 加压包扎止血法:最常用的有效止血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的静脉出血,常用有绷带,三角巾和急救包三种。进行止血时,应先将肢体抬高,包扎范围超出伤口2-3横指,使用绷带包扎止血时要从肢体远端向近端包扎。③ 止血带止血法:分橡皮条止血带和气压止血带,适用于四肢动静脉出血。绑止血带部位:上肢上1/3处,大腿中上1/3处。止血带上好后要标明时间,一般1h 左右放松一次。

5) 包扎:常用的包扎器材有绷带,三角巾,多角带等,包扎完毕后应检查远端肢体血运是否正常。

6) 固定:现场救护中,对可疑骨折的伤员必须做可靠的临时固定,其目的是减轻伤员骨折端的疼痛,预防发生疼痛性休克;同时限制骨折端的活动以免发生新的损伤。① 临时固定的范围:骨折上下两个关节。

② 开放性骨折救护顺序:先止血、包扎后固定骨折肢体。③ 固定器材:木夹板,绷带,三角巾,棉垫等。

7) 搬运:

6、 创伤性休克的定义:机体遭受严重的创伤,导致出血和体液渗出,使有效循环量锐减,激发疼痛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影响心血管功能,引起组织器官灌流不足,微循环衰竭、急性氧代谢障碍和内脏损害为特征的全身反应综合征。

7、 创伤性休克的诊断要点:

1) 病史:明显和较重的外伤史,如撞击、高处坠落、机器绞伤、重物打击、挤压和火器伤。

2) 症状体征:① 意识与表情;② 皮肤:苍白湿冷口唇紫绀;

③ 脉搏:100~120次每分,心力衰竭时脉微欲绝;④ 血压降低;⑤ 呼吸困难或发绀;

⑥ 尿量减少⑦ 中心静脉压(CVP )降低

8、创伤性休克的治疗原则:积极抢救生命与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补充血容量与调整机体生理功能,防治创伤及其并发症,纠正体液电解质和酸碱度的紊乱。

9、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定义:(重点)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又称为骨筋膜室综合征、筋膜间室综合征等,是因各种原因造成骨筋膜室内组织压力急剧增高,使血管受压,血循环障碍,肌肉和神经组织血供不足,甚至缺血性坏死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体征,统称为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常发生在小腿、前臂,多见于胫腓骨骨折,桡尺骨干双骨折,肱骨髁上骨折。

1)临床表现: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局部症状疼痛转无痛;苍白或紫绀,大理石花纹;感觉异常;肌肉瘫痪;无脉

①疼痛: 局部疼痛是本综合症的最早且唯一的主诉。初期以疼痛麻木与异样感为主,疼痛性质为患肢深部广泛而剧烈的进行性灼痛,不因骨折固定或服用止痛药而减轻,被动牵拉痛。晚期由于植物神经功能丧失而无疼痛。②皮温升高:潮红肤温升高;③肢体肿胀: 患肢明显肿胀,张力高,甚至出现张力性水疱; ④苍白或发绀:早期可出现发绀,大理石花纹,肿胀,按之硬实等,晚期由于动脉关闭出现皮肤苍白;

⑤感觉异常: 感觉过敏或迟钝,晚期消失;

【神经对缺血最敏感,表现为受累神经支配区域感觉的麻木,过敏和迟钝,尤其是两点辨别觉得消失及轻触觉的异常。】⑥肌肉瘫痪: 受累肌肉肌力减退,活动无力,进而功能逐渐消失,被动牵拉试验阳性。

⑦无脉:早期尚可患肢远端脉搏和毛细血管充盈,后因肿胀组织内压升高或主干动静脉损伤可引起无脉搏。

⑧骨筋膜室间隔区组织压增高:正常前臂:9mmHg ,小腿:15mmHg 。若组织压超过20-30mmHg ,需注意。

(本病症状体征可归纳为:。

5P 征:疼痛,感觉异常,苍白,无脉,瘫痪

10、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治疗原则:早诊早治,减压彻底,减少伤残率,避免并发症。

治疗方法:制动观察,改善微循环,切开减压。(①改善血循环②切开减压③防止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各论

第六章、骨折 概论

1、骨折的定义: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者,称为骨折。

2、病因病机:

1)外在因素:直接暴力,间接暴力(一般发生在骨力学结构的薄弱处,分传达

暴力和扭转暴力等)、肌肉牵拉,累计应力。2)内在因素:年龄和健康状况,骨骼的解剖结构特点(小儿的骨骺分离,老年人的桡骨远端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骨骼本身的病变(骨代谢异常,骨的感染性疾病和骨肿瘤等)

3、骨折的分类

1)根据骨折断端是否与外界相通:闭合骨折、开放骨折。2)根据骨折线形态分类:横断骨折、斜行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青枝骨折(儿童)、嵌插骨折(常见股骨颈和肱骨外科颈)、裂缝骨折(颅骨、肩胛骨)、骨骺分离、压缩骨(脊柱、跟骨)

3)根据骨折整复后的稳定程度分类:稳定骨折、不稳定骨折:

①稳定骨折:复位后经过适当固定不容易发生再移位者,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横断骨折、压缩骨折等。②不稳定骨折:复位后易于发生再移位者,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等。

4)根据骨折程度分类:完全性骨折、不完全性骨折。5)根据骨折后就诊时间分类:新鲜骨折(2-3周内),陈旧性骨折(2-3周以上)6)根据受伤前骨质是否正常分类:外伤性骨折、病理性骨折(骨折前骨折部位有病变: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等)7)根据骨折后有无神经、重要血管或脏器损伤分类:单纯性骨折、复杂性骨折(合并神经、重要血管或脏器损伤)

8) 骨折移位的分类: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缩短移位,分离移位,旋转移位。

4、骨折的诊断要点:

1)病史:有外伤史。

2)临床症状:局部可见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3)体征:局部压痛,纵轴叩击痛,畸形,骨擦音及异常活动是骨折特有的体征。

4)辅助检查:X 线检查。CT 、MRI 检查。

5)骨折的局部情况:

(1)一般情况:疼痛、肿胀、活动功能障碍。

(2)骨折特征:

①畸形:骨折时常因暴力作用、肌肉或韧带牵拉、搬运不当而使断端移位,出现肢体形状改变而产生畸形;

②骨擦音:骨折两断端相互碰触或摩擦所产生的音响或摩擦感。一般在局部检查时用手触摸骨折处而感觉到;

③异常活动:骨干部无嵌插的完全骨折,可出现如同关节一样能屈曲旋转的不正常活动,又称为假关节活动。

5、骨折的合并伤和并发症:

1)合并伤:骨折的同时合并血管、神经、内脏损伤者称之。

最常见是脑、脊髓和肺部损伤,其实是周围神经损伤,泌尿系统损伤,血管损伤和腹腔内脏损伤。

2)并发症:骨折后引发的机体病理性反应称之。并发症分早期和晚期。

早期:创伤性休克、感染、脂肪或血管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 ),多脏器衰竭(MODS )等。

晚期:褥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缺血性骨坏死、迟发性畸形和关节僵硬等。

6、骨折并发症中的缺血性肌挛缩的发病原因和好发部位: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产生的严重后果,上肢多见于肱骨髁上骨折或前臂双骨折,下肢多见于股骨髁上或胫骨上端骨折。

7、骨折并发症之周围神经损伤:肱骨髁上骨折可合并桡神经、正中神经损伤; 腓骨小头上端骨折可合并腓总神经损伤。(桡神经损伤出现腕下垂;尺神经损伤出现爪形手;正中神经损伤拇指不能对掌;腓总神经损伤出现足下垂) 8、骨折并发症之损伤性骨化的好发部位:关节内或关节附近骨折脱位。

9、骨折的愈合过程:(1)血肿机化期:骨折以后,骨膜、骨质和骨髓等组织损伤或断裂,同时损伤了骨骼周围的小血管,引起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肿。伤后4-5小时,骨折部位血液开始凝固,形成含有网状纤维素的血凝块。血肿的刺激使骨折部位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等再生,并从骨折两端同时向血肿内生长,犹如树根在土壤内生长一样。这些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吞噬细胞从各个方向侵入血凝块和坏死组织,并分裂繁殖,最后积血清除,形成肉芽组织,肉芽组织再一步转华纤维组织,将两个骨折端连接在一起形成纤维愈合。这个过程叫血肿机化期,这一时期约2-3周完成。

(2)骨痂形成期:在骨的表面有一层骨膜,它对骨的再生和生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骨折后1周,骨膜内的成骨细胞开始大量分裂增生,形成新生骨,并从骨折两端沿着血肿机化后变成纤维组织,最后两端连接一起,将纤维组织变成骨组织。这一阶段大约在骨折后1周开始,4-6周完成。此时断裂的骨头被新生骨组织连接在一起,虽不会移位,但仍不能持重,否则容易发生成角变形。

(3)骨性愈合期:骨痂内的新生骨小梁逐渐增加,骨折间隙的桥梁骨痂完全骨化,这就是愈合期。约在骨折后8-12周,X 线片上显示骨折线消失,骨闸密度增加,髓腔为骨痂所充填,骨痂与皮质的界限

不清。此时骨折端之间已形成骨连接,外力作用时骨折部不再变形,故够负重活动。

10、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与骨性愈合标准:

1)临床愈合标准:(第2、4项的测定须慎重,防止发生变形或再骨折) ①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②局部无异常活动;

③x 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④功能测定: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肢能平举1kg 达1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手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⑤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观察的第一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2)骨折的骨性愈合标准:①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②x 线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11、影响骨折愈合的局部因素:骨折断面的接触;断端的血运;损伤的程度;感染的影响;治疗方法的影响(固定和运动)影响骨折愈合的整体因素:年龄、健康情况。

12、骨折的治疗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

13、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恢复到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分闭合复位(手法复位、持续牵引复位)和切开复位。

14、骨折的复位标准:

1)解剖复位:骨折的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结构,对位(指

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对线(指两骨折段在纵轴线上的关系)完全良好。2)功能复位:骨折移位虽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称为功能复位。

功能复位的标准:A 、对线:骨折部的旋转移位必须完全矫正。成角移位成人不宜超过10°,儿童不宜超过15°B 、对位:长骨干骨折对位至少应达1/3以上,干骺端骨折对位至少应达3/4左右C 、长度 :儿童下肢骨折缩短不得超过2cm ,成人缩短移位不超过1cm 。

15、骨折固定:分内固定和外固定。外固定:小夹板,石膏固定,外固定支架和牵引固定。 内固定:闭合或切开复位后采用克氏针、钢板螺钉、髓内钉等固定。

16、药物治疗:以“瘀去、新生、骨合”为用药指南,分三期辩证论治:

早期(1-2周):筋骨损伤,瘀血凝结,肿胀疼痛,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期(3-6周):此时肿渐消瘀渐化,疼痛明显缓解,宜和营生新、接骨续筋。后期(7周以上):骨已接续,气血未复,筋骨为坚,宜养气血,补肝肾,壮筋骨。

17、骨折愈合异常:包括畸形愈合、迟缓愈合、不愈合。1)畸形愈合:骨折有重叠,旋转和成角的愈合。

2)迟缓愈合:指骨折超过临床愈合时间仍有骨折的症状体征,X 线检查骨痂量少的情况。3)不愈合:指超过骨折愈合所需时间后断端仍有异常活动,X 线检查示骨折断端分离、骨痂稀少,断端萎缩硬化,骨髓腔封闭的情况。

18、骨折复位的手法:拔伸,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触碰,分骨,折顶,回旋,蹬顶,杠杠

上肢骨折

18、锁骨骨折多发生在中1/3处,尤以幼儿多见。骨折后,内侧段可因胸锁乳突肌的牵拉向后上方移位,外侧段由于上肢重力和胸大肌的牵拉而向前下方移位。幼儿锁骨骨折多为青枝骨折,骨折往往向上成角(以颈腕吊带保护,限制活动2-3周)。较大儿童或成人需复位,常用“∞”字绷带固定4-6周。

19、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近端骨折,老年人多见,女性发病率高。多因跌倒时手掌或肘部先着地,传达暴力所引起。

1)解剖:肱骨外科颈位于大小结节下缘与肱骨干的交界处,是松质骨和密质骨交界处,是解剖上的薄弱处,故易发生骨折。

2)临床分型:外展型、内收型和骨折脱位(合并肩关节脱位)3型 还有裂缝骨折。

外展型:上臂在外展位,断端外侧嵌插而内侧分离,多向前、内侧突起成角。 内收型:上臂在内收位,断端外侧分离而内侧嵌插,向外侧突起成角。

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关节面向内下,骨折面向外上,位于远端的内侧(临床较少见)。

3)诊断要点:①病史:外伤病史,间接暴力多见;②临床症状:肩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③体征:畸形,局部性压痛,纵轴叩击痛,骨擦音或骨擦感;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者上肢血运,运动及感觉异常;④辅助检查:肩关节正位、穿胸位X 线检查。必要时加照腋位和肩胛骨切位。粉碎性骨折等行CT 三维重建。4)治疗:无移位骨折,稳定骨折可采用三角巾悬吊患者,3周后开始活动,有移位进行手法复位。手法整复:1、对抗牵引(纠正成角畸形),2、按压手法(纠正向前成角)

3、推拉手法(纠正侧方移位)固定方法:夹板固定:超肩关节夹板固定。前、外、后为长夹板,内侧为短夹板(蘑菇头,外展型放在腋窝,内收型放在肱骨内

髁上部)。

20、肱骨干骨折:指肱骨外科颈以下至内外髁上2cm 处之骨折。青壮年多见。 临床上分上1/3骨折、中1/3骨折,下1/3骨折。中、下1/3交界处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损伤。

病因病机:①直接暴力---为粉碎或横型。 ②间接暴力---多发生于肱骨干下部,为斜形或螺旋型骨折。

③旋转暴力---多发生于肱骨中下1/3,为螺旋骨折。

1)肱骨干骨折的移位机制:肱骨干周围有许多肌肉附着,由于肌肉的牵拉,故在不同平面的骨折就会造成不同方向的移位。上1/3骨折(三角肌止点以上)时,近端因胸大肌、背阔肌和大圆肌的牵拉而向前、向内;远端因三角肌、喙肱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牵拉而向上、向外;中1/3骨折(三角肌止点以下)时,近端因三角肌和喙肱肌牵拉而向外、向前;远端因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牵拉而向上。肱骨干下1/3骨折多因间接暴力所致,常呈斜形、螺旋骨折,移位因暴力方向、前臂和肘关节的位置而异,多为成角、内旋移位。

2)诊断要点:

①病史:有明显外伤病史;注意检查腕背伸功能及虎口区是否有感觉异常,检查是否合并桡神经损伤。

②临床症状:上臂疼痛,肿胀,活动障碍;③体征:畸形,环形压痛,纵轴叩击痛,骨擦音或骨擦感;合并有桡神经损伤有垂腕畸形及虎口区感觉异常; ④辅助检查: X 线检查。

3)治疗:首选手法复位、夹板固定。

手法整复:纵轴对抗牵引(纠正重叠移位)

上1/3骨折:1、对抗牵引(纠正重叠移位)2、提按手法(纠正成角畸形)3、折顶手法(纠正侧方移位)

中1/3骨折:1、对抗牵引(纠正重叠移位)2、推挤旋转(纠正旋转移位)3、捏挤(纠正侧方移位)4、提按(纠正前后移位)

下1/3骨折:1、对抗牵引(纠正重叠移位)2、旋转(纠正旋转移位)3、提按(纠正远端内侧移位)3、推挤(纠正远端背侧移位)

小夹板固定(四夹板固定):上1/3骨折要超肩关节,中1/3骨折不超过上下关节,下1/3骨折超肘关节,侧方移位用两点加压固定垫,成角移位用三点加压固定垫。桡神经沟处不宜放固定垫,以免神经受压。

23、肱骨髁上骨折:

1)前倾角:肱骨两髁稍前屈,与肱骨纵轴形成30°~50°的前倾角。

2)携带角:(前臂完全旋后,肘关节伸直时)上臂与前臂纵轴呈10°~15°的携带角。

3)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远端向后上方移位,骨折线多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

4)肘关节有三个骨性标志构成肘后三角:鹰嘴突、肱骨内上髁和外上髁,在伸肘时三点成一水平线,屈肘时三点成一等边三角形,称肘后三角。

管损伤者;骨不连;骨折畸形连接或肘内、外翻畸形严重者,可行截骨术矫正。

5. 缺血性挛缩关键是早期诊断和预防。对出现5“P”征者,首先复位骨折、解除压迫因素。仍无改善者,即应早期探查、修复血管,必要时行筋膜间室切开减压。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位于距桡腕关节面2.5~3cm 内的松质骨骨折。桡骨干皮质骨向松质骨移行部以远部分,为解剖薄弱处,一旦遭受外力,容易骨折。1临床表现(1)外伤史明确(2)患者伤后出现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骨折移位明显时,桡骨远端骨折可出现典型的“餐叉手”、“枪刺手”畸形。(3)检查腕部肿胀,有明显压痛,腕关节活动明显受限,皮下可出现瘀斑,尺桡骨茎突关系异常,则提示桡骨远端骨折。如果腕部有骨擦音、异常活动,不要反复尝试诱发骨擦音,以免引起神经和血管损伤。(4)腕部神经、血管肌腱损伤 发生率不高,但需充分重视。骨折向掌侧移位可能导致正中神经、桡动脉等损伤。骨折向背侧移位可能导致伸肌腱卡压。(5)注意患者的全身情况及其它合并伤。2影像学评估(1)X 线检查评估桡骨远端损伤的首选检查。多数骨折、脱位、力线不良、静态不稳定等,都很容易从标准的x 线检查鉴别。标准的前后位及侧位X 线可测量出桡骨远端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等重要参数。3疾病治疗(一)治疗原则治疗的目的是使腕关节能获得充分的无痛运动及稳定性,恢复正常工作和日常活动,而且将来不会有退行性变倾向。1、非手术治疗:手法复位外固定为主要的治疗方法。现以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为例进行介绍:在局部麻醉下,肩外展90°,助手一手握住拇指,另一手握住其余手指,沿前臂纵轴,向远端持续牵引,另一助手握住肘上方作反牵引。待克服重叠畸形后,术者双手握住腕部,拇指压住骨折远端向远侧推挤,2~5指顶住骨折近端,加大屈腕角度,取消成角,然后向尺侧挤压,缓慢放松牵引,在屈腕、尺偏位检查骨折对位对线及稳定情况。在屈腕、尺偏位用超腕关节石膏托固定2周,水肿消退后,在腕关节中立位继续用前臂石膏托或石膏管型外固定2周。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复位手法与伸直型骨折相反。由于复位后维持复位位置较困难,因此宜在前臂旋后位用长臂石膏屈肘90°固定5~6周。复位后若极不稳定,外固定不能维持复位者,则需行切开复位钢板或钢针内固定。2、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恢复下尺桡关节的正常解剖关系,恢复桡骨下端关节面的完整性。(1)手术适应证①严重粉碎骨折,移位明显,桡骨远端关节面破坏;②不稳定骨折:手法复位失败,或复位成功,外固定不能维持复位以及嵌插骨折,导致尺、桡骨远端关节面显著不平衡者。6并发症1、腕部神经损伤桡。2、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Sudeck 骨萎缩)3、肌腱损伤4、肩手综合征5、创伤性骨性关节炎6、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

24、孟氏骨折:即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是指尺骨半月切迹以下的1/3尺骨干骨折,桡骨头同时自肱桡关节、上桡尺关节脱位,而肱尺关节无脱位。多

发于儿童。分伸直型,屈曲型和内收型。25、盖氏骨折:即桡骨下1/3骨折合并下桡尺关节脱位。多见于成年男性。

下肢骨折

26、股骨颈骨折:由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称股骨颈骨折。多见60岁以上老人,尤以老年女性。1)颈干角(内倾角):股骨颈与股骨干之间构成的内倾角,叫颈干角,正常值在110°-140°之间。

颈干角大于正常值为髋外翻,小于正常值为髋内翻。2)前倾角:股骨颈的中轴线与股骨两髁中点连线所成的角度叫前倾角,正常在12°-15°之间。

3)股骨头血供的三个途径:①圆韧带动脉(营养头下小部分)②关节囊小动脉(营养颈、大部分头)③股骨干滋养动脉(从基底部)4)病因病机:多是外旋暴力引起的螺旋形骨折或斜形骨折。

5)骨折分型:按骨折两端关系:外展型(嵌入型,移位少,骨折稳定,血运破坏少,愈合率高),中间型,内收型(错位型,预后差)按骨折部分:头下型(较少见),头颈型(最多见),经颈型(甚为少见),基底型。前三种均属囊内骨折,血供破坏大,骨折难愈合,预后差;基底型属囊外骨折,其血运好,愈合佳。

6)诊断要点:①病史:患者有明显髋部外伤史;

②临床症状:髋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不能站立行走,有部分患者可以站立行走或跛行;③体征:腹股沟中点有明显压痛,患肢有纵轴叩击痛,伤肢出现外旋、短缩,髋、膝轻度屈曲畸形;

④辅助检查: 髋关节正侧位X 线检查。

7)治疗方法:传统疗法:手法整复(手牵足蹬法、屈髋屈膝法),穿丁字鞋(外固定),皮肤牵引,骨牵引,配合中药;手术疗法:三翼钉、加压螺丝钉、多跟克氏钉、带血管植骨、人工髋关节

27、股骨粗隆间骨折:又叫股骨转子间骨折,即发生在股骨大小转子间部分的骨折。多发生平均年龄70岁的老年人,比股骨颈骨折患者高5-6岁,愈合后易发生髋内翻。1)病因病机:老年人骨质疏松,下肢突然扭转或跌倒所致。

2)临床分型:3型:顺转子间型(骨折远端上移、外旋),反转子间型(骨折近端外展、外旋,远端向内、向上移位), 转子下型以上三者均属不稳定型骨折,容易发生髋内翻。

3)诊断要点:①病史:患者有明显外伤史;②临床症状:老年人跌倒后诉髋部疼痛,髋部任何方向的活动均可以引起疼痛加重,有时疼痛沿大腿内侧向膝部放射;局部可见肿胀和瘀斑。伤后髋部功能丧失,不能站立行走。③体征:患肢大粗隆有明显压痛,叩击足跟部常引起大粗隆处剧烈疼痛,患肢明显缩短、外旋畸形,无移位的嵌插骨折或移位较少的稳定骨折,上述症状比较轻微。④辅助检查: 髋关节正侧位X 线检查。4)治疗:骨牵引或穿丁字鞋制动。 外固定:胫骨结节骨牵引,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粗隆间骨折。

童,男性多于女性。

1)病因病机:多由高处坠落、车祸或受重物打击、挤压等强大暴力引起。 直接暴力:横断或粉碎骨折;间接暴力:斜行或螺旋骨折;儿童:青枝骨折。 成人:即使是闭合性损伤,内出血亦多达500-1500ml ,早期可能出现休克,大腿挤压伤又可引起挤压综合征。2)分类:临床上分上1/3骨折、中1/3骨折,下1/3骨折。以中下1/3交界处最多,上1/3或下1/3次之。

3)股骨干骨折的移位机制:①上1/3骨折:骨折近端受髂腰肌、臀中肌、臀小肌和髋关节外旋诸肌的牵拉而屈曲、外旋和外展,而远端则受内收肌的牵拉而向上、向后、向内移位,导致向外成角和缩短畸形。②中1/3骨折:两骨折端除有重叠外,移位无一定规律,多数骨折近端呈外展屈曲倾向,远端向内上方移位,故骨折断端多向前外突起成角。③下1/3骨折:受腓肠肌的牵拉骨折远端往往向后移位,严重者易导致腘动、静脉及坐骨神经的损伤。

4)诊断要点:①病史:患者有较严重的外伤史;②临床症状:伤后局部肿胀、疼痛、功能丧失,早期可合并创伤性休克、脂肪栓塞、血管和神经受压损伤。③体征:患肢出现缩短,成角和旋转畸形,局部压痛,可扪及骨擦音、异常活动。④辅助检查:股骨干正侧位X 线检查。5)处理:股骨干骨折的急救处理很重要,骨折后大量失血导致失血性休克,因此应把抢救重点放在控制止血,纠正休克,恢复血液动力学稳定上。迅速控制出血,快速补充血容量,临时固定。

①积极抢救生命 五项技术,防治休克等。②消除病因:失血性休克,抗休克裤,充气20~40mmHg 使用4小时以内

③处理创伤气胸,伤口 ④补充与恢复血容量(全血、血浆、右旋醣酐) ⑤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⑥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度的紊乱

6)治疗:手法整复:固定骨盆,双手握小腿,屈髋90º,屈膝90º,沿纵轴用力,纠正重叠移位。

夹板外固定、行胫骨结节牵引术和手术【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疗法(外支架、髓内针、钢板螺丝钉)。

30、踝部骨折的固定方法:三夹板固定法,使内翻骨折固定在外翻位,外翻骨折固定在内翻位,夹板必须塑形,不宜作旋转活动,将踝关节固定于90°位置4~6周。

31、结节关节角(贝累氏角):跟骨结节上缘与跟距关节面成30°~45°的结节关节角,为跟距关节的一个重要标志。

32、跖骨骨折中,长途跋涉或行军可引起疲劳骨折。骨折的部位可发生在基底部、骨干或颈部。

33、肋骨骨折好发部位:第4~9肋

34、脊柱骨折急救处理要明确两点:①脊柱损伤的位置;②观察伤员是高位四肢瘫还是下肢瘫。

35、脊柱骨折的固定方法: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腰部垫枕,使腰部过伸结合过伸

位夹板支具等,能发挥复位和固定的双重作用。

36、胫腓骨干骨折多发生于中下1/3交界处。而胫骨下1/3又缺乏肌肉附着,故胫骨干中、下段发生骨折后,往往因局部血液供应不良而发生迟缓愈合或不愈合。 躯干骨骨折

37、骨盆骨折:包括两侧髂骨、耻骨、坐骨、骶骨、尾骨及骨连接任带的损伤。本病早期易合并失血性休克、脏器破裂和脂肪栓塞等合并症,严重危及生命。 骨盆骨折的分型:按照盆弓断裂程度分类:骨盆边缘孤立性骨折、骨盆环单处骨折、骨盆环双处骨折

骨盆骨折的并发症:①失血性休克:由于骨盆骨骼大部分有松质骨构成,骨盆内有丰富的相互交通的血管网络。②泌尿道损伤③直肠损伤④女性生殖道损伤⑤神经损伤处理:由于骨盆骨折后大量失血导致失血性休克,因此应把抢救重点放在控制止血,纠正休克,恢复血液动力学稳定上。迅速控制出血,快速补充血容量,临时固定。

脱位1)脱位定义:凡构成关节的骨关节面脱离了正常位置,发生关节功能障碍者称为脱位。

2)病因病机:①外因:直接暴力、间接暴力(多见)②内因:年龄、局部解剖特点、病理因素、性别、职业、体质等

3)分类:①脱位病因:外伤性、病理性、先天性、习惯性(常见肩关节)②脱位的方向:前脱位、后脱位、上脱位、下脱位及中心性脱位。如肩关节(前、后脱位)、髋关节(前、后、中心脱位)③脱位的时间:新鲜脱位(3周内),陈旧性脱位(超过3周)④脱位程度:完全脱位:组成关节的各骨关节面完全脱出,互不接触。 单纯性和复杂性不完全脱位:又叫半脱位,组成关节的各骨关节面部分脱出,部分仍互相接触。

⑤ 脱位是否有创口与外界相通:开放性脱位、闭合性脱位。

4)临床表现:

一、一般症状和体征:疼痛和压痛、肿胀、功能障碍①疼痛和压痛:关节局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关节脱位的压痛一般较广泛。②肿胀:多不严重,且较局限。合并骨折时,肿胀明显。

③功能障碍:关节脱位使关节的运动功能丧失或部分丧失。包括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

二、特殊体征:关节畸形、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

①关节畸形:关节脱位后,骨关节面脱离正常位置出现,如肩关节的方肩畸形,肘关节的靴样畸形

②关节盂空虚:脱位的骨端,完全脱离了关节盂,造成关节盂空虚,表浅关节比较容易触摸辨别。如肩关节脱位。③弹性固定:由于关节周围肌肉痉挛、收缩,可是脱位后的关节保持在特殊的位置上,被动活动脱位关节时,存在弹性阻力,去除外力后,脱位的关节又回复到原来的特殊位置,称弹性固定。

5)辅助检查:X 线检查。6)合并伤:骨折、神经损伤、血管损伤(血管挫伤,血管撕裂)。

7)并发症:早期:骨折、神经损伤、血管损伤、感染; 晚期:关节僵硬、骨化性肌炎、骨的缺血性坏死、创伤性关节炎

脱位各论

1、肩关节脱位:又称盂肱关节脱位,是指肱骨头与肩胛盂发生分离移位。好发于20-50岁男性。 “肩骨脱臼”

1)病因病机:①直接暴力:肩部着地或背后方受打击 ②间接暴力:传达暴力,杠杆作用力

2)主要病理变化:关节囊撕裂及肱骨头移位,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同时合并肩胛盂边缘骨折、肱骨头骨折或肱骨大结节骨折,偶见腋神经损伤。

3)分类:①新鲜脱位,陈旧性脱位和习惯性脱位。

②肱骨头的位置:前脱位和后脱位(少见),前脱位还分为喙突下、盂下和锁骨下脱位。1. 肩关节前脱位 肩关节脱位90%以上是前脱位。30% 病例发生于强力外展或外旋, 29%病例发生于骨后方的直接打击, 24%病例发生于强力上举并外旋时, 17%病例发生在跌倒时手臂着地支撑。2. 肩关节后脱位 少见,因此常常漏诊。手臂内收内旋时受到纵向暴力时发生,也可发生于电击、癫痫发作,此时内旋肌群(肩胛下肌、背阔肌、胸大肌)力量超过外旋肌群(小圆肌、冈下肌)的力量。3. 肩关节下脱位 罕见,由肩关节过度外展、肱骨颈以肩峰为杠杆支点造成,

4)诊断要点:①病史:多有摔伤、肩关节撞击伤病史②临床症状:肩关节肿胀、疼痛、功能障碍。

③体征:患者呈现“方肩”畸形,局部肿胀、压痛,肩峰突出,肩峰下空虚,肱骨头移位,弹性固定于20-30度外展位;撘肩试验(杜加氏征)阳性;直尺试验阳性。

④辅助检查:肩部正位和穿胸侧位X 线摄片。5)治疗:手法复位:手拉足蹬法和牵引回旋法。 固定方法:胸壁绷带固定法。

2、髋关节脱位【“胯骨出”】:(是下肢脱位的重点,注意其分型,诊断要点):髀枢(髋关节)

1)定义:指股骨头与髋臼窝所构成的关节发生分离移位的一种损伤。常为强大暴力造成,故患者多为青壮年男性。2)根据股骨头脱位后的位置分:前脱位、后脱位(最多见)、中心性脱位。

3)病因病机:多因间接暴力引起。

①后脱位:当屈髋90度,过度内收内旋股骨干,这时股骨头大部分不抵触于髋臼内,而移动薄弱的关节囊下部,股骨颈前缘与髋臼前缘成杠杆支点,前部膝与大腿外力或背、腰外力,造成后脱位。②前脱位:当髋关节外展外旋,大转子顶与髋臼上缘接触,形成杠杆作用,形成前脱位。③中心性:当强大暴力作用于大转子外侧,髋关节在轻度屈曲外旋位,顺股纵轴冲击,外力由股骨头撞击髋臼底,股骨头向盆腔内移位,形成中心性脱位。4)诊断要点: 粘膝征是鉴别诊断髋关节前、后脱位的检查方法。

①病史:有明显的外伤病史②临床症状:髋部肿胀、疼痛、活动障碍,不能站立行走。

③体征:髋部疼痛,肿胀,活动功能障碍,弹性固定,支持体重功能丧失,皮下瘀斑。

1)后脱位:髋痛,患肢呈屈曲、内收、内旋、短缩畸形,粘膝征阳性。2)前脱位:髋关节呈轻度屈曲、外展、外旋畸形,患肢外形较健侧增长,粘膝征阴性

3)中心性脱位:疼痛显著,患肢短缩,大转子内移,肿胀、畸形不明显。骨盆分离及挤压试验阳性,有轴向叩击痛。4)陈旧性脱位:脱位超过3周,长时间肢体活动受限。

④辅助检查:髋关节X 线摄片。后脱位:股骨头向髋臼后方脱出;前脱位:股骨

头向髋臼前方脱出;中心性脱位:股骨头向髋臼中心嵌入并髋臼骨折

5)治疗:手法复位:①髋关节后脱位:屈髋拔伸法、回旋法、拔伸足蹬法、俯卧下垂法。

②髋关节前脱位: 屈髋拔伸法、反回旋法、拔伸足蹬法、中心性脱位

③陈旧性脱位:三周以上复位难,软组织在损伤下愈合,髋臼以填塞纤维组织,股骨头被疤痕粘连,周围肌肉挛缩固定:皮肤牵引或沙袋制动。中心性脱位复位后应行外展中立位骨牵引6-8周,防止股骨头坏死。后脱位应维持在轻度外展中立位3-4周,合并骨折,延长到6周。前脱位必须维持在内收、内旋、伸直位,避免外展。

4、小儿桡骨头半脱位又称“牵拉肘”,俗称“肘错环”、“肘脱环”。多发生于5岁以下幼儿,1~3岁发病率最高。5、月骨脱位的固定方法:月骨脱位复位后,用塑形夹板或石膏托将腕关节固定于掌屈30°~40°。一周后改为中立位,再固定2周。

伤筋1) 定义:各种暴力或慢性劳损等造成筋的损伤,统称为伤筋。

2) 筋主要是是指皮肤以下骨膜以外的运动系统组织,如皮下组织,筋膜,肌肉,肌腱,腱膜,任带,滑囊,关节囊,关节软骨,椎间盘,腱鞘,神经和血管等组织。狭义是指关节附近的软组织

3) 病因病机:①外力:直接暴力,间接暴力和慢性劳损。②外感六淫。③内因:解剖结构,年龄,性别,生物力学特征等。如3-10岁易发生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等。特点:好发于多动关节,负重部位------(肩、肘、手、膝、颈、腰) 长期单调、反复动作的职业------(司机、电脑员、运动员)

4) 分类:①根据暴力的形氏分类:扭伤(间接暴力)、挫伤(钝性直接暴力)②根据伤筋的病理变化分类:瘀血凝滞、筋位异常、筋断裂。③根据伤筋的病程分:急性伤筋(新伤,不超过3周)和慢性伤筋(旧伤或陈伤,超过3周)

5) 临床表现:主要是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①急性伤筋:伤后局部疼痛,肿胀,血肿或瘀斑,功能障碍等较为明显。②慢性伤筋:急性伤筋失治误治,迁延而来,主要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酸痛或隐痛,或酸胀不适,或功能障碍。③伤筋压痛点明确的部位往往就是病灶,如腱鞘炎(桡骨茎突),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第3腰椎横突综合症等。6)合并症:小骨片撕脱,神经损伤。7)并发症:骨化性肌炎,关节内游离体(关节鼠,关节软骨损伤),骨关节炎

8)诊断要点:

①病史:急性伤筋多有明确的外伤史,慢性伤筋也有致伤因素,如生活劳损等。②临床症状:疼痛、功能障碍(动力作用消失)。急性损伤为剧痛,有明显的肿胀瘀斑。慢性筋伤为隐痛,肿胀,酸楚,劳累加重。开放性损伤合并皮肤损坏。③体征:髋部疼痛,肿胀,活动功能障碍,弹性固定,支持体重功能丧失,皮下瘀斑。④辅助检查: X 线摄片,排除骨折、脱位等。MRI 检查韧带等。

与骨折和脱位鉴别:骨折……异常活动、畸形、骨擦音 脱位……弹性固定、关节盂空虚、关节畸形

各论

1、腰椎间盘突出症:指腰椎间盘退变后,在暴力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于纤维环之外,刺激或哑婆婆脊髓(圆锥)、马尾、血管或神经根而产生的腰腿痛综合征。多见30-50岁青壮年,男多女,劳力劳动者多。好发于腰4-5与腰5-骶1节段,多表现为坐骨神经痛。

1)病因病机:内因: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外因:外伤、劳损、受寒2)分型:

①按照症状和病理变化:膨出型、凸起型、破裂型、游离型、椎体内突出型等②椎间盘突出部位和方向:中央型突出、后外侧型突出、极外侧型突出等3)临床表现:主要症状:腰痛伴下肢放射痛。放射痛部位感觉麻木,无力。各皮肤感觉异常对应:①小腿内侧:腰3-4突出,压迫腰4神经根。 (引起踝背伸【胫前肌】萎缩,膝反射减弱)②小腿前外侧、足背前内侧:腰4-5突出,压迫腰5神经根。(引起拇背伸肌减退)③小腿后外侧、足背外侧缘及足底:腰5-骶1突出,压迫骶1神经根。 (引起拇跖屈力减弱,跟腱反射减弱④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马鞍区受压麻木

4)腰4-5与腰5-骶1节段突出者,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腰3-4突出者,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屈颈试验阳性

5)诊断要点:①病史:腰部外伤、受寒史。

②临床症状:腰痛伴有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腰椎活动受限,跛行。腰部活动、屈颈、咳嗽、打喷嚏等可使疼痛加重。③体征:腰肌紧张,脊柱侧弯,棘突旁压痛可伴有放射痛。下肢皮肤感觉减退,肌力下降,肌腱反射减弱。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股神经牵拉试验、屈颈试验可阳性。

④辅助检查:腰椎X 线可显示腰椎侧弯,病变间隙狭窄。CT 、MRI 和造影显示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或硬膜囊。6)治疗:手法:对抗拔伸、直腿抬高、斜搬伸腿、侧位搬腿、俯卧运腰、俯卧理筋。

2、腰椎管狭窄症:各种原因造成腰椎椎管、神经根管及椎间孔变形或狭窄,引起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受压,病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者,称为腰椎管狭窄症,又称腰椎管狭窄综合症。多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特别是体力劳动者,男多女。

前臂旋转功能为特征的慢性劳损疾病。

4、肩周炎:即肩关节周围炎,是以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

种疾患。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

别名“五十肩”,“漏肩风”,“露肩风”“肩凝症(风)”。慢性发病,肩外展试验阳性,即肩外展功能受限,继续被动外展时,肩部随之高耸;重者外展、外旋、后伸等各个方向功能活动均受到严重限制。

1)病因病机:气血不足,血不养筋,肩部陈伤,外邪入侵

肩部骨折脱位,关节囊挫伤,血肿机化粘连,上肢骨折固定过长,关节囊挛缩,活动受限

2)临床表现:肩周炎起病急骤,疼痛剧烈,肩部肌肉痉挛,肩关节活动受限,中后期疼痛减轻,压痛范围较广,肩关节僵硬,活动困难,关节周围肌肉萎缩痉挛。

3)诊断要点:①病史:起病隐匿。

②临床症状:肩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或僵硬。

③体征:肩部可有多个压痛点,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受限,甚至肩关节呈僵硬状,肩部肌肉萎缩。

④辅助检查:X 线偶见骨质疏松。

5、腕管综合征:是指正中神经在腕管中受压,而引起以手指麻痛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症。

7、膝交叉韧带损伤:各种暴力造成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和(或)后交叉韧带撕裂或断裂者称之。多见于运动损伤,常合并髁间棘撕脱性骨折,侧副韧带损伤和半月板损伤。

1)病因病机:多在膝关节半屈曲状态遭受复合外力造成损伤,甚至撕裂。2)临床表现:常可闻及撕裂声或撕裂感而摔倒,随即感膝关节软弱无力,关节周围剧烈疼痛,迅速肿胀,并逐渐出现关节周围皮下瘀斑。

3)诊断要点:①病史:外伤史。②临床症状:伤后膝关节有严重肿胀,疼痛及功能障碍。③体征:膝关节内侧常有积血,浮髌试验阳性。肿痛消退后膝关节松弛,有异常活动。膝关节抽屉试验及拉克曼试验阳性。

④辅助检查:X 线可见是否合并胫骨髁间隆起撕脱骨折。关节镜检查可见交叉韧带断裂或撕脱骨折。MRI 检查可协助诊断。

8、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暴力造成的膝关节半月板撕裂或分层断裂称为膝关节半月板损伤。青壮年多见,尤其是足球,篮球运动员或长期下蹲位工作者。1)本病特征性表现:弹响和交锁征。2)临床表现: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病久会出现膝关节无力,打软腿或弹响,关节交锁,疼痛通常局限于半月板损伤一侧。弹响和交锁征,关节间隙处局限性压痛。3)诊断要点:①病史:多有膝关节扭伤或长期下蹲工作史。②临床症状:膝关节肿胀,疼痛及功能障碍,可伴弹响,活动痛,交锁,打软腿等。③体征:关节间隙压痛,股四头肌萎缩,肌力减退,回旋挤压试验(麦氏征)阳性及研磨试验阳性。④辅助检查:膝关节碘和空气造影,MRI 检查和关节镜检查有阳性发现。总结: ①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侧方挤压试验阳②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挤压研磨试验阳性;③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抽屉试验及拉克曼试验阳性;

内伤:凡暴力引起人体内部气血,经络,脏腑受损或功能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症状者,统称内伤。

骨病

1、化脓性骨髓炎:因化脓性细菌侵入骨骼,引起骨组织的化脓性感染。“附骨疽”,好发四肢长骨干骺端,10岁以下儿童。1)感染途径:经血液循环(血源性骨髓

炎),经开放性创口,经邻近组织感染

2)特点:骨质破坏、坏死和新骨形成同时并存。早期以破坏、坏死为主,后期以新骨形成为主

出现三种转归:1)炎症吸收;2)形成局限性脓肿3)形成弥漫性骨髓炎

3)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临床表现:初期高热期,成脓期,窦道形成期

影像学表现:早期改变不明显,2周后可见骨质疏松,骨小梁开始紊乱,3-4周有骨模反应。

4)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轻,反复发作。局部有窦道,反复流脓液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稍高或不高,X 线检查骨膜下层状新骨形成,骨质硬化,密度增加,形成包壳,内有死骨或死腔。

化脓性关节炎是一种由化脓性细菌直接感染,并引起关节破坏及功能丧失的关节炎,又称细菌性关节炎或败血症性关节炎。。受累的多为单一的肢体大关节,如髋关节,膝关节及肘关节等。如为火器损伤,则根据受伤部位而定,一般膝、肘关节发生率较高。

1病因1、细菌50%以上的致病菌为金色葡萄球菌,其次为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2感染以血源性感染最多见,另外细菌可由关节腔穿刺、手术、损伤或关节邻近组织的感染直接进入关节。血源性感染也可为急性发热的并发症,如麻疹、猩红热、肺炎等,多见于儿童。3、外伤性引起者,多属开放性损伤,尤其是伤口没有获得适当处理的情况下容易发生。邻近感染病灶如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可直接蔓延至关节。、、

2临床表现化脓性关节炎急性期主要症状为中毒的表现:患者突有寒战高热,全身症状严重,小儿患者则因高热可引起抽搐。局部有红肿疼痛及明显压痛等急性炎症表现。关节液增加,有波动,这在表浅关节如膝关节更为明显,有髌骨漂浮征。病人常将膝关节置于半弯曲位,使关节囊松弛,以减轻张力。如长期屈曲,必将发生关节屈曲挛缩,关节稍动即有疼痛,有保护性肌肉痉挛。1. 单关节炎成人多累及膝关节,儿童多累及髋关节,其次为踝、肘、腕和肩关节,手足小关节罕见。2. 炎症表现关节红、肿、热、痛,压痛明显,活动受限。深部关节如髋关节感染时,局部肿胀、疼痛,但红热不明显。3. 中毒症状起病急骤,有畏寒、发热、乏力、纳差等全身中毒症状。4. 原发感染病如肺炎、尿道炎、输卵管炎、痈

等。


相关内容

  • 20XX年度骨二区重点专科工作计划
    骨二区工作(发展和人才培养)计划 (2010年) 一.围绕中西医结合诊治骨科疾病特色,坚持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以传统中医院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的最新成果,全面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坚持微创外科技术及中医骨伤科手法.外固定技术的传承. ...
  • 全国医学各具体学科最好的大学
    全国医学最好的大学: 基础医学: 复旦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口腔医学: 北京大学 四川大学 中医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结合:复旦大学 药学: 北京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中国药科大学 第二军医 ...
  • 金融考研历年国家线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学术型学位类) 学科门类(专业)名称 A类考生* B类考生* 备 注 总分 单科(满分=100分) 单科(满分>100分) 总分 单科(满分=100分) 单科(满分> ...
  • 桡骨远端骨折术后短缩的原因及对策
    中国骨伤2010年8月第23卷第8期 China JOrthop&Trauma,Aug.2010,V01.23.No.8 ・58l・ 临床研究・ 桡骨远端骨折术后短缩的原因及对策 杨德福1,张功林2,夏丽平1,郁辉1,黄建华1,陈建 ...
  • 中医外科毕业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教务处制表 二〇一三 年 三月 二十 日 中医外科毕业论文选题 本团队专业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仿真编程.数据统计.图表绘制以及相关 ...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鼓励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到基层多点执业 2015-09-11 16:04 来源:中国政府网 作者: 分享到: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5]7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 ...
  • 卫生院中医工作总结
    XXX中心卫生院 2010年度中医药工作总结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中医药工作的决定>,抓好中医工作的宏观管理,健全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分院.村卫生室二级卫生网络功能,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初级卫生保健中的作用,满足广 ...
  • [中国医学史]试题
    <中国医学史>试题 学号: 姓名: 座号: 系别: 年级: 专业: 总分合计人: 复核人:一.试题类型:单项选择题 (类型说明: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确选项并在"答题卡" ...
  • 护理培训计划
    医院护理人员培训计划 为了加强我院护理人员护理质量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特补充制定各级护理人员培训计划. 第一阶段(毕业后1-5年或护士) 一.培训要求: 1.巩固在校所学的基础医学理论及护理专业知识. 2.初步 ...
  • 收入与成本核算管理制度
    收入与成本核算管理制度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 2 第二章 收入的概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