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 - 范文中心

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

07/10

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

水稻二化螟俗称钻心虫,该虫主要危害水稻,同时也危害茭白、玉米等作物,是一种杂食性害虫,以发生时间长、防治难度大、产量损失重而成为夺取水稻丰收的主要障碍。

一、 发生危害规律

二化螟在稻桩、稻草和其它田间禾本科等作物残体内越冬,5月上旬开始陆续羽化。它以幼虫蛀茎危害,侵害水稻时,初孵幼虫首先群集在水稻叶鞘内取食,破坏叶片的输导组织,造成枯鞘,然后,随着虫龄的增大,幼虫开始蛀食心叶和茎秆,并由群集危害变为分散转移危害。由于水稻生育期不同,危害症状也不同,一般情况下,在水稻生长前期,被害水稻形成枯心苗,水稻生长后期则形成枯孕穗、白穗(俗称白鞘)和虫伤株。枯心苗和白穗对水稻的产量损失主要是减少每亩有效穗数,虫伤株对水稻的危害则是明显降低千粒重和增加空瘪粒,受二化螟危害后的水稻还易引起倒伏,造成减产。

由于二化螟越冬场所、成虫羽化时间不同,发生时间拉得很长。一般年景一代成虫从5月上旬到7月下旬,二代从8月中旬开始到9月中旬,因此,每一代别一次防治很难控制其危害。根据二化螟发生期长的特点,防治上必须贯彻“狠治一代压低基数,决战二代保丰收”的策略。主要依据:一是一代发生在秧田和水稻生长前期,此时用药,由于水稻群体较小,药剂很容易喷到水稻全株,到了二代,水稻已进入生长后期,群体较大,喷药的质量很难保证。二是一代防治容易掌握适期,只要看到田间枯鞘开始增多时就可用药防治,并且防治效果十分明显,因此,二化螟的防治必须抓住7月上旬一代发生的有利时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化螟的发生危害程度还与水稻播栽期和后期氮肥的使用量等关系密切,一般情况下,水稻播栽时间过早,有效虫源增加,发生就重;后期氮肥使用量过高,水稻植株嫩绿,能诱集二化螟多产卵,并且还能使二化螟虫体增重,提高繁殖能力。因此,适当推迟水稻播栽期和减少后期氮肥使用量有利于控制二化螟的危害程度。

二、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 1、进行秋翻,减少虫源基数。 2、妥善处理稻草、稻茬等越冬寄主。 3、选用丰产、抗虫的优良品种。 4、二化螟具有趋嫩绿性和趋茂密习性,因此,要科学地处理好水、肥、栽培密度与二化螟的发生关系。大面积推广水稻稀播稀植技术,大力提倡水稻氮、磷、钾配施等技术。

(二)、物理防治 在6月末、7月初用高压汞灯诱杀二化螟成虫(结合防治玉米螟)。

(三)、生物防治 利用赤眼蜂田间防治二化螟。 (四)、化学药剂防治 掌握好施药时期是田间化学药剂防治二化螟效果好 坏的关键,因此必须做好当年的预测预报,准确掌握二化螟的化蛹、羽化、卵孵化盛期,一般施药时期掌握在7月10日~24日之间。 1、药剂封垛。在二化螟羽化始期即6月24日~7月1日期间,用50倍液80%敌敌畏药液封稻草垛。将蘸上药液的玉米杆插入草垛内30厘米处,熏杀刚羽化的成虫。敌敌畏用药量按每立方米草垛10~20毫升。 2、田间药剂防治。结合田间实地调查,当田间见“枯鞘”10%时即可用药防治。目前推广使用的药剂有: 90%杀虫单原粉公顷用量600克喷粉,或用20%三唑磷乳油公顷用量1500毫升兑水1500公斤进行常规喷雾,也可采用毒土法;或用18%杀虫双水剂,公顷用量3750毫升直接撒施,要求每平方米撒一滴药液。为了提高防效,提倡第一次用药10天后再施一次药(蚕区禁止使用杀虫双)。来源:黄山区 tslx

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是世界性的重要稻病,在我国它同纹枯病、白叶枯病被列为水稻三大病害。其为害普遍,常造成惨重损失,甚至颗粒无收。 症 状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阶段皆可发生,具有为害时间长、侵染部位多和症状多样性等特点。按其为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叶枕瘟、稻颈瘟和谷粒瘟。 苗瘟 发生于秧苗三叶期前,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病苗基部呈灰黑色,终至枯死。 叶

瘟 发生于三叶期后的秧苗或成株叶片上,一般从分蘖至拔节期盛发,叶上病斑常因天气和品种抗病力的差异,在形状、大小、色泽上有所不同,可分为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四种,其中以前两种危害最重要。慢性型病斑,呈菱形或纺锤形,一般长1~1.5厘米,宽0.3~0.5厘米,红褐色至灰白色,两端有坏死线。急性型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层。急性病斑的出现可视为田间病害大流行的先兆。 节瘟 发生于茎节上,黑色,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潮湿时生灰色霉状物。 叶枕瘟 发生于叶片与叶鞘交接处,不定形,灰绿色,其出现预示穗颈瘟易发生。 穗颈瘟 发生在穗颈、穗轴及枝梗上,病部成段变褐坏死,穗颈、穗轴易折断成白穗。群众称之为“吊颈瘟”。防 治 技 术 一、因地制宜选用抗病良种,同一品种不要连续种植。 二、处理病稻草,消灭病源。 三、搞好种子消毒处理: 1、25%史百克2000倍液浸种6小时(每支2ml兑水4公斤浸2-3公斤种子); 2、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4-36小时; 3、20%三环唑粉剂125倍液浸种48小时。先用清水泡种12-24小时――再用药剂浸种消毒――再泡种(共计72小时)――催芽。 四、施肥上要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特别是后期要控制氮肥的施用。 五、药剂防治:早防叶瘟,重治穗颈瘟。 1、对苗期发生了叶瘟的田块,用40%稻瘟灵或40%富士一号乳油1000倍液防治。 2、在栽秧前3-5天用75%三环唑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或秧苗扯后用75%三环唑粉剂800-1000倍液浸秧苗30秒再堆闷20分钟后才移栽。 3、在抽穗5-10%时用75%三环唑粉剂、40%稻瘟灵或40%富士一号乳油施穗子,5-7天后再喷施第二次,以防穗颈瘟的危害。来源:黄山区 tslx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

稻瘟病是一种真菌性水稻病害。它与白叶枯病和纹枯病并列为水稻三大主要病害。稻瘟病分布十分广泛,全球80余个国家均有发生,一般流行年份可造成10%~20%的减产,严重发生时损失可达40%~50%。90年代以采,我国稻瘟病的年发生面积均在380万公顷以上,每年损失稻谷达数亿公斤。 1 病原菌的特性 稻瘟病病原菌菌丝生长温度为8~37℃,适宜温度为26~28℃。分生孢子在10~35℃范围内均可形成,以25~28℃为最适。萌发温度范围为15~32℃,适宜温度为25~28℃。分生孢子致死温度:湿热时为52℃、5~7min;病节内的菌丝为55℃、10min;谷粒组织内的菌丝为53℃、5min。病菌对于热、冷冻有较强的抵抗力:干燥条件下,分生孢子在60℃经30小时仍有部分存活,于-4~6℃条件下,经50~60天,仍有20%存活;在速冻条件下,-30℃可存活18个月。稻节和麦粒上的培养菌,在室温条件下,放置真空干燥器内,可存活10年以上。分生孢子的形成,要求相对湿度在93%以上,并需有一定时间的光暗交替条件。萌发要求相对湿度在90%以上,最好有水滴或水膜存在。侵入要求条件较严格,在适温条件下,需持续结水6~7小时,病菌才能侵入寄主,即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叶表结水时间越长,病菌侵入率越高。所以,低温、寡照、高湿容易引起稻瘟病大发生。 2 大发病的原因 2.1 单一品种的大面积栽培 引起水稻稻瘟病的病原菌为兼性小种专化性寄生菌,不同的生理小种对不同品种的致病性不同。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也因此被分为两种类型,即水平抗性品种和垂直抗性品种。具有水平抗性的品种对病原菌的各个生理小种均具有抗病性,但这种抗病性不强,因此在品种选育过程中经常会因其病症的点状发生而被淘汰,故具有水平抗性的品种较难育成。而具有垂直抗性的品种只对一个或几个生理小种有抗性,但这种抗性较强,在田间表现发病率极低。这种具有垂直抗性的品种刚育成时,能够侵染它的生理小种其实已经微量存在或很快经突变产生,当该品种大面积推广时,能够侵染该品种的生理小种得以大量繁殖并不断积累菌量,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即可大面积发病,直接导致该品种抗病性的丧失,这也正是垂直抗性品种的致命弱点。如前所述,水平抗性的品种容易在品种选育时被淘汰,因此,目前在生产中应用的绝大多数品种都是垂直抗性品种,这些品种一旦被单一化大面积推广,极易造成抗病性的丧失。以辽宁省为例,2001年全省有40%的水田,均在选种当时表现高产抗病的品种辽粳454则当年大面积发病,导致全省水稻大幅减产。 2.2 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 适宜的环境条件是稻瘟病大发生的直接因素,其中受温湿度、阴雨寡照的影响更大。当气温20~30℃、田间湿度90%以上、稻株体表水膜保持6~10h,稻瘟病容易发生。平均气温24~28℃,且有一昼夜以上饱和湿度,稻瘟病也易流行。水稻抽穗后遇到20℃以下低温侵袭,可减弱植株抗病力,一旦阴雨多雾,容易引起穗颈瘟流行。 2.3 过量偏施氮肥 过量偏施氮肥,容易导致植株幼嫩或徒长,植株抗病能力减弱,病菌因此易侵入。同时过量偏施氮肥,可能导致水稻个体、群体失衡,郁闭,为病菌繁衍发生营造了局部环境。

2.4 其他不良因素 如长期遮阴、过度密植、长期淹水等其它不良因素均可能加重病害发生程度。另外,如喷药不当或喷药后又遇降雨,导致药液淋失,防效甚微,病菌传播蔓延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等。 3 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能否暴发成灾,取决于病原菌、气候、品种及栽培管理措施的配合程度。辽宁省各个稻区是稻温病的常发区,病菌的菌源量是充足的,因而,品种的抗性和气候条件是病害能否暴发大流行的决定性因子。当气候符合发病条件时,品种的抗性就成了决定性因子。栽培技术措施不是构成这一病害能否暴发流行成灾的主导因子,但在暴发流行的情况下能够加剧或减轻病害的发生和损失程度。在综合防范稻瘟病暴发流行成灾的诸多措施中,首先是选用抗病品种,特别是要彻底摒弃过分强调种植某一、两个品种的传统习惯思路,坚持品种多样化,做到多品种搭配,以抑制大范围、大面积暴发流行成灾造成的严重损失;其次要在搞好一般性预测预报的同时,还应根据叶瘟的实际发生状况(调查数据)和天气预报情况发出预防穗颈瘟的警报,组织好预防措施的实施,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再次是在全面推广合理栽培技术的同时,千方百计减少初侵染菌源量,降低发病程度和减产损失。 减少初侵染菌源量的措施,主要是将稻草、稻谷壳集中作为燃料或坑制、堆制肥料。经过沤制,杀死越冬病菌,减少初侵染菌源。肥坑内病稻草上的病菌存活时间约为14天,病草堆肥经4个月病菌也能全部死亡,故以坑制肥料灭菌效果更好。育苗时要搞好种子的药剂处理,杀灭种子上所带病菌,拔秧苗时禁止使用稻草捆秧,也是减少初侵染菌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此外根据地力情况,中等肥力田块一般亩施标氮(硫铵)60kg,二铵10kg,钾肥7~10kg锌肥1.0~1.5kg。 禁忌过多、过晚施用氮肥,注意增施磷、钾肥,做到配方施用,确保氮、磷、钾肥平衡,同时要无机肥与有机肥结合,有机肥要进行腐熟化处理。 药剂防治应抓住关键时期-抽穗前期即破口期,一般在7月下旬,喷施富士一号、灭稻瘟一号或三环唑等药剂均可有效防治穗颈瘟的流行;如在8月上旬仍发现病穗,可于齐穗期重复施药一次。王建忠 作者单位:辽宁省农科院检测中心摘自:《农业科技通讯》2006.08 tslx

水稻低温冷害的类型及防御

一、延迟型冷害:这种类型冷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出穗延迟,出穗开花期处于低温,灌浆受到障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另一种是出穗不延迟,而在成熟期遇到冷害,延迟成熟,产生大量的青米,降低成熟度和千粒重,影响出米率。 是否发生延迟型冷害,取决于6月份和8月份的月平均气温,若6月份平均气温低于18℃,8月份日平均气温低于19℃,是发生延迟型冷害的临界气温。 延迟型冷害的主要特征:一是穗顶端的颖花可勉强授精结实,而下部颖花开花、授精、结实都受到障碍;二是穗种轻微下垂,但是接近收获期,水分少,穗部竖起来;三是生育不正常,茎秆、叶穗呈青色,最后变成青枯。 防御延迟型冷害的主要措施:一是常年促早熟,做到“秋霜春防”,提高成熟度,增加千粒重;二是选用抗逆性强的中、早熟高产优质品种。三是采取大棚旱育苗,超稀植栽培模式或“三超”栽培模式,促进水稻根系良好发育;四是抢前抓早,早育苗,早插秧,早分蘖,促苗早生快发;五是加强管理,搞好除草、施肥、灌水和病虫害防治。 二、障碍性冷害:主要指从幼穗形成期到抽穗开花期,特别是减数分裂期,遇到短时间的异常低温,使花器的分化受到破坏,花粉败育,造成空壳,在抽穗开花期遇到低温,颖花不开,花药不开裂,花粉不发芽,造成不结实,产量大大下降。我省低温年常常发生这种冷害,一般在此期间日平均气温低于17℃,是发生障碍型冷害的临界气温。 障碍型冷害的特征:一是穗顶端的不孕粒多,而穗基部结实多。穗上部的小花易受低温的影响,穗基部颖花由于淹水,而受到直接或间接的保护,不受低温影响,下部枝梗发育旺盛。二是指不育而言(不包括秕粒)不孕粒和结实粒的差异明显;三是受害穗的结实粒比不受害穗的结实粒千粒重还重;四是由于突然遇到低温,所以受害前生育正常。 防御障碍型冷害的主要措施:选择耐冷性品种,在抽穗前10?15天,采取深水护胎灌溉,保持15厘米水层,这时水温高于气温,可使穗分化部分免受低温危害,安全渡过低温期。总之,灌水护胎是防御障碍型冷害的有效措施。爱农网 tslx

一个合格农药品种,在其包装上均标有“三证”,即农药登记证,由农业药检部门签发;农药准产证(生产许可证号),由化工部门签发;农药标准号(合格证),由技术监督部门签发。没有标明“三证”的农药,可视为不合格农药或伪劣农药。 除标明三证外,国产农药在标签上都印有6—8位阿拉伯数字,这便是农药的批号。农药批号的1、2位数字表示生产的年份;第3、4位数字表示生产的月份;第5、6位数字表示生产的日期;第7、8位数字表示农药的有效期为几年。如一批号为960723-02,表示这批农药是1996年7月23日生产的、有效期为两年。有的农药标签上只有6位数字,并直接标上“有效期年”,也有的未标明

有效期,说明有效期并不严格。

作者: 京郊日报 发表于:2006-10-12 已被阅读 116 次

农业部推荐高毒有机磷农药替代品 (水稻篇)

2005年农业部完成了75种药剂针对水稻、棉花、小麦和蔬菜四种作物上的10种靶标生物的1200余项室内活性筛选试验,推选出38种田间小区和示范试验的备选药剂。其中,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推荐替代产品为:

氟虫腈,推荐剂量1.5~2.5克有效成分/亩,在二化螟孵卵化盛期喷雾施药,田间保持水层或无水层均可。国内市场上的唯一合法产品为锐劲特。注意事项:氟虫腈对蜜蜂和水生生物(特别对虾、蟹)的毒性高,因此不要在蜜蜂和虾蟹养殖地区使用;如要使用,建议排干田水后再使用;使用氟虫腈后的稻田,田水不要排入鱼塘和河沟中

使用氟虫腈+敌百虫(1∶49),每亩施用50克,在二化螟孵卵化盛期喷雾施药,田间最好保持水层。同样,不要在虾、蟹养殖地区使用。

使用三唑磷:在二化螟孵化盛期喷雾使用,每亩30~40克。注意事项:由于三唑啉残留期较长,对水稻飞虱有刺激增长作用,因此宜在水稻抽穗期以前使用,推荐在早稻或上半年使用。在二化螟对三唑磷产生高抗药性的地区不宜使用。 防治水稻三化螟,在三化螟卵孵化盛期喷雾施药,每亩施用40~50克毒死蜱。 防治稻纵卷叶螟,每亩施用0.72~0.9克的阿维菌素,在稻纵卷叶螟虫二龄前喷雾施药,最好在卵孵化盛期施药。

防治褐飞虱,在褐飞虱初发期喷雾施用噻嗪酮,每亩用7.5-12.5克,施药时田间最好保持水层。

防治白背飞虱的替代产品之一是噻嗪酮,使用方法和计量同褐飞虱防治。另外,在飞虱初发期,每亩施用1~2克吡虫啉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关内容

  • 水稻栽培技术
    江西農業大學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课 程 教 学 论 文 水稻栽培技术 一.水稻概述 水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水稻是世界面积和总产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粮食作物,世界上约有55.9%的人口以稻米为主.起 ...
  • 参展项目目录1`甲硫嘧磺隆
    参展项目目录 1.甲硫嘧磺隆 2.吡呀酮(pymetrozine) 3.马拉硫磷(malathion) 4.丁硫克百威原油合成技术 5.硫双灭多威原药合成技术 6.20%丁硫克百威水乳剂 7.1万吨/年复合型聚合硫酸铁. 8.1000吨/年 ...
  • 稻瘟病的危害与综合防治
    农技服务,2010.27(12):1585-1586 责任编辑胡先祥责任校对李闰枚 稻瘟病的危害与综合防治 李小闯 (安徽省肥东县农技推广中心白龙中心站,安徽肥东230011) 摘要阐述了稻瘟病的危害症状.病原,侵染循环.发病规律.发生因素 ...
  • 栽培技术4
    夏玉米偏施氮肥害处多 使夏玉米疯长 夏玉米施用氮肥多,营养器官生长旺盛,把形成的碳水化合物用于蛋白质的合成,纤维与木质素的形成减少,茎杆及叶梢的机械组织不发达,茎杆柔软,容易折倒,而且延迟开花结实. 容易招致病虫危害 氮素超量施用,玉米株体 ...
  • 水稻立枯病的具体防治措施
    作者:杨晓丽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1年07期 水稻立枯病对旱育秧田危害十分严重,特别是遇到持续低温或气温忽高忽低时发病尤重,可造成秧苗大量死亡. 1 病原与症状 水稻立枯病可分为生理性立枯病和病理性立枯病两种.生理性立枯病是在不良环境条 ...
  • 水稻黄萎病
    简介:南方各稻区均有发生. 水稻黄萎病-成株发病,先从心叶发黄,而后叶鞘黄化,最后全株褪色变黄 ↑ 为害症状 [为害症状]苗期发病植株矮缩明显,叶短小,叶片和叶鞘呈黄化状,无花叶现象,病节呈嫩黄色,分蘖丛生.成株发病,先从心叶发黄,而后叶鞘 ...
  • 影响植物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因素浅析_王海梅
    植物保护<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第17期 影响植物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因素浅析 王海梅 (青海省民和县农作物脱毒中心,青海民和810800) 摘要介绍植物病害症状,分析植物病害流行及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植物病害:症状:发生流行:影 ...
  • 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要点
    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要点(1) 2009-07-28 信息来源:农村远程信息呼叫系统网 视力保护色: [大 中 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是我国独创的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是小麦育种史上的又 ...
  • 农业生态学论文宋俊桦
    本科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农业生态学 学 院: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专 业: 农学 年 级: 学 号: 姓 名: 宋俊桦 指导老师: 杨吉瑞 成 绩: 2015年11月25日 论文题目: 论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201 ...
  • 环境法中环境的定义
    环境保护复习题  环境法中环境的定义  环境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