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悲剧[红楼梦] - 范文中心

"末世"悲剧[红楼梦]

11/17

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把最有价值的珍宝打碎了给世人看。《红楼梦》是一部悲剧主题的作品,领略大观园中悲凉之雾遍布华林的人,在作品中是主人公宝玉,在作品的背后当然是作者本人。

《红楼梦》为我们展示了四个方面的悲剧:

1、 一代封建末世的社会悲剧。

《红楼梦》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一个“末世光景”。书中开篇,就借冷子兴之口,向贾雨村介绍,宁荣二府处于“末世”;在王熙凤这个女强人的判词中,也说“凡鸟偏从末世来”;在探春理家的情节里,还表现了她身处“末世”,无力回天的悲怆心情,说她“生于末世运偏消”。

书中所说的“末世”,不是一家一姓的“末世”,而是一个社会共同面临的“末世”!疯僧跛道的“好了歌”与甄仕隐的“好了歌解”,就是对这个“末世”光景的最好诠释:

这是一个“水旱不收,鼠盗蜂起”的时代,昔日歌舞升平的达官显贵府邸,“蛛丝儿结满了雕梁”;“金满箱银满箱”的富家子弟,“转眼”,就变成了“人皆谤”的乞丐;昨天还嫌“纱帽小”去跑官要官,今天却沦为披枷戴锁的囚犯;昨天还披着“破袄”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穷酸,今天却“紫蟒”裹体高视阔步。这正是改朝换代的真实写照:一个旧时代结束了,一群新贵族产生了。“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何处“他乡”,何处“故乡”,为何认他乡为故乡?这正是暗示异族入主中原,中华发生了天崩地裂!

在“红楼梦十二支曲子”的结尾,作者“自度”了“飞鸟各投林”曲牌:“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里描写的是什么?是一幅“世界末日总清算”的图画!除了改朝换代,还有这种全社会性的“总清算”场面么?

作者笔下的这种“末世”场景,绝对不是乾隆盛世,而是明末清初那段改朝换代、天崩地裂的“末世”!有清一代,在封建文人的笔下,称为“末世”的时代共有两个,一个是鸦片战争以后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另一次就是清初顺治朝和康熙前期。《红楼梦》不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作品,他产生的时代背景,只能是清初这个“末世”;他描写的作品主题,也只能是一个社会的“末世”悲歌。

有的朋友可能要问,清初虽然战乱多,社会不稳定,但一个封建王朝创立之初,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为“末世”呀?此问并非没道理,问题在于用谁的眼光看社会。清朝新贵的眼中,当然不会把清初看作“末世”;而在明朝的“遗民”眼中,却是不折不扣的“末世”!朋友们可以翻阅此时期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吴梅村、钱谦益、戴震、蒲松龄等名家的著作,不难看出,“末世”的提法触处皆是。

红学界关于《红楼梦》是否有“反清吊明”思想的争论,至今言人人殊。反对者往往说,曹雪芹生在清朝中叶,出身“汉军旗人”家庭,不会有遗民思想,说的不错。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谁能否定“好了歌解”、“飞鸟各投林”曲子中的遗民思想呢?这不恰好证明了《红楼梦》的作者是一个具有“末世遗民”思想的清初人,而不是清朝中叶没有遗民思想的曹雪芹么!

2、 一个封建大家族的天伦悲剧

有的朋友可能要问,《红楼梦》中的宁荣二府最终败落是必然的,但为什么要定义为天伦悲剧呢?提这种问题的朋友,恐怕是中胡适先生和他的徒子徒孙的毒太深了,没有认真去读《红楼梦》原文,却把工夫用在了对曹家同雍正朝宫廷斗争的附会上了。《红楼梦》根本没有写什么宫廷斗争,都是那些“探佚”家们胡思乱想出来的。

《红楼梦》开端,就交代这个富贵流传了百年的“望族”,此时正处于“末世”,“外面架子没倒,内囊却渐渐尽上来了”,不似先前那么“温柔富贵、诗礼簪缨”了。书中还借“宁荣二公”之口,对“警幻仙姑”说,自己这个家族的运气已经尽了,最终破败是不可避免的了。其实,家族中的人,也不是不知道运气已尽、败落在即的形势,书中主子和奴才都经常说,“好象有几百年熬煎似的”,“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筵席”!

这个家族是怎么败落的呢?主要原因还在于家族内部。书中借探春的口说,“我们这样的大家族,从外面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只有内部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君不见,家族中人,“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一个个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因此,可以说,《红楼梦》表现的,其实就是这个大家族的“自杀自灭”史!

这个大家族中矛盾重重:宁荣二府之间的矛盾,荣府中赦政兄弟及邢王妯娌之间的矛盾,贾母与长房贾赦邢夫人之间的矛盾,二房贾政一支中嫡庶之间的矛盾,王熙凤同邢王两婆母之间的矛盾,贾琏一家中夫妻及妻妾之间的矛盾,主子与奴才之间的矛盾,跟随不同主子的奴才与奴才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斗争的结果,是母子失和,兄弟反目,夫妻同床异梦,妯娌尔谀我诈,“施魇魔法”、“造谣生事”、 “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这样矛盾深重的家族,焉有不败之理?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没有写到这个家族的彻底败亡,但也充分表现出了破败迭起,败亡将至的趋势。家族矛盾的总爆发,体现在“抄检大观园”这一惊心动魄的事件中。由一个“绣春囊”,把王熙凤、王夫人、邢夫人、探春、迎春、惜春、黛玉、宝玉、晴雯、司棋、王善保家的几乎全家主子奴才都卷了进来,住在园中的亲戚也受到波及,担了嫌疑。抄检的直接结果,是屈死了晴雯、司棋、潘又安三条人命,间接结果就更严重了,王夫人下令:过了年宝玉和姐妹们必须全部搬出园子!一群天真烂漫的年轻人,就这样失去了她们的人生乐园,即将风流云散了。

发生在贾府及大观园中的这些悲剧,说到底都不是外部势力造成的,而是家族内部自杀自灭的结果,正是一个封建大家族的天伦悲剧。当然,外部的因素也是有的,比如处于“末世”社会,入不敷出,官僚搜刮等。套用一句毛老人家的话:“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根本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还是内因。《红楼梦》所要表现的,正是家族内部的自杀自灭的过程,把一个表面上“诗礼簪缨”的封建大家族,如何毁灭的过程展示给读者看,这正是《红楼梦》的悲剧性所在。

现在的红学界诸多权威,不去研究《红楼梦》作品中展示的家族内部矛盾,而是热中于对曹家与雍正朝廷关系的探佚附会,实在不是文学研究的正途。之所以这样,根本原因还在于,在曹家的历史上,找不到《红楼梦》所表现的家族内部矛盾斗争的证据,也只好向宫廷斗争索隐一途了。岂不知《红楼梦》作者在书中早已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贾府的问题出在内部。你偏要向外部去找原因,不是正应了作者的话么:“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啊!

3、 一个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

我国的封建正统知识分子,走的都是学而优则仕之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仕途经济,几乎就是封建知识分子的唯一出路。成功者固然可以飞黄腾达,不成功者如蒲松龄、孔已己者,为数更是多多。

《红楼梦》描写的主人公贾宝玉,其人生道路的选择,却与此截然相反:其一,他拒绝走仕途经济之路,把追求仕宦之人统统骂为“禄蠹”、“国贼”。其二,他反对程朱理学,说“除明明德外无书”,把“四书”以外的书统统烧掉了。其三,他不赞成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说“文死谏、武死战”者是“浊气上涌”,“置君父于何地”?

红学界一般认为,《红楼梦》主人公这些思想,代表着封建叛逆思想,说明作者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这种理解未免有人为拔高之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红楼梦》创作的年代,是产生不出所谓封建叛逆思想的。把《红楼梦》表现的这些思想,放在乾隆年间的曹雪芹身上,确实是不可理解的,如果放到明末清初的一个封建正统知识分子身上,反而是十分自然的,一点也值不得大惊小怪的。

在清初,多数封建正统知识分子,对入关的异族统治者,都采取不合作态度,当然,“一队夷齐下首阳”的情况也很多。不合作者对这些“下首阳”的追求仕途经济者,当然持蔑视态度。清初正统文人的文章中,斥骂“禄蠹”、“国贼”的文章触目皆是,就连两截为人的吴伟业、钱谦益的晚年作品中,也对自己追求仕途经济的行为悔恨不已,说自己“总比鸿毛还不如”。《红楼梦》表达的这种思想,不仅不是什么封建叛逆思想,反而是当时的封建正统思想。

贾宝玉反对“文死谏、武死战”,更不是什么异端思想,而是清初封建正统知识分子对明朝灭亡原因的反思。明亡前,内有“流寇”造反,外有建州袭扰,朝廷焦头乱额。此时朝廷内部,东林党人普遍犯“文死谏”的毛病,崇祯皇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杀谏臣最多的残暴皇帝;带兵的武将,也只顾一死报君王,对战争的胜负却在所不惜,结果屡战履败,损兵折将,最终丢了三百年基业。清初三大家的文章中,对此多有分析,感慨之下,痛哭流涕,大骂文武误国。贾宝玉一个毛头孩子,懂得什么“文死谏、武死战”,不过是重复当时社会上的流行说法而已。

至于宝玉烧掉四书以外的书,更不是什么特别反常的举动。清初,江南正统封建文人检讨明亡的教训,多数认为是“空谈误国”所

致,而空谈之风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明代“程朱理学”、“王陆心学”的泛滥。当时的知识分子,当然不是反对孔孟之道,不是反对四书五经,而是反对朝廷确立的统治思想“理学”和“心学”。《红楼梦》中宝玉的行为,只是表达了那个时代封建正统知识分子中流行的这些思想,根本谈不上“异端”,他毕竟没烧四书嘛。

贾宝玉表现的这些思想,在清初的江南知识分子中司空见惯,但在乾隆朝却是决无可能的,换句话说,曹雪芹绝对不可能有《红楼梦》中的这些思想,他也决对写不出《红楼梦》中的这些思想。只有清初江南的封建正统文人,才有把这些思想见诸于纸面的可能。为什么这么绝对呢?一方面是明末清初确实流行这些思想,另一方面是当时文网尚宽,这些思想有公开面世的条件。乾隆朝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文网最严、文字狱最惨烈的时代,没有谁有这个胆量。

《红楼梦》作者把自己比喻为女娲弃而不用的补天石,慨叹自己“无材补天”,说自己“一事无成,半生潦倒”,并交代创作此书时,正处于“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大概并不仅仅是在仕途功名上无所成就,似乎还经历过人生重大打击。书中屡次出现“经历了一场人生梦幻”,“跌过筋斗”等字句,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可以断定,《红楼梦》表达的是一个明末清初的封建正统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但这个贾宝玉的原型,绝对不会是曹雪芹!

4、 一干知识女性的命运悲剧。

《红楼梦》创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闺阁昭传”。作者交代:自己虽然“无能不肖”,但家庭中却“历历有人”,决不能让她们的事迹与自己“一并湮灭”,所以要把她们的事迹写出来,以“悦人之耳目”。

《红楼梦》书中以林黛玉、薛宝钗为代表的“一干”知识女性,聪明、美丽、善良、有能力,比贾府中的诸多“须眉男子”都要强得多!她们不仅能够咏柳絮、歌海棠、颂桃花,还能“兴利除宿弊”、“小惠全大体”。虽然她们没有做到挽大厦于将倾,但她们为挽救这个将死是“百足之虫”尽了力,令这个家族中的所有“须眉男子”汗颜。

《红楼梦》中,这些女子都是来自于“薄命司”中的“冤孽”,她们的下场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黛玉、宝钗、探春、迎春、惜春、湘云、妙玉等人,有的泪尽夭亡,有的误嫁中山狼,有的远嫁海外,有的长伴青灯古佛,有的青年早寡,都经历了一段悲惨的命运。作者对这些女子,作者赋予了极大的同情,用生花妙笔,充分展示了她们的可爱之初,也让读者为她们,洒下一掬哀怜同情的泪水。

作者下最大工夫,描写的是“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爱情故事。故事中的两个青年女子,都是主人公的表姐妹,与主人公都是青梅竹马的关系,最后都落得“水中月、镜中花”的结果。好多读者都认为宝黛爱情是悲剧,但宝玉同宝钗的婚姻何尝不是悲剧?好多《红楼梦》读者都用今天的一夫一妻观念去看《红楼梦》中爱情关系的排他性,这是不对的。在那个时代,男人三妻四妾是很正常的,不必要求《红楼梦》主人公爱情专一。

《红楼梦》开篇就交代,书中的“百年望族”,是一个“诗礼簪缨”之族,书中的“一干女子”,都是比“须眉浊物”宝玉强得多的才女。作者创作《红楼梦》的主要目的,是为“姐妹们”作传,让她们的事迹可以流传久远。由此推断,《红楼梦》作者必有一大帮亲姐妹和表姐妹,这些姐妹必须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才女,她们同作者还必须有青梅竹马的条件,最后她们的愿望都必然是“水中月镜中花”,统统落得“红颜薄命”的下场!

问题还是出在曹雪芹身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曹雪芹有“一干”亲姐妹和表姐妹。退一万步说,即使有,处于借米熬粥、赊酒买醉的生活境况下,怎么会有《红楼梦》中那种卿卿我我、莺莺燕燕的生活?“贾府里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困窘中的曹雪芹,更没有杜撰自己爱情生活的情绪和参照经历。《红楼梦》的真实作者,必然是一个真正经历过“风月繁华”生活,后期又坠入困顿的封建知识分子,曹雪芹没有这样的经历。

笔者之所以这样判断曹雪芹作为《红楼梦》作者的不可能性,并不是对曹雪芹有什么成见,而是因为只有正确判断《红楼梦》作者,才能正确解读《红楼梦》主题,才能准确领会《红楼梦》作品的思想内涵。当前红学界之所以走进了雍正朝宫廷斗争的泥潭,根本原因就是当初胡适先生把《红楼梦》作者假设错了。兹事体大,不可以不正视听。

笔者经过多年的精心考证,推断《红楼梦》的初作者是康熙朝的大文豪洪升。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主要原因就是洪升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庭背景、人生背景和感情生活背景同《红楼梦》描写的内容毫无二致!因为《红楼梦》作者在书中曾交代,创作此书是“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也就是说,说的都是真话实话,没有半点假话,更没有胡编乱造。所以,我们必须《红楼梦》的作者身份还给洪升!

其一,洪升是清初人,有着浓烈的“遗民思想”。他出生于顺治二年(1645年),这一年正是清兵下江南、南明王朝覆亡的一年。洪升从小就受到“遗民”思想的熏陶,他的老师陆繁昭、毛先舒、沈谦等,都是“遗民”思想强烈,与清王朝不肯合作的正统知识分子。洪升好友陆寅的父亲陆丽京,是清初“庄史案”的受害者,后来愤而出家、不知所终了;洪升的表丈钱开宗,在清初江南“科场案”中被砍了脑袋,全家几百口人被逮捕,长途三千里押解北京。洪升本人有强烈的“遗民”思想,在他的代表作《长生殿》中,和大量的诗词作品中,都表现得十分清楚。

其二,洪升家庭发生了严重的“家难”,前后半生的生活经历了巨大反差。洪升的家族是个著名的“百年望族”,“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季祖孙太保五尚书”,可谓富贵已极。清初,由于改朝换代的原因,正处于“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境地,康熙前期,由于家庭被朝廷查抄,父母被充军,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洪家与钱塘黄家、顾家、钱家号称杭州“四大家族”,确实是联络有亲,荣损与俱的关系,与《红楼梦》的描写完全相同。

其三,洪家家族不幸,发生了“天伦”悲剧。洪升的前半生生活,肥马轻裘,富贵已极。成人结婚后,由于别人的挑唆,洪升和二弟洪昌,都被迫离开了家庭,后半生过着极为贫穷潦倒的生活。二弟洪昌,在漂泊中英年早逝了,令洪升终生痛苦不已。康熙二十八年,因为在佟皇后“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洪升被朝廷逮捕下狱,革去了“国子监生”的功名,“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洪升为此曾到京东盘山青沟寺(大荒山青埂峰原型)逃禅,正是“愧则有余、悔则无益的大无可奈何之时”,虽然没落发出家,但一生都对此耿耿于怀。

其四,洪升的青少年时代,确实有众多的亲姐妹和表姐妹,洪升与她们青梅竹马,经常在一起游玩酬唱,感情甚笃。洪升的这些姐妹们,在清初确实赫赫有名,她们曾结成“蕉园诗社”,经常在杭州西湖、西溪一带一起吟诗做画,灯谜酒令,生活十分潇洒。洪升的妻子黄蕙,是他的嫡亲表妹,并且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同生夫妻”,洪升逃离家庭后,过着极为困苦的生活,这个表妹兼妻子,确实为洪升“还”了一辈子眼泪。洪家发生“天伦惨变”后,这些姐妹们陆续嫁人或远行,下场都十分悲惨,两个亲妹妹(探春、迎春原型)和毛安芳、张槎云等,婚后都年轻被折磨夭亡了,表妹林以宁(黛玉原型)和钱氏姐妹(宝钗、宝琴原型)、顾姒(湘云原型)等,也都在痛苦生活中挣扎。洪升于康熙三十一年回到杭州时,确实是目睹一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惨景象。此时的洪升,想起昔日与姐妹们在“洪园”中嬉戏酬唱的场景,联想到自己和家族的悲惨命运,提笔创作《红楼梦》,大概是对《红楼梦》作者和创作缘起的最合理解释!

关于《红楼梦》作品的主题,红学界争论颇多,至今并没有为各方均能接受的一种权威说法。之所以产生这种令人困惑的尴尬局面,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搞清《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人生背景,以至于误读误判,各执一端,聚讼不休。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和创作原型的探讨,其重要性不仅在于作者自身,更重要的在于对《红楼梦》作品内容和主旨的正确理解。胡适先生误断曹雪芹为《红楼梦》作者,结果就把红学界领上了对清廷宫廷斗争的附会之路。为什么呢?因为曹雪芹所处的时代、家庭和个人人生背景,都无法解释《红楼梦》为什么要写这些,为什么要这么写!无奈之下,抛开《红楼梦》作品自身,向宫廷争斗去索隐、探佚,就是必然的了。但是,这种索隐、探佚,又必然背离《红楼梦》的创作宗旨,曲解《红楼梦》的情节内容,实在是红学的百年悲剧!

亲爱的读者朋友,当你知道了《红楼梦》的作者是大文豪洪升,红楼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改朝换代的清初,红楼家族是一个诗礼传家的江南望族,红楼姐妹们是“蕉园诗社”那些聪明美丽的女子,红楼悲剧是一个社会的悲剧,一个民族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对于正确解读古典文学奇芭《红楼梦》,是绝对重要的。

相对于胡适先生开创的所谓“新红学”,《红楼梦》的创作宗旨之正大,社会背景之广阔,描写内容之严肃,反映思想之悲壮,之辽远,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红楼梦》绝对不是隐写宫廷斗争的谶纬巫书,所谓“新红学”尤其是后来兴起的“探佚学”,是对《红楼梦》这部伟大文学作品的亵渎。红界同人们,从“胡家村”“曹家店”中迷途知返吧!虽然百年红学落得个“又向荒唐演大荒”的悲凉下场,但总比沿着迷途越走越远,陷进泥潭越陷越深要好。迷途知返的学者还是学者,迷途不返的学者是癔病患者,明知走错了路,还辩解自己的正确,就是别有用心了。这还是做学问么?作这种学问的学者还讲学术道德么?

作者:土默热 来源:土默热红学


相关内容

  • 红楼梦凡鸟偏从末世来中含有会计文化
    红楼梦凡鸟偏从末世来中含有会计文化 33.<凡鸟偏从末世来>"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出自<红楼梦>第五回,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上的判词< ...
  • 中国古代十大爱情故事
    中国古代十大爱情故事 梁祝化蝶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 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 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 ...
  •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以下对盛唐气象的说法正确的是().1.0 分A.它呈现出博大恢弘的气象.B.它具有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C.它广泛体现在诗歌.绘画.雕塑等各种领域.D.以上说法都正确正确答案: D 我的答 ...
  • [红楼梦]的诗词曲赋(全文)
    <红楼梦>的诗词曲赋 (全文) 主持人:我先向朋友们介绍,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三位朋友,先生年岁大,德高望重,但是我们按照礼仪:女士优先,我们先来介绍女士.那么坐在我右首的这位女士是上一期节目中,跟大家见过面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 ...
  • 中考作文----有关优秀语段
    中考作文 ----有关优秀语段 开篇 蔚蓝的星球,不息旋转,壮阔的大海,白浪滔天:涓涓的小河,流过田野.乡村和城镇.这些都是生命活力的表现. (摘自河北省考生<生命在你手中>) 青春的风铃,吹开了心扉,青春的彩笛,吹动了梦想,青 ...
  • 古典小说评论
    大师叙写的民族心灵史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问系列"丛书总序 宁宗一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学,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成就,而且历千年而血脉不断,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蔚为奇观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准确地说:"中国是特别东 ...
  • 浅谈贾探春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贾探春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作者:张玮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12期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贾探春悲剧命运的来源,残酷的封建礼教下庶出的身份是探春" ...
  • 王岳川文艺美学笔记总结
    王岳川<文艺美学>之导论 审美对象(审美客体),审美经验,审美体验,审美主体.美学是研究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认知和感受的复杂过程所形成的学科.文艺美学研究对象用审美体验看艺术美.文艺学研究文学作品,包括形成文学史.文学理论.王岳 ...
  • 探春理家教案
    <探春理家>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二.课文情节线索梳理 第一部分:(话说平儿陪着凤姐儿吃了饭--口内说到这里,不免又流下泪来)写理家的主要内容安排. 第二部分:(李纨等见他说的恳切--余者任凭你们采取了去取利, 年终算帐) ...
  • 高考必考名著专栏|[红楼梦](一)
    <红楼梦> 一.作者简介 曹雪芹(1724-1764),清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其祖曹寅尤为康熙帝所信用.雍正初年,在统计阶级内部政治斗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