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阳明大肠经 - 范文中心

手阳明大肠经

04/15

二、手阳明大肠经

1.商阳:

穴位:商阳 (井穴)(金)

作用:清明阳热,宣肺利咽,开窍苏厥。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腮肿,耳鸣,耳聋,青盲,热病无汗,中风,昏迷,胸中热满,咳喘,肩背疼痛,手指麻木。

取法: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旁0.1寸(指寸)。

解剖:有食指固有伸肌腱;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来自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的指背侧神经。 刺灸法:直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别名:绝阳。

2.二间:

穴位:二间 (荥穴)(水)

作用:清阳明热,消肿止痛,提神解困。

主治:喉痹,咽喉肿痛,腮肿,鼻衄,齿痛,口喎,身热,头痛,目昏,目疾,嗜卧,肩痛。

取法: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出。 解剖:有指浅、深肌腱;有桡动、静脉的指背及指掌侧固有动、静脉;布有桡神经的指背侧固有神经,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刺灸法:直刺0.2~0.3寸。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间谷,周谷。

3.三间:

穴位:三间 (输穴)(木)

作用:清阳明热,清利咽喉,通调腑气。

主治:喉痹,目痛,齿痛,鼻衄,口干,嗜眠,身热,胸腹满,肠鸣,洞泄,手背红肿。

取法: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解剖:有第一骨间背侧肌,深层有拇内收肌;有头静脉起始部的手背静脉网,指掌侧固有动脉;布有桡神经浅支。

刺灸法:直刺0.5~0.8寸。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少谷,小谷。

4.合谷:

穴位:合谷 (原穴)

作用:清泻阳明,祛风解表,宣肺利窍,镇静安神,平肝熄风,调经活血,疏经通络。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衄,鼻渊,咽喉肿痛,齿痛,面肿,目赤生翳,聋哑,中风口噤,口眼喎斜,指挛,臂痛,半身不遂,发热恶寒,无汗,多汗,咳嗽,脘腹疼痛,呕吐,便秘,痢疾,痛经,闭经,滞产,小儿惊风,痄腮,瘾疹,疥疮,丹毒,疔疮,癫狂,痫

证。

取法: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解剖: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为拇内收肌横头,有头静脉起始部的手背静脉网,穴位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刺灸法: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虎口,含口,合骨。

5.阳溪:

穴位:阳溪 (经穴)(火)

作用:清阳明热,疏风祛邪,通经活络,宁心安神。

主治:头痛,咽喉肿痛,目赤生翳,齿痛,耳鸣,耳聋,鼻衄,指腕挛痛,热病无汗,心烦,掌中热,癫狂,痫证。

取法: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解剖:在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桡动脉本干及其腕背支;布有桡神经浅支及其前臂外侧和手背侧皮神经。

刺灸法:直刺0.3~0.8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中魁。

6.偏历:

穴位:偏历

作用:清泻阳明,疏风解表,健脾利水。

主治:鼻衄,耳鸣,耳聋,目赤,齿痛,咽喉肿痛,口眼喎斜。小便不利,水肿,腕臂痛。

取法: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解剖:在桡骨远端,桡侧腕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头静脉;其桡侧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尺侧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刺灸法: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别名:中魁。

6.偏历:

穴位:偏历

作用:清泻阳明,疏风解表,健脾利水。

主治:鼻衄,耳鸣,耳聋,目赤,齿痛,咽喉肿痛,口眼喎斜。小便不利,水肿,腕臂痛。

取法: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解剖:在桡骨远端,桡侧腕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头静脉;其桡侧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尺侧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刺灸法: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7.温溜

穴位:温溜

作用:清泻阳明,清热利咽,调理胃肠,豁痰宁神。

主治:头痛,面肿,项强,口舌肿痛,疔疮,喉痹,鼻衄,肩臂酸痛,肠鸣,腹痛,癫狂,吐舌。

取法: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解剖:在桡侧腕伸肌肌腹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深支。

刺灸法:直刺0.5~0.8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逆注,蛇头,池头,温留,地头,沱头。

8.下廉:

穴位:下廉

作用:清利头目,疏经通络,清肠利腑。

主治:头风头痛,目眩,目痛,肘臂痛,腹满,腹痛,飧泄,乳痈。 取法: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 解剖:在桡骨的桡侧,有桡侧腕短伸肌和桡侧腕长伸肌,深层有旋后肌;有桡动脉肌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深支。

刺灸法: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手下廉。

9.上廉

穴位:上廉

作用:疏经通络,清肠利腑,通利小便。

主治:脑风,头痛,手臂肩膊酸痛麻木,肠鸣,腹痛,溲黄。 取法: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 解剖:同下廉穴。

刺灸法: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手上廉。

穴位:手三里

作用:疏经通络,清热利咽,清肠和胃。

主治:齿痛,颊颔肿,中风偏瘫,手臂不仁,肘挛不伸,失声,瘰疬,腰痛,腹痛,腹泻。

取法: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解剖:肌肉、神经同下廉穴,血管为桡返动、静脉分支。

刺灸法:直刺0.8~1.2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三里,上三里,鬼邪。

11.曲池:

穴位:曲池 (合穴)(土)

作用:祛风解表,清热利湿,行气活血,调和营卫。

主治:发热,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目不明,颈肿,耳痛;手臂肿痛,重不可举,难以屈伸,上肢不遂;腹痛,呕吐,腹泻,痢疾;瘰疬,瘾疹,疔疮,疥癣,丹毒;月经不调,经闭,不孕;胸中烦闷,善惊,瘈疭,癫狂。

取法: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解剖:在肱桡肌的桡侧,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有桡返动脉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刺灸法: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阳泽,鬼臣,鬼腿。

12.肘髎

穴位:肘髎

作用:疏经利节,活血通络。

主治:肘臂疼痛、拘挛、麻木,上肢不遂,嗜卧。

取法: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

解剖:内侧下缘为肱骨外上髁;在肱桡肌的起始部,肱三头肌外缘;在桡侧副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刺灸法: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13.手五里:

穴位:手五里

作用:疏经利节,调和气血,解困醒神,豁痰化瘀。

主治:肘臂疼痛,上肢麻木不遂,瘰疬,嗜卧,身黄,心下胀满,吐血,咳嗽。

取法: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解剖:在肱骨桡侧,为肱桡肌起始部,外侧为肱三头肌前缘;稍深有桡侧副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刺灸法:避开动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五里,臂五里,尺之五里,大禁。

14.臂臑:

穴位:臂臑

作用:疏经利节,豁痰散结,明目止痛。

主治:颈项拘急,肩背疼痛,瘰疬,目疾。

取法: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 解剖:在肱骨桡侧,三角肌下端,肱三头肌外侧头的前缘;有旋肱后动、静脉的分支及肱深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刺灸法:直刺0.5~1寸,或向上斜刺0.8~1.2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头冲,颈冲。

15.肩髃:

穴位:肩髃

作用:疏经利节,理气化痰,活血通络,调和营卫。

主治:肩背疼痛,手臂挛急,半身不遂,热风头痛,牙痛,瘾疹,瘿气,瘰疬。

取法: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三角肌上部中央,锁骨肩峰端与肱骨大结节之间;有旋肱后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腋神经。

刺灸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肩尖,肩骨,中肩井,扁骨,髃骨,偏骨,偏肩,肩偏,尚骨。

16.巨骨

穴位:巨骨

作用:疏经利节,理气通络,化痰消结。

主治:肩背、手臂痹痛,不得屈伸,惊痫,吐血,瘰疬,瘿气。 取法: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解剖:有斜方肌,冈上肌,在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深层有肩胛上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副神经分支,深层有肩胛上神经。 刺灸法:直刺或微斜向外下方刺0.5~1寸,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胸腔造成气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17.天鼎

穴位:天鼎

作用:理气化痰,清利咽膈。

主治:暴喑气梗,喉痹咽肿,呃逆,梅核气,瘰疬,瘿气。

取法: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穴与缺盆连线中点。

解剖:浅层为颈阔肌,胸锁乳突肌下部后缘,深层为中斜角肌起点;布有颈外浅静脉,深层为中斜角肌起点;有颈外浅静脉,深层内侧有劲升动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当副神经、颈皮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突出处,深层为膈神经。

刺灸法:直刺0.5~0.8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别名:天顶。

18.扶突

穴位:扶突

作用:理气化痰,清咽利膈。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吞咽困难,暴喑,瘰疬,瘿气。 取法: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

解剖:浅层为颈阔肌、胸锁乳突肌,深层为肩胛提肌的起点;深层内侧有劲升动脉;布有耳大神经,颈皮神经,枕小神经及副神经。 刺灸法:直刺0.5~0.8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别名:水穴。

19.口禾髎

穴位:口禾髎

作用:疏风清热,通利鼻窍。

主治:鼻疮息肉,鼻渊流涕,鼻塞,鼻衄,不闻香臭,口喎,口噤不开。

取穴: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处。

解剖:在上颌骨犬齿窝部,上唇方肌止端;有面动、静脉的上唇支;布有三叉神经第二支的下肢与眶下神经的吻合从。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禁灸。

别名:长频,长颊,长髎。

20.迎香:

穴位:迎香

作用:疏散风热,通利鼻窍。

主治:鼻塞,鼻衄,鼻渊,不闻香臭,口喎,面痒,唇肿。 取法: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解剖:有上唇方肌,深部为梨状孔的边缘;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与眶下神经吻合丛。

刺灸法:直刺0.1~0.2寸,或斜刺0.3~0.5寸。禁灸。 别名:冲阳。


相关内容

  •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中医临床"三基"手册>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 (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 ...
  • 中医丨任督二脉.十二经络不通后果有多严重?
    中医丨任督二脉.十二经络不通后果有多严重? 中医讲一通百通,一堵百堵,如果经络有很多的气节点堵塞,每次疏通经脉的时候会一点点的将经络的气节点化解.疏散.畅通,排出体内的风.寒.暑.湿.燥,以及毒素,从而达到经脉通畅,百病消弭的功效. 督脉( ...
  • 针灸治疗学试卷B020**年3
    安徽中医学院200 -200 学年第 学期<针灸治疗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 (命题教师 张友贵 试卷序号 :B020103 审核人:刘广霞) 适用专业 针推专业本科生 考试班级 考生姓名 学号 班级 1.寒则温之 2.腑病取募 一 ...
  • 40腹中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40腹中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 [翻译]黄帝问道:有一种心腹胀满的病,早晨吃了饭晚上就不能再吃,这是什麽病呢? [原文]岐伯对曰:名为鼓胀. [翻译]岐伯回答说:这叫鼓胀病. [原文 ...
  • [[黄帝内经·素问]第七期--"阴阳离合论"]
    上一期"七损八益调摄阴阳(下)--<黄帝内经·素问>第6期" (点击蓝字,看第6期直播回顾)御医传人王心远教授讲了<黄帝内经>经过的千年流传,形成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与我们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并根 ...
  •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吴茱萸的副作用与禁忌,中药吴茱萸图片
    吴茱萸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主产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和四川等地.吴茱萸在仲景书中,<伤寒论>入2方次,<金匮要略>入3方次. 别名:吴萸.茶辣.辣子.臭辣子.吴椒.臭泡子.臭辣子树.气 ...
  • 豆蔻与中药应用
    "豆蔻年华"在文学里是比喻娉婷少女的常用词,如杜牧<樊川文集>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之语.二月初豆蔻花正含苞待放,因而诗人借用"豆蔻稍头二月初"来比喻&q ...
  •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二册第一分册(中医)
    第一章 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 穴位袁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 的.毫针刺法的适应症非常广泛,能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 种常见病.多发病. 一.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 ...
  • [金匮要略诠解]刘渡舟
    <金匮要略诠解>刘渡舟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概说 本篇为全书的总论,内容相当广泛,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以及季节气候对人体脏腑的影响等,都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论述,篇中共有条文十七条,其中第一.二.七.八.十条以 ...
  • 王阳明全集之三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其学上承孟子,中继陆九渊,而形成为风靡时代中后期并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阳明心学.其学说不仅对我国明.清现代以至近现代的儒学有较大影响,而且波及日本.朝鲜等国,成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