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障碍及路径研究_论文 - 范文中心

人民币国际化障碍及路径研究_论文

01/24

人民币国际化障碍及路径研究

摘 要:美国为转嫁自身危机采取了美元贬值政策,令以美元为主的各国外

汇储备缩水并带来了巨大的汇兑损失,这使得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信用度被削弱。为了促进中国经济更大更快地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人民币国际化有其必要性。然而现阶段人民币的国际化仍然受到内部经济体弱、汇率管制体制落后、过分依赖出口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为了解决现有的障碍,我国必须增强经济内生性和可持续性、加快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进程、扩大内需等手段加以解决。

关键词:人民国际化、国际货币、汇率、出口

(一)选题背景

作为主导国际货币的美元常常成为美国蓄意贬值、转嫁自身危机的工具,令以美元为主的各国外汇储备缩水,利益得不到保障。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元币值持续贬值,给中国等债权国带来了巨大的汇兑损失,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呼声叠起,美元霸权地位受到冲击。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并且出口份额占GDP比重较大,美元贬值一方面令外汇资产缩水,另一方面加大了贸易活动中的汇率风险。因此,实施人民币的国际化,将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可避免我国因外汇储备缩水遭受巨额损失。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民币作为交易媒介、储藏手段和支付手段,在中国周边国家和港澳地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

(二) 文献综述

近年来,受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呼声的影响,国内许多学者对人民币

国际化所具备的条件、面临的障碍及进行国际化的渠道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

1、对人民币国际化条件和障碍的分析

张彦在(2011)提出,人民币国际化受国内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业开放度不高、国内金融管制过于严格、人民币国际化后金融风险更为复杂、亚洲货币合作开展不够深入等因素的制约,并给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建议。[1]

朱堃在(2011)先从货币国际化的条件开始分析,导出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强大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贸易规模、充足的清偿手段、强大的政治、

[2]军事实力、合理的汇率体制。

苗文焕(2010)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国际环境条件和国内经济、政策制度以及政治军事实力等要素条件,提出国际环境、中国国内经济因素和作为保障条件的政治军事力量均能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支持,人民币国化的主要障碍在于现有的制度和政策,尤其是金融市场的制度安排。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应该视国内实体经济发展和金融深化的程度,审慎积极地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3]

刘姣华、徐侃(2009)指出,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已具备了人民币币值的相对稳定、经济的持续增长、充足的外汇储备、不断深化的金融改革、在周边国家地区的流通等基础条件,但也存在人民币还不能完全自由兑换、利率、汇率还未实现完全市场化、金融市场还不发达,金融监管还不健全、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还比较弱,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领域的影响力不足等障碍因素,最后提出要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下,继续进行金融体制改革,逐步

[4]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张彦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金融市场中的障碍的分析值得借鉴,不足是对整体经济结构、外贸出口商品结构等其他方面没有进行讨论。而朱堃详细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所需要具备的条件,但并没有对金融市场方面进行分析。苗文焕对人民币国际化所需条件在各方面均有讨论,比较全面,有参考

价值,但是没有相关的图表和数据进行佐证,相关论述也过于简略。

2、对世界主要货币国际化过程的借鉴分析

史雪娜(2010)提出,英镑、美元、日元、欧元等四种主要货币的国际化进程值得走向国际的人民币进行借鉴。并对四种主要货币国际化进程进行分析,得到如下启示:实体经济强大是基础、国际市场需求是关键、外部冲击问题需防范。[5]

李伟(2010)对人民币国际化从理论依据上进行了描述,对部分货币国际化时的主要指标与当前中国进行了定性对比和计量分析,得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的结论。[6]

刘谊、胡国正、闫晓茗(2010)从德国马克发展史的角度切入,通过对德国马克走向国际化的动因、德国马克走向国际化的条件、解决德国马克走

向国际化两难选择的方法、德国马克的自发—自主区域性国际化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人民币在国际化进程中不同程度地显示出德国马克国际化类似的特征,通过研究马克的国家化为人民币未来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史雪娜对主要货币国际化进程的叙述十分详细,可以阅读了解以丰富对货币国际化的认识,但是对经验教训的总结显得薄弱,结尾得到的启示也比较空洞。李伟在货币国际化的主要指标上的中外对比和分析的研究方法,非常值得借鉴。而刘谊、胡国正、闫晓茗对德国马克的详细研究则可作为论文的参考。

3、对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分析

刘力臻(2010)指出,中国经济的固有特色决定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特色,表现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与人民币国际区域化并存、经济体制变革转型与人民币国际区域化并存、全球范围的普通货币与东亚区域货币并存,以及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崛起的四大特点。人民币国际化将在空间结构和货币职能上呈现出周边化、国际区域化、国际化以及从储备货币、结算货币到投资货币的三步走态势。[8]

牟晓鸣(2011)指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催生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就目前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实际地位和影响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来看,无论是在国际化的模式确立,还是已有的进展态势等方面,与国际化的要求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并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提出了路径设计和建议,如实现人民币周边国家国际化、推进在金融市场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业务、提升人民币为主要储备货币等。[9]

逯璐、魏景赋(2010)提出,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化已具备了可能。先是对人民币国际化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和存在的障碍分析。然后给出了路径建议,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三步走";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和健全的金融体系及制度体系;更需要经济和政治上的强有力支撑。[7]

[10]

刘力臻在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上突出了中国经济的特殊性,这点需要我们在研究人民币国际化中加以注意。牟晓鸣的路径设计和建议为我们解决人民币国际化障碍提供了一些参考。逯璐、魏景赋的数据和理论部分分析十分丰富,研究方法可以借鉴。

在借鉴以上学者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我将通过对比分析货币国际化的几个主要指标来研究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障碍及实现国际化的路径。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探讨

(一)货币国际化的概念

欧元之父蒙代尔(2006)认为,当货币流通范围超出了法定的流通区域,

或该货币的分数或倍数被其他地区模仿时,该货币就可以认为己经国际化了。[11]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文献中则指出,货币国际化是指一国货币越过本国的国界,在世界范围内充分自由流通、兑换和交易,最终成为国际货币的过程。[12]其实,从本质上来说,以上两种定义是分别从货币国际化的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考察的,但所表达的含义是基本相同的。货币国际化可以概括为:一国货币超出该国法定流通区域,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发挥流通、兑换和交易的职能,最终成为国际化货币的过程。一般说来,国际化的货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应该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

(二)货币国际化的先决条件

货币国际化的模式因各国国情、当时历史背景以及政策目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美元、欧元、德国马克、日元国际化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美元的国际化路径主要是依赖全球性汇率制度安排,欧元国际化路径依赖的是货币主权联邦制的区域性制度安排,德国马克、日元国际化路径依赖的是实体经济发展与金融体制的深化和改革。但无论是哪种货币的国际化,都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国际货币发行国必须具有较强的军事实力和稳定的政治基础,军力强大到足以使该国免受外部世界动乱特别是战争的影响,保护国家的安全以及本国货币的安全政治长期稳定,能为该国经济发展和壮大军事力量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第二,国际货币发行国必须具备内部经济条件,包括长期保持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较低,国内物价和对外汇率相对稳定,国际经济规模具有相对优势,经济和货币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可兑换以保证国际货币的可获得性。

第三,国际货币发行国应该拥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即有广度拥有多种金融工具、深度有发达的二级市场和高度的流动性,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程度高。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有利于促进对该国货币的国际需求。同时,金融机构健康、安全、高效运行,具有较高的国际信誉。

第四,国际货币发行国必须具备外部经济条件,包括本国货币具有良好

的国际信用、雄厚的外汇储备、健康的国际收支状况及其结构,以及本国国际贸易在全球贸易中占有较大比重,通过市场力量自然而然地引起其他国家对本币的需求,扩大交易区域,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

1、有利于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其目标就是要使人民币走向亚洲、走向世界,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成为国际货币。目前中国与世界尤其是亚洲经济的关系十分密切,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产生了以人民币替代其他货币的现实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紧紧抓住机会,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大大减少对美元的过度依赖,降低区域内交易成本,创造更多贸易机会,扩大交易规模,提高交易效率。同时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最终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像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一样,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必然是彻底取消外汇管制和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在中国经济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实行较为严格的外汇管制有利于制止资本外流和本国经济发展;但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到相当水平的时候,我们就必须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进一步放松和取消外汇管制,走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以便最终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这一宏伟目标,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和融合,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经济强国。

2、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更大更快地发展

实践证明,一国经济的更大发展,与该国货币的国际化是密切相关的。从美欧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其货币的国际化,均推动了这些国家经济的更大更快发展,使他们的经济总量和规模巨增。目前中国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经济发展还很不相称,存在较大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经济的更大更快发展。1981年—2002年期间美元国际化不仅使美国获得巨额的铸币税收入,还为美国的金融业带来约为2748亿美元的净收益。有研究初步估算,如果2010年实现人民币区域国际化,则到2010—2020年的10年间,我国可获得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金融业净收益为307亿元人民

币。在当前中国与世界经济更为密切、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的情况下,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打破全球货币体系改革的僵局,在美元和欧元之外开辟货币开放的新途径,减少对美元的过分依赖,无疑将对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促进中国经济总量和规模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中国早日跨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

3、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一国货币国际化是一国综合经济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目前中国已成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同时也成为国际进出口市场的主要提供者,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国际信用地位。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使人民币尽快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及未来实现自由兑换,可以使中国拥有一种世界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使中国国际地位得到相当大的提高。那些使用人民币的国家和地区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中国经济的依赖,中国的经济状况和经济政策变化也将对这些国家和地区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使人民币成为国际“硬通货”,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改变目前中国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减少国际货币体制对中国的不利影响,增强中国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力和发言权。

三、人民币国际化基础性指标的国际比较及障碍分析

德国马克、日元国际化经验对大多数国家货币国际化有指导意义,所以下面重点结合货币国际化的先决条件,主要对德国、日本和中国进行比较研究,考量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

(一)三国总体经济实力的比较和我国内部经济体弱的问题

1、三国总体经济实力的比较

经济基础和综合国力的强弱是决定该国货币在国际上所处地位的根本性因素,也是关系到一国货币币值稳定与否的重要因素。历史发展经验表明,一国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必然伴随着一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和世界各国对该国货币需求的增加。图1对三国的GDP占全世界的份额进行了比较。表1对1980至2010年间中日GDP进行了对比。

图1 :三国GDP占世界比重

资料来源:IMF官网(www.imf.org)

由图1可以看出,日本的经济在90年代出现泡沫以后到现在一直是处于衰退期,而德国的经济一直很平稳,中国在2007年左右已经超过了德国。在1989年到2009年的20年间,中国GDP以平均每年9.6%的高速度递增,在2008年至今的经济危机背景下,经济增长态势依然未变,2009年达到33.5万亿元,折合约4.92万亿美元,与排名世界第二的日本仅相差1800亿美元。而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GDP为39.8万亿元人民币(合约6.04万亿美

元),超过日本2010年GDP的预估值5.4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这项指标的对比结果意味着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十分坚实的国家综合实力作为后盾,并且这个后盾还在不断巩固。

虽然表1显示,2010年中国已经超越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然而对于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少学者有着不同看法,香港致富融资研究员张驰称,由于中日人口的差异,总量的对比显得毫无意义,经济体实力的衡量应该从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均GDP数据上进行对比,然而这几个方面的对比都不容乐观,特别是从产业结构上看中国落后日本40年。

2、我国内部经济体弱的问题分析

中国在宏观经济结构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名义经济总量大,而增长质量低。这里以日本为例对人民币国际化遭遇的内部经济体弱的问题进行分析。

首先,我国的产业结构落后。2010年按初步测算的中国GDP构成中,第一产业占7.7%,第二产业占49.7%,第三产业占42.6%。显然,中国目前仍处于“二三一”的工业化中期橄榄型模式,且第一产业比重较高,大致处于日本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1960年,日本的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为13:45:42)。也就是说,中国的产业结构落后于日本40多年。而日本则在70年代实现产业升级,由“二三一”模式,跃升为“三二一”工业化后期的倒金字塔型模式。与日本相比,中国产业结构类型显然落后了一个层次。

其次,我国居民消费率过低。目前投资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虽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但消费不足一直是中国经济运行中的难题。与世界相比,我国居民消费率过低,居民消费平均占73.2%,政府消费平均占26.8%,且两者波动不大,居民即期消费意愿和消费行为受到较强的压抑;从城乡分布来看,农村消费水平过低,农村消费平均占18.5%,城市消费平均占81.5%,且近年来农村消费在国民消费中的比重有下降趋势,城乡之间消费能力、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的差距越来越大。相比之下日本经济增长成果归属于本国国民的程度比中国大得多。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外需和内需对日本GDP的贡献分别为0.3%和-0.2%,而此前一个季度,两者则分别为0.6%及0.5%。二季度日本出口实际增加5.9%,但增幅比上季度的7%有所放缓。

再次,产业粗放精细模式存在差距。除了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存在巨大差距外,专家认为产业的粗放精细模式也存在巨大差距,在这一层面上,中国也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说法相去甚远。中国的问题在于眼下的数量扩张模式[12]

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以往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房地产、汽车、进出口、地方招商引资(地方债)等几乎无一可以持续。这一点来看说中国经济超越日本就名不副实。相比而言日本走的却是集约型经济,资源利用效率高,劳动生产率高。Searchina的统计显示,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日本超过70%,中国只有39%;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日本为3.5%,中国仅为1.3%。

(二)三国出口份额的比较和我国过分依赖出口的问题

1、三国出口份额的比较

一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对决定出口商品使用何种货币有重要作用。目前,人民币的国际化表现主要是在周边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流通,并且数量逐渐增多,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从贸易计价货币开始的,所以说中国的国际贸易占世界的份额对人民币国际化来说尤为重要。图2和表3对三国的出口份额进行比较,衡量我国的贸易份额是否满足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表2对中日两国的外汇储备进行了对比。表4对2000年至2010年我国出口总额占GDP比重作了列举。

图2:三国出口占世界总出口比重(中国取1990-2010)

数据来源:IMF官网(www.imf.org)

表2:中日两国外汇储备对比 单位:亿美元

中国数据来源:国家統計局 日本数据来源:財務省

表3: 三国出口份额比较 单位:%

表4:中国出口总额占GDP比重(2000年—2009年)单位(亿元)

1980年代,德国和口本的出口迅速上升。德国在1980年代提高了以机器设备出口为主的世界市场份额,使货币的稳定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德国出口占世界市场份额从1980年的8.23%上升到1987年的9.64%、1991年的10.24%。而日元的国际化更能够说明国际贸易份额的重要性。日元的国际化是在对外贸易中逐渐扩大用日元结算的比

重,政府从政策上加速推进日元在相关地区和国家的流通。日元出口占世界市场份额从1980年的6.4%上升到1986年的9.15%。1990年,在日本出、进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各为37.5%和14.5%,分别比1980年提高了

8.1和12.1个百分点。1980年,全球出口贸易中以马克计价的比重为13.6%,1992年提高到15.3%。1980年和1992年,国际贸易中马克计价比重与原联邦德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之比均为1.4,表明马克作为国际贸易计价货币的地位超过原联邦德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

1980年代日本和德国的经济和今天的中国经济有几分相似,口本和德国制造的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往境外,中国的出口贸易空前鼎盛,要借助这一优势,推广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人民币只有在贸易中得到应用,进一步在其他国家流通,并当其在境外的流通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产生对人民币资产的需求,所以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计价中的广泛应用是作为金融计价货币的基础。

然而由表2和表4可以看出,中国的外汇储备在近几年远超日本,并且我国的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十分巨大。我国货币要想国际化,更需要其他贸易国将人民币作为自己的外汇储备,而不是我国依赖出口不断获得外汇储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中国主动放弃贸易顺差的现有地位,放弃外贸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就客观上要求我国的宏观经济结构必须做出重大调整:一是产业结构调整,二是消费结构调整。结合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就是,大幅度压缩以外贸为主的制造业,大幅度扩大内需,摆脱对外部消费的依赖。

2、我国过分依赖出口的问题分析

我国过分依赖出口的现状,不仅没有为人民币的国际化之路打下强有力的基础,反而对我国经济乃至人民币国际化造成了不利影响。我总结为以下两点:

首先,过分依赖出口使得我国对外贸易处于较低程度的贸易互补。在美国国内市场,广大消费者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中国企业所提供的,同时依靠出口贸易所获得的外汇收入为国内产业从美国引进高技术奠定了坚实的资金保障。为了能够弥补贸易逆差所带来的财政赤字, 按照通常的贸易理论,美国应该将大量高技术与相关产品转让给中国同行以

获得高额的资金收入。事实上,随着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针对美国市场的销售以满足于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由于武器禁运等多方面原因的存在, 中国很少能够从美国进口国内所急需的高技术产业。当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拥有巨大贸易顺差的时候,美国政府却一再逼迫中国人民币的升值。

其次,过分依赖出口使得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趋于缓慢。在中国对外出口的所有产品项目中,纺织工业部品一直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当中国加入WTO后, 美国政府曾经许诺取消对中国纺织品的进口配额并为中国出口商在政策上提供优惠的待遇。为了能够维持全球投资与贸易的自由化,中国政府不得不在其他领域作出相应的让步。例如原来在美国本土的金融组织与机构可以允许在中国市场上建立并开展他们新的金融服务,同时中国国内的农业与工业产品的市场必须为美国同行业开放以便于他们在当地市场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美国国内市场拥有巨大的空间,它吸引了许多中国企业纷纷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至纺织品行业的生产与对外出口,相反的由于面对美国同行强大的竞争压力,国内其他的产业被逐渐的放弃。而纺织品行业市场竞争的结果是企业之间所展开的价格战不断地吞噬他们本应该拥有的利润,但是美国国内众多的消费者却从产品低价格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巨大的利益,即以更少的支出购得更多的同类产品。

(三)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的比较和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滞后的问题

1、三国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的比较

外汇市场是一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汇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是影响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关键因素。历史经验表明,一国货币国际化,必须有一个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外汇市场作为支撑。所以,本部分主要是对中国的外汇市场发展程度进行衡量。

尽管中国这些年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从GDP规模、进出口贸易量、外汇储备等方面已处于世界前列,金融业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从总体来说,发达国家金融实力还是远超中国,我国金融的发展状况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表5:2008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各类金融资产存量与GDP之比单位:倍数

资料来源:各国央行统计数据

从表5可看出,2008年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金融资产存量和产出之比最高的是英国,达12.92倍,其次是日本的11.22倍,美国和欧元区分别为10.1倍和8.17倍,而我国只有4.27倍;我国为产出直接融资的金融资产存量2008年为1.69倍,为金融活动服务的金融资产存量仅为产出的0.55倍,远远低于发达经济体的水平。[14]

就金融市场发达程度来说,由于德国对金融市场的政策限制较多、放松较晚,其金融市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落后于其他大的金融中心,其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与其货币国际化程度不相称,所以通过分析其金融市场建设进程进而促进马克国际化的历程,对其他国家的指导意义不大。

考虑到日本金融市场数据的可获得性差,我们只对日本外汇市场的发展对日元国际化的影响进行定性分析。日元国际化进程中,日本外汇市场的发展是在政府政策推动下逐渐展开的。为推动日元国际化,1980年代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措施,促使日本金融市场由封闭、孤立的市场发展为资金雄厚,开放度、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金融市场。东京离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工具多样化趋势明显,发展速度惊人。1998年4月1日,日本又开始实行修改后的《日本外汇及外国贸易法》。至此,日本真正实现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完全自由可换,为日元进一步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相对于日本,我国金融市场发带较为滞后,但通过这些年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也建立起来了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在金融制度方面,我国已经实现了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资本项目部分可兑换,并且目前放开管制的趋势渐趋明显。在金融市场交易量方面,都有迅速

的增长。一是股票市场。200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SSE)股票市值涨幅89.8%,占全球股票市值比重为5.8%,稳居世界第六。二是债券市场。2008年,我国交易所债券成交额28885亿元人民币,较2007年增加了8000多亿;企业债券8435亿元人民币,较2007年增加了3000多亿。从增长速度看,二者均在40%以上。三是外汇市场。仅以2007年为例,传统外汇市场日均交易规模达到3.2万亿美元,2004年为1.95万亿美元,增长率为71%。2007年,现汇日均交易规模为1.005万亿美元,远期的日均交易规模为0.362万亿美元,外汇掉期日均为1.714万亿美元;增长率最大的是外汇掉期交易,2007年比2004年增长了近95%。在交易品种方面,证券市场有股票、基金、债券,年我国又推出股指期货交易制度外汇市场有现汇交易,远期交易和外汇掉期交易、货币互换交易外汇期权交易等。

2、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滞后的问题分析

我国在金融市场发展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我国尚不具备高度发达的国内金融市场。美元在全球储备货币始终占到60%以上,而欧元只占20%多一点,不是因为这两个货币区经济实力的强与弱,而是因为美国金融市场要比欧洲金融市场发达。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主要投放在美国的金融市场正是基于这一点。在我国,尽管金融市场近年来取得快速发展,但毫无疑问仍然面临市场规模小、金融产品少和金融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等问题,总体上看仍然处于欠发达状态。这样一个金融市场,显然难以支撑人民币的国际化。

其次,资本市场规模偏小,结构有待完善。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整体规模偏小,直接融资比例较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比例失衡。统计显示,2007年11月底,中国资本市场资产总额的比例虽然有了快速提高,升到37%,但是比例仍然较低。2001一2007年,中国境内直接融资筹资额与同期银行贷款增加额之比分别为9.5%、4.11%、2.97%、4.49%、2.05%、8.38%和21.95%,虽然逐步提高但仍然偏低。2007年,中国债券市场规模仅相当于股票市场规模的26.7%,远低于美国等成熟市场,甚至低于韩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结构失衡问题较为突出。

再次,体制机制的问题仍然严重。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已经走过了30多的历程,但银行机制体制改革任重道远。首先,股票发行体制仍然存在行政

控制环节过多、审批程序复杂。其次,债券市场发行机制存在诸多缺陷。如企业债券发行总体上依靠行政审批、债券市场流动性不足、收益率曲线不完整等。第三,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以及银行柜台债券市场相互连通不足,债券交易的成本较高,效率较低。

综上所述,由于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发展起步较晚,中国金融机构的业务大量集中在传统的信贷业务上,所以,虽然我们没有在这场危机中受到像欧美银行那样的致命打击,但是,我们大而不强的弱点经不起完全开放后所带来的冲击。这种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市场的投资文化和金融产品的缺失的境况,也是非常不利于人民币走向国际化。

(四)三国货币汇率稳定性的比较和我国的汇率管制问题

1、三国汇率的稳定性比较

能够保持对外价值稳定尤其是在稳定的基础上长期来看表现出升值趋势的货币最受青睐。不论是作为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国际投资工具的标价货币还是官方储备的货币,都要求这种货币价值稳定,也就是汇率波动较小,更进一步说,如果这种货币具有稳定的升值趋势,那么对于金融投资具和储备来说更加有利。表6对德国马克、日元和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汇率进行了比较。其中人民币与年进行汇率并轨以来的汇率应该更加引起我们的注意,也更加接近人民币真实汇率的情况。

由表6可以看出,人民币自2000年以来汇率一直很稳定,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为盯住货币篮子有管理浮动后,人民币在近几年有所升值,但是稳中求升,这是我国宏观经济快速发展,国际经济地位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中央政府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仍然坚持结合我国的实际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也在其中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1958年,原联邦德国正式实现马克经常项目可兑换。1961年,跨境资本交易的自由化在《对外贸易和支付法》中得到明确。就对外投资而言,原联邦德国与美国、英国、瑞士等国一样都实现了自由化,1979年前便走在英国的前头,更领先于其他工业化经济体。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联邦银行开始向外国人发行马克债券,允许非居民进入德国马克债券市场;随后

为了保持马克与其他货币的竞争地位,还取消限制金融市场的大部分规定。虽然德国金融市场开放较晚,但马克的国际化程度被迅速提升。德国马克在各国官方储备中大幅度增长证明了这一点。1980一1989年,德国马克在各国官方持有外汇总额中的比重,由最初14.9%上升到1989年的19.3%。 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开始重视日元国际化问题。1980年修改了外汇与外贸法原则上取消了外汇管制日元实现了自由兑换。。1985年,日本迅速放松了对欧洲日元贷款和欧洲日元债券的有关限制,并于1986

年5月设立了离岸金融市场,日本对居民和非居民原有的资本流动限制措施也迅速地被取消。这些举措,大大加快了日元国际化的进程。到1990年,在日本进出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分别为14.5%和37.5%,分别比1980年提高了12.1和8.1个百分点,迅速超过了英镑。

图3表示了三种货币的汇率走势,其中中国的数据选取(1989-2010),人民币近20年的汇率相对于德国马克和日元国际化进程中的汇率更加稳定,虽然人民币国际化还为时尚早,但人民币在国际上尤其是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地位已不可动摇,成为公认的坚挺货币,尤其是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人民币依然保持一贯稳定的姿态实属不易。

图3:三国汇率走势图

来源:IMF官网(www.imf.org)

表6:三国相对于美元的汇率 单位:DM;J¥;¥/$

2、我国的汇率管制问题分析

虽然在政府的干预使得我国的汇率在近几年一直保持着其稳定性,这一方面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也直接导致我国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推进和人民币资本账户的开放与世界脱轨,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未完成,二是中国经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抵御外部冲击的脆弱性,这就给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质推进带来了制度性的障碍。主要表现在:

首先,资本账户下的交易受到较大限制。从世界各国货币国际化的经验来看,货币可自由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一国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非居民不能自由获取人民币,也不能在国内自由地进行证券、房地产方面的投资,也无法自由地将其持有的该国货币兑换为其他货币,这就大大减少了该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机会。我国虽然在年就实现了人民币经常账户下的可兑换,但资本账户下的交易仍然受到较大的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民币的国际化。

其次,汇率机制尚未真正实现市场化。2005年的汇改使得我国形成了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此后,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到年月较年汇改后己累计升值多。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从年下半年开始,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趋势突然停止,并转而显示出盯住美元的货币。2008年后期至今,人民币汇率再次被冻结,人民币汇率制度在事实上已经回到了过去。因此,在当前我国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较低、就业问题突出的情况下,要实现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还需很长时间。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研究

当前,结合我国目前的情况,无论是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还是资本项目的完全可兑换,都难以在短期内完成,而通过制度安排推进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因此参照德国马克、日元国际化的经验,我国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不可急于求成,而是应该发挥市场的作用,坚持分步走策略,首先巩固人民币周边化基础,然后以人民币亚洲化为中期目标,以人民币国际化为长期目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去认识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从宏观上看,分步走策略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区域化上实行三步走的策略,即顺次实现“周边化”、“亚洲化”、“国际化”;二是在货币职能上实行三步走策略, 即顺次实现经贸结算、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职能。从微观上看,具体推进措施有:一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我国东、中、西部协调发展,鼓励民间投资, 增强经济发展内生性和可持续性。二是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制度,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维护本币价值对内对外的长期稳定。三是坚持外汇管制放松的理念,加快人民币自由可兑换进程。四是建立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具体讲,参考德国马克、日元国际化的成功经验,应从以下几方面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一)增强经济发展内生性和可持续性

从国际货币发展史来看,一国的经济规模、经济实力只有达到一定程度,该国的货币才会被别国接受,这也是市场自发推动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以较快速度发展,经济总量跃升至第位。但若按人均算,中国与美国、欧盟、日本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我们是大而不强。如何实现又大又强,第一,是解决经济结构失衡问题,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第二,促进我国东、中、西协调发展,着力发展资本集约型经济,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形成我国独特的在世界范围内领先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优势,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第三,出台政策启动民间投资,扩大国内需求,改变经济增长长期依赖出口的局面,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的内生性和可持续

性。保持人民币币值对内对外的稳定。

德国的经验表明,只要货币当局坚定地维护国内物价稳定和产出稳定,汇率浮动和资本项目放开并不足以破坏国内经济。我国必须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中央银行制度,排除国家经济部门、地方政府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把实际上以汇率为导向的货币政策架构转移到了关注价格稳定上,让其他国家的居民和企业对人民币价值有信心,消除居民和非居民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可信度,维护本币价值对内对外的长期稳定。保持人民币对外价值的稳定,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基础性条件。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最终目的在于保障人民币资产的价值稳定,让世界各国的投资者相信人民币国际资产的安全、可靠,并且能够保值和增值,这样人民币才有可能国际化。需要注意的是,人民币汇率稳定并不等于汇率不动,而是增强人民币双向浮动的弹性,但要避免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从现阶段看,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核心就是加快发展外汇市场,完善市场交易主体准入和退出机制,丰富外汇交易方式和交易品种。

(二)摆脱出口依赖,转而扩大内需

人民币要想国际化,需要其他贸易国将人民币作为自己的外汇储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中国主动放弃贸易顺差的现有地位,放弃外贸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现今中国把扩大内需当作摆脱依赖出口拉动经济的一个关键的“转型战略”来抓,致力于扩大内需和积极增加进口。2011年一季度贸易逆差表明扩大内需取得进展,然而这还远远不够。随着两会的结束,宏观政策逐渐明朗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2011年的工作的前两项任务分别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和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当物价稳定后,扩大内需才能成为现实。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经济的短板也逐渐凸显: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从“三驾马车”对经济的增长的贡献分析,消费对我国经济的贡献度相对较小。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要求。我国扩大消费,必须要拓展扩大农村消费市场,这就要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和一系列的优惠措施,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如医疗和养老问题。从“十二五”整体规划分析,政府将逐渐

改善民生问题,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逐渐加大,从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产品供给。如果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的保障,那么物价就可能保持稳定,在收入增加的同时,才能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三)建立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一个国家没有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也就无法使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融合起来和快速地反映国际金融形势与走向,也无法使该国货币参与国际市场的价格形成过程,影响货币国际化的实现。在境内,要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发展银行间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完善二级市场的交易机制,丰富交易品种,吸引国内外更多的交易主体参与交易,扩大市场交易量,使它们的数量足够形成隔在外部资金冲击与我国实体经济之间的缓冲器。在境外,可首先在香港建立在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具体可参照工工、工的模式,推行境内外“人民币”投资业务,让境外人民币进人中国资本市场,让境内人民币更大规模地进入香港,而后融入全球资本市场。

(四)加快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进程

一是坚持外汇管制放松的理念,加快人民币自由可兑换进程。在资金流入方面,对外商直接投资即,可逐渐实行外国直接投资的汇兑自由,并逐步适当放宽外国直接投资者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规模。在资本流出方面,调整和简化审批程序,逐步放松境内居民以及金融机构对海外投资的限制,鼓励其用人民币对境外进行直接投资银行应适当地向周边国家的政府机构和企业提供中短期人民币出口信贷,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和区域影响力。二是初步建立低层次的人民币跨境流动机制。可借助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扩大试点范围,逐步从沿海发达省份向边境省份和内陆省份转移,逐步从周边国家向亚洲国家渗透,有效扩大人民币在境外的使用半径,初步建立人民币流出机制。人民币走出去之后,国家可适当出台鼓励政策,如银行可围绕贸易项下的交易活动对境外非居民开展人民币融资,在支持别国经济发展中培养扩大境外非居民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需求,初步建立人民币回流机制。

五、结论

通过对三国基础性因素的比较,表明我国各项指标已接近甚至优于德国和日本当初货币国际化进程的水平。但目前人民币仅仅是实现了周边化, 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仍然面临诸多障碍,如经济增长粗放、货币可自由兑换程度低、金融市场建设落后、人才匮乏、文化障碍等。本文参照德国马克、日元国际化的经验,通过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现有障碍,提出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应发挥市场的作用,坚持分步走策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去认识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并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路径提出了建议。

21


相关内容

  • 国际贸易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国际贸易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题目仅供参考,可以加以修改,也可以自拟) 1.WTO 贸易救济措施研究 2.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思考 3.我国加工贸易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4.我国外贸出口品牌战略的实施与研究 5.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构建 6. ...
  • 国贸系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国贸系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1.多哈回合谈判的前景: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及前景:3.大陆与台湾的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4.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的特殊保障条款:5.我国的生产补贴和WTO的反补贴协议(ASCM):6.中 ...
  • 58-附件2_
    附件2: 重大研究计划"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 2008年度项目指南 与人类视听觉感知密切相关的图像.语音和文本(语言)信息在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等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迅猛增长.这类信息可被人类直 ...
  • 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高经济梯度国家(地区)向低经济梯度国家(地区)的转移.我认为这有失偏颇,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低经济梯度国家(地区)向高经济梯度国家(地区)的转移产业同样存在.目前比较认同的看法是.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在国家(或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它既可以 ...
  • 20**年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指南
    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指南 北京大学学位办公室 二〇一四年五月 前言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读期间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学位论文不仅反映研究生对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应体现作者所研究领域,特别是所研究方向的最新成果和前沿进展.随着我国 ...
  • 云南民族大学论文撰写规范
    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 为提高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更积极有效地促使研究生学位论文符合国家关于学位论文写作的规范要求,根据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T 7713-1987).&l ...
  • 国情备忘录论文
    浅谈当下中国国情 摘要: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自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就要开发新型低碳环保能源,另外也要加强军事力量增强国防维护好世界各国关系.目前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一定要做好准备,迎接各方面的挑战,维护好世界 ...
  • 北京林业大学特色院校案例分析
    综合案例之一:北林大发展特色ABC "十二五"以来,北京林业大学围绕"国际知名.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不断探索特色发展的模式和路径,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一.坚持人才培养是第一要务,着力提高 ...
  • 社会学概论论文
    社会学概论 内容摘要: 一.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人口.资源.环境.文化是社会的基本构成. 二.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 ...
  • 当前_中国梦_的研究综述
    2013年第4期 (总第 210 期)社会主义研究SOCIALISM STUDIES2013No. 4, Serial No. 210 当前"中国梦"的研究综述 史为磊 [摘要] 紧密跟踪当前"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