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最后一片树叶_的叙事分析 - 范文中心

_最后一片树叶_的叙事分析

09/23

第29卷第2期 咸 宁 学 院 学 报 Vo. l 29, No . 2文章编号:1006-5342(2009) 02-0027-02

5最后一片树叶6的叙事分析

童淑华

(湖南理工学院, 湖南 岳阳 414000)

*

摘 要:从叙事角度解读欧#亨利的5最后一片树叶6, 文中作者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综合运用的叙事技巧, 叙事意向的正、反发展以及简化的叙事模式, 凸现了/底层的温情0、/平凡的高贵0这一叙事主题。

关键词:叙事技巧; 叙事视角; 叙事主题中图分类号:I04

引 言

欧#亨利是美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 内涵深刻, 语言简洁, 构思巧妙, 尤其以出人意料的结尾而享有/欧#亨利笔法0的殊荣。5最后一片树叶6是其讴歌人性美的杰作之一, 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平凡人身上的故事。三个穷画家萍水相逢, 在辗转挣扎中相濡以沫, 苏和琼西因艺术方面的共同爱好成为了同室好友。半年后的一个冷秋, 琼西不幸身患肺炎, 随着病情加重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她天天望着窗外, 数着一片片被风吹落的藤叶, 说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 自己也将撒手西去。住在楼下的老画家贝儿曼得知她这一可怕的想法后, 不顾年老体弱,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在琼西窗口对面的墙壁上画了一片藤叶, 就是这一片小小的藤叶使琼西最终奇迹般战胜了死神, 而贝儿曼却因此被肺炎夺去了生命。这篇小说至今仍保持着巨大的艺术魅力, 故事中作者不仅成功塑造了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值得仿效却又难以捕捉的主人翁形象(任诚刚, 王玉敏2001), 而且其成功处还体现在作者匠心独运的叙事技巧) ) ) 叙事视角的选择和转换、正反发展的叙事意念以及简化的叙事模式上。

叙事视角是文学作品中叙事策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小说文本必须建立起一定的透视角度, 将故事的方方面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5最后一片树叶6里故事内外人物的眼光构成叙事视角, 内聚焦视角是直接参与故事的人物, 非聚焦视角即第三人称叙述者。叙事情节基本上在线性时间中流淌, 通过一个个独立的镜头(视角) 得到展现。/藤叶0成为整个故事焦点, 对藤的描述是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交替进行的, 小说从全知视角转换为限知视角, 始于琼西开始数藤叶, 聚焦于不断被风吹落的藤叶:/T we l ve , 0she said , and a little lat 2e r , /e leven 0; and t hen /ten 0and /n i ne 0; and then /e i ght 0and /seven 0, al m ost together 。随着琼西的数数越来越少, 读者被引入语言叙事情景, 注意力一步步转向窗外一片片落下的树叶, 仿佛一片一片藤叶就在眼前随风飘零。随后聚焦者转换成了苏, 苏的眼中:/An ol d , old iv y vine ,

*

文献标识码:A

gnar l ed and decayed at t he roots ,

cli m bed half-way up t he

br ick wa l. l The col d breath of autu mn had stricken its leaves fro m the vi ne until its ske l eton branches clung , a l m ost bare , to the cru m bli ng br icks 0, 这是对藤的第一次描述, 是苏对现实世界的观察经历, 聚焦者眼中的焦点是客观存在之物, 她不明白琼西为什么将藤的命运和她的生命联系在一起。显然在她的眼中, 这不过是一根老藤, /萎缩的根部0, /干巴巴的枝干0而已。视角再次从苏转换到琼西:/when t he l ast o ne fa lls I m ust go too . I . m tired of wa iti ng , I . m tired of think i ng . I want to turn loose m y hol d o n everythi ng , and go sa ili ng do wn , do wn , j ust li ke one of those poor tired leaves 。0在这一场景中, 叙述者话语强调的是一个生命垂危者面对冬季窗外绿叶时的真实心理感受。叶子的去留成了维系琼西生命的一个关键因素, 也将影响到小说整体的发展脉络。琼西视线中的藤叶, 已转化成了生命的象征, 聚焦者的内心世界随着一片片藤叶的飘零而发生着变化, 生存的意志越来越微弱。

当藤叶再次成为聚焦对象时, 是在苏和贝儿曼的视野里:/In there they peered out the w i ndo w fearfull y a t the i vy vi ne 。0此时, 我们会发现, 故事空间的视角已从限知视角转为全知视角。尽管苏和贝儿曼在这儿依然是聚焦者, 但却是通过第三叙述者眼光叙述的, 话语也省略了他们对于聚焦对象的外观描述, 用了方式成分/fearfu ll y 0, 以表达他们注视观察对象时的心理状态。这种弱化存在之物的外观描写, 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故事人物苏和贝儿曼恐惧的心灵感受) ) ) 藤叶的凋零也许真的意味着琼西生命的结束。故事空间再次进入第三者叙述的全知视角, /经过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0, 此时窗外藤叶的意义重大, 读者透过苏和琼西的目光来感知藤叶的存在, /,

there yet stood out against t he

br ick wa ll one ivy lea. f It was t he l ast on the vi ne . Still dark green near its stem 。0聚焦对象最后一片藤叶是琼西活下去的希望, 读者和琼西一样, 知道最后一片树叶最终会落下来, 但又期待它不要落下来。藤叶依旧在, 叶柄附近依旧深绿, 仍在风中摇曳, 给琼西带来希望, 亦给读者带来安慰。

收稿日期:2008212203

28

最后一次藤叶是出现在全知视野中/,

咸宁学院学报 第29卷

the i vy l eaf was

关于叶子的宿命想法后, 两只发红的眼睛显然在迎风流泪:/O l d Behr m an , with h is red eyes plainly strea m i ng , sho u ted h is contempt f or such foolish i m agi nings) 0。当他进一步得知琼西要随窗外一片叶子的凋零而脱离尘世时, 更是愁眉不展/pee red fearfull y out t he windo w a t t he ivy-vine 0。可见, 贝儿曼对琼西的关心、爱护、忧虑, 为他那伟大的举动) 连夜冒雨在树边墙上画出一片充满生机的叶子作了充分的铺垫。这些细节, 是小说正向意念发展的重要标识。欧#亨利让这些标志语言穿插、服务于主要情节, 一步一步铺垫引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

正向意念与反向意念虽然是向着各自的路线发展, 但still t here 。0暴风雨过后, 当琼看到那片常春藤仍在墙上, 马上想到生的暗示, 对死的恐惧随即转换成对生的向往, 最后一片叶子营造的生死转换的极端环境从琼西内心深处流露出来:/, , So m ethi ng has m ade tha t last l ea f stay t here t o sho w m e ho w wicked I was . It is a s i n to want to die 。0

5最后一片树叶6整体叙事特征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故事人物限知视角的综合运用。对藤叶观察的几个场景的转化由不同的视角来连接, 既有利于小说章节紧凑地安排, 也为读者观察聚焦对象提供了更多的观察角度和空间。全知视角为叙事的展现提供了独特的故事背景, 而叙事者借助故事人物叙事, 达到叙事者和作品人物重合的叙事目的, 使读者对作者笔下的人物有更客观的分析和认识, 甚至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因而能打动和感染读者。

5最后一片树叶6的另一叙事特色是两种不同的意念指向, 一种是被作家巧妙隐藏起来的正向意念, 一种是被作家有意显露出来的反向意念(聂世闻, 耿文举1995) 。这种叙事意念的双向性, 体现了欧#亨利小说创作的一种独特叙事格局。

这篇小说中, 最后一片树叶是琼西和贝儿曼的生死契机, 小说叙事的反向意念是藤叶的飘零和琼西的生死玄关。为了将读者的思维引入反向意念, 作者不遗余力地表现着反向意念:篇首在叙事时间上极力渲染秋风萧瑟, 冷酷无情的/不速之客0/肺炎0在艺术区内/潜摄着, 0/In Nove m 2ber a cold , unseen strange r , who m the doctors call ed Pneumo 2n i a , sta l ked about the distr i ct , to uchi ng one here and there w it h h i s i cy fingers 。0小说叙事的反向意图还体现在作者对贝儿曼的平凡与卑微进行的刻意描写。这个小人物充满了苦涩和辛酸的一生:/Behr m an was a fail ure i n a rt . For fort y years he had been a l w ays abo ut to pa i nt a m aste rpiece , but had never yet begun it . H e earned a little by servi ng as a m odel t o those young artists who co u l d not pay t he price of a profess i on 2a. l H e drank gin to excess , and still tal ked of h is co m i ngm as 2terp i ece , 0。更为悲哀的是操持了40年的画笔的他, 还没有摸到艺术之神的衣裙。他总说就要画那幅杰作了, 可是多年过去了, 屋角画架画布依旧空白, 上面连一根线条也没有:/In o ne corner was a blank canvas on t he ease l that had been wa iti ng the re for t wenty-fi ve yea rs t o rece i ve the first li ne of the m asterp iece 0。然而他还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 he was a fierce little ol d man , who m ocked terr i b l y at softness in any o ne , 0。

事实上, 作者的真正意图正是掩藏在这些平静、客观的叙事语言中。小说的叙事意图(正向意念) 是展现小人物贝儿曼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为此, 作者已埋下伏笔:他是一个没有多大成就的艺术家, 心底却一直涌动着一个美好的创作心愿, 一旦有个契机, 便会倾注于画笔。他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画室的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狗:/he regarded h i m se lf as a wa tchdog to protect the t wo young artists , 0, 这无疑表明了他对她们的关心和守护。贝儿曼在听了苏讲琼西

在表现形式上, 二者有时又交叉并存。正向意念往往要在反向意念的掩盖下以间断、跳跃的形式来表现。这些似闲非闲的笔墨, 在小说的深层显示出无穷的/建设0能力, 虽然它多是以/点0的形式散布在不同的地方, 但它却不失是一条通向结局的信道。

表层的反向意念(藤叶不落和琼西的生) 与深层的正向意念(藤叶的画成和贝儿曼生死) 构成了一个巨大反差, 向读者揭示了小说的深层意蕴:叶子尽管不是真正药方, 却象征着一种/永不凋零0的信念和美好人性, 这样就使小说具有了震撼人心灵的艺术感染力, 从而使叙事意义得到充分阐释, 叙事主题得到升华。

5最后一片树叶6充分体现了欧#亨利简化的叙事模式, 它不是简化情节的发展进程, 而是简化情节发展的重要关节, 让叙述时间跳跃一步, 在情节关键处留下大片的艺术空白。老贝儿曼如何观察最后一片树叶的凋零、何时决定为琼西画那片树叶, 这些小说的关键情节我们不得而知,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贝儿曼如何画出他的杰作) ) ) 最后一片叶子的, 只是从侧面做了交代:对遗物的描写, 达到使读者产生联想, 最后揭开谜团的目的。依然有光的灯笼、湿淋淋的鞋子、衣服、散乱的画笔以及留有混合绿、黄颜料的画板:/H is s hoes and c l ot h i ng were wet through and icy col d . They cou l dn . t i m agi ne where he had been on such a terri b l e ni ght . And t hen they fo und a lantern , still li ghted , and a ladde r that had been dragged fro m i ts p l ace , and so m e sca ttered brushes , and a pa l e tte with green and yell o w colors m i xed on it 0。一连串实物的描写, 在读者脑海里描绘出了一幅既生动又悲壮的感人情景:在一个风雨交加、寒冷漆黑之夜, 一位年迈体弱的老人, 提着灯笼, 一步一喘吃力地挪动着梯子, 颤颤巍巍地爬到离地面二十英尺的高度, 用精心调配的颜料, 开始了二十五年来他一直等待着的杰出的第一笔, 在光秃秃的长青藤枯枝上, 为琼西画出那片绿中透黄、黄中带绿, 似枯非枯的/生命之叶0。一片不再凋零的树叶, 使琼西的病奇迹般好起来, 贝儿曼自己却在凄风苦雨中死去。孤寂、落魄、穷困但满怀壮志的老贝儿曼死去了, 临终时他是否仍为他那未酬的壮志而遗憾呢? 一曲人性美的赞歌使整篇小说成了艺术的杰作。

(下转至第30页)

30咸宁学院学报 第29卷

词闪着光, 火花在飞溅, 然后火花渐渐暗淡、熄灭, 文章也就结束了。0

在5野草6中, 鲁迅的内心情感挣扎和他笔下的艺术世界带给我的阅读感受不是直面什么与反抗什么, 而是直面和反抗本身。在他的5野草6世界中, 他没提供给人一种精神的屏障, 而是逼得你在真实面前无路可逃, 让你不得不重新打量自己, 重新打量世界, 并在看到真实的缺陷后产生痛苦。因为只有体验痛苦感受焦虑, 才能催发正视现实惨烈与缺陷的力量, 才能生发出承担和救赎的勇气。因为真实而拒绝麻木, 因为这种力量和勇气而直面生命的虚无、绝望, 由此才能超越生存的困境。5野草6给阅读的我最大的启示是:拒绝, 拒绝妥协; 反抗, 反抗绝望; 承担, 承担内心的脆弱; 超越, 超越生命中的黑暗。参考文献:

[1]李欧梵. 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M ].尹慧珉译.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2]汪晖. 死火重温[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3]江弱水. 从王熙凤到波托西[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朱光潜. 无言之美[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表现0的, 即使内心情感体验的客观化, 又在通过意象给予世界以重新阐释的同时, 阐释了诗意的生命。美学大师朱光潜说:/文艺作品都是把一种心情寄托在一个或数个意象里, 所以克罗齐以为凡是艺术都是抒情的。意象要恰能传出情感, 才是上品。0[4]新鲜的隐喻, 幻化的手法, 增添了5野草6的神秘感, 并通过/无物之阵0, /影子0徘徊在光明与黑暗之间的困境, /死火0冻灭与燃尽之间的/虚无0存在状态, 给中国思想史提供了一个无所有的思想地带, 这正如卡夫卡笔下的村子与城堡之间, 西西弗斯从山顶到山下之间。鲁迅运用充满悖论的语言, 描绘了人与社会之间的二律背反, 但在绝望人类自身境遇的同时, 却仍相信人类自身。

隐喻让5野草6的意蕴有更多的不确定性, 而5野草6语意和话语的转折, 也让文本的美学效果不一般。这种转折, 用鲁迅自己的话说是/曲曲折折0, /吞吞吐吐0, 虽谓是不得不如此, 却分明又有意为之。它在作品中的大量运用, 使人会联想起法国画家梵高的笔触。但梵高是扶摇直上高空的飙风, 鲁迅则是指向地下黑暗深处左冲右突, 蜿蜒流动的熔岩。这恰如凯泽说的:/语言愈是冷静粗犷, 情感愈将汹涌动人。0[3]语言, 情感, 在鲁迅的笔下自由奔腾, 正如沃尔夫5普通读者6所描述的:/一个句子接着一个句子, 向铁匠的锤子敲打在铁砧上, 发出刚劲有力, 饱满厚重的声响, 单

(上接第28页)

在这里, 他如何同情和惦念琼西的心情、怎样认真地画叶子) ) ) 这些详尽的叙述被作者简化了, 留给读者的只是几个简单的指示信号而已! 这也使小说结尾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感召力, 激发读者按照小说的确定因素运用无数的联想去重建作品、充实作品的图式结构。

小说情节的简化与空白处理, 是小说叙事艺术的一般特点。一片永不凋零的树叶, 一个永不坠落的生命信念, 勾勒出小人物贝儿曼平凡的身体里包藏着的一颗伟大而高贵的灵魂。读罢小说, 一种悲壮美摄住了激动的心, 让人回味无穷, 作者简化处理的震撼即在于此了!

结 论

欧#亨利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的美国优秀短篇小说家, 他生活的社会背景及其个人生活水平成就了其作品的独特风格。他的短篇小说5最后一片树叶6别具一格, 不是平铺直叙, 而是通过不同的叙事视角巧妙地演绎故事情节, 并以此表现人物的性格, 揭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艺术家的辛酸命运。

作者于冷静的叙述中挖掘人性的内涵, 描绘出小人物间相濡以沫的关爱, 平凡人中大爱无言的精彩。这种/底层的温情0、平凡的高贵0汇合成一股巨大的情感潜流涌动在读者的心中, 这正是正、反意念对比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和效果。

艺术大师欧#亨利在作品中把握和使用了简化技巧,

对一些重要情节往往不做交代, 仅通过小说结尾形成/一种寻求缺失的连接的无言邀请。0调动读者去联想、去补充, 从而臻达完美的印象, 使作品凝炼、精悍, 使实实在在的情节变为一种虚实相间的艺术辩证法营建自己的叙事模式。整篇作品语言凝炼、构思巧妙、情感饱满, 不失为一篇杰作。参考文献:

[1]聂世闻, 耿文举. 欧#亨利小说的叙事模式[J].阴山学刊, 1995, (1).

[2]马一波, 钟华. 叙事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钱歌川. 英美小说选[M ].香港:香港中外出版社, 1975. [4]乔国强. 叙事学研究[M ].武汉:武汉出版社, 2006.

[5]任诚, 王玉敏. 杰作里的真正杰作) 欧#亨利短篇小说

5最后一片树叶6赏析[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1).

[6]申丹. 叙事学[J].外国文学, 2003, (3).

[7]申丹. 叙事结构与认知过程) 认知叙事学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9).

[8]赵迪. 错位认知下的艺术母题及生命之思) 5最后一片树叶6的另一种解读[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7, (3).


相关内容

  • 一个人的生命简史
    堑 一 蔓 个人的生命简史 赵婧 王清学 何静 ( 燕山大学 , 河北 秦皇 岛 0 60 ) 60 4 摘 要: 当代作 家碣 石的散文 可以说是 作者 自我演绎的直观 与奥义的 生命 简史, 但是有 关他 的散 文确鲜 有评论.本 文通 ...
  • 热议:刘震云和他的[一句顶一万句]
    编者按 在以顾彬为代表的对当代中国文学的质疑声中,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的出现恰逢其时.它是一部提气之作,提了当代小说家的气,提了当代中国文学的气,也可能会提一提许多中国人的气.本来文学不必斗气,文学应当靠作品说话.然 ...
  •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
    由山东大学王平副教授主持的项目"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其最终成果是<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该项目研究的目的是要运用叙述学的理论全面分析.探讨.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小说在叙事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及其理论渊源. ...
  • 异国锦绣河山与人文之美的故园情结
    作者:常彬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02期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0)06-0012-07 朝鲜半岛是个多山的国家,山高林密,河流纵横,物产丰富,人民勤劳,歌舞优美,民 ...
  • [在酒楼上]的叙事与抒情
    < 在酒 楼 上> 的 叙 事 与 抒 情 王 卫 平 摘要 :对 < 在酒楼 上> 的解读存 在种种 互相 矛盾 .似是而非甚 至扭 曲的 结论 .本文对于海 内 外 关于这篇作 品研 究的 问题做一 个整体考察 ...
  • 句子排序练习
    把下面的句子整理通顺 排列方法: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仔细阅读每句话或每组句子,理解它们的主要内容. 2.综合各句的意思,想想这些话主要说的是什么内容. 3.想想全段的内容按什么顺序排列好,即找出排列顺序的依据,如,是按事情发展顺序 ...
  • 骆驼和羊教案.DOC
    骆驼和羊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当全面看待自己和别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是不对的.继续提高观察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最后一段. 教学 ...
  • 道德叙事: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一种走向
    作者:丁锦宏 中国教育学刊 2004年02期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03)11-0001-04 综观中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发展历程,约略可以看到,无论是主知主义.主行主义,还是主情主义,其 ...
  • 11地下深林断想 导学案答案
    地下森林断想 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2. 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散文鉴赏能力. 3. 品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 ...
  • 那一支秋天的歌的灯1
    <那一支秋天的歌>指导 教学目标: 1. 学会命题作文的审题,理解命题意图 2. 掌握审题的一些技巧和主要步骤 教学重难点:掌握审题的一些技巧和主要步骤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对写作的基本步骤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