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古代车马文化 - 范文中心

汉字与古代车马文化

01/21

字里乾坤

汉字与古代车马文化

文/王立军 张翼飞

中国是最早使用马车的国家之一,相传大约4600年前的黄帝便创造了车。刘熙《释名》说:“黄帝造车,故号轩辕氏。”到了夏禹的时候,负责管理车的官员奚仲改进了车的形制,开始以马驾车,此后,马车便在交通、运输、战争及礼制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考古资料显示,商朝晚期马车的使用已非常普遍,马车的制作工艺已相当高超。而当时也正是汉字体系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丰富的中国古代车马文化,必然会在汉字形体中留下印迹。

“车”字在甲骨文中有

部分与舆底平行,探出车舆底座的部分呈浅弧形,逐渐上扬,至顶端又趋于水平,整个外形就像一个左右拉伸开的“Z”字形。制作车辀时,要让它的弯曲处自然顺畅,不要有太深的弧度。图2的字形正是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巧妙地反映了车辀的微曲上扬的姿态。

车上最重要的部件莫过于车轮了。据说古代的圣人从转动的飞蓬中得到启发,从而发明了轮子。但单纯的轮子只能转动,而不能载物,所以圣人又制造了车厢,安置在轮子上,于是便有了车(《后汉书•舆服志》)。且不论“观蓬为轮”说是否可信,但车轮的发明,一定与古人对圆形物体便于旋转的生活经验有

多种不同的写法(见附图)。在西周金文当中,“车”就已经简写成

,与现在“车”的繁体字“車”结构

关。“轮”字是从车、仑声的形声字,其声符“仑”同时又兼表意义。汉代的《释名》是专门解释事物名称来源的书,该书解释“轮”字说:“轮,纶也。言弥纶周匝也。”之所以可以用纺车的线纶来解释车轮,是因为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一方面它们的功能都必须通过旋转而获得,另一方面线圈的缠绕和车轮辐条的分布都必须很有条理。《说文段注》说:“三十辐两两相当而不迤,故曰轮。”《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制作车轮的技术要求有十条之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用悬线察看相对应的辐条是否笔直,三十根辐条要两两相对而不倾斜,才能达到要求。可见,旋转和有条理,是车轮得名的两个重要依据,而这两层含义都是由“轮”的声符“仑”表达的。《说文》:“仑,理也。”《康熙字典》:“仑,叙也。”“仑”的繁体字作“侖”,从亼从册,是个会意字。亼,音jí,义同“集”。亼册就是把用竹简编制的简册卷积起来,所以“仑”既有条理的意思,又有旋转的意思。还有几个以“仑”为声符的字也与“仑”的这些意义有关。如“伦”是人的不可混淆的辈份、长幼次序,“论”是有条理有层次的语言,“沦”是有条理的水的波纹,等等。这些字都可以和“轮”“纶”“仑”构成同源关系。了解了“轮”字的声符“仑”所提示的意义,我们对车轮名源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车的另一个重要部件是车轴。《说文段注》:“轴,所以持轮者也。从车,由声。”“轴”是一个形声字,其声符“由”同时也兼表意义。“由”是从的意思,可以表示一件东西从什么地方出来。“轴”与同声符的

图1 图2

“抽”、“袖”是一组同源字,它们都含有从什么地方

基本一致了。而至今所见到的最复杂的“车”字,莫过于刻在商代晚期青铜器《车父己簋》上的“车”字了(见图1)。这一字形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古代马车的基本形制:字形下部贯穿左右的一横像车轴形;车轴上有三个

形构件,其中两边的像两个车轮,位于两

轮中间的像车舆之形;车轴两端分别有两个短竖,这是用来固定车轮的零件,叫做辖,其作用是管着轮子不让它们从车轴上滑脱,所以“辖”字后来可以指管辖的意思;与车轴成十字相交、贯穿上下的一竖像车辀,车辀就是车辕(早期的车是单辕,后来才发展成双辕);车辀上部横置的弓形构件像车衡,车衡即固定在车辕前端的横木;车衡上有两个“人”字形的构件,是车轭,车轭呈倒叉形状,可以夹在马的脖子上,从而使马带动马车前行;位于车衡两端下垂的构件像系在车衡上的饰物。在这一字形中,几乎车的所有重要零件都刻画出来了,可见其描绘之细致。

金文中还有一个“车”字(见图2),与图1的构件基本相同,但取象角度稍有区别,其字形的上部朝右侧弯曲,这体现了车辀的特殊形制。《周礼•考工记》:“凡揉辀欲其孙而无弧深。”通过这一描述可以了解到,古代的车辀并不完全是直形的。车辀是一根用火煨烤而成的整木,压在车舆下面的

字里乾坤

出来的意思。“抽”就是把一件东西从别的东西中拉出来;而衣袖的“袖”得名的原因,也就在于它们是筒状的,两臂可由其中抽出。同样,车轴的得名,也是因为它可以从轮毂中抽出来。《释名》说:“轴,抽也。入毂中可抽出也。”“轴”的这一意义特征,与古人对车轴的保养意识有直接的关系。

古时候的车轴多为木制的,车轴伸出车轮外面的两端很容易被撞坏,为了保护轴头,人们用金属制成两个圆筒状的套,套在两端的轴头上,这种零件叫軎(音wèi)。《说文》:“軎,车轴耑(即“端”)也。从车,象形。”字形中的“口”就像套在轴头的軎的形状。杨树达说:“(此字)当横看做‘

’形乃得之。

车轴两端皆当有軎,此省去一端也。”軎上和车轴的两端有对穿的孔,将两轮装在车轴上之后,用一个插销从孔中穿过去,以防止车轮和軎从车轴上滑脱,这个插销就是前面所说的辖。辖虽然是一个小零件,但却是行车的关键;没有车辖,车轮就会脱落。《淮南子•人间训》:“车之所以能转千里者,以其要在三寸之辖。”《汉书•陈遵传》:“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由此可见车辖作用之重要。由于车轴肩负着承载整个车身及货物的任务,容易断裂,所以古人很注意保护车轴,不用的时候便将车辖取下,将车轮卸下,以减轻车轴的负担,需要用车时再重新装上。而卸下车轮,就相当于把车轴从轮中抽出,“轴”字的命名就包含有这层意思。

《说文》还收了一个“车”字的籀文形体

,从

两车两戈。《说文段注》说:“从戈者,车所建之兵,莫先于戈也。从重车者,象兵车联缀也。重车则重戈矣。”意思是说,车上所配备的兵器,最早的就是戈。所以“车”字中可以增添部件“戈”。类似的形体在金文中也能见到,如图3所示,其中的构件

就是“戈”

的象形字。而配备有戈的车无疑是古代的战车。河南淮阳马鞍冢出土的古代战车,车厢上就设有专门插戈的圆筒,正好与此字形相印证。

古代的战车多用马驾。驾马的数量有二、三、四、六不等。《说文》中“骈”、“骖”、“驷”分别表示驾二马、三马、四马,这几个字的意义都跟它们的声符有关。“骈”字从“并”得声,含有“两个并列”的意义特征。“骖”字从“参”得声,《广雅》:“参,三也。”因而“骖”就有了“三”的特征。“驷”字从“四”得声,《说文》:“驷,一乘也,从马四声。”由四匹马拉的车称为一乘。《论语》中说:“驷不及舌。”由四匹健壮的马所拉的车,其速度之快可想而知,但它还是赶不上舌头的速度,

图3 图4 图5

这话是告诫我们说出的话就难以收回了,所以要出言慎重。成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就源于此。而驾六匹马的是级别最高的车,只有天子才能使用,一般人是不敢僭越的。在春秋战国时期,战车的多少是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指标,“千乘之国”便是大国,“万乘之国”要算是超级大国了。

驾战车参与战斗,有一点必须注意,那就是在奔赴战场之前,一定要把马的尾巴打个结挽起来,否则,在战斗中马尾巴会被东西挂住,致使战车无法前行。秦始皇陵兵马俑中马的尾巴都是挽结起来的,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说文》中也有一个专门表示将马尾挽结的“与“

”字:“

,系马尾也。”其实,这个“

”。”

”字是同源字。《说文》:“,簪结也。”《说

文通训定声》进一步解释说:“结马尾如人之

这说明,结马尾的方法跟女子盘头的方法大致是一样的。《左传•成公二年》记述了春秋时期一次主要的战役——鞌之战,其中就有关于结马尾的情节。成公二年六月十七日,齐晋两军在鞌地摆开阵势。齐侯非常轻敌,一大早便说:我姑且消灭晋军再吃早饭!于是“不的通假字,全句介马而驰之”。这里的“介”字是“”

的意思是不把马尾巴挽起来就驱车进击晋军。结果,由于晋军将士团结一致,全力作战,最终使齐军溃败而逃。晋军乘胜追击,齐军只好绕着华不注山逃窜。在逃窜的途中,由于齐侯乘坐的战车事先没有给马尾巴打结,结果挂在了树上,马车跑不动,被晋国的将领给追上了。幸亏齐侯的御者急中生智,自己冒充齐侯坐在齐侯的位置上,才使得齐侯免于被俘。可见,在车战前给马尾巴打结是多么重要的一个环节。

除了马拉的车之外,古代还有使用人力的车,不过这种车一般不用于作战,而用作平时的代步工具。用人拉的车叫“辇”,其甲骨文字形(见图4)和金文字形(见图5)均像二人挽车之状。《说文》:“辇,挽车也。从车

挽以行之车也。”“

附图:甲骨文中的“车”字”字在《说文》中训“并行也,

在车前引之也。”《说文段注》:“谓人

从二夫”,“二夫”本来就是从两个“人”字演变而来的。实际上,拉车的人数并不止两个,据《司马法》记载:“夏后氏二十人而辇,殷十八人而辇,周十五人而辇。”到了秦汉之后,辇逐渐演变成皇室专用之物,成了皇权的象征。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王哲先)


相关内容

  •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摘 要:当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古代汉语的教学中,我们必须把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出来,以实现古汉语教学的文化传承功能.要从汉字入手,注重解析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合理补充教材,注重文史知识的讲解,促进 ...
  • 中央电大[古代汉语专题]期末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专题>平时作业讲评(1) 责任教师 李蕾 简答题 1.为什么说汉字学萌芽于先秦,主要依据是什么? 1.考核知识点:汉字学的萌芽,是绪论第一节的知识点,属于识记部分. 2.常见错误:容易遗漏要点,回答不准确. 3.提示答 ...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全套)
    初一历史上复习提纲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的元谋),距今(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元谋人)的活动揭开了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①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十分有名.南方蚩尤部落力量很大. ②炎帝姓姜,制作耒 ...
  • 关于开发许慎文化资源的规划构想
    许 慎 文 化 许慎,字叔重,东汉时期汝南召陵(今属河南省漯河市)人.他编纂的<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既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解释古代汉字的字典,又是一部总结自春秋战国以来有关经学.小学的研究成果,进而探究汉字字源, ...
  • [古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作业一:(涉及绪论.第一章内容) 一.填空 1.<说文解字>:汉字学的创建. 2.所谓"字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文字产生的时间顺序上说的," ...
  •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说明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说明 1. 语言学概论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语言学概论>是南京电大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语言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阐释,为学生学习其 ...
  • 中级导游员考试试题
    考试方式与题型题量: 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包括单选(4项选1)50题(每题1分).多选(5项选2.3或4)20题(每题1分).判断15题(每题1分).简述3题(每题5分). 专题一:中国传统 ...
  •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
    .文艺理论方向1.文学语言审美论(某作品语言的抒情.含蓄.象征.反讽等方面的专题)2.戏剧冲突(包括喜剧.悲剧.正剧)3.小说创造理论(包括小说的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专题)4.中国小说传统结构模式的文化探讨5.中国诗歌的意境分析(可对具体 ...
  •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三 仿汉横吹曲(中)
    蒲桃:常绿乔木.东南亚原产的果树.海南地区有野生葡桃.应是古时中原也有矣.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三  仿汉横吹曲(中) [洛阳道]梁·简文帝 洛阳佳丽所,大道满春光.游童时挟弹,蚕妾始提筐.金鞍照龙马,罗袂拂春桑.玉车争晓入,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