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的多种思路_2918 - 范文中心

[故乡]教学的多种思路_2918

06/26

《故乡》教学的多种思路

山东傅丽霞

小说是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以反映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怎样引导学生潜心 地理解课文呢?我们以鲁迅的《故乡》为例,来看一下于漪老师、钱梦龙老师和蔡澄清老师三位语文教育家的 《故乡》教学的大致思路。

于漪老师的《故乡》教案(四课时),教学步骤为:一、解题;二、理清故事情节;三、典型人物分析: 1.闰土;2.杨二嫂;3.分析“我”;4.小结,总结《故乡》运用对照的方法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及景物描写对 表达中心的作用;四、归纳主题思想;五、作业。钱梦龙老师的《故乡》教学实录为二课时。共分三步:一、 学生认真自读全文,提出问题;二、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类归并,然后启发学生逐类讨论解决;三、布置 一定的练习。第二步步骤为:一、将学生提的问题分为七类、解题以及讨论“一般疑问”;二、讨论回乡途中 的“我”(以上为第一课时);三、讨论闰土;四、讨论杨二嫂;五、讨论宏儿和水生;六、讨论离乡途中的 “我”;七、讨论写景部分(以上为第二课时)。蔡澄清老师的《故乡》教学实录为三课时:一、导入新课: 1.解题;2.了解情节发展,把握文章结构(以上为第一课时);二、点拨、讨论:1.分析闰土——“小英雄” 与“木偶人”;2.分析景物——“神异的图画”和“萧索的荒村”(以上为第二课地);三、突出训练——研 究《故乡》的结尾三个自然段,完成练习“五”(以上为第三课时)。

三位老师执教《故乡》,从大方面看,有着明显的一致性:第一,都打破了介绍背景,再分段、分析,然 后总结主题与写作特点的传统程序。第二,都根据小说三要素设计分析思路。第三,都在解题、熟悉情节、把 握小说结构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人物和景物描写。同时,三位老师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

一、情节和结构的分析

于漪老师设计的提纲:

情节安排:(板书)

(附图 {图})

(附图 {图})

蔡澄清老师设计的情节结构提纲:

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主题思想

1.渐近故乡(萧索·悲凉)

2.故乡见闻(人物变化)

①和母亲的谈话

②回忆少年闰土(插叙)

③杨二嫂要木器(间有插叙)

④会见中年闰土(对比)

3.离开故乡(感慨·希望)

钱梦龙老师把学生提的问题分为七类,板书如下:

一、一般疑问

二、回乡途中的“我”

三、闰土

四、杨二嫂

五、宏儿和水生

六、离乡途中的“我”

七、写景

恩格斯指出:“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 的事情。”[1]任何事物都具有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因素。《故乡》的作者对客体作审美选择定位时,注重于时空 密切结合的艺术视角来反映内容。于漪老师、蔡澄清老师按时间、地点的转换列出的情节提纲,客观地反映了 创造主体的艺术视角。课文本身是一个整体系统。这个整体系统有着整体性和层次性两个特点。两位老师的情 节结构提纲,又都体现了教材的上述两个特点。这样理清情节结构的益处,一是帮助学生在听课文录音、识字 、积词基础上有层次地来熟悉小说情节,二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提纲挈领地把握小说的基本风貌。钱老师的情 节结构提纲淡到看不见情节。提纲以对学生所提问题的分类形式出现。显然,钱老师帮助学生理清情节结构的 工作是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完成的。学生不经过思前顾后的熟悉情节,是不会提出那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的。而 这些问题,正是老师要引导学生解决的问题。学生很好地发挥了主体作用。

三位老师对情节结构分析处理虽不尽相同,但都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在顶峰,放眼全文, 引学生纵观布局谋篇,领略整体结构之美,获得整体印象。为“潜心”分析,理解人物、景物打下基础。

二、人物形象分析

1.闰土形象的分析

先看于漪老师的分析思路:少年闰土是怎样一个人?中年闰土又是怎样一个人?从他们的前后变化反映了 怎样的社会现实?①读有关部分。②少年闰土:生气勃勃,少年英雄。③中年闰土:自卑、衰老、迷信,像个 木偶人。④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再看蔡澄清老师的分析思路:①《故乡》主人公是谁?为什么?②鲁迅是怎 样描写闰土的?童年的闰土和中年的闰土有什么不同?③大家先概括一下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特点,再 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特点的,在描写中渗透了作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④是什么使闰土从“小英雄”变成 了“木偶人”呢?⑤作品对闰土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钱梦龙老师的分析思路,是由学生提问和 教师将学生引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启发问两种提问的结合组成的:学生提问:①闰土和“我”小时那么好, 现在为什么要叫“我”“老爷”,而且还叫水生磕头?②“我”很想见到闰土,但闰土来了后,“我”并不感 到高兴,有许多话要说,却又吐不出口,为什么?③本文题目是《故乡》,却为什么要写闰土和迅哥的关系? 为什么还要写那么多闰土的外貌?(教师启发问:①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外貌有哪些不同

?少年闰土怎么样? 这是什么样的形象?②再看中年闰土,他的外貌怎样?③这样对比着写有什么作用?闰土的生活“困苦”又说 明了什么?④区别“日趋”与“日益”。农民生活怎样?农村经济怎样?(钱老师针对学生的每个问题都有启 发问,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在此仅举一例。)⑤小英雄的形象为什么“忽地模糊”了?⑥为什么闰土拣了一 副香炉和烛台?⑦闰土为什么要把碗碟埋在灰堆里?⑧(这个问题由老师提出)造成闰土变成木偶人是什么原 因呢?

三位老师分析闰土,首先是领学生从作品的语言上把握作品的艺术形象,这主要是从肖像描写、对比描写 中来感知的。这样可使学生通过想象在脑子里再现闰土的形象,这是感性认识。分析起步后是对形象理解的理 性认识。三位老师又进一步引学生去理解闰土这个形象所体现的现实,本质意义及作者根本意思:闰土悲剧的 根源在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而这正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总根源。闰土不 仅在经济上政治上是痛苦的,在精神也是痛苦的——他的思想被封建意识束缚得麻木了。于漪老师在闰土形象 的归纳分析中对闰土的思想历程分析得十分深刻。的确,闰土是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是深沉而又忧郁的。这 深沉和忧郁体现在社会性和思想性两个方面,所以他的悲剧价值是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彻底否定。“小英 雄”变成“木偶人”,善良、美好人物的毁灭悲剧,正说明了一个审美形象的被毁灭。由此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学生对过去生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使之受到思想教育。作者塑造具象化的人物形象的同时, 也将本人的生理感觉和情感体验包容在其中,因而人物还有作者的内视化特点。为此,蔡老师设计了“在描写 中渗透了作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一问,以引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体验的内视形象。蔡老师还结合写作提出了 “对闰土的描写在写作上有什么启示”一问,将阅读和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钱老师对闰土形象中的一些疑难 问题,也作了讨论分析,视野阔大。三位老师对闰土的具体分析形式上略有不同,但理解的深度却是一样的, 都引学生感悟了作者对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的把握,感悟了作者的历史的、人生的深沉体验与博大思考,从而在 更广阔的深刻的历史背景上,认识了作品所揭示的中国农民灵魂中的深层意识,理解了鲁迅“呐喊”的深层意 识。

2.其他人物形象分析

蔡澄清老师只分析了闰土这一个人物,内容集中,重点突出,以点带面。于漪老师分析了闰土、杨二嫂和 “我”三个人物

。钱梦龙老师分析了五个人物。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各个具体形象以及形象之 间的关系,以诱导学生看到当时故乡的全方位的生活情景,多角度地理解主题、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景物分析

不难发现,三位老师都对《故乡》的景物描写作了引导分析。钱梦龙老师专门分出“写景”一题,让学生 提出问题来讨论:①文章末了,为什么要重复前面的一段写景?②鲁迅在《风筝》、《一件小事》中都写到冬 天,《故乡》又写到冬天,为什么?学生关于写景的讨论,开始仅就写景作用而言。而联系前面的“回乡途中 的‘我’”之教学,我们不难看到,在这部分分析中,已具体讨论了“神异的图画”的形象特点及这幅“幻想 中的美”的图画和人物的关系,还简析了描写“萧索的荒村”的作用。蔡澄清老师将景物分析列成一个与人物 分析并重的分析:①鲁迅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几次?哪三次?②作品为什么有这样三次描写?它又是怎 样描写的?③“神异的图画”、“萧索的荒村”两相对照和比较,又反映了什么?④写“萧索的荒村”是为了 反映中国农村的破产和现实世界的黑暗,也反映了“我”现在的“悲凉”的心情。那么,写“神异的图画”又 是为了什么呢?这是否意味着二十多年前的中国农村就是一个美好的天堂呢?⑤写了“神异的图画”和“萧索 的荒村”,小说的结尾处为什么还要写那“朦胧中”的想象,而且基本上是重复“神异的图画”的描写?⑥《 故乡》的这些景物描写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于漪老师的景物分析与“我”这个形象的分析是同步的。“我” 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对故乡和故乡人的变化,是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描写出来的。于老师主要 分析了“萧索的荒村”的描写作用:显示了当时农村的凋敝,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现实的故乡与记忆中 的故乡距离太大,“我”感到非常的失望与悲凉,从而抒发了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无比憎恨的感情。在分 析了三个人物之后的小结中,于老师又概括总结到:故乡前后情况的对比,描绘了日趋破产的惨景,揭示导致 破产的根源。

自然景物描写的内在意味总是与生命的存在、生命的精神相一致的。三位老师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有所区 别。虽然这样,但都抓住了核心问题——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和对揭示主题的作用。

此外,三位老师都设计了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训练内容,体现了讲练结合或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特点。

三位老师的《故乡》教学在教材处理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从以上较

具体的教材处理思路分析来看,大 约有以下几点:第一,“潜心会本文”。处理教材应当注重引学生潜心地理解课文,以达到对精读篇目的“甚 解”。小说教学要遵循作者思路,走进作者胸境,把握教材特点,把握小说的基本特征、小说中蕴藉很深的字 、词、句,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社会生活的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处理教材要适合学生的理解水平, 注意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处于主动的学习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坚持语言训练和思维训 练相结合的语文能力的训练。第三,因教材因学生施教,因教师特点施教。法因文生,教学不必求固定的单一 模式。教学贵在创造,贵在有良好的效果。

注: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相关内容

  • [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格式模版)
    <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芦丛美景和童年. 2.在朗读和品读中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和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 ...
  • 人教版八年级端午节的鸭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 1.朗读课文精彩语句,了解作者"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 ...
  • [远去的故乡]同课异构观察与思考
    同课异构,课题是李汉荣散文<远去的故乡>. 以甲.乙分别.两课各具特色,其中乙课特别精彩,引人入胜.此文仅就展示课特殊语境下,课堂顺畅有效进行的基本保障条件的营造谈谈看法. 两位老师借班上课.学生之前对于选文没有预习基础,即课堂 ...
  • 啊!故乡的小河
    学校教科节,我也摊上了上公开课,这也是看得起我,也是给我一次机会,我当然要好好表现.我没有什么流,也没有什么派,这几年也没有外出听过什么专家的课,观摩过名师的课堂,在自己学校这个大家庭里欣赏过本校名师的课堂,琢磨着他们的精彩之处,想想好课或 ...
  • 记叙文基础知识(知识点全包括)
    记叙文基础知识(知识点全包括) 记叙文含义: 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初中课本中的小说.散文.童话.寓言.新闻.通讯.报告文学.游记.传记.回忆录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一.记叙文的范围 从一 ...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安红强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整体来看,学生身上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拟上 ...
  • 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总结
    驼山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总结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我校的教育教 ...
  • [苏幕遮](燎沉香)最终版
    苏幕遮 周邦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作者及其词坛成就. ②把握词中自然清幽的意境,了解用词格律严谨.语言清新自然的特点. ③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鉴赏本词擅长铺 ...
  • [登黄鹤楼]教学设计
    <登黄鹤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
  •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和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2. 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与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