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的战略影响 - 范文中心

全球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的战略影响

07/05

全球天灾频发的五大战略影响

2010年04月26日 11:07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世界进入2010年以来,大自然骤然变得格外诡异,重大自然灾害接连不断,灾情更是触目惊心。

一是大地震接二连三:1月12日海地发生7.3级地震,首都太子港被夷为平地,遇难人数高达30万左右,8名中国维和人员不幸罹难;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强震并引发海啸,仅财产损失估计就达300亿美元;4月14日,中国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人员伤亡严重。

二是中国西南五省遭遇罕见持续大旱,周边中南半岛多国亦同时遭灾。

三是4月14日冰岛火山开始喷发,造成大量烟尘与火山灰漂浮滞留,严重威胁航空安全,致使大半个欧洲成为“禁飞区”,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的数国政要被迫取消出席波兰总统葬礼。

四是世界大范围气候异常,极端天气频发,北半球更是遭遇“超长”严冬,春天严重“迟到”,致使“全球变暖”一说备受质疑。

当今世界“多灾多难”,究其根源,虽然有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恶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面,反映了大自然的反复无常、残酷无情与人的生命的脆弱,但也不乏人为因素,即人类无节制与过度“开发”大自然,乃至破坏生态平衡,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由此可见,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既只能是相对的,更是“知易行难”的。

全球天灾频繁发作,不仅给国际安全环境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国际安全形势由此变得更加险恶与复杂多变,各国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也给国际关系与世界政治带来了诸多深远影响,蕴藏着更新国际观念与国际机制的契机。

其一,自然灾害趋于常态化乃至严重化,迫使各国政府将“危机管理”经常化与机制化,将危机处置与快速反应作为其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及其综合实力与国家能力的关键要素。对普通人而言,则应进一步强化安全与风险意识,随时准备应对不测。

其二,面对天灾趋于频繁化与大难当前,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各国只有休戚与共、同舟共济,才能战胜一个接一个的重大灾害。为此,应大力弘扬“地球村”理念,培育“四海之内皆兄弟”与“天下一家”的博大情怀,推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与助人为乐的国际主义精神。其中,中国儒家思想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强调“仁者爱人”,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全球化时代焕发新生。

其三,在大灾大难面前,世界各国都将兼备双重身份,既可能是受灾国与接受援助者,又可能是对外援助者,各国对彼此受灾理应感同身受,相互雪中送炭,因为帮助别人即是帮助自己。在“多灾时代”世界应培育“三种心”,即对大自然的敬畏心、对受灾国的同情心、对国际援助的感恩心。

其四,随着全球天灾不断,防灾、救灾、减灾成为国际关系与外交的重要议程,国际救灾合作与“救灾外交”方兴未艾,区域与全球性救灾机制应运而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越来越成为“国际惯例”,面对共同灾难各国不分彼此、团结互助,国际人道主义成为改良传统国际政治争权夺利“游戏规则”的“济世良方”。

其五,全球天灾频发催生安全观嬗变与安全战略转型。自然灾害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加速而有加剧之势。不宜将天灾笼统以“非传统安全”加以对待,因其“古已有之、于今为烈”,应将自然灾害尤其是跨国天灾单列为一类安全挑战,并以更加全面的安全与军事战略予以应对。例如,美国新版《四年防务评估》便将“气候变化”作为影响国防安全的重要“变量”,俄罗斯《2020年前国家安全战略》也高度重视防范各类天灾。而中国人民解放军也不断与时俱进,已明确将“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任务”与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作为新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官兵在各种抢险救灾中更是身体力行,一贯冲锋在前。

其六,应对天灾将影响到各国的国际形象与国际声誉。应对得好,处置得力得当,既可对内赢取民心,又能对外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得到国际理解与赞赏,从而增强一国的软实力、亲和力、感染力。在中国青海玉树地震发生之后,中国领导人当机立断,随即调整外交行程,全力以赴抢险救灾,彰显中国执政党和政府“执政为民”与“以人为本”的崇高风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就中国而言,天灾多发乃基本国情,对此应一分为二,辩证对待:一方面,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是中国和平发展的严峻挑战与重大制约因素,对中国多灾多难的国情要始终清醒与心中有数,切忌对中国崛起与民族复兴盲目乐观,务必提高警惕,防范未然;另一方面,“生于忧患”、“多难兴邦”,面对灾难,未雨绸缪、主动预防,积极抗灾、自强不息,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历来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更赋予当代中国无比强大的抗灾能力与制度优势。

面对严峻多发的自然灾害,各国应进一步捐弃前嫌与通力合作,中国将兼顾内外责任,在抗灾救灾国际合作中不断发挥作为发展中大国的重要作用。(陈向阳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相关内容

  • 治水兴邦--新中国水利事业发展启示录
    2011年07月08日 21:15:17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新华网北京7月8日电(记者车玉明.姚润丰)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只有水,才能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具有如此重要的 ...
  • 一带一路在生态环境建议上的成果和意义
    一带一路在生态环境建议上的成果和意义 中国于2013年正式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之后,沿线国家不断掀起合作热潮.在经济合作一马当先的前提下,其他方面合作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维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 ...
  • 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
    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省 ...
  •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其中最显 ...
  • 两化深度融合加速新型工业化发展 稳中求进新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在全球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德国提出了工业4.0,美国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在新一轮的经济博弈下,我国需要充分挖掘 ...
  • "十三五"规划总体思路的解读考试答案(100分)
    "十三五"规划总体思路的解读考试答案(100分) 一. 单项选择题(共30题,共60分) 1. 利用比较优势,实行出口导向增长战略是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的第( )阶段.[2分] A. 三 B. 二 C. 一 D. 四 正确 ...
  • 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 昭通渔洞水库水资源环境保护的思考与建议 崔元磊(昭通渔洞水库管理局) 摘要:本文就昭通渔洞水库水资源环境现状和保护.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保护.治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水资源环境保护 渔洞水库 昭通渔洞水库 ...
  • 当今世界的主要发展模式概览
    作者: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1期 一.关于发展模式的基本含义和分类方法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调整和变革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社会制 ...
  • 孙政才在重庆生态文明建设大会上的讲话20**年1111
    原标题: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大会上的讲话 这次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大会的主题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明确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安排,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 ...
  • 印度洋地震海啸阅读材料
    印度洋地震海啸阅读材料 一.背景材料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面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引发海啸,席卷南亚东南亚多个国家,震级中国测是8.7级,美国测是8.9级.由于地震发生在海域所以引发了海啸,目前已经造成人员伤亡达到8万多人,这 ...